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第一部戲曲電影《定軍山》,那第一部彩色戲曲電影是什麼
中國人自己拍攝的第一部彩色電影是《生死恨》,看黑白電影的人看彩色電影的時候一定很震驚。在中國,這種沖擊可以追溯到70年前。當時梅蘭芳出演了中國第一部彩色電影《生死恨》。
這部原本是京劇,改編自明代傳奇劇本《易鞋記》的作品,講述了北宋末年金兵入侵、被俘的學者程鵬菊和少女韓玉娘投降軍回國的故事。
有趣的是,中國電影的很多“最初”都與戲曲有關。除了這兩部彩色電影外,1905年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是京劇電影,獲得黃金棕獎的第一部中國電影《霸王別姬》也有京劇色彩。
⑵ 譚鑫培主演的中國第一部電影是什麼
《定軍山》。
《定軍山》是中國人自己拍攝的第一部電影。在北京豐泰照相館拍攝並在前門大觀樓放映,該片由任慶泰執導,譚鑫培主演。影片於1905年12月28日在中國(清朝)上映,結束了中國沒有國產電影的歷史。
影片《定軍山》取材於《三國演義》第70和71回,是講三國時期劉備與曹操用兵的故事。著名京劇老生表演藝術家譚鑫培在鏡頭前表演了自己最拿手的幾個片斷。片子隨後被拿到前門大觀樓熙攘的人群中放映,萬人空巷。
(2)中國第一部戲曲電影是擴展閱讀:
爭議
關於《定軍山》是否存在,其是否真的是中國第一部電影,一直存在很大爭議,2010年肯定一方的說法都是源自程季華主編的《中國電影發展史》的敘述,但原始資料俱已湮滅,後代學者多有企圖重尋線索者,均無功而返。
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黃德泉,對《定軍山》的真偽做了較為詳細的考證和梳理,並得出了「譚鑫培之戲曲電影《定軍山》」當屬誤傳。
⑶ 我國第一部彩色戲曲片是什麼
第一部彩色戲曲《梁山伯與祝英台》。
戲曲片是中國民族戲曲與電影藝術結合的一個片種。
根據戲曲劇目改編的戲曲故事片,或稱戲曲、藝術片。戲曲片是電影與中國傳統戲曲藝術結合的產物。它與、舞台紀錄片不同之處在於。
突破舞台框架和戲曲舞台演出的程式化表演體系的局限,增加了立體布景和實景、外大仔景,按電影租仿租,表現手法的要求進行調度,使戲曲中緩慢虛擬抽象的表演套路變得較為現實化生活化。但最主要的也還是要再現戲曲的演唱和精採的舞蹈段落。
《梁山伯與祝英台》因電影版的廣泛傳播而成為這一題材中最為引人注目的名劇。
薌劇傳統劇目《山伯英台》由邵江海編劇,源出「錦歌」唱本。劇本保留了「錦歌」唱多白少、通俗易念的特色,幾乎每一場都有大弊兆段獨唱或對唱。
其中「英台哭靈二十四拜」最為突出,一百多句唱詞纏綿悱惻,曲牌使用了薌劇的所有哭調,一拜一調,連接緊密和諧,組成了類似曲牌聯綴體的成套唱腔。
在「安童買菜宴山伯」、「樓台宴請十二盤」等出中,從菜名、菜譜到俗例、俗語都來自閩南特有的民情風俗。
⑷ 戲曲片的發展
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拍攝後,任慶泰的北京豐泰照相館拍攝又拍攝了《長坂坡》、《青石山》、《艷陽樓》、《金錢豹》等,均為京劇短片。
1920年代,梅蘭芳大師也曾主演一些如京劇《天女散花》《黛玉葬花》《木蘭從軍》《西施》「羽舞」、《霸王別姬》「劍舞」、《上元夫人》「拂塵舞」等和崑曲《春香鬧學》等等。到了1930年出現第一部有聲電影後的拍攝的戲曲電影就是有聲的了。主要有京劇《四郎探母》《周瑜歸天》《霸王別姬》《林沖夜奔》《斬經堂》《三娘教子》,費穆導演的京劇電影《古中國之歌》包括有《水淹七軍》《朱仙鎮》和《王寶釧》等戲,比較著名的還有費穆導演梅蘭芳主演的京劇電影《生死恨》。
