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電影後期越軸的剪輯技巧
電影後期越軸的剪輯技巧
越軸是影視拍攝編輯中的大忌,那麼,有沒有例外情況呢?有的。在現實中,一旦拍攝中不小心產生了越軸鏡頭,後期編輯中都要想辦法去彌補,下面給大家介紹電影後期越軸剪輯技巧,歡迎閱讀!
一、利用主體的運動越軸
在兩個相反方向運動的鏡頭之間,插入一個主體運動路線改變的鏡頭。如:在表現兩人對話而跳軸的兩個鏡頭中間,插入其中一入向對方走去或走到對方另一側的`一個畫面,即可使鏡頭順暢轉換。
二、 用主觀鏡頭越軸
主觀鏡頭,即代表畫面中人物視線的鏡頭。把主觀鏡頭插入兩個主體悉模老位置關系顛倒了的鏡頭中間,以畫面中人物的視線引導觀眾去觀察、感受事物,從而緩解跳軸的感覺。還可以在主體向相反方向運動的兩個鏡頭中間,插入一個人物視線變化的鏡頭。如:以車廂內一個人物轉頭、視線由向右變為向左的鏡頭作間隔,使表現車廂外景物由左向右劃過的鏡頭,順暢利過渡到景物由右向左運動的鏡頭。
三、利用運動鏡頭越軸
在兩人會話位置關系顛倒或主體向相反方向睜升運動的兩個鏡頭中間,插入一個攝像機在越過軸線過程中拍攝的運動鏡頭,從而建立起新的軸線,使兩個鏡頭過渡順暢。
四、利用中性鏡頭越軸
中性鏡頭,即「騎」在軸線上拍攝的鏡頭,畫面中運動的主體迎面而來或背向而去。把中性鏡頭插入主體向相反方向運動的兩個鏡頭之間,可減弱相反運動的沖突感。
五、利用特寫鏡頭越軸
突出局部或人物情緒反應的特寫,可以暫時集中人的注意力,減弱或消除運動時的沖突感。
六、插入遠景鏡頭
在大全景或遠景中,動體動感減弱,形象不明顯。因此在兩個速度不很快的、相反方向運動的鏡頭之間,插入一個大全景或遠景鏡頭,可沖淡人的視覺注意力,從而減弱相反方向運動的沖突感。
七、利用多軸線越軸
當被攝主體有兩個以上軸線時,鏡頭可以越過一軸線而從另一軸線獲得新的角度。
以上就是合理越軸的幾種方法。特別要加以說明的是,除非經驗豐富的編輯者,否則不要輕易嘗試合理越軸的畫面組接。如果是攝編入門級的菜鳥,一定要記得,越軸是大忌,千萬小心別去跨越那道軸線的雷池!總之 ,三角形布局外反拍、內反拍,平行三角形布局,可組成一個多樣三角形布局,可組成各種景別、各種角度的電視畫面。
運用好三角形原理拍攝電視畫面,便於處理好現場碼攔調度,特別是人物訪談中畫面調度。
;B. 影視剪輯常見技巧分析
影視剪輯常見技巧分析
剪輯(Film editing)是電影的後期製作流程之一,是由電影剪輯師將前期拍攝的視覺素材與聲音素材重新分解、組合、編輯並構成一部完整電影的過程的總稱。電影剪輯要處理的最基礎問題,是鏡頭與鏡頭之間的時間和空間關系。蒙太奇既指鏡頭組接的藝術技巧,又常指由剪輯而獲得的藝術效果,所以蒙太奇也是「剪輯」的同義語。下面我為大家整理了影視剪輯常見技巧分析,希望能幫到大家!
