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人在囧途在線觀看 人在囧途高清
看點標簽:幕後大腕雲集、民生關注題材
姚萬俤漫畫王寶強,徐崢首度聯袂產生化學反應,加之五大美女匯集,《人在囧途》重量級幕後班底,《陽光燦爛的日子》監制文雋監制、《古惑仔》系列、周星馳《百變星君》導演葉偉民執導,《非常完美》的造型師勞倫斯,《風聲》美術指導楊浩宇,電影音樂是作《無間道》、《揮著翅膀的女孩》的陳光榮,《投名狀》攝影米高等一系列幕後大腕組成,是2010年最值得期待的電影之一。
《人在囧途》冏途上的笑聲
電影放映之前,看到《人在冏途》的宣傳海報上「公路電影」四個字時腦子有片刻的停頓。文藝小資最熟悉的公路電影莫過於文德斯的公路三部曲(《愛麗絲漫遊城市》、《歧路》和《公路之王》,流浪與疏離是那位電影詩人光影世界裡的永遠主角。另一位公路之王就是美國的凱魯亞克,根據他在公路上的七年流浪生活,用了二十天在打字機上敲出了那部影響了一代又一代年輕人的小說《在路上》。而這部《人在冏途》也稱之為「公路電影」,導演和監制是兩個香港人,葉偉民和文雋,主演是「傻根」王寶強和徐崢,這個陣容即便是不看電影也知道裡面充滿了笑料,這笑料絕對的中國。別指望它有凱魯亞克式的離經叛道,也不會有文德斯的詩意和優美,好吧,姑且稱它為中國式的公路電影,你要是只准備來好好的笑一場,也許就不會很失望。 《人在囧途》中的女主角喜劇的哲學就在於它輕盈的翅膀總是長在悲劇沉重的肉身上,讓你笑的時候眼中帶淚。這兩年諸多小成本喜劇不受人待見,主要原因就是它輕盈的沒有了重心,觀眾想笑的時候又覺得自己笑的滑稽,喜劇的沒有效果。從香港電影市場摸爬滾打出來的文雋似乎很深諳這個道理,把故事的背景放在我們再熟悉不過的牛奶與春運這兩大主題上,這兩大主題很投機取巧,然而夠沉重卻不夠新鮮,要使觀眾耳目一新,就看電影怎麼在「輕」上做文章了,也就是怎麼製造笑料。 不難發現那個牛奶廠就在三鹿牛奶的產地石家莊,王寶強從石家莊踏上了去往長沙討債的旅途,為了使故事符合情理,電影舍棄了春運的重頭之站廣州,但那依然是春運最重要的京廣線路段。和王寶強同樣踏上這段旅程的還有飾演老闆李成功的徐崢,一個是回家過年的老闆,一個是大過年去討債的民工,兩個男人的故事。影片為了讓我們笑飽,還製造了兩段「假同志」戲,一段是在武漢的小旅館里,徐崢和裸睡的王寶強擠到了一張單人床上,另一段是他們從似乎要爆炸的車子里逃出來之後,王寶強假裝腳受傷,撒嬌讓徐崢背他。這換作是男女搭檔戲倒也沒什麼好笑的,因是兩個「非同志」的男人,還是讓人覺得夠笑料。 這段路程一千多公里,影片幾乎玩盡了中國能有的交通工具,飛機、火車、長途客車、拖拉機、渡輪、私家車(當然沒有好萊塢式的豪華型)、載畜生用的貨車,兩條腿的自備11路車、就連手推車在電影中也出現過一次。盤點一下國內的交通工具,沒用上的幾乎很少,牛拉車和騎馬這兩樣交通工具已經淘汰了,摩托車屬於古惑子,我思索著三輪車和自行車怎麼讓導演給忘了。 文雋也許有很多爛片,我們不妨說這部電影也是其中之一,不過和香港早期那種在七天之內就能製造一部的電影還是不一樣。電影不止是追求製造笑料,故事還是下了一些功夫,講得干凈流暢,沒什麼大道理,但是細節上夠溫情。和很多好喜劇一樣,片中一定有你笑不出的地方,導演讓王寶強和徐崢負責冏的同時,讓張歆藝扮演的「詐騙女」負責讓你哭。 《人在囧途》中,徐崢扮演的是身家豐厚的老闆李成功,有鈔票有品位有小三;王寶強演的是討薪的農民工牛耿,直率單純,一窮二白。本來這兩個貧富懸殊的人是不可能在旅途中相遇的,但在「春運」這個節骨眼上,一切皆有可能。於是他們陰差陽錯地撞在一起,共同上演了一場包羅萬象的「春運」史。 這可能是史上最囧的回鄉路了,嘗試了所有的交通工具。從飛機到火車、從小巴到拖拉機、從長途車到自駕車,顛簸折騰的結果,卻是不得不在荒涼的野外過大年三十。 所幸,這段讓人糾結到崩潰的旅途,倒是讓老闆李成功「囧途」知返。對之前人生反思,李成功對社會、對家庭、對下屬都有了改觀,因此也有了牛耿拿到債款,大家都歡喜過年的大團圓結局。
