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評價電影《八佰》毀譽參半,你怎麼看電影向人傳達了什麼意義
命運多舛的《八佰》總算公映了,針對久旱逢甘雨的中國影市而言,它是一劑真真正正能夠帶熱銷售市場的強心劑,針對成千上萬觀眾們而言,它也是非常值得走入電影院一看的電影。殊不知,有關《八佰》的異議自始至終持續上升,從改檔前到再次上映後基本上沒停過,大量來自電影對四行倉庫爭奪戰的改寫。
大家體現戰爭、勾勒戰爭,目地並不是提高那類由老前輩血水換得的自傲及其榮譽感,而是藉由戰爭去思考人的本性、去討論人為災禍帶來的浩劫、去反戰且號召將來要永保和平的信心,避免該類慘案再度將臨到人們的身上。
『貳』 如何評價《八佰》這部影視作品
《八佰》,其實是四行倉庫保衛戰。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西南的盧溝橋附近演習,當晚炮轟宛平城,29軍奮起抵抗。盧溝橋事變後,八年抗戰開啟。8月,日軍入侵上海。國民政府先後調80萬人東進,和日軍展開「淞滬會戰。」
2個月後,國軍傷亡30餘萬人,決定撤退。至此,日軍「三個月」的宣言,徹底失效。「淞滬會戰」結束後,蔣介石命令顧祝同,派出88師留守,一來拖延日軍進攻速度,二來展示中國形象,贏得國際社會支持。大軍兵敗如山,留下多少都無濟於事。
最終,留下的只有一個加強營,再配備必要的特種部隊,總共400多人,對外宣稱有800人,駐扎在四行倉庫。他們的領導人,是中校團副謝晉元。他們用麻包堵住大門,將樓底的門窗全部封死,然後沿倉庫兩側構築沙袋工事,防止日軍偷襲。
一座小小的倉庫,成為30萬日軍中的血肉碉堡。他們血戰6天,於11月1日才撤入公共租界,43天後,「南京大屠殺」爆發。這是上海最後的抵抗,也是中國人不屈的勇氣。在名將如雲的史冊中,他們只是沒有名字的小人物,但無數的小人物,才拼起波瀾壯闊的抗日戰圖。
在民國,四大家族貪腐是真的,國軍將領派系斗爭是真的,小人物用血肉抵抗日軍的鋼鐵洪流,也是真的。一切歷史紅線,可以用來審判大人物,但絕不應該否定小人物的奮斗。他們只是被歷史洪流裹挾,然後給出自己的答案。我不喜歡黑暗的民國,但尊敬每一個為國家、為民族犧牲的勇士。
『叄』 抗戰電影將在日本上映,《八佰》走出國門,我們應如何正確看待這部電影
《八佰》公布將於今年11.12日在日本公映。消息一出,我震驚到了。這可是我們拍攝的抗日電影,滿滿的愛國元素和對抗戰必勝的決心,對於日本侵華歷史的審判。這樣一部電影要在日本上映,日本人會看嗎?電影又能否達到宣傳歷史、弘揚民族自信的作用呢?
