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產電影 > 中國電影觀察

中國電影觀察

發布時間:2022-04-02 22:25:19

1. 中國電影現狀

中國電影隨讓近幾年的票房雖然節節攀升可並不見得就是一件好事,就2008而言《天水圍的日與夜》被《看電影》《電影世界》等幾家媒體雜志評為2008最好的電影,和前兩年的好片相比著實差出一個檔次,可以看出現在中國電影的發展趨勢是要大片要票房而非質量的惡性路線,這是從2002年的《英雄》開始,引發的大片熱,到現在依然再繼續,以《赤壁》為據,而並沒有看到頹勢,可能有人會說拍大片有什麼不好啊,人們不用一直去看歐美的大片而是可以更多的去選擇中國的大片。但事實上,大片的拍攝是沒有錯的,可就中國電影而言更需要的是中等成本的影片,這樣可以拉動整體的中國電影製作的范圍,讓人們知道電影並不只是那麼一小眾的是是大導演的事。
中國電影現狀是需要更多的體制和人才,寧浩是一個成功的例子,因為「新星導」計劃,他才有機會拍攝《瘋狂的石頭》,而取得巨大的成功。可他只是一個人,而我們需要更多這樣的導演,拍出他們的誠意和好想法,可中國這樣的平台少之又少。這樣我們可以思索那成為一名導演需要怎樣的條件那,人們也許最先想到的是良好的人脈,這個沒錯。可在那裡才能構建人脈那,當然是北京電影學院。所以往往一名出色的導演都會誕生於一所出名的學校。馬丁西科塞斯在紐約大學電影系,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在加州電影學院專攻電影,喬治·盧卡斯在南加利福尼亞大學電影系但凡大師級人物都是如此,而中國寧浩,張藝謀,陳凱歌等大導演就都是出在北電,這也就是問題的所在,在美國有那麼幾所的大學電影專業都是數一數二相互競爭營造出電影氛圍,而在中國,就只有北電,有電影夢想的就只能去北京,造成格局過於單一局面,推陳出新緩慢的現狀。
這樣使得一些有才使得電影行業中許多職位都處在一種沒有渠道施展的境地,就編劇而言,編劇對電影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個人認為這又是中國電影最薄弱的環節。把《黑暗中的舞者》同中國的《漂亮媽媽》進行比較,兩片有著相似的情節和主題,可在世界電影史的地位有著天壤之別。鞏俐與比約克的孩子都有著殘疾,她們為自己的孩子付出了許多,但問題是在付出的過程中,兩人以不同的表現手法出現,鞏俐的苦大仇深(中國類似題材電影的通病)與比約克的含蓄隱忍形成顯明對比,而這絕不是表演的問題,卻是劇本已經賦與的人物性格。鞏俐的生活與奮斗完全是為孩子而存在的,性格單一,缺乏作為人的一方面的要素,比約克則不一樣,她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追求,卻因為兒子而放棄,這樣的處理使得人物性格更加豐滿,更具有人性的閃光點。當然,我們可以有一種並不一定正確的猜測,即中國影片要表現的僅僅是概念化中的社會現象與概念中的善良母親,完全是一種宣傳與贊揚,甚至是乞求憐憫,而至於人的內心世界則無須反映,因為它是獨特的而不是社會的,盡管它最偉大卻不是必然。 所以在這里暫不談導演功力的深厚,在劇本上兩部影片已經發生了質的差別,所以提升編劇素質和水平是擺在人們面前的一個重大問題。
可解決這個問題的難度不下於攀登珠峰,美國還有編劇協會可以罷工,可中國但不說沒有什麼編劇協會,就算所有編劇都罷工了也起不到什麼作用,往往人們不願意花高價請編劇去編一個精緻的故事,而是喜歡拿同樣的前去編出3個粗製烈遭的故事。中國恰恰不缺少的就是底薪勞動力,北京電影學院、中央戲劇學院、中國傳媒大學……每年畢業那麼多編劇專業的學生,而且像導演系、電影學專業找不著工作的也有不少在寫劇本,包括北影、中戲的進修班學生,還有很多社會文學青年也在一起搶飯碗。國外有工會,大編劇帶著小編劇,慢慢新人就成熟了,我們現在的劇本創作中心都干什麼了?就是徒有虛名,完全不管學生們的死活!
錄音、攝影、後期。。。。。也都面臨著和編劇一樣的問題,算是老問題根深蒂固,難以解決。索性人們也就不去尋求問題的答案,而是另外尋找自己的生存之路,有些迫不得已,改行幹些其它,有些執著的也只能抓住文藝小成本片子這棵救命稻草。希望那天國際那個大獎提名,一鳴驚人,可這又是何等的困難,中國有金雞獎,有華表獎,可又只有在國內上映的片子才有競賽資格,使得一些過不了光電審核的片子犯難了。這時我們發現在外國獲獎難,在中國獲獎更難啊,中國的獨立電影之路還是任重而道遠啊。從此觀察,中國似乎有一些美國電影運營的影子,因為眾所周知 獨立電影最為發達、取得成就最高的地區恰恰是商業電影最發達的美國 ,而在商業上中國的模式已經日趨成熟,恰恰是在獨立方面仍然缺乏一些人力和財力去做。獨立電影在質量上的參差不齊,根據創作者的個人水準,它既有可能是上乘的藝術精品,也有可能是粗製濫造的垃圾。很少有人願意去投錢,這也是造成一些優質電影胎死腹中的原因。
所以這樣看來,中國電影依然不容樂觀。

