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八大」國有電影公司何去何從
中國「八大」電影集團」包括:中影(中國電影集團公司),上影(上海電影集團有限公司)、瀟影(瀟湘電影集團)、長影(長春電影製片廠)、八一(八一電影製片廠)、峨影(峨眉電影集團)、西影(西安電影製片廠)以及珠影(珠江電影集團)。
一、曾經輝煌
峨眉電影製片廠」曾出品:《焦裕祿》《鴉片戰爭》等30多部影片,獲國內外各種獎項80餘次。
西安電影製片廠則是張藝謀,陳凱歌,顧長衛的搖籃,曾經出品:《天地英雄》《霸王別姬》《大紅燈籠高高掛》等一系列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的作品。
長影被稱為中國電影的搖籃,有著深厚的電影製作積淀,在70 年的歷史中,曾拍攝出:《上甘嶺》《英雄兒女》《五朵金華》等多部經典影片。
二、轉型路漫漫
除了中影、上影這種接近政治中心或經濟腹地所能得到的資源支持,包括峨影、長影、珠影等在內的其它國有電影集團,則基本都處於苦苦掙扎階段。
1、 中影集團兩項壟斷性業務足以令其徹底擺脫同輩的行列,讓人難望其項背。
一是外國影片的引進和發行權 。中影集團是中國大陸惟一擁有影片進口權的公司;並且,中國目前只有中影集團和華夏電影具有進口分賬片的發行權,而中影集團亦持有華夏11%的股份,僅次於中國廣播電影集團持有的20%股份。
二是中影集團所擁有的電影頻道(CCTV-6)平均收視率和市場佔有率連續多年保持在央視各頻道的第二名。
2、上影集團在上市前就已經擁有聯和院線、上海影城、永華影城等院線公司。其中,聯和院線在2016年實現31億元票房,佔全國市場份額7.14%。
在發行渠道上,上影集團去年聯手浙江時代電影、江蘇幸福藍海院線、河南奧斯卡院線、四川省電影公司組建成「四海電影發行聯盟」。根據上影集團總裁任仲倫對外的說法,四海發行擁有的院線資源佔全國近20%。
3、其他國有電影集團
1)沉珂
未上市,融資難,資金不足,國有電影企業錯過了中國電影與資本聯姻的第一個黃金機遇期
管理制度陳舊,體制僵化,身居高位的高資歷人士老齡化嚴重,行政色彩較濃,創新活力較低
人才流失嚴重,不僅是內容製作上的人才,還有公司治理以及符合現代標準的電影項目的管理人才
工資及退休補貼負擔大
2)比較優勢
得天獨厚政府的支持與相關政策的扶持的,尤其是在中國大環境下。「八大」國有企業每年都能獲得巨額的來自中央和地方的各類補助
因為歷史原因,有不少國企擁有先天的影院資源。峨影也有太平洋電影院線、峨眉電影院線、新天地數字院線的參股,合計影院超過100家,珠影旗下的傳奇院線和星光院線累計也有超過400家影院
CR:製片人內參《深度解析:相對於好萊塢「六大」,歷史悠久的「八大」國有電影公司何去何從》
2. 中宣發 [2010] 6號文件《關於推進國有電影院線深化改革加快發展的意見》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促進電影產業繁榮發展的指導意見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電影是深受人民群眾喜愛的文化娛樂形式之一,電影產業屬於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資源消耗少、環境污染小的文化產業。大力繁榮發展電影產業,對於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對於擴大中華文化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電影業深化改革、銳意創新,產品日益豐富、市場日益活躍,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七大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大部署,認真落實中央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決策部署,促進電影產業的繁榮發展,經國務院同意,現提出以下指導意見。
一、總體要求、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一)總體要求。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高舉旗幟、圍繞大局、服務人民、改革創新的總要求,牢牢把握正確導向,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走中國特色電影發展道路,以豐富產品和加快產業發展為主題,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數字化技術為支撐,以現代化基礎設施為依託,以科學化管理為保障,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大力推動我國電影產業跨越式發展,實現由電影大國向電影強國的歷史性轉變。
