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台灣電影特點
以文藝片為主,風格比較溫馨 導演:侯孝賢 楊德昌 陳果....
『貳』 豆瓣評分最高的十部台灣電影都有哪些
豆瓣評分最高的十部台灣電影:
1、一一(2000)
豆瓣評分:8.9
導演:楊德昌
主演:吳念真/李凱莉/金燕玲/張洋洋/蕭淑慎
類型:劇情/愛情/家庭
侯孝賢曾說:「我覺得總有一天電影應該拍成這個樣子:平易,非常簡單,所有的人都能看。但是看得深的人可以看得很深,非常深邃。」這部片子是關於島民的故事,即使不甚了解台灣的那段歷史也能從中感受到小人物在大時代中的悲涼,進而感慨的是人於時間長河中的悲涼。
『叄』 如何評價近幾年台灣電影的發展
雖然台灣電影業經過了許多 曲折與坎坷, 但從現存發展來看,台灣從二 三 家無 限電視台至今發展到近百家電 視頻道 。 可看出電視 已成為豐控 台灣 民眾咨詢來源 與休閑方式 的重要來源,因此其文化影響力,社會影響力 ,經濟影響力非常 之大。
愛情文藝電影女星林 青霞也說過: 「 我想那段時間的文藝片比較屬於幻想式的,跟現 在不 一樣 。因 為那 時候 大 家牛 活水 准 不好 ,不 像現 存 經濟 起 飛 , 大家都嚮往 ,想看 的都是那些富貴人家的牛活,電影即反應 社 會,又反應現實。
『肆』 電影《最遙遠的距離》想要表達什麼思想內容
《最遙遠的距離》看似亮出的青春氣息撲面的俊男靚女青春牌,但它的內里卻不這么簡單。據《最遙遠的距離》的導演林靖傑說,早在2002年就完成了電影劇本的創作,為的是悄首判當時的一個好友可以在電影中盡情發揮才華,然而待到電影籌備的時候,那位朋友卻決定獨自出走台東都蘭灣,再也不出現了,但林靖傑決定不管怎麼樣還是要完成這部電影,這是對好友的一項承諾,也是一個電影創作者自我意志的展現。於是,《最遙遠的距離芹團》最終不僅成功展現人的困啟改局與不計代價追尋,也彰顯了一群真性情的電影工作者的突圍。
《最遙遠的距離2007》網路網盤高清免費資源在線觀看
鏈接:https://pan..com/s/1N6HN0ySkG2NNx17TvZ73Mw
故事講述了受過情傷的室內設計師蘇盈(鍾楚曦飾)和深情專一的急診科醫生秦雲生(張雲龍飾)之間互相治癒的愛情故事。
『伍』 10大台灣青春校園愛情電影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或多或少都看過電影吧,下面我為大家整理了關於10大台灣青春校園愛情電影推薦相關內容,歡迎分享,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1. 《我的少女時代》豆瓣:8.3
《我的少女時代》以90年代的台灣高中為背景,講述了女生林真心和校園霸王徐太宇浪漫又溫情的初戀故事。娓娓道來的敘事和青春無悔的情懷都讓這部電影擁有著和內地青春片截然不同的氣質,不墮胎、不劈腿、不疼痛的「三不」原則更是徹底向狗血劇情說再見,用誠意致敬熱血又美好的青春時光。該片作為記錄每個人經歷的青澀歲月,以充滿趣味與青春能量的堅實劇本引起觀眾共鳴
2.《藍色大門》豆瓣:8.3
台灣導演對於青春片的把握讓人咋舌,反正看得心裡又溫暖又感動就是了。
3.《麻將》豆瓣:8.5
「這個世界上沒有人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麽。他們就等著別人來告訴他們,所以,只要你用很誠懇的態度告訴他,他想要什麽就對了。知道為什麽嗎?因為沒有人願意在失敗的時候承認自己的錯誤,他們寧願自己是上當被別人騙而責怪別人,也不願來罵自己……」
4.《艋舺》豆瓣:7.7
絢麗而美好的青春就是用來揮霍的。有一種青春,叫殘酷!
