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產電影 > 台灣新浪潮電影

台灣新浪潮電影

發布時間:2022-04-30 02:25:39

1. 張一白、田壯壯、侯孝賢、蔡明亮、楊德昌、岩井俊二都有哪些電影

姓名:張一白 職業:導演 演員 編劇 監制 性別:男 國籍:中國大陸 主要作品:MTV:《好大一棵樹》、《祝你平安》、《同一首歌》等。廣告:《海南航空形象系列》、 《聯想FM365》 。電視劇:《將愛情進行到底》、 《開心就好》 。電影:《開往春天的地鐵》。 中文名: 田壯壯 英文名: Zhuangzhuang Tian 星座:金牛座 角色:導演,演員,編劇 中國電影「第五代」代表人物之一,曾當過兵,做過攝影師。父親田方,曾在影片《英雄兒女》中扮演政委王文清。母親於藍,電影演員,曾出演的影片有《江姐》、《革命家庭》和《烈火中永生》。田壯壯1982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1978年至2002年為北京電影製片廠導演。與陳凱歌、張藝謀等並稱為第五代導演。2002年回母校北京電影學院執教,擔任導演系研究生導師、系主任;同時開啟人生又一段創作高峰期,包括:向大師致敬的「臨摹」之作《小城之春》,以他深深熱愛的雲南土地和雲南人為主題的《德拉姆》,夢想、計劃了多年的《吳清源》和《狼災記》等。 姓名 侯孝賢Hou Hsiao-hsien 生日1947年4月8日 出生地 中國廣東梅縣 現居住地 台灣 國家/地區 中國 職業 導演,編劇 台灣新電影最重要的代表人物。生於廣東梅縣,是客家人。1948年移居台灣。1972年畢業於台灣「國立藝專」影劇科。1974年從影。次年任李行場記、助理,當過副導演、編劇、演員。 1975年起從事編劇工作,編有《桃花女斗周公》、《早安台北》、《我踏浪而來》等電影劇本。1980年首導《就是溜溜的她》、《風兒踢踏踩》(1981)成名。1982年執導《在那河畔青草青》引起影壇廣泛重視。1983年與萬仁、曾壯祥聯合執導的《兒子的大玩偶》獲西德曼海姆影展佳作獎,並引領台灣電影新浪潮的開端;《風櫃來的人》獲1984年法國南特大三洲電影節最佳作品獎。1984年創作劇本《油麻菜籽》獲第二十一屆台灣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獎;執導《冬冬的假期》獲1985年法國南特三大洲電影節最佳作品獎、第三十屆亞太影展最佳導演獎。 1985年執導《童年往事》,獲第二十二屆台灣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獎,第三十七屆西柏林電影節國際影評人獎,及鹿特丹電影節、夏威夷電影節、亞太影展作品獎。1986年執導《戀戀風塵》獲法國南特三大洲電影節最佳攝影音樂獎、葡萄牙特利亞國際影展最佳導演獎。《尼羅河的女兒》獲1987年義大利都靈電影節第五屆國際青年影展影評人特別獎。1989年執導《悲情城市》獲第二十六屆金馬獎最佳導演獎,台灣中時晚報最佳作品獎、導演特別獎,第四十六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1993年執導《戲夢人生》獲台灣中時晚報電影獎最優秀作品獎,1993年戛納電影節評委會獎。其後作品有《好男好女》(1995)、《南國再見,南國》(1996)、《海上花》(1998)、《千禧曼波》(2001)、《咖啡時光》(2004)、《最好的時光》(2005)等,亦在金馬獎及海外影展上多有斬獲。 蔡明亮主要作品: 天邊一朵雲 Wayward Wind (2005) 不散Good Bye, Dragon Inn (2003) 天橋不見了 Skywalk Is Gone, The (2002) 你那邊幾點 7 to 400 Blows (2001) Fish, Underground (2001) 洞Dong (1998) 河流The River (1997) 愛情萬歲 Aiqing wansui (1995) 青少年哪吒 Ch'ing shaonien na cha (1993) Xiao hai (1991) 編劇作品 天邊一朵雲 Wayward Wind (2005) 不散Good Bye, Dragon Inn (2003) 天橋不見了 Skywalk Is Gone, The (2002) 你那邊幾點 7 to 400 Blows (2001) 洞Dong (1998) 河流The River (1997) 愛情萬歲 Aiqing wansui (1995) 青少年哪吒 Ch'ing shaonien na cha (1993) 生平風格 楊德昌(1947—2007.6.29),台灣電影導演,其電影作品深刻、理性,有強烈的社會意識,被稱作「九十年代最具影響力的台灣大師之一」、「台灣社會的手術燈」,在世界影壇享有盛譽。 楊德昌出生於上海,成長於台北,祖籍廣東梅縣。1949年2月,一歲多的楊德昌隨父母遷台,自此成長在台北。 楊德昌1969年畢業於新竹國立交通大學控制工程學系。在大學里,受西方思想影響,楊德昌一畢業就出國留學,1970年進入佛羅里達大學研讀計算機碩士,1974年轉赴美國南加州大學念電影並成為導演,但沒修完課程就離開。後來在西雅圖的華盛頓大學附屬海軍國防反潛研究所擔任計算機設計。2007年因大腸癌於美國當地時間6月29日於洛杉磯比佛利山莊的住處病逝,享年59歲。他的去世被認為是「台灣獨立電影時代的終結」。 1982年參加拍攝《光陰的故事》,該片被稱作台灣新電影的開山之作。1983年編導《海灘的一天》。1985年編導《青梅竹馬》,1986年編導《恐怖分子》。1991年編導《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1994年編導《獨立時代》,被評為1994年台灣十大華語片之一。1996年導演《麻將》,2000年導演《一一》。 楊德昌的電影主要描寫台北城市生活,與侯孝賢的鄉土電影形成鮮明對比。楊德昌與台灣知名歌手蔡琴曾有過婚姻,但已離婚。 岩井俊二(Shunji Iwai,日文:いわい しゅんじ),日本電影導演,作家及記錄片導演。日本新電影運動旗手,被譽為日本最有潛質的新近「映像作家」,也有中國影迷稱他為「日本王家衛」。九十年代以來,日本電影復甦,在亞洲乃至世界范圍內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日本新電影運動」。除了今村昌平、熊井啟、筱田正浩等老一輩導演繼續有佳作問世外,而北野武、岩井俊二、周防正行、竹中直人等一批中青年導演也都由於他們優秀的電影作品開始為世界所知。其中以影像清新獨特、感情細膩豐富著稱的岩井俊二堪稱日本年輕一代導演中的佼佼者。 岩井俊二影視作品年表 1991年 《無名的孩子》 《來殺人的男人》 1992年 《鬼湯》《OMELETTE》 《蟹肉罐》《MARIA》 《一個夏至的故事》 1993年 《煙花》《無名地帶》 《雪的國王》 1994年 《愛的捆綁》《夢旅人》 《瘋狂的愛》 1995年 《情書》 1996年 《燕尾蝶》《月亮騎士》 1997年 《空之鏡》 1998年 《四月物語》 1999年 《想從另一個透視觀看煙火的孩子們》 2000年 參演《式日》 2001年 《關於莉莉周的一切》(又名「青春電幻物語」) 2002年 《ARITA短片》 2004年 《花與愛麗絲》 2006年 《虹之女神》[岩井擔任製作人] 《市川昆物語》

