1. 《最窮的哈佛女孩》觀後感怎麼寫!
初始看到一個電影名字《最貧困的哈佛女孩》,並註明獻給認真的人。這個名字吸引了我,不在哈佛,不在貧困,只在認真。因為好久好久沒有很認真的做件事了,想體會認真的人看了此部影片的滋味。或者能再次提醒自己更加認真吧。
故事大概描述的是本來一個美滿幸福的家庭,因為某些因素的變故,家庭從此變得支離破碎,母親吸毒,流浪,甚至有點精神分裂;父親則寄養在流浪所,毫無生存能力,更談不上能對這個小女孩負責什麼。如此大的變化,如同讓這個女孩從溫馨的天堂墜落到黑暗的地獄。在面對飢餓,寒冷等一系列生活艱辛時,她毅然的迎接挑戰,不棄不離,勇往直前,沖破故障,最終用了兩年的時間修完了本應該要四年的課程,並得到了哈佛的入學通知書和免費的學費---倫敦時報的獎學金。
讓我覺得最認真去看待的是這個女孩面對考官做的演講,是那麼的質朴而真摯。她說道:「我父母親迫使我向深處看,我最終看到最細小的因素能匯集什麼,成功就是這樣匯集的。我從來不問為什麼這樣,為什麼那樣,因為我知道為什麼。我要去承擔現實。我不會忘記過去,不過我會更好的讓它燃放,可能不得不背負它,不過就是我的經歷。」或者就是其中的艱辛才能見證其來之不易的成功。還是那句老話,沒經歷不知道生活的艱辛,不知道艱辛體會不好快樂。沒認真就談不上艱辛背後的快樂,即使可能你也要背負艱辛。
其實我也曾寫過一篇關於務實的文章,可能跟認真有點異曲同工吧。曾經的我們年少無知,以為那個年齡夠不上認真,或者認真這兩個字離我們太過遙遠。我們不會很認真的對待學業,不會很認真的對待考試,不會很認真的對待有緣走在一起的朋友,不會很認真的對待身邊的幸福。一切的不認真都源自自己的不認真。隨著歲月的變遷,人或者在無形的成長,正如一句話所說的,人總要長大,長大了一切都會變的。於是我們也在長大,也就是意味著我們開始認真,不管對人對事。
所以我對自己說,對自己認真,對別人同樣也是認真。
這是對自己負責,同樣也是對別人負責。
2. 求 哈佛少女的快樂清單 百度網盤免費資源下載鏈接,謝謝
《哈佛少女的快樂清單》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U9dihBhgZGLWcDtafKpOxQ
《哈佛少女的快樂清單》是由SusanJohnson執導,蓓爾·保利、內森·連恩和加布里埃爾·伯恩主演的喜劇電影,於2017年4月4日在美國首映。該片講述了一個天才少女努力尋找快樂並理解這個世界的故事。[1]凱麗(蓓爾·保利飾)是一名18歲便獲得哈佛大學畢業證書的天才少女,自幼失去母親,獨自在曼哈頓生活。父親派爾必(加布里埃爾·伯恩飾)察覺到了凱麗的彷徨,介紹了老朋友兼心理醫生佩特羅夫(內森·連恩飾)給凱麗,為了幫助凱麗,佩特羅夫羅列了一份包含六項任務的快樂清單。凱麗試圖完成清單上的任務,卻發現並不是想像中那麼簡單,再得知相依為命的父親也決定組建新的家庭,凱麗更加迷茫與困惑了,凱麗能否順利找到屬於她的快樂。
3. 求一部美國電影:一個不幸女孩考上哈佛
風雨哈佛路
(Homeless
to
Harvard:
The
Liz
Murray
Story),是美國一部催人驚醒的電影,通過一位生長在紐約的女孩莉斯,經歷人生的艱辛和辛酸,憑借自己的努力,最終走進了最高學府哈佛的經歷。
4. 哈佛女孩電影英語觀後感100詞
(你說的應該是《風雨哈佛路》吧,雖然不需要漢字,我還是覺得這個翻譯更好一些)
5. 有一部美國電影,講一個女孩考上哈弗的,很勵志的請問叫什麼
風雨哈佛路 是美國一部催人警醒的勵志電影。影片介紹了一位生長在紐約的女孩莉斯(Liz)經歷人生的艱辛和辛酸,憑借自己的努力,最終走進了最高學府的經歷
6. 了解 ····哈佛女孩 莉茲·默里 的故事 進
