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第六代導演紀實風格的電影有什麼
中國第六代導演紀實風格的電影有《北京的風很大》、《瘋狂英語》、《小武》。
第六代導演一般是指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進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90年代後開始執導電影的一批年輕的導演。第六代導演只有把藝術與技術相結合,在延續傳統電影真實美學的基礎之上,利用現代技術加強電影的真實性表達才能創作出好的電影。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有:賈樟柯《小武》、張元《北京雜種》、王小帥《冬春的日子》、王超《江城夏日》、路學長《長大成人》、章明《巫山雲雨》、管虎《頭發亂了》、何建軍《郵差》、婁燁《周末情人》、張楊《愛情麻辣燙》、王全安《圖雅的婚事》等。
中國第六代導演紀實美學的發展
第六代所追求的紀實美學風格與他們所處的社會、文化、藝術環境有關。第六代導演把鏡頭對准處於社會底層的邊緣人,不再把視角放在歷史和人物傳記,更多的是反映個人,追求自我。
他們用攝影機真實記錄邊緣人的生活,最大限度還原他們真實的生存狀態,拍攝最真實的原生態電影,在影片中力求客觀冷靜,不追求表面形式。
新生代導演用自然、簡單的創作手法真實記錄個人生活,沒有厚重的歷史文化背景,就是表現現在社會各個階層,追求個體表達,而且表達手段相對自由。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第六代導演
『貳』 什麽是獨立電影
"獨立電影"是指某部電影在資金投入和製作上不隸屬於任何電影集團、公司(或製片廠),主要依靠製片人或導演本身通過各種渠道融取資金,甚至包括個人出資等形式來製作影片。
"獨立(地下)電影"這一名詞大抵出現在1996年前後的中國,但直到2000年以後才引起主流的注意。以第六代電皮慧基影人為主體的有著個人化電影理想的年輕導演們陸續拍攝了《北京雜種》、《東宮西宮》、《扁擔姑娘》、《頭發亂了》、《長大成人》等有著激烈的文學與影像表達的"藝術電影",在當時相對缺乏表達自由及力度的守舊的電影圈掀起了個性十足、批判十足的革新。
這一批作品中的絕大多數通常選擇迂迴路線,參賽參展大大小小的國際電影節,亦碧緩因此成為關注國產電影的愛好者及大眾傳媒的矚目所在。
沿此軌跡陸續誕生出的著名"獨立電影"還包括《蘇州河》、《十燃謹七歲的單車》、《小武》、《站台》、《任逍遙》、《安陽嬰兒》、《海鮮》等,藉此揚名立腕、享譽海內外的導演計有賈樟柯、王小帥、張元、路學長、婁燁、王超、朱文等人--他們的"功成名就度",與投資老闆的收益值及影片普及度,大多成反比。
『叄』 中國第六代導演紀實風格的電影有哪些
馮小剛的《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陸川的《南京!南京!》賈樟柯的《小武》、《站台》、《三峽好人》、《山河故人》;王小帥的《日照重慶》、張元的《兒子》、管虎的《金剛川》、婁燁的《蘇州河》等。
相關介紹:
這一群體成長於經濟復甦的改革開放年代,此時正值中國建設市場經濟初期,他們在相對開放多元的文化背景下接受了系統的教育,並接觸到大量國外電影理論。
第六代親身感受到經濟體制的轉軌給中國的社會關系、人際關系、家庭關系所帶來的重大變動,經歷了電影從神聖的藝術走入尋常生活,成為一種文化產品的現實過程。
所以,他們的觀念和作品內容都較前幾代導演發生了巨大變化,他們的影片沒有通過製造幻覺的快感向市場妥協,而是更多地關注那些出於禁忌而"不可言說"的社會現實,更顯出直面現實的勇氣和真誠。
在題材選取上,他們關注當下都市、邊緣人物,小偷、妓女、無業青年這些邊緣人頻繁在影片中亮相;在敘事策略上,他們常常在劇中人物身上融入自己的經歷,或多或少帶有自傳色彩;在影像風格上,他們強調真實的光線、色彩和聲音,大量運用長鏡頭,形成紀實風格。
『肆』 左右電影簡介
《左右》展現在為了挽救白血病女兒生命,已經離婚多年、並且都各自成立家庭的兩個人之間、為了獲得新生兒臍帶血的一段故事。
《左右》2008年4月上映於中國,由中國新生代電影導演的代表性人物,第六代電影導演王小帥執導。此片榮獲第八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編劇銀熊獎和特別關注獎。
該片改編於四川一件真實的新聞事件,被導演王小帥敏銳捕捉到,因為他最精於此道,從注重關注個體和小人物,尤其是社會最底層的人們的視角來演繹自己的電影,從而達到讓觀眾引起認識自我和社會的思考。
離異中年婦女枚竹和再婚丈夫老謝過著平靜的生活,夫妻發現愛女禾禾一直高燒不退,檢查結果是禾禾竟然得了絕症白血病,醫生告訴她們只有關系相近骨髓移植才能救女兒一命。枚竹就找來離婚的丈夫工程隊老闆肖路,可是兩人因與禾禾血型並不匹配。
