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產電影 > 大陸電影與台灣電影

大陸電影與台灣電影

發布時間:2022-04-14 11:34:13

『壹』 怎樣辨別大陸片和台灣片

很簡單啊,口音,政治方向,尺度,環境

『貳』 港台電影和大陸電影的區別詳細答案- 一定要詳細。

三個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
香港電影比較注重商業化,娛樂性是第一要素,基本上從60年代邵氏公司以來都是如此。
台灣電影蔣介石期間比較多愛國主義電影,跟我們的主旋律差不多,還有瓊瑤片比較泛濫,80年代新電影後,出現了很多藝術價值很高的電影,這些電影通常不考慮商業元素,是華語電影的珍貴財富,台灣的商業片比較落後,近年來則多流行青春片,算是台灣特長的商業電影類型了
大陸電影在建國初期有些不錯的經典,後來隨著政治形式,大家也都知道,這期間基本沒什麼值得流傳後世的佳作,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算是大陸電影的黃金時期,雖然特別經典的電影不多,但是百花齊放,各種佳作層出不窮,整體素質恐怕是兩岸三地在1949年以後的最高峰,這期間政治風氣比較寬松,尺度也較大。90年代開始是名導演的時代,雖然出現了一些非常經典的作品,但是總體素質開始逐年下降,導演們的膽魄也是越來越小
近年來香港電影基本和內地電影融合,出現大量不倫不類的電影,應該算是華語電影史上最齷齪的時代

『叄』 大陸和台灣電影的比較

台灣的好像有點民國時期的樣子耶~~
大陸的就是最普通的 一看就能看出來啦~
通常看起來不對勁的那就是台灣的啦~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聽聲音或者看口型啊~

『肆』 內地香港台灣電影的異同

個人意見:香港電影起步較早,五、六十年代是百花齊放的時代,明星雲集,有趣的是,那時候銀幕陰盛陽衰,林黛、白燕一批女星照耀了香港的夜空。十年河東十年河西,到了七、八十年代,情況就反了過來,陽剛之氣充斥影壇,周潤發、成龍、周星馳,一顆顆巨星相繼涌現。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中期,是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九十年代後期,香港電影一蹶不振,這與當時政治、經濟原因不無關系。九七回歸,各行各業的港人都持觀望態度,一些人才也流失了;另外,經歷了金融風暴和全球經濟萎縮打擊的香港影市尚未恢復元氣。
<br> 內地電影起步晚,但在近十年來呈現繁榮的景象,並且逐步走向商業化。內地電影發展仍然十分緩慢,劇本大都靠歷史題材改編,靈活運用能力不夠,明星的票房號召力不足等等。根本原因我認為是體制問題,中國人口眾多,但市場潛力沒有被挖掘出來,政府政策阻礙了電影市場化進程。
<br> 相比而言,我更喜歡內地電影,香港電影故事情節低俗,很多都是照搬照抄好萊塢大片,少有深刻的作品。內地電影雖多是小製作,但是故事深刻,意味雋永。演員的表演更加細膩感人。
<br> 對於台灣電影不甚了解。引用一位台灣導演的話:楊德昌:整個華語電影范疇內,台灣電影都是比較「導演個人主義」。這跟香港的公司制差別很大。內地的話,剛好是兩者結合,像王小帥、陸川他們的電影導演色彩濃郁,但他們同時也在走公司制的運作。而台灣之所以容易出現個人風格強烈的導演是因為在台灣做電影,你必須一個人能夠扛下包括資金、劇本籌備在內的所有事項。其實,提到台灣電影就想到我和侯孝賢,如果從積極的意義看,未必是件壞事,可以激勵那些年輕的電影導演,讓他們盡早趕上來,把我們的位置取代。

『伍』 為什麼有人認為台灣的導演和電影比大陸強

大陸的電影就是娛樂,沒有什麼社會和反省的題材,看了開心就好。台灣的導演和電影的題材往往諷刺政治,城市的疏離感,以電影票房來說,大陸市場大,以電影的藝術性和取材的寬廣,反應社會的真實性,台灣的導演和電影超出大陸太多。。。

『陸』 台灣電影真的比內地差么

大型商業電影比台灣強,可是大陸商業電影的一大缺陷就是敘述方式,電影內容,價值觀甚至邏輯承接方面存在較大問題。所以我們看國產大片的時候或多或少會有一種尷尬的感覺。而台灣商業電影不拿手。很多電影是藝術電影。所以台灣電影在國際各大電影節上得獎數量在陸港台地區是最多的。有點偏科嚴重,而香港主要拍商業片。中國大陸則因為電影產業開發比較晚,所以也吸收了港台兩地的風格。比如張藝謀,賈樟柯就表示過以前看台灣電影對他們的影響,所以張藝謀的大紅燈籠高高掛和紅高粱有台灣新電影浪潮的影子,紅高粱甚至還請侯孝賢當監制。後來的十面埋伏也有李安導演卧虎藏龍和徐克功夫片的感覺。其實中國電影,尤其內地電影可以做大做強。就是請香港的影人指導商業片,讓台灣影人指導藝術片。大陸作為製片方投資就可以了。當然前提是放開一切言論,思想,畫面等方面的限制。以前整個東亞東南亞看華語電影,可是現在大多數亞洲人更選擇日韓或者印度電影來看。從這種對比來看,中國電影的確是沒落了,就算拍出戰狼這種只有雞血沒有思想的電影,就算國內票房破幾十億,在國外院線的表現甚至不如蠟筆小新大電影的票房高。