一位美國女孩莉茲·默里(Liz Murray)的從流浪女到哈佛博士生故事,正在廣泛流傳。日前,她的自傳《破曉》正式出版,,該書的中文版書名採用了根據她事跡拍的電影的名字:《風雨哈佛路》。 1980年莉茲出生於紐約的貧民窟,父母染上了毒癮,生活無以為繼。莉茲8歲時就不得不上街乞討。她回憶說:「那時我們吃冰塊充飢,因為吃冰塊可以體驗吃東西的感覺。」莉茲15歲那年,母親得了艾滋病,不久便撒手人寰。她的父親也得了艾滋病。可憐的莉茲和姐姐從此成了無家可歸的孤兒。妹妹莉莎獲助,每晚在朋友家的沙發上過夜,而莉茲則流落街頭。她睡過地鐵、隧道和街頭長椅,經常受到其他流浪者的欺負。 母親去世後,莉茲非常痛苦。她發誓:一定要改變自己的命運,不能像母親那樣輕易放棄對人生目標的追求。能夠改變自己命運的道路只有一條,那就是回到學校,接受教育。於是,她在17歲時決定重返學校。在五次被拒絕後,她沮喪地站在街角,猶豫著:是用剩下的錢買張火車票去趕另一所學校的面談,還是買份匹薩和朋友們一起吃呢?她選擇了面談,而這一次她被接受了。 她用2年時間完成了4年的學業,並她以全校第一的成績考入了哈佛大學,並獲得《紐約時報》1.2萬美元特殊獎學金。她的故事被媒體報道後,紐約人紛紛捐款,匯集20萬美元資助莉茲上大學。2009年夏天,莉茲獲得了碩士學位,現在她繼續在哈佛大學攻讀臨床心理學博士。 莉茲的努力也影響了他的父親,他父親用6年時間擺脫了毒品。不幸的是,由於身患多種疾病,他的健康每況愈下。一直關心他的莉茲為了照料他,決定從哈佛搬到哥倫比亞。她為父親在自己樓下租了間公寓房,這樣她就可以照料他。當她在一次對大學生的講演中講到這個決定時,一個學生很迷惑地問莉茲,在她和妹妹遭受那種待遇後她怎麼還願意照料他。「愛就是全部答案。」莉茲答道:「憤怒是一種選擇,正如愛是種選擇一樣。為什麼要為了選擇憤怒或怨恨而放棄美好的未來呢?」 現在,她常常在電視、電台及網路上,向大家講述自己的經歷和感受,鼓勵人們,尤其是身處逆境的青少年不要輕言放棄。她向青少年宣揚要堅決抵制住毒品和黑幫的誘惑,她還鼓勵他們不要把兒童時期的苦難當作不去把握機遇的借口。過去一個小小年紀就無家可歸的女孩,如今卻成長為一個具有真摯情操和優雅氣質的陽光女性,而她的執著、堅強、不向命運屈服和不斷進取精神,更強烈地鼓舞了成千上萬的美國人。莉茲說,自己不想讓現在的外表以及哈佛學歷去愚弄任何人,而只是想告訴人們:「我曾是那些你們避而遠之的街頭分子之一」。 莉茲·默里的故事對今天的中國社會也很有啟發。在我國現代化的進程中,不可避免地有相當一部分人仍在社會的底層掙扎,特別是出身於農村的女孩,她們也可能陷入與莉茲相同,甚至比她更悲慘的命運。莉茲·默里的故事正在告訴她們,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要絕望,都要保持理性,路是自己走出來的,只要努力,就可能改變命運! 另一方面,莉茲·默里的故事也告訴我們,社會不應歧視任何人,特別是要為底層民眾打開一條上升的通道,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建立教育平等的通道。可以設想,沒有一家中學願意接受莉茲的話,那麼,她就不可能成為一個哈佛的博士生。這就是所說的社會的平等。社會上人和人之間的平等,不是指物質上的「相等」或「平均」,而是指精神上互相理解,互相尊重,把對方當成和自己一樣的人來對待。現代社會的進步,就是一個人和人之間從不平等走向平等過程,一個逐漸實現平等的過程。
7. 跪求《哈佛少女的快樂清單》2016年百度雲資源,蓓爾·波利主演的
鏈接: https://pan..com/s/1G6JOXGu03oGtz5RJXcKHzQ
8. 觀《最貧窮的哈佛女孩》有感
最近一直比較疲勞,不知道什麼原因,可能是課程太多,煩事也太多,好久也沒有看電影了,看了電影《最貧窮的哈佛女孩》很是受啟迪。
