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人物 > 講女人兩面性的電影

講女人兩面性的電影

發布時間:2022-07-19 05:49:32

㈠ 電影《黃金時代》有沒有觸動到你

這是一部非常干凈、相當純粹的探知人性的大片,由於被冠於莫須有的「文藝片」的帽子,票房迄今尚未突破3000萬元,但這絲毫不影響其作為九、十月間最佳大片的位置,由於票房不太理想,國慶過後就可能會「下畫」了,因此想觀賞真正大片的影迷們千萬別錯過了,特別是女性朋友們(當然想洞悉人性、探究時代變遷的男士也很值得一看)應當抽空好好去看看,而且應當選擇在電影院看,因為其場景開闊,跨越的時空較廣,並非家裡的電腦屏幕所能承載得了的。

在為大家賞析《黃金時代》這部優秀影片前先打個小小的伏筆,不知是否機緣,筆者少年時在某一書店隨意買了一本連環畫《生死場》,第一次蒙蒙懵懵接觸到了「蕭紅」這個符號,其後念了高中看了《魯迅傳記》再次看到了「蕭紅與蕭軍 」的符號,當時還以為他們是兄妹倆,上大學後在圖書館對「民國四大才女」的稱號產生了好奇,細看榜單才知道蕭紅位列其中,其餘的三位分別是石評梅、張愛玲、廬隱,其中風流才女石評梅的廣播劇我在念高中時就細聽了,其與早期革命志士高君宇(孫中山的秘書,周恩來與鄧穎超的媒人,可惜英年早逝)凄美悲壯的戀歌(生如閃電之耀亮,死如彗星之迅忽)永遠回盪於陶然亭上空,張愛玲更不消說了,近年來關於她的小說火得很。而最早映入眼簾的符號始終是蕭紅,但一直進入不了「其世界」。這心結一直盤纏了許多年,今天《黃金時代》終於為我們開啟了「蕭紅世界」,讓我們再次領略到了她們純真年代的真正的人性和真實的力量。

《黃金時代》為我們揭示了「生死場的時空密碼」、探視了「愛、溫暖與自由」的能量、剖析「純粹本真特立獨行」的灑脫及睿智、洞悉了「人與社會環境的動態柔性的適應 」等等,這並非黃金的時代,內心強大的蕭紅把它當成了自己的「黃金時代」!雖然在世人的眼裡,蕭紅的一生是極其凄慘和悲涼的,但或許其本人並不這么認為,她認為其一生充滿了「愛、溫暖與自由」,所以本影評通篇並無出現類似的詞眼。

奠定蕭紅文壇地位的小說就是《生死場》,她很小很早就對人的生與死有了通透的感悟,她認為人在世時,可與世間萬物接觸,感受各種生靈的悲歡離合(當然也包括自己的生存與生活),但死必須是自己一個人獨自去面對的。她的一生就是在這種豁達中花開花落直至歸西的,「發動機」就是其逆向性判斷與選擇,她選擇的是一種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一旦其偏離傳統軌道上路後,無論遇著什麼挫折和磨難,她都坦然自然地接受,而且從不後悔,更沒有退縮。蕭紅很早就解除了父親為其包辦的封建婚姻,踏上了眾叛親離的「不歸路」,期間其弟規勸她回歸「封建傳統世俗」,可是她毫不為所動,毅然決然地朝前邁步。

與其說《生死場》反映的是上世紀三十年代在日寇鐵蹄下東北人民的悲慘生活,毋寧說是作為悲觀色彩濃厚而又以樂觀主義者面貌出現的蕭紅的「生命預言書」,「生與死」本來就是一場考驗,生在艱難的環境里而心靈僵死,這生與死根本毫無區別;而倘若有一顆穿越時空、穿透社會的永不僵硬的心靈,即便身處戰火紛飛、飢寒交迫、食不果腹的年代、糟糕透頂的環境里,依舊怡然自得。蕭紅認為人之所以活著,就是因為有一個死不瞑目的東西維系著她,好像上天早已安排好,只等她觸動那個決定如何生、如何死的按鈕。蕭紅毫不猶豫開啟了這顆按鈕,她做好了准備,或者確切地說她根本不需要任何准備,就能純粹本真地生,隨遇而安地死。在其生的時空里遇到了不少良師益友、愛人情侶,這當中就有魯迅、蕭軍、端木等等,而巧合的是,其死同魯迅筆下祖父之死如出一轍,同是被庸醫所害。卒年31歲,黃金般的芳華,正如:「生如夏花之燦爛,死如秋葉之靜美」,真令人扼腕痛惜!

