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評價電影《阿黛爾的生活》
這部電影我居然鬼使神差的擼了兩遍,與其說不喜歡,倒不如說跟期盼的結果略有差距。而在最初放映之前,它就吸引了太多的眼球:同性、同性的性、藍發的少女。而在這層撥不散的迷霧下,電影本身其實講的是有關少女的的愛情和成長的故事。愛情,它能讓每一個人成長和成熟,並且變得堅不可摧。
故事是最普通不過的故事,阿黛爾和艾瑪相遇、熱戀、吵架、分手。每一個橋段都不新鮮,每一個畫面都充斥著各種情緒,也激盪著各種矛盾。有角色之間的沖突才有劇情,電影才有的拍。而電影中的沖突叢冊太顯而易見了,兩個人的出身背景、交際圈甚至是人生理想都相差太遠甚至是相背的,這也暗示著她們註定要以分手而告終,並且永無復合的可能。
在這段感情中,阿黛爾永遠都是一個小姑娘,她是害怕孤獨的、寂寞的、沒有安全感的,想要無時無刻的跟艾瑪在一起,如果這種要求不能被滿足,她寧願出去投入到別的男人的懷抱,去享受那稍縱即逝的溫存。這在艾瑪看來,簡直是大錯特錯愚蠢至極的。像艾瑪這樣的追逐事業與夢想的女生來說,她所需要的不僅僅是「你無時無刻不陪在身邊」這種小兒科的所謂的關懷,而是「我的成功也有你的付出」,兩人能夠並肩站在榮耀之下,相互欣賞並且相互扶持。歸根結底,各種三觀的差異使得兩弊鎮人走上分手的絕路。
所以,我特別想說一句,誰他媽的說只要有愛就能夠在一起的?!這個世界太復雜,人心太難揣測。就算你揣測對了他人內心的想法,也有現實這條橫溝切斷剩下的念想。
我相租鄭粗信她們最初是相愛的,也是純粹的。留下難忘的時光,結果卻是徒勞。
本來看到最後我應該高興的,但是結果看到阿黛爾還是這么不爭氣的試圖復合,我就不高興了,我說姑娘,如果你被甩了、什麼都沒得到,那麼至少從今以後多愛自己一點兒,讓自己成長一點兒,或者變得更加堅強一點兒不好嗎?!
過去的生活就是一灘深不見底的流沙,你逃出來了才能一直向前走,否則它會慢慢將你侵蝕。
2. 如何評價阿黛爾的生活
影片開始不久便被阿黛爾的氣質和美貌所吸引。她並胡瞎不是精緻端莊的美,而是一種真實隨性的美,還帶著一點隱隱的憂傷。於是,我便預感這是一個悲劇。
阿黛爾是一個悲劇色彩的人物。她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她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她太在乎別人的看法,她默默地承受悲歡離合帶來的傷害,她安靜地哭泣讓人心疼。
她走路的樣子大大咧咧,不管是最初高一時穿著牛仔褲和夾克時的丑小鴨樣子,還是最後從畫或耐廊里出來精心衫做春打扮後的成熟女性的樣子,她走路的背影都不像是一個淑女,盡管她將頭發梳起一半想顯得淑女。還有她吃意麵的樣子,好有食慾,讓看的人都覺得好好吃。就是這樣的率真和可愛讓我對這個角色無比喜愛。
電影的拍攝手法很隨意,像是低成本製作,但更給人真實感。
吃和愛,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兩件事。
艾瑪第一次打電話就說自己是強勢的類型。他們後來的分開來自於不平等的地位,跨越不了階級帶來的思想觀念和眼界的差異。
愛對方超過愛自己並不是一件有回報的好事。阿黛爾將艾瑪當做了生活的全部,以致於艾瑪在為展出忙碌的時候,阿黛爾覺得孤獨。共同的成長和進步才能始終攜手共進。所追求的東西是否一樣也決定了最終到達的終點。
