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人物 > 反復的動作對電影人物塑造

反復的動作對電影人物塑造

發布時間:2022-06-24 08:07:34

『壹』 影視表演中肢體語言的重要性分析

關鍵詞:影視表演,肢體語言,作用


一、肢體語言的內涵與特徵


人類的肢體動作是有表達力和表現力的, 任何的肢體動作都能傳達一定的含義, 尤其是富有表現力的肢體動作。人類在有了語言之後, 交流更為順暢和頻繁, 但是肢體動作所能展示出來的含義, 卻是更為豐富和真實的。語言有謊言, 但是肢體動作卻是誠實的。肢體動作所呈現的含義, 被人們稱之為“肢體語言”。



二、肢體語言在影視表演中的作用


1. 肢體語言是塑造影視人物形象的一種重要手段


在影視劇中, 語言主要是通過台詞來反映, 這對於塑造人物形象有著重要的作用。但同時, 肢體動作也非常重要, 也是塑造影視人物形象的一種重要手段。演員通過肢體語言可以展示很多台詞中不能或者無法表述的含義。


2. 肢體語言助推影視劇的情節發展


肢體語言除了能有效的塑造影視劇中人物形象外, 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助推影視劇的情節發展。故事情節的推動, 主要依靠於在影視劇中形成矛盾沖突, 然而這種矛盾沖突可以有多種形式。除了故事情節設計的矛盾沖突, 還可以有人物角色的矛盾沖突、語言的矛盾沖突和肢體語言的矛盾沖突。


3. 肢體語言具有直觀性和可塑性, 充分展現影視人物特徵和影視魅力


肢體語言可以傳達出用語言無法表述的內心世界, 尤其是在影視劇中, 人物特徵及其內心活動主要依靠台詞語言和肢體語言來表達和塑造。由於是在鏡頭下的表演, 演員可以將肢體語言展示得較為明顯, 而且隨著鏡頭的切換和剪輯手法的使用, 影視劇中更可以展示細微的肢體動作, 比如慢鏡頭等。


三、肢體語言在影視表演中的應用


1. 影視演員創造角色要充分利用肢體語言


影視演員使用肢體動作, 去創造和展示影視劇中人物角色和形象, 這就要求演員應充分利用好自己的肢體動作。首先, 影視演員應當充分理解影視劇本和影視人物角色, 這是表演的基礎, 也是演員使用肢體動作的基礎。2. 影視演員肢體動作必須准確、有分寸, 合乎人物和情境的需要和劇情發展變化的節奏


演員在影視劇中的場景表演時, 肢體動作必須准確、有分寸, 合乎人物和情境的需要和劇情發展變化的節奏。


3. 影視演員尤其要注重面部表情


人的面部有43塊肌肉, 大約能協同組合出一萬種表情。因此, 人類的面部表情是極為豐富的, 而且越是優秀的演員越是能利用面部表情來傳達肢體語言。


以上就是影視表演方面的一個優秀的開題答辯範文,小夥伴們可以仔細研究其中的內容,為自己的畢業論文尋找一些靈感,更多論文相關內容,請關注本平台,小編會做及時的整理與發布。

『貳』 動畫片中人物塑造重要性

動畫片中成功的人物形象塑造,能夠展現時代背景,能夠啟示人們的道德觀和價值觀。

優秀的動畫作品能夠賦予角色符合人物經歷和故事情節的性格特徵,通過對人物性格的塑造,感染觀眾。

在對動畫中的人物感興趣的同時,感受角色的內心世界,更好的理解人物,理解作品本身想要傳達的內涵。

(2)反復的動作對電影人物塑造擴展閱讀

動畫片人物性格的塑造重要性:

動畫中的人物性格能影響作品,這種影響體現在讓動畫作品更具生命化和生動化。動畫形象本身是無生命動態無運動性的,是作者給予了人物生命,而這種給予的方式便是給人物賦予相應的性格特徵,以此來表現人物形象的內心活動和情感世界。

這是因為性格的存在,才讓一個個僵硬的動畫角色變得鮮活起來,變得即使外表相似言行卻截然不同,使其更有辨識度的同時,讓故事情節也更加生動。

『叄』 動作描寫對人物刻畫性格起的作用是什麼

行動描寫就是讓人物用行動來表現自己。行動是人物性格的具體表現,最能顯示人物的性格特徵。人物的一舉手、一投足、一個姿勢都能很好地表現人物的性格。所以對於人物行動的描寫是展示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方式。 這里所說的行動,不是人物的一切行動,而是最有意義、最能顯示人物性格,或者能推動情節發展的那些行動,包括人物的習慣性動作和下意識舉止在內。行動描寫就是讓人物在「做些什麼」和「怎樣去做」中去展示自己的價值觀念、情感特性、性格氣質、精神狀態等,使讀者透過人物的「所作所為」作出相應、相似、相關而不相悖的判斷。

『肆』 電影表現手法有哪些

電影景物描寫

劇作中對人物生活環境的風景和各種物象的描寫。表現人物活動的時間狀態和空間特色,是創造典型環境的重要條件,是銀幕造型的一個重要方面。景物描寫,可用於轉換時空。通過描寫人物對景物的感受和反映,可以借景抒情,表現和點染人物的思想性格和情緒色彩,有助於形成影片的風格特色。景物描寫要從生活出發,符合故事情節和人物性格發展的規定情境,有特定時代的和濃郁的生活氣氛。

【《十三衩》中狼煙遍地】

電影細節描寫

細節描寫是對表現對象的細微部分進行細膩描寫,是作品形象描繪的最小單位,但對其只有意義性要求而無統一的量的規定性。電影劇作中的人物性格塑造、事件發展、典型環境、主題思想都是通過許多有機聯系的細節描寫來實現的。細節可以擔負一切劇作功能。電影中所有表現元素都可以通過精心構思成為細節,如聲音細節、人物細節、景物細節、物件細節、色彩細節等。生活細節成為藝術細節,必須經過加工和提煉,成為有一定意義的細節。電影細節描寫要有獨創性、可視聽性和真實可信性。

電影白描方法

白描原本是中國繪畫的一種技法,即用墨線勾描人物和各種景象特徵,突出其神韻,不著顏色或略施淡墨,以形象本身簡潔的特徵表露喚起讀者聯想,得以豐富形象。這種手法借用於電影劇本創作,指電影劇本寫作不可能對對象做長篇的詳盡描繪,運用白描手法,可以簡潔鮮明地突出所表現形象的特徵以形傳神。

【《塔洛》人物白描】

電影象徵手法

電影編劇通過一定劇作形象的描寫,寄寓超越具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等抽象內涵的一種藝術手法。從影象構成角度看,那些屬於影片整體構思的或始終屬於劇情本身的藝術元素,還寓意著更深廣的涵意(如概念、思想、感情、精神等),這就是電影的形象象徵。電影的影象象徵分為寫實性象徵和符號象徵兩大類。