上映首周 票房破千萬
『貳』 公路電影的經典電影
1、《邦妮和克萊德》Bonnie and Clyde
公路片中通常都有不止一個主角。導演們習慣於把兩個或者更多的人湊在一起,通過他們之間的互動製造出更多的戲劇效果。而這些在路上的人也都是各不相同的。在好萊塢公路電影類型化之後,路上最常見的就變成了那些淪落天涯的亡命者們。因為,通常只有亡命者會馬不停蹄地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逃亡本身就是他們唯一的使命,而逃亡的過程在好萊塢導演的手中也變得跌宕起伏。這樣就使劇情本身有了足夠的強度和張力,符合了公路片主流觀眾,也就是年輕人的需要。或許這就是好萊塢攝影棚制度的強大威力,電影創作者們為生計考慮不得不在自己的作品中安置許多的商業元素。這樣也使得公路片具有了眾多類型片的成份,動作片中的驚險刺激,文藝片當中的愛恨情仇,懸疑片當中的峰迴路轉,有關亡命徒的公路電影逐漸成為了此類影片的主流。也因此,我們在公路電影當中常常都能看到亡命天涯的雌雄大盜。《邦妮和克萊德》就是此類影片的典型
阿瑟·潘(Arthur Penn)導演的《邦妮和克萊德》(Bonnie and Clyde),無疑是亡命者公路電影的經典之作。這部電影根據真人真事改編而成。Bonnie Parker 和 Clyde Barrow是一對雌雄大盜,在30年代橫行德州,持槍搶劫銀行,最後為警方擊斃,是聳動一時的社會新聞。而阿瑟·潘在1967年所拍的這部電影,用的手法亦頗受爭議。他們搶銀行在電影中被正當化為向當時社會秩序挑戰的行為。30年代美國全國籠罩在一片不景氣的低潮下,失業率急劇攀升,銀行關門,股市崩盤,許多人生計發生問題。當國家機器不能夠保障個人生存時,社會大眾開始對現有的秩序懷疑。Clyde在一間空屋前面看見一家人駐足觀望,依依不捨,詢問之下才知道這原是他們的房子,後來因為付不起貸款被銀行沒收了。激於義憤,Clyde對屋門前銀行的封條開了一槍,而決定開始搶銀行。影片的背景雖是30年代,但其中所表達對現存體制和國家機器不滿的情緒,正好與60年代末美國社會反戰反政府的氣氛相吻合。
事實上兩人並非一路上相依為命,而是有一群同夥跟著:Clyde的哥哥Buck和他的太太Blanche,以及一個會修車的小個子CW。故事的主線即是圍繞在這一夥人之間的沖突上:Clyde與哥哥難兄難弟,感情甚篤,Bonnie和Blanche則勢成水火。因此四人之間呈現微妙的關系:Clyde要維系和Buck之間「哥兒們」(buddy)的感情,另一方面又要時時安撫Bonnie。Bonnie則經常在追求自由理想和因為愛人所作的犧牲之間掙扎。最後這種緊張關系在Buck被擊斃與Blanche被逮捕後結束。兩人獲得獨處的機會,也達到了完滿的性高潮。然而這還是暗示兄弟哥兒們的關系和男女之間的情愛往往是不相容的。這種主題,常常在以男性為觀眾對向的動作片中。
車子在全片中佔有重要的地位。男女主角相遇是因為Bonnie看到Clyde正要偷她媽媽的車,而兩人的結局也是以在車中被亂槍打死而告終。他們每搶劫一次就換一次車,當然一輛比一輛更好更新。車子在本片中不僅是作案逃亡的工具,也正是對物質慾望的投射和通往自由的機器。
最後一幕是暴力美學的經典之作:一群鴿子飛上樹梢,兩人正欣賞一剎那的美感。告密者忽然鑽到車底下。男女主角往樹叢看一眼,心知大勢已去。兩人對望,男主角急速跑向車中,但此時亂槍已起。慢動作,兩人被打成蜂窩。這裡面有許多元素被往後的電影一再借用。大家必不陌生。