2. 蔡明亮《你那邊幾點》《四百下》這兩部法國電影新浪潮電影對台灣電影的影響

《四百擊》是二十世紀法國電影「新浪潮」的開山之作,其敘事手法簡單、直接,有一種穿透心扉的力量。這種簡潔、朴實的電影手法在「新浪潮」初期甚至是一種必需的標記。這既是因為二戰之後各國有良知有追求的電影人都對電影製造幻覺帶來的邪惡在不斷地反思,也與當時法國存在主義思潮甚囂塵上有關,而且,新浪潮的那一代導演大都是影迷出身,在手執導筒之前,這些人都曾在法國電影資料館猛磕先前電影史上的各種好影片,並撰寫精彩影評呈現自己的電影主張。毫無疑問,這些導演既受到二、三十年代美國好萊塢電影技術的深刻影響,也受到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電影思想的深刻影響。他們以反抗法國「優質電影」為名,發展出自己的電影觀念,並在自己的電影實踐中發展出新的電影風格,從而開創了一個時代的新風尚。《四百擊》作為揭竿起義之作,毫無疑問排在這一「浪潮」的浪尖之上。
蔡明亮把鏡頭對准都市人形形色色的生活。台灣新浪潮侯孝賢和楊德昌為主要推手,當然蔡明亮也是,他的電影題材不同於他們,煥發了台灣電影的活力。

