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產電影 > 香港電影被台灣擊敗

香港電影被台灣擊敗

發布時間:2023-07-11 15:02:49

❶ 為什麼最近幾年香港電影開始走下坡路了

其實也不是近幾年的事情,早在很多年前,香港電影就有下降的趨勢了,只不過是近幾年才完全展現出來而已。很早之前,香港的一些電影公司已將重點轉移到電視劇上,這就是為什麼當時的香港電視劇如此受歡迎,並且電影開始減產的原因。曾製作過許多高質量電影的影視公司也都放棄了香港電影,我們也不知道這是對香港電影的打擊,還是對新興電影公司的壓力,反正影視公司的工作重點已經轉移。

許多香港導演和名人去美國好萊塢謀求發展。比如成龍,李連傑等等。舉個例子,在九幾年的時候,成龍成功地與進入好萊塢,這引起了美國電影公司的注意。明星們向海外發展的沖動導致香港本地電影的低迷,但是由於對香港電影的信心下降,他們選擇了走向國際。同時,當他們到達本地職業生涯的頂峰時,他們希望進入更大的階段去發展也是特別正常的一件事情。

❷ 香港電影為什麼97之後就開始沒落了

看那些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港片里,一提到97快到了,香港人總是害怕。
那些年大牌明星都在幹嘛,成龍拍《紅番區》《我是誰》打進美國,周潤發拍《和平飯店》
打進美國,李連傑拍《黃飛鴻之西域雄獅》打進美國,吳宇森到美國拍《斷箭》《變臉》去了。
留下來的港星也是青黃不接,周星馳97過來的作品一部比一部爛。到是97以後新人中陳小春
鄭伊健,古天樂,謝霆鋒,馮德倫,吳彥祖等都上了位,他們的電影作品比較受歡迎。
可是後來回歸後幾年,港星在國外轉了一圈又回國發展,而且都輾轉內地市場。
但是港片已經變了一個味了。

❸ 曾經輝煌的香港電影,為什麼說沒就沒了呢為什麼不再有新明星

簡言之,曾經輝煌的不是香港電影,而是以那一代人為代表的香港電影,都老了。

幾個關鍵詞,邵氏,香港無線TVB,周星馳,洪金寶,成龍,周潤發,劉德華,梁朝偉,張曼玉,劉嘉玲,李嘉欣,關之琳,鍾楚紅,梁家輝,張家輝等等的老去,他們經風華絕代,氣質卓絕。

而現在,隨著香港電影電視支柱的TVB的衰落,幾易其主,沒有了香港無線藝員訓練班的TVB,沒有造星機制的它,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自己,逐漸「失血而亡」。

隨著50,60年代生人的這一代巨星老去,剩下的70,80年代的人,能打的有幾個?

謝霆鋒?張智霖?答案是沒有。

雖然香港電影翻拍很多,即便是原班人馬,限於主演年紀太大,也不復當年的倜儻瀟灑。

曾幾何時,香港電影的最大買家是台灣電影,但是因為香港電影製片商的過於盤剝,台灣又通過了引進好萊塢電影的制度,台灣抵制香港電影,成了香港電影衰落的導火索。

明星都老了,就連成龍大哥的功夫電影,這兩年都勉強維持個不賺不賠,有時候甚至是賠錢。

內地電影人的崛起,張藝謀陳凱歌之後的徐崢,寧浩,黃渤,陳思誠等人逐漸展露才華,而與此同時,王晶江郎才盡,王家衛手中的棋子,也越來越少,好不容易出了個曾志偉的兒子曾國祥,導演了《少年的你》,主演還是易烊千璽和周冬雨。

香港的演員?就跟他們逼仄的住房一樣,困在所謂的千尺豪宅里,走不出來,格局的過小,導致人才缺乏鍛煉的空間,又沒有專門的培訓機制了,一個個的不成才。

沒有造星機制,哪有新明星啊。35歲的陳偉霆都扛起大旗了,可他的演技,也不咋滴。

說了這么多,其實是格局變了,香港不再是亞洲電影的中心,中心在內地,人才當崛起。

香港電影的衰落,發生在1997-2002年這5年,這個時候的香港電影海外市場開始大片淪陷,而並沒有進入中國市場。

2,2002年張藝謀的英雄之後,院線制改 革,釋放市場活力,大陸市場才開始起飛,香港電影才認識到大陸的重要性,開始大規模的進入。

3,大陸市場雖然在大幅擴大,但是香港電影並沒有獲得恢復的機會,因為大陸電影的本土文化親和力和大製作電影的投資力度,是香港電影所無法比擬的。香港電影無法跟大陸的本土電影力量競爭,導致失去復活的機會。注意,是失去復活的機會,而不是進一步衰落,因為她的市場實際上是增加了的。

4,審查制度對大陸本土電影的抑製作用是同時存在的,不構成香港電影的威脅。香港電影一直以來就有面向海外和大陸製作兩個版本電影的手法。

5,即使審查制度放開,大陸本土電影同樣可以製作江湖黑暗題材的電影,在適應本土文化上有天然的優勢,香港電影也難以重拾輝煌。 香港電影的製作水平和能力,我認為並沒有下降。 爛片是每個時期都有的,在優秀的電影中,寒戰、毒戰系列電影的製作水平與1990年代中期的作品相比,並沒有大幅下滑。

