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電影角色分析
在婁燁的電影「頤和園」的末尾,余紅(郝蕾)反思到,她的大學生活是她人生中「最迷惘」 的一段日子。我們很多人可能有同樣的想法,不過這個和電影同樣美麗和激情四射的女主角------余紅,卻有些與眾不同。 作為一個剛剛從邊遠小城來到北京大學的年輕女孩,她有種浪漫的、有時候甚至是奮不顧身的想法,在日記中她傾注了對一種猛烈的生活的渴望。在影片的前半部,經過了幾段友情、朦朧的愛情,和周偉(郭曉冬)------一個瘦削的、書卷氣的男孩,她一生的最愛------之間激烈的、嫉妒的、分分合合的感情,滿足了她這種渴望。 但是余紅和周偉------以及影片中他們的朋友、敵人------不是普通的大學學生。或者這么說,他們的大學生活有個非同尋常的背景。於紅1988年來到北京,她的大學的第一年從感情和性的混亂開始,結束於那場動盪的社會事件。 「頤和園」第一次亮相是在2006年的 戛納電影節,對於性和政治的坦率讓人印象深刻。不出意料地,它的真誠並不沒有得到贊賞,因為沒得到許可就把電影拿去戛納參展,婁燁被禁止5年內不能拍電影。但是影片對年輕時理想主義的殷切的擁抱,撥響了那些有類似經歷的人們心中的琴弦。 婁燁不僅僅滿足於重構那些從女主角(以及他們那一代人)的青春里消失的微醺的瞬間。他同樣關心接下來的那些失望、妥協、顛沛流離,這些共同構成了電影角色的天安門傳奇以及畢業後的平凡生活。他跟隨余紅和周偉支離破碎的成長,用錄像帶記錄他們周圍變化的世界。 周偉跟隨大學時的朋友來到了柏林,與此同時余紅在一個省會城市找到了坐辦公室的工作。時代在變化,川流不息的自行車和紛至沓來的信封被SUV和e-mail所代替。其間有些情感糾葛,有一次自殺也有一次流產,盡管經歷了所有這些,未來因為茫然而痛苦,但是余紅並沒有喪失信心。 不管是後來的背叛還是當初的迷戀,影片的描寫都沒有誇大。在兩小時二十分鍾里,「頤和園」都伴隨著跳動著切分音的時代流行歌。像六十年代的讓-呂克戈達爾一樣,婁燁喜歡使用無聲的推拉鏡頭和急促跳躍的剪輯,和戈達爾一樣,婁燁的鏡頭也專注於女性的美麗。但是郝蕾,一個不屈的、不受束縛的女演員,不僅僅只是電影鏡頭關注的對象;余紅的頑強和脆弱是影片的情感核心,它躍動的節奏跟隨著余紅混亂的慾望。 在描繪愛欲與政治交織的時候,婁燁和賈樟柯----另一位經常被控制的中國導演(他的新電影「三峽好人」,今天也在紐約公映)----有些共同之處。「頤和園」被看做是賈樟柯電影「站台」的姊妹作品,甚至是續集。「站台」講述了一群中國的年輕人如何經歷了從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早期社會文化變革。不過賈樟柯和拍攝過黑色電影「蘇州河」以及驚悚片「紫蝴蝶」的婁燁相比,更像個寫實主義者。 電影中那些意亂情迷的宿舍性愛場面和舞廳里的舞姿超越了敘事或是心理層次的意義。很明顯這才是重點。最終,婁燁更願意梳理中國最近幾十年的歷史紋路而不是反思。也許正是這樣,影片不可避免地留下了些許不了了之的模糊的表達。 不過在電影「頤和園」中,婁燁不僅僅是記錄了這十年的重大事件,他更是找到了一種電影語言。他從那些感情的漩渦與狂想中提煉出的,正是栩栩如生的歷史的精華 宮世林你要找的這個電影角色分析在這里可以好到 www.cangjingkongba.com
希望採納
2. 影評中人物形象怎麼分析
電影中的人物表現,不僅僅是影片的整體敘事及情節,也不在於其出現場影的多少,對白台詞的多少,鏡頭數量的多少,而在於具體表演、表現的方式。大體有如下三種方式:
(3)人物位置表現:
影片攝影畫面構圖中的人物位置,無論是在影片風格,畫面效果人物塑造上都有其特殊的意義。在具體畫面處理的方式上,有的人物在畫面上是居中處理;有的人物在畫面上是居邊處理;有的人物位置乾脆是不規則的卡頭卡腳處理。
3. 大人物電影人物分析
