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有什麼講述外國人在中國的電影么
這是三里屯 This is Sanlitun (2013)
這是三里屯的劇情簡介 · · · · · ·
初來乍到的英國人蓋瑞(卡洛斯·歐德利 Carlos Ottery 飾)在三里屯剛落下腳,便迫不及待地想要大幹一場,實現他的「中國夢」。然而在北京人生地不熟的他卻在尋求投資的路上處處碰壁。正在蓋瑞一籌莫展之際,一個自詡中國通的澳洲人福來克(阿福)(克里斯·樓頓 Christopher Loton 飾),幫他謀了份教英文的差事糊口。同時,福來克還毛遂自薦地當上了蓋瑞的軍師,為他指點迷津。與此同時,蓋瑞呆在中國的真正目的也漸漸浮出水面,他要追回離他而去的前妻,海歸「王琳」(愛萬 飾)和他們的兒子強尼……
② 外國人最早在華拍攝的電影是什麼
外國人來華拍攝紀錄片的歷史,最早大約可以追溯到電影剛誕生的那幾年。1896年,盧米埃爾兄弟派出了數百名攝影師奔赴世界各地拍片,其中一些攝影師就曾來華拍過紀錄片,只是這些影片的名稱和內容現在已難以考證。
1898年,美國愛迪生電影公司的一名攝影師在周遊世界過程中曾在香港和上海拍過一些素材,後來被編入《香港碼頭》、《上海街景》等6部短紀錄片中。4年後,另一家美國電影公司根據其攝影師在北京、天津拍攝的素材編輯發行了《北京前門》和《天津街景》兩部短片。
1908年,在上海從事電影放映活動的義大利人勞羅也開始了拍片活動,拍攝了《上海第一輛電車行駛》、《上海租界各處風景》、《強行剪辮》等片,而在北京拍攝的《西太後光緒帝大出喪》紀錄了一個古老帝國的兩位統治者的葬禮。
1909年,法國百代電影公司的攝影師來北京拍攝風光片,也拍攝了紀錄一些京劇名角(如楊小樓、何佩亭)的演出片斷。同年,美國人本傑明·布拉斯基在上海成立了亞細亞影戲公司,起初拍攝的大多是紀錄片,如《西太後》、《不幸兒》等。
1925年,蘇聯導演史涅伊吉諾夫與一名攝影師隨同開辟莫斯科—北京遠程航線的蘇聯飛機來到中國,在張家口、北京、上海、廣州等地拍攝了一些素材,被編入紀錄片《偉大的飛行與中國的國內戰爭》,此片後來更名為《東方之光》,作為蘇聯在國外上映的第一部新聞紀錄片在西歐諸國放映。兩年之後,另一位蘇聯導演雅可夫·布里奧赫來中國拍攝了新聞紀錄片《上海紀事》,影片反映了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末期上海的情形,於1928年在蘇聯上映。
1927年,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率領一個包括北大學生在內的聯合考察隊開始對中國的西北部進行了持續8年之久的考察活動,過程中拍攝了大量的電影資料,曾在北京放映。1920年末期,另一位瑞典人,考古學家安特森用電影紀錄了自己在中國北方和西北部的見聞,影片對塞外的風土人情、文物考古、民居、服飾等都有所反映。
戰爭歲月的記錄者
1935年,在燕京大學任教的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曾用一台16毫米手搖攝影機拍下了「一二·九」學生運動的場面,今天已成為珍貴的歷史資料。1936年,斯諾在訪問延安期間拍攝的一些素材,紀錄了毛澤東、周恩來的形象,紅軍步兵和騎兵的操練、檢閱和野戰演習,八一運動會的球賽及部隊的文娛生活,這些素材也成為了非常珍貴的歷史資料。繼斯諾之後,美國攝影師哈利·鄧海姆也輾轉來到陝北革命根據地,拍攝了紀錄片《中國要給予反擊》。
1938年,又一位蘇聯紀錄電影工作者羅曼·卡爾曼來到中國拍攝了表現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紀錄片《中國在戰斗中》和《在中國》。同年,荷蘭紀錄電影工作者尤里斯·伊文思歷盡艱險來到中國,他拍攝的《四萬萬人民》曾在不少國家上映,對聲援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起到了積極作用。
與此相反,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來華拍攝的日本紀錄片不僅被用作鼓動日本民眾和軍隊進行侵略戰爭的宣傳手段,更成為日本政府推行軍國主義的外交手段。1937年8月21日,就在「七七事變」一個多月後,「大日本電影協會」在中國成立了「滿洲映畫協會」,大肆製作宣揚偽滿「國策」的影片。從1937年至1945年,該協會在中國拍攝了600餘部影片,其中半數為系列新聞紀錄片,如《新聞周報》、《大東亞戰爭特報》等。