《邦妮和克萊德》雖以兩人伏法結束,但這部電影非宣揚「惡有惡報」的陳腔濫調。相反的,它的影像語言的運用是希望我們同情認同死者的。事實上本片推出以後造成極大的爭議。當初被Bonnie和Clyde所殺害的人其家人紛紛指責電影美化了兇手;而另一方面青少年卻奉二人為偶像。飾演Bonnie的菲·唐納薇(Faye Dunnaway)在片中的穿著甚至成為當年最流行的款式。在那個以抗爭、罷課、反戰為風潮的年代,這部電影的確亦有推波助瀾的效果。 2、《我心狂野》Wild at heart
尼古拉斯·凱奇(Nicholas Cage)現在紅極一時,恐怕很少有人記得他在1990年演過的那部《我心狂野》(Wild at heart)吧?這部電影由大衛·林奇(David Lynch)導演,根據Barry Gifford的短篇小說改編。Gifford的原著只有五頁,電影卻洋洋灑灑地擴充到兩小時。林奇的電影以懸疑和風格詭異著稱。這部片在表現形式上詭異,本質上則不折不扣是個愛情童話。
Sailor和Lula是一對戀人,但是Lula的母親極力反對二人交往,還派了一個混混去對付Sailor。Sailor一下子就把混混幹掉,他也因而坐了兩年牢。出獄後他攜女友遠走高飛,Lula的媽媽間接找上一群變態殺手去追回女兒並解決那小子。於是情節就在漫長的汽車旅程中詭異的經歷,殺手的追殺,和由回憶中抖露出 Sailor的媽媽與人勾結害死丈夫的陰謀中展開。
如果說邦妮和克萊德的旅程向觀眾展示資本主義社會的不公平與黑暗,進而正當化他們的行為的話,Lula和Sailor的旅程則幾乎全都是反映其內在的經驗。片名叫做《我心狂野》,本片著重的是一個狂亂的心靈如何因愛情的浸潤而被「馴服」(結局Sailor對Lula唱的正是《Love me tender》)。火焰是本片最常出現的主題。除了代表Lula的父親被火燒死的記憶片段以外,也暗喻狂暴難安的心靈。Lula許多段不愉快的回憶,如被父親的朋友強暴、墮胎等,也是為了強調擾動難平的心理狀態。即使連他們在一路上碰到的詭異事物——例如騎掃帚的巫婆,因車禍而死的男女孩,小鎮上裸著上身跳舞的肥女人,和滿嘴黑牙長相猥褻的傢伙——都似乎像是存在他們的幻想和夢中。能撫平他們狂野的心的,是兩人肉體的結合和由肉慾升華而成的愛情。就如大多數的愛情故事一樣,兩人最後以圓滿結合結束。
八十年代通俗文化最重要的事件是MTV的興起。MTV之異於以往之處,不在於它把影像和音樂連接起來 (在這之前歌舞片早已行之有年了),而是在於它用一連串斷裂的、快速變化的影像來搭配音樂,而賦予音樂新的意義。後現代主義理論家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提出「作者已死」的觀念,認為每個讀者可由文本中讀到不同的意義。我們在看MTV時,對影像的詮釋依我們本身的生活經驗、心理狀態和慾望而有所不同,確實有一點後現代的味道。《我心狂野》雖然沒有使用斷裂和快速變化的影像,但它加入了許多詭異而與本身主題較不相乾的影像元素,再加爵士樂、重金屬搖滾和貓王的情歌穿插交織,不免讓人覺得有MTV的味道。 3、在層出不窮的公路電影中,我們可以發現一個比較共通的規律,那就是無論這些人的旅途是如何開始的,大多都是基於一種叛逆和自由上路的精神,都是對於自己所現存的世界不滿而開始的一種叛離。《逍遙騎士》中的瓦特和比利反抗著,《邦妮和克萊德》中的主人公反抗著,特拉維斯也在《德克薩斯的巴黎》中反抗著。但是,這些反抗之外還有一種反抗,一種對整個父權社會的否定。最能夠體現這種雙重反抗的,就是主動向整個社會宣戰的末路狂花們。
