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近幾年來台灣的影視業不是很景氣,張震這樣的電影大咖是不是也受到了影響
近幾年,台灣的影視業,因為種種的原因,非常的不景氣,整個行業死氣沉沉,毫無活力。這個情況,對於張震等少數的電影大咖,影響不大,因為他們的事業中心,不在台灣。這個情況,只是苦了台灣本土的電影人,他們受到很大的影響,有的甚至無工可開,處於失業的狀態。
真正苦逼的,是那些本土的從業人員。以前有大把的戲拍,有大把的影片要製作,有大把的影片要宣傳發行,有工開有飯吃,生活穩定而幸福。現在想開工沒工開,隨時有可能失業,有的已經失業。
B. 《大佛普拉斯》:這部台灣電影揭露的社會現實,真實得令人害怕!
看國產電影,下意識的謹慎。
總怕遇到沒有味道的電影,嚼不動,吞不下。
這部《大佛普拉斯》讓我驚喜,看完久久回味,不能忘記。
2017年10月於台灣上映,豆瓣評分8.4,是台北電影獎最佳劇情長片5項大獎最大贏家。
該片是台灣紀錄片工會常務理事黃信堯導演的首部劇情長片,講述台灣鄉鎮兩級分化的灰暗社會, 看完讓人震撼,這好像是所有社會的現狀。
電影採用黑白色調,只有行車記錄儀的那一頭,採用彩色畫面,那是底層人民想像的權錢階級的絢麗生活, 帶有極強的諷刺意味。
菜脯、肚財和釋迦,生活在鄉鎮的底層,他們屬於方言的世界。
菜脯白天吹號子做兼職,正式的工作是在黃啟文的工廠里當夜班警衛,有10年之久。
為人老實憨厚,耐心服侍家中老母,在搭老母從醫院回家的路上,老母還帶著吊瓶,這個畫面讓人淚流不止。 何以為孝,這和富裕沒關系,大概就是用心的陪伴和照顧吧。
肚財以前被關過,無父無母,阿嬤死後,他就成了一個無根之人。
在小鎮上靠撿垃圾維持生活,晚上經常來菜脯的警衛室,外面的世界裡肚財永遠在點頭哈腰, 大概只有菜脯一人供他欺負吧。
面對要收繳他垃圾車的兩個警察,肚財終於進行人生唯一一次反抗,卻落得送進派出所,沒了垃圾車還上新聞的下場。
肚財沒有抱怨,繼續生活,彷彿之前經歷的那些已經和他沒有關系。
釋迦是三年前突然出現在小鎮上的,住在一個沒人用的海防衛哨里,沒人知道他的過往,連唯一的朋友肚財也只知道他每天晚上需要聽著海浪聲才能睡著。
釋迦和別的流浪漢不一樣,他每天都穿得很整齊,騎著自行車到處逛一逛,十分努力和勤快。在電影中基本沒有台詞, 永遠沉默 。
在肚財的唆使下,菜脯偷拿黃啟文舊賓士車上的行車記錄儀到自己的小屋中播放,他們好奇老闆平時的風流韻事。
對於他們來說,那是另外一個世界,一個他們驚羨又無法觸及的燈紅酒綠的生活。 視頻只有車窗外的景象和車內的對話聲音,卻足夠令他們興奮。
無聊的視頻有時會讓他們打瞌睡, 卻也讓他們忘記時間,不願停下 。
在聽到老闆和大三學生亂搞時,他們激動不已,那些對話和嬌喘的聲音,滿足底層人們的情色幻想。
他們偷窺成癮,想要發現更多躲藏在黑暗中的秘密,想像著那些充滿色慾的生活。
老闆黃啟文身在權力階級,擁有著令底層人民羨慕的地位和生活。官場上利益糾纏,看人說人話見人說鬼話。
夜場中,放飛自我,發泄性慾。那種胡作非為的生活至少是底層人們想要而不得的。
終於,肚財和菜脯發現更大的秘密,老闆將跟隨自己多年的葉女士殺害。
這並不讓他兩興奮,反而驚恐的不知如何是好, 像丟了魂似的。
人們都說他們是見到了什麼臟東西。
人有偷窺欲,偷窺那些在檯面上說不得做不得的事情,對躲在黑暗的事情充滿好奇。
像肚財和菜頭這樣的人,偷看老闆的行車記錄儀,發現不幹凈的事情後,魂都丟了,估計是沒想到原來黑暗裡還有這等事情,讓他們一時緩不過來。