『伍』 動作描寫對塑造人物有什麼作用

生動,形象。使任務更鮮活,有呼之欲出之感,容易走進讀者內心。

『陸』 如何寫好電影的人物分析

電影中的人物,是電影創作中的核心,也是作品的核心。
反過來講,人物的塑造,是電影導演創作的重中之重。
我們對文學的理解是「文學是人學」「風格即人」。同其它的藝術形式相比較,電影的創作也是緊緊地圍繞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展開的。
可以這樣認為:電影中的人物是敘事的核心,是矛盾沖突的核心,是影片造型的基礎。
對於電影的基本要求,我們希望是在一系列的場景中,事件中,動作中,對話中看到的不是一般的人(具體的演員),而是鮮活的、有性格的人物。
世界電影中的常規情況是,觀眾對於電影中的人物(其實是對演員)感興趣,對於電影中的故事感興趣,對於電影的主題感興趣,才會全方位的對電影給予關注。
我們所理解的「人」,是自然的人,社會的人。
電影中的「人物」,是電影敘事中、戲劇結構中的「符號」和「虛構」的人,是由演員(職業的、非職業的)扮演的銀幕形象。在我們的潛意識中,人物——演員,演員——角色,這兩者交替的認同。
我們在分析電影時,對人物的分析應該把握住如下問題:
1.分析人物在影片中擔當的角色:
我們理解的電影中的人物,往往是電影中演員扮演的「人物」十演員自身形象的綜合感覺。人物有時候是一個具體的概念,有的時候是一個抽象的概念。
電影中的人物是敘事的主體;是電影情節中的主要情節的發動者和承擔者;有的時候,電影中的一些人物對情節並沒有特別大的幫助,僅僅是一種「象徵」,是一種「符號」。
我們的心理意識和思想意識無法超越的是,我們很難將某一個「演員」的形象,從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中分離出來,往往是三種思維定式:
A:影片中的人物一演員本身。
B:影片中的人物一演員十人物。
C:影片中的人物一一人物。
2.分析影片中人物的表現方式:
電影中的人物表現,不僅僅是影片的整體敘事及情節,也不在於其出現場影的多少,對白台詞的多少,鏡頭數量的多少,而在於具體表演、表現的方式。大體有如下四種方式:
1)人物外形表現:
影片中的人物的外形,是影片人物的重要的性格特徵和重要的視覺信息。
在影片的製作過程中,更為重視其服裝、發型、化裝的處理。例如:美國早期默片時代的經典人物卓別林,其外表很有特點,在電影中的視覺外形形象極為鮮明。影片中的人物外形不但要符合影片的敘事,還要有鮮明的特徵。
2)人物景別表現:
某一個人物在電影的表現中,有時更多的是用某一種特定的鏡頭景別處理。其目的是想充分地利用鏡頭的景別,著意對人物進行心理、情緒、表現的描寫,即使是某一個人物用多種景別處理畫面,或者是眾多的人物分別用不同的景別加以表現,也是要對人物進行性格和心理的刻畫。
例如:《我的父親母親》中,「母親」年輕時的敘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採用近景、特寫和全景、遠景的交替應用,「母親」年老時的敘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採用全景的鏡頭來完成,影片的總體風格基本是這樣一種規律的處理。
3)人物形體表現:
電影敘事和場景中人物的形體方式處理,大多數是經過導演和演員精心設計的。因為,人物的形體處理的方式和狀態,不光是為了敘事,為了場景,更多的是為了人物形象的塑造,甚至是為推動影片的情節。
例如:影片《我的父親母親》中,彩色回憶時空段落中,年輕的「母親」,人物的形體永遠是處在運動之中,處在站立和跑動之中;而黑白現實時空段落中,年老的「母親」,則恰恰是相反的處理,大部分形體表現處理成為靜止的形態和坐姿狀態。
4)人物位置表現:
影片攝影畫面構圖中的人物位置,無論是在影片風格,畫面效果人物塑造上都有其特殊的意義。在具體畫面處理的方式上,有的人物在畫面上是居中處理;有的人物在畫面上是居邊處理;有的人物位置乾脆是不規則的卡頭卡腳處理。
例如:影片《黃土地》的人物位置的整體風格是居中處理。影片《一個和八個》的人物位置的整體風格是居邊處理。這兩種不同的處理方式,使得影片畫面構圖中的人物位置有一種鮮明的造型效果。其實,這都是一種影片敘事、手段、風格的外延。
從影片的宏觀上分析人物的表現方式,在影片的創作過程中,一定是導演十分重視的技巧與元素。通過這種細致和量化的分析,我們可以進一步了解影片的風格、畫面、效果、技巧、結構和導演方法。
3.分析人物動作的表現技巧:
影片中決定人物動作的重要因素是環境、事件和規定要求。
作為導演,對於人物動作的簡單表現和復雜表現,在影片的敘事風格上會產生不同結果。那麼,核心的問題就是導演採用什麼樣的鏡頭技巧來反映和表現這些人物的動作。這時敘事中的人物動作成為了內容,鏡頭處理表現技巧成為了形式。
我們在分析影片的人物動作時,討論人物動作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動作方式,僅僅是我們分析人物的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同時我們要分析影片的鏡頭中和段落中採用什麼樣的具體鏡頭技巧(方法),來表現此時此地的人物動作。
導演在實際創作和拍攝處理上,可以是用不同的鏡頭技現(方法),拍攝和表達不同的人物動作,也可以是用相對固定(一樣)的鏡頭技巧(方法),表達同一的動作和不同的動作。如果是採用後者的處理方式,就會產生影片人物動作鏡頭技巧(方法)處理上的特殊風格。
例如:導演陳凱歌拍攝的影片《黃土地》,大量地採用靜止(靜態)的鏡頭完成畫面的表達,採用極為有限的搖鏡頭表現部分的人物動作和運動,表現場景的空間;導演徐克拍攝的影片《新龍門客棧》大多數是採用誇張、變形的鏡頭畫面形式表現各種人物的近景和動作;導演吳宇森拍攝的大部分分影片,大量地在敘事鏡頭和動作鏡頭中採用高速攝影(慢動作)的鏡頭技巧,來表達影片中人物的動作的異化,具有一種人物形象塑造的浪漫、飄逸與超然感覺,有一種影片「暴力」美學的特徵。
4.分析場景中、鏡頭中人物的光線形式:
按電影的常規分析,場景中、鏡頭中人物的光線的形式應該有其相對的設計性、獨立性、形象性、鮮明性。
人物光線的形式,除了受到場景、空間、環境、光源的位置、方向、性質的影響外,還要受到影片的主題、內容、風格、樣式、敘事、情節和導演處理的制約。
有的時候,為了達到人物形象的塑造,賦予影片中某一個人物以一種特定的光線形式。只要這個人物一出現,這種專門設計的光線的效果就存在。
例如:導演張藝謀的影片《大紅燈籠高高掛》中,陳老爺這個人物的光線形式,就是具有相當程度的規定性,完全是逆光、剪影、半剪影的處理。使人物的形象刻畫十分鮮明,增加了人物的神秘感,在影片的敘事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的時候,為了達到影片敘事情節的表達,在影片中賦予某一個人物以一種特定的光線效果,這個人物走到哪裡,這種光線效果就帶到哪裡。美國影片《現代啟示錄》中,威拉上尉歷盡艱難,深人到叢林中去尋找庫茨上校,在影片的結尾的場景中,叢林中庫茨上校的居住地的光線效果,則完全是主觀化的處理,人物只有逆光的處理,很神秘,很形式。
有的時候,攝影光線的處理完全是為了影片全片的風格,使某個或者某幾個人物,採用一種特定的光線效果形式。
例如:導演關錦鵬拍攝的影片《阮玲玉》中,現代時空(演員扮演的段落)的人物處理,假定性的人物送光、輪廓光十分鮮明,很有現代感和唯美性,超越了早期資料影片的審美氛圍,在光線的形式上,形成了兩個不同時空的交替。