2. 很多中國電影想表達什麼意思呢

每一個電影都有自己的想要表達的意思在裡面。你要去觀察主角的發展軌跡和、及其周圍環境變化。自己去思考。尤其不要因為別人的評論就覺得那就是總結,關鍵就在你自己的思考結果。每一個偉大的作品都是可以得出各種不同的結論的。你要有自己的意見。

3. 在中國電影產業 4 大非常態現象下,如何破局

電影產業的幾大非常態現象
中國電影連續14年平均漲幅超過30%,是全球增長速度最快的市場。大量資本的進入導致電影發展的速度超出預期,BAT和電影業八大公司以基本形成寡頭市場,銀幕數首次超過北美。毫無疑問,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受關注的電影市場。從2016年開始,票房進入了瓶頸期,從30%的增速進入到次增長時期。中國電影在高速發展之後呈現出幾大非常態現場。
對此,參與起草《電影促進法》的清華大學影視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鴻認為,電影產品的供給側已經基本飽和,中國市場容納量在數量上已經不可能再增加了。
他指出,目前中國電影非常態現象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國有電影企業逐漸邊緣化,民營企業成為這個市場的主體。
二是行業外資本非理性湧入,導致電影被過度商業化。資本的逐利性質,使得電影在製作過程中過度追求「效率」,產品變得非常粗糙,精品不多,傑作沒有。
三是整個電影行業都急功近利,同質化現象嚴重。
四是後影院市場狹窄,票房收入占影院收入的80%以上。
拐點是否已經到來
那麼中國電影的拐點是否已經到來?尹鴻認為票房增速下滑主要由以下幾點原因引起:一是票補杠桿的消失;二是近兩年是電影作品「小年」,缺乏優質影片;三是觀眾的規模和觀影需求歸回常態;四是宏觀消費環境的影響;五是網路大電影、網路直播等替代內容的產生。尹鴻判斷,票房非常態增長的時代已經過去,接下來中國電影會進入一個平穩的增長期。
他認為,未來中國電影會朝以下幾方面發展:一是製作工藝和創作品質是硬道理;二是影院性、必看性成為核心。生產電影必須要生產在影院里看的電影,這才是關鍵。三是多樣化、分層化、分眾化是重要策略。分眾選擇的需求越來越明顯,生產分眾影院必看性的電影未來會成為大趨勢。四是從黑馬、爆款時代進入常態市場。將來5億上下的電影類型會明顯增加,超過15億的電影會難見到。
電影院會不會消失
在本次論壇上壹娛觀察主編陳昌業的關於電影院會不會消失的問題,引起嘉賓熱議。他在「電影內容分發渠道的博弈現狀及趨勢」的演講中表示,北美市場90天的窗口期正在面臨考驗,越來越多的人傾向於縮短窗口期。國內外院線面臨著與流媒體之間的競爭,美國高端付費點播平台PVOD平台,30美元的價格便可以讓觀眾看到影院同步上線的電影。
而在國內,由於點播影院管理方法的出台,點播院線從地下轉到了檯面上,點播影院作為影院市場的補充,其社交屬性會對影院造成威脅。陳昌業認為,影院的發行窗口期正在面臨其後端發行窗口不斷提前的趨勢。鑒於美國電信行業強勢進入網路電影領域以及愛奇藝等國內網路視屏網站的快速發展,一旦影院窗口期和流媒體同步或「准同步」,那麼電影院將會面臨命致命打擊。他認為沒有傳統是永存的。
影院並購現狀與趨勢
隨著電影產業的快速發展,影院的並購案例一直在小規模的發生。以下近年來發生的比較知名的並購案例。北京泰禾影視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任建宏認為,從以上案例來看,目前影院並購成本還是比較高的。從大地收購世茂的例子來看,達到了4倍溢價。目前單體影院的主要估值為票房的2倍或凈利潤的10倍。雖然近2年內,票房增速放緩,但各大院線以及影投公司並未停止擴張的速度,萬達、大地、中影等紛紛參與影院並購交易。
同時,他判斷,未來三年是各大影投公司並購整合的高峰期,但是目前,我國影院還會持續泡沫,小影投難逃並購重組但大規模的並購不會出現。同時他指出,巨資收購的背後是收購對象未來盈利的不確定性。