這是他們無法想像的人生。
這次偷窺,改變了兩人本就凄苦的命運。
肚財因酒駕出車禍而死,但村裡的人都知道肚財是不喝酒也沒有那麼多錢喝醉的。
失去肚財的釋迦,依然每天騎著自行車到處逛,但好像沒有目的地。
菜脯不再當警衛,在黃啟文旁敲側擊地威脅下過著心神不寧的生活。
肚財死去後,菜脯第一次走進肚財的住所,在這里他看到的是一個陌生的肚財。
屋子裡到處都是肚財在娃娃機夾到的娃娃,作為一個中年男子,肚財很愛夾娃娃的理由是夾娃娃很療愈。
還有那些肚財私底下收集的美女圖片,都是從報廢的雜志中找來的。
這些都菜脯感到陌生,他好像從未了解過肚財。
電影中有一個情節,電閃雷鳴的一個晚上,釋迦在旁邊一個露天的游泳池裡洗澡,周圍沒有人,他安靜的沖洗自己的身體,讓我感受到強烈的孤獨感。
或許那是底層人的內心,空空如也,了無生趣,安靜而惘然,只有自己,沒有妄想。
肚財就這樣在幾個熟知的朋友的目送下離開,好像什麼都未曾留下,更沒有多少人會在乎。這或許是那些底層生活的人們的宿命。
而「做錯事」的有權階級,或許一手遮天,繼續過著平時那樣正常的生活。
電影無比真實,讓人深深感受到底層人民的無力感。
他們或許想像過改變生活,想要更好,可是刺骨的現實讓他們很快明白。
這個世界,好像不屬於他們。
C. 當年《東成西就》火了之後,台灣電影人也拍出了一部「仿製品」
《東邪西毒》和《東成西就》的幕後趣聞,想必很多人都已經了如指掌。如今這兩部電影,都是「香港電影百大佳片」榜上的常客,尤其是《東成西就》,它不僅匯聚了多位當年香港娛樂圈的一線巨星,更將他們一個個都變成了搞笑天才,這樣的組合,註定無法復制。
其實《東成西就》火了之後,台灣的長宏電影公司也在同年如法炮製出了一部風格與之接近的喜劇電影——《神經刀與飛天貓》。導演朱延平號當年被稱為台灣的「王晶」,出過好片,也出過不少爛片。九十年代初武俠片大行其道之時,朱延平就接連拍了《新流星蝴蝶劍》和《劍奴》兩部武俠電影,雖然這兩部電影都談不上是什麼佳片,但卻為朱延平累積出了武俠電影的拍攝經驗。所以執導《神經刀與飛天貓》的任務,自然就落在了朱延平身上。
《東成西就》除了強大的明星效應外,最吸引眼球的另一方面是劉鎮偉將金庸先生的經典《射鵰英雄傳》進行了顛覆和嘲弄,讓原作中充滿正義感的英雄和大俠們使勁兒地插科使砌,以娛樂觀眾。而拍攝《神經刀與飛天貓》時,長宏也拉來了王晶擔任監制和編劇,更藉助他的人脈,請來了梁家輝、張學友、張曼玉、張敏和吳孟達等等加盟本片。甚至還有影友評論,這部電影如果加入了哥哥和王祖賢,會更加完美~
至於故事情節,金庸已經被劉鎮偉拍了,怎麼辦?所以,兩人就把目光投向了古龍作品。電影中不僅有大小飛刀、大小風騷,還有神秘離奇的員外、詭秘的淫魔等等。可以說古龍小說各種成功的元素,在這里都被重新包裝成了讓人捧腹大笑的喜劇橋段,論笑點,本片絕對不輸《東成西就》。
電影講述了林志穎飾演的小飛刀和梁家輝飾演的大飛刀,和張敏、葉蘊儀飾演的大小風騷,在搶奪抓捕九尾狐(張學友)和飛天貓(張曼玉)夫婦過程中引發的一系列故事。而電影結尾,六人共同對抗曹員外的情節設計,也和《東成西就》如出一轍。
有趣的是,本片也是王晶對父親電影的一次致敬。早在六十年代末,王晶父親王天林就執導了一部與《一招半式闖江湖》風格類似的惡搞片《神經刀》,將當時流行的武俠電影中的經典元素通通顛覆了一遍,譬如日本盲俠、獨臂刀、龍門客棧等響徹一時的經典符號,都「難以倖免」。直到今天,還有許多觀眾仍然記得這部被譽為是「港式無厘頭」喜劇始祖的作品,因此影片在香港公映前夕,王晶和朱延平也將片名《九尾狐與飛天貓》更換成了《神經刀與飛天貓》。
