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國產電影保護月對國產電影是福還是禍
國產電影保護月對國產電影當然是福,電影是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現,我們若不對國產電影加以保護,誰來保護。
在國產電影保護月期間,國產電影更易受國人關注,是提升自身口碑的絕佳機會。
保護月上映的電影被大眾發現並宣傳,這不僅增強了觀眾對國產電影信心,更在國人心裡埋下了關注、支持國產電影的種子。
在非國產電影保護月的時間里,國民能夠改變對國產電影的固有觀念,這就會增加國產電影與海外分賬大片在票房競爭中的優勢。
國產電影保護月是國家電影局從扶植國產電影的角度考慮,2004年口頭下達的希望全國各院線支持國產影片的通知。
每年6月10日至7月10日(或7月到8月)期間,不鼓勵引進海外分賬大片。
這段時間則被媒體和業界稱為「國產電影保護月」,保護月存在的初衷,是為完成國片每年所佔票房比的份額,促進國產電影發展。
『貳』 中國影史票房前10國產佔9部,國產電影為何能被觀眾認可
國產電影更符合國內觀眾的審美以及精神需求,所以國產電影才會受到國內觀眾的支持以及肯定。
雖然國產電影在質量和口碑上,還遠遠不能和好萊塢電影相比,但是國產電影在經過這些年的飛速發展之後,已經越來越能夠受到國內觀眾的歡迎和認可。正是由於國產電影的崛起,電影票房榜單上,才會出現越來越多國產電影的身影。
盡管好萊塢電影在質量和影響力方面都堪稱頂級,但是好萊塢電影所塑造的世界,畢竟和國內觀眾生活的世界有著明顯的差別,因此好萊塢電影根本無法和國內觀眾產生共鳴。而在這一點上,國產電影則更具優勢,因為國產電影從剛一開始就是為了貼近國內觀眾審美進行拍攝的。
只要國產電影能夠繼續保持目前的發展態勢,我相信早晚有一天,國產電影能夠在全世界發揚光大,甚至有可能國產電影會迎來與好萊塢電影並駕齊驅的那一天。
『叄』 什麼叫「草根」電影作品
通常所說的「草根」源自香港,草根階層說的就是香港獅子山下的平民階層,在過去艱難困苦的歲月里他們都非常努力不辭辛苦地工作,「草根」電影作品通常就是反映他們這一階層的。
『肆』 草根微電影與大師微電影的區別是什麼啊
草根電影一般指的是不出名的人物所拍攝的,而大師就不一樣了,都是著名的導演加上著名的演員有投資有片酬的微電影。而草根的則不具備這些元素。
『伍』 中國電影的優勢到底在哪裡
以我自己來說,看中國的電影最大的一點是更有感染力,更加容易沉浸進去。對於觀眾來說這就是最大的優勢了,相信誰也不想看電影的時候分分鍾出戲吧,誰也不想對著一個個面癱尷尬無比;對於電影製作者來說這也是最大的優勢,有什麼能夠比自己的電影觀眾看得投入更大的希求呢?對於電影本身來說,這也是最能夠體現一部電影價值的地方。電影藝術不比其它藝術,電影天生就是拿來給人看的。畢竟一部電影的問世投入之大是其它藝術難以企及的,侯孝賢拍《刺客聶隱娘》沒什麼人看得下去,但是人家有人投資,為什麼,人家有名總有人買單,不管是錢還是名聲。一個民族文化的語境是難以改變的,氣氛這種東西是很難營造的。說歷史,說語言,說文化,說情感,等等,說白了,就是一個感染。有感染不是說沒有差評了,至少代表看得下去,並且能夠引起情感變化。
『陸』 急!!! 全球化背景 機遇挑戰並存 國產電影優勢和劣勢
華語電影:尚未成功
優勢:不言而喻的本土優勢,在題材、語言、文化上不存在任何障礙,明星偶像資源更是華語電影的法寶。
劣勢:商業電影基礎較差,缺乏基本的類型片體系與商業運做經驗,投入產出令投資人望而卻步。
所謂華語電影的范疇,一般包括內地以及香港、台灣地區製作的所有影片,由於台灣地區電影工業的連年衰退,幾乎在近年內不可能在商業電影上有較大突破,與我們話題中的「大片」更是無法重合,在這里就不做過多討論了。
