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21世紀後台灣電影發展新趨勢有哪些
21世紀後台灣電影發展新趨勢有:觀眾、銷路和媒體。台灣電影的永續發展必須靠三種力量:觀眾、銷路和媒體,三者環環相扣。必須靠觀眾、而且是自發性的觀眾,同行森時要說服戲院的銷路。台灣的李帶明電影在人才的培養方面也需要大力投人。同時台灣電影人也清醒的認識到在華語電影中,不論大哪告陸的市場有多大,香港的電影有多好,台灣電影要發揮自己的優勢特色,在中國電影史增添上新的一筆。
Ⅱ 如何評價近幾年台灣電影的發展
雖然台灣電影業經過了許多 曲折與坎坷, 但從現存發展來看,台灣從二 三 家無 限電視台至今發展到近百家電 視頻道 。 可看出電視 已成為豐控 台灣 民眾咨詢來源 與休閑方式 的重要來源,因此其文化影響力,社會影響力 ,經濟影響力非常 之大。
愛情文藝電影女星林 青霞也說過: 「 我想那段時間的文藝片比較屬於幻想式的,跟現 在不 一樣 。因 為那 時候 大 家牛 活水 准 不好 ,不 像現 存 經濟 起 飛 , 大家都嚮往 ,想看 的都是那些富貴人家的牛活,電影即反應 社 會,又反應現實。
Ⅲ 台灣距離大陸多遠
福建與台灣最近距離只有72海里,
福州至基隆149海里,
廈門至高雄165海里,
廈門至基隆也僅222海里。
如果指台灣地區,不是指台灣本島,廈門角嶼至小金門的最近距離僅1000多米
Ⅳ 在70年代台灣最賣座的影片主要是什麼類型
言情片和武打片,1971年,香港嘉禾公司推出李小龍主演的功夫片《唐山大兄》及次年的《精武門》均在台掀起一股功夫熱潮,而台灣武俠主流自此就轉化為功夫片仔彎伏、武打片繼續在台灣流行。接著張徹在卲氏公司幕後支持下,於1974年率奇子弟兵姜大衛、狄龍等來台成立的長弓公司,也讓功夫武打片,成為當時台灣電影的要角。
20世紀70年代中期之後,開始了一段念攜台灣電影的"政治宣傳片"時期,如《英烈千秋》《大摩天嶺》《戰地英豪》《女兵日記》《八百壯士》《梅花》《筧橋英烈傳》《望春風》《香火》《黃埔軍魂》《成功嶺上》《鬧褲源》《皇天後土》《假如我是真的》《辛亥雙十》《血戰大二膽》等。
Ⅳ 日殖時期,台灣電影的發展是怎樣的
日據早期的台灣電影,從攝制、發行、放映到觀看,都是日本人的特權。1901年,日本人高松豐次郎在台北西門町投映十多部粉飾殖民統治的新聞記錄片。台灣華文電影開端於1925年,劉喜陽、李松峰、鄭超人、張雲鶴、李延旭等人成立台灣最早的電影團體「台灣映畫研究會」,拍攝台灣人的首部故事片《誰之過》,仍有殖民力量的參與與滲透。1929年,「百達影片公司」拍攝俠義愛情片《血痕》,十分成功。從1931年開始,日本殖民政府逐漸加強電影控制。一方面攝制、引進日本殖民影片,一方面禁止引入大陸影片,並限制台灣本土電影的活動。伴隨「皇民化運動」的興起,台灣電影也納入到這個體系中。但台灣電影人並未放棄努力。1937年,台北成立了台灣人自己投資設立的第一電影製作所,拍攝的首部作品是愛情悲劇《望春風》,情節的本土氣息濃郁,可以說是當時殖民統治下的台灣人悲慘生活的寫照,較為成功。同時,台灣電影人突破日本人的限制,極力引入大陸影片,以民族文化與精神抵制日本的文化殖民。他們從上海、廈門、南洋等處購買電影版權或舊片。從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至抗戰結束,台灣各地近二十個映畫社放映大陸影片近三百部,包括三十年代左翼電影工作者攝制的影片,如《故都春夢》、《野草閑花》、《漁光曲》、《愛情與黃金》等。
1941年12月,日本實施「電影界新體制」,進一步加強控制,台灣人無法製作自己的電影。
Ⅵ 台灣電影的解嚴時期
台灣在20世紀80年代中葉起,隨著社會經濟泡沫及言論自由的達成,讓導演為主導的台灣電影,將電影觸角伸向過去禁忌題材,並回顧與探討台灣近現代社會、歷史與個人記憶。這階段代表作有《刀瘟》、《香蕉天堂》、《童黨萬歲》、《牿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等。其中最震撼台灣的莫過於侯孝賢的《悲情城市》。這部片以一九份世家各成員經歷台灣光復、二二八事件、及台灣光復初期的歷程,具體而微地反映台灣人的歷史經驗,不但票房叫座,也在威尼斯影展榮獲金獅獎,使侯孝賢成為國際矚目的知名導演。之後幾年,台灣電影於世界各地大小影展獲得不少得獎紀錄,這使得主管電影業務的「新聞局」自1990年開始,透過電影輔導金來支持藝術電影的製作。
在票房方面獲得數億台幣的空前成功、同時也獲得不少獎項,叫好又叫座的結果讓台灣觀眾開始重新關注台灣自製電影。隨著《海角七號》熱賣,片商與觀眾均對台灣電影重拾信心,多部電影亦搭上順風車取得不錯的票房,如《囧男孩》、《九降風》、《花吃了那女孩》等等。《海角七號》同時也成為戰後以來最賣座的華語片及台灣影史最賣座影片的第二名。
進入21世紀,台灣電影人在選角、攝制等方面更多的走出島外,改編自台灣女演員劉若英的作品《我想跟你走》的其中一篇短篇小說《Happy Birthday》,劉若英本人並擔任主角。
Ⅶ 2000年前後台灣電影風格
2000年前後台灣電影風余仿格是幫派風。自2000年之後,台灣新生代的導演們更著重要表現的就是人倫以及社會道德層面的思考。這是台灣現代電影的一個比較重要的特點。影片都著重於姿散關注當前的社會現狀和年青一代在當前的社會現狀下的心理感受。商品經濟的飛速發展,社會的日新月異,這一切都使得生活在快節奏的現代城市中的人們處於一種不斷的沖擊當中。價值觀的不豎冊纖明確和缺失,生活壓力的巨大,使得人們,尤其是處於剛跨入社會不久的年輕人感到迷茫和彷徨,從而產生了一系列的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
Ⅷ 台灣新電影運動的特徵
http://cache..com/c?m=&p=882a9443999f18fc57ea8c62525f&user=
這里有詳細的
Ⅸ 瓊瑤小說改編電影在台灣經歷了幾次變化
瓊瑤小說改編電影在台灣經歷了兩次變化。第孝卜一次跡遲瓊瑤電影演員的選取以及表演非常本色,小說創作有讀者群體,在選擇演員的時候就是比著讀者心目中的小說形象選取的,很多演員都是首次觸電,屬於本色演出。第二次突破了原有台灣電影的場景限制,將電影中的場景大量拉至戶外,就實景來攝制,通過對自然光的採用、捕捉和姿慎李應用,使人物形象看起來更柔和、生動、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