據說王晶被邀請為本片擔任製作人屬於緊急救火。因為要趕檔拍攝,於是王晶一拍腦袋,便將父親《神經刀》里的舊把戲重進行了重新復刻。片中依次出現了日本伊賀派浪人、斷掉手掌的「永遠不死」、引退的官府高手夫婦開的客棧,還有陳寶蓮的淫魔色相等等……
王晶的喜劇電影,總會當年賣座電影進行戲謔,這個「習慣」,其實直到今天仍然沒有改變。譬如《英雄本色》火了,《追女仔》里便將「楓林閣決戰「重拍;《本能》火了,《逃學威龍3之龍過雞年》便將其中的情節拿來開涮一通。武俠片火了,王晶又推出了《鹿鼎記》、《鐵雞斗蜈蚣》,以喜劇風格與它們拉開了距離。在《神經刀與飛天貓》里最絕的就是塑造了一位氣宇軒昂又有特殊嗜好的俠客,他就是-----西方求敗,最後更是祭出吸星大法,難免讓人大跌眼鏡。
港片拍攝有過「七日鮮」的說法,而當年的台灣片商為學習香港電影的快產快銷模式,也曾扎堆式地投資投拍武俠片和黑幫片等等。其中優劣混雜,水準參差,不一而足。也許《神經刀與飛天貓》和《東成西就》綜合相比還是差了一截,但它被賦予的時代特色,同樣讓人過目難忘。
D. 跪求搖滾樂殺人事件2017年上映的由姚愛寗主演的百度雲資源
《搖滾脊念樂殺人事件搖滾樂殺人事件》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https://pan..com/s/1eRjMrwwmxwfaL7VIsOtvUQ
導演:游智煒
編劇:吳德元
主演:姚愛寗、歐陽倫、宋柏緯、林辰唏、楊大正SamYangTa-cheng、李亦捷、舞陽、澎恰恰
類型:閉旅音樂
製片國家/地區:中國台灣
語言:漢語普通話
上映日期:2018-09-14(中國台灣)
片長:90分鍾
又名:KilledbyRockandRoll
一部向九〇年代台灣搖滾樂致敬的電影。趙一豪〈改變〉揭開主角「獨裁者樂團」序幕,這首出自
1990年台灣最後一張禁歌專輯的歌,映照這群搖滾客如何離經叛道,堅持唱自己的歌,而在反抗威
權的同時,也被權勢蹂躪糟蹋;片中警察濫權、橋下破爛演唱會等,諸多情節源自曾經的真實,結
局則讓人意想不到。
董事長樂團貝斯手林大鈞監制,滅火器、八十八顆芭樂籽、Trash等樂團樂手大銀幕集合,澎恰恰神
來一筆客串,搭配〈你袂了解〉、〈愛我你會死〉、〈細粒的目睭〉金曲連播,以及「農友」最愛的,
「一二三轎野凳四,___!」
E. 台灣電影詳細資料大全
台灣電影乃指台灣地區人民在台灣設立公司製作、編、導、主演,以國語發音之電影片。因台灣社會自由且富有創作力,因此能給予電影工作者良好的伸展舞台。不過因為種種因素,2006年台灣電影票房於台灣市佔率僅1.62%,呈現衰退的現象。
F. 台灣問題一直扣人心弦,有什麼記錄台灣發展的電影嗎
2009年,一部名為《海角七號》的影片席捲了台灣電影界,其總票房達到了5.3億新台幣,它也被譽為台灣電影業的一劑春葯。影片通過一場為了迎接日本歌手中孝介而舉辦的沙灘演唱會展開,在當地人堅持下,暖場嘉賓由一支臨時組建的當地樂團擔任,故事也在主唱阿嘉和演唱會監督友子之間展開。影片的成功,在於它足夠真實,貼近生活,引起當時台灣人的共鳴。
2、《夜奔》
「夜奔」兩字,取自京劇《林沖夜奔》,這就像是影片中的少東與林沖雪夜分別,即使生離也是死別。這部影片圍繞著三個人曖昧展開,這裡面的夫妻,少東和英兒,他們愛著同樣的人,同樣的事。少東知道,他的內心永遠留有兩個位子,一個給英兒,一個給林沖,不過一個位子是妻子,另一個位子是愛人!