《末路狂花》又名《女人的公路》Thelma & Louise 雷德利·斯科特 1991
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導演的《末路狂花》(Thelma&Louise)為公路電影開啟了新的方向——成功地引介女性主義到這個一向為男性陽剛意識型態所主宰的文類。Thelma和Louise是一對閨中密友,Thelma是一個小女人,平凡的家庭主婦,Louise則是個長相普通(甚至有些醜陋),有些男子氣概的餐廳女侍,兩人相偕開車出遊。這原本應是一次簡單而愉快的旅行,但最後卻成為兩個女人對抗男性社會壓迫的奮斗。
在一間酒吧里一個男人與Thelma搭訕,原本只是單純的應酬,但是那男人卻進一步企圖強暴她。情急之時Louise趕到開槍將男人打死。原本這是單純的自衛殺人,但是現場沒有其他證人,在恐懼證據不足會被判重罪下,兩人展開逃亡的旅程。
在逃亡的過程中父權在社會對他們的壓迫一一展現開來:Thelma的丈夫除了在電話中大聲吼叫要她回來(主要是因為他沒有辦法應付家事)以外,什麼忙也幫不上。警察不斷尾隨追逐她們,進一步把她們逼上樑山而不考慮自衛殺人的可能性。唯一相信她們清白的檢察官,卻因為好幾次陰錯陽差而始終連絡不上她們。連途中碰到和Thelma發生一夜風流的情人,到頭來也不過是偷人錢的騙子壞蛋。換言之,她們唯一能靠的就是自己。然而她們卻發現自己作為一個與男性社會對抗的女戰士,要比當一個小女人要適合得多。她們搶劫,把性騷擾她們的司機的卡車打爛,並且搶奪警察配槍。這些舉動也把她們逼向無路可走的地步。最後她們在新墨西哥州被警察重重包圍之下,寧死不屈地開車沖入萬丈峽谷之中。
《末路狂花》所描繪的旅途,無疑的是兩個女人對抗整個父權社會的過程。沿途所發生的事物或遇到的人,對她們來說大多是危險的,充滿敵意的。這程環境下只有自己的夥伴是能倚靠的對象。Thelma與Louise兩人間的情感,是同志間相依為命的革命情感,但亦不能否認其中包含了同性戀的成分。這在以往的公路電影是看不到的。傳統的公路電影,結伴而行的多半是一男一女的情侶,要不然就是氣味相投的哥兒倆,因為只有男女之間的愛情和男人之間的友情被允許出現在這種陽剛味重的,以冒險為主題,以男性觀眾為主要對向的影片中。然而本片的出現,肯定了電影中「另類」旅行拍檔的可能性。《末路狂花》之後,各種組合在公路電影中紛紛出現:同性戀、艾滋病患者、少數族裔、殘障或智障。這些人的旅行經驗提供了不同的世界觀,也豐富了公路電影的多樣性。 4、《天生殺人狂》Natural Born Killers 1994
奧利弗·斯通(Oliver Stone)攝於1994年的《天生殺人狂》(Natural Born Killers)是這里提到的公路電影最晚近的一部。它放映後也造成極大的爭議。與《邦妮和克萊德》不同的是,《天生殺人狂》並非改編自某一社會事件,卻似乎「預演」了社會事件:該片放映之後有一個棉花工人在密西西比州被謀殺,兇手被逮捕後宣稱自己的舉動是受到該片的啟發。
承襲了《生於7月4日》、《刺殺肯尼迪》的主題,斯通在《天生殺人狂》也以譴責美國主流社會的文化為主。這一次的對象是媒體。電影描寫一對殺人不眨眼的雌雄大盜Mickey和Mallory的故事,兩人絕非正義的化身,而是如片名所說的「Natural born killer」,所到之處腥風血雨,只留下一個活口宣揚他們的事跡。但是他們的事跡被新聞媒體渲染以後,竟成為全世界崇拜模仿的對象。
