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誰告訴我她是誰和她演過的電影拜託各位大神
圖片看不到 李菁邵氏影星李菁 出生日期:1948年11月8日 454次關注 原名李國瑛。1948年出生於上海,家中有五個哥哥、兩個姊姊,李菁排行最小。 自幼就對電影即有興趣,就讀寶血女中時,聽聞邵氏所屬的「南國實驗劇團」公開招收第二期學員,不顧父母反對堅決投考。當年有超過兩千人報名應試,李菁憑獲清新的外表和表演天份幸運錄取,與方盈、江青、鄭佩佩、秦萍等四十人成為同期同學。 訓練班結業後,與邵氏訂下八年合約,初期被定位為古裝型演員,第一部電影是《宋宮秘史》。同年,她演出《血手印》及《雙鳳奇緣》。她接連在《血手印》(1964)、《寶蓮燈》(1965)、《文素臣》(1966)任配角,《盜劍》(1967)。 《魚美人》是其當剛主演的第一部電影。1965年5月李菁以此片獲得榮獲第十二屆亞洲影展影後寶座,有"娃娃影後"之稱。1965年演出《寶蓮燈》,演技再次得到肯定。此後「東家」邵氏有計劃性的展開力捧,一連為她開拍新片,聲勢一路竄升,作品票房屢創新高。1967年邵氏開拍《珊珊》,這是她從影以來首次演出時裝文藝片,大獲好評。踏入七十年代,李菁的作品《保鏢》成為全年最賣座電影的第六名。 除了1969年時摔裂左腿骨休養半年,幾乎一刻不停的拍片,陸續完成黃梅調電影。她在邵氏期間,所拍的影片約五十多部,其中包括張徹的《死角》、《鷹王》及《新獨臂刀》等。她更連續三年當選國語片十大明星,成為港台兩地搶手的女明星之一。 1976年年底,李菁結束了與邵氏十三年的賓主關系,開始以自由演員的身分往來港台兩地。1978年,李菁與導演羅馬合組《長天公司》,在創業作『追』中擔任主角。 七十年代末,受到與她拍拖十年男友逝世的打擊,李菁減少電影產量;加上1983年母親不幸病逝,李菁於同年宣布淡出娛樂圈。 〖代表作〗 《魚美人》、《寶蓮燈》、《娃娃夫人》 〖榮獲獎項〗 《魚美人》(1965年)一片獲得第十二屆亞洲影展《最佳女主角金禾獎》 《娃娃夫人》(1972年)一片獲得十八屆亞洲影展《最受歡迎女星金藝像獎》 <<文素臣>>( <<寶蓮燈 <<盜劍>>( <<鐵頭皇帝>>( <<女巡按>>( <<三笑>>( <<鐵手無情>>( <<死角>>( <<保鏢 <<洞房艷史>>( <<狐天狐地>>( <<老夫子>>( <神化外母古惑妻 <<洞房艷史>>( <<楚留香>>
Ⅱ 陝西方言的電影有哪些
陝西方言的電影有:
1、高興:故事發生在陝西,農民劉高興(郭濤飾)是個喜歡設計飛行器的有心人。為了拍攝「劉高興」在空中飛行時俯瞰地面上的美麗景色,導演早在一年前就到陝西陝北等地考查外景,並不惜重金邀請來了亞洲唯一一個flyingcam航拍設備攝影團隊專門拍攝空中景色。
2、有話好好說:《有話好好說》是一部都市喜劇電影,由張藝謀執導,姜文、李保田、瞿穎等主演。故事講述的是青年趙小帥以奇特的方式,狂熱的追求漂亮姑娘安紅,而引發了一場詼諧幽默和社會意蘊的故事,該電影於1997年5月16日上映。
3、舉起手來:對白語言主要是漢語普通話或陝西方言。講述了一隊精銳的日本皇軍惡狠狠地沖進一個小山村,關起全村人,要尋找一件無價之寶,但一轉眼卻只剩下一個傻鬼子搖搖晃晃地走出來。
4、古寶奇緣:該片除了涉及陝西方言外,關於文物保護的話題也是其一大亮點。研討會上,主創就圍繞了三方面的話題進行討論——關於陝西方言,關於收藏鑒寶以及關於原生態式的喜劇表演。在談到創作影片的初衷時,導演徐捷透露除了力主推廣陝西方言外,也有迎合當今時尚熱點話題文物鑒寶。
5、私人定製:《私人訂制》是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出品的喜劇電影,馮小剛導演,葛優、白百何、李小璐、鄭愷聯袂主演,范偉、宋丹丹、李誠儒、王寶強、成龍等參演。2013年12月19日正式上映。
Ⅲ 林青霞演過邊城的電影嗎
邊城三俠電影完整版》相關問題
潘迎紫主演
1962年,陳鴻烈因參加南國訓練班而進入演藝圈。 1964年,參演個人首部電影《大醉俠》。 1966年11月,出演的武俠片《邊城三俠》上映,在片中飾演項堅。 1967年3月4日,在王羽、秦萍、喬莊主演的動作片《斷腸劍》中飾演屠龍; 5月,與鄭佩佩、張翼、舒佩佩合作拍攝的武俠片《神劍震江湖》上映;5月31日,參演的動作片《大俠復仇記》上映,在片中飾演馬千里;11月8日,主演的武俠片《盜劍》上映,在片中飾演魯天霞;11月16日,在何莉莉、凌雲主演的電影《青春鼓王》中飾演查理。 1968年1月29日,出演的歌舞片《花月良宵》上映,在片中飾演李家文;3月,參演由焦姣、岳華主演的動作片《女俠黑蝴蝶》;7月,出演羅臻執導的劇情片《虹》;10月11日,與岳華、於倩共同主演動作片《斷魂谷》上映,在片中飾演金虎。 