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外國電影本國電影哪個有趣
與其直接回答哪個有趣哪個沒趣,不如給你看一些數據,讓你自己感覺一下:
美國1776年成立。1893年,發明電影視鏡愛迪生並創建"囚車"攝影場被視為美國電影史的開端。1896年,維太放映機的推出開始了美國電影的大眾放映。1905年在匹茲堡出現的鎳幣影院(入場券為 5美分鎳幣)很快遍及美國所有城鎮,到1910年每周的電影觀眾多達3600萬人次。這些影片都是單本一部的,當時的產量是每月400部,主要的製片基地在紐約,如愛迪生公司、比沃格拉夫公司和維太格拉夫公司。
好萊塢的製片公司是自1912年開始相繼建立的,各公司大多經歷了初建、合並、更名、鞏固的過程。隨著1928年雷電華影業股份有限公司的組建,1929年美國製片公司體制的結構明確形成。它們包括 5家較大的影片公司,即派拉蒙(組建於1914)、20世紀福克斯(始建於1915,合並於1935)、米高梅(合並於1924)、華納兄弟(1923)和雷電華(1928);3家較小的公司,即環球(1912)、哥倫比亞(1924)和聯美(1919)。這便是通稱的「八大公司」。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不少歐洲導演陸續來到好萊塢,為美國電影繼續佔領歐洲市場起了重要作用。1927年10月 6日又首映了由A.克羅斯蘭導演、A.喬生主演的有歌唱、對白、聲響的《爵士歌手》,這是世界上第一部有聲故事片。
在整個30年代,盡管電影觀眾的人數時有起伏,但總的趨勢是上升的,其中大多數觀眾把看電影當作一種逃避和解脫。為了滿足觀眾不斷增長的需求,好萊塢的影片生產從以製片人為中心改變為以製片人為單元的製片模式,各大公司的組織結構大同小異。這種「製片人單元」的模式保證按照既定的配方和規格生產出供應全國影院的合格產品。
1946年電影觀眾的人數創造了紀錄,這使好萊塢在戰後一兩年間表現得十分樂觀,許多演員、導演(包括他們在戰爭中培養出的助手)回到好萊塢,以新的熱情投入影片製作。從戰後開始直至50年代初期,是好萊塢「黃金時代」的最後一段繁榮時期。
美國電影自40年代末至50年代中,也經歷了一系列的打擊和挑戰。到1953年,電影觀眾人數與1946年相比減少了一半。為爭奪觀眾,早在20年前即已發明出來的寬銀幕電影此時開始成為與電視競爭的手段。自1947年起,「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開始調查好萊塢左翼人士。1948年,華盛頓特區聯邦法院判處好萊塢十君子,1951年又繼續加深和擴大對電影界人士的迫害。許多人被指控為共產黨,800 餘人被列入黑名單。這場迫害極大地損傷了美國電影的創作元氣。
60年代後期以後,美國的專業電影製作和理論教育有了發展。許多綜合大學里陸續設置了電影學院、電影系或專業,著名的有南加利福尼亞大學的電影學院,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的影劇系和紐約大學的電影製作、電影理論、影劇劇作 3個系。只就電影理論學科來說,獲得電影博士學位的人數由60年代中期的 200人激增至2000人。各種理論研究機構和學會的發展,各種電影學術性刊物(如《美國電影》、《電影季刊》、《廣角》、《電影雜志》)的繁榮,為美國電影研究提供了條件。
票房巨片是從斯皮爾伯格的《大白鯊》(1975)和盧卡斯的《星球大戰》(1977)開始的。他們運用當代工藝技巧製作的傳統類型片(災難片、科學幻想片)引起強烈的反應,並導致美國電影的製作和票房收入直線上升。
長期以來,美國只把電影看作是娛樂手段,把好萊塢當成生產故事和幻想的工廠,因此首先注意影片的商業價值。但是,70年代前後,美國電影學術研究有了很大的發展。1967年,在華盛頓和洛杉磯兩地成立了美國電影研究院(AFI)。電影資料館遍布全美。8大影片公司於60年代先後解體或轉產之後,影片和檔案大量捐贈給上述資料館和各大學的電影研究中心,對研究本國電影傳統、保護本國電影文物起著很大作用。
美國電影評獎活動中除影響最大、歷史最久的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的奧斯卡金像獎以外,重要的還有各大影評人學會獎和好萊塢外國新聞記者協會「金球獎」等。主要的國際性電影節有芝加哥國際電影節、洛杉磯國際電影展覽、紐約國際電影節和舊金山國際電影節。…………………………………………………………………………………………………………………………………………………………………………………………………………………………………………………………………………
中國1949年成立。中國電影誕生於1905年。1896年8月11日,上海徐園內的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戲",是中國第一次電影放映。1925~1927年間,上海先後成立140家中小型電影公司;廣州、北平(今北京)、天津等城市亦拍攝影片。1928年明星公司開拍《火燒紅蓮寺》後又形成一股武俠片熱潮。此後的4年間上海各公司拍攝了400多部故事片,其中一大半是「火燒」、「武俠」、「神怪」之類光怪陸離、粗製濫造影片。1931年,明星影片公司和友聯影片公司試製成功蠟盤發音有聲影片《歌女紅牡丹》和《虞美人》。1931年華光片上有聲電影公司在日本完成中國第一部片上發音影片《雨過天晴》。到1935年,中國完成了從無聲電影到有聲電影的過渡。