5.《女朋友○男朋友》豆瓣:7.5
我們的友誼不會長存,因為我對你動了心。
6.《盛夏光年》豆瓣:7.2
青春是殘酷的,更是隱忍的!原來寂寞的時候,所有人都是一樣的。
7.《聽說》豆瓣:8.2
完全不是淡淡的台灣片味道,無聲的部分還蠻溫情的,但是一旦出現說話對白就變得超搞笑。
8.《轉山》豆瓣:8.0
文藝青年的苦行,可見想見,影片對角色、劇組、以及演員本人都是一次磨練。
9.《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豆瓣:8.2
青春就是手牽手,坐上一去不回頭的`火車。
10.《逆光飛翔》豆瓣:8.3
如果喜歡的事情沒有辦法放棄,那就要更努力地讓別人看見你的存在。這部影片沒有通過情節而博取觀眾的同情,更多的是一份內心真摯的感動,讓我們看到盲人的勇敢,看到了勇敢的力量,讓我們知道勇敢是可以傳遞的,信心是可以共造的。
『陸』 試論電影《星空》的詩性品格
摘 要: 台灣導演林書宇的《星空》,是近年台灣影壇上難得一見的頗具詩性品格的文藝電影。它是影片,但也是一首真正的詩。其詩性品格體現在:(1)在繁雜中求單純,運用慢鏡頭、燈光、音樂等因素營造影片的詩意氛圍;(2)於無聲處聽驚雷,在靜默中傳遞主人公非常獨特而深邃的情思;(3)在有限中顯無限,通過塑造寥寥幾個人物即可傳摹出境界層深的藝術世界,共同指向影片的詩意世界。
關鍵詞: 《星空》 詩性品格
台灣文藝電影一直以來在電影行業中都佔有無可替代的位置,它總是在清新的外殼下詮釋著深沉的意味。2011年上映的《星空》(由台灣青年導演林書宇指導,改編自台灣著名插畫家幾米的暢銷繪本《星空》)不僅如一股清風吹入當時焦躁的電影市場,也更成為了久久不能散去的一抹色彩。漫畫《星空》講述了一類無法和世界溝通的孩子,從對社會的恐慌、逃避到逐步認識自我的過程;電影《星空》則用鏡頭語言將幾米漫畫中靜態的畫面轉化成了動態的奇幻世界,不僅在畫面上更加美輪美奐,同時也將故事講述得更加生動。
而《星空》令人尤為贊賞的是,它呈現給觀眾的不僅是視聽上的享受,更是一首真正的詩:於繁富中求單純,用多樣化的電影語言營造出晶瑩而朦朧的詩意氛圍;於無聲處傳達主人公獨特而深邃的情思;在有限的人物形象中蘊含著境界層深的藝術世界。
《星空》所體現的詩性品格是在如今商業片泛濫的電影市場少有的,本人將從以上三點逐層加以分析。
一 、 用電影語言營造詩意氛圍
電影作為一種綜合性的藝術形式,其特別之處就在於它所運用的鏡頭語言。《星空》這部影片在慢鏡頭、構圖、燈光以及音樂的運用上恰到好處,不僅能充分體現人物內心的走向,同時也讓影片的節奏張弛有度,營造出了如詩一般的氛圍,讓觀賞者回味無窮。
1、慢鏡頭
整部影片較為頻繁地運用到慢鏡頭。首先慢鏡頭的運用是為了更加細膩地體現人物心理的動態,其次慢鏡頭常常以音樂做背景配上無聲對白也更能突出主人公與環境之間的隔閡,這兩點在該影片中有充分的體現。
給筆者印象最深的有兩處:第一處是主人公小美在爺爺去世後沒有選擇去參加葬禮而是在家中拼「星空」拼圖,但是在最後快拼好時發現少了一塊時,小美開始瘋狂地在房間中尋找。此時鏡頭慢了下來,小美翻動的動作越發劇烈,箱內的絨布玩具一個個高高地被拋到空中再摔到地上。
人物的情緒到達了一個高潮,原本壓抑的內心在這一刻爆發了也凝固了,小美對爺爺的思念和不舍在此刻才宣洩出來。
觀賞者跟隨著慢鏡頭的畫面,雖然節奏慢了下來但心情卻跟著主人公澎湃了起來,最後小美流下淚痛哭時才讓緊張的氣氛鬆弛了一些;第二處是小美爸爸媽媽第二次激烈吵架時運用到了慢鏡頭,兩人的對白變成無聲而此時小美躲在房間裡面聽他們講話,與此同時拍小美爸媽時還運用到了特寫鏡頭用來體現兩個人爭吵時的猙獰表情。
當爭吵到最激烈的時候時,爸爸推倒了桌子,桌子和桌上的魚缸慢慢倒下,碎了一地。頓時氣氛僵持到了冰點,小美的心也跟沒水的魚一樣要窒息了。整個段落的氣氛被逼到了一個極端,慢鏡頭以小美的視角去看她以外的世界,無疑把觀眾自然地帶入小美的情緒之中,與人物產生共鳴。
2 、構圖與燈光
整部影片在構圖與燈光上極為講究,這也是台灣文藝電影所必不可少的地方。不同的構圖方式詮釋了不同的人物關系——疏離或者親密,而燈光在營造氣氛的同時也可以表達人物情感。