但是,這些電影的票房吸引力,明顯無法跟大陸本土的大特效魔幻片,像畫皮、狄仁傑這些競爭。 香港電影的衰落是由於香港經濟的衰落這個問題,我認為也是不合理的。 香港經濟在今日雖然無法像1990年代那樣耀眼,但是gdp仍然是在增長的,金融業、房地產業、零售業、 旅遊 業等很多支柱產業仍然繁榮,香港電影市場的總體票房也沒有減少。 在其他 娛樂 產業方面,香港的電視劇、音樂雖然在大陸失去了影響力,但是在本土仍然是受到歡迎的,同樣受到盜版的影響,但香港仍有陳奕迅這樣的歌手,TVB的電視劇在本土的市場份額也沒有受到沖擊。但是電影,確實衰落的更加嚴重了,連香港人也主要去看美國大片,而不再追捧本地的港產片。

在面對盜版的沖擊方面: 全世界的電影業都在面臨這個問題,但是在所有的 娛樂 產業中,我們可以看到,那些小成本製作的 娛樂 產品,比如小說、音樂,受到盜版的沖擊要比電影嚴重的多。相對來說,電影產業的整體規模並沒有縮小,否則無法解釋近年大陸電影市場的高速發展。 電影產業和其他文化產業相比,最大的區別就是: 其單個產品製作成本的投入,要遠高於其他文化商品,尤其是如今這個多媒體時代,電影要想吸引觀眾進入電影院,大特效大場面的幻想片模式是最重要的法寶。 在大片時代,擁有巨大的本土市場,可以提供天價成本的大製作投入,可以通過高投入的數字技術和其他國家電影拉大視覺效果差距,是美國電影能夠在世界重新建立霸權地位的重要原因。

2010年的阿凡達,全球票房收入27億美元,所過之處一片炮灰,管你是什麼國家的電影,莫不俯首稱臣。從此之後,美國電影紛紛製作立體電影(特別是動畫片,全部3D化),其視覺體驗、製作成本要求與其他小地方的2D電影的差距更加拉大。 即使是日韓這樣的發達國家,本土電影也只是依靠一些接地氣的影片來維持生存,比如日本的動畫片、電視劇片,比如韓國的諜戰片、黑幫片、情色片。

只要美國大片一上映,基本上紛紛躲避。 香港電影與日韓相比,其本土市場的狹小,在大片時代的嚴重不適應,是一個致命的原因。 而香港電影,要想接上大陸的地氣,很難很難。

希望能幫到你

曾經輝煌的香港電影走向沒落,是什麼原因?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下。

香港電影斷代十分嚴重,最為輝煌的一代現在已經都是50多歲60歲的人了,這部分人現在還能撐起香港電影的一片天,但是這部分人終於有一天是會老去的,至少在十年左右會慢慢淡出 娛樂 圈、電影圈,一旦這部分人淡出,那麼香港電影圈中我實在想不出還有多少人能夠撐起這偌大的市場。

現在我們看香港的電影,就本上都是一些老面孔,年輕一代基本上沒有什麼特別優秀的人物,對此我對香港電影的繼承問題十分擔憂,斷代現象十分嚴重,新一代難以崛起。隨之而來的就是老一代老去之後,香港電影就真的走向沒落了。

即使你們不相信,但是內地 娛樂 圈正在崛起,雖然產出的作品參差不齊,但是有點我們必須的承認,那就是內地電影市場並沒有出現斷代的問題,無論是老一代還是中生代又或是年輕一代都是在蓬勃發展,雖然現階段還是有很多很多的問題,但是就是這樣有問題的電影人,源源不斷的支撐起這個電影市場。

最後:香港電影的沒落,會讓更多的內地電影人進入香港電影圈中,或許後面香港電影圈要靠內地無數年輕電影人去支撐了

總結說一句:香港電影圈的沒落已經是肯定了,短時間內基本上很難再回到正常水平,至於說再次回到巔峰,基本上是沒有多少機會了,就現在的電影市場,香港電影很難再一個時期內誕生這么多優秀電影人了。

香港電影黃金時期,可謂是是百花齊放,各種類型的香港電影層出不窮,全部都是一流水準,哪怕和今天的電影相比,仍然是有過之而不及,比如大家都熟悉的英雄本色、五福星系列、逃學威龍系列等。

但是香港電影到了1995年以後就開始慢慢的走下坡路了,特別是到了2003年更是到了香港電影界最黑暗的一年,除了經濟低迷的原因之外,好萊塢電影的崛起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特別是香港兩位重量員的逝世,就是張國榮和梅艷芳,對香港電影更是雪上加霜。

第1個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資金問題,因為那一些粗製濫造的電影想要回收成本,基本不可能也無法投入到新的電影當中拍攝,外商在向外尋找新的派出市場,香港的經濟也受到了沖擊。

第2個原因就是香港演員本身青黃不接,想一下以前香港電影有多人,周星馳、周潤發、成龍等,現在香港演員好像都拎不起來,都沒有幾個能稱得上檯面的。

第3點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國外電影行業的崛起,特別是好萊塢,比如1997年泰坦尼克號獲得了21億美元的票房,而香港全年的票房卻只有4500萬。

香港電影的海外票房也在逐漸的敗退,本土的市場也在受到了排擠和擠壓,在國外電影市場蓬勃發展的同時,香港電影確實停滯不前乃至在退步。

最後一點原因就是人們喜好的改變,經濟與發展的同時,人們對於電影的期望也發生了改變,更加追求高製作高新穎的電影,比如美國的那種科幻大片。

香港電影曾經的確是輝煌過,幾乎每天都有新電影上映,一個二流演員,每天都要跑十幾個劇組拍戲,因此也成就了不少演員,明星。到了1997年之後,到了21世紀,香港電影開始走下坡路,這是為什麼呢?