1969年1月,與井莉、凌雲共同主演的電影《陰陽刀》上映; 7月12日,在狄龍、李菁、姜大衛主演的劇情片《死角》中飾演溫強。 1970年2月18日,主演的動作片《插翅虎》上映,在片中飾演飛俠郭九如; 9月,出演岳楓執導的動作片《武林風雲》;11月12日,與凌雲、方盈合作拍攝的武俠片《鐵羅漢》上映。1971年3月5日,與井莉合演的動作片《劍女幽魂》上映;5月27日,主演巫敏雄執導的功夫片《頭條好漢》; 9月16日,出演的動作片《黑白傘》上映。1972年1月13日,參演徐增宏執導的動作片《一夫當關》;4月20日,與胡燕妮、鄧光榮共同主演的電影《辣手強徒》上映;5月30日,出演的動作片《上海灘馬素貞》上映;6月20日,參演屠光啟執導的武俠片《唐手跆拳道》;同年,先後主演《盲俠血滴子》和《龍虎豹》兩部電影。 1973年3月9日,出演楚原執導的動作片《土匪》,在片中飾演方振權的二兒子方風; 8月31日,主演的奇幻片《梅山收七怪》上映。 1974年3月23日,參演的愛情片《早婚》上映;6月,出演喜劇片《乜都得先生》;8月,主演田鵬執導的動作片《大惡寇》;12月,在甄珍、鄧光榮主演的愛情片《冬戀》中飾演王雄傑;同年,執導了個人首部電影《沖天炮》。 1975年,主演丁善璽執導的劇情片《八百壯士》; 3月27日,在林鳳嬌、鄧光榮主演的電影《吾土吾民》中飾演韓士欽;12月,出演劇情片《游戲人間三百年》;同年,執導的電影《狼吻》獲得亞洲影展最佳攝影獎。 1976年,執導由林青霞、秦漢、秦祥林主演的愛情片《我是一片雲》。 1977年,參演候錚執導的劇情片《雍正命喪少林門》;同年,先後出演《南俠展昭》和《燈籠街》兩部電影。1978年,與馮寶寶、黃杏秀共同主演的古裝劇《一劍鎮神州》播出,在劇中飾演東洋武士無名客; 同年,與徐楓、龍飛合作拍攝的電影《一代女俠》上映。1980年,與潘迎紫、凌雲合演武俠片《月夜斬》,在片中飾演胡毅;7月31日,參演的驚悚片《發圍》上映。1981年12月17日,出演的劇情片《千王斗千後》上映; 12月23日,與陸一嬋、陳莎莉合演的電影《女王蜂復仇》上映;同年,參演陳俊良執導的電影《職業兇手》。1982年,參演程剛執導的動作片《黑獄大逃亡》;3月,出演劇情片《沙煲兄弟》。1983年,陳鴻烈決定轉行做牛仔褲生意,一度淡出演藝圈。 1988年,在石峰、傅娟主演的古裝劇《皇帝與公主》中飾演羅維廉。1990年,與張立基、王玉玲、斯琴高娃合演劇情片《嫁到宮里的男人》。1993年5月6日,出演的喜劇片《神經刀與飛天貓》上映。 1995年,參演由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出品的古裝劇《聊齋》; 同年,在樊少皇、李賽鳳、梁小冰主演的電視劇《南拳北腿》中飾演陸阿采。 1996年6月,出演武俠劇《笑傲江湖》,在劇中飾演嵩山派掌門左冷禪。 1997年9月,在鄭少秋、梁琤主演的古裝劇《江湖奇俠傳》中飾演康熙;同年,與何家勁、黃文豪、劉玉婷合作拍攝武俠劇《保鏢》,在劇中飾演錦衣衛指揮使翁泰北。1998年,再度與何家勁、黃文豪合作拍攝的電視劇《馬永貞》播出,在劇中飾演白癩痢。1999年,參演鞠覺亮執導的古裝劇《神捕》,在劇中飾演於翰東;9月,在張衛健、恬妞、樊少皇主演的武俠喜劇《少年英雄方世玉》中飾演武藝高強的白眉; 同年,與焦恩俊、賈靜雯合作拍攝的古裝劇《刀歌之迴旋刀》播出,在劇中飾演章烈華。2000年2月,出演武俠劇《棋武士》,在劇中飾演七殺郎君。2001年9月,在張衛健、劉玉婷、崔紅紅主演的武俠劇《刀歌之短刀行》中飾演雲游道人無心道長。 2003年,與吳奇隆、於波合演的科幻劇《少年王》播出;5月,出演古裝劇《繾綣仙凡間》; 同年,在張智霖、佘詩曼主演的民初劇《西關大少》中飾演伍晚成。 2004年3月,出演的古裝劇《血薦軒轅》播出,在劇中飾演張誠; 7月19日,參演蔡晶盛執導的古裝武俠劇《大唐雙龍傳》,在劇中飾演奕劍大師傅采林;8月,在鄧萃雯、黎姿、佘詩曼、張可頤主演的清裝劇《金枝欲孽》中飾演孫白楊之父孫清華,憑借該劇獲得了萬千星輝賀台慶我最喜愛的實力非凡男藝員獎; 10月25日,參演的古裝劇《楚漢驕雄》播出。 2005年1月,出演黃偉聲執導的民初喜劇《我師傅是黃飛鴻》,在劇中飾演趙霸山; 7月25日,參演的時裝劇《妙手仁心Ⅲ》播出; 10月,在陳豪、黎姿主演的民國恩仇劇《胭脂水粉》中飾演鏡花堂老闆祝滿山。 2006年5月,再度與林保怡、陳豪、黎姿合作拍攝的電視劇《火舞黃沙》播出,在劇中飾演茅土。 2007年3月,參演民初劇《蘭花劫》,在劇中飾演成堡; 3月12日,與關詠荷、金燕玲、江欣燕共同出演的時裝處境喜劇《同事三分親》播出。 2008年,在蔡少芬、黎姿、邵美琪主演的家族劇《珠光寶氣》中飾演宋世萬; 10月20日,參演時裝處境喜劇《畢打自己人》,在劇中飾演集團主席閆器。 2010年4月,參演的時裝劇《飛女正傳》播出,在劇中飾演銀行家容伯駒。 2011年11月,參演的時裝劇《天與地》播出。