4. 有哪些值得一看的中國電影

四個春天

《四個春天》是一部以真實家庭生活為背景的紀錄片。15歲離家,在異鄉漂泊多年的導演陸慶屹以自己南方小城裡的父母為主角,在四年光陰里,以一己之力記錄了他們的美麗日常。在如詩的樂活慢生活圖景中,影像緩緩雕刻出一個幸福家庭近二十年的溫柔變遷,以及他們如何以自己的方式面對流轉的時間、人生的得失起落,展現出超乎常人的樂觀、豁達、堅韌與感染力。

推薦亮點

質朴的詩意,真摯的記錄。天井裡落雨落雪,人世間有陰有晴。



導演女兒與同志母親的生命故事。看起來很樸素,但其實影片張力十足,梳理家庭情感之餘,同時也是兼具社會觀察的電影。在近20年的素材里,導演與同志母親從疏離到信任,她們也分別與自己的不堪過往和解。破碎的母女關系,鼓起勇氣尋求再溝通與對話的可能,面對才有治癒的開始。那些曾經的過往,不會是骯臟的,那些人生的磨難,不會是不堪的,那些,是可以晾曬在陽光下的。

雖然看得出母女的將來生活不會有什麼改變,但那句「我不怪你」「這次我想帶我媽媽從以前的房間走出來」對兩人來講都是最大的救贖。兩個世代的對話,從不溫柔的現實里,撈出來一絲理想主義的溫情。

堅強勇氣及善良真的可以傳遞...

5. 電影中誰最善於觀察,分析了

首先注意培養學生對數學的濃厚興趣,只有對數學發生了濃厚興趣,學生才能樂學、善學。其次,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還必須要求學生找出規律的同時,多問幾個「為什麼」,讓學生在觀察是逐步養成「尋根問底」的習慣。總之,是學生學會觀察,善於觀察,這可是學生終身受益。