第一點:我覺得以前的香港電影大多是在講故事,藝術來源於生活,電影劇本也都是根據真實故事、人物事跡來改編的。香港的環境不同,所以很多電影題材都可以上映,所以香港電影產量很高。不過呢,題材雖然很多,但也會走到黔驢技窮的地步,電影編劇們的創作靈感也會少很多了。

第二點:大陸的電影市場崛起,成為香港最大的競爭對手。同時,大陸市場更是香港電影工作者,演員們嚮往的地方,畢竟市場大,錢更多。香港大牌演員,老戲骨紛紛北上發展,也導致香港電影的沒落,有好劇本,也不找不到好演員來演。

第三點:年輕一代的演員,在演技方面完全無法超越前輩們,因為以前的演員是靠演戲吃飯,演得好,才會有更多工作。現在的演員呢!公司可以打造,會不會演,會不會唱都無所謂,只要你漂亮。這樣一來,到了看臉的時代,劇本、演技都不被看中,老一輩演員根本又不會去接爛片。

不過,總得來說,就是香港電影題材無法創新了,即使創新,也要面臨審查,所以收到了諸多限制。

首先,香港電影經歷了從上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約三十年的輝煌之後,從90年代起到現在一直在衰落,當然,我們要限定一下,在這里只考慮商業片。在肯定這個事實的前提下,我就總結一下香港電影的衰落,之所以稱為總結 是因為,我本身對於這個問題非常好奇,就在各地找了大量的評論,經過認真的閱讀之後,便將介於主流和邊緣的、但是比較符合事實情況的觀點剝出,並用上所有先人們的論據,得出此文。

天時、地利、人和皆備

首先說香港電影三十年輝煌的原因,這一小節從外部原因講。一個國家或者地區電影產業的發達程度與所在地經濟、 社會 環境密切相關,好比現在的大陸電影,繩索太多、限制過死,自然發展困難。

而六十年代的香港是什麼景象呢,經濟開始起飛,商貿逐漸繁榮,人口迅速增加,文化日益多樣,地區影響力迅速崛起,是不是看著像高中 歷史 課本,對,就是這樣,在這種環境大背景下,加上以邵氏電影公司為代表的商業資本投資電影產業,香港電影業在獲得了充裕資金的滋潤後,迅速崛起,不論是產量還是質量在當時的年代都是亞洲領先的。香港一度成為好萊塢之後世界第二大電影產地,並在東亞、東南亞國家建立了自己獨有的影響力。

接著,為什麼香港電影就在東亞和東南亞就勢如破竹呢,這就是當時這些國家的國情決定的,日韓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沒有形成有規模的電影產業,而東南亞國家的實力說實話來講離香港差了點,首先經濟起飛時間就晚了十年。

並且東南亞大量的華人也為香港電影的快速及普遍的接受提供了可能。

人和呢,就不用說了,以小龍為代表的幾代電影人(包括演員、導演、編劇等等)的實力直到今天來看仍是空前的。

武俠、動作片一統江湖

這里就不多說了,主要就是香港電影在當時以邵氏電影為代表的武俠片、功夫片的 娛樂 性、觀賞性已經能夠滿足香港及東南亞的大部分觀眾的觀影要求,畢竟以好萊塢為代表的西方大片還沒有進來,可以說,大部分的觀眾的眼光要求還不高。

刀光劍影、鬼哭神嚎的註定不長久

接著第二小節,問題隨之就出來了。刀光劍影、鬼哭神嚎的香港電影在縱橫了三十年的江湖之後,終於發現觀眾開始不買賬了,電影吸引力不管是在香港本土還是在海外都開始急劇下降了。

為什麼?很多人說了很多的外部原因,這些外部原因我會在下一個小節全部列出,但是我想在這里重點說的是是香港電影的內部原因註定會給港影帶來這樣的後果。

哲學講內因決定外因,用在這里特別恰當。我在上面已經說了

電影僅僅是形式,吸引人的是新鮮。現在香港有的,全國都有,包括頂級富豪。以前電影是燒錢的 游戲 ,下海的不多,現在門檻降低,不易壟斷。互聯網時代,玩法變了,發行方式改變。

❹ 梁家輝因為《火燒圓明園》這部電影稱帝後,為什麼被雪藏

搜來的消息

由於梁家輝主演的《火燒圓明園》是改革開放初期,香港與大陸的合拍片,當時兩岸關系很不好,而香港電影發行的很大市場在台灣,幾乎所有香港電影的資金都來自台灣那邊。
當時台灣文化局有個規矩,凡是在內地拍過電影的演員,在台灣一律封殺。
梁家輝年紀輕輕拿了影帝,一下子成了台灣當局的目標,台灣公司讓他寫悔過書,他就是不願意。於是在台灣,凡有他出演的影片,一律不準進院線。不能進台灣的電影院,就意味著失去一大塊票房收入,所以整個1985年,梁家輝沒得到一份片約。 結果失去了台灣市場,就等於沒戲拍了。香港電影公司也不敢找他拍片。於是,在一出手就憑精湛演技征服金像獎的梁家輝就這樣「下崗」了。 這段時間幾乎成了梁家輝演藝生涯中最黑暗的日子。事業不順的梁家輝改行搞設計,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自己做生意,自己當老闆」——和一群從事藝手術的朋友一起在街頭擺地攤做小販,賣首飾和手工藝品,兼給無證小販望風。