這時,醫生建議用同父同母的孩子的臍帶血救禾禾,執著而又有母愛的枚竹想用人工授精的方法,與離婚五年之久的丈夫肖路再生一個孩子。
這個合乎母女之愛,但不合乎夫妻之情,違背倫理的荒誕想法,讓兩個家庭很快陷入殘酷的選擇困境,使四個成年人,枚竹和老謝,肖路和現任妻子空姐董帆之間,沖突不斷,矛盾叢生,因此而形成了三個主要的對立關系。
離婚已久的夫妻枚竹和肖路之間的沖突:為醫治女兒的白血病,兩人要再生一個孩子。兩人從掙扎到勇於面對沖突——父母之愛可以消除情感沖突。
前任與現任的枚竹和董帆之間的矛盾:從極力反對到開始慢慢妥協,再到寬容——擁有同理心,讓人富有憐憫和愛憐。
不想重蹈覆轍的肖路和董帆之間的矛盾:面臨家庭的情感危機——愛彼此,使兩人重歸於好,消除彼此間的隔閡。
這三個主要對立關系奠定了整部電影的基調和劇情的走向,描寫出了四個中年人為了救治禾禾,從開始左右為難的痛苦抉擇到最後因為愛而消除各自成見,來表達愛是化解所有矛盾的一把萬能鑰匙。
『伍』 中國從第一代到第七代著名導演有哪些
1、第一代導演-中國電影的拓荒者
第一代導演指默片時期的電影導演,大致活躍於上世紀初葉到20年代末。這一代導演約100人左右,代表人物有鄭正秋、張石川、但杜宇、楊小仲等,其中尤以鄭正秋、張石川的成就為大。就藝術技巧而言,第一代導演還處於摸索階段。
2、第二代導演-中國電影的第一個黃金時代
中國「第二代導演」主要活動時間是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部分導演一直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電影崗位上。這一代導演主要有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史東山、費穆、孫瑜、袁牧之、應雲衛、陳鯉庭、鄭君里、吳永剛、沈浮、湯曉丹、張駿祥、桑弧等。
3、第三代導演-中國電影的經典打造
建國後走上影壇的導演藝術家,人稱中國電影導演的「第三代」。這一代導演主要有成蔭、謝鐵驪、水華、崔嵬、凌子風、謝晉、王炎、郭維、李俊、於彥夫、魯韌、王蘋、林農等,他們在遵循現實主義原則表現生活的本質,深入展現矛盾沖突,以及在民族風格、地方特色、藝術意蘊等方面,都進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
4、第四代導演-中國電影的夾縫生存者
第四代電影人大多是文革前北京電影學院、上海電影學校畢業生構成的創作群體,他們的創作生命是從1978年以後幾近不惑之年才開始的。在第三、第五兩代人的夾縫中,他們以穩健的創作實力探索奮斗,很快找准了自己的位置,並有持久的藝術後勁。
整個第四代的創作高潮是伴隨著電影和戲劇分家的討論和對歷史的反思進行的,農村漸漸成為他們作品的中心題材。第四代導演的代表人物有謝飛、鄭洞天、張暖忻、黃蜀芹、滕文驥、黃建中、吳天明等。他們與第三代、第五代導演一起創造了中國電影的第二個黃金時代。
5、第五代導演-中國電影的第二次春天
第五代是指1982年自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的導演系學生(後來擴展到攝影系、美術系),包括張軍釗、陳凱歌、田壯壯、張藝謀、張建亞、黃建新等。
6、第六代導演-中國電影的異軍突起
導演們似乎都極力反對「第六代」這個集體冠名,但是,好事者卻為導演們找到了強行歸納的標准:一是北京電影學院85級學生,二是60年代之後生人,按照上面這些既成准繩,合乎情理的導演就有了一大批,比如張元、王小帥、姜文、婁燁、管虎、章明、路學長、施潤玖、張揚等,都應該是「第六代導演」的生力軍。
『陸』 中國第六代導演紀實風格的電影有什麼
《北京的風很大》、《瘋狂英語》、《小武》。
第六代導演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有:賈樟柯《小武》,張元《北京雜種》,王小帥《冬春的日子》,王超《江城夏日》,路學長《長大成人》,章明《巫山雲雨》,管虎《頭發亂了》,何建軍《郵差》,婁燁《周末情人》,張楊《愛情麻辣燙》,王全安《圖雅的婚事》,陸川《南京!南京!》,寧浩《綠草地》等。
其特徵
這一群體成長於經濟復甦的改革開放年代,此時正值中國建設市場經濟初期,他們在相對開放多元的文化背景下接受了系統的教育,並接觸到大量國外電影理論。
第六代親身感受到經濟體制的轉軌給中國的社會關系、人際關系、家庭關系所帶來的重大變動,經歷了電影從神聖的藝術走入尋常生活,成為一種文化產品的現實過程,所以,他們的觀念和作品內容都較前幾代導演發生了巨大變化。
他們的影片沒有通過製造幻覺的快感向市場妥協,而是更多地關注那些出於禁忌而「不可言說」的社會現實,更顯出直面現實的勇氣和真誠。
『柒』 中國第六代導演有哪些
中國第六代導演有:
1、張元:
張楊的主要作品有《愛情麻辣燙》《洗澡》《昨天》等,在第六代導演中,他一直能夠通過貼近現實的電影合作,規避開意識形態的限制,並且形成自己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