一、影視剪輯的主要作用。
一是保證鏡頭轉換的流暢,使觀眾感到整部影片一氣呵成;二是使影片段落、脈絡清晰,使觀眾不致把不同時間、地點的內容誤認為是同一場面。將一部影片拍攝的大量素材,經過選擇、取捨和組接,最終編成一個能傳達創作者意圖的作品,是電影創作的主要組成部分、一部影片從拍攝到完成的一次再創作。
從影視素材到一部完整的影視作品,剪輯大致分為初剪、復剪、精剪、綜合剪四步驟。初剪是根據分鏡頭劇本,把人物的動作、對話、相互交流的情景等鏡頭組接起來;復剪是在初剪的基礎上進行進一步修正;精剪是經過對畫面反復推敲後,結合蒙太奇結構進行的更為細致的剪輯;綜合剪是在全片所有場景都拍攝完畢,各片段都經過精剪之後對整體結構和節奏的調整。剪輯人員運用剪輯手段對影視片的總節奏進行最後的加工,使全片節奏最後定型,在營造最佳節奏以影視語言為基礎,以各種蒙太奇形式為手段,對影視片的內部節奏、主要是外部節奏進行藝術處理,成為全片總節奏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整個剪輯過程中,既要保證鏡頭與鏡頭之間敘事的自然、流暢、連貫,又要突出鏡頭的內在表現,即達到敘事與表現雙重功能的統一。瑞典電影大師伯格曼這樣說過:剪輯節奏是至關重要的,永遠是至關重要的。
二、影片剪輯技巧原則:
1、靜態鏡頭的剪輯
剪輯靜態鏡頭時,要注意鏡頭長度的一致和主體朝向的差異。鏡頭長度一致指的是每個鏡頭在時間長度上一致,採用這種方法剪輯的鏡頭,能形成明顯的節奏感。由於畫面中的主體是靜態的,所以,連續鏡頭中主體的朝向應有差異。也就是說,如果第一個鏡頭中的主體面朝左,第二個鏡頭中的主體就面朝前,第三個鏡頭中的主體則面朝右前方,第四個鏡頭中的主體就應面朝右。相互銜接鏡頭中的主體朝向應該有一些變化,如果方向完全一致,剪接點就會形成明顯的跳感,如果方向完全相反,又會有跳軸的感覺。所以,主體的方向不能一致,也不能相反,而要有一定差異。
2、運動狀態的剪輯
剪輯時,運動狀態的剪輯要注重一致性。在有些影視鏡頭中,對象都是移動狀態的。剪輯這組鏡頭時,要注意運動速度的一致和運動方向的變化。電影、電視、歌曲和文學作品都有著相通之處,雖然畫面中的主體各式各樣,千姿百態,相互之間既沒有時間上的順序,也沒有因與果的關系,但組接在一起就象一首吟唱的詩、一支流動的歌,一幅動態的畫。在視覺和聽覺上形成節奏和韻律。
3、用主觀鏡頭剪輯
代表著劇中人物的視點和所思所想的鏡頭,被稱作主觀鏡頭。主觀鏡頭主要反映影片中的邏輯關系。
4、形狀的相似性剪輯
形狀帶給人們的視覺感受是十分敏感的,它引發的思維活動是異
常活躍的。形狀相似的內容連續組接,使人感到貼切、自然、生動。形狀相似的物件積累疊加,共同強化一種形狀,用形狀來表意,用形狀來抒情,用形狀傳達視覺的美感。
5、設法使一組鏡頭富於變化的剪輯
如果畫面內容都是相同的事物,而且朝著同一個方向。剪輯在選擇鏡頭時,必須突出畫面的個性特徵,盡量使畫面富於變化。通過選擇不同顏色形成色彩的'跳躍,通過採用不同的景別而形成遠近的差異,增加畫面的變化,使這組鏡頭的組接顯得流暢而富於變化。
6、通過畫面組接形成快節奏剪輯
在觀看了快速剪切的鏡頭之後,大部分人的共識是:它使人們產生了快的感覺。怎樣的剪輯才能形成快節奏的效果呢?