3. 歷數古今中外有什麼名人名字中帶"賢"字的

孝賢純皇後(1712年2月22日~1748年3月11日),富察氏。滿洲鑲黃旗人,乾隆原配皇後,一等承恩公李榮保之女,其弟是大學士傅恆。出身於官宦之家。康熙五十一年二月二十二日(1712年)生,比乾隆帝小一歲。雍正五年七月十八經世宗指婚成為皇子嫡妃,雍正六年生皇長女,雍正八年生皇二子永璉,即端慧皇太子,雍正九年生皇三女固倫和敬公主。乾隆二年十二月初四為她舉行皇後冊立禮。乾隆十一年生皇七子永琮,乾隆十三年(1748年)正月隨駕東巡,三月十一日死於回鑾途中的德州舟次,享年三十七歲。乾隆十七年(1752年)十月二十七日奉安於勝水峪地宮。謚:孝賢誠正敦穆仁惠徽恭康順輔天昌聖純皇後。
侯孝賢:提到台灣新電影,侯孝賢是不可迴避的人物。作為台灣新浪潮電影運動的一名干將,他站在電影變革的前沿,振臂呼喊。但是商業的影子又被長長地拖在身後,讓他不得不體味電影帶來的煎熬與感傷。
1983年,侯孝賢的《兒子的大玩偶》正式拉開了台灣新浪潮電影運動的序幕,開啟了台灣電影個人化的書寫方式。隨著序幕的拉開,楊德昌、陳坤厚、王童……一撥具有強烈的台灣本島意識和獨立風格的導演浮出水面。
1981年,台灣新浪潮電影運動正處於風起雲涌的醞釀階段,侯孝賢與後來新浪潮電影運動的另一主將楊德昌相識,那時侯孝賢與陳坤厚天天坐在咖啡館等天上掉膠片。以後的一段時間,侯孝賢看了楊德昌從國外帶回的西方電影大師的片子,至此認識了帕索里尼,認識了費里尼。與朱天文的聯手,使他了解了沈從文的自傳和胡蘭成的「大自然五大基本法則」,從此他一步步讓自己的攝影機靜止下來,一步步去獲得一個視點,一步步讓這個視點成為一種遠遠地、靜靜地、客觀地看的方式,一步步讓這種鏡頭語言固定成為自己的風格。
1983年,在《兒子的大玩偶》之前,侯孝賢還拍攝了《風櫃來的人》。作為侯孝賢電影創作的一個分界點,《風櫃來的人》之前和之後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侯孝賢。按侯孝賢本人的說法,通過《風櫃來的人》是獲得了對電影的「重新認識,感覺那是另一種語言」。從影片第一個鏡頭開始,侯孝賢便宣告了自己的改變,質朴無華的演員、追憶逝去的時光、青春的宣洩與迷茫。

4. 69歲的導演張毅不幸去世,他在生前有哪些優秀的作品

69歲的導演張毅不幸去世,他生前優秀作品有《玉卿嫂》,《我這樣過了一生》,《我的愛》等。張毅導演作為中國台灣著名導演,導演女性三部曲作為他生前優秀的作品,也是他受人喜愛的原因。

一:張毅女性三部曲

張毅在1984-1986三年間,導出了女性電影三部曲,部部經典,每一部都刻畫了很真實又不同的女性形象,也刻畫出不同電影背景下的女性特點,特別是《玉卿嫂》這部電影,為台灣的女性電影寫下了輝煌的一頁,是台灣女性電影中一部極其優秀的作品,並且演員楊惠珊更因《玉卿嫂》這部電影獲得了金馬影後,而張毅也憑《我這樣過了一生》獲得金馬獎最佳導演獎,從中可以看出,這三部作品真是特別優秀的作品。

雖然張毅導演不幸去世,但是他在台灣電影界也一樣知名,他的作品一樣都很有優秀。

5. 新浪潮電影的詳細介紹

1958年是「新浪潮」的誕生年,有兩部處女作問世:特呂弗的《淘氣鬼》與夏布羅爾的《漂亮的塞爾其》;1959年是「新浪潮」的幸福年:特呂弗憑《四百下》在當年獲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新浪潮」電影以表現個性為主。特呂弗的《四百下》(1959)是較早出現的代表作。他用現代主義手法敘述了他童年時代的悲慘遭遇。他信奉所謂「非連續性哲學」,認為生活是散漫而沒有連續性的事件的組合,在電影創作上否定傳統的完整情節結構,以瑣碎的生活情節代替戲劇性情節。戈達爾是以蔑視傳統電影技法聞名的「破壞美學」的代表人物,他的影片在破壞傳統結構方面比特呂弗走得更遠,著名的《精疲力盡》(1959)就是其創作風格的最好體現。
「新浪潮」不僅促進了法國電影表現手法的多樣化,也引發了現代主義電影思潮在歐美各國的第二次興起。像瑞典導演英格瑪·伯格曼,義大利電影大師安東尼奧尼、費里尼等都受到了一定的影響。
大部分影史家都以1964年作為法國新浪潮的終結,主要觀點是,新浪潮電影的形式和風格,已廣泛地滲入到各種電影製作之中。