(二)基本原則。
1.堅持正確方向、科學發展。准確把握電影的意識形態和文化商品雙重屬性,發揮電影的審美娛樂和教育雙重功能,遵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藝術創作生產雙重規律,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
2.堅持以人為本、服務大眾。著眼於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方面、多樣性精神文化需求,著力豐富產品、繁榮市場,提高質量、改善服務,引導消費、促進增長。
3.堅持市場運作、政府推動。充分發揮市場在推動電影產業發展中的基礎性作用,多渠道籌集資金。強化市場運作與政府扶持相結合、產業經營與公益服務相結合,通過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加強法制建設,大力推動體制機制創新、藝術創新、科技創新、經營創新和管理創新,立足國情,學習借鑒世界優秀文化,不斷增強電影產業發展的生機和活力。
4.堅持重點突破、整體推進。緊緊抓住電影產業改革發展的關鍵環節、重點問題,著力實施好精品戰略、骨幹企業品牌戰略和重點工程、重要項目帶動戰略,以點帶面,努力增強電影產業的整體實力、競爭力和影響力。
(三)發展目標。
總體目標是:到2015年底,通過改革創新、加大投入、加快發展,建立健全市場公平競爭、企業自主經營的電影產業運營體系,市場運作、企業經營、政府購買、群眾受惠的電影公共服務體系,依法行政、科學調控、保障有力、管理有效的電影行政管理體系和覆蓋城鄉的電影數字化發行放映網路,全面提高電影的創作生產能力、經營管理能力、科技創新能力、公共服務能力和國際傳播能力,多出精品、多出人才、多出效益,不斷滿足城鄉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1.創作經營能力和品牌影響力顯著提高。形成若干主業突出、品牌名優、實力雄厚、競爭力強的大型骨幹電影企業。
2.科技支撐作用顯著增強。電影科技研發和質量檢測工作得到加強,技術標准體系和技術服務監管平台建立健全,電影數字化技術裝備水平大幅提高,電影製作加工質量明顯改善,電影數字化轉換、修護、存儲、傳輸、放映,動畫軟體開發等取得重大進展。
3.基礎設施建設明顯改善。電影數字化發行放映網路日益完善。電影院規模迅速擴大,基本實現全國地級市、縣級市和有條件縣城的數字影院覆蓋。2009年至2012年基本完成地級市數字影院建設改造任務,完成部分縣級市數字影院建設改造任務;2013年至2015年基本完成縣級市和有條件縣城的數字影院建設改造任務。東部地區和有條件的地方可率先建設。
4.產品豐富多彩。電影質量大幅提高,產量穩步增長,形成多類型、多品種、多樣化的創作生產格局,確保每年推出一批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精品力作。
5.產業綜合效益明顯增長。國產影片市場規模和份額持續擴大,觀眾人次、放映場次倍增,投入產出良性循環,電影經濟總量年均增長速度達到20%以上,同時帶動相關產業發展,衍生產業鏈條明顯加長,綜合效益顯著增長,使電影產業成為我國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6.公共服務能力顯著加強。加強農村和學校數字電影院線建設,改善放映條件,提供公益服務,確保每個行政村每月放映一場電影,確保每個學期為中小學生放映兩場愛國主義教育影片。
7.國際競爭力日益提高。積極推動電影走出去,培育有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電影國際傳播企業,開發適應國際市場需求的國產影片;通過在境外舉辦公益性的中國電影展、參加國際電影節和組織商業性的海外推廣營銷活動,不斷提高國產影片的國際影響力、競爭力和市場佔有率,不斷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
二、主要措施
(一)大力繁榮創作生產。