(1)近景別。所選用的鏡頭盡量是近景、特寫等緊湊的景別,而少用全景、遠景等松馳的景別。
(2)短鏡頭。每個鏡頭的長度不宜過長,不要選用長達十幾秒的鏡頭,短鏡頭在短暫中蘊含著快節奏,長鏡頭則易顯拖沓和冗長。
(3)被攝對象具有明顯的動作性。畫面上的主體具有明顯的動作性,能加劇人們對運動和節奏的感受,如果畫面上的主體是靜態的,就很難使人感受到節奏和運動。
(4)推鏡頭。推鏡頭是由遠及近、由模糊至清晰、由宏觀至微觀,帶給人的感覺是越來越近、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入、越來越急迫、越來越緊張。在節奏上的感覺就是越來越緊、越來越快。
(5)快節奏的音樂音響。音樂音響的節奏感是十分明確的,帶給人們的感受也是十分確切的,快節奏的音樂音響使人情緒激昂、熱血沸騰,有一種緊張和緊迫的感覺,使人直接地感受到快。
7、運動鏡頭與運動鏡頭連續組接剪輯
運動鏡頭與運動鏡頭連續組接,只需要保留第一個運動鏡頭的起幅和最後一個運動鏡頭的落幅。在選擇鏡頭時,盡量選擇運動速度比較接近的鏡頭相互銜接,保持運動節奏的和諧一致,使整段影片自然流暢。
8、畫面內主體運動的固定鏡頭連續組接
如果畫面內的主體是運動的,而鏡頭拍攝的是固定鏡頭。組接這類鏡頭時,應截取精彩的動作瞬間或選擇完整的動作過程剪輯組接。
9、通過畫面組接形成慢節奏剪輯效果
(1)被攝對象不明顯的動感。動作是有快慢的,快動作易使人產生快節奏,慢動作則使人產生慢節奏。緩慢的動作或不明顯的動感自然使人感到平靜和舒緩。
(2)長鏡頭。每個鏡頭的長度可適當地延長,長鏡頭使人感到徐緩、輕松、從容不迫。
(3)拉鏡頭。拉鏡頭有一種松馳感、遠離感,隨著鏡頭的拉出,人們往往會長長地呼出一口氣,精神和身體都會放鬆。
(4)遠景別。所選用的鏡頭盡量是全景、遠景,這類鏡頭顯得空曠、松馳。
(3)慢節奏的音樂和音響。慢節奏的音樂和音響使人感到悠揚、輕松、身心愉悅、神清氣爽,使人在徐緩中品味生活,在輕松中享受生活,在從容中思考生活。
節奏是影視劇脈律的跳動,也就是「魂」之所在。影視剪輯在影視藝術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創作者如果能恰到好處的把握剪輯節奏,那麼其作品勢必會成為令人賞心悅目百品不厭的經典。因此,在影視作品的第三度再創作中,剪輯技巧不可忽視。
;C. 新手如何做影視剪輯
新手做影視剪輯方法是選擇影視劇、文案、剪輯、添加配音和背景音樂、將配音和短視頻結合起來即可。
1、選擇影視劇。可以選擇當前熱門影視劇,或者也可以選擇以前看過的老劇,比如《西遊記》、《紅樓夢》、《上錯花轎嫁對郎》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2、文案。根據影視劇的大概劇情寫文案。或者如果只是剪輯精彩片段的話,也可以只根據片段的內容想文案。
3、剪輯。剪輯工具可以自行選擇,哪個方便就選哪個。剪輯的時候記得要自己在腦海裡面大概的過一下影視劇的劇情,不要隨意的剪輯,根據文案剪輯也是可以的。
4、添加配音和背景音樂。選擇背景音樂的時候最好選擇和影視劇劇情比較符合的音樂,文案配音就可以自己配。
5、將配音和短視頻結合起來即可。需要注意的是,一開始做影視剪輯視頻,或許流量不多,但是千萬不要放棄,畢竟每一件事,都要堅持做,才能看到回報。
剪輯介紹
