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末代皇帝》香港重映,它真是第一部在故宮取景的電影嗎
不是的。真正第一部在故宮取景的電影是1982年拍攝完成,1983年初上映的戲曲電影故事片《清宮怨》。這部電影不管室內景還是外景都採用了故宮博物館拍攝,很多陳舊的傢具都是故宮實物。
《清宮怨》是甄瑩、孫艷琴、佟大方等主演的戲曲電影,該電影講述了清朝末年,光緒皇帝期間的故事。
最後:《末代皇帝》不是在故宮取景的第一部電影,但是它絕對算是最後一部在,故宮取景的電影。因為自從拍攝《末代皇帝》後,故宮為了保護歷史文物就拒絕了所有的劇組進行拍攝,之後我們看到的幾乎都是在橫店明清宮里拍攝的。
⑵ 邵氏乾隆微服有幾部電影
共5部。
1、《乾隆皇奇遇記》
《乾隆皇奇遇記》(Emperor Chien Lung)是由王風執導,司徒安編劇,劉永、史仲田、汪禹、田青、汪洋、林風、米蘭、夏萍、詹森、姜南、盧宛茵主演的香港喜劇風月電影,1976年6月2日上映。該片是關於乾隆皇下江南的有趣故事。
⑶ 關於慈禧的電影有那些
是《末代皇帝》。
1、《末代皇帝》是由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出品,周寰、張建民執導,陳道明、蔡遠航等主演的28集大型歷史題材電視連續劇,於1981年5月開始劇本創作,1984年4月,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廣播電視部批准後,同年11月24日投入拍攝,1988年在中央電視台一套播出。該劇講述了末代皇帝溥儀的一生。該劇於1988年在中央電視台播出。
2、《垂簾聽政》是由新昆侖影業有限公司、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聯合出品的歷史片,由李翰祥執導,劉曉慶、梁家輝、陳燁等主演。該片以英法聯軍焚毀圓明園為背景,講述了慈禧從被選入宮到垂簾聽政的故事 。1983年10月20日,該片在中國香港上映 。1984年,梁家輝憑借該片獲得第3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獎 。
3、《一代妖後》是由李翰祥執導,劉曉慶,陳燁,陳道明,鞏俐,李岩等人出演的一部劇情片。影片講述了西太後慈禧、同治皇帝載淳和太監安德海之間的故事。
4、《大太監李蓮英》是由田壯壯執導,姜文、劉曉慶、徐帆主演的宮廷劇情電影,於1991年4月12日上映。該片主要講述了清朝大太監李蓮英一生在宮中的經歷的故事。
5、《兩宮皇太後》為長春電影製片廠、香港長順影業公司聯合出品的電影,由王學新導演,方舒、劉冬主演。講述「辛酉政變」後,載淳繼位,慈安、慈禧兩宮太後開始了垂簾聽政後,發生的一些故事。
6、《慈禧秘密生活》是一部由劉偉強執導,邱淑貞、梁家輝、於榮光主演的劇情片。王晶創作室有限公司製作,並於1995年首映。影片講述惠玉蘭自被選入宮後,一心以為可以飛黃騰達,但由於家貧無錢向太監打點疏通,結果倍受其他得寵貴人所欺,又不能討咸豐皇帝寵愛,因而心灰意冷。幸得她心儀的男人恭親王奕點醒,明白了宮中生活如戰場般激烈,遂決定用的辦法誘惑皇帝,爭取權力。
7、《瀛台泣血》是於1976年上映的劇情電影,由李翰祥執導,由狄龍等主演。《瀛台泣血》是香港邵氏電影公司出品的清宮歷史巨作,由大師李翰祥編導,匯集了狄龍、盧燕、蕭瑤、汪禹、岳華、凌雲、苗天、凌波、陳萍等一干當紅得令的明星,班底之豪華一時無兩。
本片延續上集《傾國傾城》,講述戊戌變法的那一段史實,主要角色有光緒、慈禧、珍妃、李蓮英、康有為、譚嗣同、隆裕皇後、瑾妃、德齡公主以及小太監張進喜等。