在數量穩定增長的同時,更加突出提高質量,面向群眾、面向市場,大力實施精品戰略,努力多出優秀作品。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精心組織生產好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謳歌真善美、鞭撻假丑惡,反映現實生活和人民主體地位的重點影片,著力強化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的有機統一,充分發揮電影在振奮精神、增強信心、凝聚力量、促進和諧方面的積極作用。積極扶持現實、農村、少數民族以及少兒題材的電影故事片創作,積極促進動畫片、紀錄片、科教片以及適合網路、手機等新媒體新形式傳播的產品的生產,努力形成多類型、多品種、多樣化的電影創作生產格局。切實加強影視製作、動漫等產業基地建設,努力推進電影創作生產的集約化、規模化發展。加強特種電影的研發。進一步改進政府評獎,開展積極健康的文藝批評,努力營造良好創作環境。建立健全政府資金投入機制,繼續執行電影精品專項資金等制度,使政府資金在引導創作、繁榮創作方面發揮更大的效益。進一步落實《國務院辦公廳轉發財政部中宣部關於進一步支持文化事業發展若干經濟政策的通知》(國辦發〔2006〕43號)要求,繼續設立電影精品專項資金,用於扶持本區域重點影片拍攝項目。充分運用文化產業發展資金,加大對電影創作生產的扶持力度。
(二)積極培育新型企業。
加快推進國有電影事業單位轉企改制和公司制、股份制改造。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文化體制改革中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和支持文化企業發展兩個規定的通知》(國辦發〔2008〕114號)等有關文件精神,加強政策和資金支持。以創新企業品牌為核心,以提高影片質量和市場營銷能力為龍頭,整合製片發行放映資源,延伸產業鏈條,推進跨區域、跨行業、跨所有制發展,著力培育發展一批國有或國有控股龍頭骨幹企業,增強國有經濟控制力和活力。加快發展一大批「專、精、特、新」的中小企業。鼓勵社會資本投資,積極發展多種所有制形式的電影生產企業,在法律法規許可范圍內,減少審批環節,簡化審批手續,優化審批服務。對非公有制電影企業在投資核准、土地使用、財稅政策、融資服務、對外貿易等方面給予國有電影企業同等待遇。
(三)繼續擴大院線經營規模。
進一步深化院線制改革,大力發展跨區域規模院線、特色院線和數字院線。積極探索院線經營規律、營銷方式和管理經驗,加強全國電影放映票務系統建設和管理,不斷提高影院經營服務水平。著力發展主流院線市場,大力開發二級市場和社區電影市場、農村放映市場,積極開發電影的電視點播、家庭影院放映、互聯網點播、手機等移動多媒體播映等市場,加快形成傳輸快捷、覆蓋廣泛、層次多樣的現代電影市場體系。進一步擴大國產影片發行放映,認真落實年放映國產電影時間不低於年放映時間總和三分之二的有關規定,切實加強國產影片發行放映考核獎勵。繼續執行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制度,用於加強電影行業宏觀調控和促進國產電影發行放映。
(四)大力支持城鎮數字影院建設。
將城鎮數字影院建設和改造任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納入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和精神文明建設總體部署,納入城鄉建設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重點推進。堅持政府推動和市場運作相結合,採取信貸、稅收優惠、補貼獎勵等多種手段和措施,加強城鎮數字影院建設,鼓勵各類資本投資建設商業影院和社區影院。國家給予必要資金支持中西部地區中小城市及縣城的影院建設,各地對建設項目選址、立項、征地、投入、辦證等給予大力支持。對城鎮數字影院建設使用國有土地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市規劃的,給予土地供應支持,其中只有一個意向用地者的,可按法律法規規定以協議方式供地。投資者要專地專用,不準改變用向。
(五)鼓勵加大投融資政策支持。