3、《最遙遠的距離》
幾年前,一句「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火遍大江南北,當時的人們,不管在什麼時候都會來上這么一句,似有淡淡的哀愁。這部影片,就是那關於那個最遙遠的距離。小湯在努力的尋找丟失的愛情,小雲在努力的找錄音的主人,阿才則在努力尋找昔日的情人。三個人,好像毫無瓜葛,但卻緊緊連在一起。他們在經歷一段叫做追尋的旅途。影片的最後,小雲在海邊的左邊,另一個身影慢慢走進畫面的右端,就這樣,小雲與小湯,在同一個海灘。他們是否相遇了?這是導演給我們的留白。這一段距離,也就構成了最遙遠的距離。
G. 瓊瑤小說改編電影在台灣經歷了幾次變化
瓊瑤小說改編電影在台灣經歷了兩次變化。第孝卜一次跡遲瓊瑤電影演員的選取以及表演非常本色,小說創作有讀者群體,在選擇演員的時候就是比著讀者心目中的小說形象選取的,很多演員都是首次觸電,屬於本色演出。第二次突破了原有台灣電影的場景限制,將電影中的場景大量拉至戶外,就實景來攝制,通過對自然光的採用、捕捉和姿慎李應用,使人物形象看起來更柔和、生動、真實。
H. 2000年至今台灣電影的發展
2000年以後的台灣電影年產量已降至19部(2000年)/10部(2001年)/16部(2002年)/15部(2003年)的窘境,主要原因是延續2000年以前的衰頹(例如信息發達,娛樂多元,電影不再是唯一)。其他原因則是產銷關系崩解,早期投資電影輔導金的片商,即使無法賺錢,尚能贏得聲譽,如今幾乎完全喪失市場機能,片商已經毫無投資報酬率可言,於是形成不斷壓縮投資,製作淪於粗糙,賣座更形慘淡的惡質循環,最後只有靠極少數打代跑的獨立製片奮力而為,造就了目前的年產量。賣座紀錄更是慘烈,居然會有賣座破百萬,登上年度冠軍因而「含淚慶祝」的荒謬場面。年產量太少的情況下,必然會衍生出兩個問題:一是按照常態分配原則,量少則不易質優。二是樣貌窄化,無法開發出千姿百態的素材/形式/風格。
I. 火了!2020年獲獎最多的台灣片《怪胎》,有粉絲連追主演3周
2020年的夏天,當大陸電影市場開始逐漸復甦,蠢蠢欲動的時候,你一定想不到8月份有部台灣電影火了,在台灣地區上映後,而且幾乎場場爆滿。
上映一個月,全台票房就逼近4500萬,甚至有粉絲連續三周都在追主演,從台中奔赴台北參加見面會,一睹影人風采。
是什麼電影這么火爆呢?
它叫《怪胎》,全亞洲首部iPhone電影,由林柏宏、謝欣穎主演,廖明毅導演。
電影一經上映,便獲得國內外連連好評,不僅成為第57屆台北影展拿下最多獎項的影片,在第四屆FILMICFest影展上更是打敗了全球84個國家、超過1500部參賽的作品,拿下世界首獎最大獎。
同時,還獲得義大利烏迪內遠東影展獲得觀眾票選水晶桑獎和紫桑獎、富川奇幻影展拿下亞洲電影奈派克獎、加拿大奇幻影展觀眾票選獎以及紐約亞洲電影節評審團榮譽大獎等眾多獎項。
本片也成為今年台灣電影市場上,目前獲得獎項最多的影片。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導演廖明毅曾擔任過《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吃吃的愛》、《六弄咖啡館》等高口碑影片執行導演。
廖明毅導演在《怪胎》中身兼編劇、導演、攝影、剪輯於一身,作為首部自己的影片,能獲得如此成績,可喜可賀。
除了影片本身受到歡迎外,這部電影還起到了聯動效應,在台灣地區掀起了一股「怪誕美學」風潮。
讓我們來說說這部電影吧!