1930年後,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先後於上海成立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九一八、一二八事變後,上海的抗日戰爭爆發,電影界的有識之士深感時代需要反映現實的影片。繼「國防文學」口號提出後,1936年2月,「國防電影」作為電影創作口號也被提出。1936~1937年7月,上海各電影公司拍攝出一批不同題材樣式和內容的國防電影。
在國民黨統治區,1938年,周恩來代表中國共產黨參加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的領導工作 ,直接地推動了抗戰電影的發展。中國電影製片廠在政治部三廳領導下,迅速投入抗戰電影的攝制及其他工作,拍攝多部表現軍民英勇抗戰的影片。國民黨直接領導的中央電影攝影場和1935年成立於太原的西北影業公司也拍攝了宣傳抗日的故事片和新聞紀錄片。香港到1937年6月底為止,成立了南洋、大觀等50多家拍攝粵語片的電影公司。隨著抗日戰爭爆發,香港愛國電影工作者拍攝了抗戰題材的影片。1941年,時裝片取代古裝片,新華、藝華、國華、金星等10幾家影片公司,出品80多部影片,時裝片有60部。
在日本佔領區,日本帝國主義1937年8月21日在長春成立「滿洲映畫株式會社」(簡稱「滿映」)。後在北平(今北京)成立華北電影股份有限公司。1939年於上海成立中華電影股份有限公司。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偽將新華等幾家影片公司合並,成立中華聯合製片有限公司(簡稱中聯)。1943年5月12日將以上電影機構合並 ,成立中華電影聯合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華影)。中聯和華影在4年中拍攝近130部故事片,有宣揚所謂「中日親善」、「共存共榮」的等影片,為迷惑中國觀眾,也拍攝了不少以戀愛為中心的影片。在抗日根據地,1938年,在八路軍總政治部領導下,延安電影團用僅有的兩部攝影機拍攝長紀錄片《延安與八路軍》。1942年又完成長紀錄片《生產與戰斗結合起來》。新四軍淮北根據地於1942年購得16毫米攝影機 ,拍攝了有關新四軍生活的影片素材,1946年剪接完成長紀錄片《新四軍的部隊生活》。
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宣傳部和國防部分別接管了上海、北平、長春、南京等地的電影產業。在中國共產黨地下組織的領導下,一部分革命和愛國的電影工作者進入由中央電影攝影場改組的中央電影企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電)各廠,利用國民黨的電影基地,拍攝進步影片;另一部分參加進步電影的基本陣地昆侖影業公司,對文華、國泰、大同等民營影片公司也採取團結、支持、爭取和協作的方針,使之拍出進步影片。這一時期上海共有20多家小電影公司,拍攝了約40部影片,其中大部分渲染謀殺、間諜、偵探、心理變態或描寫所謂家庭愛情糾葛等。在解放區,1946年成立延安電影製片廠。1946年10月成立東北電影製片廠(簡稱東影),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完成17輯大型新聞紀錄片《民主東北》,以及木偶片《皇帝夢》、科教片《預防鼠疫》、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蔣》、動畫片《瓮中捉鱉》、翻譯片《普通一兵》。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 ,中國電影事業的發展進入一個新時期。50年代初期,上海原各私營電影製片廠聯合組建為公私合營的上海聯合電影製片廠,於1953年並入上海電影製片廠。這樣,故事片的生產完全由長春、北京、上海3家國營廠承擔。為了培養人才,上海、北京先後成立電影學校,北京的電影學校後成為中國唯一的高等電影專業學府——北京電影學院。但是,由於在電影創作指導思想方面過分強調電影的政治宣傳作用,造成題材單一的傾向。
1956年,毛澤東同志提出了發展社會主義文學藝術和科學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故事片生產由1951年年產10多部逐漸增加到1957年年產40多部。1957年文化部舉辦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第一次優秀影片評獎 。
1957年,隨著反右派斗爭的擴大化,對一些影片和藝術家也進行了錯誤的批判。1958年又拍攝了許多報道性宣傳大躍進中某些虛假的「新事物」的影片,又一次干擾了電影的創作。不久,中央逐步糾正了大躍進中「左」的錯誤,周恩來對電影界也提出了注意影片質量的要求,促使中國電影事業在1959年形成一個繁榮時期。但是不久,在反右傾運動中,電影界又批判所謂的資產階級人性論和人道主義。加之三年自然災害,膠片、器材等嚴重短缺,電影生產又逐步下降。1961年,文化部和中共中央宣傳部重申堅決貫徹雙百方針,糾正了違背藝術規律,對文藝創作進行簡單粗暴的批評干預的「左」的思潮,制定了改善文藝工作和電影工作的一些管理條例。使60年代初期的電影走入正軌,到1965年,形成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第二個電影創作高潮。與此同時,電影放映單位從1949年的400多個發展到1965年的20363個 。到1965年為止,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公司共發行1213部長短影片。但在1966年爆發了文化大革命,電影界百花凋零,萬馬齊喑。粉碎四人幫後,電影事業獲得發展。1979年10月鄧小平代表黨中央肯定了文化大革命前17年的文藝路線基本是正確的,總結了歷史的經驗教訓,糾正了過去提出的「文藝服從政治 、文藝從屬政治」的偏頗提法 ,重申執行雙百方針。1977年電影生產開始復甦,1980~1984年平均年產量達120部左右。