6. 賞析國內外經典電影需要觀察什麼

神情與動作
神情放沉穩
動作要伸縮自如

這只是我個人的意見
希望對你有幫助

7. 到底是什麼在左右中國電影的排片

考慮的因素很多,但最主要的是影城的黃金時段,而每個影城的黃金時段都有差異,只有在現場觀察一段時間才能確定,一般來說是在晚上18:30--20:30之間,排片只要把這個時段的影片排好就行了,其他時間的你會發現,淡季的時候都是取消的,再動腦筋都沒有用的。黃金時段熱門影片排到最大的影廳,ok,其他的就是微調一下,考慮當地市場的」口味「特點,動畫片,還是恐怖片等,進行一些微調。

8. 暑期檔動畫電影觀察:國產動畫如何走出瓶頸期

冷靜對待「國漫崛起」 截至目前,今年暑期檔動畫基本呈現為一片獨大的局面——7月上映的《神偷奶爸3》在沒有其他好萊塢動畫競爭的背景下,票房輕松過10億元,相比之下《大護法》的0.8億元就顯得不夠「成功」;6月上映的《哆啦A夢:大雄的南極冰冰涼大冒險》延續了這一超級IP的佳績,收獲1.4億元:除此之外的其他動畫片則幾乎陷入了「無聲」的狀態。《玩偶奇兵》《大耳朵圖圖之美食狂想曲》《豆福傳》和《阿唐奇遇》均沒有超過5000萬元,《牧野傳奇》和《大象林旺之一炮成名》更顯慘淡。8月檔的最大看點是正在上映的《賽爾號大電影6》和《十萬個冷笑話2》。截至8月24日,《賽爾號大電影6》的票房為約8634萬元,《十萬個冷笑話2》票房為約9657萬元,均沒有改變暑期動畫檔整個大盤的可能。 「最差」所參照的顯然是「三大」系列在票房和口碑上的巨大成功,尤其是作為國產動畫崛起代表作的強勢「黑馬」《大聖歸來》,讓人們不自覺地就將它劃定為國產動畫的生產標准和產出要求,似乎一定要像「大聖」那樣成功才算成功。客觀地說,《大聖歸來》的「自來水」票房奇跡幾乎不可復制,否則同樣飽含情懷的《大魚海棠》和口碑甚佳的《大護法》就不應該在票房上相距如此之大。因此,面對國產動畫的瓶頸,我們更應該做的正是走出「黑馬」迷思,冷靜對待「國漫崛起」。 在「三大」系列傲人的票房戰績背後,還有一些大家不太熟悉的數據,比如近5年大約2/3的國產動畫片都沒能取得超過2000萬元的票房,又如《魁拔》系列前3部總投資過億元,但票房卻不足6000萬元。也就是說,與其以《大聖歸來》為標桿,將2017暑期檔看作是嚴重退步,不如將其視作一個提醒:我們的國產動畫崛起之路還很艱苦,「大聖」更適合看做一個階段性成果。 再來看一組更有說服力的數據:2016年暑期檔的25部動畫總共斬獲24億元票房,其中6部——《憤怒的小鳥》(票房5.1億元)《海底總動員2》(票房2.5億元)《哆啦A夢:新·大雄的日本誕生》(票房1.1億元)《大魚海棠》(票房5.6億元)《愛寵大機密》(票房3.8億元)《冰川時代5:星際碰撞》(票房4.4億元)——就貢獻了22.5億元,也就是說剩下的19部平均票房不足800萬,而這才是國產動畫的真實處境。