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香港電影里都是把錢捲起來,其中有什麼秘密
我覺得在香港電影中把錢捲起來,首先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比較方便攜帶。其實我們都能在香港電影中看到,尤其是一些小混混在交易的過程中,都是用捲起來的錢進行交易。因為小混混每天穿梭在市井中,都不愛隨身攜帶包,所以把錢捲起來放在牛仔褲的口袋裡,更加方便,也不容易弄丟。
當然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成卷的錢在場地清理時,絕對比單張的更方便,不至於散得到處都是,在下一場要用到的話也容易從道具盒裡找出來,這一點也是方便運用吧,作為電影道具來說方便也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
B. 香港人為什麼特別喜歡拍打打殺殺題材的電影 可事實上香港並不是那樣的社會 因為我今年去過香港
從動作明星角度講,李小龍、周潤發、成龍、李連傑等作用很大,從導演角度講,李翰祥,吳宇森、徐克等居功至偉;從傳統武打到城市英雄系列風靡東南亞,也讓世界震驚。美國當代電影理論家和作家大衛·波德維爾著作《娛樂王國:香港電影的秘密》,暴力美學大師昆汀·塔蘭蒂諾也是香港動作片的擁躉,《駭客帝國》《殺死比爾》等多部動作電影都邀請袁和平做武術指導。對世界電影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希望能幫到你,下面是從網路截取的。
20世紀70年代是香港普及文化的重要轉折點,而香港電影也隨著電視的普及化,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以至香港人心態的轉變而受到種種沖擊,以致70年代的香港電影是趨向多元化及地道化。承接60年代中期的凌厲氣勢,邵氏在70年代初期依然在香港電影業占著領導的地位,擁有東南亞電影王國的美譽,出品了大量國語武打片,大導演包括李翰祥、張徹及劉家良等等。他們都以熟悉的刀劍拳腳功夫片作依歸,電影世界裡都是強烈的陽剛味,其中張徹的電影更造就了偶像級武打明星,如王羽、狄龍、傅聲等。1970年的《龍虎門》就是當年邵氏最賣座的功夫片之一。
李小龍配合著鄒文懷的嘉禾電影公司的崛起,在70年代初叱吒一時。從首部作品《唐山大兄》(1971)到之後兩年間拍攝的《精武門》及《猛龍過江》令李小龍進運國際影壇,創造出香港電影事業的神話。
20世紀80年代初,新藝城影業公司異軍突起,吸納大批當時嶄露頭角的導演:吳宇森、徐克、林嶺東、高志森等,炮製一部一部商業掛帥的電影,其中以喜劇為主。這些電影的共通點是以電視台集體創作的模式來度橋創作,充滿密集的笑料及動作,一切以迎合觀眾口味為依歸,代表作品有許氏兄弟的《最佳拍檔》系列及周潤發擔綱的《英雄本色》、《龍虎風雲》等。除新藝城之外,80年代叱吒一時的電影公司還有德寶電影公司。德寶成立於1984年,一方面拍喜劇(《雙龍》系列、《富貴逼人》、一方面也拍動作片《皇家師姐》系列、或者都市優皮小品路線 (《三人世界》、《單身貴族》),務求達到片種多元化的要求。
至於嘉禾電影公司則繼續以成龍作頭牌,讓他從《師弟出馬》、《龍少爺》的功夫小子形像
《英雄本色》小馬哥深入人心
,漸漸成為《A計劃》中穩打穩扎的真正打星,而到了《警察故事》及《奇跡》,更是成龍的顛峰之作。
同樣是武師出身的德寶明星洪金寶卻憑《鬼打鬼》(1987) 開創了靈幻片的潮流,之後的《僵屍先生》系列也是走相近的風格。而他的另一系列片《奇謀妙計五福星》以至《運財五福星》也取得很好的票房成績。
C. 《香港電影的秘密:娛樂的藝術》最新txt全集下載
香港電影的秘密:娛樂的藝術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 筆下文學 》整理收藏 Http://Www.Bxwx.Org
《香港電影的秘密:娛樂的藝術》