首先當小美與父母同處一室時,在構圖上總是採用三角形構圖,三個人彼此總是有一定的距離而且給人不舒適感,說明家庭關系並不和諧彷彿馬上要發生一場激烈的爭吵一般。
燈光上雖然是柔和的黃色基調但是有些陰暗,也表達了人物情緒上的低落和陰郁;其次當小美和爺爺在一起時,兩個人往往同時出現在鏡頭中,彼此的距離也非常近,說明了兩人的關系非常親密情感上的依戀也很明顯。
燈光上總體來說比較溫暖,不僅體現了爺爺的慈祥也說明了小美對於爺爺的記憶都是美好的;然而當小美和小傑在一起時,兩個人物從一開始的前後位置到後期的並肩位置都是同時出現在鏡頭中,在光線上也是明亮的,回歸了孩子們最純真的心境。
這樣的構圖和光線都說明了兩個主人公彼此吸引和認同的心情,也預示著兩人未來的發展。
3 、音樂
音樂在台灣文藝電影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不僅能營造出清新的氛圍體現人物的情緒同時也是人物出場及人物關系的重要標志,音樂的變化也能體現人物與人物之間關系的變化。
影片中主人公小美與父母、小傑、爺爺這三者之間的不同關系也用到了不同風格的音樂:片中小美爸媽第一次激烈吵架時不僅伴有他們總會在吵架時打開的音樂,同時配以低沉的旋律,曲調慢而不和諧。
主人公小美靜靜地在門外看著門里的父母,此時她的心情也如同這低沉的曲調般悲傷到了極致。
而每當在小美與父母在一起時大多數出現的音樂都是低沉的、陰郁的,也闡明了小美與父母之間的距離感;與這種低沉音樂截然相反的就是當片中男主角小傑出現後,小美與小傑之間的交流與觸碰,每一次沒有語言的交流都用輕快而又有些調皮的旋律代替。
將兩人之間從初識到互相幫助最後到互生好感、共同分享彼此生活中不幸的關系變化體現得十分生動,無疑兩人之間的情感是美好的、純凈的。
兩個不善言辭的孩子在陌生的社會中找到了共鳴,有了一種認同感,這種微妙的變化用音符帶動畫面將觀者帶入了那樣一個青春的時節,要觀者也有了一種美好的幻想;同時影片在詮釋小美與爺爺的關系時,總是配上了非常緩和、溫馨的音樂,無論是爺爺和小美對話,還是小美回憶爺爺,都會出現同樣的音樂。
而祖孫兩人之間深厚的感情如同那溫暖的音樂一般娓娓道來,也讓觀賞者能夠充分體會到小美對爺爺的依戀和對親情的渴望。
《星空》在視聽語言方面做得非常細膩,將觸角深入了孩子的內心,用鏡頭和音樂的恰當配合將觀賞者帶入了夢一般的童話世界之中,無不為主人公的情緒所打動。而那種夢一般的童話世界,給影片帶來濃郁的詩意氛圍,言有盡而意無窮,讓觀眾品味不盡,深思不已。
二、用無聲的畫面傳遞豐富情感
在藝術創作中創作者往往用無聲的畫面來表現其作品中豐富的情感。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曾寫道「此時無聲勝有聲」來表現琵琶女在彈奏樂曲前靜態的樣子但卻令人無限遐想琵琶女的境遇,在其他的藝術形式中也有這種靜默無聲的狀態,但這種無聲的狀態卻比有聲的狀態更有張力更能體現人物的內心。
《星空》中同樣用無聲的畫面來表現人物豐富的情感和詩般的藝境。
影片中的對白較少而無聲的畫面運用得較為頻繁,《星空》的奇幻色彩也同樣在這些無聲情景中體現,給人印象最為深刻的有以下三處:第一處是當小美在得知爺爺生病後,她選擇自己去看望爺爺,在去的路上爺爺送給小美的手工小象幻化成一隻真的大象陪在其左右跟小美一起去看望爺爺。
這個片段只有一句對白大多數採用的是無對白手法,但是在狹長昏暗的街道上小美和小象並肩前行,兩者親密無間,如此童話般的場景不禁讓人感慨其如夢境般的美幻。
雖然無聲但是小美對小象的喜愛和對爺爺的思念也在無聲無息中靜靜地流淌著,主人公小美跟爺爺之間的祖孫之情表露無疑,這也為後面小美因爺爺去世而崩潰的情感打下了基礎,主人公小美內心溫暖的一面也凸現出來;第二處是當小美和小傑打定主意一起旅行踏上了去爺爺老屋的火車上時,小傑依偎在小美肩上睡著,小美望著窗外的景色時,周圍的景物都與梵高的「星空」融為一體如畫作一般。
而火車也隨之慢慢飛起來了,小美沉浸在自己的想像世界之中,影片這部分也採用了無聲的畫面讓觀者靜靜地跟隨主人公進入其內心世界,小美對旅程的期待和對此時此刻的迷戀如同置身於星空般美好。