影片講述的是男主角陳柏青(林柏宏 飾)是一名患有嚴重神經性強迫症(OCD)的患者,有非常嚴重的潔癖。
每月15號是他唯一一天出門采買的日子,就在某個命運的15號,他遇見了與他「同病相憐」的另一個怪胎陳靜(謝欣穎 飾)。
原本以為自己要永遠孤單活在這世界上的兩人,老天讓他們相遇,發展出一塵不染的愛情,彷彿擁有了彼此就不再害怕被世界遺棄。
然而這對命運般的眷屬,卻在陳柏青的強迫症突然消失之後,關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首先,電影在形式上使用iPhone拍攝,大膽創新。
從預告片便可看出,影片在構圖和剪輯上有著巧妙的想法,畫面色彩飽和度極高,氛圍輕松明快,小清新風格十分明顯。
故事前半段畫面使用了1:1的正方形比例,是典型的置中構圖,不僅將觀眾的目光全部聚焦於主人公的行為動作上,同時還帶給人一種空間上的壓迫和不對稱感。
隨著劇情不斷發展,男主角的OCD消失,畫面比例也突然變得正常,從正方形轉為16:9的橫屏模式,沖突越來越明顯,距離高潮點也越來越近。
影片用畫面比例的改變來代表男女的關系開始走向分離,前半段劇情的正方形比例如同強迫症的強迫性思維一樣,必須在一個平整安全的秩序中生活,如果打破這一束縛。
如同面臨災難性事件一樣,就像影片中女主角在外面超過三個小時就會患紅疹、男主角洗手如果多洗一次就要從頭再洗15次、物品必須擺放的整整齊齊、房間必須一塵不染。
不得不感嘆導演根據劇情改變構圖的大膽嘗試,加入奇幻與寫實的風格,呈現出的效果完全不輸專業拍攝器材,值得稱謂的是,導演廖明毅只用3台iPhoneXSMax就完成了此片的拍攝。
其次,內容表現上並沒有因拍攝器材的短板而受到桎梏。
男女主角因為身患OCD而變得自卑和有壓力,走路時總是低著頭且迅速穿過街道,駝背和躲閃的眼神,因自信低落而無法與人正常交流。
出門必須穿雨衣、戴口罩、隔著手套觸碰一切,坐地鐵永遠都是站著。
病態的不斷打掃、固定時間睡覺起床、穿同樣的衣服,被人叫住時總會受到驚嚇。
這些細節的表現讓更多的觀眾能夠真切的感受到患有OCD的人是有多麼痛苦,現實中每個人其實都或多或少會有些許強迫症,但當這種症狀嚴重到成為一種病的時候,就很難擺脫,更難以通過葯物方式治好,只能達到緩解。
另外,這部電影除了形式和內容的創新外,服化道也體現著「怪誕」二字,男女主的服裝及居住房間充滿著飽和度極高的顏色,多是大塊單面的紅、藍、黃等。
女主出門必定會穿亮黃色雨衣,頭戴黃色雨帽,藍色褲子,手上戴著一副同樣藍色的手套,在家也總是穿著一件大紅色衛衣,而男主所有的衣服都是藍色無印花T恤,出門必穿白色雨衣,頭戴白色雨帽,手戴湖綠色手套。
男女主家裡的牆壁、物品及傢具也多是大面積亮度頗高的單色。
這樣的設計頗具實驗性,雖然他們身穿這樣的奇裝異服坐地鐵、逛超市,但並沒有人會因此而注意他們,導演的用意也許是想將OCD症狀的怪異以這樣的形式外化,以此來更好的詮釋患有此症狀人內心的煎熬,沖擊力更強。
有趣的是,電影中這些特殊怪誕的設計引起了粉絲的模仿和二創。
粉絲們為了配合林柏宏和謝欣穎在電影中的角色設定,同時表達對這部影片的喜愛,電影在舉行見面會的時候,粉絲們不僅穿上了電影中的招聘雨衣和背包外,還自備牙刷,以呼應男女主在影片中同步刷牙的橋段。
說到以上這些細節便不得不提到兩位主演,林柏宏和謝欣穎。
男主角林柏宏曾以《六弄咖啡館》獲得第19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電影頻道傳媒大獎最受傳媒關注新人男演員。
女主角謝欣穎是被著名導演侯孝賢挖掘的演員,曾出演電影《刺客聶隱娘》,扮演田季安寵妾胡姬一角。
紐約亞洲電影節評審團榮譽大獎給這部《怪胎》的獲獎理由是:
雖然,本片被定義為小清新的愛情電影,但卻一點看不到台灣典型小清新愛情電影的樣子,更多是披著愛情的外衣講述更深的內里,這樣的愛情電影反而在觀眾心裡能夠留下更深的印象。
影片中一直在說的OCD[Obsessive-CompulsiveDisorder]就是大眾普遍說的強迫症,指有意識的不斷強迫自己重復做某些事情,進而達到預期目的。
近年來統計數據顯示,強迫症的發病率正在不斷攀升,約2/3的患者在25歲前發病,內心所經歷的矛盾、焦慮只能通過強迫性的症狀表達出來。
這些人無法控制的反復做著同一件事,被人認為是「怪胎」,如同這部電影,當找到那個「你懂我」的人時,會感到溫暖,感覺自己不再是個怪胎。
當這種症狀突然消失時,於自己值得慶幸,可是於身邊那個「你懂我」的人而言,便不得不再次偽裝起自己,從頭到腳,回到只有一個人生活的時候。
影片講述的是兩個「怪胎」的愛情,反觀,愛情中的我們又哪一個不是「怪胎」呢?