1985年,由陳凱歌指導,張藝謀擔任攝影的《黃土地》革新了中國電影敘事語言,標志著第五代導演真正崛起。中國第五代導演正式開始登上歷史舞台,帶領中國電影迅速發展。由此可見,20世紀90年代初是中國電影和中國電影人第一次在國際影壇大放光彩的時期,優秀影片和優秀演員不斷涌現,短短五、六年間多部作品和多位影人獲得國際大獎。2002年12月14日《英雄》的公映終結了內地電影市場近十年的低靡期,拉開了中國商業大片的帷幕,被認為是中國電影「大片時代」的里程碑,對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張藝謀的《英雄》還能在媒體引發廣泛的價值觀層面上的嚴肅批評和爭論,這種情況今天難以重現。一是互聯網的速食文字使爭論大多停留在意氣和口水,二是國產電影在商業道路上越發「成熟」,早早摘除了可能在意識形態上帶來的麻煩。…………………………………………………………………………………………………………………………………………………………………………………………………………………………………………………………………………
1、從電影的發展來看,美國的基礎就比我們扎實,完善的體系比我們早了好多好多年。此乃中國電影先天不足。
2、有一部分政治原因。導致電影不能很純粹的電影。某局躺槍。
3、電影從業人員水平參差不齊。
4、我們總想一年趕超歐美,三年世界第一,步子邁的太大,容易扯到蛋。
5、大家拍電影都是為了掙錢,但是我們純粹為了錢,導致其他的不太在意,吃相有點難看啊喂。
6、大家從最早就被美國大片洗腦,導致我們認為大片就應該是這樣的,不得不說,美國的文化戰爭玩的確實牛逼。
⑵ 推薦具有代表性的中國電影
導演李安執導的《卧虎藏龍》在2001年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上獲得10項提名並最終收獲4座小金人;《卧虎藏龍》在2000年的所有華語電影中應該是最突出的,不僅吸引了整個華人世界的眼球,而且在世界影壇上再次掀起了一陣中國古典武俠的颶風。這部根據王度廬的小說改編的電影可以說是將文學語言和電影語言結合得相當完美。導演李安一改其所擅長的情感倫理片風格,從另一個更為現代的全新的角度將中國古典美學傳統和情感理念詮釋到一個新的高度。從電影語言的角度來看,無論是攝影、舞美、動作設計、錄音、音樂等所有的視聽元素也都充分體現了導演深沉的風格和對中國古典文化的贊譽及熱愛。本片擁有多項獲獎記錄:榮獲第73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等4項大獎;榮獲第54屆英國電影學院將最佳外語片等4項大獎;榮獲第37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等6項大獎;榮獲第2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等9項大獎。
另外,今年《觀音山》是李玉導演與范冰冰二度合作的電影,也是港台傳奇女星張艾嘉暌違大銀幕多年之後再度演出的電影。范冰冰憑此片在東京電影節封後,電影同時獲得東京電影節最佳藝術貢獻獎。這是一部講述青春與夢想、尋找愛與得到愛、狂野與激情的電影。
《那山那人那狗》先後獲得第23屆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公眾最喜愛的影片」,《那山、那人、那狗》是國內為數不多的反映郵政題材的電影故事片之一。 影片充滿著山鄉風味,人物、故事雖然簡單,但頗耐看,一個退了休的父親帶著第一天接班當鄉郵員的兒子走那條已走了二十多年的郵路,涉水過山走田埂,一路走來是一路的父子情,讓兒子理解過去二十多年父親所走過的路。更重要的是父子倆的心路,終於走到一起來了,有了共同語言了,彼此有了更深切的親情。大概,這就是二十多年來的補償吧。影片一點也不啰嗦、說教,倒是十分清新、自然。影片展示的湘西迷人風光也是一大看點。
......
⑶ 有部日本抗戰篇,日本人用的是生物武器,專門拿中國人做實驗,的電影叫什麼.
黑太陽系列之一 黑太陽731
影片簡介
《黑太陽731》劇照——活體解剖
日本帝國主義在侵華期間,沿著蘇(聯)滿(洲國)邊境建立了臭名昭著代號為731的細菌部隊;他們慘無人道地用中國人、蘇聯人、朝鮮人來做活體實驗,在集中營、佔領區、戰俘營所犯下了慘絕人寰的獸行——大屠殺、變態的姦淫、毒氣實驗、細菌實驗和性實驗等等……致使無數生命慘遭殺戮——這里只有仇恨的震撼和國恥的警示!
以揭露當年侵華日軍拿中國人做細菌實驗為題材的影片《黑太陽731》則因挑戰血腥暴力尺度而受到廣泛關注。
《黑太陽731》劇照——低壓試驗
該片由香港導演牟敦芾執導(曾拍過《紅樓春夢》),演員則是完全內地陣容,是當年典型的合拍片。同時,本片也是香港自開埠以來、改行電影三級分類制度後,首部被評等為「三級」的香港電影。
日本人當年做試驗的時候有檔案記錄……
這是第一部系統揭露侵華日軍發動細菌戰罪惡的影片,以此片為標志,大量的日軍細菌戰罪行被披露,對日民間索賠也從無到有,開始了艱難的歷程……
極具變態的屠殺、姦淫、毒氣實驗、細菌實驗……
日本投降後,這個魔窟內的頭子石井四郎以細菌、毒氣試驗資料等作為交換,在美國的庇護下逃脫了歷史的懲罰……
這里只有仇恨的震撼和國恥的警示!
曾經於我國轟動一時的日軍侵華罪行影片!與《SALO》一樣不可不看且只能看一次的影片!!