㈡ 適合父母看的電影女權

以下推薦2部電影均涵蓋了女權、女權主義的概念,當然也不乏「女極權」的極端案例。至於我們該怎樣把握女權的度與其兩面性,那就不是三言兩語能說清的了,看電影吧!

1、《和莫妮卡在一起的夏天》(1953)

原名:Sommaren med Monika

導演:英格瑪·伯格曼

國家:瑞典

這部《和莫妮卡在一起的夏天》無疑開啟了「女權主義電影」的序章。它的偉大之處不僅在於女主角在電影中的全裸出鏡,還包括導演對「女權」好壞兩面性的客觀展現。非但如此,導演並沒有把「女權」狹隘地標榜成女人獨有的東西,它幾乎代表著所有年輕人的意識覺醒以及青春荷爾蒙的沖動。

2、《蝕》(1962)
原名:L'eclisse

導演: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

國家:義大利「推薦語」當然,這部電影主題探討的不是「女權」問題,但她卻將一個女性放在了一個「軸心」的地位上。在這個位置上,女主角面臨著許多男人同樣面對的問題——空虛、無所事事、跟閨蜜瘋一個通宵、應付婆婆媽媽的男人、跟世俗的男人拍拖消磨時間等等。而這一切行為本身就隱藏著一種女權意識的覺醒,要知道,傳統的在家做飯看孩子的女人可沒什麼品「虛無」的機會。

㈢ 電影《戀之罪》到底要說明什麼問題

電影《戀之罪》說明了不能被一般社會倫理所認同的愛,沒有出路,找不到「城」(理想中的愛和歸宿),正是有了這樣的愛戀,才會衍生這樣的罪孽,這就是《戀之罪》。

《戀之罪》是由園子溫編導,水野美紀、冨堅真、神樂坂惠等主演的恐怖片。

該片以1990年代在東京涉谷區圓山町情人旅館街發生的殺人事件作為故事的主軸,描述了追逐神秘獵奇殺人事件的女刑事吉田和子、大學精英助教尾澤美津子和賣身的家庭主婦菊池泉三名女性的故事。

影片於2011年12月2日在日本上映。

(3)講女人兩面性的電影擴展閱讀:

劇情介紹

世紀末的日本,位於東京澀谷區円山町情人旅館街的某廢棄公寓內,一具女性屍體被人發現。女刑警吉田和子(水野美紀飾)受命調查此事。在追查這起神秘的獵奇殺人事件過程中,名叫尾澤美津子(富樫真 飾)和菊池泉(神樂坂惠飾)的兩個女人出現在她的面前。

美津子是某大學的副教授,系出名門的她美艷端莊,事業突出,小有成就,可是每到夜晚她便化身成徘徊於情人旅館街的流鶯,過著不為人知的墮落生活;泉是人氣小說家菊池由紀夫(津田寬治飾)的妻子,丈夫早出晚歸,忙於寫作。

泉大多數一人在家整飭家務,為了丈夫的榮耀,她奉獻著自己的一切,心中卻有著難以名狀孤獨與落寞。偶然機緣,泉踏入一個充滿誘惑的異色世界,全新且充滿刺激的體驗讓她欲罷不能,而美津子則成為了她新生活的引路人。

此外,和子一面是盡職盡責的好刑警,在家也是為人稱道的賢妻良母,可是私下仍與情人糾纏不清。三個女人各有各的兩面性,各有各不可告人的黑暗秘密。隨著調查的深入,和子漸漸逼近事件的真相,同時也與美津子、泉一道帶著她們身為女性的共業慢慢踏入恐怖絕望的愛之地獄……

㈣ 有哪些描寫人性黑暗的小說或電影推薦

描寫人性黑暗的小說,我最喜歡的一部就是魯迅的駱駝祥子,這部小說以祥子的一生作為主線,揭示了封建主義社會的黑暗,還有人性的扭曲,在那個時代,社會底層的勞動人民根本沒有活路。

㈤ 有人看懂電影《時時刻刻》講的到底是什麼意思嗎

劇情:

這是三個女人的故事,雖然處於不同的時空,卻都渴求更有意義的生活。除了各自的恐懼與渴望,把她們聯系起來的還有這個名字:戴羅薇夫人。

弗吉妮婭·伍爾芙(妮可·基德曼),住在1920年代的倫敦郊區布魯姆斯伯利,開始寫她生前最後一部小說《戴羅薇夫人》(Mrs. Dalloway),被寫作的天才燃燒的同時,遊走在瘋狂的邊緣。在這天,她發現自己懷孕了,幾乎被沮喪擊潰。

提供一個很好的影評:

「死亡就是反抗。死亡就是一種與人交流的努力,因為人們感覺要到達中心是不可能的,這中心神奇地躲著他們;親近的分離了,狂喜消退了,只剩下孤單的一個人。死亡之中有擁抱。」
——《達洛維太太》

寧靜降臨到這個午後。
這可以是任意季節的一個午後,屬於任意一個人的午後,可以是弗吉尼亞•伍爾夫的,也可以是布朗太太的,或者是克拉麗莎的。三個不同的女人,同樣都被潮水吞沒,穿過明晃晃的陽光,是無盡的黑暗與絕望。
花園中。那隻鳥蜷縮在草地上,雙翅合攏,緊貼身體。它似乎想化成一粒石子,以沉默面對這個破敗的世界。它的一隻眼睛還微睜著,閃著黑色的光彩,灰色的雙腳已蜷起,像是又回到了它生命原始的卵殼中。陽光灑在它的身上……嗯……要再放上一朵玫瑰,我們總是希望美麗的生命能夠不斷地繁衍,那麼美的玫瑰才不會消亡。死亡在這一刻,像山泉一樣甘甜,清泠。誰都沒有說話。誰都想親吻死亡的面頰,像親吻鏡子里的自己。
每個女人都是一隻鳥。
當面對心愛的人。她會激動的渾身發抖,每說出一句話就像印在情人唇上的一個吻(這是多麼美妙的事情呀),身體輕盈地可以飛翔。此時的微笑是她們幸福的炫耀。當推開廳堂的門時,她會覺得:「如果現在死去,現在就是最幸福。」(《奧賽羅》第二幕第一場)此時的死亡只不過是她可愛的唇邊呼出的空氣,帶著甜蜜的味道。生命的終結者從未像這一刻這樣收起它鋒利的鐮刀,像只渴求溫存的小貓,發出「呼嚕嚕」的討好聲。
「時時刻刻」中的女人都擁有自己美好的愛情,有深愛自己的男人,她們也曾歡欣雀躍過。可每樣東西都有它的兩面性。愛的魔法讓人如此幸福的同時,也有它可怕的毀滅性。弗吉尼亞在《達洛維太太》中就寫道「愛情也有毀滅性,一切美好的東西,一切真實的東西都會消亡。」
在電影中我沒有聽到克拉麗莎內心的獨白,只看到了梅里爾•斯特里普憂傷的眼神和那次崩潰的慟哭。哭的時候,她蜷起了身子,如同那隻死去的小鳥,想以一種安全的方式求得安慰。當你越愛一個人,就越怕失去他(她)。那時,註定將要面對的失去使我們對死亡有了深深的恐懼感。
在小說中,克拉麗莎感嘆道:「這個世界上愛太少了。」這話比在電影中看到她的眼淚更讓我動容。愛是那麼的容易消逝——在吵鬧中,摩擦中,矛盾中。當女人不愛一個人,卻不能夠忘記他,於是他的影像不斷盤旋在她的腦海,她批判著他,她從未如此公正的、客觀的評論著誰,甚至連他剔牙齒的樣子都讓我們厭惡。這是女人遺忘的方式——讓自己討厭他。這時她說的討厭就是討厭,沒有任何妥協的意味。如果,她無論如何也忘記不掉了,那就一定還愛著他。
女人的細膩與敏感是男人永遠無法理解的。像布朗太太那樣我們看來很幸福的女人卻因為一本書而想到自殺,更是許多人無法想像的。我想這是她羽毛上自由的光輝被陽光喚醒的作用吧。家庭是每個女人的牢籠——幸福的牢籠,她只是想沖破這個牢籠,尋找自己的世界,獲得屬於自己的自由,即使要用死亡來交換。克拉麗莎需要毀滅了的愛情,需要站在黑夜那遭風雨侵蝕的大街,沒有人會打探她的下落;布朗太太渴望死亡,這在她看來不過是個可愛的想法,並不讓人感到可怕。當她拋下了自己的孩子,進入那個旅館——一個無所謂生死的空間,死亡就不再奇怪了,彷彿像清晨的冰原或者沙漠般自然。她覺得自己可以在那一刻終於可以拋棄這個破碎的世界了,不管家庭責任什麼的。在那一刻,她終於撲閃著翅膀飛上了天空,雖然只是一小會兒,但是那自由的快樂仍是無法形容的。
電影中展現的那種悲傷是絕望的,是一種刺骨的痛,讓女人可以落下眼淚的那一種。然而在《達洛維太太》里,悲傷被弗吉尼亞賦予了不同的風景。我從未見過如此細膩和非同尋常的描寫,似乎每一陣風都訴說著心情,每一次衣襟的擺動就是一次思緒波動。在她的世界裡,有一種讓人很痛卻宣洩不出來的悲傷,那是一種憋悶、壓抑的絞痛,那樣的悲傷只能被困在風中,撞擊、搖曳、呻吟著。只有讀者自己才可以體會那種整顆心煎熬在地獄的灼傷。而靈魂的死亡似乎不過是結束這種傷害的唯一的美麗的方式。