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電影企業的金融支持力度,積極引導和鼓勵金融機構拓展適合電影產業發展的融資方式和配套金融服務;對符合信貸條件的電影企業,金融機構應合理確定貸款期限和利率,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支持具備條件的電影企業通過發行企業債券、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和利用銀行貸款等多種融資手段,多方面拓寬融資渠道,擴大規模,壯大實力。積極推動符合條件的國有和國有控股電影企業重組上市。積極探索建立電影風險投資機制,各地可以利用中小企業創業、發展等投資基金支持電影風險投資,鼓勵大型企業通過參股、控股等方式投資電影,鼓勵有實力的企業、團體依法發起組建各類電影投資公司,努力培育電影領域戰略投資者。
(六)積極推動科技創新。
鼓勵開展電影產業領域基礎性、戰略性和前瞻性的新技術研發和應用,努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電影技術創新體系,鼓勵電影技術企業開展電影技術研發和基礎設施設備改造。實施電影數字化發展規劃,大力推廣數字技術在電影製作、發行、放映、存儲、監管等環節的應用。提高國家中影數字電影製作基地的經營管理水平,形成集約化生產能力。引進消化吸收國際先進技術,加強自主創新,加快完善符合我國電影產業發展要求的數字電影標准體系,提高電影數字設備國產化水平。研究開發數字電影技術服務體系,加快建設全國和省級電影數字化服務監管平台,完善0.8K數字電影流動放映,1.3K、2K數字電影放映的市場服務和技術監管系統。加快研發網路實時監控系統技術,完善數字化分發和接收系統。抓緊實施資料影片數字化修護工程,加快數字影片節目庫的建設和利用。
(七)全面加強公共服務。
大力實施農村電影數字化放映工程。積極培育發展多種所有制形式的農村電影院線公司和農村電影放映隊,普及數字化流動放映,有條件的地方可充分利用鄉鎮綜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立固定放映點;建立健全公共財政保障機制和公益版權片源保障機制,加大投入、改善服務、創新機制、加強管理,積極推動農村電影放映規范化、制度化、長效化;鼓勵電影企業深入城鄉社區、廠礦、校園、軍營和廣場等開展公益放映活動。大力提倡電影發行放映企業採取優惠票價等多種方式滿足農民工、城市低收入居民等群體的觀影需求;繼續加大對少數民族語言電影譯制工作的扶持力度,保障少數民族群眾看懂看好電影。將觀看愛國主義教育影片納入中小學、中等職業學校教育教學計劃。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為學生放映的愛國主義電影所需經費從公用經費中開支,城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影視教育經費納入公用經費開支范圍。
(八)努力增強國際影響力。
積極實施電影「走出去」戰略,落實國家鼓勵和支持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優惠政策,通過現有渠道,加大對電影產品和服務出口支持力度,努力形成長效機制。加快培育海外營銷的市場主體,加大國產影片海外推廣營銷力度,拓展渠道,完善網路,探索建立國產影片海外推廣營銷體系,推動國產影片進入國際主流電影市場;支持電影企業、電影作品參加重要的國際電影節展和交易市場,進一步辦好「上海國際電影節」等活動;推動「中國電影頻道」等採用頻道時段合作、有線電視網路租用及互聯網等新媒體手段加快海外落地步伐,擴大用戶規模;積極與各國政府、國際電影節展組委會、電影機構、社會組織、行業協會等建立廣泛友好的合作推廣機制,進一步加強對外合作拍片,繼續舉辦好中國電影展等活動,努力增強國際影響力。
(九)不斷完善監管體系。
抓緊推動建立完善促進電影產業發展的法律法規和政策體系,重點推進電影產業促進法的制定和公布實施,制定和完善深化電影改革的相關配套政策。加快地方電影行政管理職能歸口劃轉工作,著力推進各級廣電部門進一步轉變職能、理順關系、優化結構、提高效能,建立權責一致、分工合理、執行順暢、監督有力的電影行政管理體制,不斷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嚴格執行各項管理制度,強化市場准入管理,嚴把立項、備案、審查、發行放映和播出等關口,規范互聯網電影傳播秩序。切實加大執法力度,綜合運用法律、行政、經濟、技術等手段強化監管,防控各種形式的非法電影,堅決打擊電影走私、盜版等違法犯罪活動,保護與電影有關的知識產權,規范放映行為,維護市場秩序。統一規范電影產業數據統計工作,保證電影市場信息全面、准確、公開、透明。充分發揮電影行業協會、專業學會等社團組織的作用,加強行業自律,樹立良好形象。
(十)大力加強隊伍建設。