「勿忘國恥!振興中華!!」
劇情簡介
《黑太陽731》劇照——密謀
一位婦女在日本兵的看押下,在冰天雪地的室外裸露著小臂和雙手,日本兵不斷地往上澆水,並把手和手臂上凍成的冰敲掉。
很長時間後,這位婦女被拉到室內,被強令把凍得已經僵硬壞死的雙手放到15攝氏度的水中慢慢加熱……
然後,一位日本軍官當著十幾個日本娃娃兵的面,把手放到這位婦女的手臂上,使勁往下一撕,婦女手臂上的皮、肉全部脫落,慘白的手骨露了出來……
每一個的中國人都聽說過一部驚險恐怖片《黑太陽731》——所謂恐怖片,是導演、演員等製作人員和觀眾之間約定俗成的一場游戲,純屬一種娛樂方式,而《黑太陽731》和其他所有的恐怖片全不相同!
因為它並不是游戲,而是記實!它就象一面鏡子,把發生在另一個年代裡的真實的歷史事件不加修飾地展現在人們眼前.其它最恐怖的電影在時過境遷後都可以口氣輕松地、甚至是開著玩笑地談論,唯獨《黑太陽731》不能——至少是有著人類基本良知的人們做不到以輕松的心態面對它。片中的受害者全是象你、我、他一樣活生生的人類,影片中的一切,都是完全真實地發生過的——唯其如此,才更恐怖!
編輯本段變態實驗
「凍傷實驗」
《黑太陽731》劇照——凍傷試驗
在試驗場零下二十幾度的低溫下,(被迫)接受實驗的中國婦女被捆綁著,雙手裸露在空氣中,幾個日本兵不停地用瓢舀起冰水,澆在該婦女手上。十幾小時後,這雙手凍得硬硬的,上面蓋了一層冰。回到室內後,日本人命該婦女把手浸泡在溫水中,直到雙手軟軟地垂了下來……忽然,一個日本人使勁一捋,把此婦女雙手的皮肉象脫手套一樣地脫了下來,整個肘部以上的雙手頓時變成了只殘留極少數肉絲的森森白骨……該婦女(她的僅有三個月大的孩子已成為實驗的犧牲品,她早已半瘋半痴了)把雙手(如果還稱得上是手)的白骨舉成戳向半空的姿勢,獃獃地看著,忽然撕心裂肺地慘叫起來。
「活體解剖」
《黑太陽731》劇照——解剖後彈冠相慶
一個中國小啞巴乞丐和日本小孩因玩皮球成了好朋友,日本人授意讓日本小孩帶中國小乞丐進731大院,以食物誘騙等手段讓中國小乞丐接受「身體檢查」,中國小乞丐在脫光衣服時還露出了童稚的羞澀笑容。
上了手術台,麻醉完畢後,日本人熟練地將中國小乞丐開膛破腹,把心臟、肝臟等器官逐一取出,浸入早已准備好的生理鹽水中;那離開身體的心臟捧在日本人沾滿鮮血的手上時還在跳動;手術完畢,日本小孩把中國小乞丐的殘骸斷肢推去焚化。
「低溫實驗」
日本人讓中國受害者把手伸入超低溫冰箱(也許零下幾十度甚至零下一百多度),進行速凍,完成後,中國受害者取出雙手,看起來呈灰白色,上面結了一層霜,完全不象是人類的肢體了,一個日本人用短棍敲打,就象打斷冰柱一樣,把中國受害者的手指一根一根地打落,發出清脆的聲音……中國受害者發出了絕望而恐怖的號叫。旁觀的日本實習生有的嚇得閉上了眼睛,隨即被喝令不許閉眼。
「低壓實驗」
牢記歷史!勿忘國恥!
中國受害者被趕入低壓艙,隨著減壓,露出極度痛苦的表情,想叫卻叫不出聲,直至最終眼珠彈出眼眶、腸子等內臟從肛門擠出腹腔,流得滿地都是,人體形如氣球一般。
這些場面已經稱得上「令人發指、難以置信」了,但從圖書館和網路接觸到大量史料,知道電影不僅沒絲毫誇張,而且限於表現手段,有很多更令人發指的事無法表現——比如說日本人僅僅為了取樂,用手術摘除中國受害者的胃和小腸,把食道和大腸直接連接,讓該中國受害者不斷地吃東西也只能眼睜睜地餓死;
也是僅僅為了取樂,砍下中國受害者的手和腳,然後用手術把手接在小腿上,把腳接在手臂上,還用「高明的醫術」把它們接活;
不進行任何麻醉,只是把中國受害者綁在手術台上就活體解剖,中國受害者越是痛苦地掙扎越是引起鬨堂大笑;
把中國受害者的血液全部抽干,然後向他身軀里注入馬的血液,史料稱由此引起的劇烈的抽搐和痙攣「連幾個壯漢也壓制不住」!!
《黑太陽731》劇照(24張)
也許這樣的描述已經讓人受不了了,覺得讀這篇文章已經是一種極大的折磨了,可是如果進一步呢?假設看到《黑太陽731》那部電影,看到那真實的地獄般的場景,不是更令人痛苦嗎?如果再進一步呢?假設不是從電影銀幕上看到這樣的場面,而是象那些日本實習生那樣,直接在現場看這樣的恐怖畫面,不是要讓人發瘋嗎?