「可怕!可怕!」在閱讀的時候讓人真的想大聲的喊出這樣的話來。我總要小心地提防不要被那片沒有邊際的深海所吞噬。在這里,瞬間的心情、即逝的情感、短暫的觸動、游離的思緒,像人體中綿延不絕的血液,循環往復。
書中的達洛維太太像是一隻躲在樹葉背面的小鳥,受不到任何保護,而四周是冷漠的世界,有無數在黑暗中奔逃的影子,樹枝折斷的聲音都能驚嚇到她。我想,她是有些神經質的,她過得並不幸福,我能看到她的恐懼,她對死亡的懼怕。她知道自己很年輕,與此同時又不可言狀的衰老。
說到衰老,這讓我不禁想到了瑪格麗特•杜拉斯的《情人》和電影《一一》。看過《情人》的人,也許會忘記那個女孩的麻花辮,忘記她的舊絲緞裙子,忘記她花朵一樣的身體,忘記她絕望的眼神漸漸黯然破敗,但一定不會忘記她用凋零的花瓣般嘴唇說她覺得自己已經老了。那是我第一次聽到一個女孩說出這樣的話。當時,覺得很震撼,但是不明白她為什麼有那種感覺,只是隱隱感到那種疼痛。後來,看到《一一》中的那個小男孩,在電影的最後也說他覺得自己已經老了。雖然不是第一次聽到了,還是覺得很真實,很蒼涼。再有就是這一次達洛維太太說的了。漸漸的,明白了他們為什麼都還那麼年輕的時候就說自己老了。衰老的人不在乎年齡的大小,而在於心能承受的生命限度。
每個人也許是從一出生就在衰老了,如果說花開就是為了凋謝,那麼出生就是為了死亡,而衰老就是死亡的前奏。只是當我們年輕時,死亡似乎離我們很遠,人們無法顧慮那麼久遠的事情,只是每天不停地為目標奮斗著,也許是考大學,也許是找工作,太多的煩惱讓我們意識不到自己的衰老。但當我們達到一個飽和的限度時,當我們的生命再也不能承受這個世界時,我們會感到從未有過的孤獨。
華滋華斯說過:「當心靈被匆忙的世界占據,感到厭倦,失去樂趣,孤獨的感覺,多麼濃郁。」當我們被生活壓得喘不過氣來,當我們脫離了軌道,當我們飽經了磨難,我們開始排斥這個世界,開始質疑,忽然我們會發現自己已經老了。
米蘭•昆德拉在他的著作《慢》中寫道:「……伏在摩托車龍頭上的人,心思只能集中在當前飛馳的那一秒鍾;他抓住的是跟過去與未來都斷開的瞬間;他置身於時間外;換句話說,他處在出神的狀態;人進入這種狀態就忘了年紀,忘了老婆,忘了孩子,忘了憂愁,因此什麼都不怕;因為未來是害怕的根源,誰不怕未來,誰就天不怕地不怕。
速度是出神的形式……跑步的人跟摩托車手相反,身上總有自己的存在,總是不得不想到腳上的水泡與喘氣;當他跑步時,他感到自己的體重、年紀,就比任何時候都意識到自身與歲月。」
我覺得,用這段話來解釋人的衰老也是很恰當的。那些物質的追求讓人們坐上了雲霄飛車,刺激與尖叫讓我們看不到所處的世界,看不到自己的衰老與孤獨。當我們遇到阻礙或是走累了,停下腳步才驚覺自己的衰老。
達洛維太太曾在愛人離開的時候哀傷的說,「他已經離開了我,我將永遠孤獨。」她怕的不是失掉那份愛情,而是要一個人孤獨的面對這世界。孤獨讓人像是處在跑步的狀態中,那種人很容易看到未來。當人看到死亡的威脅,他就老了。
常常,我們越是感知到死亡的步伐,我們就越熱愛自己的生命,於是就更怕失去它。可是,我們這樣的生活到底有什麼樣的意義呢?我們總是年復一年地在學習英語;我們的慾望永遠得不到滿足;體重總是限制我們的飲食;我們憎恨背叛,卻背叛了自己,努力討別人喜歡;對我們的謠言永遠比對贊美傳得要快,就像瘟疫的肆虐無法控制;對於生活,我們永遠不能控制;剛過完一小時,另一小時就又來了;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什麼時候才能厭倦?要過多久才能質疑?時間撕裂著她的外殼,把生活傾瀉到我們身上。她把我們分裂成很多份,取走一些無關痛癢或是珍貴的記憶,留下了殘缺的我們在大海的潮汐里盤旋。死亡,總是那麼令人難以相信事實,讓人難以相信我們終有一天會消亡,消亡在這曾讓我們如此熱愛的分分秒秒中——塵歸塵,土歸土。
關於自殺。達洛維太太說她有一次把一先令硬幣扔進蛇形湖裡,以後再沒有拋棄過別的東西。但是那些人卻拋棄了自己的生命。有時人們拋棄生命,不是因為絕望,更像是一種反抗孤獨的擁抱。「死亡就是反抗。死亡就是一種與人交流的努力,因為人們感覺要到達中心是不可能的,這中心神奇地躲著他們;親近的分離了,狂喜消退了,只剩下孤單的一個人。死亡之中有擁抱。」
在電影中,理查德的死亡是安詳的,平靜的,孤獨的,選擇放棄的人都是孤獨的。
理查德只是靜靜的坐在窗檯上,溫柔地跟克拉麗莎說:
「十九歲時我愛上了路易斯,同時也愛上了你」
「我愛你。這話聽起來很老套吧?」
「世界上沒有誰比你和我在一起更幸福的了。」
他的神態很鎮定、安詳,只是朝窗外挪了挪,就輕輕滑離了窗檯,摔了下去。像一片樹葉從枝頭飄落一樣。
我想誰都不能說理查德不夠勇敢地面對生活,在過去的十幾年裡,他勇敢地去創作,更重要的是他勇敢地去愛,且違反常理,以特殊的方式去愛。他除了克拉麗莎還愛上了一個人,碰巧那個人是個男人。不論身處哪個年代,這種愛都如此勇敢與執著,令人感動。
「無需再怕驕陽酷暑,也不畏懼肆虐寒冬。」他的勇敢真的如同這句話所說的一樣。
但是,從他染上病的那一刻起,理查德忽然發現自己已經煩透了面對這世界,時間對他來說變成了難以打發的東西,像一朵巨大的花一樣不停啃食著他。他並不想用死亡尋求同情,只是想創造一種活生生的、足以令人驚奇的東西,使它就像一個人一生中的一個早晨。最普通的早上——窗外有美好的景緻,人們還穿著睡衣,睡眼惺忪。
人們嘔心瀝血創作小說、續寫詩篇、拚命工作、養家糊口,懷著滿腔熱血與對生命的熱愛,但是所有的這些都無法改變這個世界。一部分人迫不及待地選擇自殺,更多的人等待著病魔奪走生命,或者等待生命緩緩地消失在時間的長河中。生活中已知的和未知的艱難讓我們如勇士一樣,不停地同時間爭奪著一小時又一個小時,一天又一天。即使這世界布滿了黑暗與恐懼,我們依然深愛著它,就像深愛自己的生命,但這並不代表我們不會有厭倦的那一天。我們的降生就像是對生命許下的誓言:要永遠愛著這生命。可是,永遠到底是什麼呢?我們可以一直愛著這生命直到生命的盡頭,卻無法做到永遠。我們可以一邊說著「我愛你,卻無法與你相守到永遠」一邊放棄這摯愛。弗吉尼亞在片尾的畫外音中道出了影片的主旨:「要直面人生,懂得人生是什麼,熱愛人生,不管它是什麼。最終要了解它。然後才能放棄。」我們只有在體會過、擁有過、感悟過後才能放棄,才能坦然地面對死亡。
最後,讓我們再回到電影中。三個故事的共同點除了同一本《達洛維太太》之外,其實,還有一個,就是三個女人都有同性戀傾向。弗吉尼亞和她的姐姐;勞拉和她的朋友;克拉麗莎和她的同居女友。
有著這樣的設計,沒有什麼刻意的雕琢,也不做作,更不會讓人心生什麼齷齪雜念,反而是一種質朴的美麗。
其實,女性對女性的感情是純潔的、徹底地無私,與對男人是不同的。面對男人,尤其是自己喜歡的男人,女人通常都只會在意自己的外表夠不夠漂亮,會為裙子破了一個洞而臉紅,為說話的不得體而懊惱。男女之間的關系更多的是動物間的那種原始的性吸引。可面對同性,女人會放肆地笑,大聲地說話,更多地觸及到自己的內心,思考話語的含義。當女人對女人產生愛情,是的,我可以說這就是愛情,這感情大都是甜美的,是出於一種保護欲的。如果,不考慮傳宗接代的問題,女人沒有男人,相互依靠,也可以很幸福的生活。就像「自梳」中的兩個女人,雖然她們最後沒有在一起,但那份感情卻是亂世中的一縷純潔。
有人認為電影隱喻了「無論時間和空間的變化,女人都是憂郁、脆弱而神經質的,她越是力圖改變這一切,就會陷得越深……」。可我不是這樣認為的,凡是看過《達洛維太太》的人更不會這樣扭曲女性的美好。影片中三個出色的女演員幾乎是出於本能的,展現出了女人脆弱而堅強的那迷人的一面。不論是最後沉入河底的弗吉尼亞,還是自殺未遂的勞拉,亦或是失去愛人的克拉麗莎,她們都深愛著這個世界,極力想獲得屬於自己的自由,不論她們選擇了怎樣錯誤或是正確的方法,她們都不斷爭取,就算陷入絕望,沉入水底,她們仍勇敢的追尋著,不在乎世俗的嘲笑或是不理解。
寧靜降臨到這個午後。我靜靜地坐在陽光里,望著天空暗啞、混沌的藍色。記憶中的海浪向我襲來,浪花翻卷著沒過我的膝蓋,我的腰,我的肩……海浪不斷躍起,接著又摔向海面,然後再躍起。我漸漸無法呼吸,耳邊只有「咕咚咚」的水聲在回盪著,狠狠地撞擊著我的孤獨。我試圖在水中睜開雙眼,看到了更加陰沉的灰藍色。恐懼包圍著我,海浪不斷在我頭頂發出嘆息聲,每次它們摔落下來跌碎時,那哀鳴就刺進了我的心。我想掙扎,冰冷融化了我的力氣。在時間的流逝中我漸漸失去了重量,大海承受著我的體重,我的憂傷。我全部的意識就是聽到整個世界對我喊著「結束了……結束了」。海浪聲離我越來越遠,可海鷗的叫聲在很遠的地方卻依然清晰,它們翅膀在拍打前會有輕微的顫動,在很遠的地方顫動,顫動。
寧靜降臨在這個午後。我同三個美麗的女人一起邂逅了達洛維太太,享受著與她共同度過的時光。