青石電影 | 清源(特約)
J. 第47屆台灣電影金馬獎的相關評價
金馬獎頒獎典禮前晚曲終人散,但賽果爆冷,《十月圍城》的王學圻意外敗給《艋舺》的阮經天,讓很多人大跌眼鏡,《唐山大地震》的徐帆大熱倒灶輸給《玩酷青春》的呂麗萍,無緣封後。不少中港電影人批評大會偏幫台灣片,連今屆金馬獎評審寧浩導演也透露開會時火葯味很濃,香港導演張同祖也覺得賽果偏幫台灣電影。
金馬獎可信度依然比金像獎高。中國媒體黑社會式的吹捧馮小剛徐帆不惜報道假新聞,令人生疑。
金馬獎近年屢被指為小圈子游戲,據悉其評選准則也欠權威性,初選僅由5位台灣評審檢閱所有報名影片,進入復選才增至11名台灣評審選出入圍名單,決選再加入2至4名海外評審選出得獎名單,控制權全在台評委手裡。今年大會明顯要熱捧台灣本土電影,所以賽果才會爆冷連連。
曾執導《瘋狂的石頭》的導演寧浩也是今屆金馬獎評審之一,他說:「金馬獎是票選制,我們只能投出自己的選擇,其實評審的討論火葯味很濃,比如攝影獎,那怕你不是這塊的權威,一樣有投票權。」寧浩對徐帆失影後獎也很無奈。
11月20日晚第47屆台灣金馬獎頒發,小成本電影繼續受到鼓勵,但影帝阮經天和影後呂麗萍均稱得上冷門。對於影後熱門徐帆的「失利」,馮小剛在微博上稱影片票房好遭人恨,「她是路線斗爭的犧牲品。」對此本屆金馬獎終審評委黃建業回應稱:「評委是就表演論表演,很難說票房好壞影響到選擇。」此外,對於影帝為何頒發給阮經天,是否有意保護台灣本土片等質疑也一一做出回應。
疑問1
徐帆為何輸掉影後?
因表演猛烈不夠討喜
金馬獎揭曉前,徐帆因在《唐山大地震》中的出色表演被認為是影後熱門人選,而最後的「失利」讓馮小剛略感不服,頒獎次日晚他在微博上寫道:「『唐』大賣就已鑄成今天的結果,賣了6.6億還把獎給你?恨你還來不及呢。這是生態平衡……她是路線斗爭犧牲品。」徐帆則通過丈夫的微博稱不在乎得失。
對於馮小剛的言論,黃建業稱:「我個人很喜歡徐帆的表演,但評委都是就表演論表演,很難說票房好壞影響到他們的選擇。而且每個演員表演都有正反面意見,徐帆的表演有比較猛烈的部分,可能有些評委不喜歡。」黃建業透露,前兩輪湯唯和徐帆陸續淘汰,就剩下張艾嘉和呂麗萍,「呂麗萍飾演的單親媽媽撐起《玩酷青春》全片,她在遭逢生活上的困難及教養孩子的無奈中,有很強的演繹。由於同是演繹朴實的單親媽媽,出局的徐帆的票數就落到了呂麗萍身上,最終後者以一票之差勝出。」
疑問2
阮經天如何贏老戲骨?
因有所突破以示鼓勵
王學圻在《十月圍城》中的表現一直被看好,但繼年初在香港金像獎上輸給《歲月神偷》的任達華,此番又輸給《艋舺》中的阮經天。黃建業稱阮經天此番摘掉偶像的標簽,得到多數評委看好。來自香港的評委舒琪也認為結果合理,他透露,「我個人投給了阮經天,以他的資歷有這樣的表現很不錯。但王學圻則用一個傳統的手法演繹,反而沒有阮經天突出。」對於王學圻的落敗,黃建業表示:「王學圻在《十月圍城》的戲份被割裂得很嚴重,導致整體戲份偏少。」此外他認為倪大紅在《透析》中的表現也很突出,只是電影氣氛太壓抑,讓其演繹較難表現出來。
疑問3:
台灣本土片受到保護?