創造條件,完善措施,積極發展電影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加強在職人員的學習培訓和實踐鍛煉,努力造就遵紀守法、愛國敬業、德藝雙馨、技藝精湛、具有廣泛社會影響力的優秀人才,重點加強創作、技術、經營、管理等各類專業人才隊伍建設。高度重視青年人才的培養和使用,不斷優化人才隊伍結構。高度重視既懂藝術又懂現代信息技術的復合型人才,既懂經營管理又有外語交流能力、熟悉國際運作的外向型人才的培養。積極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優秀電影人才脫穎而出的體制機制。
三、加強組織領導,認真貫徹落實
各地要從全局高度,充分認識繁榮發展電影產業的重要意義,將促進電影產業繁榮發展擺上重要議事日程,納入當地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總體規劃和布局,加強領導,周密部署,完善配套,強化措施,推進電影產業繁榮發展。要按照本意見確定的目標任務和要求,結合當地實際,抓緊制定具體實施意見,確保取得實效。各有關部門和單位要按照職能分工,加強溝通協商,密切配合,盡快制定完善各項配套政策措施和辦法,並切實加強指導和監督檢查。各級廣電部門要切實強化責任意識,認真抓好具體實施工作,及時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
3. 中國電影要怎樣改革
第一,建構既能滿足中國觀眾精神需求又能為全球觀眾帶來價值共享的電影文化「通用體系」。我們知道,好萊塢一直「避諱」自己的「美國電影」身份,總是願意宣稱為全球而不是美國生產所謂的「世界電影」。即便某些帶有明顯國家意識的電影作品,都必然會用自由、平等、正義為核心的人道主義價值觀進行包裝來「遮蔽」其作品的「國家符號」,實際上就是用這種普適性文化來達到最大限度的全球共享性。同時,好萊塢還大量與歐洲、南美以及亞洲的印度、日本、中國合作拍片,《勇敢的心》《泰坦尼克號》《指環王》《哈利波特》等等,題材來自全球而不僅僅是美國本土,這些影片還使用其他國家編導、明星來吸引不同市場的觀眾,通過這些策略,穿透文化壁壘,使跨國傳播的「文化折扣」最小化,令不同國家、不同市場的觀眾意識不到這是一部「美國電影」,而是將其作為「通用」文化產品來接受,甚至還會帶來某種文化「親近」的想像。比如中國觀眾也許很難自覺意識到好萊塢主導的《功夫熊貓》《長城》《尖峰時刻》等許多電影的「文化」差異,這些電影的中國文化元素甚至讓觀眾產生更加強烈的自豪感和認同感。而像《阿凡達》《2012》《銀翼殺手》這樣的影片,更加模糊其「國家性」,成為名副其實的「全球電影」,影片所包含的復雜而隱蔽的意識形態系統往往並不能被普通觀眾所覺察,其政治和文化影響以一種潛移默化的方式實現。相反,中國電影在這方面,可以說還完全處在「本土性」階段,我們缺乏將中國故事「全球化」的能力和信心。中國發展階段的特殊性、國情的復雜性,必然會催生一大批以滿足國內市場為主的電影,但是中國還需要生產出更多具有全球共享價值的電影產品,才能真正成為世界性電影強國。在這方面,無論是文化觀念還是制度設計,無論是文化自信還是文化融合力,中國電影乃至整個中國文化都還有艱辛的道路要走。長期以來,我們只習慣於用中國眼光看世界,甚至過度強調「中國中心」,這種「自我優越感」在傳播過程中往往很難被其他國家觀眾所接受。我們還需要用世界眼光看中國,用世界眼光看世界,將中國利益納入全球共同體之中來思考,只有這樣,中國電影才能真正做到既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甚至中國就融匯於世界之中,在保持世界文化多元中維護人道主義核心價值,在人道主義的核心價值中體現文化多樣性。
第二,建構完善的互聯網化電影工業體系。應該說,中國電影目前還處在快速而粗放的發展階段,產業邊界模糊,行業規范缺失,版權意識不足,領導性企業缺乏,行業結構也缺少集中度,市場的不確定性導致急功近利的行業行為比較普遍,各產業環節發展很不均衡,因而導致電影整體藝術質量和工藝標准不穩定,市場風險難以規避和控制,企業缺乏培養人才和其他產業要素的耐心和恆心。如果企業規模難以做大做強,就不可能出現好萊塢六大公司那樣的企業,更難以出現包含了好萊塢公司在內的如同時代華納、迪士尼、維亞康姆、新聞集團、索尼這樣的跨國、跨媒介的綜合性文化集團。中國電影行業需要充分利用互聯網在中國快速發展的優勢,深度與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CG技術、生態系統相互融合,形成與好萊塢相比更加互聯網化、更加智能化、更加全媒體化的工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完成原始積累,在公平競爭前提下,形成互聯網與影視相互結合的產業鏈完整的領導性企業,制定並遵守行業和市場規則,參與全球競爭,培養人才、培養品牌,為中國電影建構既能減少無序競爭又能帶來創新活力的工業體系和市場體系,生產出達到國際標準的電影產品,並且使中國電影形成國內影院—國際影院—網路—電視—音像—授權的完整市場窗口體系。只有這樣,中國電影才能真正完成從數量增加到質量提升的轉變,才能使得電影版權價值最大化同時,實現對經濟社會文化帶動作用的最大化。互聯網作為新媒體對電影的介入,很可能成為中國電影彎道超車的重要動因,互聯網所提供的分享、共享、集約、整合、精準等優勢有可能幫助中國電影走在建基於傳統工業的好萊塢前面。