每個人都必須學點哲學。艾瑪14歲讀了薩特,明白了自我存在的意識和肯定,這對她後來的人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她的自我意識,她的不迷茫,她對追求的理性和堅定,占據了生活、事業和愛情中的主動權。
3. 如何評價電影《阿黛爾的生活》
影片幾乎亂真的女性情色戲的確令漏搜悉人印象深刻,但實際上卻是一個充滿激情、處理老道的愛情故事。(《好萊塢報道者》評)
憑借兩位女主驚艷的表演,影片女同戀情題材上開辟了新的領域;不過卧室戲份卻內涵豐富、意味深長,在感情和心理上都給人以觸動。(《每日銀幕》評)
影片重塑了你對一見傾心的魔力的認識,同時也放大了你對這結果的懼怕;愛,就像閃電一樣,能照亮黑暗,也能付之一炬。(Anthony Lane@《紐約客》評)
或許只有在法國生活過,才能體會《阿黛爾的生活》真正的意義,不在愛情,不在女同,更不在性,而是那條看不見卻隱隱存在的階層鴻溝。影片中有真實且熟悉的校園生活,三個小時的影像記錄中,最忠實的,就在於看似漫不經心的對話。導演暗下省略語:愛好閱讀的普通女孩,與受藝術熏陶的拉拉之間,其實隔著一百個薩岡。《阿黛爾的生活》之所以能問鼎金棕櫚,入圍各家年度Top10,除了女孩愛情歷險的內心經歷,更是愛過之後的外部殘酷。與男人和吃醋無關,這些表面上的溫暖和迷戀,只不過是陽光下另一個美好的謊言罷了。(現代快報評)
不同於中式追憶青春,日式殘酷青春,美式炫耀青春,在法國導演這兒,青春是塗滿浪漫和激情的禁果,嘗過就很好,不因力有未盡而追悔,也不因物是人非而遺憾。阿黛爾跟艾瑪笑著寒暄,哭著離去,彷彿在璀璨中死去,又在涅盤中再生。返觀片名,一切最終都漏猛要服膺於生活:生活驅馳人們在固定的框范里周旋,並沒有施予太多僭越的可能。阿黛爾沒像原著那樣患上絕症,她只是把艾瑪洗褪了的藍穿在身上,在心底留下一簇藍色火焰,這是她的生命之光、慾念之火,曾渡她探入命中蜃景,證明在湮沒人海、庸碌一生以前,她曾努力活得豐盛。(南都周刊評)
《阿黛爾的生活》講述了一個狂熱、豐富、讓人精疲力竭的愛情故事,記錄了一個年輕女人從好奇到心碎的心路歷程,源於她對一個比她略為年長的女人的依戀,既痛徹心扉又充滿喜悅。雖然片中有很多哭泣和嘆息,但是導演阿布戴·柯西胥採用的不是傷感誇張的拍攝手法,而更像氣象學手法。他研究雷達,察看地平線,尋找令人激動的天氣模式,然後沖進狂風,帶著觀眾穿過猛烈的大風和擊打靈魂的暴風。不過這部電影關注的重點絕對是當代,它的成就無疑在電影方面。柯西胥讓我們沉浸在21世紀法國的日常生活中,包括學校、政治、美食、美酒和性愛,闡明了覺醒的意識帶來的折磨與狂喜。(紐約時報評)
其實整部電影看下來,感覺倒未必是在講同性情感,而是無關性別。對阿黛爾來說,她本來就不是一個堅定的同性戀或異性戀,總是會被獨特的人所吸引,不管對方是男是女。所以她並不是喜歡女人,只是愛上了這個叫艾瑪返乎的特別的女人。電影最後,她穿一身藍色裙子去參加艾瑪的畫展,她在空間里流連忘返,不禁讓人猜測,那時的她是否是在一幅幅畫作中尋找自己的影子。(網易娛樂評)
《阿黛爾的生活》從內容上來說,這個故事有著非常深刻而復雜的社會背景。除了北非移民在法國的生存狀態表達,該片還涉及當下法國同性婚姻合法化運動,以及青春少女的叛逆,愛情和成長的主題。其內涵足以讓影評人得出各種解讀。除此之外,該片在影像表達方面也有很多值得稱道的地方,尤其是該片的攝影,異常細膩生動。全片一半以上都是兩位主角的特寫,還有大段大段的超長鏡頭。好在兩位女孩長得並不難看,否則很難想像一張臉那麼長時間充斥在鏡頭前。(南方日報評)