觀者也能體味到人物內心的澎湃與興奮,彷彿一段新的人生將開啟,這也為小美在跟小傑旅行時變得開朗陽光而打下心理的基礎,每個觀眾都透視著人物的內心;第三處是當小美在旅途中突然生病時,她在昏睡中進入了自己的夢境,夢境中小傑站在森林中一動不動卻變成了拼圖慢慢坍塌,而小美爸媽也同樣靜靜站在房間里變成拼圖碎片坍塌了。小美慌張地撿起碎片卻無能無力,人物之間沒有任何對白和情感的表述,但是小美對於親情和愛情的患得患失要觀眾感同身受。小美越想將它們抓得越緊彷彿就消失得越快,但是這又是她最害怕的,主人公的敏感脆弱也在無聲無息中透露出來。
導演林書宇在創作中給了觀眾無限的空間去想像,他運用無聲的畫面給影片留白這也是《星空》作為奇幻青春電影中很有魅力的一點。這種想像不是天馬行空的而是建立在主人公的情緒之上,讓觀眾跟著或哭或笑或感動,這也是「無聲勝有聲「最極致的體現。
三、用有限的人物傳達無限的藝術意蘊
電影《星空》取材改編自漫畫家幾米的同名插畫繪本《星空》,故事的本身沒有很復雜:一個不愛說話的少女,認識了一個不愛說話的少年,他們都不是快樂的孩子。家庭的不幸讓他們都選擇逃避但在彼此的互動中找到了共鳴,兩人在一起去了少女爺爺曾住過的山中小屋,看到了最美麗的星空也度過了人生最有意義的旅程。
從人物設置上看,導演所要講述的並沒有這么簡單:首先女主人公小美是一個平凡、看似合群但很沉默的13歲少女,她又有著那個年齡女孩沒有的勇氣和敏感;男主人公小傑是一個不太合群不善言辭的孤僻男孩,但他卻有著超凡的美術天賦和溫暖的內心。兩個普通的孩子看似平靜的生活卻暗流洶涌,女主角小美最愛的爺爺去世後父母關系也越發緊張,她也越來越沒有辦法拉近與父母之間的距離;男主角小傑也是因為父親家暴而跟母親頻頻搬家,在學校里也頻頻受其他同學欺凌。
兩個主人公的處境註定了他們有不一樣的情緒和心理,親情上的缺失讓他們變得不愛與人溝通,而當小美最親的爺爺離開後她的整個世界都崩塌了,這種孤獨感和不安全感是任何人都曾經有過的。
導演在主人公的設置上並不是如一般的青春文藝片一般陽光、活潑,而是有一點壓抑有一點陰郁的形象。兩個孩子用自己的眼光看這個社會,有一點茫然,在遇到生活中的不順時恐慌、無助想去逃避,而兩個人在彼此溝通的過程中給了對方勇氣去面對。
特殊的主人公設置無疑為導演講述這樣一個不輕松的故事奠定了基礎;其次除了主人公的設置外其他配角的設計也十分出彩:小美的媽媽這個角色在劇中是一個以自己夢想為中心對家庭、家人關心甚少的母親,她在影片一出場就充滿了壓抑讓整個家庭氛圍凝重,她的開心也只會建立在自己的藝術夢想有了進展。但是她又並不是完全自私的,在夢想與家庭之間進行抉擇時她也彷徨與痛苦。
影片中小美媽媽唯一一次單獨跟小美吃飯就是在她決定出國後清理物品時,她帶著女兒來到西餐廳帶著女兒跳著兒時教過女兒的舞蹈,瞬間彷彿最後一根稻草壓倒了她,小美媽媽痛哭起來,她的不舍、彷徨顯而易見了。小美媽媽這個情感豐富同時性格復雜的角色無疑成為影片中豐滿的人物之一。
與小美媽媽截然相反的則是男主人公小傑的媽媽,她承受著丈夫的暴行但是因為孩子也被牽連而選擇帶著孩子逃走,當小傑在學校「犯錯」時她也義無反顧的選擇相信孩子,這位隱忍的充滿母愛的媽媽無疑在其悲劇的命運下增添了無盡的溫情。由此可見導演在人物的設置上是頗下心思的,這些人物是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結合,他們彷彿出現在我們生活之中但是卻有著他們特殊化的地方,人物的陰郁與陽光、自私與無私都是並存的,讓觀賞者對飽滿的人物充滿了思考與品味。
從故事的主題上來看不僅讓觀賞者回味深思也更讓其產生了心靈上的共鳴。影片在結尾處,小美在認識自我勇敢面對生活時的兩段獨白讓人印象深刻:「我有一對愛我的爸爸媽媽,雖然他們已經不愛彼此;我有一群關心我的同學,雖然他們不見得了解我。」
其實在這個社會中,我們同樣跟主人公同樣有著彷徨、不解的心情,也許到現在為止我們也沒有遇到真正了解我們的人。
因為我們才更依戀我們所愛的人,但是盡管如此我們還是要選擇去面對,跟主人公一樣在逃避之後一樣要選擇面對,明天還是會開始的。另一段則是:「十三歲的我們,其實非常脆弱;十三歲的我們,其實也相當堅強。所以,在我們必須面對這個殘酷的世界以前,請溫柔的對待我們。