『柒』 香港台灣的電影和大陸的電影有什麼區別

香港電影是從「警匪片」開始的,可以說「警匪片」是香港電影的一大特色,在香港電影中佔有很大的比重。早期的香港電影在故事取材上都比較單調,電影本身沒有什麼深度,主題比較明確,節奏很快,基本都是純娛樂性質的。另一方面,香港電影的演員以及導演的文化素質相對不高,使得電影在很多方面給人的感覺是在做秀,不過香港電影比較適合喜歡尋求刺激的人。

台灣電影總讓人很郁悶,感覺不是在看電影,而是在看一場奇特的鬧劇。台灣演員的演技之差在全球也是首屈一指的,他們的表演方式就是一個字---喊,所有台灣演員的嗓門都很大,他們在電影里不停的喊,喊的同時擺出一些做秀的動作,或是擠出幾滴眼淚來。台灣電影的節奏很差,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如下場面:某個人奄奄一息躺在他的情人(或好兄弟)的懷里,說著臨死前最後要說的話。但這一說就是半個小時,說得觀眾都有些受不了了,只好請求他(她)快些死。總體來說台灣電影不應該稱其為電影,應該歸為「舞台戲」的一種比較恰當。建議大家在吃飯的時候千萬不要看台灣電影,以免影響食慾,台灣電影給人的嘔吐感太強了。

大陸無論是演員、導演,還是製片的素質上都遠遠高於香港和台灣,大陸從影人士對漢文化的理解和認識是香港和台灣所無法比擬的。大陸電影的層次和深度都要高於香港和台灣,在題材上也更為廣泛,演員的表現力和對電影的把握都相對較強,不會有太多的做秀的成分。大陸電影往往都能夠切入到生活中去,比較貼近普通百姓,像60年代的電影是以搞大生產,大建設為主流的,到了70年代農村題材的電影較多,80年代是知識分子的生活為主流,90年代是商戰片較多,可以說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特色,層次比較分明。

『捌』 為什麼中國大陸電影是審查制度,台灣電影是分級制度

這個問題問的有深度,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了解一下什麼是審查制度,什麼是分級制度。

中國電影審查制度,是依據國務院2001年12月25日頒發的《電影管理條例》的標准執行,條例嚴格規定電影所載有內容,並賦予電影審查委員會刪減電影片段的權力。而審查的主要內容——思想。

包括不能泄露國家秘密、危害國家安全或損害國家榮譽和利益,不能煽動民族仇恨,不能宣揚淫穢、賭博、暴力或者教唆犯罪,不能宣揚迷信和邪教等,立場不正確等。

分級制度依據影片對不同年齡階層的適宜性,將電影區分四類。美國的分級是由MPAA來制定的,MPAA的全稱為「The Motion Picture Association of America "即「美國電影協會",總部設在加利福利(Encino,California )。

【香港電影分級制度】

第Ⅰ級:適合任何年齡的人觀看;

第Ⅱ級:兒童不宜觀看。其中——

第ⅡA級:兒童不宜——在內容和處理手法上不適合兒童觀看;影片可能使用輕微不良用語和少量裸體、性暴力及恐怖內容,建議有家長指導;

第ⅡB級:青少年及兒童不宜——觀眾應預期影片內容不適合成分的程度較第ⅡA級強烈;強烈建議家長給予指導;影片可能有一些粗卑用語及性相關的主語詞;可含蓄地描述性行為及在情慾場面中出現裸體;影片可能有中度的暴力及恐怖內容;

第Ⅲ級:只准18歲(含)以上年齡的人觀看。

由此可以看出,如果中國實行了電影分級制度會帶來哪些危害呢?