Ⅳ 邵氏電影有那些
以下電影基本都是邵氏武俠作品
值得收藏的邵氏電影
《江山美人》
《何日君再來》
《紅菱淚》
《愛情的代價》
《哪吒》
《少林寺》
《鐵扇公主》
《傾城之戀》
《花團錦簇》
《妲己》
《西遊記》
《花街時代》
《梁山伯與祝英台》
《七十二家房客》
《人皮燈籠》
《愛奴》
《大刀王五》
《流星蝴蝶劍》
《風流韻事》
《城市之光》
《金菩薩》
《萬古流芳》
《保鏢》
《方世玉與洪熙宮》
《十三太保》
《香江花月夜》
《盤絲洞》
《楚留香》
《大醉俠》
《書劍恩仇錄》
《無名英雄》
《緣分》
《小雜種》
《刺馬》
《藍與黑續集》
《花田錯》
《如來神掌》
邵氏武俠電影介紹
在世界華語影壇上,邵氏電影曾經紅極一時。我心儀很久,卻一直無緣見面。如今,被天映娛樂公司買斷邵氏電影760部,用2億多元人民幣以數字方式整理和修復,令這批珍貴華語電影化石煥發出「青春」的光彩。在令人感到興奮的同時,迫不及待地把這來之不易「寶石」,好好欣賞品味。
真正的武俠電影早已經死亡,這點深有感受。當年看《英雄》、《十面埋伏》等作品時,就聽說了哪全然是模仿之作,看過三十年前的邵氏武俠,更得以證實。邵氏的武俠,是武俠片的巔峰時期,從《大醉俠》到《獨臂刀》,從《大刺客》到《金燕子》,從《盜劍》到《奪魂鈴》,從《馬永貞》到《刺馬》,從到《俠女》到《長輩》,從《少林三十六房》到《天下第一拳》等等,高潮迭起。
古龍的作品為這一時期的武俠片,添上一抹瑰麗的色彩。古龍的作品是七十年代武俠電影的寵兒。當時重量級的導演楚原、王羽、羅維等也都非常熱衷於拍攝古龍武俠小說改編的電影。還活著的古龍也不時地為電影公司編寫劇本,《蕭十一郎》就是先寫成劇本,後改成小說的。也許,只有這個時候才能拍出古龍想抒發出的意境。
電影是屬於古龍的,電視劇是屬於金庸的。一部電影未必能把金老爺子的作品表達出來,但一部電影能把古龍的意境發揮的淋漓盡致。《流星蝴蝶劍》、《天涯明月刀》、《白玉老虎》、《楚留香》、《多情劍客無情劍》、《三少爺的劍》、《陸小鳳》、《英雄無淚》、《蕭十一郎》、《絕代雙驕》、《浣花洗劍》、《孔雀王朝》等等,就是那盛世留給懂得品味的人去體會的真正寶藏。
童年,看的第一本武俠書就是古龍《多情劍客無情劍》(又名《風雲第一刀》),至今依舊覺得它是古龍作品的最佳代表之一,而主人公李尋歡和阿飛,是武俠虛擬人物中經典人物。原著三卷,七十餘萬字,它的問世,奠定了古龍在新派武俠小說史上的卓越地位,也對金庸之後武俠小說不可讀的定論作了一次有力的沖擊。邵氏把原著《多情劍客無情劍》分成二部電影來拍攝的,1977年出品的《多情劍客無情劍》主題是梅花盜,幾年後拍攝的《多情劍客無情劍之魔劍俠情》是以金錢幫事件為主軸。導演楚原拍攝此片,開創新派武俠片潮流,勇奪第15屆金馬獎攝制技術優良特別獎。
邵氏電影的服裝、布景、道具、造型等等絕對是沒有話說,尤其是古裝片、武俠片,那才是正宗。古色古香,看著就舒服,尤其是現在「亂穿」的時代,格外令人懷念。記得「魏君子」在《邵氏作品41部小評》文章里說:「導演李翰祥的美術造詣在華語導演中堪稱後無來者,對服裝、造型、布景、道具,莫不精心考據,務求逼真實感,營造情境更是體現中國文化底蘊。比如燕赤霞身披虎皮的造型,今人以為可笑,實則中國古小說綉像圖畫中的俠客均做如此打扮,反而後來午馬版的才是不倫不類。」(1960年《倩女幽魂》)
《多情劍客無情劍》里也是如此,每每看見漂亮的屏風,精緻的桌椅被打鬥時劃破、損壞,還真有點不捨得。雖然很多是室內景,但是真實度比現在200萬元打造的「海棠金舍」,來得正宗多。楚原為了拍李尋歡從關外入關、與林詩音梅園重逢那一幕,遠赴韓國拍攝。片中的很多道具細節處理的相當不錯。
情節上,前後二部對原著都有改動,似乎預料之外,轉念一想卻在情理之中。其實,改動不是很大,還能接受。全劇塑造的原著氣氛,更是「小李飛刀」系列影視作品中最上乘之作,只怕後無來者。也許是該片表達出了江湖、名、利、情、俠,恩怨情仇,對白、意境、氣氛,完全是古龍的原味風格。雖然看第一遍的時候,不能接受這樣的結局,但是事後想來其實也可以這樣的詮釋。
1977年的《多情劍客無情劍》中,狄龍飾李尋歡、余安安飾林詩音、爾東升飾阿飛、岳華飾龍嘯雲、井莉飾林仙兒。影片中,李尋歡蕭然走在雪中,埋下林詩音人像,李尋歡一滴眼淚沒掉,一句話沒說,凄楚心境卻表露無遺。狄龍飾演的李尋歡有評論者以為「活脫脫從小說中走出來一般」,被稱為「永遠的小李飛刀」。個人認為,如果去掉那把扇子,一定給滿分。對於角色的改編,井莉飾林仙兒傳統些,樸素些,還好在下一部時,轉變過來。余安安飾林詩音,的確漂亮,居然被改死了。當然在《魔劍俠情》改活過來了。爾東升飾阿飛,戲份並不多,但抓住了原著的精華部分,我給他打滿分。