第三,建構適應全球市場的國際傳播體系。電影強國重要標志之一,是全球傳播能力和效果。雖然好萊塢電影目前還具有比較明顯優勢,只有中國有可能形成一種新的全球制衡力量,一方面中國有即將超越北美廣闊本土市場作為堅強的發展「根據地」,另一方面中國又有世界上最大發展中國家「崛起」背景支撐,完全有可能成為世界電影格局中舉足輕重的力量。因此,通過更加積極的開放合作機制,通過培養跨國性文化和電影企業,通過吸引大批海外境外優秀電影人才,通過大膽採用不同國家和傳統的故事題材,通過重要產業環節的全球介入和深入,我們完全有可能在滿足本土觀眾、華人觀眾需求的同時,生產出更多能夠滿足世界不同市場觀眾需求的產品。當然,中國電影在全球傳播的過程中,也可以借鑒當年美國電影「全球化」過程中的一些經驗,採取不同區域的差異性策略,分別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在東亞、亞太、非洲、中東、東歐、北歐、西歐、南美、北美以不同的模式逐漸產生更大的影響,用10年左右的時間,形成全球性電影傳播體系。這樣,中國電影才能真正成為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體現,不僅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而且用中國文化、中國精神去豐富、完善世界文化,讓中國與世界人心相通,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享性電影文化,中國電影不再以「走向世界」作為目標,而是成為能夠被世界接受和尊重的全球電影一部分。
4. 電影院線上映難度
一、院線制發行模式:從十六年前走到今天新中國成立到九十年代初期,我國最初的電影發行放映體制主要借鑒了蘇聯模式,基本形成了「製片方—中影公司—省級電影公司—市級電影公司—地方影院」的流線架構。1993年1月,原廣播電影電視部下發《關於當前深化電影行業機制改革的若干意見》,規定將國產故事片由中影公司統一發行改為由各製片單位直接與地方發行放映單位對接,進口影片仍統一由中影公司向各省、市、自治區公司發行;電影票價原則上放開,製片單位可同地方發行公司直接進行結算。此舉打破了以往計劃定價與壟斷發行的局面,中國電影發行放映業的體制改革真正地邁入新台階。中國電影改革歷程,圖片來源:前瞻網到了2001年12月,在院線制試點取得較大成效之後,國家廣電總局、文化部聯合頒發的《關於改革電影發行放映機制實施細則》正式拉開院線制改革大旗。細則詳細列出了院線成立條件並鼓勵組建院線,要求發行公司需與院線公司達成業務合作,全權由院線公司負責對其所屬的影院進行統一的安排和管理。從2002年開始,我國電影發行正式採用院線制發行模式,當時國內首批30條電影院線投入運營。由院線統一安排,連鎖經營等運作方式避免了單一電影院管理混亂的情況,同時得益於院線制度的改革,我國電影市場長期被進口影片壟斷的局面得到了不斷的改善。數據顯示,我國電影票房收入從2002年院線制改革之前的8.9億元上升到了2018年的609.72億元;觀影人數從2005年的0.73億人次飛升至2018年的17.2億人次;電影院線數量(城市院線)、影院數量和銀幕數量分別從2002年的35條、872家、共1581塊銀幕上升到2018年的48條,超過1萬家影院和6萬塊銀幕。經過十多年的驗證,院線發行制度在中國電影市場上體現了較大的優越性,也取得了不錯的成果。但目前由於市場環境的變化,院線出現了諸如盲目擴張、加盟費用下降、影院不規范運行等情況,助推著我國院線需重新探索新的機制。2018年12月,國家電影局下發的《關於加快電影院建設促進電影市場繁榮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要進一步深化電影院線制改革:對新組建的院線牌照劃了「年票房5億且控股影院至少50家、300銀幕」的門檻;對於長期管理不善、經營乏力的院線公司,將實行市場退出。
5. 歷時10個月,電影局機構改革全面完成,新龍標時代正式開啟!