『柒』 喜劇小品塑造人物有哪些主要技巧

喜劇小品同一切文藝作品一樣,它要寫出表現一切社會關系總和的人來,只有這樣,作品才有了意義。

喜劇小品作為一種新興的藝術樣式,它的特點決定了布景、道具等舞台表演手段的簡化和情節結構的淡化,但是人物塑造卻是不可簡化、淡化的。為了塑造出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喜劇小品的創作要恰當運用各種藝術技巧,為人物形象的塑造服務。

第一,對比。

喜劇小品的人物與其他劇類相比要少得多,就近十年在舞台上出現的作品而言,少可一人,多則數人,而大多為二三人;劇中的人物之間大多不存在各種復雜的關系,大量存在的也不是激烈尖銳的矛盾沖突,而是性格上的某種差別、對立。寫好這種差別和對立,就可以在對比中突出人物的鮮明性格,如恩格斯所說的:「 如果把各個人物用更加對立的方式區別得更加鮮明些,劇本的思想內容是不會受到損害的。」在生活中,人們的性格區別是豐富多彩的,而當我們把生活中的人物塑造為典型後,這種區別就形成各自鮮明的性格,這樣,正面人物與反面人物、主要人物與次要人物間就有了鮮明的對比。

小品《相親》就是用對比的手法,使我們看到了兩位老人的性格差異。劇本塑造的老蔫和馬丫,一個是鰥夫,一個是寡婦,有著同病相憐的處境,然而對於可以唾手而得的幸福,前者敢於大膽追求,後者則顧慮重重,不敢越雷池一步,兩人的性格就是在對待黃昏戀的不同態度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也推動著情節的發展。試想,如果把馬丫也寫成直爽痛快地表態接受求婚,這個小品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就簡單化,人物就不典型,就寫了兩個性格相同的人物,這樣的作品還有什麼典型意義呢?

在一些針砭時弊的小品中,對比是塑造人物不可缺少的技巧。比如小品《送禮》就用了對比的手法使人物的思想性格昭然若揭。劇本的主旨是批評送禮行賄的不正之風,如何表達這一主題思想呢?作品為我們設計了兩種人物,一為送禮者,一為送禮的對象,一反一正,那個為一己私利行賄的送禮者三次碰壁, 終於在浩然正氣的李局長面前顯出了他卑劣渺小的原形。而送禮的對象這一組人物的思想性格也有著差別。第一個(丈母娘)見禮顏開,貪得無厭,她與後三個送禮的對象有著本質上的區別;第二個(保姆)心地善良,對自己曾受騙上當於送禮者後悔不迭,對送禮者的無恥行徑氣憤不已;第三個(離休幹部)善於識破送禮者的詭計,對不正之風深惡痛絕;第四個(女局長)為官清廉,對不正之風決不手軟。通過對比,不僅使正反人物的思想性格有了鮮明的對照,而且對幾個正面人物性格特徵的差異也作了區別。

郭達、蔡明、句號表演的喜劇小品《送禮》。

現實生活中,人物的思想性格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年齡、環境等因素的變化都足以使人物的思想性格有所變化。小品運用對比的手法去表現人物的這種復雜性,有利於性格的豐富化。《又是秋葉飄落時》雖然從總體上看是一個悲劇小品,但其中也不乏喜劇性因素。這個小品就是用對比手法來表現鐵柱與玉鳳自身的這種變化的。在一次偶然的相遇中,玉鳳自作主張把孫女的婚事包辦了,孫女與鐵柱的啞巴孫兒定了親,對此,鐵柱不僅不反對 而且深表謝意。劇本如果只寫了這一事實,就談不上主題的深刻性與人物性格的鮮明性。劇本以倒敘手法表現了五十年前鐵柱和玉鳳曾經是一對企圖沖破封建禮教的牢籠、爭取婚姻自由的青年,而如今他倆自己又成了封建禮教的推行者,兩相對比,便形成了人物性格上的強烈反差,豐富了性格的內涵。

第二,陪襯與烘托。

陪襯是藉助人物相互關系的映襯來突出性格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往往在人物較多、性格相近的喜劇小品中得到運用。劇中作為陪襯的人物,雖然屬於次要角色,但卻是劇情發展中可能存在或必然存在的人物,決不是簡單的生拼硬湊。

在喜劇小品《打麻將》中,丈夫與小姨子是兩個性格相近、遭遇相同的人物,後者的丈夫嗜砌「長城」,賭輸了就向妻子要錢,不給就打,為了免遭拳腳之痛,小姨子只有求援於姐夫,決無反抗丈夫之勇氣;前者的妻子是麻將迷,輸了錢回家,丈夫不僅要卑躬屈膝地為其按摩酸痛的手臂,還會享受妻子賜予的「金光燦爛」的耳光,並要答應外出籌措賭資,丈夫對此的反應是忍辱負痛,求援於小姨子。盡管劇本的結局戲劇性地以丈夫取得勝利、制服妻子告終,但丈夫的命運仍是悲劇性的,以小姨子的軟弱陪襯其姐夫,使男主人公性格的悲劇色彩得以加重,這正是作者所著意刻畫的,即所謂「以軟弱陪襯次軟弱」吧。

烘雲托月是塑造人物常用的方法,烘托就是用環境氣氛加深人物性格。當環境氣氛和人物的感情之間形成鮮明的對比,造成人物性格和環境的矛盾時,人物的形象就更加富有藝術感染力。

鞏漢林、岳紅表演的喜劇小品《打麻將》

小品《又是秋葉飄落時》成功地運用烘托方法來加深人物性格及其社會意義。 劇中人鐵柱與玉鳳五十年前曾是封建婚姻制度的犧牲品,五十年後他倆又親手促成了自己孫兒女的包辦婚姻,使又一代人的青春籠罩在封建禮教的陰影之中。為了加強這種性格的悲劇性,劇本設計了滿天黃葉飄然落下的場景,青春似同秋天的落葉飄然逝去。與此同時,當鐵柱為感謝玉鳳而跪倒在玉鳳腳下時,玉鳳卻樂極生悲,「兩眼突然一黑栽倒在鐵柱懷里」,形喜實悲,這是他倆性格之使然。劇本又在此時設計了《迎親曲》頓起的音樂,一面是喜慶的樂曲,一面是對五十年來悲劇人生的咀嚼,在喜與悲的對比中,性格的悲劇色彩濃化了,喜慶的氛圍烘託了人物的悲劇性格。

在喜劇小品中,烘托往往落筆於高潮中,這是深化性格的最佳時機。小品《二娘開店》塑造了一個親切善良的酒店女主人形象,她伺候酒客周到殷勤,卻使酒客借酒發泄邪念,對她動手動腳,為了使兩個司機不致醉後開車闖禍,女主人與之痛飲,包攬了整瓶酒。劇情的高潮是女主人與兩個司機對飲的場面,她借酒勁踩凳子上桌,左右開弓與酒客猜拳,兩個司機怎麼也不是她的對手,場面好不熱鬧,而劇本正是借這種興奮熱烈以及孕含著酒後開車的教訓的酒令來烘托她心中的凄楚與悲憤,以致當她劃出「一個寡婦,獨守空房,男人玩命,女人······斷腸······」 的最後一拳後,「音樂起哀怨的樂聲,二娘泣不成聲」,二娘的善良與高尚人格至此也可劃上一個完滿的句號。