《阿黛爾的生活》像是篇散文,而非記敘文。女孩人生最美好的那幾年,劈過腿、失過身、深愛過、攪過基,再用與舊愛短暫重逢、背身離開的做法,來終結一段念想,有遺憾卻也不失精彩。從這個角度來看,《阿黛爾的生活》講的不止是阿黛爾,所有女人都能從中或多或少找到自己的影子,片子的基調哀而不傷,這其實是一部關於女人的半生的情感紀錄片。(騰訊娛樂評)
4. 如何評價電影《阿黛爾的生活》
青春的本態在《阿黛爾的生活》法式浪漫渲染正伍下倍顯唯美,怦然行動的相遇里中電影所給人的是一場凄美的愛戀,在這部長達三個小時的同性之愛里,電影透過真實而熟悉的校園生活,特寫的鏡頭以平淡的日常將女同行清哪之間真摯的愛戀,近乎真實的呈現,未嘗有何冗長的日常,使電影帶領觀眾走入了阿黛爾的世界,也正是這種真實,使本自常人難以接受的同性話題,引發檔碼了足以為人共鳴的感動。 ——夢里詩書
5. 阿黛爾的生活詳細影評
《阿黛爾的生活》講述了阿黛爾和艾瑪兩個女孩的愛情故事。阿黛爾在一個非常保守和正常的家庭長大。她也是一名未來的教師,可以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她在愛情的種子里遇到了艾瑪。
艾瑪,一位從事藝術的畫家,對藝術有自己的追求和想法。她已經出櫃多年了,很清楚自己想找什麼樣的伴侶。這兩個人,從相遇開始,不同的世界觀、不同的追求和生活環境就註定了兩個人的悲劇。
這部電影的精緻是平靜的敘事手段,完美地表達了兩個人從最初的激情愛,阿黛爾的無畏,後來,隨著情節的推進拿鄭,兩個人的生活軌跡越來越不同,消察頌阿黛爾不再融入艾瑪的精神世界。
在愛的日益消磨,兩個人的共同話題,只是停留在食物、衣服、住房和交通,不再深入。如此沒脊平靜,但一步一步地引人入勝,不斷地引導我們的情緒沉浸在其中。
哲學故事穿插在電影中,它的悲劇與整部電影相互反映。再加上電影中街頭藝術家表演的手盤,悲傷、荒涼、直接擊中人們的聲音,中間插入一個「i follow river」,將整部電影的氣氛渲染到極致。
最令人驚嘆的是,我們真的可以從這部電影中看到我們現實生活的縮影,這與我們是否是同性無關。相反,一開始,愛的產生一定是因為彼此的一些特點,一些特點吸引了我們。
我們相愛了。沒有狗血的鬧劇是一種普通的愛。當我們興奮的愛逐漸消失時,各種各樣的問題會逐漸出現,三種觀點,溝通,願意做一些改變,相互理解,這些穿插在我們生活中無數的小問題,慢慢積累,但讓我們最終分道揚鑣。
6. 如何評價電影《阿黛爾的生活》
故事很簡單,一個女孩在青春期,對性的感知與迷茫。再到遇到一個人海中,輕撇一眼就無法忘掉的女子,何況頭發還是藍色,這么扎眼的顏色。
於是,邂逅,熟知,相愛,生活在一起,不可避免的產生問題,出軌,分手,失戀的痛楚,嘗試著復合,最後再見面,發現其實她已經不在她的世界裡,雖然畫廊里展出的畫上,畫的都是她。
電影改編自法國同名漫畫,和漫畫的出入,大致在於,漫畫的敘述主角應該是Emma,而電影是Adele;漫畫用很多的篇幅去表現Emma如何和Adele在一起,兩個人之間關系未明的糾纏,而電影則更著重與Adele在分手之後的種種;結尾的變化,還有Adele的職業的確定為老師而非公司職員。
很佩服Abdellatif Kechiche的大膽嘗試,很少有一部電影,在一部三個小時的長度里,前兩個小時居然幾乎用的都是大特寫的鏡頭,拍主角上課,吃飯,睡覺,自慰,做愛,洗澡,調情,但是卻不讓觀影者對此手法心生厭煩,沒有任何的被侵略感。
這種手法的運用,另一方面帶入感極強,特別是在面對電影巨幕觀影時,整個屏幕上充滿著女主角的影像,她對Emma的眉目傳情,她吃飯時候的愉悅,她的困惑與迷茫,甚至做愛的時候,還在用大特寫。