前言(1)
好些有關香港的好書,始於昔日啟德機場的上空。作者乘坐的大型噴氣式客機,在眼看快要擦破九龍城的屋頂之際,一個急轉彎滑落地面。澳洲一位機械師說,那是8小時的極苦悶,緊接8分鍾的驚破膽。抵步履險若此,教我印象難忘,但真正刺激的事還在後頭。在潮熱的三月天夜裡,我逛到彌敦道,抬眼竟望見霓紅燈重重聳立,猶如森林。一行又一行閃爍或艷紅或鎏金的中文字,高伸至幾層樓;我熟悉的名字,也穿插其間,如銀紅混色的Toshiba(東芝),碧綠的OK(卡拉OK)。我發現身處的人流當中,有雙手交疊背後神色凝重的老人,有向著手提電話喊叫的男女行政人員,有四五人一夥同行的家庭主婦,有束起吊帶穿上短褲在飛奔的小孩,還有身穿白衫藍褲的高瘦男子、肩掛背包的紅發女子。好些遊客,也夾雜其間。德國或澳洲來的大塊頭男女,在櫥窗前給攝像機和光碟機評頭品足;美國來的學生,則翻弄手推車里的盜版光碟。巴士刺耳的剎車聲,送來下車的乘客,大家又都提高嗓門不住地交談,吵聲震天價響。偶爾,有男人在喧鬧聲中插進來:「要冒牌手錶嗎?」「先生,哪兒來的?買西裝嗎?」從彌敦道拐到傍海的梳士巴利道,吵聲漸漸遠去。在這半島的邊陲,文化中心一排排清涼的石柱子間,大家也都換過節奏。我懷疑文化中心的博物館和劇院,還不夠這兒的一片寧靜討人歡喜。其後我還發現,每天都有新人從婚姻注冊……
D. 為什麼很多人喜歡看八九十年代的香港電影和電視劇
八九十年代,是香港電影最輝煌的時刻,無論是男神周潤發、喜劇之王周星馳,還是女神張曼玉林青霞等等,在那段歲月,香港電影圈涌現出了大批人才與無數經典影片。
美國電影學者大衛·波德維爾著名的香港電影研究專著《香港電影的秘密:娛樂的藝術》,討論的香港電影絕大部分屬於八、九十年代,絕非偶然。只有這個階段的香港電影才是真正有關港人的身份、情感、記憶、經驗、想像的投射,才是其在世界影壇獨樹一幟的形式風格最波瀾壯闊的一次爆發歷程。讓無數港片迷無止境緬懷的香港電影黃金歲月正是於此開端。
美國知名詩人兼影評人 Geoffrey O'Brien 在 1992 年 9
月份的一期《紐約書評》上撰文稱,「香港正在創造這個星球上最喧囂最缺乏反省意識的電影」。這個概括大抵准確,法國電影評論圈自 1960 年代以降最重要的影評人
Serge
Daney,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不喜歡香港電影。癲狂,火爆,感性,縱情,這些都是這個階段香港電影最顯見的性格特質。如果要找一位此階段最具影響力、最能代表香港大眾商業電影創作實力的導演,非徐克莫屬。
香港電影黃金年代的幾大浪潮,徐克都是推動浪潮的關鍵人物。他是最早在香港電影界實踐電影特效的人物(《蝶變》)。1980年代中後期至90年代初香港電影的兩股重要浪潮,由《英雄本色》開啟的英雄片浪潮、由《倩女幽魂》開創的人鬼片浪潮,徐克本人雖然不是這兩部電影的導演,但項目的始作俑者都是他。
E. 對於《無間道》三部曲應該如何評價對香港電影有何影響
我只講一點:《無間道》系列某種意義上是港片美學的轉折點。
首先,後來的港片相當的功夫花在了畫面雕琢上,攝影雖然有「唯美」感,但失去了跳脫和果敢,且比廣告美感也不過原來的學生韓片;其次,香港的編劇長項是扭橋擺段子,大的布局謀篇(這里銀河又算是另類)並非長項,所以盡管努力端著講,但沒覺得多順溜,反而因為正襟危坐了反而不會像看過往港片一樣,觀眾可以輕松地對明顯的漏洞一笑了之。第三,最關鍵的,不親切了。
簡而言之,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那種港片風格,現在基本已喪失殆盡,《無間道》是新時代的序幕,更是舊時代的輓歌。這種變化無論其影響,其實都是應對變局的無奈之舉。翻一翻香港電影金像獎90年代和00年代的最佳影片清單,差距不言自明。現在香港電影說到底仍是幾桿老槍在苦苦支撐,其中還有不少北上後,未帶來什麼新空氣,反倒同流合污了。對港片的未來,我沒什麼信心,無可奈何花落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