我們要求的真的不多:一個眼神,一句話,一場雨,一陣風,或者,是一個點頭再見。只要這么一點點的溫暖,我們都會打從心裡感到幸福。」這段獨白也將故事的主題體現得淋漓盡致。
關於青春,關於成長,關於夢想,在花季的年紀里,孩子們需要的只是多一點的關懷,只是一點點。這也讓作為觀賞者的我們更加認同兩個同樣不善言辭的孩子就像磁鐵一樣相互吸引是有原因的,他們互相認同給彼此愛的溫暖,而我們彷彿也回到那個青春的年紀,也去反思我們在那個時候的彷徨和迷惘,叛逆和成長。
一部藝術作品的成功不僅是讓欣賞者在感官上有美的享受,也要有心靈上的共鳴和洗禮。
在我看來這部作品在內容上沿襲了幾米漫畫含蓄但不失浪漫的風格,同時將觀賞者帶入了披著童話外殼的現實世界,跟主人公一起思考青春與成長。
成長的過程也許是痛苦的,但是當我們回頭去看時,那些純真的情感和我們最愛的人還在,成長也是值得的!《星空》中有限的人物蘊含著無限的藝術意蘊,豐富的內涵讓每個觀眾反思和回味。
觀賞完《星空》這部作品的觀眾都會感嘆這部作品美不勝收,導演林書宇將一部動態的漫畫呈現給觀眾。這部小清新的作品不僅在鏡頭運用、音樂、構圖和燈光等形式上可圈可點,同時將關於成長這樣有深刻意義的主題拋給了觀眾。
讓觀眾享受視聽盛宴的同時讓心靈也產生了共鳴並得到了凈化,這種美感不是短暫的而是能夠互相影響的。《星空》純粹如同一首詩一般簡潔但是卻不簡單,它用電影語言營造出詩的氛圍,而在美輪美奐的氛圍下是「無聲勝有聲」的人物內心,如此飽滿的人物也註定會帶給觀者無限的藝術意蘊。
影片的詩意世界讓每一個對未來對成長有回憶的人都沉浸其中,這也是《星空》能夠屢次在各大評獎活動中獲得提名的有利憑證,也是青年導演林書宇繼《九降風》之後又一部力作!
『柒』 台灣的歷史影片
日治時期
日治時代台灣自製日語電影《莎勇之鍾》,李香蘭主演第一部在台灣拍攝的電影是1907年2月日人高松豐治郎率領日本攝影師等一行人在全台灣北、中、南一百多處地點取鏡的《台灣實況紹介》。電影內容涵蓋城市建設、電力、農業、工業、礦業、鐵路、教育、風景、民俗、征討原住民等題材[16]。第一部台灣人製作的劇情片《誰之過》於1925年由劉喜陽、李松峰等人組成的台灣映畫研究會製作。不過即使劇情片,仍有相當多的影片。具有政治宣傳的作用[17]。
1908年,高松豐治郎於台灣定居,開始在台灣北、中、南七大都會建戲院放映電影,並與日本及歐美的電影公司簽約,建立制度化的電影發行放映制度。1924年後,台北的放映業者由日本請來一流的辯士(電影說明者),電影放映業愈加彭勃起來。1935年10月,日本領台40年舉行台灣博覽會,以及隔年台北與福岡間開辟航空通運,這兩件事推化造就了日治時期台灣電影放映業的鼎盛時期[17]
民國時期
台語電影興起
主條目:台語電影
台語電影《舊情綿綿》,洪一峰主演。1955年,麥寮拱樂社歌仔戲團團主陳澄三與何基明導演合作,拍攝該團的拿手戲《薛平貴與王寶釧》,成為二戰後第一部台語片,一直到1981年最後一部台語片《陳三五娘》為止,歷經了二十多年的台語電影時代。根據統計,台語片的總產量將近兩千部,產量最多時一年高達120部作品問世。《薛平貴與王寶釧》在當時台灣社會引起大轟動,皆創下當時票房紀錄,[18],引來一窩風的台語歌仔戲跟拍風。
健康寫實電影
1960年代,台海情勢逐漸穩定,中央電影公司提出健康寫實的製作路線,兼顧歐美寫實主義電影下,聘請李行拍攝《蚵女》與《養鴨人家》兩片。兩片均頗叫好叫座。[16]。
60年代末期,知名導演李翰祥來台發展,並香港電影技術帶進台灣。此階段所拍電影類型除了初期的黃梅調,尚有歷史宮闈片《如西施》及文藝片,其中以瓊瑤原著為藍圖者佔了8部。
胡金銓與新武俠片
1960年代,香港卲氏公司開始製作新派的武俠片,其中的兩位主要導演胡金銓與張徹後來都來台灣發展。胡金銓於1967年為聯邦公司編導武俠片《龍門客棧》締造了絕佳的票房紀錄[19],從此武俠、功夫、武打類型的電影成為台灣電影的主流之一,直到80年代才沒落。胡金銓的電影發揮中國京劇的特色,結合彈簧床與吊鋼絲的特技,運用蒙太奇電影手法,使得武打動作快速俐落,動靜收放形成視覺韻律。
功夫片興起