電影、電視劇都不是紀錄片無疑《八佰》是一部成功的商業片,拿下了31.3億元的票房,收獲了大量好評。導演管虎也成為了炙手可熱的人物。而他這部作品在整體畫面的呈現上是無可挑剔的,每一幀都經得起考驗。這是我們國產電影的一大成功。
除此這外,這部作品在對中華文化的傳播上也是下了功夫。其中戲曲的穿插和動物的映射都做到了藝術作品的高水準。利用戲曲元素表示對國家文化歷史的認同,通過他所呈現的歷史角色,來反應第一營的英雄行為。利用動物的穿插表示出高級的比喻,一群老鼠表示的是逃兵,白馬則是美好的未來。這些呈現將電影中原本不足的地方,進行了拔高,也讓管虎的導演地位更上一層樓。
我們期待走出國門的《八佰》,能夠在日本創造票房奇跡的同時,能夠將歷史真相帶給世人,也希望日本人能夠正視歷史,尊重歷史。
『肆』 八佰影評
《八佰》是一部擁有超越其電影本身意義的作品,甚至藉由「戲」的意象引出了對電影本質的思考,拓寬到觀眾對電影態度的邊界,觀看和目光所蓄積而突破熒幕內外的潛在價值,熒幕前的觀眾也參與其中,將要繼續完成這場戲最後一個環扣。
《八佰》也許不會在世界影史上留名,但相信在中國的戰爭電影中是可以擁有很大分量的。追根究底,《八佰》從來沒有放棄作為它作為電影的存在,這也是近年來的主旋律電影大多隻能供國人自我高潮的原因。
首先,從過硬的技術上看,《八佰》的攝影師曹郁對兩岸的落差氛圍是有很明確清晰的把控的,南岸的燈紅酒綠人的衣著皆是高飽和度,而北岸卻是灰淡黃綠的末世降臨。作為亞洲首部全程使用IMAX攝影機拍攝的片子也達到了其追求的宏大質感。
除了上述「戲」的意象之外,白馬的出現也貢獻了很多神性的瞬間,它幾乎伴隨也代表了那一群守在四行倉庫中的人們。從初始的驚慌失措妄圖逃竄,到順從本性開始奔跑,想要逃脫又不願離去,成全了自己,但最後又重新被拉回既定的路線,判斷不了的未來。
比較令人感動的細節是影片對個人結果的呈現方式。與此相輔的是演員的陣容都是老熟人了,因此當觀眾陷入對主角光環的信任中,而陳樹生的自爆,端午的死亡,老鐵的破相......他們受到的傷害清脆又不可置信。
影片也從不吝於給早走的英雄戲份。包括最後選出來的敢死隊的結局也在被日本兵發現時戛然而止,沖刺過橋的人們下場又如何呢,歷史早已給我們更殘酷的解答。
『伍』 《八佰》這部劇的影評怎麼樣看過的人都是怎麼評價的
口碑很好。
不同於以往同類型的影片,《八佰》沒有男女主角,所有人都是主角,所有人又都是配角。從片名開始,導演就將焦點設定在「人」身上「古時行軍,五人為伍,十人為什,百人為佰」。
人,才是最重要的。該片從人性出發,既描繪了投身戰爭中英勇無畏的戰士,也刻畫了怕死畏戰的普通人。
《八佰》能在國產戰爭片中越眾而出,恰恰是因為它「敢拍人性的真,甚至丑」。該片拓寬了我們認識英雄的維度,他們在捨生取義前,也有過平凡的,甚至苟且的懦弱與掙扎。
劇情:
1937年淞滬會戰末期,中日雙方激戰已持續三個月,上海瀕臨淪陷。第88師262旅524團團副謝晉元(杜淳飾)率420餘人,孤軍堅守最後的防線,留守上海四行倉庫。
與租界一河之隔,造就了罕見的被圍觀的戰爭。為壯聲勢,實際人數四百人而對外號稱八百人。
「八百壯士」奉命留守上海閘北,在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鏖戰四天,直至10月30日才獲令撤往英租界。
『陸』 看哭了,電影《八佰》為何如此催淚值得一看嗎
「八佰」不是一個數字,而是一個「人」、「英雄」和一種民族精神。震驚、感動、敬畏,有直擊人心的時刻,有落淚的時刻:被帶著炸葯跳躍的人物所震撼,被那些面對敵人飛機火力勇敢挺身而出的決心所感動,更被所有「勇敢抵抗敵人」的戰士所敬畏!我覺得電影《八佰》值得一看,挺催淚的,理由如下:
6、《八佰》這樣的電影所具備的價值,不僅僅體現在對歷史的銘記之上,還對現實的當下具有激勵作用:在經歷過疫情與洪水的考驗之後,《八佰》的上映或許能給大眾帶來鼓舞力量,讓大家不忘歷史的同時,也對未來充滿希望——只要民族的韌性不滅,就一定有希望 。 想起片頭打在銀幕上的那句話:「待我成塵時,你將見我的微笑。」 向所有為保家衛國貢獻過力量甚至生命的戰士們致敬!