第三,迂迴。

迂迴是指小品在刻畫人物時不正面強攻,而是或旁敲側擊,或層層剖析,使人物最終才顯示其廬山真面目。

喜劇小品《照相》要表現的是某處長的一種思想境界,那究竟是一種什麼境界呢?劇本從照相師設法逗其笑著手,玩具不行,光榮稱號也不行,一個個試了過去,逐層剝落,逼近內心深處,最後在照相館經理的一句「你明天就要升局長了」的誘發下,處長終於笑了。於是攝影機響了,攝下了包藏在笑容中的內心世界:一個陞官的願望。這是多麼生動而深刻的瞬間啊!觀眾與照相師的思路同步,一個個猜測被否定了,直到撩開最後的面紗,這個處長的庸俗人生觀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四,鋪墊。

鋪墊是指在主要人物上場之前,由其他人先作介紹,讓觀眾對即將上場的主要人物有所准備。從結構上說,鋪墊的內容就是小品中無法再現的情節;就人物而言,鋪墊的內容就是戲劇沖突的因素。

小品《求求你》就是藉助鋪墊來展開情節、刻畫人物的。此劇是對農民科技致富之路的反映。全劇人物為兄弟二人,身為記者的兄先上場,在城裡工作的這個哥哥總是擔心弟弟來訪,害怕經濟拮據的農民弟弟向自己有所索取。哥哥的這種自白是對尚未上場的弟弟家境貧困的鋪墊,也預示著弟弟一旦到來將會引發的矛盾沖突。弟弟終於來了,在一場戲劇性的誤會後,弟弟從那個背在身上的旅行包中取出了五千元現金,擺在哥哥那張舊式的辦公桌上。「求求你!」現在到底誰該求誰? 求求你!不該是弟弟說的了,他靠科學養狐狸致富,有了錢,來回報哥哥,弟弟只要求為兄的說一句「求求你!」這是致富後典型的農民喜悅心理。

鋪墊,在情節上設了懸念,使人物的塑造處在動勢之中,沒有這一鋪墊,情節的展開就會缺乏依據,弟弟上場後的行為也會使觀眾無法理解。從索取到回報,弟弟的變化如此之大,一個靠科技致富的農民典型就形象地呈現在觀眾的視界中了。若不採用鋪墊法,劇本勢必將要增加弟弟向哥哥屢屢求索的情節,這樣,情節量就會加大, 小品就變成短劇了。

潘長江、鞏漢林表演的喜劇小品《求求你》。

第五,反復。

反復就是以不斷地重現人物相似或相同的語言或動作為手段來刻畫人物的性格。反復不是簡單的重復,它有時是對人物情緒、思想的強調,有時是細膩地刻畫著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人物的性格就是在那一系列的舉手投足中被深化的。轉自手機胖蛋小品m.pangdan.com小品《八月的離別》對於反復手法的運用獨具匠心。整個劇本就是立足於以反復手法刻畫女主人公瑞瑞的情意的,在憨厚純朴的男主人公成喜眼中,瑞瑞不過是個天真的「丫頭片子」,誰知這個情竇初開的農村少女已有心於他,於是在成喜准備坐火車啟程上大學的路上,瑞瑞借機攔住了他,攔住他,並非為了表白幾句甜言蜜語,這不是山溝里姑娘的本色。話是要講的,但不僅是話,還有實實在在的事,那才是對心上人真正的關切。而這種關切並不容易啟齒,聰明的瑞瑞是以等火車要看時間為契機來表白她的情意的。劇中這樣寫道:

瑞瑞:俺有個表。

成喜:你?!

瑞瑞:反正俺也用不上,要不,你戴上吧?

成喜:我?······

瑞瑞:(突然不好意思)就是大了點······(一把掀開背簍上的青草,摸出一隻碩大的馬蹄鬧鍾,掛在那人兒的脖子上)

但簍中取物這一動作並未到此為止,瑞瑞借著對季節、旅途、學校生活的議論,像變戲法一樣把這一動作反復了七次:第二次「掏出了一個土陶燙壺」,為的是讓成喜不必有鑽涼被窩之憂;第三次「摸出一個麥稈籠子」,好讓成喜在火車上解悶;第四次從背簍中取出一捆包穀稈,專為火車上解渴用;第五次「取出一條又長又寬的紅布腰帶」,可以裝錢防偷;第六次「摸出一個特號大老碗」,是把她哥的碗偷出來,讓成喜在食堂買飯方便點;第七次則傾簍而出,「將背簍朝地上一扣,倒出一隻口袋」,裡面裝著一堆蒜,要成喜一天吃一,想著家鄉······

劇本把瑞瑞從背簍中取物的動作反復了七次,同樣一種動作,內容卻不一樣, 它刻畫了少女對心上人體貼入微的細膩感情。這反復的動作的結果,使動作的對象也表現出感情的變化。第一次動作的結果,成喜表現為懵懵懂懂,對此不可理解;第二次驚得「張口結舌」;第三次是「目瞪口呆」;第四次則使這個老實的青年沖動地喊出:「······瑞瑞」; 第五次動作後,他「瞅瞅腰上的紅腰帶,望望瑞瑞,突然結巴起來」,終於這樣說:「瑞瑞,我,我一直還把你當成個小、小丫頭片兒,誰知道,這個,那什麼,我(想拉瑞瑞的手······)」這個憨厚純朴的人已意識到是怎麼回事了。第六次,當他接著碗後,就發出了「我忘不了你,不管我到了啥地方,我都忘不了你」的誓言;最後一次,他連瑞瑞請他吃什麼都還沒有弄清,就連聲允諾:「我吃,我一定吃!」他已被少女的一片真情熨帖了沖動的心,變得百依百順,與開頭那種聽了瑞瑞的話後只是「漫不經心」,只是「搔頭」相比,判若二人。試想,如果把這七次動作一次性地完成了,人物的性格就變成了圖解,也就無戲可言。可見,反復手法的巧妙運用,是塑造人物性格的一種有效方法。

第六,誇張。

誇張是喜劇小品刻畫人物必不可少的一種技巧。誇張是通過人物的變形而產生戲劇效應,亦庄亦諧,富於幽默感。

誇張有兩種表現形式:動作誇張和語言誇張。動作誇張是一種直觀誇張,它通過觀眾的視覺,直接調動聯想,形成擴散性思維,並進行再創造,使人領悟其蘊藉的意味。在啞劇小品中誇張有充分的用武之地,最能表現人物的性格。如王景愚表演的《吃雞》,其中有一個想咬斷雞骨頭的動作:演員繞著假想的桌子走了一圈,雞仍未被咬斷,吃雞者的這種韌性就是在這種高度的動作誇張中被刻畫出來的。在喜劇小品中,動作的誇張可以和巧設的情境同步。比如小品《手術之前》開場, 丈夫胸前吊了大彩電,身後背的是排煙機,彩電上端還堆著電飯煲,左手挽著錄音機,右手捻著電熨斗,由於面部被遮,觀眾幾乎可以把它看作為電器櫃台,但這「櫃台」在移動著,這位丈夫在晃晃悠悠地朝前挪步,觀眾從他那句「我的老婆哎,禮品辦齊!」的台詞中,才明白了真相:為了使住院的丈母娘能順利地手術,他要給醫務人員送禮。這一誇張動作刻畫了丈夫的變形,這種無奈的變形諷刺了不正之風的畸形世態,而歸根結底還是表現出人物的可笑性和可鄙性。

動作的誇張應講究得體和適度,誇張的失體和過度往往使人物的刻畫效果適得其反。有一出小品用這樣的誇張動作來表現一個信息公司經理的公務繁忙:桌上四部電話鈴聲此伏彼起,經理左右開弓忙著接電話,最後他摔掉電話聽筒在地下打滾。就接受美學而言,這種「打滾」顯然是一種醜陋的失態,是無邊的誇張, 沒有把握住誇張的度,使這一小品變成了鬧劇。如果把主人公的打滾改成趴在桌上氣促、翻白眼,效果也許要好得多。