1971年,香港嘉禾公司推出李小龍主演的功夫片《唐山大兄》及次年的《精武門》均在台掀起一股功夫熱潮,而台灣武俠主流自此就轉化為功夫片、武打片繼續在台灣流行。接著張徹在卲氏公司幕後支持下,於1974年率奇子弟兵姜大衛、狄龍等來台成立的長弓公司,也讓功夫武打片,成為當時台灣電影的要角。
愛國政宣電影
1970年代中期之後,開始了一段台灣電影的愛國政宣片時期,如《英烈千秋》、《大摩天嶺》、《戰地英豪》、《女兵日記》、《八百壯士》、《梅花》、《筧橋英烈傳》、《望春風》、《香火》、《黃埔軍魂》、《成功嶺上》、《源》、《皇天後土》、《假如我是真的》、《辛亥雙十》、《血戰大二膽》等。
除此,叫特殊的片種則有如《汪洋中的一條船》的自我勉勵寫實片及如《一個女工的故事》的文藝片。
學生電影類型
之後,李行、宋存壽、屠忠訓等導演拍了一些如《小城故事》、《早安台北》、《候鳥之愛》、《歡顏》等清新的小品。之後,導演林清介則在《一個問題學生》賣座後,連續拍攝相同類型,以學生生活為主題的學生電影,這些類型電影包括《學生之愛》、《同班同學》、《男女合班》、《台北甜心》、《畢業班》等。而這波電影尚有《拒絕聯考的小子》、《年輕人的心聲》、《不妥協的一代》。此階段學生電影成為台灣新浪潮電影出現以前的重要台灣電影類型。這些低成本獨立製作方式,也讓新導演有了拍片的機會。事實上,台灣知名導演侯孝賢也在此階段接拍了《就是溜溜的她》、《風兒踢踏踩》等兩部片子。
台灣新浪潮電影的興起與沒落
台灣電影「現代主義」化,可說是始於三支短片合而為一的黃春明原著改編電影-《兒子的大玩偶》(片中另有《蘋果的滋味》、《小琪的那頂帽子》)。除了部分禁演引發的《台灣電影宣言風波》外,中影公司大膽啟用新人拍攝鄉土文學作品,也是確立台灣電影新浪潮的主因。事實上,於《兒子的大玩偶》之前,中影已先啟用楊德昌、柯一正、張毅、陶德辰拍攝了《光陰的故事》,《在那河畔青草青》與《小畢的故事》。這些電影也促成了台灣電影的新風貌,更因票房賣座,讓台灣新電影成為主流[16]。
《兒子的大玩偶》製作完成後,突破當時台灣政治與電影保守勢力的抵制,於輿論、口碑與市場的支持下,為往後台灣電影的創作自由創造一片天空。其後,包括侯孝賢、楊德昌、張毅、萬仁、柯一正、陳坤厚、曾壯祥、李佑寧、王童等也確定了以導演為主;形式新穎、風格獨特、意識前進的台灣新電影。
一般來說,此波新浪潮電影中較重要的作品計有《風櫃來的人》、《海灘的一天》、《看海的日子》、《老莫的第二個春天》、《玉卿嫂》、《油麻菜籽》、《童年往事》、《我這樣過了一生》、《青梅竹馬》、《殺夫》、《恐怖份子》、《戀戀風塵》、《桂花巷》。
該新電影絕大多數是由台灣政府所屬的中影所投資拍攝,主要的推動者為中影主事者明驥與中高階層的小野和吳念真。此三人,可說是促成台灣新電影的主要功臣,也對當時低迷的台灣電影產生重大影響[16]。
在此影響下,台灣業內原本拍攝商業電影的導演見狀,也將此潮流引進商業電影境地,此種以鄉土小說為類型的商業電影,計有《金大班的最後一夜》、《在室男》、《嫁妝一牛車》、《孤戀花》、《孽子》等。不過因為產量畢竟有限,1980年代台灣電影仍以如許不了主角的喜劇,與其他如著賭博片、犯罪片的商業電影。
另一方面,因為香港電影的成功,讓台灣輿論上也開始出現對台灣新電影的批判聲音。以藝術電影為主軸的台灣新電影的支持者與反對者逐漸壁壘分明,此因素,讓集體的台灣新潮流電影方朝終於1980年代末期結束[16]。不但如此,在票房也大為失利。不過,相對的,此藝術電影,卻同時間大受國際影展與各國藝術電影市場上的歡迎。
『捌』 推薦幾部電影
給你介紹一些我個人比較喜歡的電影吧。都是影史上的經典,希望後來者不要復制。
一、里程碑式的電影:
1.《偷自行車的人》
關鍵詞:維托里奧·德·西卡,「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開山之作
點評:導演用真實的鏡頭記錄下最真實的生活,成為最真實的感動。
2.《八部半》
關鍵詞:費德里科·費里尼,「義大利電影後現實主義」代表作
點評:導演借男主角來比喻自己創作的甘苦和經歷的苦悶,探索出現代人的精神危機。
3.《四百下》
關鍵詞:弗朗索瓦·特呂弗,「法國電影新浪潮運動」開山之作
點評:第一部「青春殘酷物語」電影,最經典的結尾(跑向大海,意味深長)。
4.《精神病患者》
關鍵詞:希區柯克,驚悚電影