6. 庹宗華怎麼紅的

庹宗華:祖籍湖北松滋,台灣資深藝人、影視演員;1971年年僅九歲出演影片《母親三十歲》;成年後的代表作品《報告班長》風靡一時,掀起了台灣軍教片的高潮,有「天下第一班長」的美譽。進入新世紀以來,庹宗華陸續有《曹雪芹》、《孽子》、《孤戀花》等中年時期的佳作問世,榮膺台灣第40屆金鍾獎最佳男主角。庹宗華是家中三兄弟的老大,二弟庹宗民是幕後製片人,小弟庹宗康是台灣著名綜藝節目主持人

庹宗華從國光藝校畢業時,正是台灣新浪潮電影的繁盛時期。1984 年,他接拍了侯孝賢的電影《風櫃來的人》,此片獲當年法國第六屆南特三大洲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侯孝賢也因此片成為新浪潮電影的代表人物。

應該說庹宗華主要是憑借軍教片《報告班長》裡面英俊帥氣的面龐~~~ ...軍姿威武筆挺,風靡台灣,有天下第一班長的美譽,迅速成為一代小生。

7. 著名導演張毅去世,生前都有過哪些經典作品

中國台灣著名導演張毅於2020年11月1日去世,而他生前一共給人們留下了編劇作品七部、導演作品十部,其中最經典的就是《光陰的故事》、《我就這樣過了一生》、《黑屁股》和《狗狗傷心志》。

1982年,導演張毅以編劇的身份創作了劇本《光陰的故事》,而後又以導演的身份聯合了陶德辰、楊德昌、柯一正三位導演一起執導了電影《光陰的故事》。《光陰的故事》一共分為四個小片段,四個片段的名字分別是《小龍頭》、《指望》、《跳蛙》、《報上名來》。雖然說《光陰的故事》沒有獲得什麼獎項,但是這並不妨礙它成為觀眾們心中的經典作品。

2018年,導演張毅生前執導的最後一部電影《狗狗傷心志》上映,這是一部質量非常好的動畫電影,該片還獲得了第五十五屆台灣金馬獎的最佳動畫長片提名。另外,《狗狗傷心志》這部電影在票房上獲得了很大的成功,許多媒體還將其選為2018年的最佳動畫長片。

8. 著名導演張毅因病去世,享年幾歲

據台媒報道,台灣導演張毅於11月1日病逝,享年69歲

據報道,張毅飽受先天免疫功能及腎的諸多問題困擾,目前又因心臟手術後輸血感染,在ICU病房搶救多日無效,如今告別世人,著實令各界惋惜。

張毅的公司琉璃工房發出聲明,證實張毅於今早病逝,妻子楊惠姍、女兒張源都陪伴在旁,後續相關事宜安排處理中。

(8)台灣新浪潮電影擴展閱讀

張毅簡歷:

張毅1951年出生,曾執導《光陰的故事》《玉卿嫂》《我這樣過了一生》《我的愛》等電影作品。憑《我這樣過了一生》獲得金馬獎及亞太影展最佳導演。

1987年,張毅與妻子楊惠姍投入現代琉璃藝術創作,創立亞洲第一個琉璃藝術工作室——琉璃工房。

張毅強調藝術是生長於文化的土壤中,深諳民族的敘事語言。文學與東方的禪意,是他鮮明的創作個性。其作品曾獲上海世博會中國館、中國美術館、法國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等收藏。

9. 求一些反應台灣本土文化的有深度的電影

一般來說,台灣大的新浪潮電影中,較重要的作品計有《風櫃來的人》、《海灘的一天》、《看海的日子》、《老莫的第二個春天》、《玉卿嫂》、《油麻菜籽》、《童年往事》、《我這樣過了一生》、《青梅竹馬》、《殺夫》、《恐怖分子》、《戀戀風塵》、《桂花巷》。