給人的感覺 -- 震撼。
還有長達十幾分鍾的性愛場面,非常的讓人震撼,倒不是說內容,而是完全沒有任何配樂,最直觀的方法去呈現。
想來阿黛爾的生活,其實也就是把她人生中這段經歷,用最直接明了的方式呈現,當然它也在呈現兩個人的愛情故事。
「愛情發生的可能性,有千種,萬種,是擦身而過的一瞬,是陽光下的回眸,是某種氣味或一句聰明的調皮話,但是分手的理由,總是單調的一致,無非即是不愛了。」
幾個眼神的對視,幾段曖昧的調情,交待了兩人的相愛,而常規的愛情電影總是更喜歡表達--「成為愛情的過程」,往往對情侶之後,生活之下的情景較少如此事無巨細的展現。
想必導演很清楚,負面情緒的感染力遠勝簡單輕松的快樂。
藍色是第一章里愛情的主色調,而第二章里它的功能就轉為分手的寫照。
Abdellatif Kechiche從電影第一篇章就做了伏線,兩個家庭聚餐的場景與布置上的不同,對話和氛圍上的差異。
雖然沒有把「Emma在Adele家半夜裸身去廚房拿牛奶喝,以致於被Adele的媽媽發現兩人的關系」,這段在漫畫里算是有張力的情節放入到電影里。
但是他還是很好的選取了轉折點。
整個電影的轉折點,被導演很巧妙地安排在阿黛爾辛苦幫Emma籌備朋友的聚會。
而這個聚會上,藝術家的朋友,不是圈子裡的人,自然也跑不遠。在聚會里,身為幼兒園老師的Adele發現自己是個局外人。這種殘酷的發現,不僅僅表現在Adele時不時的瞧著Emma在聚會里的一舉一動,同時也被鏡頭適時虛焦人物,對焦在背景里的默片 -- 用那黑白默片里誇張的表情去映襯Adele的焦慮心情。逃避,是對問題所能採取的最快措施。在聚會里她只能靠自己不停的忙東忙西,去照顧Emma朋友是否enjoy party,來證明自己也在參與這個party。而對於法國人或者藝術家來說,一個風趣幽默的對話或辯論,遠比美食來的更重要。他們愛美食,但是他們更愛咖啡。
這是伏線一。而伏線二是後來在Emma工作方面出現問題,她在一旁吃早餐,卻也提不出半點建議為Emma分憂解難。
距離的開始,意味著冷漠入侵在兩者的關系間。
Emma忙於事業,無暇分心Adele, 從情感上合理的構建了阿黛爾肉體出軌的理由。
於是,他們也如一般情侶一樣,最終走向了分手。
分手那段性,確是是張力十足,Emma的爆發也是Lea終於在整部電影里,有了屬於自己的關鍵一幕。
之後便是很長的篇幅去描述,Adele失戀後的各種場景。想必,愛過一次,分過手的人,是能從中感受到那種揮之不去,又突然襲來的痛。
可以說是年度里最好的,表現失戀中受傷一方的種種的體驗片。
她們相遇是因為藍色擦身的一瞬,而分手後的那場再見戲,兩人同樣穿著各自藍色系的衣服,坐在一個藍色點綴的咖啡館里,而一切早就不可挽回,-- 一個人不愛了,那兩個人的緣分也就到頭了。
電影結尾,阿黛爾去Emma的新畫展,看到了Emma和她的現任。現任以一種女主的身份置身與畫廊里 -- 與Emma的關系是平等的,能權衡賓客之間的關系,能給Emma事業一臂之力。
也許在阿黛爾轉身的那一刻,她明白了,自己自始至終都未曾在
7. 如何評價阿黛爾的生活
不久前奧斯卡頒獎禮上的烏龍事件讓原本的最佳影片《月光下的藍色男孩(Moonlight)》成了這個愚蠢笑話的一部分。但卻也因此讓更多人知道《月光下的藍色男孩》這部黑人男同性戀影片。
8. 《阿黛爾的生活》有何深層含義為什麼會有那麼高的評價
《阿黛爾的生活》真正的意義,不在愛情,不在女同,更不在性,而是那條看不見卻隱隱存在的階層鴻溝。影片中有真實且熟悉的校園生活,三個小時的影像記錄中,最忠實的,就在於看似漫不經心的對話。導演暗下省略語:愛好閱讀的普通女孩,與受藝術熏陶的拉拉之間,其實隔著一百個薩岡。