邵氏武俠電影介紹
在世界華語影壇上,邵氏電影曾經紅極一時。我心儀很久,卻一直無緣見面。如今,被天映娛樂公司買斷邵氏電影760部,用2億多元人民幣以數字方式整理和修復,令這批珍貴華語電影化石煥發出「青春」的光彩。在令人感到興奮的同時,迫不及待地把這來之不易「寶石」,好好欣賞品味。
真正的武俠電影早已經死亡,這點深有感受。當年看《英雄》、《十面埋伏》等作品時,就聽說了哪全然是模仿之作,看過三十年前的邵氏武俠,更得以證實。邵氏的武俠,是武俠片的巔峰時期,從《大醉俠》到《獨臂刀》,從《大刺客》到《金燕子》,從《盜劍》到《奪魂鈴》,從《馬永貞》到《刺馬》,從到《俠女》到《長輩》,從《少林三十六房》到《天下第一拳》等等,高潮迭起。
古龍的作品為這一時期的武俠片,添上一抹瑰麗的色彩。古龍的作品是七十年代武俠電影的寵兒。當時重量級的導演楚原、王羽、羅維等也都非常熱衷於拍攝古龍武俠小說改編的電影。還活著的古龍也不時地為電影公司編寫劇本,《蕭十一郎》就是先寫成劇本,後改成小說的。也許,只有這個時候才能拍出古龍想抒發出的意境。
電影是屬於古龍的,電視劇是屬於金庸的。一部電影未必能把金老爺子的作品表達出來,但一部電影能把古龍的意境發揮的淋漓盡致。《流星蝴蝶劍》、《天涯明月刀》、《白玉老虎》、《楚留香》、《多情劍客無情劍》、《三少爺的劍》、《陸小鳳》、《英雄無淚》、《蕭十一郎》、《絕代雙驕》、《浣花洗劍》、《孔雀王朝》等等,就是那盛世留給懂得品味的人去體會的真正寶藏。
童年,看的第一本武俠書就是古龍《多情劍客無情劍》(又名《風雲第一刀》),至今依舊覺得它是古龍作品的最佳代表之一,而主人公李尋歡和阿飛,是武俠虛擬人物中經典人物。原著三卷,七十餘萬字,它的問世,奠定了古龍在新派武俠小說史上的卓越地位,也對金庸之後武俠小說不可讀的定論作了一次有力的沖擊。邵氏把原著《多情劍客無情劍》分成二部電影來拍攝的,1977年出品的《多情劍客無情劍》主題是梅花盜,幾年後拍攝的《多情劍客無情劍之魔劍俠情》是以金錢幫事件為主軸。導演楚原拍攝此片,開創新派武俠片潮流,勇奪第15屆金馬獎攝制技術優良特別獎。
邵氏電影的服裝、布景、道具、造型等等絕對是沒有話說,尤其是古裝片、武俠片,那才是正宗。古色古香,看著就舒服,尤其是現在「亂穿」的時代,格外令人懷念。記得「魏君子」在《邵氏作品41部小評》文章里說:「導演李翰祥的美術造詣在華語導演中堪稱後無來者,對服裝、造型、布景、道具,莫不精心考據,務求逼真實感,營造情境更是體現中國文化底蘊。比如燕赤霞身披虎皮的造型,今人以為可笑,實則中國古小說綉像圖畫中的俠客均做如此打扮,反而後來午馬版的才是不倫不類。」(1960年《倩女幽魂》)
《多情劍客無情劍》里也是如此,每每看見漂亮的屏風,精緻的桌椅被打鬥時劃破、損壞,還真有點不捨得。雖然很多是室內景,但是真實度比現在200萬元打造的「海棠金舍」,來得正宗多。楚原為了拍李尋歡從關外入關、與林詩音梅園重逢那一幕,遠赴韓國拍攝。片中的很多道具細節處理的相當不錯。
情節上,前後二部對原著都有改動,似乎預料之外,轉念一想卻在情理之中。其實,改動不是很大,還能接受。全劇塑造的原著氣氛,更是「小李飛刀」系列影視作品中最上乘之作,只怕後無來者。也許是該片表達出了江湖、名、利、情、俠,恩怨情仇,對白、意境、氣氛,完全是古龍的原味風格。雖然看第一遍的時候,不能接受這樣的結局,但是事後想來其實也可以這樣的詮釋。
1977年的《多情劍客無情劍》中,狄龍飾李尋歡、余安安飾林詩音、爾東升飾阿飛、岳華飾龍嘯雲、井莉飾林仙兒。影片中,李尋歡蕭然走在雪中,埋下林詩音人像,李尋歡一滴眼淚沒掉,一句話沒說,凄楚心境卻表露無遺。狄龍飾演的李尋歡有評論者以為「活脫脫從小說中走出來一般」,被稱為「永遠的小李飛刀」。個人認為,如果去掉那把扇子,一定給滿分。對於角色的改編,井莉飾林仙兒傳統些,樸素些,還好在下一部時,轉變過來。余安安飾林詩音,的確漂亮,居然被改死了。當然在《魔劍俠情》改活過來了。爾東升飾阿飛,戲份並不多,但抓住了原著的精華部分,我給他打滿分。
Ⅳ 這本香港電影誰知道啊
邵氏電影的光輝歷史
對許多人而言,邵氏電影已是一個經典,在中文影史上,更是一個重要的光影標記。
提及邵氏兄弟電影公司最輝煌的年代,人們總會想起它當年的口號:邵氏明星,多如天上星。邵氏在最風光的時期,幾乎是香港的電影王國,它的成功與聲勢,當然不是一蹴而就。而這一切需要從頭說起。