以下是些具有里程碑式的電影明細,摟住可挑選其中一、二欣賞;希望對你能有所幫助。

《光陰的故事》,《在那河畔青草青》與《小畢的故事》。這些電影也促成了台灣電影的新風貌,更因票房賣座,讓台灣新電影成為主流;
《兒子的大玩偶》獲西德曼海姆影展佳作獎,並引領台灣電影新浪潮的開端;
《風櫃來的人》獲1984年法國南特大三洲電影節最佳作品獎;
《油麻菜籽》獲第二十一屆台灣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獎;
《童年往事》,獲第二十二屆台灣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獎;
《青少年哪吒》觀察都會青少年虛無而沒出路的生命;
《愛情萬歲》探觸寂寞的都市男女互舔傷口;

10. 台灣的歷史影片

日治時期

日治時代台灣自製日語電影《莎勇之鍾》,李香蘭主演第一部在台灣拍攝的電影是1907年2月日人高松豐治郎率領日本攝影師等一行人在全台灣北、中、南一百多處地點取鏡的《台灣實況紹介》。電影內容涵蓋城市建設、電力、農業、工業、礦業、鐵路、教育、風景、民俗、征討原住民等題材[16]。第一部台灣人製作的劇情片《誰之過》於1925年由劉喜陽、李松峰等人組成的台灣映畫研究會製作。不過即使劇情片,仍有相當多的影片。具有政治宣傳的作用[17]。

1908年,高松豐治郎於台灣定居,開始在台灣北、中、南七大都會建戲院放映電影,並與日本及歐美的電影公司簽約,建立制度化的電影發行放映制度。1924年後,台北的放映業者由日本請來一流的辯士(電影說明者),電影放映業愈加彭勃起來。1935年10月,日本領台40年舉行台灣博覽會,以及隔年台北與福岡間開辟航空通運,這兩件事推化造就了日治時期台灣電影放映業的鼎盛時期[17]

民國時期

台語電影興起
主條目:台語電影

台語電影《舊情綿綿》,洪一峰主演。1955年,麥寮拱樂社歌仔戲團團主陳澄三與何基明導演合作,拍攝該團的拿手戲《薛平貴與王寶釧》,成為二戰後第一部台語片,一直到1981年最後一部台語片《陳三五娘》為止,歷經了二十多年的台語電影時代。根據統計,台語片的總產量將近兩千部,產量最多時一年高達120部作品問世。《薛平貴與王寶釧》在當時台灣社會引起大轟動,皆創下當時票房紀錄,[18],引來一窩風的台語歌仔戲跟拍風。

健康寫實電影
1960年代,台海情勢逐漸穩定,中央電影公司提出健康寫實的製作路線,兼顧歐美寫實主義電影下,聘請李行拍攝《蚵女》與《養鴨人家》兩片。兩片均頗叫好叫座。[16]。

60年代末期,知名導演李翰祥來台發展,並香港電影技術帶進台灣。此階段所拍電影類型除了初期的黃梅調,尚有歷史宮闈片《如西施》及文藝片,其中以瓊瑤原著為藍圖者佔了8部。

胡金銓與新武俠片
1960年代,香港卲氏公司開始製作新派的武俠片,其中的兩位主要導演胡金銓與張徹後來都來台灣發展。胡金銓於1967年為聯邦公司編導武俠片《龍門客棧》締造了絕佳的票房紀錄[19],從此武俠、功夫、武打類型的電影成為台灣電影的主流之一,直到80年代才沒落。胡金銓的電影發揮中國京劇的特色,結合彈簧床與吊鋼絲的特技,運用蒙太奇電影手法,使得武打動作快速俐落,動靜收放形成視覺韻律。

功夫片興起
1971年,香港嘉禾公司推出李小龍主演的功夫片《唐山大兄》及次年的《精武門》均在台掀起一股功夫熱潮,而台灣武俠主流自此就轉化為功夫片、武打片繼續在台灣流行。接著張徹在卲氏公司幕後支持下,於1974年率奇子弟兵姜大衛、狄龍等來台成立的長弓公司,也讓功夫武打片,成為當時台灣電影的要角。

愛國政宣電影
1970年代中期之後,開始了一段台灣電影的愛國政宣片時期,如《英烈千秋》、《大摩天嶺》、《戰地英豪》、《女兵日記》、《八百壯士》、《梅花》、《筧橋英烈傳》、《望春風》、《香火》、《黃埔軍魂》、《成功嶺上》、《源》、《皇天後土》、《假如我是真的》、《辛亥雙十》、《血戰大二膽》等。