紀錄真實,感慨歷史,牢記歷史,勿忘歷史……
⑷ 昨天看了一部電影。日本人拿中國人做實驗的。
紅櫻桃
劇情介紹
一九四零年冬。兩名中國孩子,楚楚(女)和羅小蠻(男)由中國內地出發,幾經輾轉,歷盡艱辛,到達蘇聯莫斯科附近的國際兒童院,這是一所專門收養各國共產黨領袖子女的寄宿學校。在那裡,兩個孩子結識了以中德混血兒張卡爾為首的一批外國孩子。院長瓦特金——一個祖父般嚴厲而慈祥的老人是這所兒童院的靈魂。新奇的學校生活溫馨而又時常產生煩惱,在朝夕相處的時光中,張卡爾對楚楚產生了少男少女之間的微妙感情。而羅小蠻始終難以忘卻在日寇鐵蹄下的祖國。夏天到了,兒童院的孩子們選擇各自喜愛的夏令營度假,張卡爾和楚楚來到了白俄羅斯的明斯克……就在到達夏令營的第二凌晨,也就是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二日,德國法西斯的炮火摧毀了孩子們的寧靜生活,一場慘絕人寰、震驚世界的悲劇發生了。德國法西斯當著孩子們的面殺害了女教師維拉,所有的孩子們與戰俘與平民一樣淪為囚徒。兒童院召回了散落在尚未淪陷地區里度假的孩子們,准備遷往西伯利亞。混亂中,羅小蠻等幾個男孩子躲藏起來,決意參軍投入反法西斯的戰斗。他們是孩子,而無法混上開往前線的軍列,從此過上了流浪兒的充滿艱辛的生活。德軍佔領區內,楚楚和張卡爾等人被迫為德軍洗刷戰馬,能說德語的張卡爾機智地誘騙到德軍士兵的槍支,企圖掩護楚楚等人逃跑,楚楚等人騎馬逃跑,張卡爾卻身陷絕境,不幸犧牲。縱馬飛奔的楚楚也終未躲過德國炮火的轟擊,不幸落馬……。後方,飢餓在蔓延,為了換取充飢的麵包,羅小蠻不得不去醫院賣血,當區蘇維埃的老區長得知這群孩子是國際兒童院的學生時,心生惻隱,為他們找到了聊以糊口的工作,羅小蠻從此成了專門送達「陣亡通知書」的「黑信使」。為了殺一儆百,德軍決定公開處決逃跑失敗被抓回的孩子,槍決在即,一俄羅斯老者挺身而出決定為孩子替死,可是他只能換取一位孩子的生命。正當德軍殘酷地玩味屠殺的過程之際,一位德國將軍來到刑場,他流露出對東方女孩的一種特殊興趣,楚楚死裡逃生,被帶到了東普魯士德軍司令部。身陷囹圄的楚楚出乎意料地受到德國將軍的優待。終於有一天,楚楚知道了納粹將軍有一種殘酷的嗜好:用文身後的人皮製作各式各樣精美的燈罩,納粹將軍夢寐以求的是楚楚細膩而光潔的皮膚。憤怒的楚楚企圖自殘,但是,納粹將軍阻止了她的企圖,並開始了他的「藝術創作」……後方,羅小蠻收養了一個失去雙親的小女孩——娜佳,原本艱辛的生活變得更加困難,但倆人相依為命,卻頗有人情趣味。一天,他倆發現住地附近變成了德軍戰俘的駐扎地,強烈的復仇心理驅使羅小蠻每天用彈弓「懲罰」敵人。蘇軍反攻的炮火層層迫近,大勢已去的德軍開始喪心病狂地屠殺戰俘和平民,納粹將軍終於完成了在楚楚後背上的「傑作」,並大發所謂藝術永恆的感慨。後方,羅小蠻的「彈弓戰」終於引發了戰俘的騷亂,蘇軍管理人員誤認為是暴動,開槍鎮壓,羅小蠻將狂怒的德軍戰俘引至一幢廢墟里,情急之中,引燃了汽油桶,與敵人同歸於盡,小娜佳悲痛欲絕。納粹將軍將自己的「傑作」楚楚帶到戰場之外的荒野里「放生」,然後回到司令部飲彈自殺,多年來收藏的人皮燈罩與他的罪惡一齊葬於火海。楚楚被盟軍的紅十字會收容,面臨例行的淋浴時,楚楚拚死不願脫去衣服。當護士們強行撕開她的衣服時,都被楚楚後背圖案驚呆了:展現在人們面前的竟是一色彩斑斕的德國法西斯鷹徽。楚楚的身份引起了盟軍和蘇軍的懷疑,在訊問中,楚楚緘口不語。夜裡,楚楚爬到篝火邊,用燃燒的木頭,狠命地朝背上的恥辱烙去。蘇軍終於查明了楚楚的身份,她被送到莫斯科接受了良好的治療,瓦特金院長帶著娜佳來看望楚楚,告知了羅小蠻的死亡。沉默中傳來紅場閱兵式的禮炮轟鳴。楚楚流下了無聲的眼淚。楚楚的植皮手術歷經數年,終因植皮面積過大和醫療水平的限制而失敗。許多年以後她的一位畫家朋友將文身圖案繪製成畫,收藏於歷史博物館以昭示後人永世不忘戰爭的罪惡。
⑸ 美國電影里的中國
剛剛出了一個新的美國片《乒乓特派員》,沖著是一部和中國國球有關的喜劇片,我從頭到尾看了一遍。當電影結束時,我差不多把能吐的都吐了,太爛了,無聊之極,爛的我都沒有活下去的勇氣了。
盡管有惡搞的成分,但裡面描述中國的地方讓我覺得俗不可耐,導演完全是瞎拍,把中國的國球乒乓球都糟蹋了。仔細的思考了一下,發現在很多美國電影中都有這種現象,這些導演跟商量好了似的,一起有意無意的侮辱中國。我整理了一下,把這些導演善用的手段匯集匯集,大家看看對不對:
一、電影中經常找一些長相怪異的人,說是中國人。有的人是把腦袋剃個半禿,後面留一條不長不短的小辮,裝清朝人。有的體態肥壯,留個八字鬍和山羊鬍,後面留一條小小的辮子,估計是在學蒙古人。《蝙蝠俠前傳:俠影之謎》中,主角在中國蹲監獄,條件之惡劣不說,裡面的獄警跟蘇聯人似的,穿個大風衣,有些囚犯找主角麻煩,一臉橫肉,跟我形容的偽蒙古人一模一樣。這么做完全是妖魔化中國人。
