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電影《湄公河行動》對中國電影有什麼啟示
《湄公河行動》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是一部現實題材的作品,電影上映很成功,同時獲得了廣泛的認同和贊揚,我覺得目前的中國電影普遍缺乏這種對真實事件的改編和拍攝能力,應該加強這方面的題材,起到一個愛國主義的教育作用。
❷ 8、你如何看待和評價早期在中國放映的那些電影短片
為電影事業奠定了基礎。中國電影從無到有,奠定了事業發展的經濟和技術基礎,盡管初衷是商業,但建立起來的電影事業在中國歷史發展中的意義超過了自身的限制。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 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用一架法國製造的木殼手搖攝影機和14卷膠片。
❸ 就一部電影談談你對中國30年代民族電影的看法
對於中國電影來說,20世紀30年代日本法西斯的入侵以及中華民族展開的自衛戰爭,也是自抗戰爆發以來中國電影的重要表現題材。由於中國半個多世紀以來經歷了政治經濟制度的巨大變革,不同歷史時期抗戰題材電影的創作者對這場民族戰爭的關注點和表現力都是不同的,因而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抗戰題材電影所呈現出來的意識形態、審美風格、影像語言也都是各異的。這其中,雖然貫穿著創作者較為自覺的藝術個性的追求,但幾乎無一例外地打上了鮮明的時代烙印,清晰地折射出幾十年來中國社會歷史、政治經濟以及文化風尚的變遷。 1930年代對於中國電影來說,是一個電影藝術觀念、社會觀念和電影技術條件逐步走向成熟的時期,在這一歷史進程中,中國民族電影內容與形式的復雜關系,電影藝術的基本原則和創作方法以及電影的具體形態和形制中都包含了相當多的好萊塢因素。在「類似性」和「差異性」多重變奏的共同塑造下,中國民族電影具有了自身的藝術品格和基本觀念,由此也產生了富於中國色彩的民族電影的具體形態、風格和特徵。中國電影商業類型建設受到了好萊塢的直接影響。雖然在總量上國片落後於好萊塢影片,但是能夠在30年代與美國電影在首輪院線同步放映的國產大片,它們的放映時間、總場次和受觀眾歡迎的程度並不比外國電影遜色。民族電影商業類型意識和類型電影的創作實踐成為民族電影的寶貴財富和歷史經驗。與此同時,在借鑒好萊塢的直接影響之下,民族電影通過借鑒和學習,培育了自身的優勢類型,喜劇、歌唱、愛情倫理、偵探、恐怖等類型逐步發展。好萊塢電影進入中國的強勢姿態,必然在文化上引起中國知識界的重視和反思,好萊塢電影對於中國電影文化的影響通過更加具體的電影形式和更加復雜的機制產生作用,在民族電影文化活動的具象場所和抽象空間兩個領域中對中國電影文化發展進步產生了積極的影響。1930年代,中國民族電影管理者「國家電影」意識的逐步成熟不僅為中國民族電影制定了一系列接受西方電影和美國好萊塢電影進入中國放映市場的規章制度,中國電影也開始逐步形成面對好萊塢電影影響時的明確政治主體意識。國家意識(State Awareness)、政治意識(Political Awareness)和民族意識(National Awareness)是1930年代中國社會的歷史政治語境賦予中國民族電影的基本要求,也成為審視和接受好萊塢電影過程中的基本立場。隨著國民黨「官營電影」體制的建立和成熟,左翼思潮引發的「新興電影運動」的不斷發展,中國社會民族危機中始終占據著市場絕對主體地位的好萊塢電影和中國民族電影之間發生著深刻而復雜的交互影響。
❹ 簡述中國電影發展史作文1000字
寫作思路:把中國電影的發展歷程寫下來,包括起源,發展,現況。
由1896年至20世紀20年代,雖然外商在中國電影市場占據了壟斷地位,但亦阻止不了我國電影活動的開始。1903年,德國留學生林祝三攜帶影片和放映機回國,租借北京前門打磨廠天樂茶園放映電影。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的任慶泰為了向著名京劇老生譚鑫培祝壽,拍攝了一段由他主演的京劇《定軍山》。
中國電影一開始,就和中國傳統的戲曲和說唱藝術結合起來,發展出一套獨特的電影類型。但是最早嘗試拍攝這種電影類型的豐泰照相館只屬小本經營,算不上是電影機構。
直至商務印書局「活動電影部」的出現,才真正代表中國製片業的開始。在這段期間,除了「商務」之外,先後出現的電影製片機構還包括由美商投資「亞細亞影戲公司」、「幻仙」、「中國」、「上海」、「新亞」等。
由於他們的成員多是來自戲劇舞台,所以當時的電影題材和內容大多源於中國戲曲和文明戲。此外,他們也開始拍攝劇情短片和長片,對電影這種藝術作最初步的探索和嘗試。
中國電影誕生於1905年,歷經了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時期,革命戰爭時期,新中國建設時期,文革時期,改革開放時期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時期等各個歷史階段;經歷了從無聲到有聲再到立體聲,從黑白到彩色再到立體像(3D),從模擬到數字,從傳統到現代的技術變革進程。
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中國電影都留下了優秀的代表作:20世紀20年代拓荒時期,有《孤兒救祖記》等關注社會改造的進步電影;抗日救亡時期,有《狂流》《中華兒女》等鼓舞鬥志、弘揚愛國主義的影片;抗戰後,《八千里路雲和月》《一江春水向東流》等又深刻揭示社會矛盾和本質,形成現實主義的創作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