就從50年代中期說起,當年東南亞的電影事業還在萌芽時代,而香港電影已開始蓬勃,可說是手執東南亞電影業的牛耳。在50年代中,香港影壇其實有三大勢力,就是邵氏、電懋(國泰)和左派的長城與鳳凰公司。它們的特色就是以拍攝華語片為主流,拍片數量多且穩定,而且製作都比其他獨立電影公司認真嚴謹。
以當時的情況而言,邵氏的實力與聲望,起初都不及新馬影業大亨陸運濤手創的電懋。當時電懋財雄勢大,明星與導演陣容強大。單論明星,電懋就有林黛、尤敏、林翠、葛蘭、葉楓、李湄、丁皓、王萊、蘇鳳。小生則有張揚、雷震、陳厚、喬宏、田青等。電懋的導演陣容則有岳楓、陶秦、唐煌、易文、王天林等。更有高級職員宋淇、秦亦孚,更有張愛玲編劇助陣。在鍾啟文的領導下,成就蒸蒸日上。
迎頭趕上 與電懋一爭長短
在50年代初期,尚是邵氏父子電影公司的邵氏,可說是處於電懋下風,明星陣容不及電懋強大,除了同樣有當時兩邊走的林黛與林翠外,只有後來由長城轉投入的樂蒂,而斯時尤敏則已跳槽電懋,生角只有趙雷較知名。在此時期,連李麗華、嚴俊、張仲文等,起初都是為電懋效力。
50年代中,邵氏改組為邵氏兄弟電影公司,由新馬的邵仁枚、邵逸夫兄弟主政。邵逸夫更由新加坡到香港主持電影拍片工作,與電懋一爭長短。可以說,香港的電影事業,其實是由南洋幫新馬大亨創立的。邵逸夫是商業奇才,在他的領導下,邵氏一洗頹風,迎頭趕上,甚至後來居上,把電懋拋在身後。
早期的電懋電影和邵氏電影的主要分別,簡單的說,電懋的電影時代氣息較濃,它電影中的女主角,都是穿西式洋裙的。而邵氏的則多數都還穿著唐裝衫褲。舉個例子,電懋出名的《四千金》、《曼波女郎》、《玉女私情》、《青春兒女》、《空中小姐》,這些女主角們都是典型的香港50年代的新城市女性,她們都穿著搖曳生姿的西洋大傘裙。而邵氏同期的電影如《春光無限好》、《丹鳳街》、《夜來香》、《窈窕淑女》、《黃花閨女》、《月落烏啼霜滿天》等,女主角都還穿著當年大部份婦女所穿的唐裝衫褲,有些更是民初裝。
單從服裝,就可以看出50年代早期,邵氏和電懋電影的不同風格。電懋較城市化,邵氏則著重鄉土化與唐人街風味。
在邵逸夫入主邵氏主持大政後,就有明顯的不同,首先他拉攏了當年最紅的林黛與李麗華,成為邵氏基本演員。小生陣容也加強,除了原本當家的皇帝小生趙雷外,也拉攏了陳厚跳槽加入,之後關山也由左派陣營投入邵氏,鍾情與張仲文較後也加入邵氏。
單是有大明星還不夠,邵氏此時更下大資本拍大片,影片改成綜藝體闊銀幕外,更投下重資拍彩色片,觀眾趨之若鶩。《江山美人》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產生,成了那一年香港最賣座的中文電影。有一個「笑話」說,就因為《江山美人》這部片,香港觀眾此時才知道除了任劍輝和芳艷芬外,還有一個明星叫林黛。有這個笑話產生也不出奇,當年香港的主流市場是粵語片,而華語片則是以新馬南洋一帶有主要市場,電影都是在「南洋」上映。
迎合口味 帶起黃梅調熱潮
邵氏電影票房後來勝過電懋電影,是因為邵氏更會做生意,邵逸夫知道南洋觀眾的口味。以前的電影觀眾以婦女為主,她們喜歡的除了先苦後甜的「家庭倫理文藝大悲劇」外,更喜歡歌唱片,歌愈多愈受歡迎。
在早期的《桃花江》、《曼波女郎》時期,邵氏在歌唱片輸了腳步,但它更自傲的是,它帶起了另一個更風靡觀眾,轟動期更長久的港式黃梅調電影熱潮。在《江山美人》之後,《梁山伯與祝英台》、《紅樓夢》、《王昭君》、《楊貴妃》等彩色闊銀幕大製作,更令邵氏真正擦亮了金字招牌,熠熠生光,相形之下,它的主要對手電筒懋已黯然失色。
在邵逸夫領導時,邵氏也拉攏了當年的大導演岳楓和陶秦加盟,如虎添翼,和原本的李翰祥等人,為邵氏開拍各類型大片。
岳楓除了可以拍《畸人艷婦》和《嬉春圖》這類時裝片,他也可以拍古裝片《花木蘭》、《寶蓮燈》、《妲己》,甚至武俠片《盜劍》、《奪魂鈴》,堪稱多才多藝。陶秦雖不擅拍古裝電影,但邵氏名作《不了情》、《曉風殘月》就是他的作品。陶秦更屬當年少數會拍歌舞片的導演,《千嬌百媚》、《萬花迎春》、《花團錦簇》、《歡樂青春》,都是他的作品。
邵氏公司的發展此時節節搶先在電懋之前,不僅因為走對了古裝歌唱片的路線,也因為邵逸夫是人在香港直接主持業務,而電懋方面大事則都要向新加坡方面報告等候批准,步伐節奏就已經慢人一步。
邵氏還有一個成功要點,就是擴大業務,建立邵氏影城,擁有多個攝影棚,並搭立古裝實景,方便拍片,省時省力也省錢。
它還有一個成功點,就是大量栽培新人,它設立了「南國演員訓練班」,招考新人,然後簽下有潛質的新人予以力捧,成為紅星。最大的好處,就是不必付出驚人的片酬拉攏天皇巨星加盟。胡燕妮、鄭佩佩、何莉莉、李菁,就是邵氏一手捧紅的大明星。甚至連早期拍福建片的小娟,也是由邵氏捧成紅極一時的凌波。
寫到這里想到,邵氏的演員訓練班叫「南國」,它的官方宣傳刊物則叫《南國電影》,它是暗示它的根源在南洋新馬嗎?