8、《傾國傾城》是邵氏電影公司出品、李翰祥執導的一部歷史電影,主要演員有狄龍、盧燕、姜大衛、苗天等,該片主要講述了甲午戰爭前後清政府面對各國入侵的故事。
9、《定軍山》是中國電影集團公司等出品的歷史片,由安戰軍執導,楊立新、譚元壽、呂中、梁鏡珂等領銜主演。該片以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的拍攝為背景,講述了一個盪氣回腸的愛情故事。影片於2005年2月23日全國上映。
10、《嫁到宮里的男人》是白景瑞執導,張立基、王玉玲、斯琴高娃主演的宮廷電影作品,於1990年上映。影片講述清朝同治年間,東郊雜耍班的永福,為了追求青梅竹馬而錯進宮成為太監,之後在人生中所經歷的事情。
大起大落,從一開始被壓迫,機智地在各種人際關系中周旋,用做人的態度學習怎樣做好一個太監,後來被皇帝賞識,永福一直是有骨氣地活著。直到最後落魄,與愛人滿珠乞討為生,在一片蕭瑟景象中攙扶著走向未來。
(3)香港拍攝的清宮電影擴展閱讀: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欽顯皇後,葉赫那拉氏,咸豐帝的妃嬪,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實際統治者。
1852年入宮,賜號蘭貴人(清史稿記載懿貴人),次年晉封懿嬪;1856年生皇長子愛新覺羅·載淳(同治帝),晉封懿妃,次年晉封懿貴妃;1861年咸豐帝駕崩後,與孝貞顯皇後兩宮並尊,稱聖母皇太後,上徽號慈禧;後聯合慈安太後(即孝貞)、恭親王奕欣發動辛酉政變,誅顧命八大臣,奪取政權,形成「二宮垂簾,親王議政」的格局。清政府暫時進入平靜時期,史稱同治中興。1873年兩宮太後卷簾歸政。
⑷ 關於慈禧的電影
是《末代皇帝》。
1、《末代皇帝》是由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出品,周寰、張建民執導,梁答陳道明、蔡遠航等主演的28集大型歷史題材電視連續劇,於1981年5月開始劇本創作,1984年4月,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廣播電視部批准後,同年11月24日投入拍攝,1988年在中央電視台一套播出。該劇講述了末代皇帝溥儀的一生。該劇於1988年在中央電視台播出。
2、《垂簾聽政》是由新昆侖影業有限公司、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聯合出品的歷史片,由李翰祥執導,劉曉慶、梁家輝、陳燁等主演。該片以英法聯軍焚毀圓明園為背景,講述了慈禧從被選入宮到垂簾聽政的故事 。1983年10月20日,該片在中國香港上映 。1984年,梁家輝憑借該片獲得第3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獎 。
3、《一代妖後》是由李翰祥執導,劉曉慶,陳燁,陳道明,鞏俐,李岩等人出演的一部劇情片。影片講述了西太後慈禧、同治皇帝載淳和太監安德海之間的故事。
4、《大太監李蓮英》是由田壯壯執導,姜文、劉曉慶、徐帆主演的宮廷劇情電影,於1991年4月12日上映。該片主要講述了清朝大太監李蓮英一生在宮中的經歷的故事。
5、《兩宮皇太後》為長春電影製片廠、香港長順影業公司聯合出品的電影,由王學新導演,方舒、劉冬主演。講述「辛酉政變」後,載淳繼位,慈安、慈禧兩宮太後開始了垂簾聽政後,發生的一些故事。
