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曾有「東方好萊塢」之稱的香港電影,它究竟是如何跌落神壇
香港電影曾被譽為東方好萊塢,受到了多個國家追捧,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這座東方好萊塢卻從神壇跌落。以筆者淺薄的認知而言,香港電影的衰落原因有五。第一,資本的轉移;第二,觀眾審美疲勞;第三,好萊塢電影工廠的沖擊;第四,周邊國家以及內地的電影發展;第五,人才斷層。
人才斷層;在香港電影最輝煌的時候百花齊放,無論是台前還是幕後都有一批響當當的人物。但如同上面所講的香港電影開始衰落,原有的人才不得不開始思考出路在哪。他們沒有留在香港幫助香港電影重新崛起,而是選擇了外出淘金甚至直接退隱。讓原本人才濟濟的香港電影人,突然之間出現了青黃不接的現象,這就加速香港電影的衰落。即便是後來有像《無間道》《追龍》等等優秀電影的出現,但也只是香港電影僅有的掙扎。
② 印度的寶萊塢和中國的香港,哪個在國際的影響力更大(電影方面)
如跟香港電影行業比,毫無疑問是寶萊塢的影響力大。能跟龐大的寶萊塢進行對比的,目前只有好萊塢。對比影響力,不能只看一兩部片子,而是應該從發展歷史、製作能力、受眾范圍、電影行業產值、文化傳播的影響鎮乎此等多方面去綜合衡量。
簡單來說吧,印度電影已經有1個多世紀的歷史了,香港電影?
觀眾群來說,印度電影是除好萊塢電影外,擁有最多電影觀眾市場,且還以每年15%的速度在遞增。加上受宗教因素等影響,很多國家和地區的人不能看好萊塢以及其他地區的電影,但是可以看印度電影。可以不誇張的說,印度電影起碼占據了地球上將近1/3的人口及地區的有絕對壟斷的地位。頃瞎(甚至英國,每年都有幾十部印度影片在院線上映,印度影片占據了英國院線總票房的35%,香港影片能在別的國家或地區做到這一點嗎?)
從電影行業產值來說(以近五年為例),別說香港電影,就算整個中國電影的年產值加起來,與寶萊塢電影年產值比較,還不夠人家一半呢;
剩下的就不詳細分析了,如果有人認為寶萊塢的電影國際影響力為零的話,我只能說那你對於印度電影或者是寶萊塢的認識及了解基本為零。甚至就算比單部影片,《無間道》當然是港產影片的精品,但是僅憑說無間道被好萊塢改編就盲目認為港產影片的國際影響力超過了寶萊塢,這就太片面了。遠的不說,印度電影《印度往事》《德芙達斯》御迅還接連提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呢;而李安的《卧虎藏龍》,你說它是港片還是好萊塢片?
③ 香港的80,90年代電影業的質量和產量能比的是好萊塢嗎
個人感覺差不多,但是好萊塢是國際電影的中心,不過論對中國人的影響力,我覺得還是香港電影對我們的贏響比較大吧,成龍,周星馳等一大批明星也就是從8.9十年代開始進入我們的世界的,即使現在看8.9十年代的電影也是覺得很精彩的,很多都不輸給好萊塢的。不過隨著科幻電影的崛起,香港電影註定要落寞了。
④ 哪位大蝦比較一下中國內地電影、香港電影和好萊塢電影的不同特點和運作模式
中國內地電影主要以改變歷史、民生文化和青春愛情為主,香港電影主要以警匪、卧底為主,好萊塢就是視覺盛宴,以科幻、動作槍戰、生化危機、災難等為主。內地是演繹過去,香港演繹現在,好萊塢演繹未來。這是我的個人意見 至於運作模式我就不懂了
⑤ 為什麼中國香港電影不行了以前輝煌的和好萊塢比肩
一、刀光劍影、鬼哭神嚎的註定不長久
刀光劍影、鬼哭神嚎的香港電影在縱橫了三十年的江湖之後,終於發現觀眾開始不買賬了,電影吸引力不管是在香港本土還是在海外都開始急劇下降了。
這一方面是製片公司追求商業效益的直接手段,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作為一個只有600萬人口,實體規模只有台灣的四分之一、日本的二十分之一、洛杉磯市的三分之一(更何況好萊塢有三億人口的廣大腹背),充其量也就只能和新加坡一較高下的,近代的一個世紀里才發展起來的海邊城市來說,缺乏深厚的文化積淀,進而缺乏電影製造的想像空間與素材空間,從而造成香港電影難出宏偉大作。
這一點才是香港電影走向衰落的根本原因。
二、時代進步了、群雄崛起了
首先在世界范圍內,電視的普及、電視劇的崛起將一大批電影市場活脫脫的剝離了。96年後,韓國電視劇橫掃亞洲就是一個典型表現。
另一方面,90年代之後,好萊塢突然意識到進攻全球市場,於是就果斷的來了,而且一發不可收,現在香港電影的票房記錄依然是泰坦尼克號創造的。可以說是恥辱啊!
就這樣,以好萊塢為首的西方大片用了大概十年的時間徹底將港片擊倒,進入新世紀的這些年,香港電影前十中本土篇一般都不會超過引進片的。
而香港電影人肯定要追趕啊,但是由於一些個原因,遲遲追不上,反而越發差距越大,其中一條就是盲目追趕,不計實際條件,那為什麼會盲目呢?這就又回到了內因上——缺乏深厚內功是很難站直的。
然後說土著豪強,主要是以泰國、越南、馬來西亞為主的東南亞小國的電影產業的長足發展,在這些國家國內市場,已經形成了本土片和好萊塢大片雙雄爭霸的局面,港影面對著雙重夾擊,多已戰敗退出。
這樣隨著外部條件的改變,香港電影的黃金年代一去不復返,但是如果此刻香港電影界奮力搏一搏的話,或許局面要比現在要好。
三、內功耗盡,精氣西流
隨著港的回歸,香港電影面臨著兩個變化,第一是人才流走了,成龍、李連傑、周潤發為首的幾張大牌全部去了好萊塢,而近十年幾乎沒有有份量的新人出現,青黃不接已是不爭的事實;第二是審核制度強化了,這對追求自由的港影來說打擊是直接的。
其實在87年的時候,邵氏電影已經停產。這預示著,隨著市場的變化,資金問題開始出現。
而香港則面臨著十年發展的幾乎停滯:相比周邊的韓國、台灣、東南亞、甚至深圳來說是在走下坡路的,這樣一來,本來在文化積淀方面就有所欠缺的香港在資金和地區影響力方面都失去了優勢,整個港區包括電影行業在內的衰落自然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