動作誇張是通過觀眾的視覺來接受的,而語言誇張是通過觀眾的聽覺產生效應的。小品《手術之前》中就有這種由擴大與縮小組成的對比式語言誇張:在討論怎樣向醫務人員送禮時,妻子認為送禮要按「勞」取「酬」,丈夫就說:「『勞』大『酬』 高的當然是主刀醫師,彩電非他莫屬。他得了彩電,手下留情,刀口開得小,開得淺,丈母娘少受皮肉之苦;否則一刀切下去,10公分見方,老太太可要遭大罪!」但妻子卻提出相反的看法,認為彩電應送給麻醉師,因為萬一麻醉程度不到位,豈不痛死老太太!而丈夫又據理反駁:「不行!麻醉師彩電一到手,太興奮,葯量過大,麻醉過深,丈母娘豈不一命嗚呼!」兩人對比式的語言誇張,合乎情理地刻畫出夫妻倆的矛盾心態,成為這一喜劇小品塑造人物性格的巧妙手法。

『捌』 影視片塑造人物的方法有那些謝謝~~~

影視劇創作的核心問題——如何塑造人物。他認為基本方法是:始終讓人物處於困境之中;讓觀眾同情你的人物;保持人物的主動性;找到形成人物成長的情節,而「這樣的情節便是塑造人物的必需場面」。
應當說,作者所提供的「基本方法」,不失為傳統影視美學的主要方法之一。然而,作者並未提及除此之外是否還有與此「基本方法」大相徑庭的其他方法,那麼,我覺得對此便有進一步商榷的必要,以就正於作者。
在研討影視劇人物塑造是否還有另一種方法以前,首先要說明影視劇存在兩種不同的結構方式。一種是傳統的封閉式的戲劇性結構,另一種則是開放式的散文性結構。影視劇的人物塑造,大致與這兩種不同的結構相對應。
周涌先生論述的影視劇人物塑造的基本方法,其結構基本上可統屬於戲劇性結構(也包括某些情節小說式結構)。這種結構的主要特點,是相當重視情節的因果關系,並按照開端、發展、高潮直至結局這個情節層次逐步展開,其戲劇事件安排比較嚴謹,通過巧妙的情節起伏跌宕加以線性安排,以戲劇高潮使觀眾的感情達到頂點。正如美國電視藝術家賽德•菲爾法所說,這種結構形式是「典範的、行之有效的,它是一部好的電視劇本的基礎」。但是,也恰如我國電影評論家鍾惦所指出,這種封閉式的戲劇式結構,「著重表現一時一事的具體結果,情節自成起訖。事件帶有孤立和靜止的特徵,是生活的特例而不是生活本身,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一個自在自為的完形之物,這就不可避免地降低了作品的典型性和社會意義」。②
與以上這種戲劇性結構相對應的,就是戲劇性的人物塑造方法。正因為戲劇性結構要求以矛盾沖突為劇作基礎,以戲劇沖突的規律為結構的原則;以步步相逼、場場推進的形勢去發展劇情;以集中、完整的情節保證整體的勻稱謹嚴、有始有終,那麼在這種結構框架中的影視劇人物塑造的「基本方法」,正與周涌先生所歸納的幾條頗為一致。比如說,他要求人物始終處於困境之中,其「最大秘訣便是不斷地把人物逼入絕境。只有困境中的人物才是『有戲』的」;要讓觀眾同情劇中人物,其「秘訣」有效辦法是「讓好人遭難,壞人暫時得志」;而保持人物的生動性「最有效的方式」是建立事件與人物動作之間的因果關系;在設計「必需場面」時,要使人物相互關系的變化「促成人物性格的發展,使人物從初始狀態到達最終狀態」。不難看出,作者所講解的影視劇人物塑造的基本方法,是完全符合封閉式戲劇性結構方式規律的。
周涌先生特別告誡讀者:「記住,當你的人物被動地遭遇事件時,不要讓他光是做出反應,你應當設法使人物的反應成為一種主動的行為,並且讓他的行為成為以後事件的動因」。作者的這一觀點,恰是典型的戲劇性結構塑造人物的方式,在中國傳統的古典名劇中,其例證可謂俯拾皆是。假如套用作者在他的文章中所繪制的初始階段——A(劇情進展)——B(劇情跌宕)——C(劇情上升)——最終狀態(大結局)的這種戲劇結構樣式來簡單分析《白蛇傳》、《西廂記》等古代作品,就能清晰地看到,這些經典名作在塑造人物的方法上,與周涌先生講述的「基本方法」真是絲絲入扣。
以《白蛇傳》為例。許仙游西湖,與白娘子相逢於斷橋雨中(初始階段);兩人一見鍾情,墮入愛河(劇情進展);許仙發現白娘子是白蛇,而採取「主動的行為」去找法海(劇情跌宕);由於這一「行為」「成為以後事件的動因」,法海與白娘子鬥法,造成水漫金山(劇情上升);白娘子被鎮雷峰塔,小青搭救,許仙與白娘子團圓(結局)。
由此看來,周涌先生的講述雖然仍嫌粗糙,但依然作出了較為精當的總結。然而,他的文章畢竟只談及塑造人物的一個方面而並非全部;只著重於方法之一而並非所有方法;冠之於「基本方法」而不涉及另一種與之頡頏的「基本方法」,對於一些編導(特別是初學者)就有可能造成誤導。
在粗略談畢傳統的封閉式的戲劇性結構及與這種結構相對應的影視劇塑造人物方法之後,我們就應當對另一種結構及與這種結構相對應的塑造人物方法予以簡明闡述。這就是開放式的散文性結構和與此對應的人物塑造方法。
所謂散文性結構,是與戲劇性結構迥然不同的另一種影視結構形式。1986年版的《電影藝術辭典》對此作過詳盡說明:「它與文學中的散文樣式有相似的結構特徵:不太注意情節的完整性和因果關系,沒有明顯的開端、高潮和結局等結構要素,也沒有顯露完整的矛盾沖突線索。」「它或者側重表達含義,或者追求傳達哲理,文體靈活多變,取材自由,在近似散亂中蘊涵著真摯、深沉的情感,因而使這種獨特的敘述格局具有一種特殊的藝術魅力。」