1948年,中國第一部彩色中國第一部彩色電影——《生死恨》——《生死恨》是京劇舞台電影。 1949年後,拍了梅蘭芳、周信芳、程硯秋、蓋叫天等大師的舞台藝術片,但立意是很明確的,就是趁他們尚在世,留下珍貴的聲像資料,嚴格地說,那隻能算資料片,並非獨立的「電影」。突破舞台限制,真假景結合、運用特技、並在社會上發生了廣泛影響的是黃梅戲電影《天仙配》。這部電影使黃梅戲這個地方劇種唱響全國、流傳港台,人人識得嚴鳳英。嚴鳳英樸素而甜美的形象深入人心,她像一陣山野清新的風,吹皺一池春水,戲曲電影開始吸引人們的注意。
新中國第一部彩色影片問世,那也是戲曲片:由越劇大腕袁雪芬、范瑞娟主演的《梁山伯與祝英台》,一時風靡全國。該片被周總理帶到日內瓦,替新中國作了最為出色的形象宣傳。被譽為「一出戲救活一個劇種」的南昆《十五貫》被拍成電影,受到毛澤東激賞。豫劇《花木蘭》、評劇《劉巧兒》等地方劇種的電影也相繼問世,每一部都產生了很大的社會影響。許多以前不登大雅之堂的地方戲拍成電影,被全國人民接受和喜愛,正是建國後百花齊放的藝術政策以及重視民族民間藝術的結果。
戲曲電影的另一個高峰是越劇電影《紅樓夢》。以三個多小時的容量拍一部巨著,本身就是一個難題,所幸的是,該劇編劇徐進功力深厚,緊扣寶黛這條愛情主線,唱詞典雅清新,頗能傳神。導演將真假景銜接得幾乎天衣無縫(該劇的外景大都在豫園拍攝),節奏也把握得很好。表演更是上乘,王文娟的林黛玉,人稱活黛玉,直到今天,所有藝術形式塑造的林黛玉,沒有誰能夠超越她的角色。 隨著文革的開開始,京劇樣板戲獨佔中國文藝舞台。
1969~1972年間,為了「看戲難」問題,普及樣板戲,北京電影製片廠、八一電影製片廠、長春電影製片廠等,由謝鐵驪等執導,將它們先後拍成舞台電影片,在全國發行、放映;三百多種地方戲曲劇種還對樣板戲進行了移植;並被錄製成各類唱片發售。因為樣板戲被神化,拍攝電影、錄制唱片和移植成地方戲曲,都嚴格要求不能走樣。 新世紀,著名導演張元拍攝了戲曲片《江姐》,《大宅門》的導演郭寶昌拍攝了戲曲片《春閨夢》。今天,戲曲片已經從電影膠片,走向電視、走向網路視頻。戲曲片不單單是戲曲電影了,新科技的誕生,特別是不同影像記錄模式的誕生網路視頻的傳播,使得戲曲片獲得了新的傳播空間和記錄形式。
今天,戲曲片為戲曲藝術的傳承發展與傳播發揮著新的魅力。
⑸ 我國自己拍攝的第一部戲曲片是在什麼地方,什麼時間拍攝的什麼內容
《一口瞎棚菜餅子》是我國第一部電視劇,根據《新觀察》雜志上刊登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1958年6月15日在北京電視台(中央電視台前身)演播室內進行了直播。由此拉開了中國電視劇的序幕。所有的編輯、導演和演員都是第一次接觸電視劇創作,但他們仍然大膽地進行了中國電視劇史上的第知信一次現場廣播。其開拓精神對未來電視工作者的榜樣並不重要。
改編自同名小說《一口菜餅》,講述了一位飢寒交迫的母親為了女兒的生存,把剩下的一口菜餅留給她卻餓死的故事。該劇宣傳「回憶苦思甜,省糧」主題告訴人們不要忘記過去艱苦的生活,播出後也會引起很大的反響。中國第一部電視劇是《敵營十八年》,共九集。它講述了解放初期,共產黨員江波不怕深入敵營,一次又一次地發送重要信息,最終粉碎了敵人的陰謀,迎搭神輪來了最後的故事。