邵氏最高峰時期
邵氏在60年代中,成了香港雄霸一方的電影王國,也有兩個外在原因,其一就是國泰大老闆陸運濤在台灣參加亞洲影展時墜機身亡。陸運濤當時本已有心要大施拳腳與邵氏一決雌雄,誰知出師未捷身先死,易名為國泰的電懋群龍無首,出品每況愈下,大明星更紛紛息影,影片成績差強人意,終於結束拍片。
還有一個外在原因就是香港1967年暴亂,造成左派電影公司沒落。
這時就只剩下邵氏公司獨占天下了。
邵氏公司腦筋快,眼光准,在黃梅調、山歌片漸漸被觀眾厭倦時,它在張徹導演的領導下,及時開拓了「武俠電影世紀」,由《邊城三俠》和《江湖奇俠》打頭陣,掀起了歷久不衰的陽剛電影熱潮,更改變了香港電影素來以女主角為主的風氣,此後的電影都是由打仔小生如王羽、羅烈、岳華、張翼、姜大衛、狄龍、陳觀泰、傅聲等掛頭牌,他們才是牡丹,女主角則只是綠葉。
邵氏的最高峰時期就是此時。
隨後,每個人都知道了,邵氏開始減產,甚至停頓了生產。但這么多年來,提起香港電影,人們首先想起的還是邵氏電影,邵氏足以驕人矣。在邵氏之後,沒有電影公司可稱「電影王國」。
重溫邵氏電影光輝(二)古裝片與黃梅調年代
邵氏兄弟做生意的氣魄與膽識過人,是邵氏成為香港電影王國主要原因;而李翰祥為邵氏拍攝的彩色古裝巨片與黃梅調電影,除了令財源滾滾流入邵氏,也使當時的中文電影界展示了另一番新氣象,如此回首,我們稱之為:經典。
在50年代末,香港邵氏兄弟電影公司的聲勢,已迎頭趕上宿敵電懋,與之並駕齊驅,到了60年代初,更有漸漸凌駕電懋之勢。這當然是邵氏兄弟領導英明有方,但座下重臣,也立下不少汗馬功勞。
在拍攝電影方面,有兩位大導演對邵氏功勞殊大,他們是已故的李翰祥與張徹。他們為邵氏執導的某些電影,不僅令邵氏聲名遠播,更流芳至今。在商業上,更協助邵氏發掘了電影票房的黃金礦場。
先說李翰祥,他率先為邵氏拍攝的古裝巨片與港式黃梅調電影,令財源滾滾流入邵氏。
如果要推舉最流行的黃梅調長青歌曲,相信不少人都會選出《扮皇帝》和《戲鳳》這二首歌曲。至今在卡拉OK,樂齡歌唱比賽中,仍時時聽到這兩首歌。而這兩首歌曲就是邵氏招牌產品,李翰祥執導的《江山美人》的插曲。
膽識過人 為邵氏賺大錢
《江山美人》是邵氏,也是香港影壇第一部出巨資拍攝的華語片,當年的製作費令人咋舌,由此可見邵氏兄弟做生意的氣魄與膽識過人。在他們的領導下,邵氏成為香港電影王國絕對不是僥幸的。
但物有所值,《江山美人》不僅為邵氏賺大錢,更錦上添花地得到1959年在吉隆坡舉行的亞洲影展的最佳電影金鑼獎。因《江山美人》的成功,邵氏決定拍攝古裝宮闈傳奇故事黃梅調電影,這一著可說走對了路線,而這一著也是電懋最弱的一環。
因為電懋是擅長拍時裝片,甚至連旗下的演員,除了尤敏和雷震外,其他的都因外型過於時代化,而不太適合拍古裝電影。
在這一點,邵氏就勝過電懋,它手中有林黛、李麗華和樂蒂,宜古宜今,且都是拍攝古裝片的能手。
在《江山美人》之前,邵氏兄弟已拍了彩色片《貂蟬》,票房鼎盛,之後邵氏就走巨片路線,彩色拍攝古裝電影,而電懋仍停留在黑白片時代,自《紅娃》、《空中小姐》與《龍翔鳳舞》之後,要隔了好久才重新拍攝彩色片,步伐已經又慢於邵氏。
此時邵氏的古裝彩色巨片就有《王昭君》、《楊貴妃》、《武則天》、《倩女幽魂》、《紅樓夢》,除了《紅樓夢》是袁秋楓執導外,前4部都是李翰祥的作品,尤以《倩女幽魂》和《武則天》成就最高。李翰祥重考究,楊貴妃所穿的古裝,也令觀眾大開眼界。
這時邵氏還未全面走黃梅調路線,但凡古裝片中的歌曲,都已以黃梅調唱出。樂蒂和任潔主演的《紅樓夢》,也是一部黃梅調電影。
反串魅力 凌波一片成名
拍閩南片出身的小娟,此時已入邵氏,初名沈雁,後由何冠昌為她改名為「凌波」,提到邵氏的黃梅調電影,不能不提凌波,因為她也是令邵氏黃梅調電影興盛至白熱化的功臣之一,她擁有反串魅力。
凌波因在《紅樓夢》中幕後代唱賈寶玉,受李翰祥賞識,提拔和樂蒂合演《梁山伯與祝英台》,平地一聲雷,令凌波一片成名,炙手可熱,當年整個台北更掀起了令人吃驚的凌波熱潮。
邵氏也在此時正式邁入黃梅調電影時代,但同時也面臨人事變遷。首先是樂蒂拒絕再和凌波合演《七仙女》 ,跳槽電懋,繼後李翰祥又帶了《七仙女》的女主角江青到台北,自組國聯影片公司,搶拍《七仙女》。