孫大聖作為一名刑警,因為買學區房的事,就看不慣趙泰,兩人結下樑子。而自己的好朋友意外墜樓,事有蹊蹺,孫大聖查著查著就發現了更多的事情。趙泰作為反派集團下的二公子,一直得不到父親的認可,性格激進,囂張跋扈,而且還染上吸毒的毛病,一個人的行為就搞得整個城市不得安寧。電影的矛盾沖突很明顯,故事情節十分流暢,看的觀眾那叫一個爽。
這部電影反映的社會問題很現實。社會底層小人物受委屈,無人求助,在我們的身邊也常常發生,而最終那些作惡多端的幕後人物,依然逍遙自在,讓人氣憤。包貝爾在這部電影中,完全像是換了一個人,一改往日諧星本色,將自己的形象塑造的讓人咬牙切齒。
4. 《黑天鵝》電影的人物分析、求同感
尼娜:妮娜處在一個從女孩到女人的前夜.因為從小單親母親的過分精心脆弱的溺愛,和繼承性的過高要求,讓妮娜脆弱懦弱缺乏安全感易緊張甚至封閉等.而由於競爭芭蕾舞後的巨大壓力已超出了她心理承受范圍.顯然,這個純潔的白天鵝已經不適用了.此時,因各種需要而從罪惡的內心陰暗面衍生出的強我,黑天鵝,誕生了.也就是所說的雙重人格.白天鵝是妮娜的過去和外在.我把她對性的理解態度理解為:潔癖.包括後來她啟示意味的成長,即使是自 慰時幻覺成情人的對象莉莉,還是一個女人.矛盾中妮娜的成長就如她痛苦掙扎而出的黑暗羽翼,用生命演繹完美
5. 急求電影《音樂之聲》人物分析
一、瑪利亞
瑪利亞是薩爾茨堡修道院里的志願修女,她活潑好動和熱愛自然的性格卻總是讓她在修道院里惹麻煩。於是她被派到馮・特拉普上校家做家庭教師。她很快和上校的七個孩子打成一片,而上校也漸漸在她的引導下改變了對孩子們的態度。
二、馮·特拉普
海軍上校,有七個孩子。長期的海軍生活和亡妻的悲傷使他對待孩子像管教士兵一樣嚴格。他請來瑪利亞作為孩子的家庭教師,剛開始他對瑪麗亞的做法十分不滿,可是當他聽到孩子們為男爵夫人唱歌的時候十分感動,並被瑪麗亞可以感染他人的熱情所吸引。
三、男爵夫人
馮·特拉普上校的女朋友,被上校帶回來時孩子們很不喜歡她。她看到瑪麗亞與上校十分親近,便勸瑪麗亞回修道院。但後來瑪麗亞回來之後,她發現她已經無法挽回她和上校之間的感情,便主動退出了與上校的婚約。
四、阿比斯院長
薩爾茨堡修道院院長,她覺得瑪麗亞活潑的性格不適合僧侶生活。她決定讓瑪麗亞去馮・特拉普上校家做看護,也藉此讓瑪利亞探索出真正的生活目的。當瑪麗亞向她坦白了她對上校的愛情和對生活的不知所措,她告訴瑪利亞要有骨氣與勇氣,哪怕翻越世界上的每一座山峰也要找到自己的真愛。後來幫助瑪麗亞一家逃離生天。
(5)電影人物淺析擴展閱讀
《音樂之聲》該片講述了修女瑪麗亞到特拉普上校家當家庭教師,並和上校的7個孩子很快打成一片,上校也漸漸在瑪利亞的引導下改變了對孩子們的態度,並與瑪利亞之間產生了感情的故事。
該片是由羅伯特·懷斯執導,朱莉·安德魯斯、克里斯托弗·普盧默、理查德·海頓主演的音樂片,該片於1965年3月29日在英國上映。
該片獲得了第3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五個獎項。
6. 如何分析電影——(三)影片人物分析
三人物 電影中的人物,是電影創作中的核心,也是作品的核心。反過來講,人物的塑造,是電影導演創作的重中之重。我們對文學的理解是「文學是人學」「風格即人」。同其它的藝術形式相比較,電影的創作也是緊緊地圍繞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展開的。可以這樣認為:電影中的人物是敘事的核心,是矛盾沖突的核心,是影片造型的基礎。 對於電影的基本要求,我們希望是在一系列的場景中,事件中,動作中,對話中看到的不是一般的人(具體的演員),而是鮮活的、有性格的人物。 世界電影中的常規情況是,觀眾對於電影中的人物(其實是對演員)感興趣,對於電影中的故事感興趣,對於電影的主題感興趣,才會全方位的對電影給予關注。我們所理解的「人」,是自然的人,社會的人。電影中的「人物」,是電影敘事中、戲劇結構中的「符號」和「虛構」的人,是由演員(職業的、非職業的)扮演的銀幕形象。