兩人在一次槍戰中被捕,分別被關入監獄。但是一家電視台的新聞主播希望在「American maniacs」的節目中訪問Mickey,於是說服典獄長讓他在獄中訪問。不料當訪談節目傳到獄中時,其他囚犯群起暴動。Mickey趁機劫持記者一行,救出Mallory並闖出監獄。記者為了要搶新聞,也想到他們為了出風頭不會殺他,於是和他們一起劫獄沖出重圍。但最後仍免不了一死。兩個殺人累累的黑天使從此逍遙法外,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
斯通是玩媒體的高手,他用現有的各種媒體表現迥然不同的題材,因而達到顛覆觀眾對媒體成見觀感的目的。他用一個電視情景喜劇的格式來描述男女主角兩人的相會,罐頭笑聲內封裝的卻是粗鄙的對話的血腥的場面這些電視媒體不可能出現的成分。他用電視新聞報導的格式來敘述槍戰、劫獄等場面,讓人更加混淆真實與虛假的分界。再加上卡通影片的暴力打鬥畫面,文藝片羅曼蒂克的畫面。各種斷裂急促的鏡頭復雜地交錯在一起,把我們平常熟悉的電視劇、電影、新聞、動畫、電子游戲的強度乘上十倍加起來,讓人有飽和得想吐的感覺。然而吊詭的是他對媒體的批判仍不免要借重媒體,而且他的弄真成假——揭露媒體對新聞事件的誇張報導,而使之虛假化——反而最後弄假成真——觀眾將片中呈現出來的虛幻情景內外成自己的一部分,並將謀殺付諸實現。就這一點而言,斯通是要負道德責任的。
《天生殺人狂》中公路與旅程本身己完全淪至邊緣次要的地位。中途碰到的人物,只是提供男女主角血祭的犧牲品,而旅行的主要目的,也只是讓新聞媒體在後苦苦追趕,好產生更多報導而已。它的風格也正好反映了當前美國的文化氛圍。在這個「虛擬真實」(virtual reality)當道的時代,真真假假的分界越來越混淆不清。同樣的,激進與保守反動的區隔也變得越來越沒有意義。激進的作品其內容與形式很快地被資本主義體系所吸納,再生產為可在市場銷售的商品了。 5、《德州巴黎》Paris, Texas
其實,同樣在票房上獲得巨大成功的《邦妮和克萊德》拍攝時間早於《逍遙騎士》,也比後者擁有更多的商業元素,但它一開始並不是作為一部公路電影被人們記住的。本片的重點在於它對於暴力的刻畫,直接而又無情,所以一開始它是作為一部犯罪題材或是黑幫題材的電影入主美國影院的。但就是這樣一部在當時可以稱得上是血腥的電影拯救了美國電影業,並且為後來類型化的公路電影提供了可模仿的範本。片中的很多元素都為之後的電影頻繁借用,由此奠定了這部電影在同類題材的影片中的不朽地位。
維姆·文德斯(Wim Wenders)是所謂「德國新浪潮」運動中的精銳導演。雖然身為德國人,文德斯對公路電影和美國西部的自然與人文景觀卻特別著迷。他的作品幾乎都是公路電影,而且甚至把自己的製片公司命名為「Road movie proction」,對公路電影的執著可見一般。
《德州巴黎》(Paris, Texas)是一部以發掘一個人過去為主題的公路電影。Travis在德州的沙漠里獨自行走了好幾年,當他回到文明的世界時起初他拒絕說話,即使最關心他的弟弟Walt一再追問,他也三緘其口,不肯透露這幾年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他們沉默著繼續從德州到洛杉磯的旅程,車子駛過沙漠。突然 Travis講了一句「巴黎,德州」,那是德州中部的一處荒蕪之地,他父母第一次做愛的地方,也應該是他開始的地方。Travis說。
他們回到Walt家以後,Travis漸漸適應文明的生活,也漸漸學會和兒子Hunter相處。但是他始終不肯透露他和妻子Jane發生了什麼事。
從Walt的妻子Ann的口中,Travis得知Jane的下落,於是帶兒子開車前往德州,在一家銀行門口等待妻子。Jane出現又走了,Travis跟蹤她到一棟老舊的建築前。他來到一個小房間,牆壁是半透明的可以看到對面,但是對面看不過來。他的妻子在這里從事色情行業。Travis將過去的事娓娓道來,終於讓妻子認出是自己:Jane一心想要離開,他則因妒嫉把妻兒鎖在車庫。半夜醒來發現家裡失火,趕忙去車庫看,但他們已經走了。這時他心中一片空白,只是漫無目的地跑著,跑著,跑出文明的疆界。