還應當補充說明的是,散文式結構與戲劇性結構的最大區別之一,在於前者與後者相對立的非線性結構方法。
由此出發,周涌先生所繪制的初始階段至ABC再到結局的這種戲劇性線性結構圖,在散文式結構中即顯得格格不入,無法套用。作為開放型的散文性結構,它決不進行自我封閉,結構趨於松緩散漫,故事情節採取並列式進展,構成全片的每個片斷和組成部分均不為戲劇高潮而匯聚、積累、上升,而是各有主張,自行其道。它有意識地讓觀眾一邊欣賞,一邊評論,造成家庭式、茶座式的活躍氛圍,促使與鼓勵觀眾在獨立思考後轉入自我社會實踐。應當說,這種復眼式捕捉事物與對象的結構,整部作品無始無終、逼近現實的手法,更具有深刻的現代性,更富於當代人的審美情趣。如果說,具有首尾貫穿的矛盾沖突的行動,有完整的開端、糾葛、發展、高潮和結局的傳統性結構是布萊希特所說的「亞里士多德式戲劇」,那麼,開放型的散文化結構更貼近布氏本人所創造的敘事詩體戲劇手法。
與散文式結構相對應的影視劇塑造人物的基本方法,當然也就與戲劇式結構的塑造人物基本方法完全不同。它不是通過人物與事件的相互作用形成因果模式,而往往貌似鬆散和即興,以一個中心人物或一個靜態情境來取得全劇的統一。所以,它不以人物相互沖突和情節表面緊張取勝,也沒有人物關系發展的連續性。它往往隨著人物意識的流動來深入表現正面素質,以接近人物情思的遠近作為藝術內容的尺度。必須指出的是,這種塑造人物的方法雖然極為強調逼近現實生活,「但決不意味是自然主義,作品中的每一個片斷,依然是藝術家對社會生活信息提煉和加工的結晶。它們雖不是一致地導向一個激動人心的高潮,但卻以它的豐富內涵,構築了作品的典型形象」。這種塑造人物的方法,利於主題深化而饒有詩意,便於生活揭示而引發共鳴,亦即雷諾阿所說,是「一個主題的多次復奏」,薄「情節」(並非沒有情節)而厚「情境」(並非止於情境),在西方電影中已形成流派,大量運用並卓有成效,出現了一大批諸如《羅馬十一時》、《偷自行車的人》、《野草莓》、《公民凱恩》等等優秀影片。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的影視劇創作中成功地運用散文式結構塑造人物的佳作,同樣也不斷涌現,例如影片《黃土地》、《獵場扎撒》、《海灘》、《青春祭》,電視劇《新聞啟示錄》、《一個女記者的畫外音》、《希波克拉底誓言》和《尋找回來的世界》等等,都是在觀眾中頗有影響的作品。
為了與戲劇性結構塑造人物的方法作一個比較,我們不妨對已故著名女導演張暖忻所拍攝的電影《青春祭》略作分析。
《青春祭》是一部描寫知識青年在「文化大革命」中上山下鄉,在西南邊陲傣鄉插隊落戶的故事片。女主人公李純離開了父母,與同學們來到傣家山寨,住在小寨合作社社長家裡。假如按照戲劇性結構方法,李純與她的同學應當與周圍的鄉民形成悲歡離合的關系,從而推進劇情的發展。然而,在這部影片中,從李純紮根山寨開始,我們在影片中所看到的,是她觀看傣家姑娘傍晚游泳;她參加評工分會議;她接觸老啞巴和一百零四歲的奶奶;她到集市上買書;她與「大哥」純真的交往;她為傣族兒童上體育課;老奶奶「伢」的去世……最後的影片結局,也完全脫離了戲劇結構應有的「大高潮」形式,而只是李純獨自一人,在落日中穿行在茅草地上,以旁白講明,「多少年來,我常常夢見那個地方」。
影片《青春祭》的結構方式以及主要人物李純、伢、大哥、啞巴等等的描述,顯然是同周先生要求影視劇編導必須「記住」的創作規律背道而弛的。偶然,正因為《青春祭》的導演張暖忻敢於以散文式結構進行影片塑造人物的新嘗試,使這部影片帶有強烈的創新沖擊力,在國內外專家和觀眾中都獲得普遍的贊同與好評,成為新時期中國影片代表作之一。它「最突出的標志是對戲劇性的徹底消融」。「如果說《沙鷗》是把戲劇性從外部沖突轉向了內心,後來的《城南舊事》和《鄉音》是對戲劇沖突實施淡化,《青春祭》則完全擺脫了敘事、情節對於戲劇性的依存,第一次實現了整體的非戲劇電影的散文框架。」
以上的簡明闡述,我想可以得出這么一個結論:在周涌先生推薦的影視劇塑造人物的基本方法之外,還有另一種基本方法。但是,影視劇的結構歸類和人物塑造方法,從來就沒有固定劃一的法則。本文所提及的另一種方法,也僅著眼於與戲劇式結構相對立的散文式結構,並由此相關連的影視劇人物塑的不同方法。在編導者的實際創作中,不應當也不可能受到限制和約束。他們可以從影視劇作歷史沿革角度入手,也可以從劇作的時間及空間結構處理考慮,或者從敘事方式、視點結構的方面進入案頭工作。即使是本文論及的兩大類型,也只是大致劃分,沒有把小說式、詩式、報告文學式等等各種下屬或相關類型及其相互融合滲透詳加歸納辨析。
影視劇人物塑造的基本方法,是每一位編導者都應當學習和掌握的。但是,正如美國文藝理論家小巴斯費爾德所說:「不管存在於任何特定時代的編劇法則都可以被突破。」「沒有確保編劇成功的公式。」⑥在本文即將結束時,我想再引述一段克羅賽斯的論述:「編劇法則是鬆散的和易變的。它們經常被突破,被改變著,被改造得適合於手頭的材料。它們是如此的虛幻,它們彷彿是自相矛盾的,或者說,它們根本不存在。」這兩位外國佬的論述,當然也不需要為編導和讀者們必須「記住」不可。不過,他們的話說得那麼絕對,我想並非毫無道理吧。