除此,叫特殊的片種則有如《汪洋中的一條船》的自我勉勵寫實片及如《一個女工的故事》的文藝片。

學生電影類型
之後,李行、宋存壽、屠忠訓等導演拍了一些如《小城故事》、《早安台北》、《候鳥之愛》、《歡顏》等清新的小品。之後,導演林清介則在《一個問題學生》賣座後,連續拍攝相同類型,以學生生活為主題的學生電影,這些類型電影包括《學生之愛》、《同班同學》、《男女合班》、《台北甜心》、《畢業班》等。而這波電影尚有《拒絕聯考的小子》、《年輕人的心聲》、《不妥協的一代》。此階段學生電影成為台灣新浪潮電影出現以前的重要台灣電影類型。這些低成本獨立製作方式,也讓新導演有了拍片的機會。事實上,台灣知名導演侯孝賢也在此階段接拍了《就是溜溜的她》、《風兒踢踏踩》等兩部片子。

台灣新浪潮電影的興起與沒落
台灣電影「現代主義」化,可說是始於三支短片合而為一的黃春明原著改編電影-《兒子的大玩偶》(片中另有《蘋果的滋味》、《小琪的那頂帽子》)。除了部分禁演引發的《台灣電影宣言風波》外,中影公司大膽啟用新人拍攝鄉土文學作品,也是確立台灣電影新浪潮的主因。事實上,於《兒子的大玩偶》之前,中影已先啟用楊德昌、柯一正、張毅、陶德辰拍攝了《光陰的故事》,《在那河畔青草青》與《小畢的故事》。這些電影也促成了台灣電影的新風貌,更因票房賣座,讓台灣新電影成為主流[16]。

《兒子的大玩偶》製作完成後,突破當時台灣政治與電影保守勢力的抵制,於輿論、口碑與市場的支持下,為往後台灣電影的創作自由創造一片天空。其後,包括侯孝賢、楊德昌、張毅、萬仁、柯一正、陳坤厚、曾壯祥、李佑寧、王童等也確定了以導演為主;形式新穎、風格獨特、意識前進的台灣新電影。

一般來說,此波新浪潮電影中較重要的作品計有《風櫃來的人》、《海灘的一天》、《看海的日子》、《老莫的第二個春天》、《玉卿嫂》、《油麻菜籽》、《童年往事》、《我這樣過了一生》、《青梅竹馬》、《殺夫》、《恐怖份子》、《戀戀風塵》、《桂花巷》。

該新電影絕大多數是由台灣政府所屬的中影所投資拍攝,主要的推動者為中影主事者明驥與中高階層的小野和吳念真。此三人,可說是促成台灣新電影的主要功臣,也對當時低迷的台灣電影產生重大影響[16]。

在此影響下,台灣業內原本拍攝商業電影的導演見狀,也將此潮流引進商業電影境地,此種以鄉土小說為類型的商業電影,計有《金大班的最後一夜》、《在室男》、《嫁妝一牛車》、《孤戀花》、《孽子》等。不過因為產量畢竟有限,1980年代台灣電影仍以如許不了主角的喜劇,與其他如著賭博片、犯罪片的商業電影。

另一方面,因為香港電影的成功,讓台灣輿論上也開始出現對台灣新電影的批判聲音。以藝術電影為主軸的台灣新電影的支持者與反對者逐漸壁壘分明,此因素,讓集體的台灣新潮流電影方朝終於1980年代末期結束[16]。不但如此,在票房也大為失利。不過,相對的,此藝術電影,卻同時間大受國際影展與各國藝術電影市場上的歡迎。

閱讀全文

與台灣新浪潮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英語電影列表 瀏覽:642
英文電影經典句子片段帶翻譯 瀏覽:646
電影highprofile什麼意思 瀏覽:83
適合初中學生看的電影大片 瀏覽:948
幫我找電影名字 瀏覽:27
文祥出演過周潤發哪些電影 瀏覽:250
英語繪本英文電影 瀏覽:208
哪吒重生電影名叫什麼名字 瀏覽:161
一路不順風中文電影免費觀看 瀏覽:136
看電影和女生買什麼 瀏覽:148
恐怖中國老電影大全集 瀏覽:229
大鵬新拍的電影叫什麼 瀏覽:653
美國電影三個女演員競爭 瀏覽:90
香港西遊記電影主角 瀏覽:560
和同事看電影 瀏覽:267
缺少一個看電影的人 瀏覽:932
如何找電影院要海報 瀏覽:538
真假幻視什麼電影 瀏覽:950
玄幻古裝電影狐仙兒子 瀏覽:520
李小龍電影猛龍過江國語 瀏覽: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