1、對tg的宣傳具有不利影響,參考韓國電影分級後對政府的抨擊,言論自由到失控,分級意味著沒有正確的政治立場,民主黨派(外敵控制)通過電影容易對社會造成動盪,註:我國有一套完整的多黨協商制度。

2、當分級的條條框框都制定好了,那電影審查委員會的人作用就小了,話語權就輕了,這等於要他們下放權利,利益相關,整個電影審查委員會的人都不會支持的。

3、電影審查通過了,但是分級電影在電影院怎麼實施呢?要知道中國掃黃力度也是很強的,色情擦邊球的電影不會和地下產業鏈聯動嗎?這個我是不信的。監管力度跟付出的人力物力成正相關,實行分級後對電影院的監管將增加財務支出和出警次數,所以監管是個問題。

4、中國知識分子其實佔比不多,愚昧的中國人還很多,現在的中國還不具備這樣的藝術土壤,全民素質有待提高,再過個30年,等打工潮那一代的子女接受教育後,中國會有全民藝術土壤。

所以總結一下中國現有的電影是審查制度的根本原因是國情所至。

『玖』 大陸電影和台灣電影的區別

李安跑沒過去後,台灣電影就賽德克巴萊有男人骨氣,能看。其他全是娘炮電影

『拾』 日本網民熱議中國抗日電影大陸版和台灣版的區別

以前我們熟悉的是大陸版本的抗日電影,最近在出國的飛機上我看了8部台灣拍攝的抗日電影,看完之後作了一個對比,發現了一些非常有趣的差異。 第一,題材上明顯不同。大陸版本的抗日電影名字很邊緣,比如《小兵張嘎》、《地道戰》、《地雷戰》、《李向陽》。而且反映的抗戰多半是鄉村的抗戰,非城市正面抗戰,比如《敵後武工隊》。 而台灣版本的抗日電影起名較宏觀,比如《筧橋英烈傳》(空軍跟日本人激戰)、《八百壯士》(四行倉庫保衛戰),還有《英烈千秋》(講張自忠)、《梅花》、《香火》等,多半選取城市正面抗戰題材。 第二,人物身份選取不同。大陸拍的全是窮人的抗戰,比如鄉下老百姓、窮人參加革命抗戰,地主老財是漢奸。而台灣拍的全是富人的抗戰,比如《梅花》,講的是紳士、大鄉紳的抗戰,家裡幾代同堂,生活很好,很體面,小孩都在國外留學等等。 而《筧橋英烈傳》里的人物角色也全出生於有錢人家。國民黨在大陸代表有產階級的政權,價值體系對富人是正面的,對窮人是負面的。 第三,國恨、家仇的先後順序不同。大陸抗戰電影多半是國恨在前,家仇在後。但在台灣電影里順序恰恰相反,往往家仇是一個故事的引子,而國恨是背景。比如《梅花》體現的是民族精神,但是它也是先家仇後國恨的邏輯關系。第四,抗爭的出發點不同。大陸版本反映抗戰最主要是從國與國、民族與民族的對抗出發,多從正義、侵略等角度來闡釋,而台灣版本更多從中華民族的文化出發來闡述一種文化的抗爭。 比如《梅花》這部電影,梅花的精神百折不撓,喻示著中華文明不能被日本人打斷;再比如《香火》,喻示著中華民族香火不能滅、不能斷,而且要頑強地接續下去,這是一種文明、文化的抗爭。 第五,對階級和人性的處理不同。大陸抗戰電影往往重階級性、斗爭性、反抗性,比如展現日本人的殘酷性和中國人的斗爭性。 而台灣版本著力反映了很多在抗戰過程中微妙復雜的人性。比如《梅花》里老大的父親被日本人殺了,老大決定去從軍,臨行前他跪下來向母親辭行,這是中國傳統文化,沒有「為了打擊日本帝國主義,我要參軍」的台詞,而是很簡單地說了一句:孩兒不孝,長子不能保全家安全,所以我應該去從軍。 老太太站在台階上送他,含著眼淚只說了一句「打贏了回來」。短短幾句話,給人心靈留下的震撼很大,因為它體現出人性及中國文化方面的頑強。 比較之後我發現,把這兩個版本合起來看應該更能反映抗戰的事實,單看哪一方面都不夠。讓我們回到歷史現場,去看歷史的另一面,看歷史被遺忘的那一面,被歪曲的那一面,被掩蓋的那一面。

閱讀全文

與大陸電影與台灣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里描寫泡麵的台詞 瀏覽:324
夢寐以求的青春電影票 瀏覽:264
電影院不給排片怎麼辦 瀏覽:154
哪裡可以看美國恐怖電影 瀏覽:333
韓國電影青春bt 瀏覽:248
熱播的青春電影排行榜2014 瀏覽:372
p3下電影能怎麼下 瀏覽:572
好看的喜劇特工類型電影 瀏覽:445
心什麼電影 瀏覽:468
兩個億的票房是哪個電影 瀏覽:546
外國電影巨人卷土重來 瀏覽:947
袁立最經典的一部電影 瀏覽:664
143分鍾海王電影高清國語免費完整版 瀏覽:29
韓國最新倫理電影先鋒影音 瀏覽:986
超級留學生電影 瀏覽:841
歐美高智商兒童的電影 瀏覽:574
科幻電影愛好年紀 瀏覽:282
最好看的電影狗狗 瀏覽:107
電影彎刀美女邊段 瀏覽:333
錢小豪新電影上映 瀏覽: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