二、要是有女的,都是那種特別丑的,一個個都跟妓女似的,濃妝艷抹,一張大肥臉掛滿了YD。例子太多了,基本每一部都有。
三、關於場景,凡是有中國的鏡頭,不是胡亂編造,就是專門挑一些窮鄉僻壤,讓人感覺中國又臟又亂。當初看《古墓麗影2》,裡面有一段在上海打鬥的劇情,導演發揮了其強大的YY想像力,自己搭了一個居民區的場景,跟貧民窟似的,勞拉和一堆B社會分子就在這幾棟堆著各種垃圾、殘敗不堪的破樓間上躥下跳,打的不亦樂乎,我已經完全把這個電影當笑話看了。
四、凡是情節有中國的,肯定和犯罪有關,比如什麼三合會啊、黑龍幫啊,ammo、viper、MY、contraband一樣不少。還是《古墓麗影2》里,一幫B社會大張旗鼓的倒賣兵馬俑,跟開市場似的。《007之明日帝國》里,中國的將軍和英國的新聞大亨勾結在一起,想挑起戰爭。盡管不想提成龍老大哥,但這也是個標準的例子,《尖峰時刻》系列都和中國的B社會脫不了干係,因為這也是老外導演的。好像中國全國上下都在搞B社會。
五、只要有機會就埋汰一下中國。《逃出克隆島》中,一群醫生打不開一個培養皿,一個人就說到:中國產的破鎖。《阿甘正傳》中,阿甘從中國打完乒乓球回來,接受電視台采訪,記者問中國怎麼樣,阿甘說中國很窮,中國人什麼都沒有雲雲(詳細記不住了,大概是這樣)。
六、老外還經常把中國人和日本人搞錯,經常看電影裡面的中國人穿著一身和服,他娘的不知道我們是世仇啊,白痴導演。
七、美國人用心很險惡,常常在一些不起眼的地方搞小動作。在李連傑出演的一部電影,好像是《致命羅密歐》中,pol.ice讓其表露身份,李連傑掏出一個證件,鏡頭一個特寫,上面寫的好像是「台灣國家安全局」。而且在一些電影中,開什麼國際會議,台灣也作為一個國家出席。這些做法完全實在混淆視聽,變相支持台獨。
八、常常侮辱中國武術,電影里出現一些會武術的常常是群怪胎,《荒野大鏢客》里,飛車party里有個流氓是中國人,剃個禿頭,光個膀子,打架之前還像個瘋子似的亂叫喚,純粹是埋汰李小龍。而且有時先把中國武術描繪的很厲害,然後瞬間被某個美國式的英雄給平了。舉個例子,《飆風戰警》里,一個賊丑的反派和威爾史密斯對陣,先踢了一趟腿,然後說:這是一個中國人教我的。史密斯上去一鐵鍬就把他給打倒了,很多人看到這兒笑了,但這就上了導演的當了,他的目的就是讓人留下一個中國武術只是聲張虛勢的印象,時間長了,別人也就不再尊重中國武術了。
我暫時就想到這些了,平時看電影多注意注意就知道我說的不假了。
美國電影是其文化戰略的一部分,這些問題反應了美國人對中國的巨大誤解和敵意,我們看他們的電影要小心,不要被他們的思想所誤導。
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有五千年的文明歷史,有我們自己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不要被美國電影中描繪的西方化的生活方式所吸引,他們只是一個建國不過二百年的年輕國家,很多地方都有其弊端,這些很少在電影中反應出來。
同時希望我們自己國家的電影能爭爭氣,打到國際舞台,擺正外國人對我們中國的印象。
⑹ 征詢:中國人物傳記電影!
吳清源The Go Master(2006)
劇情:
吳清源,出生於民國年代的圍棋神童。11歲的他成為北洋軍閥段祺瑞門下棋客,以天才棋藝養活家人;14歲初渡日本,乍來即與日本棋院大賽剛出爐的冠軍較量,並中盤獲勝;五年後,吳清源與日本新銳棋手共同創立圍棋新布局,掀起一場圍棋革命。1939至1956年間,吳清源憑個人之力打低全日本最頂尖的七位超級棋士,十次大勝「十番棋」,被譽為「昭和棋聖」。他以「95盤擂台賽式」的「十番棋」,令當時日本棋壇所有大師全部降級,創造了日本圍棋界所稱的「吳清源時代」。老年的他更發明「21世紀圍棋」,拋棄其功利性,改為提倡其藝術價值,揭示圍棋的高遠境界。
《吳清源》一片正是根據其生平故事改編。由張震飾演的吳清源,一代棋王東渡日本學藝,在才情最輝煌豐盛的時候,遭逢中日戰火,令吳清源這顆愛國心痛苦不已,在導演田壯壯處理下,《吳清源》全片拍出美麗雅緻,骨子裡卻具無比強大的心理沖擊力,境界非凡。
《吳清源》不僅是為了闡述圍棋這種藝術,也是為了刻畫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圍棋大師吳清源身上所體現的東方文化——吳清源對圍棋的熱愛相當純粹,他能將整個身心毫無保留地投入到讓他痴迷的工作中,正因為有這種精神,他才能戰勝所有的困難、掙脫生活的束縛。
田壯壯曾感慨地表示,《吳清源》是他畢生最難拍的一部電影——因為要拍好一個人的精神世界,實在太有難度,尤其圍棋本身已是一門靜穆的藝術,要透過電影有限篇幅,將棋手的內心世界娓娓道來,更是難上加難。田壯壯認為在當今的世界中,人需要一種精神,一種信仰;他從吳清源身上就看出這種精神——對自己所追求事情的執著與堅持。有了這種精神,大家才能超越社會環境束縛,達到自己目標。但是,這種精神談何容易,真正能做到的人卻少之又少。吳清源做到了,這就是對自己、生命、社會的尊重。