6、《慈禧秘密生活》是一部由劉偉強執導,邱淑貞、梁家輝、於榮光主演的劇情片。王晶創作室有限公司製作,並於1995年首映。影片講述惠玉蘭自被選入宮後,一心以為可以飛黃騰達,但由於家貧無錢向太監打點疏通,結果倍受其他得寵貴人所欺,又不能討咸豐皇帝寵愛,因而心灰意冷。幸得她心儀的男人恭親王奕點醒,明白了宮中生活如戰場般激烈,遂決定用的辦法誘惑皇帝,爭取權力。
7、《瀛台泣血》是於1976年上映的劇情電影,由李翰祥執導,由狄龍等主演。《瀛台泣血》是香港邵氏電影公司出品的清宮歷史巨作,由大師李翰祥編導,匯集了狄龍、盧燕、蕭瑤、汪禹、岳華、凌雲、苗天、凌波、陳萍等一干當紅得令的明星,班底之豪華一時無兩。
本片延續上集《傾國傾城》,講述戊戌變法的那一段史實,主要角色有棚脊光緒、慈禧、珍妃、李蓮英、康有為、譚嗣同、隆裕皇後、瑾妃、德齡公主以及小太監張進喜等。
8、《傾國傾城》是邵氏電影公司出品、李翰祥執導的一部歷史電影,主要演員有狄龍、盧燕、姜大衛、苗天等,該片主要講述了甲午戰爭前後清政府面對各國入侵的故事。
9、《定軍山》是中國電影集團公司等出品的歷史片,由安戰軍執導,楊立新、譚元壽、呂中、梁鏡珂等領銜主演。該片以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的拍攝為背景,講述了一個盪氣回腸的愛情故事。影片於2005年2月23日全國上映。
10、《嫁到宮里的男人》是白景瑞執導,張立基、王玉玲、斯琴高娃主演的宮廷電影作品,於1990年上映。影片講述清朝同治年間,東郊雜耍班的永福,為了追求青梅竹馬而錯進宮成為太監,之後在人生中所經歷的事情。
大起大落,從一開始被壓迫,機智地橡和慧在各種人際關系中周旋,用做人的態度學習怎樣做好一個太監,後來被皇帝賞識,永福一直是有骨氣地活著。直到最後落魄,與愛人滿珠乞討為生,在一片蕭瑟景象中攙扶著走向未來。
(4)香港拍攝的清宮電影擴展閱讀: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欽顯皇後,葉赫那拉氏,咸豐帝的妃嬪,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實際統治者。
1852年入宮,賜號蘭貴人(清史稿記載懿貴人),次年晉封懿嬪;1856年生皇長子愛新覺羅·載淳(同治帝),晉封懿妃,次年晉封懿貴妃;1861年咸豐帝駕崩後,與孝貞顯皇後兩宮並尊,稱聖母皇太後,上徽號慈禧;後聯合慈安太後(即孝貞)、恭親王奕欣發動辛酉政變,誅顧命八大臣,奪取政權,形成「二宮垂簾,親王議政」的格局。清政府暫時進入平靜時期,史稱同治中興。1873年兩宮太後卷簾歸政。
⑸ 為何香港拍攝的關於清朝的影視劇中,人物大多沒有剃頭發而是扎辮子
雖然說清宮戲一直標榜著還原 歷史 原貌在戲說清朝時期的稗官野史,路邊八卦,但是相比之下,內地演員兢兢業業拖著長辮子,光著前腦門的設定是清朝戲的標准配置。(雖然基本上都沒有區分出清朝三個時期鼠尾鞭,蛇尾編和牛尾辮的分別,一概用了晚清時期牛尾辮的設定。)
但是這樣牛尾辮一統天下的陰陽頭發型,在香港卻被打破了。因為以香港影視劇行業工業的發達程度,一個演員隨時可能在短時間小空間里匝好幾部不同的戲份,所以比較抗拒清朝戲裡面剃光頭留辮子的發型。
畢竟剃光頭以後,其他戲里頭發不好恢復,而且其中清朝戲只佔他們演員戲份的較小的部分,其他部分還要靠時裝片和其他年代戲,於是清代戲裡面太過於認真剃了光頭,以後的其他戲份就必須帶頭套或者藉助其他方式來掩蓋演員光頭的形象。
這樣既浪費時間有影響演員形象的事情,富於 娛樂 精神的香港電影人就視而不見,直接用男演員的真實發型或者戴頭套留辮子的基本設計來忽略了尊重 歷史 的牛尾辮陰陽頭。
因為人家要趕場子賺錢啊!