從這個角度來看,2017暑期檔動畫並非真的是質量銳減導致「最差」,而是在沒有大量引進國外動畫和缺少國產「黑馬」背景下的總量下跌。 精心打磨內容 探索國產動畫類型化 當然,即便我們不對2017暑期檔動畫過分苛責,也不能就此迴避國產動畫電影在一波高潮之後遭遇的瓶頸問題。「三大」系列的票房走低再一次向我們驗證了口碑不是保證,影片自身才是,更准確地說,合理的類型化才是。以日和風格的《十萬個冷笑話》和美漫風格的《大聖歸來》為例,合理的類型化是基礎,在框架之下完善敘事、打磨細節是根本保證。在這個基礎上,前者調用了近年來流行的糗文化/吐槽文化,在TV版劇集中培養了大批粉絲,後者則激活了《西遊記》這個傳統經典。換句話說,這兩部電影的成功絕不是國漫精神的顯靈,而是創作者的成功。 在類型化的基礎上還要對故事進行耐心的打磨,製作技術提升的基礎上,劇本仍然是關鍵。針對兒童的低幼動畫通常需要觀眾的前期培養,比如《喜羊羊與灰太狼》《熊出沒》《賽爾號》《大耳朵圖圖》等,在電視劇版的播放中就累積了一批小觀眾。而全年齡段的非低幼動畫則對劇本有更高要求,尤其是在眾多好萊塢動畫的培養下,觀眾對故事的要求已經逐漸提高,僅憑支持國產漫畫的口號並不能走太遠,更重要的還是如何用類型來激活自己的文化。以「中國的皮克斯」為目標的追光動畫,連續兩部作品《小門神》和《阿唐奇遇》都遭遇了票房失利。應該說,注重技術的追光動畫的確提升了國產動畫的製作水平,但劇本的平庸顯然才是其失利的關鍵原因。《小門神》將故事分為天上和人間兩條線,試圖在二者交匯之下激活即將失落的傳統文化,然而事實卻是,門神這條線對傳統文化的挖掘不夠充分,人間的故事又過於說教。比起《小門神》來,《阿唐奇遇》的好萊塢化更明顯,看起來像是一部中國版的《玩具總動員》。然而問題也還是出在劇本,成人觀眾認為敘事過於簡單,華麗的技術流於中國元素的堆砌,低幼觀眾則又覺得不夠有趣,於是再次回到前面提到的類型化問題。定位不準和劇本粗糙是追光動畫遭遇失敗的根本原因。 總之,對待國產動畫,我們既應當有更高的要求,也應當有更多的耐心。我們一方面要明白,在日式漫畫和美式漫畫的夾縫中,要想走出自己的風格仍舊是艱難的,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國產動畫市場的拓展還有著很大的空間。盡管今年暑期檔動畫顯得戰鬥力不足,但整個國產動漫的確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無論是各大眾籌平台源源不斷的原創動畫項目,還是Bilibili網站的大力推介,整個產出環境已經開始好轉,一批又一批的潛在觀眾正在培養中。只要我們能講出更多有趣的故事,相信未來一定能激活更多的觀眾。