『玖』 影視表演:怎麼在劇本中塑造人物性格

淺談電影劇本中類型人物性格塑造
1 引言
戲劇理論家和教育家貝克在《戲劇技巧》中說,劇作中的人物可劃分為三種類型:一種是概念化人物,即作者立場的傳聲筒;第二種便是類型化人物,「他們」擁有某些突出的特徵或一組密切相關的特徵;第三種為圓整人物(Round character),圓整型人物通常具有性格的多側面和復雜性。本研究將對電影劇本《親密無間》中的類型人物的性格塑造進行探討。
2 人物性格的特點
通常一部電影的視覺沖擊力能為一部影片帶來商業票房,而只有人物性格塑造方面的獨特貢獻才能為影片帶來藝術品位方面的成就。將劇中人物作類型化處理並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生活中的現實性格通常都是模糊而復雜的,我們通過劇本《親密無間》探索類型化人物世界的性格特點,對劇本中的任務按功能和個性分為:叛逆人物、慾望人物及異化人物。
2.1 復雜性
劇本中朱樺有意識的與他的孿生弟弟針鋒相對,「就喜歡跟他(白狄)唱反調,證明自己比他強,因為在他眼裡,白狄總是能得到一切,而他什麼都沒有,他嫉妒他,從少時一直持續到現在。但這既幼稚又毫無根據,沒有人是完美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麻煩,只是成功者著眼於尋找解決的辦法,而失敗者卻怨天尤人,緊盯別人的光芒。雖然不想承認,可朱樺屬於後者,他口口聲聲地說他愛母親,卻把造成自己不幸的責任全推到她身上,盡管明白她當時完全是迫不得已,而且白狄和他如此相像,她根本不是有意丟下朱樺的。」這一段畫外音交代出朱樺這個「叛逆」人物性格特點的根源性,他的無理取鬧、口無遮攔都有著這個人物的兒時背景,透過表象看到本質,這是塑造「叛逆型」人物常用的手段。
2.2 獨特性
白狄在劇中被塑造成一個「冷麵鬼」,既往是個心狠手辣,沒有心的嗜血殺手。一個陰郁的殺手卻對身邊單純的如白紙一樣干凈的同時藍彬產生了異樣的情愫;而處處與他作對的孿生兄弟朱樺問他「你恨我嗎?」白狄說「我從來就沒恨過你,是你在恨我」。冷麵殺手面對親情時也也流露出溫暖的一面,他依舊認為血緣是最深刻的羈絆,出生就註定了,一輩子都改變不了。我對白狄這個人物性
格做了雙重性處理,以內向化的藝術視角,將社會批判和心理分析相結合,突觸表現非理性心理,使人物性格內涵更加豐富,風格更趨鮮明。
2.3 變化性
運用內心獨白、心理分析、自我解剖等手法展示劇中人的內心世界、靈魂軌跡、心理矛盾和內心沖突。我們從情感角度分析它們是如何體現人物性格特徵及其劇情變化的。Martin認為情感可以是性質(quality),過程(process),也可以使評論(comment)。劇中每個人物性格都不是一層不變的,順著情感這條線索我們可以看到主人翁性格的多面性也就是變化性,比如說叛逆人物——朱樺,因嫉妒孿生兄弟的光芒而與他針鋒相對,在得知白狄其實一直都沒有在恨他,在白狄內心一直把他當做親人,叛逆人物性格特點開始發生變化了,同時也推動者劇情進一步的發展。
阿鍥爾曾經說過:「有人不滿意一個人物從頭至尾總是抱著同一的態度,這種人物其實並不能算是人,只是兩三個特徵的化身,這些特徵在出場十分鍾內疚已表現無遺,以後便只是不斷的重復再現,正像一個循環小數似的。該劇本中我認為也有被塑造的過於單一缺乏變化的角色,比如藍彬,這是個跟劇中其他人物相比而下顯得簡單、幽默而善良的普通上班族,便是缺少了人物性格變化的塑造。他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關於他周圍的陰謀一無所知,自以為是繼續過著他的貌似平和的生活。而當所有真相都解開在他面前時他依舊保持慣有的性格特點,我認為這個人物的塑造是不完整的地方。
3.1 情節塑造法
情節就是一個特定的性格在一個特定情境中的心理反應和外部行動。是作者對生活觀察、概括、提煉和加工後的支架,用以進一步塑造人物和體現主題,它在劇作中依賴故事而具體化。劇情圍繞著藍彬背後身世、遺產、謀殺、愛情等相關主題劇中陸莉、藍彬、白狄、朱樺等各種人物的查差異和斗爭構成全劇的矛盾沖突,從而交代人物性格特點和行為線索。劇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通過沖突和行為而體現,只有在全劇沖突的框架中去研究人物與人物之間的斗爭,研究他們的區別和聯系,才能把握人物各自的思想性格特徵。劇中陸莉這個聰明的女主人公對自己和被自己拋棄的前老公都有一種無理由的掌控,而劇情一步一步的前進,真想一個個揭開的時候,才發現遠遠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以為那個曾經對自己無
比深愛的男人,可以隨時輕而易舉地回到他身邊並將他虜獲,事實並非如此,聰明反被聰明誤,機關算盡,最後一無所有。不斷的情節交代使陸莉這個人物性格特點更加豐富而獨特。
3.2 特徵塑造法
要塑造出具有獨特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徵的人物形象要善於從貌似相同的人和時間中抓住這一人物透過細節表現出來的特徵,藉助這些特徵把握人物精神上的內在特質,運用想像和虛構,創造出強化及突觸這些特徵的表現形式。而不是別出心裁地給任務加上一些怪異的癖好、離奇的言行,如本劇中對陸莉的塑造,「扎著兩個高高地羊角辮,頭發染成櫻桃色。一張粉撲撲的圓臉,化視覺系的濃妝,盡管蹬著一雙高跟絆帶鞋,身材仍然顯得嬌小。(裝出可愛的嗓音對以奇怪的姿勢躺在地上的屍體說):對我的服務還滿意嗎,田納先生?」;「服務員把嘴湊到領班耳際:陸莉是藍彬的前妻,雖然和他年紀相當,但總打扮得像個十五六歲的孩子」等,這樣用脫離實際的獵奇來代替人物的個性,搜羅離奇古怪的言行習慣,從外部貼到某個人物身上顯然是不可取的。特徵性塑造法應該努力使人物形象具有精神上的獨立性、自主性以及獨特性。
3.3 語言動作塑造法
人物性格在語言上的表現和在行動上的表現同等重要,「唇槍舌劍、「伶牙俐齒」、「人言可畏」,說話人物的性格語言便能艷如其人,呼之欲出,不單能通過語言折射出人物的身份、文化素養、生活經歷、社會地位,讀者也能通過語言的外延去引申思考社會背景。電影劇本不同於小說、散文等其他文學形式,它用文字塑造形象,描寫場景,反映生活,並最終為電影拍攝提供藍本,是一切影片拍攝的基礎。它既屬於文學范疇,又受到電影特性的制約。是文學特性與電影特性辯證統一的產物。電影劇本必須結合電影藝術的特性,用電影思維方式來創作劇本。電影劇本的特性,首先表現在它應該具備鮮明的動作性和畫面感。
在《親密無間》劇本中對藍彬的語言塑造很成功,如「藍彬:因為你是個機器人,只需要定期上點機油,充點電,就能照常工作。你的製造者十分失敗,甚至忘了給你分配容儲存情感和幽默感的硬碟空間。我為你感到惋惜。他聳聳肩膀:回頭見。」;「藍彬受不了的翻了翻白眼:我在你眼裡是什麼,老幼孕殘病?拜託,要是你是我手下的實習服務生,跟我說這種肉麻話我早把你耳朵揪下來了。」等
這些生動幽默的語言塑造了藍彬這個可愛而又單純的性格特點。讀者在閱讀劇本時,應能「看見」或聯想出未來影片中一幅幅運動的畫面,「聽到」這些畫面中的聲音;其次,它應顯示出未來影片中的蒙太奇結構以及豐富的潛台詞。正是這種動作性、畫面感和蒙太奇結構使電影文學區別於其他文學形式,給予讀者特殊的審美享受並成為銀幕形象的基礎。電影劇本的每個人物動作與每段場景,都要求畫面化。這是電影藝術的審美特點決定了的,也就反過來要求劇本的文字寫作,達到畫面化或畫面感為好。
3.4 場景塑造法
在一部電影劇本的創作中,劇情、角色、場景是最基本的要素,他們互相影響、互相制約、密不可分,共同服務於科幻藝術創作。一般情況下,角色是主體,劇情是主線,場景設計服務於角色與劇情,場景可以給角色和劇情發展提供舞台,並闡明劇情發生、發展所處的時間與空間背景,表現特定的時空背景對整個故事發生的影響。
每一場戲、每一個段落、每一個情節點和故事點都必須構建,打好基礎,然後再合適的時機來完成它。古德曼認為場景間的「晚進早出」。意思是在很多場景里(根據情節的目的)最好能在最後一個可能的時機再切換。
在《親密無間》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很精彩的場景切換,如那場朱樺試圖謀殺藍彬的場景——「朱樺喬裝的白狄的眼神比起平時的冷淡更添了幾分陰郁和強烈的殺意,她另一隻空閑的手伸進大衣的內口袋裡,掏出了一柄亮光一閃的匕首。藍彬掙扎得更加劇烈。朱樺朝他心臟的位置舉起武器—」,帶著緊張感和懸念離開,場景切換到律師辦公室,「辦公室里靜得像口棺材。陽光透過百葉窗,投下一條條被打斷的陰影。寬大的書桌後,一個五十歲上下的男人坐在旋椅里,專心的翻閱著一本文件,黑框眼鏡後的眉頭緊鎖著。陸莉越過桌子坐在他對面,雙手撐在身體兩側的椅子邊上,蹬高跟鞋的雙腳在地上蹭來蹭去。回頭看到藍彬,她露出一個欣喜的笑容,"你來了,親愛的,我真高興!"她旁若無人的摟住他的脖子,在他的唇上輕啄了一下。」緊接著場景再次切換回來「砰!子彈打在金屬上清脆的聲音。刀子被震飛出去,不偏不倚的插在藍彬腦袋上方。鏡子里出現了一個洛莉塔打扮的陸莉。陸莉咀嚼著口香糖:我還以為你退休了,蒼狼白狄。陸莉把槍口對准朱樺:放開他。」這樣的場景切換正符合「晚進早出」的原則,這能
產生良好的閱讀感受,也能推動故事前進。