有關電影:
2002年的這部描寫女人情感的電影,在不同的時代和環境下審視了三個女人都懷著對自由的渴望與恐懼,掙扎與追逐的故事。1920年的伍爾夫,在燃燒著才華,創作《達洛維太太》的時候,也走在崩潰的邊緣;生活在二戰末期的家庭主婦,正懷著她的第二個孩子,讀了伍爾夫的小說後萌生了自殺的念頭;1990年的克拉麗莎與伍爾夫小說中的主角的名字一樣,她的朋友身患重病,這樣的悲痛讓她難以承受。這三位女性被《達洛維太太》這部小說緊緊聯系在一起。

「時時刻刻」這部電影的結構被很多人津津樂道,電影講述了三個女人的故事,這些故事靠導演巧妙的剪接聯系在一起。在這些過度段落起到連接作用的可能是一本書,也可能是似曾相識的風景,但是讓這些過度看起來自然、不留痕跡的則是三位主角情感的延續,這也是這部電影運用這種手法高過一些其他同類電影的地方。在法國版「謎情公寓」中,類似的過渡可能表達的是情感的對立,也賦予這種過度手法奇妙的效果。畢竟,電影中種種剪切、配樂技巧,各種精巧設計的結構都是為了人物情感的表現服務的,而不能本末倒置。「致命魔術」就是個糟糕的例子,克里斯多夫•諾蘭沉浸在兩位男主角互相殘害的快感中,不斷重復的手法,不但讓效果單調乏味,也突出了兩個主角內心的空洞、充滿罪惡的一面。與其這樣,不如像同樣是與魔術有關的「魔術師」那樣,老老實實的講故事,在細節上下功夫。類似失敗的例子還有「紅色小提琴」,穿梭於歷史之中的那把小提琴,演奏的不過是一些虛假到讓人難以理解的情感,而非像「時時刻刻」這般真摯感人。歸根結底,一個電影是否能觸動人心,還是看他所描述的情感是否能打動人心,技術結構不過是傳達情感的手段。