7、管虎導演選擇以一些「平凡小人物」的視角作為故事的切入點,不但能刻畫出鮮活有力的戰場群像,還能以小人物的視角去透視家國危難之際的選擇與覺醒,對於觀看者而言,會更有力度,也更能凸顯中華民族在危難時刻的那股不屈不懼的韌性。 演員們對角色的演繹也很好地增強了人物的力度,同時也很好了展現了戰爭背景下各類人的不同面貌。
『柒』 如何評價八百電影
《八佰》一箭四雕,管虎與委員長的默契
本答案從第二部分開始,內容會復雜一些,如果你想留言批判此回答,請看完,如果你無法理解超過1000字的文章,請謹慎留言反對。
第二部分講電影最大的bug,第三部分講如何用一段台詞生造出一個根本沒有的巨大轉折(不是歷史上沒有,是劇情上就沒有)
一
首先《八佰》不是歷史片,也不是戰爭片,它是一部奇觀片。
它與歷史的差距,很多答案都說了,這里不多說了。單談一下,導演跟委員長跨越八十餘年的默契。
《八佰》拍的好,關鍵是題材選的好。
首先導演自己在宣傳里也說了,一水之隔,喝著咖啡打著賭,就能觀看真實戰爭的事件在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這就是奇觀,電影再把奇觀放大一下,尤其縱身一躍、丈夫許國,確實直擊人心,不單是視覺的更是心靈的,看著看著就落淚了。
其次,愛國主義,這是最容易引發共鳴的,尤其在當前的國際大環境下。
但是導演厲害就厲害在,它的愛國主義不是歌頌TG的,而是歌頌國軍的,這樣一些反感主旋律的觀眾也會喜歡,更進一步說,這都不是國軍,是一種超越了黨派、階級的,每一個普通人的愛國主義,更高級的愛國主義。這一下B格就高了起來。
最後,因為不是歌頌TG的,還能跟飛將軍孫元良扯上關系,而孫元良的兒子正是台灣著名演員秦漢,秦漢是誰?大家可能不太知道。但是在他那個年代可是跟林青霞齊名的,他與秦祥林、林鳳嬌、林青霞合成二秦二林(星爺的大話西遊里至尊寶還忽悠紫霞自己是秦祥林),也就說他沒准能影響金馬獎哦。所以導演去台灣拜訪秦漢。之前16年他挺姓戴的也是一個道理,此人和秦漢有一個共同點,在省內電影界影響力甚大,1999年到2014年,金馬獎12次提名,9次獲獎。
片中還有一個高筆,就是沒提孫元良(委座本來是要把孫元良的整個八十八師都留下的,孫不幹,最後留下400人),按此人的真實形象提,又逃跑又強奸的,秦漢不滿意。不按真實形象提,國內觀眾不滿意。不提,秦漢推這部片子時,還可以避嫌,等片子獲獎了再找水軍在省內給秦先生歌功頌德。所以,導演去拜訪片中沒有的孫元良的後人秦漢,卻不去拜訪片中主要人物謝晉元的後人。
『捌』 《八佰》激發了人們的愛國情懷,那麼你對此片的評價是什麼
戰士們勇敢無畏
電影《八佰》在全國上映,激烈的「四行倉庫阻擊戰」再次吸引了大眾的視線。1937年10月,淞滬會戰進入尾聲,「八百壯士」奉命固守上海閘北的四行倉庫,把陣地當成墳墓,苦戰四天四夜,上演了淞滬會戰的最後一役。此役極為悲壯:一支中國孤軍,在日軍圍困中,以寡敵眾、捨命相搏、頑強死守,屢次擊退日軍的瘋狂進攻。當日軍企圖抵近爆破,毀掉守軍所在大樓時,身上綁滿手榴彈的中國士兵,毫不猶豫地從窗口縱身跳下,躍入敵群,以死相拼,與之同歸於盡。
「硝煙將盡,塵未遠餘音縈繞。隔岸相顧,盼願再無喧囂……勿相忘,山盟海誓。無憾與你相遙,幸而留下微笑。」煙雨山河,歷史滄桑,日月交輝,情懷縈繞!四行倉庫阻擊戰開始前,謝晉元給孫元良寫了一封信:晉元「誓不輕易撤退,亦絕不做片刻偷生之計。在晉元未死之前,必向倭寇索取相當代價。」「決不負師座,不負國家。」謝晉元和他的「八佰壯士」的確是不辱使命、說到做到、身體力行,用血性和生命詮釋了民族性格中的擔當和堅韌,並綿延至今!