Travis告訴妻子兒子旅館的住址,讓她們母子團聚,自己則悄悄地走了。
在這部片中,記憶在兩次旅程中漸漸展開。L.A.是文明生活的象徵,德州則是Travis的起點與終點。那裡包含了他的過去,他在4年前跑到沙漠時遺留在那裡了,所以當他回到文明生活後,還必須要再回去一次把它找回來。前面介紹的幾部公路電影,沿途的景觀多半隻是陪襯劇情的背景。文德斯對公路的喜愛,使得《德州巴黎》花了很大一部分在描繪沿途的景觀,原本他想要拍一部從阿拉斯加縱貫北美洲到德州的電影。不過他的編劇告訴他「你可以在德州發現美國全部」。而事後他同意這點。他在拍攝本片時也用相機捕捉了美國西部的風貌,而有攝影集問世。 6、《玻璃玫瑰》The Voyager
《玻璃玫瑰》(Voyager)是德國導演沃爾克·施隆多夫(Volke Schlondorff)1991年的作品。這部電影與其稱為公路電影不如說是「旅行電影」(因為搭飛機和坐船亦佔有很重的份量)。全片是由兩個相關的片段組成。男主角 Walter Fabor搭乘的飛機中途失事,迫降在墨西哥的沙漠中。他閑來與一個德國商人攀談,發現商人的同學正好是他在二次大戰前的同窗好友。而好友的前妻亦正是Walter青梅竹馬的女友。
Walter是一個水利工程師,做事一向理性。但是當他們獲救以後,Walter卻突然和商人一起去墨西哥叢林找他哥哥,而不顧在紐約堆積如山的工作。但當他們前往那好友的住處時,發現的卻是一具懸吊在樑上的屍體。
葬禮之後Walter匆匆回到紐約。為了擺脫情婦的糾纏,他決定坐渡輪前往巴黎參加一個會議。在渡輪上他碰到一個年輕女孩Elizabeth,兩人似乎是不同世界的人,在任何一方面都不相配:Walter是純粹的理性主義者,Elizabeth則酷愛存在主義哲學;Walter專長於科學技術,Elizabeth則鍾情於藝術;Water己過中年,Elizabeth正當豆蔻年華。但兩人卻彼此互相吸引。
在巴黎兩人再度巧遇,並相偕前往南歐旅遊。途中並發生了超友誼關系。但在無意中Walter得知Elizabeth是年輕時女友Henna之女。驚詫之中他不得不懷疑這個女孩是她女兒。在希臘Elizabeth不慎為毒蛇咬傷,危急之下送醫急救,在醫院Walter遇到多年不見的Henna,也得知Elizabeth就是他的親生女兒。第二天 Elizabeth就死了。
本片看似普通的愛情文藝片,不過前後兩段迥然相異的旅行經驗,卻足以豐富其本身的意義。男主角身為一個理性主義者,對任何事都抱持科學的態度冷然對待,連飛機失事也無動於衷。然而理性並不能解釋他為什麼要和一個素不相識的人去墨西哥叢林找尋多年未連絡的朋友,不能解釋他為什麼會和自己的女兒墜入愛河,更不能解釋花樣年華的少女為什麼會猝然而死。他在旅程中的經歷,除了跟他過去的回憶牢牢糾結在一起以外,也凸顯出人生的偶發性和荒謬性。
『叄』 嘗盡了生活的苦,生活好睏難啊
「你說咱長這么大容易嗎?打在胎里就隨時有可能流產,當媽的一口煙就能整成畸形。好容易扛過十個月生出來了,一不留神,還得讓產鉗把腦子壓扁了。」葛優在《編輯部的故事裡》倒盡了生而為人的苦水。張國立捧得也好啊:「好了遭人嫉妒,差了讓人瞧不起;忠厚的人家說你傻,精明的人家說你奸;冷淡了大夥兒說你傲,熱情了群眾說你浪;這也叫活著,純粹是練他媽一輩子輕功。」
萬般不易化成一聲嘆息,葛大爺說了,是個人,就飽經滄桑。
電影《未擇之路》里,在一段無從選擇的旅程中,眾生演盡了這生活的苦,好的遭人嫉妒命喪黃泉,差的讓人瞧不起受盡蹂躪,冷淡的飽受誤解和辱罵,熱情的吞著苦水也要在孤獨的旅程中放浪。