清朝作為最後一個封建王朝,關於它的影視劇有很多。由於它的主體是滿族,因此在發型上也是很有特點的,總的來說分為三個階段:前期的鼠尾辮、中期的蛇尾辮以及後期的牛尾辮。大部分的影視劇仿照的都是牛尾辮。
香港電視劇相比於大陸起步早,影視業比較成熟。以TVB為代表,已經形成了一定的產業,很多的演員甚至是配角都是職業化的。如果因為一部劇剃了發,是很影響下部劇的拍攝。
以周星馳為例,1992年周星馳一共有7部電影上映,其中就有清裝片四部《鹿鼎記》《武狀元蘇乞兒》《審死官》,而其後就有現代片《逃學威龍3龍過雞年》。如果周星馳在拍清裝片是剃了光頭,那麼在《逃學威龍3》就需要戴頭套,是很影響最終效果的。
還有陳小春版的鹿鼎記,我們可以看到除了主角,大部分的配角都沒有剃發。是大家不敬業嗎?當然不是,這個時候TVB每年的產出是非常大的。我們經常可以發現好幾部電視劇的配角都很眼熟,那是因為這些配角都是有合同的,幾乎每一部劇都需要他們出場,如果剃發那就意味著完不成合同,因此只好扎個辮子。
古代 歷史 上不同的國家和不同的民族往往留有不同的發型。清朝最早期留下的是金錢鼠尾辮,即在頭頂留下一條可以穿過銅錢方孔的辮子。而大家在影視劇中看到的陰陽頭的牛尾辮已經到了清朝末期。
香港地區拍攝的關於清朝題材的影視劇中大部分都沒有剃頭,而是直接扎了辮子,其主要原因有兩點。
最初的香港影視爆紅是因為出口的東南亞一帶,也因此香港的影視劇大部分是為了迎合東南亞地區的消費人群。
當時這些東南亞的華人主要是清朝移民的後裔,而他們的先祖移民原因就是因為清朝時期的暴政,因此這些華人對清政府可以說恨之入骨。除此之外,當時這些逃難出來的華人剛到東南亞一帶的時候,因為拖著一條長長的辮子,受到了很多的洋人的欺負侮辱,所以對這些陰陽頭的辮子非常排斥。
最終香港的電影製作人為了迎合東南亞一帶的觀眾,想出了留辮不剃頭的方法,這種方式最終也被廣大觀眾接受,所以也就延續了下來。
眾所周知,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可謂是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那時候的香港號稱東方好萊塢。因為其擁有著龐大的市場,所以根本不愁電影不好銷售。因此為了增加產量,大部分電影不會精益求精,反而是採用了粗狂的發展路線,力求幾個月,甚至幾個星期就要完成製作。
而那時候的演員也因為市場原因水漲船高,薪資都是寸秒寸金。所以一部短短幾個星期,或者一兩個月的製作,他們會考慮下一部戲的需求,根本不會選擇剃頭。
比如1992年的時候,周星馳一年拍了7部電影,其中有4部是清朝題材的影視,而另外3部卻是現代影視題材。所以為了省去不必要的麻煩,大多數的演員都不會選擇剃頭。
但也有一些例外,比如李連傑在《黃飛鴻系列》中是剃頭的,或者是《鹿鼎記》中的陳小春也是剃頭的。而剃頭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們的戲份多,還有影片製作周期長,所以他們是值得剃頭的。
另外說一下,關於剃頭這種情況大部分都是個人和劇組商議的結果。實際上不僅僅是香港影視有時不剃頭,日本也是如此。眾所周知日本江戶時代的武士因為對戰的需要,會把頭頂的頭發全部的剃掉,稱之為「月代頭」,但是很多日本關於江戶時代的影視劇中,大部分武士也沒有剃頭,而且留下了發髻。
上圖為月代頭↑↑↑
香港演員每年都會接很多部戲,同一時期需要出演不同戲的各種角色,每個角色是不同的,剃光頭之後不能滿足所有角色的需求。為了逼真,不得不留辮子。
先講一下清朝留辮子的特點,清朝是中國 歷史 最後一個封建王朝,離現在最近,所以 歷史 題材的影視作品最多。清朝是一個滿族王朝,最大的特點就是辮子。辮子歷經清朝200多年也有了很大的變化,頭發是越來越多了,但至少都是耳朵垂直往上為分界,前面的全部剃光的,所以為了 歷史 真實性,現代人拍清朝影視作品基本上是要剃光頭的。