點評:恐怖電影里程碑之作,小小成本竟有幾萬倍收入,正是大師傑作。
5.《摩登時代》
關鍵詞:卓別林、默片時代
點評:當時社會背景的真實再現,體會卓別林大師的笑中帶淚。
6.《羅生門》
關鍵詞:黑澤明、日本電影
點評:黑白電影的光影魅力,導演告訴我們真相往往被人性給掩蓋掉。
7.《放大》
關鍵詞: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義大利後現實主義」代表作
點評:如今看來,影片也很犀利的批判記者的偷窺行為,色彩感很強烈看不出年數很高。
8.《一條安達魯狗》
關鍵詞:路易斯·布努艾爾,「超現實主義電影」的里程碑之作
點評:拍攝手法很高超,是一部無法用語言概括的完美之作,描寫了非理性的夢境。
9.《奇愛博士》
關鍵詞:庫布里克,黑色幽默
點評:庫布里克最經典的影片,不恐怖反而笑死你,比《發條橙》好看多了,有點怪異。
10. 《野草莓》
關鍵詞:英格瑪·伯格曼 瑞典文藝
點評:導演通過大量的閃回畫面表現了一位老醫學教授回憶自己一生時所產生的幻覺,伯格曼在本片中的象徵手法體現得淋漓盡致,對夢幻與現實之間的聯系處理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二,經典中的經典
11.《魂斷藍橋》
關鍵詞:費雯麗,歌曲「友誼地久天長」,戰爭+愛情片
點評:催人淚下的愛情絕唱。戰爭考驗了愛情,但愛情戰勝不了戰爭。
12. 《亂世佳人》
關鍵詞:費雯麗,克拉克.蓋博,戰爭+愛情片
點評:宏偉的史詩,「明天將會是新的一天」,女性堅強意識覺醒的作品。
13.《羅馬假日》
關鍵詞:奧黛麗·赫本,浪漫愛情經典
點評:古老的城市,感人的愛情。一次旅行的艷遇換來一生難以忘懷的回憶。
14.《辛德勒的名單》
關鍵詞:斯蒂文.斯皮爾伯格,二戰電影
點評:黑白電影中穿梭自如的紅色小女孩,是經典一幕。主題曲更是感人至深。
15.《教父》
關鍵詞:馬龍.白蘭度,科波拉,黑幫電影
點評:「史詩」,揭露了黑社會明爭暗鬥的內幕,音樂也非常動聽,青年演員出色參與。
16.《音樂之聲》
關鍵詞:朱莉·安德魯斯,音樂片
點評:好萊塢歌舞片經典中的經典。一首首堪稱經典的歌曲,飽含主人公深沉凝重的情感。
17.《十誡》
關鍵詞: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波蘭文藝電影
點評:藝術大師基耶斯洛夫斯基在這部短片集中對道德、倫理、人性等終極問題做了一番深遠的探討與思考,盡管每個故事情節都不復雜,背後去後暗藏著大型的人生命題。
18.《飛越瘋人院》
關鍵詞:傑克.尼克爾森
點評:尼克爾森最偉大的一部影片,各式各樣的精神病患者,還有部落長都是感動的地方。
19.《第七封印》
關鍵詞: 英格瑪·伯格曼 瑞典電影
點評:如果一個男人在告別人世之前看一部電影的話,那麼最好選擇《第七封印》。它向世人明示了人生的最後哲思:一個男人怎樣做到雖死猶生。
20.《黑暗中的舞者》
關鍵詞: 拉爾斯·馮·特里厄 丹麥歌舞經典作品
點評:一部別出心裁且唯美感性的歌舞片,有一點浪漫,也有一點灰色,但是卻充滿力量。它向100多年來經典電影里所有愛的深處走去,既有琉璃的色彩,又有深淵一樣的穿透力。
三、其他國家的特色:
21.《對她說》
關鍵詞:阿莫多瓦,西班牙電影
點評:國寶級導演,喜歡拍女性電影,他總感受到女性外表柔弱,內心堅強的一面。
22.《悲情城市》
關鍵詞:侯孝賢,台灣電影
點評:用平淡的筆墨展現台灣人民內心的悲情,反映當代台灣社會的灰色史詩。
23.《關於莉莉周的一切》
關鍵詞:嚴井俊二
點評:唯美的鏡頭,殘酷的青春,莉莉周美妙的歌聲依舊盪漾在耳邊。
24.《小鞋子》
關鍵詞:馬基德·馬基迪,伊朗電影
點評:小孩子的童貞,小孩子的單純。為了一個理想而過早得面對挑戰。
25.《霸王別姬》
關鍵詞:陳凱歌,張國榮,中國電影
點評:「人生如戲,戲如人生」,體會戲曲家的悲歡離合。柏林電影節「金棕櫚」大獎。
26.《雲上的日子》
關鍵詞:蘇菲.瑪索,安東尼奧尼,法國影片
點評:有著一雙美麗眼睛的蘇菲.瑪索,真是我所見到最漂亮的女演員。
27.《兩生花》
