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主旋律電影與主流電影各自的概念是什麼區別是什麼
主旋律電影:在政府指導下弘揚國家意識形態的電影。「一切宣傳真善美的都是主旋律電影」(記得好像是小平爺爺說的)
主要有:
1.重大歷史題材:聚焦於中共的革命斗爭史、勝利史和領袖人物的傳記比如《大決戰》系列、《開國大典》、《南征北戰》、《周恩來》等等
2.現實題材:英雄平民化的道德倫理片,比如《鄭培民》、《任長霞》、《離開雷鋒的日子》
現在比較多的是集中在革命戰爭,優秀共產黨員等主題
中國電影的主流形態,實際上是由兩種電影構成:一種是弘揚主旋律和國家意識形態的政治歷史和道德倫理片,即主旋律電影;另一種就是以喜劇、悲喜劇為主,伴以武俠和偵破類型的商業娛樂片。
區別就是,主旋律電影包含在主流電影里,他從屬於主流電影。
現在很多電影並非完全是主旋律電影,只是帶有主旋律色彩的商業電影。這是電影市場化之後主旋律電影的一個轉型
基本是憑記憶寫的,具體的定義用網路搜一下。
㈡ 請問中國二十年代電影有什麼藝術審美特徵
二十年代的中國電影類型,尚處於類型形態的初始階段,由於是以
風潮的形式出現,決定了其最顯著的特徵:即不成熟性。與同時期的美
國電影類型相比,不論就其人物型造、主題,還是沖突的展開,都沒有
達到一種高度的自覺。
二十年代中國的電影類型一經產生,便顯示了它強大的功能作用,
具體表現在如下幾點:
1、由於類型的存在, 使二十年代中國影片的創作隊伍得以形成並
迅速獲得發展。
2、促進了電影觀念與技術的進步。 使電影製作人員其本身素質獲
得了空前的提高,電影觀念的逐漸成熟(如擺脫戲劇化)以及電影技術
研究上的飛速發展,二十年代後期出現的神怪片電影特技的運用,便證
明了這一點。
3、使公眾消費更為順暢,文化深入人心, 將社會民主化程度加以
擴大。
4、 使二十年代的中國人產生了一種凝聚力:社會片通過家的重新
建立,穩固了危機中的社會秩序;愛情片通過青年男女的結合,完成了
秩序的沿續,宣揚了封建的忠貞觀念;家庭倫理片通過倫理的再次整合
,穩固了封建倫理道德觀念。
二十年代的中國電影類型意識形態效果的獲取,實際上是對正統思
想的認同,不能僅僅把它視為一種文化現象或商業現象,實際上是整個
二十年代主流意識形態在大變革之前的一次「類化」,在觀眾和意識形
態機器之間起了調節作用。
由於類型的存在,使得二十年代的電影創作顯得生機勃勃,雖然還
不很成熟,但正是由於類型的運動,才使得三十年代的中國電影類型形
態漸趨成熟並最終得以形成。
二十年代的中國電影類型,雖處於初始形態,但功不可沒!
㈢ 主旋律電影的藝術特徵
中國電影的主流形態,實際上是由兩種電影構成:一種是弘揚主旋律和國家意識形態的政治歷史和道德倫理片,即主旋律電影;另一種就是以喜劇、悲喜劇為主,伴以武俠和偵破類型的商業娛樂片。主旋律電影 的特徵:
1.主流意識形態認可
2.國家政策倡導
3.主導文化價值觀體現
4.情態表現積極向上
5.表現歷史與現實的健康的電影創作
(參照曾致主編《藝術類專業高考應試必備文藝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