邵氏這時開始重用新人,由方盈出任《七仙女》的女主角,影片一樣受歡迎,令邵氏知道影片質素最重要,此後更大膽起用新人如李菁、秦萍等主演古裝片,由大紅大紫的凌波帶起她們,這是60年代中的事。
所以雖然此時林黛已自殺身故,樂蒂跳槽,李麗華已離開,但邵氏新人女星如百花齊放,不愁沒有女主角。
但此時的黃梅調熱潮也帶來了一起不良的後遺症--陰盛陽衰。在這些古裝黃梅調電影中,所有的「男主角」幾乎都由女生反串,特別是凌波,更是「反串王」,她可以說是華語片中的「任劍輝」。
男演員此時都英雄無用武之地,陳厚和趙雷也在邵氏黃梅調熱潮中,先後跳槽電懋。
話說當年的古典美人樂蒂和皇帝小生趙雷,在效力已改名為「國泰」的電懋後,兩人也合演了多部黃梅調電影,如《嫦娥奔月》、《紅梅閣》、《鎖麟囊》、《金玉奴》、《扇中人》等,但不知為何,這些古裝片就比不上他們當年在邵氏拍攝的古裝電影,也足證邵氏拍古裝片確有一手,可稱謂之為「邵氏風格」。
黃梅調盛極而衰
在邵氏影城建竣之前,邵氏除了拍攝彩色古裝片外,也同時繼續生產黑白片,如《不了情》、《一毛錢》、《畸人艷婦》、《姊妹情仇》、《後門》、《手槍》等。其中《不了情》、《一毛錢》與《後門》,更可說邵氏名作。在彩色時裝片則有《千嬌百媚》、《花團錦簇》、《萬花迎春》等。
到了邵氏影城正式啟用時,邵氏從此摒棄黑白影片製作,正式全面投入彩色片時代。
這時候邵氏的「片頭」口號是「邵氏出品、必屬佳作」。在影城方面則是「邵氏明星、多如天上星」,甚至連外國《生活》雜志都來采訪,作為封面故事。
黃梅調電影在大銀幕上連唱好多年,觀眾也開始膩了,邵氏此時又因中國大陸的《劉三姐》賣座,拍攝山歌片如《山歌戀》、《山歌姻緣》等,但不能掀起熱潮。
這時因為黃梅調盛極而衰,邵氏製作已沒有一個明顯的主幹,除了繼續拍一些古裝片如《蝴蝶杯》、《盤絲洞》、《鐵扇公主》外,也拍了好一些時裝片,題材多樣化,如《人頭馬》、《寒煙翠》、《香江花月夜》、《垂死天鵝》,此時的最佳時裝電影,應以陶秦執導的《船》為邵氏名作。
重溫邵氏電影光輝(三)武打片 高潮疊起年代
在60年代中,古裝黃梅調電影式微,邵氏幸運的開拓一條新的戲路———武俠打鬥片。
邵氏的武俠打鬥片不僅令公司賺到更多錢,也使邵氏公司的名字在海外地區更響亮,因為武俠打鬥片不僅在東南亞華人社區大受歡迎,世界其他非華族地區的觀眾也趨之若鶩,掀起了功夫片熱潮。
論起邵氏武俠打鬥片的輝煌成就,就絕不能忽略張徹導演,他是邵氏找到新黃金礦場的大功臣。
張徹導演可說是個多才多藝的人,文章寫得好,早年以「何觀」為筆名,是著名的影評人,更寫過不少劇本。
現在很多人都知道,曾被人誤以為是台灣高山族民謠的《高山青》,其實是張徹譜曲。
張徹其實還譜了另一首歌,是《碧蘭村的姑娘》。
張徹在邵氏執導的第一部電影,都是古裝黃梅調電影《蝴蝶杯》,可能這非張徹所長,結果要勞煩高立協助補拍。當時誰都不看好張徹,誰都沒有料到,張徹後來憑武俠打鬥片的成就,成為香港殿堂紅導演。
張徹有後來的成就,旁人也要佩服邵逸夫的眼光,邵是伯樂、張是千里馬。沒有邵逸夫的信任與重用,張徹縱有天大才華也耍不出來。
很多人以為張徹是在進入邵氏才成為導演,其實張徹的第一部執導的電影叫《野火》,是李湄自組的北斗公司出品,由李湄和高原主演。
張徹帶動的武俠打鬥片,還有另一個更直接的稱呼「陽剛電影」。
在這之前,香港影壇一直是重女輕男,陰盛陽衰,排名都是女明星領先,女明星的片酬更遠遠超過男明星。
但在陽剛電影風氣席掛香港影壇後,正合了「風水輪流轉」這句俗語,在60年代中王羽帶頭,香港電影轉為「重男輕女」,男主角才是萬綠叢中一點紅的壯丹,女主角已變成綠葉,「林黛時代」一去不返。
武俠世紀 從摸索到成功
邵氏的「武俠世紀」一開始是摸索時代,這個時期的產品有《邊城三俠》、《江湖奇俠》、《鴛鴦劍俠》與《文素臣》等。到了《大醉俠》與《獨臂刀》面世,邵氏的武俠電影又走上了成功之道。
說起武俠片,一定會先想起邵氏,因為確是邵氏帶頭拍武俠片,但很諷刺的是,在60年代中,第一部最出色的電影卻是左派長城公司拍攝的武俠片《雲海玉弓緣》,由梁羽生原著改編。