4 結語
類型人物的特徵如此鮮明,以至於不善於觀察的人也能從他周圍的人們中看出這些特徵。貝克認為,類型的性格化石依靠一種虛假為前提的,也就是說每一個人都可以用某些突出的特點,或者一組密切相聯系的性格特點來加以充分表現的。類型人物在今天還大大地存在的原因如下:①人物性格特徵有限並且鮮明,這樣就易於觀眾領會和把握。②這樣的人物容易創造,更容易編寫。③鬧劇和情節劇看重的是情節的戲劇性,這樣的劇本哪怕它缺乏人物的個性化,觀眾仍然對同樣的故事百看不厭。通過對劇本《親密無間》類型人物的性格特點及其塑造方法的研究對影視劇本的創作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

『拾』 內心節奏和外部行動對於兒童戲劇角色塑造有什麼意義

相由心生,這是佛教里的一句話,講的是心與相的唯心唯物的辯證關系。在這里我們或許可以斷章取義將它的字面義嫁接到我們對於電影的人物內心外化中來。因為我們最終的表現是圖像中的「像」,而這些像如果沒有內在的人物心理支撐,自然就會喧賓奪主,形式大於內容。正如許多觀眾對於張藝謀《十面埋伏》的雪景不解一樣。

(一)早期電影表現手法的嘗試為人物內心外化提供視覺積累與養成

電影藝術雖然是最年輕的藝術形式,但是在10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對於利用外部動作表現內心活動已經有了多個層次的變化與探索。早在默片時期,魔術家與演出者出身的梅里愛就開始利用包括疊印、倒拍、三次及多次曝光合成照相等技術,來創造視覺奇觀的同時藉由戲劇手法展開了最早的心理外化。梅里愛自己曾寫道:「事實上這類電影包括了一此變化、幻術和變形,但其中大部分沒有在何變形,而是包含著很多的特技、戲劇的機關布景、場而調度、視覺幻景及一系列的總起來說不能叫別的名稱而只能叫『特技』的手法。『特技』這個詞是不見經傳的.在上流社會的語言中是沒有它的同義語的。不管怎樣,這類電影的領域最為廣闊。因為它從外景(無需准備,無需特技,只在大自然中攝取)直到最大的戲劇場面,無所不包。凡魔術、光學、特技、美下、布景、燈光、漸隱的效果所能產生的幻景以及一切令人驚異、光怪離奇的組合,都屬於這個領域之內」。⑹雖然那時的人物幾乎只是符號,但是作為作者電影來說,這樣的嘗試實際上我們應該看作是對於梅里愛自己的內心外化。

到了格里菲斯的《一個國家的誕生》(1915)、則將舞台調度,場景設計的元素運用到了劇中人物的情緒表達上。卓別林的《大獨裁者》更是將人物動作,道具誇張做到了極致。默片由於沒有聲音的元素所以對於畫面的表現力探索可謂達到了極致的高度。

受到技術限制的電影,人物的內心外化的腳步沒有停滯,帶有象徵意義的畫面開始更多的出現在了銀幕上。愛森斯坦在談到蒙太奇時說,「當任何單獨的事物被並排放到我們面前時,我們己經習慣得兒乎會自動地作出一個特定的、明確的演繹性概論。例如,將一座墳墓和一個哀泣的婦女並列在一起時,幾乎每個人的腦子里會閃出這樣的結論:一個寡婦。」⑺愛森斯坦的《戰艦波將金號》蒙太奇的剪輯同樣開辟了視覺外化表現的新紀元。

同樣長於寫意的中國電影業迅速的將中國色彩的寫意手法運用到了早年的中國電影中。《馬路天使》中象徵黑勢力壓迫的陰影,被撕碎的花瓣都是典型的例證。同時也是電影表現手法的不懈嘗試的結果。「任何作品或行為的象徵意味不只是隱含於自身的符號、媒介法則或代碼之中、而且也存在於自身的語境之中,存在於觀賞者對相關符號的各種理解與反應中。」⑻

(二) 當代電影中從宏觀到微觀兩極化的外部動作外化傾向

就觀眾的心理機制而言,電影儼然是一個「想像世界」的展示,博德里就指出「盡管電影影像與幽而是純然虛構的,銀幕上的人與物的形象往往是不完整的,但觀眾仍會『承認』銀幕世界的可信性和真實性。⑼在經歷了近百年的視聽養成之後,電影觀眾越來越熟悉電影的表現手法,加之現在電影中人物鏡頭的明顯減少,寫意抒情意於畫外的趨勢越來越強。電影劇作者在感受到觀眾審美疲勞帶來的心理外化壓力之後,也將眼光從常態視角轉向了宏觀和微觀的兩個極端。正如變焦鏡頭的出現曾經引起的電影視覺經驗變革一樣。提供常態視野之外的東西成為劇作者展示個性發揮創新的新戰場。

除了早期就已廣泛使用的風雨雷電,已被加上了更多的修飾。諸如流星,火山爆發這樣的奇觀也被納入心理外化的表現元素。與此同時,生活中不易察覺的生活動作細節也被更多的用於建立劇中人物的個性化塑造。這些點滴的小動作一旦被觀眾經反復強化最終被動的認同之後,給予這些小動作的細微變化就成了人物內心外化的新元素。在波蘭斯基的《鋼琴師》中,猶太兒童從集中營的「狗洞」鑽出的動作也被外化為主人公想要逃離,卻被遏制的心理外化。而鋼琴師彈奏的彈琴手勢,經過幾度強化之後,在空屋子中顫抖的自己不自覺地憑空彈奏的影像則更加強化了主人公的頑強抗爭。那緩緩地手勢就彷彿有千斤之重,擊打著觀眾的心上。觀眾此時的視覺補償,與心理失衡也達到了一個空前強化的程度。正如巴贊所說「想像與現實兩者之間合乎邏輯的區別趨於消失任何形象都應被感覺為一種實物,任何何實物都應被感覺為一種形象。⑽而這種形象正是通過觀眾的心理補償獲得的。

閱讀全文

與反復的動作對電影人物塑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法國電影眩暈高清 瀏覽:706
河南話東北話是什麼電影 瀏覽:46
吳京演的陳秋德是哪個電影里的 瀏覽:713
武安森寶電影院在哪裡 瀏覽:599
電影紀錄片剪輯名字 瀏覽:372
就看看電影 瀏覽:556
復聯屬於哪個電影公司 瀏覽:399
恆大綠洲電影院今日 瀏覽:968
善良的電影免費觀看在線高清 瀏覽:377
電影甲方乙方葛優經典台詞 瀏覽:456
韓國動作電影國語版 瀏覽:573
電影推薦愛情甜英語怎麼寫 瀏覽:62
首有老電影 瀏覽:604
高中生學英語的五部電影 瀏覽:508
男孩掉進河裡30年後在中國醒來什麼電影 瀏覽:92
女孩為了錢的電影 瀏覽:1
十月初五的電影結局 瀏覽:21
周星馳電影回魂夜國語 瀏覽:512
國產片段式電影 瀏覽:479
韓國電影天軍哪裡可以看 瀏覽: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