吳清源一生寡言,生活簡朴,對金錢也很淡泊。正是這樣的人生修煉,才使他一次又一次渡過生命中重重苦難。無論是棋盤上的苦戰、嚴重的肺結核,在夾縫中生存的艱難、生活的漂泊和清苦,甚至遭遇車禍後精神錯亂以至棋力下降,在他的靜心修為中,全部化成笑談,所謂「吳清源精神」莫過於此。
演職員表:
導演 Director:
田壯壯 Zhuangzhuang Tian
編劇 Writer:
阿城 A. Cheng
鄒靜之 Jing Zou
演員 Actor:
張震 Zhen Zhang .....吳清源 Wu Qingyuan
張艾嘉 Sylvia Chang .....Shu Wen - Wu's mother
松坂慶子 Keiko Matsuzaka .....Fumiko Kita
伊藤步 Ayumi Ito .....和子 Kazuko Nakahara
黃奕 Yi Huang .....Wu Qingying
香川照之 Teruyuki Kagawa
李雪健 Xuejian Li .....Li Yutang
辛柏青 Bai Qing Xin .....Wu Yan
Aki Fujii .....Mrs. Segoe
不破萬作 Mansaku Fuwa .....Matsutaro Shoriki
井上孝幸 Takayuki Inoue .....Shusai Honinbo
Yoichiro Ito .....Kaoru Iwamoto
南果步 Kaho Minami .....Jikou Son
仁科貴 Takashi Nishina .....木谷實 Minoru Kitani
野村宏伸 Hironobu Nomura .....Yasunari Kawabata
大森南朋 Nao Omori .....Utaro Hashimoto
Chiharu Uchiyama .....Mrs. Kitani
柄本明 Akira Emoto .....瀨越憲作 Kensaku Segoe
製作人 Proced by:
Xiandian Liu .....procer
Hao Li .....co-procer
攝影 Cinematography:
Wang Yu
藝術指導 Proction Designer:
和田惠美 Emi Wada
服裝設計 Costume Design by:
和田惠美 Emi Wada
幕後製作:
關於影片
這部影片的拍攝場地,部分在中國,部分在日本。演員和劇組成員匯聚了中國、日本和台灣兩國三地的精英。就題材而論,日本人喜歡圍棋,並把此作為一種極富有民族性的游戲和藝術,尤其是在動漫系列《棋魂》熱播並且家喻戶曉後,更成為一個深入人心的文化符號。
影片的背景涉及到吳清源去到日本並取得輝煌戰績的那些年。中日關系自從1931年日本侵佔滿洲後一直是一團糟,影片並沒有過多渲染那場令人不堪回首的可惡的戰爭,鏡頭多數還是圍繞著充滿寓意和哲理的棋局和信仰,這樣的主題會在中日觀眾之間引起共享共鳴,而不是爭議和敵視。
導演田壯壯招來旅外著名文人阿城擔任編劇,他們對主人公性格的把握集中於:純粹、緘默、羞於對人但卻宗教般虔誠地追求棋局魅力這樣一個有所超越的個體。對吳清源來講,這種極富挑戰性和戰略性的「游戲」,在一種純粹意義上講,富有超越現實的魅力。可以說,棋局就是他的宗教信仰,他會為此付出全部身心。
在影片中,吳清源長袍加身,飄逸脫俗,留著短發,佩戴著一副牧師式的圓眼鏡,使他看上去更象是一個佛教僧人。事實上,長久以來他一直在尋求一種精神解脫的方式,也確實曾經皈依過佛教。尤其是在太平洋戰爭打得如火如荼的那幾年,他在日本的身份和和處境令他時時感到有難以承受的痛苦,有時甚至到了崩潰的邊緣。他的內心並不像他的外表,充滿了平和,只是他真的不知道自己究竟該以何種方式為國家作些什麼?他行走時孤獨憂思的步態和反抗無力的形象更加讓人覺得哀婉凄楚。與此同時主人公的內心也在苦苦求索,力圖為自己的身心營造一份安寧與和諧,盡管這世界並非如此。
事實上,這雖是一部關於棋局和棋手的故事,它的主題的著力點更多地集中於圍棋所體現的那種神聖的意境和棋手卓越的人格,對弈的雙方會給予自己的對手真誠和崇高的尊敬。影片是在頌揚一種體現於圍棋中的高於生命、家庭和歷史的精神。片中一段有力的場景正展現了這種精神:1945年8月6日美國將原子彈投向廣島的那一刻,吳清原正與對手投入地對弈。為了將那局棋下完,他們向裁判要求不要中止比賽。就在不遠處的城市地陷人亡時,對弈的棋手卻依然氣定神閑。