最近,國家電影局啟用了新版「龍標」(公映許可證),龍標片頭的「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已經正式變更為「國家電影局」。
而且新版「龍標」對圖案效果進行了升級,不僅視覺效果更佳醒目,而且紅底金色的龍形圖案從「平面效果」變為「浮雕效果」,還增加了鎏金沙飛揚的視覺效果
新舊龍標對比:時長變短、效果升級,片頭改為「國家電影局」……
▲新版「龍標」
▲舊版「龍標」
經過對比發現,除了「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改為了「國家電影局」,新舊龍標還有以下區別:
1、 新版「龍標」圖案伴隨有鎏金沙動畫效果,而舊版沒有;
2、新版「龍標」底色為暗紅,為舊版龍標為大紅(剛開始以為是電腦偏色,但多台電腦對比多個龍標後發現並不是);
3、新版「龍標」圖案為浮雕立體效果,而舊版龍標則偏平面,只是帶了些
光影效果。
根據2017年3月1日起施行的《電影產業促進法》第二十條規定,攝制電影的法人、其他組織應當將取得的電影公映許可證標識置於電影的片頭處。
在2018年3月的黨和國家機構改革中,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的電影管理職責劃入中央宣傳部,中央宣傳部對外加掛國家電影局牌子。
調整後,中央宣傳部關於電影管理方面的主要職責包括管理電影行政事務,指導監管電影製片、發行、放映工作,組織對電影內容進行審查,指導協調全國性重大電影活動,承擔對外合作製片、輸入輸出影片的國際合作交流等。
2018年4月16日,國家電影局正式揭牌,國家電影局局長一職由中央宣傳部常務副部長王曉暉兼任。
歷時10個月,電影局機構改革全面完成,新龍標時代正式開啟!
去年3月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出爐,4月16日國家電影局正式掛牌,但省級廣電機構改革的步伐和方式卻各有不同,直到12月份,各省地方電影局才完成交接,陸續掛牌,歷時長達10個月。
目前,電影局機構改革已經基本完成,之前的「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被裁撤,分拆成了「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國家電影局」、「國家新聞出版署」,歸屬不同的部門領導,並駕齊驅,而「國家電影局」由中央宣傳部統一管理。
從2018年12月12日開始,新版「龍標」電影就已經陸續上映,《照相師》為第一部獲得新版「龍標」的電影,公映許可證為「電審故字[2018]第891號」。
而最近上映的引進電影《大黃蜂》公映許可證為「電審特(進)字[2019]第001號」。
接下來送審的影片,將全部為新版「龍標」,這預示著新版龍標時代已經來臨。
解讀龍標:龍標上的「電審故字」究竟是什麼意思?
可能很多人都已經注意到,大多數的龍標上都顯示「電審故字」,但「電審故字」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公映許可證(龍標)根據不同電影類型給予不同的批文。「電審」就是指國家電影局審查,「故字」就是指審查通過的故事片,包括國產故事片和中外合拍片。
除了「電審故字」之外,還有「電審數字」、「電審特(進)字」等,比如最近熱映的《大黃蜂》就是「電審特(進)字」。
「電審故字」,指審查通過的故事片,包括國產故事片和中外合拍片。
「電審紀字」,是指審查通過的紀錄片電影;
「電審進字」,是指審查通過的外國引進片,包含所引進的2D分賬片及批片;
「電審(特)進字」,指特殊引進片,比如3D立體大片;
「電審動字」,指審查通過的國產動畫電影;
「電審故(復)字」,指審查通過的一些修復過再重新上映的老片。
國務院機構改革全面完成之後,國家電影局也正式不如正規,或將下放電影攝制審批、特殊題材電影劇本審批、電影公映審批、電影放映審批和舉辦涉外電影節(展)審批。
但是,選送到國外電影節、電影展的影片必須取得《電影公映許可證》,「個人未經許可擅自舉辦涉外電影節(展),或者擅自提供未取得《電影公映許可證》的電影參加電影節(展)的,5年內不得從事相關電影活動。」
此前婁燁、田壯壯等均曾因違規送展而被禁止拍片五年,此後這項規定將更加嚴格,各大國際電影節也將更加重視中國參展影片是否通過了國內審查。
6. 院線制的中國院線制的發展歷程