❺ 王晶談香港電影為何沒落

香港電影為什麼從90年代末開始由盛轉衰,跌入了低谷呢?香港導演王晶經歷了整個過程,他也毫不避諱地指出了其中的原因,讓不明緣由的觀眾了解了真相。
香港電影太受歡迎,片商不斷抬價,台灣市場另闢蹊徑引進美國大片
在80-90年代,可謂是香港電影的鼎盛時期,那時候大陸並不是香港電影的最大市場,而是台灣。那時候的香港電影在台灣非常受歡迎,台灣的院線也一路擴建至五條,逼得香港電影行業要拍出足夠多的影片來供這五條院線。因此也拍出宴卜了很多奇跡,有些電影非但拍攝時間短,電影質量又有保障。
由於台灣市場對香港電影的需求很大,導致香港片商不斷抬高影片價格。直到王英祥用3000萬買了周星馳的電影《濟公》賠得血本無歸之後,台灣的片商才意識到問題的皮桐嚴重性,不能再讓香港電影的價格這么一路水漲船高了,後來所有的台灣片商統一晌握穗口徑,給香港電影設了上限1750萬。
但香港片商根本不予理睬,還聯合起來斷供影片,堅信台灣一旦沒有電影放映就會妥協。只可惜這次台灣片商另闢蹊徑,向上級請示引進美國大片,得到批准後,大量的美國片流入台灣市場,香港電影在台灣的地位就不再那麼舉足輕重了。

❻ 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香港電影的斷層

香港電影沒落必屬趨勢,以後的方向為港片重點轉向內地,採取合拍片的方式,香港提供人才、技術,而內地提供資金、場地,當然還有一部分獨立港片會繼續存在。

那麼問題是為什麼沒落?

1.香港市場本屬狹小,受眾很少,外界的沖擊很大,如好萊塢電影的波及,造成港片的無力反擊,本身港片以前基本上直接抄襲西方電影元素。

2.品質下降,長久以來形成的多快好省拍片的概念,讓電影品質開始不斷下降,這種問題在世紀末更是充分爆發;

3.經濟危機的沖擊,直接影響到了電影行業的發展,投資減少,很多電影公司倒閉轉型;

4.盜版的問題,市面上很多盜版DVD橫行,早年的錄像廳時代,現在的網路時代,基本上未上映就能找到資源;

5.人才的缺乏,我們小時候或者年輕時候看的都是些30-40歲的港星,他們實力雄厚,粉絲無數,佳片也很多,現在都老了,打也打不動,而且加上市場不景氣,很多電影製作公司不願意扶持新導演,那些老導演一直走老路,吃老本,造成青黃不接的局面;

6.香港回歸以來,電影制度審查很嚴格,很多題材受限制,造成劇本故事單調枯燥,這樣出來的作品觀眾不買賬也正常。

香港電影近些年確實是有些沒落。似乎已經很長時間沒有香港本土電影的經典之作了,而香港現在所發行的一些電影,往往都是褒貶不一的作品。

八九十年代的香港電影,是一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時代,那時代的,香港電影可以說是華語樂壇的頂峰,而那時代的香港演員也代表了華語 娛樂 圈,最鼎盛的陣容,無論是譚詠麟,張國榮四大,天王周星馳,梁朝偉,等等一系列明星,幾乎每一個人都能夠獨當一面更不用說像周潤發,梅艷芳,王祖賢等等,這些演員支撐起了香港 娛樂 圈的鼎盛

但是隨著進入2000年之後,香港 娛樂 圈漸漸的衰落,而屬於香港的那個巨星時代也已經過去,香港 娛樂 圈再也不復當年之勇,而現在的 娛樂 陣地明顯的已經從香港轉入到了內地,在內地的 娛樂 圈當中,香港演員也漸漸的往內地的 娛樂 圈轉移,當然做的最好的我們就能看到,像angela, baby,想陳偉霆等等,但是香港本土的 娛樂 人卻,越來越少,那些香港的大導演,像徐克,王家衛,喧嘩等等,也都已經漸漸的在內地拍片,或者拍一些合拍片,而之前的那些,純正的港片真的是越來越少見了。

雖然說現在像周星馳,劉鎮偉,等一批香港導演還依然活躍,但是他們拍的影片大多也都是合拍片,而並不是純正的香港電影,當年香港電影的那種有香港標志的,東西已經,漸行漸遠,真正的屬於香港本土的電影,現在幾乎沒有任何的,話語權,所以這事無疑是失敗的,進步也是屬於兩地不斷融合的結果,最終總有一天,香港的電影會徹底融入,到國內電影之中,兩岸所做的一切,都是同一個步驟,部分香港和內地。

因為人才沒有了。早年香港電影的輝煌,是一大批內地過去的人才(上世紀香港明星沒有幾個是本土出生的)加上香港發達的經濟和開放的環境共同造就的。現在內地經濟發展迅猛,香港卻死守著粵語,形成壁壘,導致人才都不來香港了,本土青年一代又爛泥扶不上牆,自然發展不起來了。

香港電影的衰落必然導致人才出走,斷層出現也就是必然。

一、資金異常

八十年代初,香港電影出現井噴,票房與口碑伴隨一大批優質影片得到發展。也在側面吸引各方資金進入電影市場。

其中有懷抱理想做正規事業的,比如潘迪生就是典型代表,雖然他是抱著捧楊紫瓊的目的進入,但做的非常敬業。

其他人就不是如此了。大量黑 社會 資金進入電影圈,實際就是為了洗錢。投資影片,回報也不錯,順便將票房做高,錢就賺了,洗得乾乾凈凈的。

這些粗製濫造的電影雖在香港上映很難,但在東南亞及台灣,還有錄像帶行業都有一定的市場,也基本不會虧本。

二、惡性競爭

電影行市好,上下游產業也蓬勃發展。

一是影院暴增,90年代中末期,香港電影院異常增長到6條院線300家影院。可香港哪裡有這么多優質電影上映?