這是個真實的故事,也是個令人感動的故事:她的爸媽都是毒蟲,媽媽患了精神分裂症,雙眼失明、後來死於AIDS。住過收容所,也睡過地鐵站,從來沒有一個象樣的家的她,青少年的歲月多半是在慌亂的流浪中度過的。偶爾,她還要扮演大人的角色,回去照顧她的爸媽和姊姊,多少次,她流淚坐在媽媽的病床前面。她身邊的人,多半是遭遇不幸的人。同暴力、性虐待和精神疾病。一日復一日,她活在一個沒有希望和夢想的世界裡。
「每天起床,我看見的世界上的每個人,都好像都披著一層膜,無法穿透。這種感覺很奇怪,有點悲哀,可是沒有辦法改變。」
奇怪的是,貧窮和負面的童年經驗,並沒有讓她變壞或者失去希望,隱隱約約之中,她一直都知道,在她生長的環境之外,其它人所過的,是很不一樣的生活。而她知道,只有想辦法脫離現在的環境,才有可能到那個新世界去。母親死後的幾個月,在沒有經濟來源、沒有精神鼓勵的情況下,她自己一個人,申請進入一所私立高中,因為她相信,讀公立高中並不能幫她跳出貧苦的輪回。開始念書之後,她還是沒有地方睡,還要在骯臟的洗碗槽前面,一面工作賺微薄的薪水,一面念書。
她身邊的所有親人、朋友全都告訴她,沒有用的,不要痴心妄想進大學。可是當她拿到班上第一名,得到機會參觀哈佛校園的那天,她就狠狠地發誓,要成為哈佛的一員。那天,當她看著走在哈佛校園里的男男女女,心裡不禁問自己,「這些人的動作舉止,為什麼這么不一樣?是不是因為,他們來的世界就是這么不一樣?若是這樣,那我要更努力、更努力,把我自己推到那個世界去。]
為了念哈佛,她必須要申請獎學金,找遍了所有的獎學金信息,她發現紐約時報提供全額的獎學金,足夠讓她去念昂貴的哈佛。面試的那天,她連一件象樣的衣服都沒有,穿著一件破爛衣服,罩上一件向姊姊借來的大衣勉強充場面。LIZY選擇讀書來改變她的生活,靠自己的聰明和努力她把4年的中學課程縮為2年,平均成績95分,在150人中並以第一名的成績獲得紐約時報的獎學金進了哈佛,真正實現了她的夢想,進了哈佛。領獎致詞的那天,她說,她的生命就在那一刻,將永遠地被改變。Liz Murray,一個最貧窮,也最勇敢的哈佛女孩。 之所以推薦這個片子一是因為片中所呈現的另一面美國,二就是讓大家知道只要努力肯做,我們也能改變自己。
再多的言語,我想都難以表達我看過這部電影後的感受,兩年前,我看了《肖申克的救贖》後久久不能平伏,而今天我有看到了人在更為惡劣的環境中——因為這是真實的,沒有幾個人能在那種環境中走出來並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想想我們所受的苦又算得了什麼?我們要勇於接受現實,NOTHING IS IMPOSSBILE!只要去做,前方就是艷陽天。
9. 幾年前,《哈佛女孩劉亦婷》曾被批判為反素質反教育的,到底是怎麼回事
1998年,十八歲的成都女孩劉亦婷,同時收到美國四所名校——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威爾斯利學院和蒙特豪里尤克學院——的錄取通知書,並獲得全額獎學金。2000年,其父母張欣武、劉衛華在作家出版社出版《哈佛女孩劉亦婷——素質培養紀實》(以下簡稱「《哈佛女孩》」)。該書甫一出版,即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目前已發行200萬冊。2004年初,他們又出版了堪稱續集的《哈佛女孩劉亦婷之二:劉亦婷的學習方法和培養細節》。 <br><br>劉亦婷,已成為許多中國家長心目中的偶像,教育的偶像。 <br><br>2004年 11月,一本意圖打破「哈佛女孩」神話的圖書——《教育孩子需要大智慧——「哈佛女孩劉亦婷」真相》(以下簡稱「《真相》」)——闖入書市,對「劉亦婷模式」進行全面質疑。該書的面市,讓「哈佛女孩」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br><br> 屢遭質疑的《哈佛女孩》 <br><br>「如果都用類似的『鐵人計劃』培養,會釀成很多悲劇。」