在「引進大片」進入中國的十年間,內地的「國產大片」也一直探索自己的道路,如何利用本土優勢占據市場成為很多電影人面臨的課題。其中成功的典範應該屬於馮小剛與張藝謀,馮小剛以語言文化為特質的喜劇成功開辟了中國電影市場的首個特定檔期———賀歲檔,張藝謀以高投資打造的武俠電影《英雄》、《十面埋伏》在票房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也有一些不大成功的例子,比如張健亞對災難驚險片的幾次嘗試。如果以全局的眼光來看,所謂「國產大片」的中國商業電影還只停留在單個創作者的點上,未能形成一個成熟的商業電影創作體系,其最突出的表現莫過於缺乏類型電影觀念,甚至連電影編劇等專職人員在整個工業體系中都相當稀有。即便張藝謀的《英雄》能夠在美國本土獲得票房冠軍,也只能是中國商業電影的一個空中樓閣,其基礎的欠缺是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
近年來,香港電影的衰退日益明顯,除了其本地市場的萎縮,像內地及東南亞地區的情況也同樣不容樂觀。一向以高效和低成本見長的香港電影,也在尋求自己新的路線。以劉偉強為代表的新一代電影人一直在嘗試以高投資、全明星陣容的精良製作,最終以《無間道》系列形成香港電影的新話題。盡管《無間道》能夠創下一連串的票房紀錄,卻無法解決香港電影的所有問題,類型單一、製作老套還是香港影片的頑症。盡管內地提供了一些政策上的保護,近兩年的香港電影在中國內地電影市場反應並不能令人滿意。
可以相信的是,今後的幾年依舊是華語商業電影的摸索階段,如果不解決一些基礎問題,情況也不會有較大改觀。
法國歐洲:前途未卜
優勢:法國電影具有良好的口碑,也在商業化運做的過程中創下了幾個優秀品牌。
劣勢:法國商業電影與好萊塢作品題材相近,而在細節處理上還有較大差距。
無論是當年作者電影創作還是今天面對市場的商業電影製作,歐洲電影的核心始終在法國。今天,以呂克.貝松、讓-皮埃爾.熱內等導演為代表的一批法國電影人,也在就本土大片進行著各自的創作。在經歷過上世紀90年代創作高峰期後,呂克.貝松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法國商業電影的監制工作上,在他的統籌設計下,創建了一個相對豐富的類型電影模式,比如《的士速遞》系列這樣的賽車片、《暗流》系列的驚悚懸疑片還有針對亞洲市場的《綠芥刑警》等等。呂克.貝松所參與的影片,都具備與好萊塢影片類似的特點,比如簡單的情節、刺激的場面等等。這既是法國商業片取得成功的原因,也是它們有所欠缺的方面,一部法國式的好萊塢製作遠沒有真正的好萊塢作品具備競爭力。
對中國院線而言,引進的歐洲電影主要來自法國。僅就今年而言,就有《鬱金香芳芳》、《車神》、《暗流2》、《放牛班的春天》等多部影片公映,但效果並不理想,主要原因就在於作品本身缺乏競爭力,且引進周期過長使音像產品影響上座率。
對中國電影觀眾而言,盡管亞洲電影具有文化相通的先天優勢,卻沒有當初對待好萊塢引進大片的熱情。其原因顯而易見,一是國內院線引進數量非常有限,二是這些影片從內容和視聽效果上的確還不具備同好萊塢作品的可比性。
數字
「今年大片在全國票房所佔比例與往年相比有所下降,到目前為止,2004年全國票房接近12億,其中進口片只佔5億,和幾年前進口片一統天下的狀況相比有很大區別。有觀眾反映「大片不大了」,這其中有幾個原因:首先,國產片的質量在提高,進口片從引進10部到引進20部,質量參差不齊;第二,觀眾的欣賞水平在提高;第三,盜版猖獗,國內打擊盜版機制不完善。
聲音
我們覺得,進口片給了國產片滋養,現在國產片開始掉過頭來對付進口片了。
首先,在宣傳上國產片不受任何限制,而國家規定,進口大片是不能在電視上做商業廣告的,這就失去了一個重要的傳播陣地。其次,從去年的《十面埋伏》開始,電影的黃金檔期都留給了國產片,暑期檔、十一、元旦、春節,進口片失去了很多陣地。造成的結果就是,進口片也扎堆,多片交叉放映,很多好片子沒有演透就被迫下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