在這么多年的觀影生涯中大家一定會發現這個問題,在同一部電影中,香港演員沒有剃頭,而合作的大陸演員都剃了標準的光頭.如1993年洪金寶導演的武俠電影《一刀傾城》,飾演王五袁世凱的大陸演員楊凡趙長軍都剃了光頭,而同片飾演譚嗣同的香港演員狄龍卻只是戴了頭套,像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香港TVB大部分演員都是一群固定職業者,可以說大部分人每月都要接下不止一部戲,甚至每天都要跑不同的戲場,分飾不同角色,按照形象塑造的要求,總不能要求現代劇都頂著假發或者光著頭吧?所以他們演清朝劇不得不留辮子。
舉個例子,1990年李連傑回歸香港拍了《黃飛鴻》重回巔峰,然後在1993年全年出品了6部電影,全部是古裝片,包括清裝的《黃飛鴻3獅王爭霸》《方世玉》等,全年都是光頭的。但是到了1994年,李連傑只拍了3部電影,兩部時裝片《精武英雄》《中南海保鏢》和一部清裝片《新少林五祖》。《精武英雄》和《中南海保鏢》中李連傑都是標準的板寸,所以到了《新少林五祖》他也不得不戴了頭套,這是無奈之舉。
end
文|小弟
香港拍攝的關於清朝的影視劇中,絕大多數人物只是拖著一根大辮子,而部分頭發不剃除,這個現象是嚴重違背 歷史 真實性的。清朝自入關始,就一直強令漢族官民剃頭易服,不從者殺,執行口號:「留發不留頭,留頭不留發」,將其作為是否歸順大清的身體標志,更強調:「發不如式者斬」。以此比照香港所攝清朝影視劇人物,豈不都犯了大逆不道的殺頭之罪!抱著一切向錢看,娛樂至死的心態,對 歷史 的認知極不嚴謹,背離 歷史 真實,隨意編造的影視劇篡改史實,誤人子弟,真不知是如何審查過關發行上映的。清朝宮斗戲,戲說 歷史 劇,是應該剎一剎車了,須知不尊重 歷史 的民族,是沒有前途的民族。
這要從一部電影說起了,這就是邵氏公司1973年拍攝的《刺馬》。這部由大導演張徹執導,當時的三位武打巨星狄龍、姜大衛、陳觀泰以及邵氏當家花旦井莉領銜主演的電影紅遍東南亞,掀起了清宮戲的熱潮。但是這部電影問世之前,整個香港電影圈是不拍清宮戲的。
其實在刺馬之前,香港也拍過刺馬的故事,比如邵氏岳華主演的大俠復仇記,嘉禾的五雷轟頂等。但這些電影無一例外都將故事背景從清朝挪到了其他朝代,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香港電影的主演市場除了港台外就是以星馬地區為核心的東南亞地區,這里聚集著無數的華僑後裔,在他們眼裡,滿清是恥辱的,所以他們對辮子戲極度抵制。如果你拍了辮子戲不能在星馬地區公映,損失是巨大的。
但是大導演張徹敢為人所不敢為,他看上了刺馬的故事。為了安撫南洋華僑,張徹想了一個折中的方案,讓演員只扎辮子,但保留前額和鬢角的頭發,這就是我們今天在港台影視劇中看到的清宮戲造型了。
張徹這個折中的方案無疑是電影史上革命性的創舉 從此,無數清宮戲霸佔了銀屏,由於辮子造型被改良,南洋華僑也就沒有了抵制的念頭了。這個改良版的辮子戲造型一直延續到現在,也是一代宗師張徹對電影界的又一傑出貢獻了。
感謝閱讀,歡迎關注!
因為演員們都很忙要趕場子,實在沒時間了。
其實 也不是所有香港清宮劇都不剃頭,只是20世紀七八十年代前後 。後期的港地清宮戲也都是剃頭的發型,包括被譽為宮斗鼻祖的《金枝欲孽》等劇。
說到港地的古裝劇的確槽點很多,比如演員換來換去就那麼些人,一樣的道路從商周用到清朝,還有一個就是港地清宮戲男演員不剃頭。
澹奕第一次認識到這個問題是看《鹿鼎記》的時候,裡面的男主韋小寶和康熙皇帝的發型都沒有問題,但是其他人就嚴格遵守了「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的傳統了 。
那時候澹奕也在想這個問題,清朝不是強令剃發易服的嗎?為此澹奕還想了很多理由,比如陳近南是天地會的,反清復明;湯若望是外國人;鄭克爽也是反清的。
不過,後來想不通了——為什麼索額圖也不剃頭,吳三桂、海大富、康親王、多隆全都不剃頭。從皇帝的叔叔到臣子,身邊的太監全都沒剃頭,甚至連鰲拜都沒剃頭。
幾乎劇中所有的男性角色全都沒有剃頭,就是多了根長辮子,雖然有些發際線很高,但別說與正史中清初的「金錢鼠尾」相去甚遠,就是放在晚清也難以矇混過關吧 。