絕非評委團主流依據
黃建業告訴記者,在投票過程中,地域是比較少被考慮到的,或許一兩位評委身上會有,但絕對不是主流。對於台灣影片得到保護,拿了最佳影片獎的張作驥導演認為:「保護不來的,要吃漢堡的還是會吃漢堡,有的人卻偏愛小籠包。我只希望《當愛來的時候》票房再好一點。」
【金馬影帝鮮有本土演員】
自1999年柯俊雄憑《一代梟雄:曹操》獲得金馬影帝以來,阮經天是11年來首個獲得影帝的台灣演員。影後方面,除2004年楊貴媚和2005年的舒淇,11年來金馬獎影後全部是大陸、香港演員。 金馬獎對於華語電影工作者來說,是一年的總結,在每年的11月份頒發,之後的12月份沒有重要的獎項開頒,在這個時間點上,金馬獎也算是辭舊迎新了。金馬獎的時間缺陷在於,它會錯過12月份的許多華語大片,因為賀歲檔才是大製作影片的匯集地,所以《十月圍城》這樣在2009年12月份上畫的電影,就只能等到2010年年底才能亮相金馬,有個時間差的遺憾,金馬就不能像香港電影金像獎那樣將賀歲檔的大片一網打盡,或許金馬獎可以考慮像美國奧斯卡那樣,改在每年的2月份舉辦,這樣子或許會使的金馬獎更有看頭,而不是讓去年年底的一些影片來金馬獎爭奪獎項了。
1、 越來越小眾化的金馬獎
台灣電影目前在華語電影圈之內仍然是很尷尬的局面,每年並沒有多少部台灣電影能夠引起足夠的關注,今年最火的台灣電影就是《艋舺》,阮經天憑借這部影片奪得金馬獎影帝桂冠,為台灣電影新人增添了幾分力量。本屆金馬獎台灣電影大獲全勝,在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新導演等多個獎項上都是獨占鰲頭,侯孝賢作為金馬獎主席,強推台灣電影也無可厚非,但這樣台灣電影是否真的強到這種地步了嗎?
本屆金馬獎不管是入圍的台灣電影,還是獲獎的台灣電影,都是相對小眾的影片,和去年《不能沒有你》橫掃金馬獎情況一樣,文藝片今年依然是金馬獎的心頭所好,可是這些影片真的擁有廣泛的觀眾群嗎?不要說在內地或者香港,即使在台灣,《當愛來的時候》、《第四張畫》、《父後七日》都不是備受矚目的影片,金馬獎的文藝氣息越來越重,扶持文藝電影是對的,但似乎不要一條道上走到黑,台灣電影連年低谷,不也是因為台灣商業電影的極度匱乏嗎?現在金馬獎難道要和台灣電影一樣走向同樣的低谷嗎?
2、 難以捉摸的金馬獎
曾國祥和尹志文執導的《戀人絮語》入圍本屆金馬獎最佳新導演獎的角逐,這個獎項的頒獎嘉賓是他的爸爸曾志偉和姐姐曾寶儀,在之前外界看來,曾國祥此次獲獎的幾率很大,大家都想看到一個全家在頒獎台上團圓的景象,但是,這幅美景最終沒有出現。獎項的角逐對於入圍來說,是四分之一的機會,所以提名人都有機會得獎,曾國祥沒能獲獎,或許也是彰顯了金馬獎的公正吧。
但阮經天戰勝王學圻,《當愛來的時候》戰勝《十月圍城》,多少還是讓人感到意外,最佳導演的角逐上,鍾孟宏的脫穎而出也是堪稱黑馬,種種結果都讓人看到了台灣電影的絕對優勢,這樣看來,金馬獎似乎又不是那麼公正和令人信服。金馬獎既然是把兩岸三地的優秀電影和電影人都匯聚一堂,那麼為什麼會造成台灣電影大獲全勝這樣的局面呢?況且是在有《十月圍城》這樣出色作品參與的情況下,金馬獎不應該成為一個地域色彩越來越濃烈的獎項。
3、 能否激勵台灣電影的金馬獎
金馬獎今晚讓台灣電影揚眉吐氣,張作驥在2002年憑借《美麗時光》奪得金馬獎最佳影片之後,今年又憑借《當愛來的時候》又一度捧得金馬獎,兩度將金馬獎最佳影片收入囊中,這樣的成就連金馬獎現任主席侯孝賢都未能達到,侯孝賢目前為止還未能奪得金馬獎最佳影片大獎,這在台灣影壇也算是怪事一件。現在侯孝賢擔任金馬獎主席,對文藝類電影也展現出了偏愛。但文藝片始終不是市場的主流,金馬獎評委不跟隨大眾的腳步,一心一意支持文藝電影,精神可嘉,但對於市場而言,這並不是明智之舉。