『玖』 如何評價八佰電影知乎
對於很少進影院和果粉這些非資深非主流觀眾來說,《八佰》前半段的激戰和中場的護旗,足以成為犒賞他們視覺和情緒的饕餮盛宴。
作為有一定藝術審美基礎,有個人獨立思考,和對歷史有一定知識儲備的觀眾,比如我,對影片則是感到失望。
工業化技術度方面是華語電影絕對一流水準,曹郁的攝影也完全有實力問鼎甚至是橫掃明年三金獎杯。
最糟的恰恰是導演編劇管虎,是他把一個難得的好題材拍成了一桶半熟的爆米花。將戰斗場面升級做誇大渲染,並不為過。射殺戰俘,也是華語電影里珍貴的一次血性飛揚,不必理會聖母婊的聒噪,這樣處理既真實也理所應當。你死我活的戰場,殺敵就該理直氣壯。
真正的錯誤是價值觀的混亂和缺失,沒有對歷史的尊重和負責之心,反而讓人看出其中有點卑劣的商業算計。
首先,珍惜生命不等於貪生怕死。對懦弱的逃兵新兵著墨太多,此類人物會有但絕非戰場主流,電影里對姜武、張譯、包括歐豪和那個小湖北的怯戰描寫太多太過,也是創作者人文意識的泛濫與意淫。
其次,八百壯士四行倉庫保衛戰的來龍去脈,被編導做了個人喜好化的騸割。以怯戰小兵視角,切入這個歷史事件也可以接受。但是,撤退到租界和其後孤軍營生活以及謝將軍的結局,不應該有個如實的表現嗎?這不是八佰這個集體和這場戰斗完完整整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嗎?
這才是真實的歷史,這才是給觀眾負責任的講述自己要說的歷史。截取事件一段高光時刻,掐頭去尾誇大煽情之餘,又以畏死來曲解反戰的含義,離佳作和史詩的門檻實在是百步之遙。
第三,在藝術手法上總體寫意,局部寫實的比例,明顯不適合表現歷史戰爭題材,尤其是華語電影創作和觀賞環境,也與影片宣傳定位相悖。
銀幕上那匹白馬,就是管虎創作上的一顆私心。我不是講述歷史,是自己說書。謝將軍和日本將領騎白馬相見,說為各自的榮譽而戰時,這電影已經徹底垮了,那座四行倉庫已經轟然崩塌成廢墟了。
如果不做商業計算的煽情,樓頂護旗一場和前半段接近寫實的戰斗拍攝風格一樣,情緒的沖擊和情感的升華只會更真實深刻。而不是現在這般強行煽情無休無止,讓人感到疲勞尷尬。
可能導演只怕觀眾不知道,我這電影就因為這場戲而審查受阻的。毋庸諱言,審查真的不盡人意。但有些導演的本事和腦子,還真不一定是審查這口鍋給砸壞的。
自己屁股坐歪了,摔倒了不能怨椅子。
《八佰》電影最大的價值和意義就是它的上映,能讓一些年輕人知道了哪怕是十分輕淺的歷史事件和愛國感情,也是一件功德之舉。至於電影的藝術品質,那就另當別論,真的不談也罷。
『拾』 從專業角度如何評價《八佰》這部以戰爭為題材的影片
從題材的選擇上評價《八佰》
從題材本身來說,這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影視作品。在淞滬會戰時,四百餘人對外宣稱戰士八百,孤軍留守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與日軍苦戰四天四夜,史稱「四行倉庫保衛戰」,這是淞滬會戰乃至整個抗戰史上頗為悲壯的一幕,這些浴血奮戰的戰士也被稱為「八百壯士」。這一段歷史本就動人心魄,適合戰爭題材的影視作品進行再演繹。
對小人物的描寫細膩
英雄就是身邊人?也可以是平民?從這部電影來看,是的!《八佰》背後的英雄史,也是平民史,這讓這部電影的格局從四行倉庫及其中的八百壯士延伸到了蘇州河另一側的達官顯貴、平民百姓,這是這部電影的高明之處。覆巢之下無完卵,在大巢將覆之時,沒有人能做到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同樣,在日軍已經打到四行倉庫時,一河之隔的人也必然不會無動於衷。在這部電影中,保衛四行倉庫的也並不僅僅是八百壯士,在租界內原本隔岸觀火的商賈、幫派子弟、伶人、學生、大學教授等等,最終也全部加入了這場保衛戰中,全民抗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