9. 中國電影1949-1966這17年是怎樣發展的

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這段時期文藝史家一般稱為「17年時期」。根據記載這個時期新中國一共拍了507部電影,從題材看,這一時期比較著名的電影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主要是反映1949年建國以前社會生活的影片;一類是反映新中國建立以後各行各業、各條戰線的斗爭和生活的影片。◆反映舊時代、舊社會生活的影片 主要有,反映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歷史片:《林則徐》和《甲午風雲》等;反映紅軍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戰爭片:《紅色娘子軍》、《地道戰》、《地雷戰》、《南征北戰》、《東進序曲》、《回民支隊》、《永不消逝的電波》、《紅日》、《紅旗譜》、《苦菜花》、《烈火中永生》、《林海雪原》、《鐵道游擊隊》、《平原游擊隊》、《渡江偵察記》、《冰山上的來客》、《柳堡的故事》、《董存瑞》、《劉胡蘭》、《小兵張嘎》和《雞毛信》等;反映舊中國舊社會人民生活的、根據名著改編的「改編片」:《祝福》、《林家鋪子》、《家》、《早春二月》、《我這一輩子》、《白毛女》和《青春之歌》等;反映封建社會古代勞動人民的生活與斗爭的「戲曲片」:黃梅戲《天仙配》、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京劇《野豬林》和《楊門女將》和崑曲《十五貫》等。◆反映新中國建立以後各行各業、各條戰線的斗爭和生活的影片 如,反映抗美援朝戰爭的戰爭片:《上甘嶺》和《英雄兒女》等;反映建國初期我公安幹警同潛伏的美蔣特務斗爭的「反特片」:《秘密圖紙》、《羊城暗哨》、《霓虹燈下的哨兵》和《鐵道衛士》等;反映農村社會主義改造的「農村片」:《李雙雙》、《我們村裡的年輕人》、《老兵新傳》和《劉巧兒》等;反映少數民族邊疆風情的「風情片」:《阿詩瑪》、《劉三姐》和《五朵金花》等;反映社會主義新人新事新面貌新風尚的歌頌片:《今天我休息》、《大李、小李和老李》和《滿意不滿意》等。◆「17年電影」的不足和貢獻 以上這些電影讓我們覺得這17年電影離我們既遙遠又不遙遠,說遙遠,這些電影離我們畢竟有40多年了,說不遙遠,我們當中的有些人,尤其是有些歲數的人都是看著這些電影長大的,這些電影當中有一些優美的插曲至今我們還能唱出來,像《柳堡的故事》中的《九九艷陽天》、《冰山上的來客》中的《花兒為什麼這樣紅》、《上甘嶺》中的《一條大河波浪寬》、《英雄兒女》中的《風雲滾滾唱英雄》、《鐵道游擊隊》中的《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等。聽著這些熟悉的旋律,就能讓人想起很多逝去的青春歲月,倍感親切,甚至我們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就是在看這些電影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形成的。然而作為中國百年電影史的一部分,我們今天在總體上評價這個時期的電影時要一分為二,「17年電影」有長處也有不足。 先來看它總體上的三個缺陷:首先,17年時期的電影基本上是在一種封閉的環境中創作的。第一,這17年時期的中國基本上和西方國家斷絕了關系,處於「閉關鎖國」的狀態,缺少與外界的交流。第二,和整個中國古代文化也斷絕了關系,或者說基本摒棄了中國封建社會勞動人民和知識分子所創造的燦爛的古典文化,像唐詩元曲,《紅樓夢》、《三國演義》等當時都被打成封建主義的東西,老百姓是看不到的,電影文藝工作者也是不能看的。像《林則徐》那樣的電影可以說是漏網之魚,因為裡面含有反帝國主義和階級斗爭的內容,與當時的主流話語一致,所以才能僥幸出來。而且,即使當時「漏出」了這些影片,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間,這些電影的導演和演員也都受到了沖擊。第三,這17年與中國現代傳統也斷絕了關系。中國現代歷史上有兩大傳統,一是由毛澤東主席所領導的農民革命文化傳統,還有一個傳統是以魯迅為代表的「五四」知識分子所建構的「五四」文化傳統。而整個17年電影反映的都是工人、農民的斗爭,反映的是農民革命文化傳統,關於知識分子的文化傳統實際上是看不到的,僅有的兩部《早春二月》和《青春之歌》,前者一出來就受到了批判,後者還是和「五四」文化思想背道而馳的。所以,17年時期的電影基本上是在封閉的環境中創作的。 其次,以一種絕對的集體主義排斥個人的自我。