白開了,電影院虧損?

當然造成大量粗製濫造的影片得以上映。

之前香港只有三條主要院線,電影質量還能控制住,這之後就只能上映爛片了。此舉當然得罪了廣大觀眾。

三、電影製作水平下降

80年代90年代初期,香港電影紅火得只要有巨星就能賣片花。比如某導演或者某製片人手上有著名電影明星合約,就到處找人出錢,合約一亮,以台灣十大片商為主的買方就提前支付購片費,這就是賣片花。

尤其1992年香港藝員反黑大遊行之後,港英政府丟了大臉,就大力打黑。黑 社會 的電影資金來源斷絕,台灣片商就成為香港電影的主力資金提供者。而片花這么操作無形中虛高了明星身價,顯然限制了電影的實際製作費用,結果是電影質量顯著下降。

觀眾沖著明星臉來,但電影製作粗糙,故事簡單又單調,自然逐步失望。

四,港英當局的陰謀

因為臨近香港回歸,港英當局逐步對美放開好萊塢電影限制。

因為前面所說的原因,香港電影有敗於92(侏羅紀世界1)亡於98的說法(泰坦尼克)。被好萊塢徹底擊敗的香港電影,除周星馳等少數人在堅持外基本無影可拍,人才紛紛出走,少數去台灣,部分到內地,部分退出電影圈。畢竟香港僅存的兩家電視台無法養活這么多人。

關注令狐伯光,帶你了解中國影視 娛樂 大小事!

香港電影:衰落於市場狹小和工業革命,現在的結果自然是融入大華語電影的潮流了。

前面有一位回答者講得很好了,從市場狹小,粗製濫造,人才流失,經濟危機和盜版等五六個方面分析了一下。其實已經非常全面了,這里再補充一下,認為其中最重要的另外兩個點。

一是香港電影衰落的基本盤,確實離不開香港電影崛起的大背景。

香港本土只有700多萬人口,外加台灣的2000多萬人口,滿打滿算三千萬人口了,再算上東南亞和日韓的隱形市場,當時香港電影的市場基礎還是不錯,資本投資損耗比例沒有問題。

歷史 背景,香港在60和70年代,四大家族和四大探長時期,雖然治安非常混亂,但在6070年代全球大戰略背景之下,香港的經濟迅速騰飛,一躍成為香港四小龍,黑幫和資本資金瘋狂注入影視市場。

於是乎,香港影視產業優秀從業者層出不窮,所以產出無數優秀經典電影。香港做大擅長電影類型,都是中國文化的武俠奇幻,鬼片靈幻片,本土喜劇愛情片,功夫動作片和黑幫槍戰片。

二是美國電影的工業革命,對於全世界其它地區造成全面沖擊

在1995年過後,香港電影大從世界形勢大背景下的頹勢,便已經充分顯示出來。當時香港電影已經把功夫動作片,武俠奇幻片,喜劇鬼片拍到巔峰。與此同時,美國默默開啟新一波電影技術革命。

美國導演最著名的電影技術狂人,詹姆斯.卡梅隆在1991年上映的《終結者2》,已經開啟新時代第一波電影電腦數字領域革命的開端,同期還有斯皮爾伯格的《侏羅紀公園》等等電影,都是在電影技術上革命了。

後續,美國跟著拍出許多技術革命主導的電影,像同樣運用電影數字技術,但效果歸於平凡的《阿甘正傳》,科幻作品《異形3》《侏羅紀公園2》等等。直到詹姆斯.卡梅隆1998年的《泰坦尼克號》上映,同期還有《星河戰隊》等技術革命電影。

從此,美國電影的新時代工業革命成功,從此向全世界的電影,全面的進入電腦數字領域的時代。

這種電影有一個共性,便是製作技術要求很高,特效場面,美術畫面,十分宏大復雜。與之對應便有一點,那就是特別的燒錢,投資往往上億美元。

作品:《黑鷹墜落》《黑客帝國系列》《指環王系列》《蜘蛛俠》《x戰警》《加勒比海盜》等等。

香港電影,卻還在拍功夫動作片,武俠奇幻片,本土鬼片喜劇。香港市場怎麼只有700萬人口,外加台灣2300萬人口,東南亞和日韓只是隱形市場。香港優秀電影人,成龍,吳宇森,李連傑和周潤發等等人才,又都外流去了美國發展。

當時,大陸電影市場未發展,香港本土撐不起動輒投資上億美元的投資大片的,再加上工業革命成功的好萊塢大片在全世界攻城略地,日韓和東南亞市場先後淪陷,香港電影當然一蹶不振,快速衰落。