⑹ 我國第一部戲曲電影是
中國第一部戲曲影片是《定軍山》
採納哦
⑺ 中國拍的第一部電影是什麼名字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中國第一部電影是戲曲片京劇《定軍山》,內有《請纓》《舞刀》等片斷,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由北京豐泰照相館攝制。無聲片,長約半小時。 中國第一部短故事片是《難夫難妻》(又名《洞房花燭》),1913年在上海拍攝,無聲片,鄭正秋編劇,鄭正秋和張石川聯合導演。此片是由亞細亞影戲公司開張後的第一部作品,首開家庭倫理劇之先河。 中國第一部長故事片——1921年中國影戲研究社在上海拍攝第一部長故事片《閻瑞生》。 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是《歌女紅牡丹》,明星影片公司1931年攝制,該片採用的是蠟盤配音的技術
⑻ 《定軍山》是中國第一部什麼電影
《定軍山》是中國的第一部自攝的電影,也是中國第一次嘗試拍攝的影片。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播出。由著名的「譚派」京劇創始人譚鑫培扮演主角黃忠,導演任慶泰,攝影劉仲倫。
影片以傳統京劇定軍山為題材,拍攝了「請纓」、「舞刀」、「交鋒」等場景。影片利用陽光在北京豐泰照相館中院的露天場地上拍攝(今南新華街小學原址),共攝三日,錄制影片黑白三本。
《定軍山》的意義
從1905年到1908年,北京豐泰照相館任慶泰先後拍攝了譚鑫培《定軍山》等一批戲曲影片,並先後在大觀樓上映。在此過程中,任慶泰、劉仲倫、譚鑫培無疑成為了中國電影的先驅人物。他們的大膽嘗試和探索堪稱時代的壯舉,但正是電影和中國傳統在古都北京的結合, 最完美地闡釋了電影的中國本土化。
正如學者饒曙光所言:彷彿是中國電影的宿命,中國電影最早的起步就與傳統的戲曲聯姻,將中國傳統文化中最精髓的部分,也就是戲曲;戲曲當中最國粹的部分,也就是京劇,展現在中國人的面前,無意中將歷史記憶、民族心象和文化歷程奇跡般地交融在一起。
⑼ 中國電影發展的歷史特點有哪些方面
一、中國電影的發展歷程
中國電影經歷了萌芽時期、成長成熟時期、新中國電影時期。
萌芽時期。1905年,譚鑫培先生主演了中國第一部戲曲片電影《定軍山》。1913年,亞細亞影戲公司拍攝第一部故事片《難夫難妻》。1922年明星影片公司成立,之後,成為當時規模最大、出片最多、歷史最長的製片機構。
三四十年代是中國電影的成長成熟時期。電影藝術從娛樂性轉變到反映生活、現實文化中。此時電影主要內容題材更多反映民族存亡,同時反映抗日戰爭、生活的黑暗、對封建文化的批判、社會人生的思考等,從而承擔起啟蒙教化、推動社會變革的使命。這個時期的代表作品有:《小城之春》、《一江春水向東流》、《漁光曲》等。
新中國電影。這個時期的中國電影大致分為六代導演。第一代導演:鄭正秋、洪深等。中國第二代導演:費穆、鄭君里、史東山等。
第三代導演:成蔭、崔嵬、凌子鳳等。此時的經典作品有:《劉三姐》、《紅色娘子軍》、《甲午風雲》、《洪湖赤衛隊》、《小兵張嘎》、《英雄兒女》、《烈火中永生》等。
第四代導演:稱之為「學院派」。這個時期的導演有堅實的專業基礎。代表導演:吳貽弓、張暖忻等。經典作品:《城南舊事》、《小花》、《良家婦女》等。
第五代導演創作主體是北京電影學院1978級學生,八十年代初走上影壇,以飽滿的情緒力量、冷峻深刻的文化反思、高度個人化風格、富於挑戰性突破性的電影語言開創了「中國新電影」。代表人物:陳凱歌、張藝謀、田壯壯、黃建新等。