《真相》作者蕭愚說。 <br><br>據蕭愚介紹,兩年前,他開始關注《哈佛女孩》這本書。他結合自己的實際,漸漸發現,用一個模板來教育孩子是件很糟糕的事情。「試卷考不到的,社會一定會考到。急功近利的學習者固然能獲得一時的成功,但長久看來,他們終會受到社會的懲罰。」他說。 <br><br>「基於以上的思考,我覺得,時隔多年之後,對於『劉亦婷』這個現象進行反思還是頗有現實意義的一件事情。尤其是,當她的家長還在不斷炮製「劉亦婷的培養細節」這類操作手冊性質的東西的時候,我覺得更加有必要把這個問題提出來。」 <br><br>《哈佛女孩》遭受質疑,已不是第一次。 <br><br>早在2001年12月,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長趙忠心就曾撰文指出,盡管該書提到的家長有一些成功經驗。但經驗畢竟不是規律,不可能適用於所有的孩子。指望把某個家庭培養孩子的做法和經驗作為「萬應靈葯」或「絕招」,生搬硬套到每個家庭,「照著葫蘆畫瓢」,大多數家長是要失望的。 <br><br>2003年2月23日,本報也曾以《卡爾·威特的假戲該收場了——〈哈佛女孩劉亦婷〉涉嫌造假》為題對該書進行質疑。 <br><br>該文從對被《哈佛女孩》奉為《聖經》的著作《卡爾·威特的教育》一書的質疑著手,認為《哈佛女孩》並不可信,只是一種商業炒作,「哈佛女孩式」教育不是主流。 <br><br>2004年5月份,一封名為《致奉〈哈佛女孩〉為聖經的父母的一封公開信》的帖子在網路上流傳。這個署名houzhenchun的作者認為《哈佛女孩劉亦婷》只是另一種「造神運動」的產物,「連毛主席都走下了神壇,連溫總理都要讓大家看見他斑白的雙鬢了,我不知道我們這些所謂的天才,所謂的成功人士還有什麼必要繼續不停地給自己臉上貼金。」 <br><br>記者了解,《真相》一書出版前,關於劉亦婷的爭議,在報端和網路上也並不罕見。 <br><br> 「哈佛女孩」靠關系走進哈佛? <br><br>在《真相》中,蕭愚對劉亦婷進入哈佛的情況進行了詳細分析。書中認為,劉亦婷充分利用哈佛大學招收中國學生時存在的制度漏洞和缺陷進入哈佛,根本不是綜合素質教育的結果。 <br><br>蕭愚告訴記者,劉亦婷當年一共申請了11所大學,被其中4所大學錄取,被7所大學拒絕。錄取她的這四所大學中恰恰有兩所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和威爾斯利學院)是其推薦人拉瑞建議劉亦婷申請的。拉瑞曾明確告訴過劉亦婷,他以前曾推薦過兩名學生,都成功了,並稱他的推薦在學校方面應該有點信用。 <br><br>拉瑞,據蕭愚介紹,是專門從事中美教育交流的美國人,在劉亦婷還在讀中學時曾帶劉亦婷去美國參加交流活動。拉瑞對劉亦婷表現出格外的欣賞,建議劉亦婷申請美國大學。 <br><br>「為什麼拉瑞介紹劉亦婷申請的大學成功率如此之高呢?而沒有拉瑞介紹的成功率卻如此之低呢?更何況,拉瑞親自為劉亦婷找到了哈佛大學面試她的人,這種面試能否做到公正?難道不值得質疑嗎?一個很簡單的常識是,面試人作為申請者的考官,要盡量做到客觀公正,要盡量迴避一些可能發生的主觀因素。在這個問題上,哈佛大學錄取委員會違反了程序上的公正。」蕭愚表示。 <br><br>「事實完全相反。」對此,劉亦婷的母親劉衛華辯解說,哈佛本科招生是由招生委員會集體投票決定,沒有任何人(包括本校教授或校方官員)在招生委員會中享有特權;誰有私人關系都沒用,因為誰都不可能買通所有的招生委員。何況作為劉亦婷推薦人的拉瑞在哈佛也不存在所謂的「人脈關系」和「很高的聲望」。 <br><br>「《真相》作者把拉瑞給哈佛『提供面談人線索』編造為『審查確定面談人』,以此暗示哈佛招生委員會徇私舞弊。