剪輯(Film editing),即將影片製作中所拍攝的大量素材,經過選擇、取捨、分解與組接,最終完成一個連貫流暢、含義明確、主題鮮明並有藝術感染力的作品。從美國導演格里菲斯開始,採用了分鏡頭拍攝的方法,然後再把這些鏡頭組接起來,因而產生了剪輯藝術。
D. 剪輯電影片段有哪幾種手法 了解三大剪輯方法
1、傳統剪輯
⑴也可稱為剪輯的基本功。其主要作用有兩個,一是保證鏡頭轉換的流暢,使觀眾感到整部影片是一氣呵成的 ;二是使影片段落 、脈絡清晰 ,使觀眾不致把 不同時間、地點的內容誤認為是同一場面 。因此 , 這種剪 輯必須做到:
防止混亂。鏡頭銜接必須准確無誤,不脫節不重疊,人物動作的方向、空間關系必須一致。
⑵鏡頭轉換協調。剪輯往往以動作形態、節奏為剪輯點,即「動接動」、「靜接靜」。「動接動」指在鏡頭或人物的運動中切換鏡頭,如一個搖攝鏡頭接另一個搖攝鏡頭或一人奔逃的鏡頭接一人追逐的鏡頭等等。「靜接靜」指從一個動作結束後(或靜止場面)接一個動作開始前(或靜止場面)。
⑶省略實際過程。即省略不必要的、觀眾不看自明的過程,而仍能保持動作或情節的連貫。如一個飛機起飛鏡頭接一個飛機降落鏡頭可以省略旅行過程,一個桃花盛開的鏡頭接一個滿地落葉的鏡頭可以省略時間的變化過程等等。傳統剪輯,基本上是按著正常的生活邏輯進行,但又不是自然主義地記錄生活中的全部過程。
2、創造性剪輯
⑴習慣上稱能提高影片藝術效果的剪輯方法為創造性剪輯,主要有以下幾種:
戲劇性效果剪輯。運用調整重點、關鍵性鏡頭出現的時機和順序;選擇最佳剪輯點,使每一個鏡頭都在劇情展開的最恰當時間出現。
表現性效果剪輯 。是在保證敘事連貫流暢的同時 ,大膽簡化 或跳躍,有選擇地集中類比鏡頭,突出某種情緒或意念。將一些對比和類似的鏡頭並列 ,取得揭示 內在含義 、渲染氣氛的效果。
⑵節奏性效果剪輯。一般說來,鏡頭短、畫面轉換快,能引起急迫、緊張感;鏡頭長、畫面轉換慢,可導致遲緩或壓抑感。因此長短鏡頭交替,畫面轉換快慢結合可造成觀眾心理情緒的起伏。利用這一點,在剪輯上控制畫面的時間,掌握轉換節奏,就可控制觀眾的情緒,達到預期的藝術效果。這種剪輯節奏也稱剪輯調子。
⑶然而鏡頭的長短、轉換快慢不能超越觀眾對內容含義理解的限度,否則就會造成混亂。剪輯調子常常也表示出影片情節或情緒的段落,使影片起伏張弛有致。影片中一個段落的剪輯調子是由鏡頭的數目來計算的,稱剪接率。鏡頭數目多,稱剪接率高或快調剪輯;鏡頭數目少,稱剪接率低或慢調剪輯。
3、電影剪輯技術
⑴電影拍攝的再好也缺少不了電影的剪輯部分,在一般的電影製作後期剪輯時,要注意剪接電影片段,一般電影拍攝得到的底版經過沖洗,要製作一套工作樣片,利用這套樣片進行剪輯,剪輯師從大量的樣片中挑選需要的鏡頭和膠片,用剪刀將膠片剪開,再用膠條或膠水把它們粘在一起,然後在剪輯台上觀看剪輯的效果(這樣的過程要不斷的重復和製作)。
⑵進入電影剪輯部分就真正的進入了電影的非線性部分,有的時候技術高的剪輯師在剪輯電影的時候不會按部就班,也就是說不會去按照一個順序一個一個的剪輯,很多剪輯師是從中間剪開,插入一個鏡頭,或者剪掉一些畫面,都不會影響整個片子。
⑶但這種方式對於很多技巧的製作是無能為力的,剪接師無法在兩個鏡頭之間製作一個疊畫,也無法調整畫面的色彩,所有這些技巧只能在洗印過程中完成。同時剪刀加漿糊式的手工操作效率也很低。
E. 常用電影剪輯技巧
剪輯流暢的秘訣不只是動接動,還有靜接靜、動接靜、靜接動,效果要因片而異,都一樣能剪出很流暢的片子。下面給大家介紹常用電影剪輯技巧,歡迎閱讀!