在我們的潛意識中,人物——演員,演員——角色,這兩者交替的認同。我們在分析電影時,對人物的分析應該把握住如下問題:1.分析N物在影片中擔當的角色: 我們理解的電影中的人物,往往是電影中演員扮演的「人物」十演員自身形象的綜合感覺。人物有時候是一個具體的概念,有的時候是一個抽象的概念。 電影中的人物是敘事的主體;是電影情節中的主要情節的發動者和承擔者;有的時候,電影中的一些人物對情節並沒有特別大的幫助,僅僅是一種「象徵」,是一種「符號」。 我們的心理意識和思想意識無法超越的是,我們很難將某一個「演員」的形象,從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中分離出來,往往是三種思維定式:A:影片中的人物一演員本身。B:影片中的人物一$員十人物。C:影片中的人物一一人物。2.分析影片中人物的表現方式: 電影中的人物表現,不僅僅是影片的整體敘事及情節,也不在於其出現場影的多少,對白台詞的多少,鏡頭數量的多少,而在於具體表演、表現的方式。大體有如下四種方式:1)人物外形表現:影片中的人物的外形,是影片人物的重要的性格特徵和重要的視覺信息。 在影片的製作過程中,更為重視其服裝,發型,化裝的處理。例如:美國早期默片時代的經典人物卓別林,其外表很有特點,在電影中的視覺外形形象極為鮮明。影片中的人物外形不但要符合影片的敘事,還要有鮮明的特徵。2)人物景別表現: 某一個人物在電影的表現中,有時更多的是用某一種特定的鏡頭景別處理。其目的是想充分地利用鏡頭的景別,著得對人物進行心理、情緒、表現的描寫,即使是某一個人物用 多種景別處理畫面,或者是眾多的人物分別用不同的景別加以表現,也是要對人物進行性格和心理的刻畫。 例如:《我的父親母親》中,「母親」年輕時的敘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採用近景、特寫和全景、遠景的交替應用,「母親」年老時的敘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採用全景的鏡頭來完成,影片的總體風格基本是這樣一種規律的處理。3)人物形體表現: 電影敘事和場景中人物的形體方式處理,大多數是經過導演和演員精心設計的。因為,人物的形體處理的方式和狀態,不光是為了敘事,為了場景,更多的是為了人物形象的塑造,甚至是為推動影片的情節。 例如:影片《我的父親母親》中,彩色回憶時空段落中,年輕的「母親」,人物的形體永遠是處在運動之中,處在站立和跑動之中;而黑白現實時空段落中,年老的「母親」,則恰恰是相反的處理,大部分形體表現處理成為靜止的形態和坐姿狀態。4)人物位置表現: 影片攝影畫面構圖中的人物位置,無論是在影片風格,畫面效果人物塑造上都有其特殊的意義。在具體畫面處理的方式上,有的人物在畫面上是居中處理;有的人物在畫面上是居邊處理;有的人物位置乾脆是不規則的卡頭卡腳處理。 例如:影片《黃土地》的人物位置的整體風格是居中處理。影片《一個和八個》的人物位置的整體風格是居邊處理。這兩種不同的處理方式,使得影片畫面構圖中的人物位置有一種鮮明的造型效果。其實,這都是一種影片敘事、手段、風格的外延。 從影片的宏觀上分析人物的表現方式,在影片的創作過程中,一定是導演十分重視的技巧與元素。通過這種細致和量化的分析,我們可以進一步了解影片的風格、畫面、效果、技巧、結構和導演方法。3.分析N物動作的表現技巧: 影片中決定人物動作的重要因素是環境、事件和規定要求。作為導演,對於人物動作的簡單表現和復雜表現,在影片的敘事風格上會產生不同結果。那麼,核心的問題就是導演採用什麼樣的鏡頭技巧來反映和表現這些人物的動作。這時敘事中的人物動作成為了內容,鏡頭處理表現技巧成為了形式。 