我們說,集體主義是好的,但將它強調到極端的地步,不允許你有任何個人的私心雜念,也不允許你有個人的正常合理要求,這就可怕了。表現在文藝作品上,不管是小說,還是電影都不許描寫愛情,不許談情說愛。即便可以,也是革命加愛情,愛情要和革命、集體主義掛上鉤才能露面。那時的詩歌是這么寫的,「要我嫁給你嗎?你的胸前還缺少一枚獎章」,你是勞模,是英雄我才嫁給你!還有一首,「小夥子,不要在我的窗前彈唱,我的心已飛向遠方,我的心上人正手握鋼槍,保衛著祖國的邊防」,也就是革命加愛情。17年中有一部寫愛情的電影《柳堡的故事》,其中描繪的就是一個革命戰士愛上了一位農村姑娘,但是為了革命放棄了愛情,整個電影表達的就是「先國後家」,在國家民族危難的時候,「我」是不能談戀愛的。還有一部電影《劉巧兒》,裡面有個唱段:巧兒今天去趕集,碰上了一個他,他又能寫又能算,他的名字叫趙振華……關鍵是最後一句話——他還是個勞模啊!17年時間社會將集體主義擺在最高位,用絕對的集體主義排斥了個人的自我,所以這個時期許多歌頌型的電影都有先人後己、先國後家的要求,像《李雙雙》和《今天我休息》等。 再次,流露了一種膚淺的樂觀主義。這個時期的電影都拍得比較樂觀,整個影片的基調是明亮的,充滿了歡聲笑語,因為新中國成立了,舊社會過去了,人民翻身解放了,精神舒展了,這是好事。但問題是,這些影片里所傳達的樂觀主義隱含著一種歷史觀,好像使我們在看完這些電影後有一個錯覺——新中國成立了,從此一切就萬事大吉了,好像解放戰爭的炮火已經把舊世界徹底埋葬了,從此擺在中國人民面前的就是一條平坦的、充滿鮮花美酒的康莊大道,這就否認了歷史的曲折性和復雜性!我們知道,歷史的發展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中間布滿坎坷和曲折。所以樂觀主義是好的,但這種樂觀主義背後所隱藏的歷史觀是值得我們警戒的。 再看「17年電影」的貢獻:以上所說的缺陷只是我們站在今天的社會、今天的境況,以比較高的要求來看待過去的東西。其實,「17年電影」的成就是巨大的!當時美國好萊塢的電影將世界其他地方的電影沖擊得稀里嘩啦,但我們中國的電影卻能一花獨秀!在一種近似保護的環境下,中國的電影人以一種比較平和的心態創造出了很多優秀的作品。另外,它貢獻了一大批為了新中國的誕生,或為了保衛新中國而浴血奮戰、拋頭顱、灑熱血的英雄群像。今天,我們可以說出一連串的「17年時期」的英雄形象,像林則徐、鄧世昌、洪常青、江姐、楊子榮、董存瑞、劉胡蘭、小兵張嘎、王成等等。這些人就是魯迅先生說過的「中國自古有埋頭苦乾的人,有拚命硬乾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這就是民族的脊樑」!也就是說,新中國的成立是來之不易的,是相當一批先烈貢獻了自己的青春熱血甚至性命換來的!今天的江山含著先烈的犧牲,所以無論我們中華民族歷史的未來是多麼輝煌,共和國將永遠不會忘記這些民族的脊樑!17年電影全面、深刻地展現了這些先烈和前輩,將他們的精神和品質作為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傳承了下來!這是一筆重要的精神資源,我們中國電影要和西方電影抗衡,首先要依託傳統的資源,再晚就不行了,美國都已經拍了《花木蘭》,已經拿著我們的傳統資源賺錢了。其次就是要依託我國近現代歷史所提供的若干資源,譬如中國現代史上那些先烈們傳奇性的經歷,他們的那種捨身成仁的高尚精神,就完全屬於中國電影的寶貴的精神財富和資源,是我們同西方電影競爭的重要的文化資本。圖片: http://news.china.com/zh_cn/history/photos/11025921/20050309/12156817.html

閱讀全文

與中國電影觀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加中英文字幕 瀏覽:617
坦克電影經典混剪 瀏覽:336
香港韓國四級古裝無刪減電影 瀏覽:296
香港電影賭怪 瀏覽:225
電影對白如何做成鈴聲 瀏覽:9
比較刺激的電影科幻 瀏覽:512
泰國恐怖電影排行解說 瀏覽:842
韓國倫理電影觀看 瀏覽:20
海盜電影國語完整版俄羅斯 瀏覽:304
周星馳電影全集漫畫威龍粵語高清 瀏覽:6
名字待宵電影人物 瀏覽:810
vcd力王1991年經典電影 瀏覽:963
中毒美國電影結局是什麼 瀏覽:752
沙通是什麼電影 瀏覽:989
電影茅山高清在線觀看 瀏覽:364
哥妹犯罪電影香港 瀏覽:762
無什麼四個字的電影 瀏覽:384
一部國產反貪老電影 瀏覽:66
鎮魂電影演員表 瀏覽:656
海綿寶寶大電影一中文免費觀看 瀏覽: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