1 、正確的剪切點:
這里要提到一個畫面頂點的概念,所謂畫面的頂點,是指畫面中動作、表情的轉折點,比如人物手臂完全伸展時,點頭打招呼後低頭動作結束時,收回笑容的瞬間等。因為影像是一連串靜止畫面的連續,前面一個鏡頭的畫面在人眼中會形成殘留的影像,所以在實際剪輯工作中,遇到快速運動(畫面內容)的鏡頭,要將剪切點提前一點。這樣可產生體現出影像的旋律感和舒適感。比如一個翻書的動作,我們可以把最開始的剪切點選擇在翻書動作已經開始的狀態,若把翻書這個動作分解成25幀畫面,那麼就選擇從第4或5幀處進入。將後點設為第21幀左右,這樣不會對觀眾理解翻書動作產生影響,相反,還能表現出動作的旋律感和前後鏡頭的連貫性。
2 、 動作剪輯中的'固定規則 :
將同一連續動作用不同機位和景別連接起來。據說由於一盤膠片時間很短,從前常常要因為更換膠片而不得不中斷對一個動作的拍攝,然而人們發現用不同的鏡頭連接起來的同一個動作,看上去效果卻出奇的流暢,給人以深刻印象,後來演變成動作剪輯的固定方法。
第一點:動作以 7:3 連接。
同一機位,不同景別時一般採取這種方法。如正面拍攝一個投手投球的動作,一個全景、一個近景,可以在全景開始30%或70%處接近景投手的細節,使整體動作達到流暢。當然根據素材的不同,可以故意將某些鏡頭剪切掉或是重疊起來,使整個動作體現另外的含義。
第二點;把兩個動作連接成一個。
將不同的被拍攝物體的多個動作連接成一個,也叫「單個動作剪輯」.如擊球動作,一般會這樣處理:打出全壘打→投手回頭→一壘手回頭→遠遠飛出去的球。採用這種剪輯方法,兩位選手回頭的動作就重復了,會給觀眾造成沉悶的印象。通過「單個動作剪輯」會把這兩個回頭動作整合成一個,通過剪輯來消除時間差。如在投手回頭動作的前半部分進行剪切,連接一壘手回頭的後半部分,這樣能加強速度感並使畫面連貫。當然在實際剪輯中我們為可以在加一組現場觀眾回頭的鏡頭,來強化飛得很高很遠的球。
第三點:有目的地重疊動用,用以強調。
如動作影片中必殺技的鏡頭,可以採用不同角度重放,或同角度快慢鏡重放。強化視覺沖擊力。成龍影片經常使用。
動作連接的畫點:
將時間看起來較長的鏡頭作為主要鏡頭;考慮畫面的上下左右,以免影響動作的連續性;大幅度改變動作和攝像機的位置會增強畫面的氣勢按照實際時間進行的連接看上去會比較拖沓,因此要壓縮過渡動作中能省略的部分。特別是動作激烈的場面,鏡頭的長度要縮短,要盡量在動作頂點處進行連接。
3 、 場景轉換和和製造連接點
第一點:相溶:指讓前面的畫面慢慢消失,同時讓後面的畫面徐徐出現。 第二點:淡入淡出:以黑色過渡。 第三點:用遮掩物連接不同場景。 第四點:用模糊畫面連接不同的場景。 第五點:用運動造成的模糊效果連接鏡頭。 第六點:用一樣的風景來連接鏡頭。「空切」 第七點:用曝光效果連接鏡頭。「廣告和音樂電視」 第八點:用分割畫面過渡到後續鏡頭。
F. 電影影片剪輯技巧
電影影片剪輯技巧
電影的剪輯手段,主要是為了保證人物刻畫的鮮明性、故事情節的連貫性、時間空間關系的合理性、節奏處理的准確性。那麼都有哪些技巧呢?以下僅供參考!
剪輯的作用和目的:
作用是將單獨看來沒有任何意義的聲音和畫面,經過剪輯產生旋律,通過組合形成情節。
目的是:
1、准確鮮明地體現影視片的主題思想。
2、做到結構嚴謹和節奏鮮明
現介紹一些常用的影片剪輯技巧
一、切入切出 這是電影中最常用的一種鏡頭轉換方法。即是不加技巧地從上一鏡頭結束直接轉化到下一個鏡頭開始,中間毫無間隙。稱為「切」。
二、淡出淡入 也稱電影畫面的漸隱、漸顯。畫面逐漸變暗,最後完全隱沒,這種方法叫做淡出或叫漸隱。相反,畫面逐漸由暗變亮,最後完全清晰,這個鏡頭叫做淡入,也叫做漸顯。
三、劃入劃出 也是電影中鏡頭轉換的一種技巧。有時用一條明晰的直線,有時用一條波浪型的線等從畫面邊緣開始直、橫、斜地將畫面抹去,叫劃出。代之以下一個畫面,叫劃入。
四、化出化入 又稱「溶出溶入」,也是電影中鏡頭轉換的一種手法。在一個畫面逐漸隱去(化出)的同時,另一個畫面逐漸顯露(化入)。這常常用在前後兩個相互聯系的.內容和場景,造成慢慢過渡的感覺。