《阿黛爾的生活》之所以能問鼎金棕櫚,虧晌入圍各家年度Top10,除了女孩愛情歷險的內心經歷,更是愛過之後的外部殘酷。與男人和吃醋無關,這些表面上的溫暖和迷戀,只不過是陽光下另一個美好的謊言罷了。
《阿黛爾的生活》的內容解讀:
《阿稿空拿黛爾的生活》從內容上來說,這個故事有著非常深刻而復雜的社會背景。除了北非移民在法國的生存狀態表達,該片還涉及當下法國同性婚姻合法化運動,以及青春少女的叛逆,愛情和成長的主題。其內涵足以讓影評人得出各種解讀。
除此之外,該片在影像表達方面也有很多值得稱道的地方,尤其是該片的攝影,異常細鍵搭膩生動。全片一半以上都是兩位主角的特寫,還有大段大段的超長鏡頭。好在兩位女孩長得並不難看,否則很難想像一張臉那麼長時間充斥在鏡頭前。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阿黛爾的生活》
9. 《阿黛爾的生活》
直到昨天我才看到這部電影。
第三遍看《阿黛爾的生活》才有一點明白它為什麼拿得到金棕櫚獎。 三個小時的電影,卻很難讓人沒有耐心看下去。 也是一部,我不得不拿著耳機嚴陣以待,驚心動魄的電影。 電影很大的賣點是,女同。 尺度大到,讓活在廣電下的我只能用省略號表示........
阿黛爾和艾瑪分手,在最開始就初見端倪。 藝術家的浪漫,細膩,膽大,自由,頑固的態度在艾瑪身上淋漓盡致。 十五歲的女高學生,探究,好奇,敏感,混亂,遮掩,惶恐,和怦然心動。
艾瑪野心勃勃。 阿黛爾只想做普通的老師。 想法不同,未來不同,交際圈子大相徑庭,生活也像斷層,機緣巧合下交叉。
讓我印象很深的片段是,阿黛爾丟下朋友,跟藍頭發的艾瑪走了。 似乎帶著某種隱喻,阿黛爾會義無反顧的跟艾瑪在一起,給自己烙上朋友們都無法接受的標彎寬簽。 阿黛爾的朋友在質問她是否是拉拉時,語言惡毒的,連一向含蓄,會拐彎抹角的中午字幕都用到很敏感的字眼。 赤裸裸的,表達了阿黛爾的圈子(或者說大部分人)對派中於同性戀的抵觸,和厭惡情緒。 艾瑪的朋友聚會,每個人用文藝的想法打量阿黛爾,誇阿黛爾是好的女朋友。
艾瑪帶阿黛爾回家,在母親和繼父面前親吻阿黛爾。 艾瑪到阿黛爾家,說「男朋友是經商的」,阿黛爾的母親甚至准備了兩張床。
其實看到電影最後,不是在說同性戀,也不是在說異性戀,或者雙性戀。 只是在表達阿黛爾,阿黛爾這個人的生活。 她的掙扎,她的愛情,她平凡的夢塵鬧山想,她的留戀不舍。她的沖動,她的不甘寂寞。
她的一切,和所有二十多歲的少女一樣。
不追憶青春,不放肆青春,不剋制,只是平白直敘,把青春親密,真實的展現出來。 在我看來,阿黛爾是這部電影的唯一主角,即使艾瑪占據了大量的戲份,在阿黛爾二十多年的生活留下了濃情重彩的潑墨。 阿黛爾仍舊是唯一的主角。 無關太多東西,僅僅是阿黛爾,也僅僅是每個女孩。
僅此而已。
10. 豆瓣評分達8.4分的同性戀影片,《阿黛爾的生活》為什麼值得這個評分
一部好的電影,不僅僅是畫面給人以視覺沖擊,還要有一種直擊心靈的感觸,而《阿黛爾的生活》這部電影,同時達到了這兩個要求。為什麼這樣一部小眾題材,又是由漫畫改編的電影可以獲得如此高的評分呢?其實我們終究可以在電影中找到答案。
這樣一種並不是美好的結局,像是在觀影者心裡重重的捶上了一拳,也正是整部電影所要傳達的情感問題:所謂的一件鍾情,真的能夠抵得過長相廝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