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沃倫》:比戰爭片恐怖,比恐怖片紀實,比紀錄片洶涌
《沃倫》是看過電影中,最血腥殘酷的。
看這部影片,彷彿回到77年前的歷史。
1943年,烏克蘭極端組織對沃倫地區150多個村子發動無差別大屠殺。
電影中的殺戮,突如其來,跌落在日常生活中。
隨時都會有曾經相信和尊敬的人告密,隨時都會有曾經愛的人操持斧頭,砍在男人、女人、老人或者孩子身上。
影片後半部分,充斥挖眼、肢解、扒皮、分屍、砍頭等鏡頭。
出嫁的時候,新娘把頭放在門檻上,娘家人用斧頭砍斷她的頭發,表明她從女孩成為了女人。
影片結尾,她被摁在門檻上,用相同的姿勢,被砍下頭顱。
《沃倫》是看過電影中,最血腥殘酷的。
那段歷史遠比電影更血腥殘酷。
看這部影片,彷彿回到77年前的歷史。
電影中的血腥暴力,它們就發生在不是很遙遠的77年前。
㈡ 沃倫原版150分哪裡看的到
搜狐。
劇情介紹:僵屍城市 電影《若是如此》是由搜狐視頻獨家引進國僵屍城市 電影際艾美獎《What If》原版版權,大鵬工作室改編再創的一部周播喜劇!大鵬監制,艾倫、張小斐領銜主演,崔志佳、衣雲鶴、梁龍、孫越、李菁、王雙寶、巴多等眾多明星實力加盟,高能玩轉神設定!搜狐視頻每周四零點准時更新。
㈢ 沃倫電影詳細介紹
波蘭電影導演沃伊切赫·斯瑪若夫斯基初次將這一歷史事件搬上銀幕,用影像再現了那一段地獄史。這部影片以事故發生地之名,直言不諱,就叫《沃倫》。
電影以波蘭女孩佐西亞的人物視角進行,根據她的所聞所見即不幸遭遇,向大家重溯了那一段玩命屠戮史。這是1943年沃倫大屠殺的真實事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沃倫的土地仍然屬於波蘭。由於三國的邊界,它曾經住在一起波蘭人,烏克蘭人,以及一些猶太人。
因為沃倫當時還屬於波蘭,作為自己的領土,「主人」波蘭人不禁趾高氣揚,覺得自己處處高人一截,非常排斥烏克蘭鄰居,言談舉止充滿調侃。
一片土地,三個種族,也就是說,三種不同的文化、觀念和信仰在這里碰撞。從長遠來看,矛盾和仇恨是在潛移默化中形成的,一觸即發。
波蘭女孩和烏克蘭男孩的婚姻使雙方的沖突開始顯現。在本該慶祝的婚禮上,牧師以嘲笑新郎國籍為祝福,使兩個不和的陣營更加仇恨對方。
㈣ 《沃倫》丨這部影片備受好評,但我真的不想推薦你去看
這部電影最大的失敗,就是過於真實,真實到普通人的感官根本無法接受。影片中的暴力、血腥、殺虐,已經殘酷到令人奔潰的程度,更可怕的是它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這更讓人毛骨悚然。
我一直覺得自己對此類片子已經百毒不侵了,可沒想到這部電影竟然讓我產生了生理不適,甚至覺得惡心。
我想能夠與這部電影匹敵的,估計也就前些年一直被封殺解禁封殺解禁的《索多瑪120天》了。
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我不推薦大家看的原因,但我卻又想寫點什麼, 因為這樣一部比驚悚片還讓人驚悚的電影,真的能夠喚起人類對歷史的認知嗎?
影片的背景源自於歷史的真實事件改編——沃倫大屠殺。
對於這場屠殺,我也是因為這部電影才聽說,歷史上講的少之又少。資料少無可厚非,因為那時候戰爭年代所發生的慘案,不知道多少屠殺事件都是沒有記錄的,可能有些人連自己是怎麼死的都清楚。
影片開始於一場盛大的婚禮,這場婚禮是導演意圖交代名族矛盾的背景。在宴會上,牧師和村民就開始談論關於名族的矛盾的言論,指責烏克蘭人過於強調民族主義。而在餐桌上,烏克蘭人則認為波蘭人欺壓烏克蘭人,正在擠壓他們的生存空間。
這場婚禮也在波蘭人、烏克蘭人、猶太人最後一次拍攝了大合影後結束,而這時這次合影,也成了三個名族間和平共處時光的最後一抹余暉。
影片接下來的兩個小時里,導演真實地給我還原了地獄般的殺戮現場。
剜眼、剝皮、剖腹、剁手、砍頭、五馬分屍、裸體槍決……烏克蘭人在對波蘭人的殘忍屠殺中,各種手段無所不用其極,更可怕的是畫面毫無避諱這些殘忍的鏡頭,真實到讓人作嘔。
要知道,在影片開始的婚禮上已經交代,沃倫地區是波蘭人、烏克蘭人、猶太人混居的地方,波蘭女主角還嫁給了烏克蘭人,可昨天還在一起喝酒聊天的鄰居,結果隔一天就必須對他痛下殺手。這種種族狂熱下的殺戮,讓人無法理解。
這部電影我始終沒辦法安靜的全程看完,甚至我都無法用文字去形容影片中畫面的血腥、惡心,那是一種鑽心的刺痛,無法直視的殘忍。
看完後我不斷在想,類似《沃倫》《索多瑪120天》這樣的影片,真的適合在現在社會上存在嗎?