五、疊印 指兩個畫面甚至三個畫面疊合印成一個畫面。常表現劇中人物的回憶、夢境、虛幻想像、神奇世界等。
六、其他技巧
焦點變虛。畫面的若干畫格焦點變虛,影像逐漸模糊。「虛」的速度和長度可以自由掌握,常表現劇中人視線模糊、昏迷等情景。
定格:常指一個動態鏡頭瞬間靜止在某一畫面上。
剪輯的精髓:
用畫面講故事。
有些人指出流暢的秘訣是動接動,其實這並不是唯一方法,剪輯還有靜接靜、動接靜、靜接動,效果要因片而異,都一樣能剪出很流暢的片子。畫面剪輯其實沒有太多的限制,可以自由發揮,但是有一些准則是不能違背,比如說動接動:
1、既然是動接動,那麼畫面就不能是死的(固定畫面),必須要有"推拉搖移跟升降"中的任意一個,如果碰上死畫面,到PM或AE等軟體中作推拉!!清晰度雖然有一點損失,但比起損失畫面流暢感來說,要劃算得多。
2、兩個畫面不能是相同景別相似機位(通常情況下,同機位剪輯是大忌,除非你追求特殊效果)
3、不能等畫面運動到落幅才接,(簡單說快定住或定住後)這樣會影響流暢感,很多人以為畫面一定要長到看清楚才行,其實畫面剪輯也是一種調動人想像力的技巧,一個很短的鏡頭因為人的經驗、想像,自然而然的把未表現的內容當成是已表現。
4、動的要有根據。如果是一個人在到茶壺喝水,那麼鏡頭的邏輯關系就應該是:手拿茶壺、開蓋(如果有)、另一隻手拿杯子、倒水、水滿......(基本上正常的規律),如果順序顛倒,這組鏡頭就會看起來別扭。 褥瘡怎麼治療褥瘡如何治療褥瘡
5、注意節奏。節奏有兩種,1:所表現的事物的內在邏輯關系形成的內在節奏。這是本來就有的。 2:外加的如音樂、雜訊、這是人為的、利用外加因素控制節奏。
一條片子不能沒有節奏,所謂流暢感其實就是剪輯中的節奏對人的沖擊帶來的心理影響。
剪輯的一般規律
1、 正確的剪切點:
剪輯是將許多零碎的畫面片斷串聯為一個有節奏的整體的過程,這就涉及到一個應該在哪些地方進行剪切和連接的問題。
這里要提到一個畫面頂點的概念,所謂畫面的頂點,是指畫面中動作、表情的轉折點,比如人物手臂完全伸展時,點頭打招呼後低頭動作結束時,收回笑容的瞬間等。
這里要提到一個剪輯技巧:因為影像是一連串靜止畫面的連續,前面一個鏡頭的畫面在人眼中會形成殘留的影像,所以在實際剪輯工作中,遇到快速運動(畫面內容)的鏡頭,要將剪切點提前一點。這樣可產生體現出影像的旋律感和舒適感。比如一個翻書的動作,我們可以把最開始的剪切點選擇在翻書動作已經開始的狀態,若把翻書這個動作分解成25幀畫面,那麼就選擇從第4或5幀處進入。將後點設為第21幀左右,這樣不會對觀眾理解翻書動作產生影響,相反,還能表現出動作的旋律感和前後鏡頭的連貫性。
2、 動作剪輯中的固定規則:
指被拍攝物體為移動時的剪輯方法。
方法是將同一連續動作用不同機位和景別連接起來。為什麼這么作:起源傳說:一盤膠片時間很短,從前常常要因為更換膠片而不得不中斷對一個動作的拍攝,然而人們發現用不同的鏡頭連接起來的同一個動作,看上去效果卻出奇的流暢,給人以深刻印象,後來演變成動作剪輯的固定方法。
第一點:動作以7:3連接。
同一機位,不同景別時一般採取這種方法。如正面拍攝一個投手投球的動作,一個全景、一個近景,可以在全景開始30%或70%處接近景投手的細節,使整體動作達到流暢。當然根據素材的不同,可以故意將某些鏡頭剪切掉或是重疊起來,使整個動作體現另外的含義。
第二點;把兩個動作連接成一個。
第一點介紹的是用不同的鏡頭連接同一個被攝物體,此處要介紹將不同的被拍攝物體的多個動作連接成一個,也叫「單個動作剪輯」。如擊球動作,一般會這樣處理:打出全壘打=》投手回頭=》一壘手回頭=》遠遠飛出去的球。採用這種剪輯方法,兩位選手回頭的動作就重復了,會給觀眾造成沉悶的印象。通過「單個動作剪輯」會把這兩個回頭動作整合成一個,通過剪輯來消除時間差。
具體作法是:在投手回頭動作的前半部分進行剪切,連接一壘手回頭的後半部分,這樣能加強速度感並使畫面連貫。當然在實際剪輯中我們為可以在加一組現場觀眾回頭的鏡頭,來強化飛得很高很遠的球(剪輯無定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