為了襯托影片空靈杳渺的意境,導演精心而簡潔地以鋼琴獨奏和合唱團美妙的聲音來強調影片的基調。但這種藝術手法的運用就像影片的剪輯一樣,輕柔而不留痕跡,以至於觀眾有時會失掉鏡頭之間的邏輯聯系。在傳主生命的最後,觀眾或許會感到一種無力的窒息。但留在人們心中記憶,最深刻的還是主人公那份禪宗的智慧與安閑。
田壯壯的「堅守」
在2003年出版的吳清源自傳《中的精神》中,吳清源有這樣的闡述:「『中』這個字,中央有一根棒子,從形狀上分為左右兩個部分,表示著陰和陽。取得陰陽平衡的那個點,就是『中』。對於圍棋,我總是在思考『中』的那一點。」而該書的宣傳單上就印著田壯壯的一段話:「先生老在講『求道』。他本身是個下棋的人,但畢生在棋道之外求的是人的精神之道。」田壯壯表示:「電影對我來說是宗教一般……在我的電影創作過程中,也要按照『中』的精神做我的電影。」他還專門把吳清源的題字「用中」和「玄之又玄」懸掛在北影大院內的工作室牆上。
田壯壯表示,他拍《吳清源》不是為了闡述圍棋這種藝術,而是為了展示圍棋大師吳清源身上所體現的東方文化——輸贏並不重要,人生的根本在於尊重他人和自重。「事實上,圍棋起初並不是一種競賽,後來才發展成那樣的,而且在不同的文化里圍棋有著不同的釋義。在中國,圍棋是一種競藝;在日本和韓國,圍棋則是一種文化。我的影片無意闡述圍棋究竟是什麼樣子,而是刻畫特定歷史條件下的某個人。」
吳清源本人的「純」也是吸引田壯壯的一個重要原因。田壯壯說:「吳清源對圍棋的熱愛相當純粹,他能將整個身心毫無保留地投入到讓他痴迷的工作中,正因為有這種精神,他才能戰勝所有的困難、掙脫生活的束縛。他現在仍然健在,仍然將他的生命融入圍棋和他的信仰之中,他的故事相當有感染力。《吳清源》是一部關於生命和信仰的影片。」
張震的「蛻變」
《吳清源》描繪了圍棋大師吳清源曲折離奇的一生,吳清源的扮演者張震要從十幾歲演到七十多歲,難度很高。張震透露,他演吳清源的秘訣就是特別著墨於吳清源專注的眼神,同時也揣摩「吳老師」特殊的走路方式,盡量使自己扮演的角色和真實的「吳老師」接近。張震表示:「這是我第一次扮演真實人物,尤其跟吳老師本人見過面後,壓力更大。一開始很擔心會不會與本人差距太遠。也因為這樣,讓我知道自己必須做更多的准備,田壯壯導演也跟我做了很多溝通,對我幫助很大。」
TOP花絮:
本片劇本由阿城完成,田壯壯談起跟阿城的合作:「阿城是個智者,我感覺自己並不是跟他一起工作,而只是向他學習。他給了我不少意想不到的創意和靈感。」
在片中張震扮演一位圍棋大師,但張震坦言他本來不懂圍棋,因為這部戲才特別去花時間學習。除了學習如何下圍棋,還要研究專業棋手的舉止、下棋的動作,尤其是吳清源本人的習慣動作。不過直到影片拍完張震的圍棋也「下得很不好」。
本片因缺乏資金完成後期製作,接連錯過坎城影展和威尼斯影展,男主角張震倒是抱著平常心,認為去不去影展不是他能控制的事,只想按部就班做好份內工作。
影片中「昭和棋戰」場景的展現要用到那個年代的實物道具棋盤,卻沒想到「昭和實物」的代價,比如吳清源時代使用的榧木棋盤,一般市場上根本就見不到,只有收藏家中才有,但價格奇貴,最低也要索價4000多萬日元(約合3萬元人民幣),高則上億。
⑺ 有哪些蘊含中國偉大文化的電影
蘊含中國偉大文化的電影有《黃土地》、《紅高粱》、《小城之春》等。
《黃土地》本片是由柯藍的散文《深谷回聲》改編而成,陳凱歌任導演,張藝謀擔任攝影,當時第五代中包括藝術、錄音等各個工種的大多數中堅力量都參與了創作。《黃土地》最突出的特點是有意識地擺脫60年代起中國電影舞台劇式、樣板戲式的表現模式,突破了第四代電影紀實風格的單一追求,而以造型和情緒來結構影片。
《小城之春》描寫「三角戀」的苦悶影片。本片更多的是闡述人生哲理,站在整個民族的制高點,來述說一種獨屬於中國人的倫理道德。影片將寫意和寫實很好地結合起來,情節、場景、人物設置都盡可能簡約化,騰出更多篇幅來描寫細膩的人物心理和微妙的情感關系,無定性的全知型旁白賦予電影朦朧美,迂迴舒緩的節奏傳達出耐人尋味的含蓄美。整部影片如同靜水微瀾,淡雅而又陳郁,表現出一種優雅的東方氣韻。
⑻ 中國國家形象片——人物篇有哪些人
神舟五號、神舟六號和神舟七號全體航天員(壓軸畫面)、歌唱家宋祖英、國畫大師黃永玉、運動員姚明、運動員丁俊暉、北京大學教授厲以寧、阿里巴巴集團主席馬雲、體育界名人郎平、歌唱家譚晶、作曲家譚盾、主持人水均益、網路創始人李彥宏、演員甄子丹、鋼琴家郎朗、體育界名人鄧亞萍、網易創始人丁磊、世界小姐張梓琳、導演吳宇森、建築師張永和、運動員郭晶晶、名模馬艷麗、名模裴蓓、主持人魯豫
⑼ 求:中國人和日本人和演的一部電影名字 在線等
你說的這個是日本的《圈套》,該系列至今共有三部電視劇、兩集特別篇及三部電影。主演是仲間由紀惠和阿部寬,跟中國人沒啥關系。
http://ke..com/view/419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