轉載請註明作者:九尾黑貓

勞拉·布朗(朱麗安·摩爾),一個生活在二戰末期的洛杉磯的家庭主婦,正在閱讀《戴羅薇夫人》,這本書使她的生活發生了重大變化。那天她正在准備她丈夫的生日派對,肚子里有他們的第二個孩子,她卻和弗吉妮婭筆下的戴羅薇夫人一樣,萌生了自殺的願望。

克拉麗薩·沃甘(梅麗爾·斯特里普),現代版的戴羅薇夫人,居住在1990年的紐約格林威治村,她深愛她的朋友理查德,一個才華橫溢,卻因艾滋病而瀕死的詩人。理查德給她起的外號也是戴羅薇夫人,因為她和戴羅薇夫人的名字一樣,都是克拉麗薩。

她們的故事交織到了一起,在每個時空,女人都被壓抑,但更多的是抗爭和自由的表達。

㈥ 找幾部韓國的電影

校園卧底(金善雅)就是講一個女警官到校園卧底的故事,搞笑,而且劇情也很好。
美女的煩惱(金雅中)講一個女的整容後當歌星的故事,搞笑的,而且歌曲很好聽。
雙面女友(鄭麗媛)就是一個男的的女朋友有兩面性
我介紹的簡單了點,不過都很好看。

㈦ 哪個外國電影是展示人的兩面性的

《搏擊俱樂部》《黑天鵝》

㈧ 尋好看的雙面性電影。

禁閉島
蝴蝶效應1,2
都挺好看的
還有
搏擊俱樂部

㈨ 請告訴我幾部歐美的女性獨立方面的電影

1.《時時刻刻》
2.《永不妥協》
3.《蒙娜麗莎的微笑》
4.《紫色》
5.《法國中尉的女人》
6.《走出非洲》
7.《亂世佳人》
8.《克萊默夫婦》
不知道是不是你需要的,不過這幾部關於女性方面的電影都是經久不衰的名片。

㈩ 電影<<綠茶>>裡面我看不懂啊,裡面的那兩個女人是不是一個人結局是什麼

是一個人,講的她的兩面性

閱讀全文

與講女人兩面性的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2015小說改編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395
瑞安今日電影院 瀏覽:468
東川區老電影院 瀏覽:771
新冠廣州電影院停業通知文件 瀏覽:914
貓和老鼠電影版國語1992 瀏覽:709
如何把電影票拍攝的好看 瀏覽:778
電影名字用日語怎麼寫 瀏覽:174
種族歧視黑人電影恐怖片 瀏覽:844
宿命電影好看嗎 瀏覽:524
中國近代和日本戰爭電影 瀏覽:480
雄安是哪個電影里出現的地方 瀏覽:944
朱元璋新電影 瀏覽:396
新電影撲街 瀏覽:446
法西斯集中營女人電影 瀏覽:659
好看的驅魔韓國電影 瀏覽:48
哥倫比亞電影哪些 瀏覽:511
下載電影賭聖3粵語版 瀏覽:210
重返20歲越南電影演員表 瀏覽:708
爬雪山過草地有哪些電影 瀏覽:765
韓國電影有張國榮劇情的 瀏覽: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