《未擇之路》作為一部非常鮮明的西北粗糲風格的公路電影,很容易讓人對比《無人區》,而影片中諸如老太太出門買個菜房子就被拆了的蠻荒故春鋒笑事、在海邊圖案的幕布前拍張合影就成了最浪漫的事這種極為基瞎寫實的生活細節,又讓影片更接地氣,比《無人區》更加直擊人心。
如同最真實的生活一樣,影片中同樣沒有一個角色是完完全全的「好」或者徹頭徹尾的「壞」。養鴕鳥的男主人公崇尚暴力滿身惡習,甚至綁架了同路患難的孩子來了一出「你蛾子在我手上」,但他在愛情面前表現出的如鴕鳥一般的卑微,和被家庭責任裹挾著的鋌而走險,又讓你對他完全恨不起來。
作為反派存在的黑惡勢力「五哥」,在他痴呆的兒子面前流露出轉瞬即逝的真心喜悅和緊隨其後換上的一副冰冷麵孔,讓你在那一瞬間幾乎就要原諒他的無法無天。無人公路上「人狠話不多」的黑心店主被愛情折磨最終開車撞死假想情敵的瞬間,你似乎覺得他竟然那麼可憐。
沒有非黑即白的人設,沒有大團圓的結局,有的只是漫長的無人公路上,令人充滿期待卻又絕望。
但如果只是訴苦,《未擇之路》就和之前那些被束之高閣的「文藝片」沒有什麼區別了。拍廣告出身的導演唐高鵬顯然並沒有中國文藝片導演群體身上的那種「原罪」,這部影扒含片中,並不缺乏溫暖人心的碎片、令人如釋重負的輕松,和灰暗的生活縫隙中透下的微光。
如同片中一句不起眼的台詞,「仔細觀察生活就會發現有意思的事兒」,主人公與凄涼的環境和苦難的生活形成反差的強烈的樂觀情緒,或許才是影片最珍貴的價值所在,那個辛苦的「壞人」和那個天真的孩子輕松地把這場磨難叫做「我們一起去浪」。
與早期中國文藝電影不約而同的壓抑不同,近年來新晉優秀導演的作品開始變得越來越「酷」——《暴雪將至》《暴裂無聲》《中邪》等口碑之作,或者冷酷,或者殘酷,或者玩酷,中國導演似乎不再站在觀眾的對立面上,在重視個人化表達的同時,也能讓觀眾感受到電影敘事的魅力。
《未擇之路》的酷在於它試圖給予觀眾一種力量——「既然這么苦,何不包點糖衣啊。大江大河都闖過來了,個把個陰溝翻了船,應該含笑爬起來。曬干身子,修修小船,繼續揚帆遠去。」
『肆』 《反貪風暴3》《未擇之路》《戀戀手紀》《鐮倉物語》同天上映,哪部更值得看
九月象徵著一個收獲的季節,因此很多優秀的電影也都選擇在九月扎堆上映了。特別是本月的14日,更是有四部好作品同時與廣大觀眾們見面。作為一個重度糾結症患者,對於最先看哪部作品這個問題著實讓伙哥為難了好久。這四部電影其實都是很有看點的作品,它們的類型和題材又截然不同。至於哪部更值得大家前去電影院一看還真的是一個要好好分析的問題。
其實對於大家總會提出的將幾部作品放在一起相比,哪部更值得看這樣的問題,伙哥始終覺得無法給出一個確切的答案。一方面是因為大多作品的題材和類型都截然不同,各有優缺點,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每一個人的喜好和評判好與不好的標准也大不相同,所以這是一個非常主觀的問題,很難從客觀的角度去比較。不知道大家是否贊同夥哥的觀點呢?
『伍』 鄉村文藝兒童片《過昭關》,一對爺孫的公路電影,你追隨了嗎
這部兒童家庭電影牽動了很多人兒時的記憶,一對爺孫的公路電影,平實、真摯、可愛,既有對當下社會人文的關懷,又包含了對時代的追問和生命的哲思。最難得的是,感情足夠真摯。雖然電影是靠著幾個明顯的戲劇沖突往前走的,但導演的拍法卻很有想法。兩場回憶重現,那種雙簧式的故事會演繹真的超有趣有木有?
原創聲明:本文由得心電影編輯得心原創,感謝分享,文章未經允許嚴禁轉載抄襲,發現必究!在合適的時間,看一部合適的電影,你會收獲很多;人生太短,等不及茶涼,若是常駐,得心願奉上一篇最真實精彩的影評陪你走完這一場!