這同樣是用想像編造謊言。事實上,哈佛多年來一直允許申請者提供面談人線索,但審查大權卻是在招生委員會手裡,不合格根本不會批准。」劉衛華強調。 <br><br>「劉亦婷在哈佛大學各方面的表現,說明哈佛招生委員會的選擇是公正和正確的。」劉亦婷父母在最近的一個聲明中說。 <br><br>「我書中一個章節的題目就是『蜀中無大將,亦婷當先鋒』。」 <br><br>對劉亦婷父母的以上說法,蕭愚回應稱:「劉亦婷申請留學的1998年,當時中國還很少有人知道高中生申請美國獎學金這回事。劉亦婷因為身處大城市,又有拉瑞這個熟知留學申請內情的人幫助,自然占據了先機。而此後,本科生申請美國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很多有「奧賽」金牌的學生被哈佛錄取都很困難,更別說類似劉亦婷這個乏善可陳的學生了。」 <br><br>就美國大學招收留學生的一些基本情況,記者專門采訪了著名「文化打假鬥士」、《新語絲》網站負責人方舟子。 <br><br>方舟子對《外灘畫報》說:「美國大學在錄取時非常重視推薦信,推薦信和平時學習成績、入學考試分數、面試表現一樣,都被視為能夠反映申請者的能力和素質的一個重要指標。 <br><br>「因此,如果能夠得到有名望的或與校方關系好的人的推薦,雖然不能保證就會被錄取,但在競爭中會有一定的優勢,不過這不應該簡單地視為中國式的靠關系、走後門。另外,申請者被錄取也有一定的偶然性,特別是國外的申請者更是如此。所以,如果有許多人同時申請哈佛而最終只有一人被錄取,並不足以說明被錄取者就一定各個方面都非常突出,他或她可能是在某個方面剛好被錄取者看中,或者不過是運氣比較好而已。以一兩個人為例是說明不了問題的。」 <br><br> 素質教育,還是「偽素質教育」? <br><br>在《哈佛女孩》第一部,有這樣一個副標題:素質教育紀實。 <br><br>那麼,劉亦婷的成才之路,是素質教育嗎?在《真相》中,蕭愚對此表示否定:劉亦婷的學習方法不僅根本談不上先進,而且是完完全全落後和過時的。在其家長於今年推出的《哈佛女孩劉亦婷之二:劉亦婷的學習方法和培養細節》也充滿了以偏概全、自我表揚、牽強附會、按圖索驥、堆砌神壇等諸多問題。 <br><br>「我分明看到,『劉亦婷培養模式』根本就不是什麼素質教育,而是典型的應試教育。」蕭愚告訴《外灘畫報》說,「劉亦婷的培養模式完全是反素質教育的,或者可以說是一種『偽素質教育』。」 <br><br>對蕭愚的說法,劉衛華並不認可:「我們在書里多次明確指出:我們的培養目標並不是考名校,而是培養『素質優秀,人格健全,有能力創建幸福生活』的人。為了達成這一目標,我們從十個方面『從無到有』地培養孩子的優秀素質體系,即:『身體好、頭腦靈、性格優、興趣多、情感美、知識廣、品德正、能力強、後勁足、發揮佳』。在劉亦婷成長過程中,我們堅持用『順應天性、積極引導、個性化培養、自主發展』的方法去激勵孩子,形成了『親情互動+理性導航=順利施教+健康成長』的培養模式,劉亦婷也成長為一個社會公認品學兼優、好學上進的出色青年……你說,世上有這樣的『應試教育』嗎?」 <br><br>而蕭愚則在給本報記者的郵件中否定了劉衛華上述說法:「劉亦婷從小有舞蹈的興趣,其家長卻認為從事舞蹈成功概率太低,便扼殺了這個愛好。同時,她的家長又不斷給她施加壓力,讓她讀重點、考大學、考名牌甚至要求她爭取當高考狀元,為了這個目標,劉亦婷跟同學聊天都被限制,每天抽出半小時打乒乓球的時間都沒有。」在蕭愚看來,「劉亦婷培養模式」這種包裹著素質教育外衣的應試教育模式,對學生和家長的誤導尤其嚴重。 <br><br> 「劉亦婷在哈佛的表現恰恰很平庸」? 「我們寫《哈佛女孩》的動機,是盼望中國人一代更比一代強。