97年過後,中國大陸擁有13億人口的市場,因為經濟迅速增長。市場容量越來巨大,再加上香港文化,本來就是中國文化的原因,香港電影人才,自然而然只能選擇北上和中國大陸融合,進入中國大陸市場。

一個是人才流失,另一個是台灣市場的奔潰。

其實1995年開始,香港電影就不行了,王晶親口說過,便是台灣市場的崩潰,拍了電影賣不出去,香港市場又小,消化不了這么多電影。

這時大批的電影人士面臨失業的危機,所以很多人把眼光轉移到大陸。

自從2000年後,大陸影視市場吸引了大量的香港電影的工作人員北上撈金。

有些拍電影的導演、編劇也都來大陸拍電視劇,而且酬勞不菲。所以很多電影劇,你會發現,主角要麼是台灣人,要麼是香港人。全是大陸的電影和電視劇是極少極少的。

而且好萊塢電影對香港本土的電影的沖擊也不少,畢竟大製作的電影在香港也少,而且香港一直走量,很少走質,大多都是一些粗俗下三濫的 搞笑 片段,或是拍爛了梗的武俠片。觀眾 也審美疲勞了。

而且當時盜版猖獗,損害了正版版權商的利益。

當然還有另一個原因,97年香港回歸,很多黑道都收手了,不敢再拿錢來拍電影來洗錢。

當然還有一個原因,便是內地經濟的崛起,大陸有錢來拍電視搞 娛樂 ,此消彼長。而香港人拍的那電影,很多都過不審,是再拍些黑 社會 的電影來圈錢是很難的。

香港電影的繁榮昌盛與香港的黑 社會 脫不開關系,黑 社會 是影視業的桎梏但又是最大的金主,黑 社會 需要影視業並不是為了 娛樂 ,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錢。

都是香港是個法制 社會 ,但是我們無論是從野史還是電影電視上看,香港都是一個黑 社會 盛行的地方,尤其是古惑仔系列電影刷新了內地人的心靈尺度,原來做小混混還能這么帥?

黑 社會 賺錢,但是錢要洗干凈啊,畢竟香港是個法治發達的區域,搞不好是很容易坐牢的,那錢怎麼洗最安全呢,當然是拍電影。

拍電影洗錢真的是一項源遠流長的活動,之前看過一篇美劇叫做黑錢聖地,而香港當年就是全世界的洗錢聖地,大量的資金湧入香港影視業,再這樣的環境下,大浪淘沙終究還是有精品的。

可惜後來香港被嚴管了,這些黑錢沒那麼容易過水洗,加上大陸影視業漸漸雄起,人們的選擇多了,香港終究是個小島,市場有限,若不是依託大陸肯定是翻不起浪花的,自此我強你弱,影視業漸弱,黑錢不來。

香港電影不是斷層,而且好景不再來的一敗塗地的衰敗!

如果說香港文化產業是斷層,至少你還可以期待將來,香港或許會再度偉大。

可是事實上,整個電影產業,不管製片人,寫劇本的,導演,演員,都是外流了,要不都死了。而且現在的香港環境已經出不來人才。

所以,香港電影正如香港一樣,已經日薄西山落花流水了。

我們只是粗略簡單啲評論。最有資格評論香港的電影事業。應該屬於香港電影人電影評論員。最清楚香港啲電影的沒落輝煌 歷史 電影的斷層這問題。

97/之後再沒有香港味的精華電影了。之前香港的拍攝電影銷往東亞,東南亞。北美等等諸侯各國。這些開埠的銷售市場。有英語嘅地方就有銷路市場。香港粵語電影帶動了粵語在地球村具有影響力(當然也包括香港的粵語歌星的向世界推廣中國香港文化),也是因為此被聯合國將粵語定為世界上的一種國際語言。這就是見證香港電影史上的輝煌。為中國的粵語向世界推廣成為一種國際語言已經作出最大的貢獻。

後來因為各種條件的因素現在大部分這些海外的市場都被堵塞了。香港電影只能銷往內地市場為主了(就是因為這種大環境的局限性才讓韓國電影有機會超越了香港) 。 香港電影自然配合所選擇的內容題材,必須性的適合內地市場的嚴格審核制度條件風格。所以失去了以前的濃濃的香港精華味道。

只有專業行家人士。才會深刻理解其中實質性的奧妙層面上嘅事兒,只有在這種層面探討。其他非專業人士評估一切都是廢倫頂的謬論。

聰明人一起說人話。不被任何人洗腦相信常識和專業。是我們的共同價值觀。

台灣電影市場沒落,是香港電影沒落的重要原因之一,90年代香港電影在台灣獲得廣泛認同,很多港片到台灣拿到的錢就能收回成本,所以當時港片越拍越好。

很多香港電影習慣了靠台灣市場就能賺錢,為了商業利益,大家開始瘋狂拍片,底線也無限放低,最終港片品質越來越差,想多拍一些爛片圈錢,

另一個是盜版嚴重和那批電影人老了,創作精力下降是必然,只能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香港經典時代一去不復返。

❼ 王晶: 港片沒落始於周星馳《濟公》大賠錢, 流失台灣市場導致崩盤

曾經的香港影壇被譽為是東方好萊塢,但94之後港片在傳統票房市場就全線潰敗了,到了97基本上只有香港那點票房了。一個市場不足以養活一部電影,這也是為什麼當年很多電影從業人員失業的原因,如此惡性循環加劇了香港電影的沒落。90年代中期成龍,周潤發,李連傑等巨星遠赴好萊塢發展尋求出路,後來電影業實在撐不下去了連向華強都退出影壇槐慶茄了。

