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看待影視作品中頻繁出現的「植入性」廣告
如果從營銷手段來講,其實這是一種很高明的手法,將品牌標識融入影視作品中,可以給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達到「潤物細無聲」的宣傳效果。這種營銷方式是互聯網時代飛速發展的結果。
但植入性的廣告如果和影視本身劇情大相徑庭,且無法銜接流暢,也許會釀成「一粒老鼠屎毀掉一鍋粥」的悲劇,觀眾因為強烈的違和感,對廣告商產生逆反心理,從而拒絕產品也是有可能的。
可若是廣告創意佳,吸引眼球,那便會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從而完成一場出色的營銷。舉個例子,去年暑假熱播的《扶搖》利用劇集間歇的時間,將產品植入一個個有趣的小故事當中,顯得俏皮且可愛,除了營銷影響力的同時,對劇中演員形象的生動可親性也頗有裨益。
至此可見,影視作品中植入性廣告有利有弊,若是有趣,不妨作為一番調劑,可若是畫蛇添足,就惹人不快了。
Ⅱ 對於影視劇中的廣告植入,大家如何看
可以適當,但不要過分,最好是和劇情連接到一塊,就像看《妻子的浪漫旅行》,真的是超級不喜歡廣告的植入,太頻繁了,只能每次看見都快進,植入太多了也會很煩的。
觀眾只要想看這個電視劇或節目,就沒有辦法避開,而且現在很多廣告植入的形式本身就會成為一個看點,植入得貼切也好,可笑也好,都是有討論度的。植入廣告不會因為播放平台受限,並且永久有效,只要節目在線,廣告就在,時效性長,轉化率高。
Ⅲ 電影植入廣告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如何看待這一行為
贊助商的追捧,源於植入式廣告具有獨特的傳播優勢,這些優勢歸結為一點,就是能夠形成強大的品牌滲透力。
首先,植入式廣告的受眾數量龐大。有報道稱,只有上映2萬場,上座率在70%以上的影片才能吸引到電影廣告(包括貼片廣告和植入式廣告),這也說明植入式廣告的受眾數量極為可觀。以《手機》這樣的叫座影片為例,其受眾包括影院觀眾、VCD觀眾(不要忽略掉數量龐大的盜版市場)、電影頻道觀眾,再加上相關新聞報道的受眾,品牌與受眾的接觸率是極為可觀的,其千人成本可以控制在一個合理的水平,甚至會低於某些大眾傳媒。
除了接觸數量之外,植入式廣告更大的優勢在於其「接觸質量」,也就是說品牌可以爭取到現有媒介狀況下的稀缺資源--高度專注狀況下的受眾注意。隱性的廣告由於其出現的不規律性以及與情節的高度相關性,很少會遭到受眾的抵觸與拒絕。正如業內人士指出的那樣,「電視頻道掌握在觀眾手中,而當他坐進黑漆漆的電影院時,就不能不接受你的廣告」,這反映出植入式廣告本質上是一種強制性廣告。如下圖所示,植入式廣告在受眾廣告信息接收圖譜中處於較高層次--專注接收層.
從消費行為的角度考察,植入式廣告對受眾消費行為產生一種光暈式影響,特別在電視電影這樣聲像俱全的媒介中,強烈的現場感,對消費者形成一種行為示範;如成龍片中的三菱汽車與「勇氣與冒險」聯系在一起,在深化品牌影響力的基礎上,獲得豐富的品牌聯想,最終贏得廣泛的認同與品牌價值的提升。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力正是贊助商夢寐以求的。
當然,植入式廣告也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弱點:
品牌的適用性范圍較小,多數情況下只適用於知名品牌,這是因為受眾需要在相當短暫的時間內准確識別出商品包裝、品牌或產品外型。因此,品牌有較高的知名度和認知度是投入植入式廣告第一道門檻。相對而言,綜藝類節目更有可能利用植入式廣告提高某些導入期產品或新進入品牌的知名度。
植入式廣告不適於深度說服,特別不適合做直接的理性訴求或功能訴求。港產片《難得有情人》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劇中舒淇借用吳大維的阿爾卡特手機與前男友聯系,不巧手機缺電,吳大維便藉此介紹了該手機的優越性能,說道:「因為最近我們公司正在設計這種手機的廣告,所以我比較了解它的功能,可以用普通電池替代鋰電池,換上干電池--行了。」吳大維一邊熟練地講解著,一邊熟練地拆裝著手機電池,這種強行植入被評論為「儼然和電視直銷現場一樣」,這明顯是對劇情的一種破壞,讓觀眾感到生硬和不自然。
同時,一些前衛產品的功能性訴求甚至可能被受眾當作影片的虛構。因此,品牌訴求一般停留在簡單告知與提高特性認知度方面。基於上述原因,廣告主可以考慮在同一檔期發布硬性廣告配合植入式廣告,及時將潛在消費者的「興趣」轉化為「慾望」。
在影視劇或節目中,可供植入廣告的容量有限,過度使用會引起受眾反感。在現實情況下,受眾傾向於把所有說服性訊息都理解為「廣告」,他們對於「廣告」高度敏感,一旦感覺到這是「廣告」,就會條件反射性地把心靈之門關閉,最終影響到對影視劇或節目的態度。
商業效益的過分追求,必然導致植入廣告的泛濫。
植入廣告容易對作品造成的最大傷害是使作品本身主題渙散,又因為這些品牌多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很容易喚觀眾醒感官刺激而帶來興奮點,作品中過多互不相關興奮點的突兀存在,必然對作品主線原本思路造成影響,降低作品藝術價值,甚至會喧賓奪主使主題不再明顯,正因如此,植入廣告常常會引起觀眾的反感和抱怨。
Ⅳ 對於電視劇中的廣告植入行為,你對此是怎麼看待的
植入廣告是聚合了「廣告」(曝光)和「公關」(影響)的混合信息,同時擁有這兩種推廣形式的優勢。一般來說,廣告允許商家控制信息的傳播,但因為露出的強制性,信譽度不高;公關則是通過第三方媒介做軟性傳播,有較高的接受度,但商家難以控制信息的呈現。而植入廣告這種混合信息,既是「悄悄」通過第三方平台搭載傳播,又允許商家提前策劃信息的呈現。因此,隨著電影產業的快速發展,具有上述天然傳播優勢的電影植入受到越來越多品牌商的青睞。
電影植入還可以實現片方、商家和觀眾的共贏。對片方來說,可以幫助節省電影的製作和宣傳成本,並增加宣傳渠道和效果。對商家來說,可以促進銷量及用戶粘性的提升,並且可以通過多次觀影,突破時間限制反復曝光。對觀眾來說,好的電影植入不但不會引起反感,還會非常有趣,否則也不會出現電影植入帶來良好廣告效應的現象。
電影植入本質上仍然是品牌與受眾間的一種交流,因此品牌原有的認知度和自身的形象都會影響電影植入的效果,既影響其辨認度,也影響其接受度,甚至有可能會影響觀眾對電影本身質量的判斷。
總之,電影植入對製片方和品牌方來說都是雙刃劍,一次擁有良好效果的電影植入,背後一定是多方溝通以及多次協調的結果。隨著國產電影市場的興盛,國內專業的電影植入公司也隨之不斷成熟,我們期待更多有商業價值的案例出現,也期待電影植入能夠在表現形式上更符合觀眾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