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港片《寒戰2》是一部怎樣的作品
《寒戰2》:港式警匪片的突圍之戰
本月8號上映的幾部新片當中,國產2D動畫長片《大魚海棠》可謂是呼聲最高的一部,但是在首日開畫之後,隨著風評的一路走低,讓這部打著「等了十二年」旗幟的情懷片面臨異常尷尬的窘境,相反,能夠與其一爭高下的港片——《寒戰2》隨著口碑的一路飄紅,影院上座率自然水漲船高,而至於《寒戰2》為什麼能夠在口碑和票房上雙向壓制《大魚海棠》,除了一貫優質的港式警匪片製作,同樣和它不隨意賣弄「情懷」,不依仗「微時代」自來水宣傳分不開。
港式警匪片的變革
香港本土電影在經過97回歸之後,很多原本的類型片開始青黃不接,走向式微被視為不能逃避的命運,但是很多電影人還是在原本的類型片基礎上做出了相應地調整,從吳宇森浪漫主義風格的《英雄本色》到杜琪峰冷暴力開山之作《槍火》,以及新世紀一開始的《無間道》三部曲,飽含97回歸和98金融風暴大事件的香港電影開始了一種自我的探索。
毫無疑問的是,在09年的《竊聽風雲》爆出之後,很多人對於港式警匪片並沒有完全失望,而杜琪峰帶領的「銀河印象」也不是唯一的港式警匪片道路,所以當12年《寒戰》上映之後,我們心中早有定論,這部電影並不會曇花一現,從結尾郭富城飾演的警務處處長被人威脅就知道,第二部早就排上了拍攝的日程,只是沒想到等了四年才再次上映。
《寒戰》系列對於港式警匪片的變革與其說是一場風格和敘事策略的轉變,倒不如說是對香港政府機關的一種商業性思考。原本的浪漫式槍戰和單純的警匪敘事被擱淺,從整個香港法制和執法機關的權謀斗爭引發出的法治精神的思考,才是整部電影的思想內核,可以說,這是一部裝點著「紙牌屋」風味的「普法電影」。
模式化的嵌套敘事
不管是第一部還是第二部,《寒戰》系列的兩部都是用一種嵌套式的敘事方法來講述故事。第一部一開頭便是劫匪挾持了警車和五名警務人員,接下來便是郭富城和梁家輝為了「寒戰」行動的種種產生矛盾,隨即行動失敗,第一層敘事也宣告完結。但是之後開始的第二個故事則是建立在第一個故事之上,第二個故事拋卻了第一個故事裡傳統港式警匪片的警匪對立、跟蹤、反跟蹤、追車和槍戰等,但是第二個故事則引入了保安局、廉政公署等一些香港執法機關的內部權謀斗爭,而這個才是敘事重點。
同樣的,在《寒戰2》中,依然是這種敘事策略,一開頭的第一個故事便是用郭富城的妻子來威脅警局,從而換取彭於晏飾演的囚徒,這次行動依然失敗。第二個故事依然是建立在第一個故事之上,只是這次拖拉出更加龐大的執法機關和高層領導,諸如立法委員會、律政司、財政司等高層政治人物,而這些人都被刻畫為企圖為了團體利益而換掉郭富城飾演的警務處處長。
這種政治立場上的設定和片中某處低調打光的權謀房間會議,讓這部電影有著極高的「政治危險」,不知道是不是製片方公關做的好,把廣電的那群人說服了,總之《寒戰2》的上映本身也算是一種進步。而如上面的這種嵌套敘事不僅限於電影內部,而且還存在第一部和第二部之間,第二部的故事之所以能夠更宏大,很大程度是因為第一部鋪墊的好,而且目測第三部的政治格局只能更大,不能縮小,這種「趕鴨子上架」式的故事發展總能不斷提高觀眾的期待門檻,所以某種程度上說,未來的第三部只能高於第二部和第一部的水準,就算是等同也會失去觀眾的良好風評。
細節處的考慮欠妥
《寒戰2》相比於第一部,勝在後期的敘事節奏上更加凌厲、剪輯上也更快、跟碎,但是與第一部相比,它的細節處或者說關鍵的情節點還是很有問題的,這種讓觀眾不能信服故事的後果,編劇應該負全責。