巔峰時期的港片是能跟好萊塢大片抗衡的,如八鉛察九十年代李連傑成龍的電影在全亞洲各國地區市場就能輾壓一大堆美國片,到90年代中期都還能與之對抗。王晶曾一針見血點出香港電影沒落潰敗的原因:「我個人很了解,基本就是台灣市場的崩潰,引致香港市場的沒落,因為台灣市場的瘋狂。

王晶繼續說到:以至從90年開始,香港的電影已經吃得太肥膩了,大家接受了那種能夠台灣給的成本已經夠拍完一部戲,其他的市場都是賺的」所以每個人都在亂開一通。

台灣當時最瘋狂的時候五條院線,所以香港也必須有五條院線來拍足夠的片來供應台灣的五條院線,然後可是這種泡沫終於有一天會爆破的,直到王英祥用三千萬賣周星馳的《濟公》然後大賠錢之後,台灣的那些片商就終於醒覺到這是不行的。

周星馳《濟公》當年台灣票房慘敗,台北僅收到1548萬新台幣,全台按2倍推算也就3000多萬。這個成績片商分賬到賬可沒多少錢,王英詳用3000萬新台幣買該片虧慘了。95之前港片在台灣的票房成績還不錯,但那幾位巨星的片子賣價很高,當影片票房一般的時候台灣片商就會虧錢,後來台灣片商集體向香港片商抵制要設定一個「天花板」。

王晶繼續解讀,然後大家就聯合跟香港的所有片商說:「我們要設一個天花板」就是最多是多少錢,好像當時是想定在1750萬,然後很多人過去了,因為他們算過,覺得台灣這些片商是紙老虎,他們的存貨只能支持三個月,如果大家聯手他們三個月後就沒有片放了。

但是算錯了,他們回來之後,那些台灣院商就聯合起來,向新聞局要求開放美國片,以前的美國片在台灣每一部只能進八個拷貝,後來台灣新聞局就同意了,你就可以進來一百個拷貝都行,一下子就把整個港片的市場就沖破沖崩了。

而且當時以為呢,所有院商都覺得電影頻道好賺,他們反正買了那麼多片,自己都做電視台了,都在電影頻道放自己的片就想賺兩遍。可是呢就越來越惡性競爭,差不多那邊片一下,那邊就上了,甚至於你上了一個禮拜,第二周已經在它的電影頻道上,慢慢就變成觀眾就不來看了。所以在兩三年之內很多個台灣院商就倒下了,然後再加上香港的盜版,三件事加起來,整體地把香港的電影打垮了。

王晶這個解讀一針見血,當時台灣是香港市場以外最大票房市場,對於很多港片來說就靠台灣市場收票房減輕票房壓力。當年能做到全亞洲市場通吃的只有2人,一個是成龍,另外一個就是李連傑。周星馳周潤發當年也很火,但這兩位主要還是靠港台市場收票房,日韓,東南亞市場不入流。

香港片商太貪得無厭遭到台灣院商的抵制,完全開放美國片後港片份額一下子就被吃掉了。90年代中期以後只有成龍票房還維持在巔峰,其他港片票房幾乎都片撲街了,失守台灣市場導致港片崩盤,這個觀點很到位一針見血。當年要是有台灣市場做後盾港片也不至於那麼快泡沫破滅,香港電影人低估了台灣片商,當然台灣片方商也是貪得無厭最後讓美國人漁翁得利。

王晶揭秘:港片沒落始於周星馳《差早濟公》大賠錢後,遭到台灣院商的聯合抵制,而香港片商不願意讓步,最後流失台灣市場導致香港電影崩盤。如今20多年過去了,港片復甦遙遙無期,錯失台灣市場,日韓東南亞等市場又被淘汰出局,現在就看能不能抓住內地市場機遇了,這是港片崛起最後的機會。

❽ 香港電影沒落了嗎為什麼

香港電影,也是中國人的電影,不管是香港電影,還是內地電影,都是華語片的組成部分。香港電影有著非常輝煌的過去,鼎盛時期,港產片一年產量超過200部,幾乎每天都會有新片在上映。香港電影也成為了香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香港電影也是香港文化的驕傲。

正因如此,香港電影「吃得太肥膩了」,很多人習慣了靠台灣的資本就足以拍完一部戲並且賺錢的情況,為了追逐商業利益,大家開始瘋狂拍片,底線也無限放低,最終影片質量參差不齊。

❾ 盤點被台灣封殺的香港演員,梁家輝汪明荃在列,最後一位最可惜

明星作為公眾人物,一言一行影響著許多人。以往我們對於台灣省那些立場搖擺不定的明星比較寬松,不過現在則是重拳出擊,立場不堅定的,其作品不允許在大陸上映。想一想,真的是風水輪流轉,當年台灣省仗著自己電影市場大,封殺過一些香港愛國藝人。

1、汪明荃

汪明荃是香港無線電視台大姐大人物,江湖人稱阿姐,在多個領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70年代加盟無線電視台後,和鄭少秋合作不少金庸古龍武俠劇,和謝賢合作了《千王之王》《萬水千山總是情》《秋瑾》等經典劇集,是當時無線電視台的當家花旦。