我們在分析影片的人物動作時,討論人物動作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動作方式,僅僅是我們分析人物的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同時我們要分析影片的鏡頭中和段落中採用什麼樣的具體鏡頭技巧(方法),來表現此時此地的人物動作。 導演在實際創作和拍攝處理上,可以是用不同的鏡頭技現(方法),拍攝和表達不同的人物動作,也可以是用相對固定(一樣)的鏡頭技巧(方法),表達同一的動作和不同的動作。如果是採用後者的處理方式,就會產生影片人物動作鏡頭技巧(方法)處理上的特殊風格。 例如:導演陳凱歌拍攝的影片《黃土地》,大量地採用靜止(靜態)的鏡頭完成畫面的表達,採用極為有限的搖鏡頭表現部分的人物動作和運動,表現場景的空間;導演徐克拍攝的影片《新龍門客棧》大多數是採用誇張、變形的鏡頭畫面形式表現各種人物的近景和動作;導演吳宇森拍攝的大部分分影片,大量地在敘事鏡頭和動作鏡頭中採用高速攝影(慢動作)的鏡頭技巧,來表達影片中人物的動作的異化,具有一種人物形象塑造的浪漫、飄逸與超然感覺,有一種影片「暴力」美學的特徵。4.分析場景中、鏡頭中人物的光線形式: 按電影的常規分析,場景中、鏡頭中人物的光線的形式應該有其相對的設計性、獨立性、形象性、鮮明性。 人物光線的形式,除了受到場景、空間、環境、光源的位置、方向、性質的影響外,還要受到影片的主題、內容、風格、樣式、敘事、情節和導演處理的制約。 有的時候,為了達到人物形象的塑造,賦予影片中某一個人物以一種特定的光線形式。只要這個人物一出現,這種專門設計的光線的效果就存在。 例如:導演張藝謀的影片《大紅燈籠高高掛》中,陳老爺這個人物的光線形式,就是具有相當程度的規定性,完全是逆光、剪影、半剪影的處理。使人物的形象刻畫十分鮮明,增加了人物的神秘感,在影片的敘事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的時候,為了達到影片敘事情節的表達,在影片中賦予某一個人物以一種特定的光線效果,這個人物走到哪裡,這種光線效果就帶到哪裡。美國影片《現代啟示錄》中,威拉上尉歷盡艱難,深人到叢林中去尋找庫茨上校,在影片的結尾的場景中,叢林中庫茨上校的居住地的光線效果,則完全是主觀化的處理,人物只有逆光的處理,很神秘,很形式。 有的時候,攝影光線的處理完全是為了影片全片的風格,使某個或者某幾個人物,採用一種特定的光線效果形式。 例如:導演關錦鵬拍攝的影片《阮玲玉》中,現代時空(演員扮演的段落)的人物處理,假定性的人物送光、輪廓光十分鮮明,很有現代感和唯美性,超越了早期資料影片的審美氛圍,在光線的形式上,形成了兩個不同時空的交替。
7. 電影人物分析要怎麼寫啊
電影人物分析最好先看懂電影,但並不是要求你明白明白導演要表達什麼,而是要明白自己從電影中感悟到了什麼。感悟到的就是人物帶給你的,從他的語言著手比較好,因為語言是人物性格最直接的體現。至於具體文章還是自己寫比較好,因為寫的過程會使你多次反復回憶電影,有助於對其體會,對自己這方面的訓練也會有幫助。文章不必拘泥於固定格式,有感而發是最好的。
8. 電影尋槍中關於馬山的人物形象分析 從哪些事情中體現了馬山怎樣的形象
馬山的人物形象分析如下:
馬山在夜晚開著摩托追蹤一輛車,尋找槍丟失的蹤跡和線索。此時是由馬山開摩托的一個客觀鏡頭(全景)轉換作馬山的主觀視角鏡頭(近景):(馬山)看見路及路邊的景物(樹、牛、牆屋)都在飄移,晃動不定、朦朧不清,似乎在跟馬山玩捉迷藏。
這個鏡頭出神地傳達出馬山由於失槍開始「懷疑」身邊一切事物的主觀情緒,「懷疑」視角此時形象地再現了只能存在於人腦的抽象意識,把人物心理刻畫得栩栩如生。
劇情簡介
《尋槍》是2002年上映的一部懸疑電影,本片是由陸川根據凡一平原著同名小說拍攝,主要演員有姜文、寧靜等。
該片講述了,警察馬山一夜夢醒後,發現自己的槍不見了,在丟失的槍裡面有三顆子彈。於是,馬山開始走上了一條不尋常的尋槍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