關鍵詞: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法國電影
點評:《兩生花》將宿命的神秘感和豐富敏感的感性情緒發揮到了一種極致的境界。
28.《收信人不詳》
關鍵詞:金基德,韓國電影
點評:一位最偉大的當代韓國導演,一部最有深意的最含蓄的戰爭影片。
29.《美麗人生》
關鍵詞:羅伯托.貝尼尼,義大利電影
點評:編劇出如此巧妙的戰爭故事的貝尼尼又親自導演了這部有歡笑有淚水的電影。
30.《猜火車》
關鍵詞:伊萬·麥克雷格,英國電影
『玖』 有什麼好看的戰爭電影,我要推薦詞和大致的劇情
《拯救大兵瑞恩》
《黑鷹計劃》
《我們曾是戰士》
《冰雪勇士》
《太陽淚》
《第九縱隊》
《前進,巴格達》
《海豹突擊隊》
《太極旗飄揚》
《餓狼谷》
《父輩的卜彎旗幟》
《珍珠港》
《兄弟連》電視劇
《大敵當前》(決戰中的飢歲較量)
《大偷襲》
《風語型肢悶者》
《深入敵後》
《天國王朝》
《勇敢的心》
《愛國者》
《300勇士》
《特洛伊》
《虎虎虎》
。。。。。。
至於推薦詞和大致的劇情,就不一一贅述了,
一搜就出來了。要是都弄出來,顯得樓主多沒水平啊,哈哈哈哈
『拾』 求大神,對於台灣電影的看法。
對台灣電影而言,2011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在台灣地區,《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賽德克·巴萊》等片的高票房進一步拉動了本土電影的市場效應;另一方面,以鈕承澤、陳正道、林書宇為代表的一批導演,來到大陸尋求新的合作機會,被視為香港導演集體北上之後又一輪人才流動。值此契機,我們專訪了一批活躍於業界的台灣電影人,包括製片人徐立功、焦雄屏、陳國富、李烈,林書宇、陳正道、九把刀等導演,以及趙又廷、彭於晏、陳柏霖等新生代明星。希望通過他們的表述,呈現出這一年台灣電影的面貌。 在中國電影產業化發展突飛猛進的十年中,台灣電影一直是其中的一個「缺口」,業內甚至出現了很多「台灣電影已死」的看法。但是近年,隨著《海角七號》《艋舺》《雞排英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等台灣影片不斷刷新本土票房紀錄,或者在國際影展上嶄露頭角。台灣電影漸漸開始爆發,且復甦之勢十分迅猛,不僅在票房上屢創奇跡,在題材類型方面也開始了越來越多的嘗試。早前《海角七號》等台灣電影在大陸引進公映後雖票房平平,但在業內卻實現了口碑相傳,而隨著今年《星空》《LOVE》兩部影片宣布與大陸電影公司合作拍片,以及金馬獎提名出現有史以來囊括兩岸三地優秀作品的「格局」之大,台灣電影是否會與香港電影同樣呈現「北上」的趨勢也開始引起業內關注。 台灣電影的本土發力令人矚目,解決「生存之道」後,下一個問題是如何尋求更大的發展。台灣本土市場容量畢竟有限,而隨著兩岸電影合拍政策的開放,台灣電影人也開始效仿香港電影人的「北上」浪潮,去內地尋找一個更大的市場。 2011年,台灣電影導演「北上」的勢頭變得清晰。小馬奔騰影業投資的時尚愛情片《幸福額度》,邀請台灣新銳導演陳正道執導;而台灣青年導演領軍人物鈕承澤赴內地開拍的《LOVE》,投資成本叫價7500萬元,比起鈕承澤上一部佳作《艋舺》6000萬新台幣(約為1260萬元人民幣)的投資規模,堪稱天壤之別。「北上」意味著更大、更專業的宣傳發行規模,而這一度是台灣青年導演最大的掣肘。台灣導演林書宇籌拍幾米漫畫改編的《星空》之初,成本只有3000萬新台幣,其中1000萬新台幣還來自電影輔導金。而該劇本入圍華誼兄弟的「H計劃」之後,投資成本一下擴大三倍,用充足的資金為影片營造了唯美夢幻的視覺效果。華誼兄弟用專業團隊為影片賣力運作後期的宣傳營銷,讓這部文藝氣質的影片享受到商業大片的待遇,這一切,是林書宇在台灣完全想像不到的。 對台灣導演而言,「北上」意味著更為廣闊的天空,而台灣導演獨特的人文氣質、細膩的拍攝手法,也為他們在內地的發展逐步鋪路。在香港導演入主內地,爭拍億元大製作的同時,台灣導演集體表現也讓人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