他們平淡但不平凡。在他們艱苦努力生活的那個年代,他們是家裡頂樑柱,承擔著全部的壓力。等到社會飛速迭代,在新規則下成長起來的新人們眼裡,他們是老人有著古怪的脾氣,愛回憶往事,沒有價值。他們用他們的時間給予了這個社會的發展,我們用我們的價值觀無視他們的堅持。我們只看到他們的古怪,忘了他們還是個勇者。很幸運看了這個電影,讓我反思很久。
『陸』 公路美人換一批
當下社會競爭激烈,人們被各種壓力無形牽絆,於是產生一種想要逃避現實,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心態,在一個沒有人認識的地方,一直向前,可以不用顧慮、不用可以裝扮,想哭想笑全憑自己意思,給心靈的一場旅行,脫離世俗,是每個人在累的時候都會嚮往的事情。《公路美人》就講述了始於天堂蘇州,歸於人間仙境香格里拉,一路向西橫穿大半個中國的純愛故事。
電影拍攝橫跨2000公里,走遍大半個中國,一路向西讓我們領略了,香格里拉的浪漫與風情、梅里雪山的瑰麗與壯闊,風景如畫,借電影來看看中國的大好河山,讓人對自然的敬畏之情油然產生。在片中,藍得透亮的天空,白得沁人的雲朵,清新得沒有霧霾的空氣,與之相對應的是崎嶇的公路,傾盆的大雨,嚴寒的夜晚,在這樣一個美若仙境卻又苦如地獄的天堂之境,在一個被凈化的世界中上演了最純粹的愛情。
《公路美人》作為一部公路題材的純愛電影,開篇就必須要有一個極大的矛盾沖突,才會使這群人上路,而本片的開場卻讓人使料未及,以一檔名叫《愛上你》的相親節目開始,美女作家安東妮為了推銷新書假裝單身參加電視相親,並與相戀三年的男友曾浩簽署了協議。然而安東妮為了追求對浪漫不切實際的憧憬,在節目中違背協議與藏族攝影師秀巴牽手,並且非常任性的選擇了不辭而別。一次偶然的劈腿,打開了一條追愛之路。
影片從安東尼的劈腿開始,曾浩千里迢迢追女友,從而認識了藏人美女司機敏瓊。敏瓊為曾浩的執著所動,曾浩也為敏瓊的善良所動,在追尋安東妮的路上發生了一系列使得曾、敏感情得以升華的事件。個人很喜歡敏瓊這個角色,敏瓊是一個現代、時尚的新一代藏族女孩,她的性格有著高原民族的勇敢和果斷,也有著香格里拉般的自由和浪漫。特別是她和曾浩被困在無人區時,她表現出的勇敢肯堅強,讓人很是敬佩。在電影中那悲傷的氣氛里,敏瓊給曾浩增添了一抹亮色和希望。
在路上,會遇上困難,也會遇到驚喜。在這段四角戀中,安東妮算是最大的贏家,安東尼遊走在愛情、出軌、劈腿、救贖之間,即有轟轟烈烈的愛情,也能默默守候的愛情,愛的瘋狂,也愛的熱烈。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安東妮是由我的好朋友尕讓卓瑪飾演的,她將這個文藝范兒十足的女作家演繹得入木三分,特別是面對愛情的那種任性也刻畫的非常完美,可以說卓瑪從歌手到演員的轉型非常成功。值得一提的是,影片最大的驚喜,便是影片結局的大反轉,只能說愛情是一種很玄的東西,誰是誰的歸屬,自己去電影院尋找答案吧!
『柒』 韓寒電影有哪些能不能介紹幾部
拋開導演的身份,韓寒其實在很多電影里客串過,比如說鄧超的《分手大師》,大鵬的《煎餅俠》等,包括他自己還有很多小說被改編成了電影,像《一座城池》、《長安亂》,但在這里僅探討一下韓寒的導演作品。
《後會無期》
作為韓寒的處女作,《後會無期》完全符合他原來的那一批受眾,也就是他的讀者們對韓寒的看法。《後會無期》作為一部公路片,與同為2014年上映的寧浩導演的《心花路放》在評價上是不相上下的,可以說新人導演韓寒在處女作就帶給觀眾一個很大的驚喜。
在我看來,《後會無期》與昆汀的《低俗小說》非常類似,都是以「不說教」作為電影的唯一特點。《後會無期》不像是在講一個完整的故事,更像是韓寒在編寫篡改他筆下角色的生活。他不是在拍一部電影,而是在「玩」一個故事,這也與韓寒之前的文學創作的風格十分類似,非常符合他那一批讀者受眾的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