第六代導演也稱新生代,指60-70年代出生,80年代在北京電影學院、中央戲劇學院學習,90年代嶄露頭角的電影人。更具先鋒性、前衛性、青春性的創作群體。主要導演有張元、王小帥、賈璋柯等。
二、發展中的中國電影
當代的中國觀眾的主體是年輕的一代,他們觀影更多的是尋求精神上的寬松和舒適,體驗一種無拘無束的感覺,而不想在看電影的時候背負著一種好似必須要承擔的責任感,只有符合大眾口味的電影、一種平民化的電影,一種蘊含的「壓力」很少的電影,才更易被今天年輕一代觀眾所接受。
近期,中國國產電影出現了收視上的春天,收視達到了13億,影片的奇跡就是徐錚的新作《人在囧途之泰囧》,這部影片符合了大眾的口味,更能反應百姓的需求,從生活的角度出發,切入現實,讓浮躁的人們在繁雜的生活中,不僅知道事業的重要性,同時也知道更重要的是親情和友情,影片中戲劇成分沿襲了第一部《人在囧途》的風格,在追逐夢想的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囧事,影片讓人們看到在奮斗過程中所遇到的各種艱難險阻,並以喜劇的形式展現,讓人們既能產生笑感,又能激發深思。
中國電影需要科技的支撐。從技術角度上講,中國電影特技與好萊塢大片中的特技相差甚遠,當人們回味《阿凡達》影片中的虛擬技術時,人們或許會思考中國電影在技術上所存在的不足和未來的發展方向,中國電影需要藉助先進的技術條件,並且融入中國電影優秀的元素,以便發揮自身的優勢。
中國電影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著,雖然我們與國外的電影還具有不小的差距,但是自李安的《卧虎藏龍》,陳凱歌的《霸王別姬》,張藝謀的《紅高粱》等優秀影片之後,已經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中國的電影業一定能獲得更大的發展。
⑽ 中國第一部彩色的電影是誰主演
中國第一部彩色的電影是梅蘭芳主演。
1948年6月梅蘭芳主演的彩色戲曲影片《生死恨》開拍,此片由費穆導演,李生偉攝影,1948年底上映。這也是中國第一部彩色電影。這部電影的彩色印染體系和印染技術及工具,都是由中國人顏鶴鳴發明的。
詳細介紹
陳墨(中國電影資料館):中國第一部彩色電影——戲曲電影《生死恨》,是由吳性栽專門為這部電影投資,專門成立了一個公司,叫做華藝影片公司,第一部中國彩色片,中國人應該記入史冊,或者值得驕傲的地方,它這個彩色的這信皮念個印染體系,和這個印染技術和工具,都是由中國人自己發明的,就是顏鶴鳴。
梅蘭芳從1924年秋應民新影片公司邀請,拍攝了《西施》、《霸王別姬》、《滑困上元夫人》、《木蘭從軍》和《黛玉葬花》五齣戲的片斷後,懷著極大興趣參加了各次電影活動。1924年秋,他帶領劇團到日本演出時,曾應寶冢一家電影公司的邀請,拍了《簾錦楓》中的「刺蚌」一場。
1930年1月,他帶領劇團赴美國演出,又應美國派拉蒙影片握隱公司的邀請,在紐約拍攝了一段有聲片《刺虎》。1934年3月,他接受蘇聯對外文化協會的邀請,率領劇團訪問蘇聯。並應愛森斯坦的邀請,在莫斯科拍攝了一段有聲《虹霓關》的「對槍」。
《生死恨》劇本是梅蘭芳根據劉如山從明代傳奇《易鞋記》改編的京劇劇本重新加以整理的,此片為中國第一部彩色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