本身汪明荃在歌唱事業也是如日中天,再加上在影視領域取得的成就,讓她成為演藝界唯一的代表,出席了當時中英關於香港問題聯合聲明的簽署儀式,並且參與了起草《基本法》,算是正式踏入政界,之後又做過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不過有失必有得,因為從政的原因,台灣省將其封殺,而汪明荃那一段時間沒有電視劇可演,只能改做主持人。等到解封再回到演藝圈的時候,她已經從當時的女主角改演媽媽這類的角色了。

不過演媽媽這樣的角色也抵擋不住她的光環,照樣可以發光發熱,照樣斬獲TVB許多劇集大獎。汪明荃在任何一個領域的成就,都是許多人一輩子無法企及的,真的稱得上是一個奇女子。

最值得稱道的自然是她和羅家英之間的愛情,沒有遇到羅家英之前,她也經歷過失敗的婚姻和感情,不過自從和結識了羅家英之後,兩人相濡以沫走過20多年,祝願他們永遠幸福。

2、梁家輝

梁家輝大家都比較熟悉,香港最年輕的金像獎影帝,演技早已封神的千面影帝,愛妻愛家的好男人,殊不知當年他也被台灣省封殺過。梁家輝曾經和劉德華是同期訓練班同學,後來因為不想被無線電視台一紙合約牽絆幾年,就選擇離開。後來因為李翰祥女兒的原因,李翰祥注意到這個年輕人,並邀請他參演《火燒圓明園》《垂簾聽政》,初出茅廬的梁家輝用精湛的演技征服了金像獎,成為最年輕的影帝。

不過好景不長,這個最年輕的金像獎影帝緊接著面臨失業,因為到內地拍戲被台灣省封殺,一時間沒有人找他拍戲,只能通過擺地攤維持生活,並且當時他也已經考慮好轉行了。

後來幸好在周潤發等人的幫助下,梁家輝順利解封,之後他猶如開掛一般,接拍各種類型電影,塑造各式各樣的角色,成為香港演技最好的明星之一。

隨著內地和香港的不斷融合,梁家輝也開始到內地拍戲,積極推動文化交流,也在不少節目中表達自己的愛國情懷。諸如去年大火的《國家寶藏》中,梁家輝講述了自己對中國漢字的理解,說這些是我們的根。

3、梁小龍

許多年輕影迷可能不認識這位,不過當年他和李小龍、成龍、狄龍並稱香港四小龍。梁小龍年輕時期習得一身好武功,15歲就加入了武行,當一些替身演員什麼的。

後來梁小龍被香港電影教父吳思遠看中,邀請他參演《生龍活虎》,只可惜因為電影中有過多暴力鏡頭,3年後才被允許上映。在此期間他也參演過一些電影和電視劇,不過都是小配角,根本沒有多少露臉的機會。

時間來到1981年,愛國導演徐小明執導了《大俠霍元甲》,梁小龍有幸參演陳真一角,他將這個正直、豪氣干雲的民族英雄詮釋的淋漓盡致。梁小龍走紅之後,徐小明導演趁熱打鐵又為他量身打造了《陳真》,使得他的人氣更上一層樓。

《大俠霍元甲》於1983年引進中國內地,是當時引進的第一部香港劇集,並且將名字改為《霍元甲》。在內地放映的時候,真的達到了萬人空巷的地步,基本上所有人都會哼唱《萬里長城永不倒》,許多人還相互比劃功夫、留劇中主角的發型等等。

《霍元甲》在內地大獲成功之後,梁小龍到內地參加活動,並且發出感慨: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踏上自己的祖國,觀眾對我熱情友好有如親人,使我深受感動,作為一個中國人,我默默地祝福祖國經濟的騰飛。原本這就是作為一個中國人應有的態度,可是台灣省竟然讓其寫悔過書。之後不肯寫悔過書的梁小龍遭到封殺,錯過了香港電影輝煌期,錯過了成名機會。

90年代初雖然被解封了,可是機會早就沒有了,不過幸好2004年周星馳邀請他參演了《功夫》火雲邪神一角,得以讓這位愛國藝人重新被我們熟知。如今雖然不像幾十年前那樣大紅大紫,也算是幸福美滿。

當年他們被封殺,主要是因為香港電影注重台灣省市場,再加上許多電影公司的金主是台灣省的,反之大陸的電影市場還在發展中。如今局勢完全反轉,中國電影市場正在不斷擴大,成為全球最大票倉也指日可待。而我們也不會再容忍那些立場不堅定的藝人,堅決對其封殺,讓他們感覺到痛,感受到祖國的強大!

與香港電影被台灣擊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瓊瑤電影經典片段 瀏覽:939
外國電影打架視頻 瀏覽:215
白天和黑夜的愛情電影有哪些 瀏覽:903
如何理解電影逐愛天堂 瀏覽:691
台灣在上海取景電影 瀏覽:806
羅小黑大電影中演什麼人物 瀏覽:948
電影澳大利亞劇情 瀏覽:760
俄羅斯三級看電影網站 瀏覽:936
在線電影中文有碼 瀏覽:139
英文電影學英語推薦 瀏覽:492
80年代電影經典電影 瀏覽:536
電影恐怖天 瀏覽:988
香港恐怖電影鬼怪實力 瀏覽:842
飄英文電影經典台詞 瀏覽:114
二戰被活埋的小女孩電影的歌曲 瀏覽:91
如何在pc上看3d電影 瀏覽:357
什麼鋪電影 瀏覽:390
2021國產好看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548
老笠電影歌曲 瀏覽:78
犬夜叉十部必看電影 瀏覽: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