歷史上大屠殺事件數不甚數,德國納粹屠殺600萬猶太人;胡圖族激進分子對圖西族的盧安達大屠殺造成近百萬人死亡;奧斯曼帝國對亞美尼亞人實施了慘無人道的種族滅絕政策,導致150萬人死亡;也包括了我們耳熟能詳的南京大屠殺……在這些慘痛的歷史事件背後,存活者都存在著揮之不去的黑暗陰影。
也許歷史的確是需要被銘記和反思的,但說實話,看完《沃倫》這樣的影片,在我感覺它已經不像是一部影片,而是一把利刀,將歷史的軀體刨開,我只看到血淋淋的慘案現場,卻沒有時間去記住戰爭的慘痛教訓。
有多少影評是因為畫面的殘忍血腥而去推薦這部電影的?但其實不管從藝術上,還是敘事上,《沃倫》都很難稱的上優秀。導演只顧去還原戰況,卻將影片拍出了毫無深度和藝術的流水賬。
很多關於大屠殺的優秀戰爭影片,不單單還原的戰爭的殘酷,而且在敘事、鏡頭、剪輯、演技和配樂上都讓人震撼。比如《辛德勒的名單》《盧安達飯店》《南京南京》等,導演並不刻意地區渲染那些殘忍血腥的畫面,但每一位觀影者卻能夠被影片里的人物和故事深深的震撼。
而在影片《沃倫》里,只是一味的殘忍,卻看不到情感流露的故事畫面。 難道真的我們已經麻木到需要通過直接感官去銘記歷史的慘痛教訓了嗎?
人類文明的進步是漫長的一條道路,種族的矛盾直到現在依舊沒有完全停息。新聞里還在不斷報道中東、非洲、拉美各地時不時爆發種族沖突事件,這是歷史遺留的問題,人生而平等的觀念在很多落後的地區任然只是空談而已。
歷史需要去銘記,但當務之急,是需要我們別去重蹈歷史的覆轍,別讓當今社會的種族沖突,再成為未來人類需要去緬懷和痛心的歷史。
在波蘭,沃倫大屠殺紀念碑上寫著: 如果我忘記他們,天主啊,也請你忘記我!
是啊,慘絕人寰的那種記憶是無法被忘記的!
但我想有一種釋懷,是懂得如何去和解,如何與施害者和解,如何與歷史和解,更重要的是如何與自己和解。
2017/06/20 弓谷所長
無戒21天寫作訓練營第四期 day9
㈤ 電影沃倫講的到底是什麼內容
該片講述了波蘭一個女孩愛上了一個烏克蘭男孩,父母卻決定讓她嫁給一個波蘭鰥夫,此時二戰正要爆發,她不得不在死神面前末路狂奔的故事。
鏈接:https://pan..com/s/1cPbJaAKw69dYjQ1j79w74A
電影以波蘭女孩佐西亞的人物視角進行,根據她的所聞所見即不幸遭遇,向大家重溯了那一段玩命屠戮史。這是1943年沃倫大屠殺的真實事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沃倫的土地仍然屬於波蘭。由於三國的邊界,它曾經住在一起波蘭人,烏克蘭人,以及一些猶太人。
因為沃倫當時還屬於波蘭,作為自己的領土,「主人」波蘭人不禁趾高氣揚,覺得自己處處高人一截,非常排斥烏克蘭鄰居,言談舉止充滿調侃。
一片土地,三個種族,也就是說,三種不同的文化、觀念和信仰在這里碰撞。從長遠來看,矛盾和仇恨是在潛移默化中形成的,一觸即發。
波蘭女孩和烏克蘭男孩的婚姻使雙方的沖突開始顯現。在本該慶祝的婚禮上,牧師以嘲笑新郎國籍為祝福,使兩個不和的陣營更加仇恨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