除了陳小春版的鹿鼎記,還有很多其他同時期的港地清宮戲電視劇、電影也都一樣,或者不剃頭只扎辮子,或者有很多男性角色永遠都戴著帽子。
比如《金枝欲孽》里的嘉慶帝,就沒看他把帽子拿下來過。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香港影視業發展進入了井噴時代,以邵氏為代表的大量影視業產量驚人。在當時,很多影視製作單位一個月要完成三部電影的拍攝,而港地演員儲備其實很有限,大量演員需要趕場子 。這場戲剛剛結束,就要馬上奔赴下一場。
清朝的發型需要剃頭,這並沒什麼,關鍵是頭發剃了以後要去扮演其他朝代的角色就很困難了。當時的技術也並沒有如今這么先進,費時而且效果也不太好。
更何況, 清宮戲只是港地古裝劇的一小部分,尤其在當時並沒有什麼市場份額。 對於大部分需要四處奔走趕場子的演員們來說,為了區區清宮的角色而費時,實在不劃算,所以才出現了清朝在港特有的發型。
而今,隨著時間的推移,港劇清宮戲的男子發型也跟隨主流變成了大眾熟悉的款式。
歷史 上滿洲入關後進行剃發易服,數千年的衣冠與束發從此消失。 而今大家熟悉的剃一半留一半的發型是晚清才出現的,前期是更加誇張雷人的金錢鼠尾。 清朝滅亡後,將剪去奴隸標志的辮子視為去舊圖新的標志。
這是清宮戲對史料了解不足的結果。
清朝前期的發型稱為「金錢鼠辮」,這也是清朝「剃發令」所規定的發型:剃去全部的四周頭發,僅留頭頂中心的頭發,其形狀如同金錢;中心部分的頭發,結辮下垂,其形狀如同鼠尾,規定發辮要比小拇指還細,要能穿過銅錢中的方孔才算合格。
清朝中期的發型稱為「陰陽頭」或者「半瓢式」,相比前期的「金錢鼠辮」,辮子變粗,剃頭面積變小。把額角兩端,引一直線,依此直線剃去直線以外之發。但這時候的辮子還不算太粗,形狀如同「豬尾巴」。
清朝末期的發型相比中期,辮子更粗,形狀如同「牛尾巴」。
為何辮子會變粗,據悉,清軍在白刃戰時,會將辮子纏於脖項,藉以避刀砍,因此士兵的辮子會更粗,如同蟒蛇。如頭發少者則搭以假發,或加黑絲線,以壯其形態。
最後,清朝發型再如何變化,也不會出現像影視劇中的那樣,前面頭發不剃,直接扎辮。
因為滿清的陰陽頭,實在太丑了,正常人無法接受。
港式拍戲,外境外形但求意思到就OK了,在古裝港劇中,最常見的是水坭碼頭水坭路機動木船,港劇的賣點是演技,劇本, 搞笑 ,甘苦中人生,是香港大眾最廉價的「降壓葯」。
⑹ 香港拍的清宮劇都有哪些呢
鐵嘴銀牙
佘詩曼,陳小春,謝天華
英雄刀少年
吳卓羲,黃宗澤,楊怡,楊思琦
金枝欲孽(太紅,主演就不用說了)
鹿鼎記
梁朝偉版,陳小春版
施公奇案
歐陽震華,郭可盈,陳浩民,楊怡
鐵血保鏢
馬浚偉
御用閑人
鄭少秋 魏駿傑 楊怡 滕麗名
匯通天下
馬浚偉,陳豪,郭羨妮,楊怡
金玉滿堂
歐陽震華,江華,郭晉安,陳松伶
鳳凰四重奏(第一部分)
佘詩曼,馬德鍾,陳鍵鋒
因為頭發的原因,香港沒太多清戲,以前一般都戴完整的頭套,現在才像金枝,鐵嘴,男演員要剃頭
⑺ 邵氏電影最好看的幾部
邵氏出品,必屬精品。《牛鬼蛇神》是記錄一段時間,一個地方每個人生活的各種技能,有秀才遇兵,有道理說不清,主要是詐騙手段。《大軍閥》記錄了戰爭時期軍閥人物的性格和特點。
《風月奇譚》思路廣,歡樂多。有趣精緻的電影,讓人捧腹大笑,贊美編劇的巧思。服裝和風景都很精緻,對話也很精彩。演員們很漂亮,演技也很好。
《傾國傾城》「傾國傾城」加上李翰祥這名字很容易被誤認為是一部製作精良品牌的浪漫片。出乎意料的是這是一部宮廷歷史劇亦是李氏第一部清宮劇。
美術場景的華麗在記憶中感覺超窗簾和燃燒。香港導演的魅力在於在狹窄的棚子里創造奇跡和幻覺。在紫禁城拍攝真實場景時,李翰祥獨特的優勢無法凸顯。
《三少爺的劍》是楚原拍的最好最時尚的武俠片;屬於邵氏必看片之一,配角陣容很強。當時邵氏幾乎一個大牌客串,可以數星星玩;
男主爾冬升英氣逼人,把狄姜二人給比沒了。女主余安安也很漂亮;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王墨鏡的東邪西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