從1938年到1943年,日軍曾經對重慶進行過200多次空襲,出動戰機9000餘架次,投擲炸彈兩萬多枚,炸死炸傷市民數萬人……這段被稱為「重慶大轟炸」的史實曾經被紀錄在長達6個小時的電影資料片中,攝制者包括日本航空隊的隨軍攝影師、德國駐華大使館新聞記者以及原國民黨中央新聞製片廠的攝影師。這些資料片在二戰後曾經被美軍繳獲,後來幾經輾轉才流入國內。2001年6月4日,根據這些資料片剪輯而成的51分鍾的關於「重慶大轟炸」的紀錄片在重慶試播,這是國內第一部反映60年前那場劫難的紀錄片。
1949年9月底,25位蘇聯紀錄電影工作者來到中國,在長達8個月的時間里,兩個攝影隊拍攝了大量的素材,分別被編入了兩部大型紀錄片《中國人民的勝利》和《解放了的中國》。這兩部影片於 1950年7月17日全部製作完成,上映後產生了廣泛的國際影響,均獲得了「斯大林獎」一等獎。這兩部影片大概也是外國人在華拍攝的最早的彩色紀錄片。
1955年,法國紀錄片導演克里斯·馬蓋來到中國拍攝了《北京的星期天》,享有法國「新浪潮之母」盛譽的女導演阿涅斯·瓦爾達作為藝術顧問一同前來。1958年,已經定居巴黎的伊文思再次來到中國,拍攝了紀錄片《早春》,反映了積極投身社會主義建設的江南農村景象。
1971年,伊文思與羅麗丹花費5年時間拍攝了由12部影片組成的大型系列紀錄片集《愚公移山》。1976年3月初,這些影片在巴黎的四家藝術影院同時上映。也許是由於滿足了西方人了解「封閉鎖國」已久的中國的需求,此片僅在法國的映期就長達6個月,後來又在西德、比利時、巴西等國播映,受到廣泛好評。1980年代中後期,他們花費同樣多的時間在中國拍攝的另一部紀錄片《風的故事》更成為紀錄電影史上的傑作。1938—1988年,伊文思在中國拍攝紀錄片的時間跨度長達半個世紀之久。
1972年,義大利導演安東尼奧尼拍攝了紀錄片《中國》。這部影片讓安東尼奧尼和他的電影在中國遭到全國性的批判。一位加拿大紀錄片研究者指出的那樣:這些影片與拍攝對象之間的關系冷淡,從來沒有成功地與他們進行過密切的交流,只是一些由觀光客拍攝的旅行日記般的有關中國的印象而已。然而這部影片卻真實地記錄了幸福中國,與現在人們所想像的"史無前例"完全不一樣的中國。
③ 有沒有外國人拍的描寫中國抗戰的電影
龍種 Dragon Seed(1944)
寧靜祥和的中國南方鄉下小村莊,唐凌(沃爾特·休斯頓 Walter Huston飾)與家人一起幸福而忙碌的生活著。他的兩個大兒子已經娶妻生子,最小的兒子(赫德·哈特菲爾德 Hurd Hatfield飾)仍懷揣著一腔熱血。二兒子的妻子小玉(凱瑟琳·赫本 Katharine Hepburn飾)是一位擁有反抗精神的婦女,通過閱讀書籍,她得到了先進的知識和進步的思想。然而這一切都被日軍的侵華戰爭打破了,他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面對破敗的家園,年輕勇敢的女民兵小玉,帶領村民與侵略者展開了英勇的斗爭。
由美國米高梅公司出品,根據在中國長大的美國作家賽珍珠同名小說改編而成的影片《龍種》,榮獲1945年第1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配角提名,最佳攝影(黑白)提名。這部講述中國人抗日故事的影片,由好萊塢影星出演中國農民,讓全世界看到中國人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的英勇斗爭。
④ 中國引進的第一部外國電影是
解放後第一部譯製片是1948年的蘇聯影片《普通一兵》; 新中國成立後第一部譯製片是1950年的《團的兒子》,原名《小英雄》 新中國第一部引進大片是《亡命天涯》,主演哈里森·福特。
⑤ 有什麼講述外國人在中國的電影值得推薦
講述外國人在中國的電影有很多,而且有很多非常優秀的,非常值得一看。比如說《三里屯》,初來乍到的英國人蓋瑞在三里屯剛落下腳,便迫不及待地想要大幹一場,實現他的「中國夢」。然而在北京人生地不熟的他卻在尋求投資的路上處處碰壁。後來福來克毛遂自薦地當上了蓋瑞的軍師,為他指點迷津。
⑥ 有沒有外國人愛上中國人的電影呢,電影哈~~~
《芬妮的微笑》講述了一個奧地利少女與一個中國青年從相識、相愛並遠渡重洋到中國生活了60年的傳奇
愛情故事。展示並演繹了中國數十年的社會變遷、歷史變遷、文化變遷。深刻表現了人類之愛是化解人類種族之
間、東西方文化之間一切障礙的終極力量。
⑦ 外國人如何評價電影《長城》
總體來說這部電影帶來的震撼足夠大,雖然劇情和特效來說需要更精進,但是在現在的電影市場中這種帶有國家色彩的類型的電影還是不多見,一部宏偉的電影也需要有一顆宏偉的心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