古人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劉衛華對記者說,由於知識結構和個人興趣的原因,他們對中華民族的國民競爭實力始終很關心。這促使他們把培養孩子當做業余科研項目來做。 <br><br>「對有些人來說,『位卑未敢忘憂國』的民族傳統可能是既不時尚,也不流行了,以至於猜測我們寫書原因時,他們總是習慣於從『名利』二字去找動機。其實,在《哈佛女孩劉亦婷》出版之前,我們並沒有料到它會這么暢銷,那時寫這種書還得准備自費出版呢。」 <br><br>劉衛華認為,《真相》作者以臆想代替事實,根本不採訪當事人,就憑空捏造劉亦婷是靠推薦人拉瑞的「人脈關系」進的哈佛。再在此基礎上扣上「劉亦婷平庸,是應試教育典型」的嚇人帽子,對劉亦婷在哈佛大學各方面的出色表現,《真相》作者更是故意避而不談。」 <br><br>「劉亦婷在哈佛的表現我認為恰恰很平庸,這從她在新書的自述里就能看出來。」蕭愚對記者說,實際上他有機會采訪劉亦婷在哈佛和成都的同學,甚至她的老師,但是他放棄了這個機會。 <br><br>「我不想扒糞。我寫這本書不是想論證劉亦婷是個素質多麼差的女孩,這些跟我寫作的初衷無關。相反,我在書中不斷提到她是個聰明、懂事、聽話、勤奮的女孩。但是,不管她有多少優點,她不過是個平凡普通的女孩,也有許多缺點和不足。而劉亦婷的家長在書中則在反復告訴我們她的女兒如何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如何漂亮,三歲時測智商便『五萬人里挑一』,刻意打造一個完美的女孩,完美的家庭教育過程。所以在本書中,我想盡力為讀者還原出一個平凡普通的女孩形象。」蕭愚說。 <br><br>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一個認為自己是素質教育,一個堅決予以否認。那麼,《哈佛女孩》一書的教育方法到底是什麼呢?帶著這個問題記者采訪了相關專家。 <br><br>「《哈佛女孩劉亦婷》《學習方法和培養細節》,我看了,基本上是應試教育的東西,看不出來是素質教育。是用『素質教育』這個名稱,來美化自己而已。現在升學難,許多家長想為自己孩子尋找終南捷徑。《哈佛女孩》、《學習方法和培養細節》,正是迎合了家長們對『哈佛』兩個字的迷信。」北師大教授、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長趙忠心說,「我以為,蕭愚的《真相》一書說的是有道理的,雖然他對素質的理解也有一些不夠成熟的地方。他完全有權利質疑『哈佛女孩』。談談自己的看法嘛!這不是什麼『誣陷和誹謗』。」 <br><br>「目前市面上對子女教育的書籍,起誤導作用的非常多。」中國教育協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秘書長、中國家庭教育雜志社社長趙剛教授表達了類似觀點,「都是找到一個成功經驗,就忙著推而廣之。而家庭教育,一般都是『一把鑰匙開一把鎖』。蕭愚出的這本書,無可厚非。」 <br><br>「我一向反對炒作劉亦婷。即使劉亦婷是天才,也還是不可復制的。炒作該事件沒有意義。」北京理工大學教授、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員楊東平說。 <br><br>「中國家長中有一種不正常的『哈佛情結』、『名校情結』,以為能上哈佛這樣的名校是一件多麼了不起的人生大事,甚至視為成功的標志。」方舟子對《外灘畫報》說,「我也反對對小孩進行所謂天才教育,小小年紀就為了實現父母的天才夢被迫放棄兒童的天性,而去應付種種超常的教育訓練(不管是『應試教育』還是『素質教育』)。古人有一句話說得很好:『小時了了,大未必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