從目前台灣電影的生存現狀來看,或許就像鈕承澤的電影片名和內容一樣——《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台灣電影人就是在夾縫求生,立足於台灣的金馬獎是面向整個華語電影圈的,台灣電影本身不給力,也導致了金馬獎的營養不良。本屆金馬獎的獲獎影片即使在藝術質量上過關,但影響力較小也導致了金馬獎自身的影響力削弱,這勢必不是一個長久之計。從長遠來看,台灣電影和金馬獎都需要能夠造成良好市場反響的藝術佳作來增添活力,魏德聖明年正在製作的大片《賽德克·巴萊》,或許能給台灣電影帶來一些全新的改變。
金馬獎自1996年開始改革為面向全球華語片(包括內地、美、加、新加坡等地,而改革後的首屆便是由內地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獲得最佳電影、最佳男主角等)的電影獎,並為了保障本土電影及電影從業者而次年增設評審團大獎(獎勵台灣電影)及評審團特別獎(獎勵台灣電影人員)。不過,在金馬獎的四十七屆歷史里,絕大部分時候還是由台灣本土電影獲得金馬獎的主要獎項,無論是台灣電影沒落的九十年代末還是隨著「超過世代」崛起的今天。
而本屆金馬獎,整體上又是一次對「超過世代」的肯定:獲得台灣傑出電影的《第四張畫》,其導演鍾孟宏的導演處女作《停車》便是超過世代的代表作,憑《艋舺》獲得年度台灣傑出電影工作者的李烈,在當年也曾監制影片《囧男孩》成為當年超過世代的代表作品之一(另外則是《海角七號》、《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九降風》等),而獲得最佳男配角、最佳改編劇本的《父後七日》的導演王育麟與劉梓潔,也可以歸入到超過世代……
另外,本土化還包含了另一層意思,即這些獲獎的台灣電影往往帶有著比較濃厚的本土生活氣息與色彩,如《艋舺》,表現出八九十年代台灣艋舺地區的血與淚及復雜的情緒,而《父後七日》充滿著濃厚的鄉土人情風俗,《第四幅畫》則通過兒童的眼光構成一幅現代社會的浮世繪。
平衡化:
既然金馬獎是一個面向全球華語電影的獎項,評審團還是在本土化的基礎上盡量的尋求平衡,包括台灣本土以外地區的平衡,藝術性與商業性的平衡。
去年只有三部香港電影入圍五個獎項遭遇了不少人的詬病,今年則有《十月圍城》、《月滿軒尼詩》、《葉問2》等九部影片入圍,並獲得最佳動作設計等獎項,但比較特別的是,《狄仁傑》、《十月圍城》、《葉問2》各自獲得一個獎項,帶有些分豬肉的味道。如果再加上菲律賓影片《台北星期天》,內地電影《透析》、《玩酷青春》等都僅是獲得一個獎項時,這種分豬肉的意味更加明顯。
相比於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比較注重於商業性與電影工業的影響,內地金雞百花電影獎的注重於主旋律影片,金馬獎則側重於電影本身的藝術性,即使是在這商業化流行的時期,金馬獎還是堅持著努力平衡藝術性與商業性之間的關系。如獲得最佳動作設計的《葉問2》、最佳造型設計的《十月圍城》都是商業性比較濃的影片,但在其它的技術性獎項里,同樣有《艋舺》的最佳音效、《當愛來的時候》的最佳攝影等平衡;而呂麗萍憑借《玩酷青春》獲得最佳女主角,也有平衡的意味。
縱觀本屆金馬獎的獲獎結果,過度保護本土電影及分豬肉這兩點,可能會成為影迷群體的詬病之處,倒是如今的金馬獎相比金像獎、金雞百花獎等,更加的敢於、勇於不斷的改革改進,被台灣影評人黃仁贊為是「雖然每年風波不少,卻是當今全球唯一力求改進的華人影展」。
何況,實行輪替制的金馬獎主席及不斷變動的評審團成員(每年都在20名左右),也使得金馬獎既帶有專業性(評獎過程有所類似於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等,評審團成員集體討論再表決出各項獎項),又有變化(如前幾年時金馬獎更側重於商業性作品與香港電影,這兩年再度側重本土化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