在《雲》片中,王葆真凌空一劍,姿勢美妙、劍招凌厲,令觀眾嘆為觀止,而這部電影的武術指導正是劉家良與唐佳。
邵氏不久獲得劉家良與唐佳加盟效力,在武打招式特技上更如虎添翼,獨步香港影壇。
邵氏拍攝的武俠片多不勝數,但人們如果要選一部邵氏最好的武俠片,恐怕大多數人都會推選《大醉俠》,這是胡金銓為邵氏執導的唯一一部武俠片,邵氏當年沒有留下「小胡」繼續效力實在可惜。
除了《大醉俠》,邵氏的武俠片代表作尚有《大刺客》、《金燕子》、《盜劍》、《奪魂鈴》、《十二金牌》。
《盜劍》與《奪魂鈴》是老牌名導岳楓的作品,其中《奪魂鈴》的劇情是改編自義大利牛仔片《裘尼祖馬》,但整部電影卻青出於藍,氣氛極佳。
《奪魂鈴》可能是當年邵逸夫最欣賞的公司成品,因為它時常代表公司去參加各類電影展。
邵氏的武俠片也把許多名不見經傳的新人捧成了大明星,最紅的自然是王羽和鄭佩佩,也是當年的票房之寶。
張徹開創時裝打鬥片
在1969年左右,張徹又開創了另一條電影新路線,就是摒棄刀劍的時裝打鬥片,打頭陣的是《死角》,由李菁和狄龍主演,其後還有《小煞星》、《拳擊》、《叛逆》等。
憑著這些電影,張徹又為邵氏捧紅了兩名皇牌新星:姜大衛與狄龍。
姜大衛更因主演了張徹的《報仇》,成為香港第一個「亞洲影帝」。《報仇》是以民初為背景,亦是邵氏此時的代表作之一。
邵氏的武俠打鬥電影基本上就是以張徹執導的電影為主線,這時張徹的作品除了時裝打鬥片外,也同拍清末或民初的打鬥片,有《馬永貞》、《仇連環》、《刺馬》。前兩部影片捧紅了陳觀泰。
《刺馬》是張徹代表作之一,亦是邵氏這個時期的名作,在這部片中,狄龍真正脫胎換骨。
整個邵氏影城,是陽氣勃勃,除了鄭佩佩外,無人可與男星一比長短,張徹不僅捧紅了狄龍、姜大衛等,也提拔了不少「配角演員」,如來自新加坡的陳星、日本的倉田保昭,以及王鍾,都是令人印象深刻的綠葉演員。
邵氏當然不僅張徹一個導演,文藝片導演極多,但是一提起武俠片打鬥片年代提邵氏就必然和張徹脫不了關系,張徹作品就是邵氏最受歡迎的作品。
邵氏此時的作品又有《洪拳小子》、《洪拳與詠春》,捧紅了英年早逝的傅聲,他的頑皮與叛逆大受觀眾寵愛。
傅聲的其他電影還有《射鵰英雄傳》、《絕代雙驕》、《冷血十三鷹》、《五郎八卦棍》等。
劉家良指而優則導
在70年代中,邵氏又來了一位出色的武打片高手導演,他是「指而優則導」的著名武術指導劉家良。
劉家良的風格與張徹不同,他走的武打片招式美觀,拳拳到肉且招招可睹,有異於其他影片中的花拳綉腿,打得真實是劉家良影片的特色,所以大受歡迎。
劉家良與張徹一樣,拍片快捷生產,作品有《少林卅六房》、《神打》、《洪熙官》、《陸阿采與黃飛鴻》、《武館》,以及使惠英紅贏得第一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的《長輩》等。
邵氏此時更有一部《天下第一拳》打入歐美市場,此片是由韓國導演鄭昌和執導,羅烈主演。
在觀眾看膩了時裝、民初打鬥片後,邵氏亦沒有放棄「刀劍拳腳」路線,這時由楚原執導的《流星蝴蝶劍》,掀起了古龍電影熱,楚原也再度翻身,從粵語片大導演成功轉變為華語片大導演。
邵氏拍的古龍電影,還有《天涯明月刀》、《白玉老虎》、《楚留香》、《多情劍客無情劍》等,在70年代末期大行其道。
邵氏的古龍電影,令狄龍更上一層樓成為真正的大紅星,《三少爺的劍》也令新人爾冬升走紅。
電影王國 美麗的記憶
來到80年代,古龍式電影可以說是邵氏電影最後一個高潮的燦爛煙花。
之後,電視節目越來越精彩,搶走了大批電影觀眾。生活節奏越來越匆忙,人們都沒有餘暇和閑情逸致上電影院。
以前的邵氏導演,一個一個的離開影城,邵氏電影也逐漸少掉以往的特色,金字招牌也再無以往的光芒四射。
然後,它減產,甚至下來是停頓生產。
當邵氏後來大規模拍片的年代,不僅代表了一個電影王國成為美麗的記憶,香港電影業也不再像以前那樣熠熠光輝映亮整個東南亞。
Ⅵ 求李麗華電影下載的網址
有些老片的拷貝都沒了,或是珍藏起來了
除非它發過DVD,否則很難有下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