第一次大的情節點失誤則是出現在文詠珊飾演的律師能夠跟蹤到梁家輝和彭於晏以及前警務處長的碰頭,並且還拍到了對於後期故事走向起到關鍵作用的照片,可以說如果沒有這張照片,郭富城和周潤發將會受到極大的牽制,甚至對於梁家輝那一派將會無從下手。之所以說文詠珊不可能拍到,原因在於電影對於前警務處長的人物設定——退休後履任美國、以色列等國的高級安全顧問,而且目前香港警隊的第三代通訊系統其實就是屬於他自己的公司,這樣一個情報和安全措施方面的萬能人物竟然被一個初出茅廬的小律師拍到自己的幕後照片,這件事無論如何也說不過去,如果非要找到一個理由,那就是這里必須得有人提供他的真面目,不然故事無法發展,所以只能讓本片最漂亮的角色拿到。
當然另一個情節點則是警務處的莫sir被郭富城下套,下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這個莫sir被知道下套之後還面不改色心不跳地繼續做事,並沒有通知上司梁家輝,這也是最終梁家輝一派徹底垮台的原因之一。
單憑這兩個大的情節失誤,就足以使本片在觀影者心中的地位大打折扣,不過好在電影影像水準延續第一部,光是那個一分多鍾的驚艷開頭就足以和《龍紋身的女孩》片頭相媲美。
熱點社會問題的集錦
其實《寒戰》系列的成功不僅僅是在於扎實穩定的影片質量,還在於它對於時下熱點政治問題的反映。如果稍微對香港社會有些了解,便會知道香港在特首選舉問題、香港行政制度改革問題上有較大爭議,《寒戰》從第一部警務處內部爭斗到第二部一票執法機關互斗,不難想像,第三部的格局甚至可能會延伸到香港特首——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層面的敏感政治討論,所以如何把握這個政治方面的度,相信對於製片方來說,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稍有差池,就會有不能在內地上映的風險,這可是商業片絕不允許的事情。如果對於前段時間香港金像獎略有關注,你也應該知道《ten years》這部電影所受到的「政治待遇」,當然,也正是這種「政治擦邊球」才讓一票觀眾願意走進電影院。
當然除了香港本土的政治問題,還有在全球都一直熱火的「恐怖襲擊」問題,要知道「寒戰」系列電影故事發生的導火索就是「恐怖襲擊」(雖然本質是為了警局內部領導層更替,但是形式上則是恐怖襲擊),不僅如此,伴隨恐怖襲擊而連帶發生的市民知情權問題、警方和執法機關的權利限制、輿論管制等都是當下的熱點時事。
不過《寒戰》系列是否能如《無間道》一般,能在三部曲中水平一致,這種本來就難以回答的問題,估計還是得再過四年之後才能知曉。
㈡ 兩大影帝飆戲的《寒戰》,真的是真實故事改編
不,你們錯了。寒戰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
警車失蹤只是一個引子,導演真正要表達的是兩位副處長爭奪一把手位置之間的勾心鬥角。
事件緣由就是2004年的台灣總統大選所發生的著名的3.19槍擊事件。
當時連戰和陳水扁競選台灣領導人,陳水扁處於劣勢,眼看連戰就要大功告成,走馬上任。陳水扁和呂秀蓮於2004年3月19日下午1點45分左右,兩人在台南市金華路三段以車隊遊行拜票時遭槍擊。事情發生後不出大家所料,已身陷困境的陳水扁支持率陡升,最後階段來了一個驚天大逆轉,而後以不到四萬票的微弱優勢再次成功當選。
直到現在,3.19事件一直都沒真相大白,雖然民眾都知道這是陳水扁自導自演的苦肉計。
㈢ 與寒戰類似的有很大懸疑性的香港警匪片,要求既有槍戰追車等場面,又有主線和暗線,懸疑性很強的電影
郭富城的《C+偵探》《殺人犯》《三岔口》
劉青雲的《神探》《暗戰》《竊聽風雲》系列
梁朝偉 《傷城》
張家輝 《大追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