解放後一直持續到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電影發行放映體制一直是「統購統銷」 + 「層級發行」模式,即大小製片廠生產影片後一次性由中國電影發行放映輸入輸出公司(簡稱中影)買斷,後者再分別經按照省、市、縣這樣的行政層級的發行公司發行到各電影院。但是這種模式存在於計劃經濟體制下,不適應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導致效率低下,資源浪費,對我國電影工業的萎靡必須承擔一定責任。並且自1984年開始電影製片不再由國家統一撥款,電影的發行放映也需要一個與之配套的市場機制。
我國電影發行放映改革先後經歷兩次重要時期,其標志年份一是1993年,以《關於當前深化電影行業機制改革的若干意見》(業內常稱三號文件)和《電影行業機制改革方案實施細則》為主,輔以《中國電影發行放映輸出輸入公司影片購銷暫行辦法》等政策出台為代表;二是2001年,以《關於進一步深化電影業改革的若干意見》和《關於改革電影發行放映機制的實施細則(試行)》(業內常稱1519號文)等政策為代表。
1993年正式出台的相關政策裡面並沒有談到「院線」,但是院線制的起步卻與此次電影機制改革緊密相關。此階段的電影機制改革最重要的內容是電影製片廠自辦發行,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把影片直接銷售給各省和省以下的電影公司,可以和發行部門實行發行收入分成(這開始了早期的分帳發行機制)。此舉在很大程度上對電影發行起到了很大的改革促進,但是對放映的影響有限。因為電影院仍是國有,被納入地方行政管理范圍內,加上電影院設備和管理落後,因此整體發行成本較高、發行混亂,省級電影發行公司一定程度上替代了中影公司在地方上獲得壟斷性。電影發行和放映是一個整體,相互制約,分帳發行和院線制度以及多廳影院等都緊密相連,由於我國當時無法建成院線,製片廠由面對一個壟斷性的中影改為32個壟斷性的省級電影發行公司,所以改革的成效有限。正是基於這樣,2001年才出台進一步的深化電影改革意見,並促進院線建立。
市場競爭卻使得一些先行者在1995年前後就開始了院線制的探索,摸著石子過河,付之具體實踐。其中包括福建、上海、四川等地出現了第二發行渠道,這些發行渠道所面向的主體影院構成了獨立於省級發行公司所控制的影院以外的「院線」,因此某些省出現了這種院線雛形。最關鍵的是,這種模式即省內電影院聯營代表了我們對院線的認識。
2001年12月18日廣電總局和文化部頒發的《關於改革電影發行放映機制的實施細則(試行)》明確提出院線制將成為我國電影發行放映的主要機制,10條細則中4條用於明確院線的建設和發展,其中包括帶有行政色彩的政策:
實行以院線為主的發行放映機制,減少發行層次,改變按行政區域計劃供片模式,變單一的多層次發行為以院線為主的一級發行,發行公司和製片單位直接向院城公司供片;有條件的地區,要盡快組建兩條或兩條以上的院線;鼓勵有實力的院線跨省經營。凡是在2002年6月1日之前沒有形成院線的地方,將停止向其供應進口分帳影片(經批準的地區除外)。2002年10月1日之前,北京、上海、江蘇、浙江、湖北、湖南、廣東、四川要率先組建兩條院線,否則將停止向其供應進口分帳影片。 組建院線必須符合以下條件和要求:(1)10家以上以資本或供片為紐帶的專業影劇院,其中實行計算機售票的影院不少於8家或者年度票房不低於800萬且電影專項資金如實上繳,可以發起組建一條省內院線,由省級電影行政主管部門審批,報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備案。(2)15家以上以資本或供片為紐帶且影劇院分布在不同省級區域的專業影劇院,其中計算機售票不少於10家或者年度票房不低於1000萬且電影專項資金如實上繳,可以發起組建一條跨省院線,協商跨區域省級電影行政主管部門後,報送國家廣電總局審批,並向有關省級電影行政主管部門抄送批件。(3)一個省的院線組建最多不超過三條。以簽約形式組合的院線,簽約期不少於3年(含3年)。一個影院只能加入一家院線。簽約期滿後,可以重新進行選擇。
這種改革一方面是基於1993年政策推動的改革並不徹底,新的地方壟斷和中間發行環節仍然導致機制不暢;一方面是推動國產片的生產發行放映的任務日趨緊迫。院線制改革總體上再次將原有產品流通鏈條中的「發行」一節縮減,在院線中包含了一個發行主體和若干影院,而各電影製片廠和中影直接面對院線發行,以期達到減少發行層次,合理分配製片發行放映三方利益。由於對院線公司的運營管理有具體審核要求,尤其是國產片放映時間要達到2/3,這樣不僅僅有利於發行放映的管理,對於電影生產會起到直接促進。
據中國電影集團電影發行放映公司消息,截至2002年6月1日,已批准成立的30家省內和跨省院線,含電影院846座,1536塊銀幕。新疆、內蒙古、寧夏、青海等9省、自治區獲准緩建院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