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買電影票,各種語言版本什麼意思國語,英語,原版。
比方說一個法國電影,國語版就是中國人配音 英語版就是配音是英文 原版就是裡面的人物講的法語
⑵ 聊聊看周星馳電影,你更喜歡國語版還是粵語版
我很喜歡粵語,但對於星爺的電影,我更喜歡國語版。喜劇和其他的東西不一樣,粵語歌聽起來很悅耳,因為粵語的音調要多一些,粵語的武打片很帶感,因為配上粵語要更顯霸氣,但喜劇不一樣。我看過星爺電影的國語版和粵語版,個人更喜歡國語版。雖然國語版相較粵語版少了很多的笑點,但對於一個不懂粵語的人來說,就算知道那是個笑點,你也笑不出來,我深有感觸。很多會粵語的朋友可能更喜歡粵語版,覺得粵語版有更多笑料。可惜語言對於喜劇的阻礙實在是太大了,我無法透過粵語將笑點心領神會。
⑶ 為什麼現在很多人看香港電影看寧願看普通話也不看粵語的為什麼看英文電影就要看原聲的
你不覺的那些 外語電影 的中文配音聽起來很傻比嗎???? 我不是說國語傻逼而是配的音傻逼
還有就是聽英文 有逼格 也舒服 還能練聽力 提升口語和英文水平 一舉好幾得
至於粵語嘛 想學的人不多 也許有喜歡聽的 而且香港電影配的是普通話 能聽懂 正常語氣
不是外語電影配的那種傻逼語氣 對於不想學粵語的人來說肯定普通話更能讓大眾接受 畢竟能聽懂 不用看字幕
⑷ 電影國語版&粵語版的區別
最大區別:國語版是國語的,粵語版是粵語的……
說點個人體會吧,一部戲原先是用哪種語言拍的,就看那種語言的版本。不過假如是國外的卡通片,粵語版會搞笑很多(假如聽得明白的話)。
⑸ 國語版的香港電影丟了什麼為什麼很多人一定要看粵語版
只舉一個例子。周星馳《九品芝麻官》里,吳啟華演的方唐鏡在惡搞周星馳的包龍星。舉一張小的契約,一張大的契約。國語版台詞:方唐鏡:一張濕的,一張乾的。大人要哪張啊?包龍星:乾的!方唐鏡:對嘛,大人還是經常叫人乾爹嘛!我小時候看,怎麼都不懂。那明明是大小之分,怎麼能論干濕呢?後來看原版:包龍星:這么小的「契崽」怎麼看?方唐鏡:小的「契崽」不好,還有張大的「契爺」(乾爹),大人想看那一張呢?包龍星:契爺呀方唐鏡:乖哦,大人未必不叫人「契爺」(乾爹)的嘛!所以對粵語觀眾群來說,這個包袱就流暢多了。我不是說國語版不好,實際上我還是愛看國語版,流暢。但這種例子就能證明,國語版會流失許多類似的東西。電影語言的妙處,本身就不可翻譯。塔倫蒂諾的電影和周星馳的電影有一樣類似,就是許多很「街」的俚語台詞,你聽懂了就是聽懂了,聽不懂就只能說可惜了。大多數國語版都很努力,而且香港導演許多也很有國際意識,把許多粵語的東西盡善盡美了,但畢竟不是粵語原版。當然這不只是語言,還有對香港風土的理解。所以像麥兜系列、周星馳、黃秋生、吳鎮宇、吳君如(比如《江湖告急》)的的許多根植香港本土味道的電影,粵語版多少會差了些味道,很細微,但就是味道本身;《老港正傳》這種則更考驗對香港歷史的在意,那就不只是語言的問題了。最後補一個。我當初看《男人四十》,是粵語版配國語再在大陸另配國語字幕的。張學友演的語文老師,有一句「上次高行健來我們學校做演講」,大陸版國語字幕則改成了「上次余秋雨來我們學校做演講」。嗯,我覺得這個例子挺有說服力的。
⑹ 周星馳的電影,國語配音和粵語配音哪種更好
我們從小看周星馳以及其他香港電影的時候,都是中文配音,久而久之我們就以為這個聲音就是他們本人的聲音。其實,現在翻出周星馳電影的粵語版重新看一遍,你會發現當年你的觀看流失掉了很多笑料。
同樣是語氣的問題,在電車上,周星馳與對面坐的戴金絲眼鏡的文員發生沖突被文員暴揍。文員的語氣里那種憤怒和無厘頭,在配音里完全沒有。以及斧頭幫大哥說「誰扔的炮仗」,氣勢洶洶的感覺也在配音里丟失了。語言音域的擴張。為什麼粵語歌始終比普通話要好聽一點,因為粵語比普通話要多兩個音域,也就是多了更多的發揮空間。那麼在粵語電影里,會有一些粵語里本身的俚語或者文化梗,只有粵語本身才能體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