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評價電影《爆裂無聲》
電影《暴裂無聲》講的是一個魯莽而又心細的鄉下漢子張保民為尋找自己失蹤數天的兒子離開礦區,在尋找的途中,他誤打誤撞的遇到了可能有關自己兒子的線索,從而遇到了大老闆昌萬年和律師徐文傑,他們看張保民的眼神似乎有些不一樣。。。
❷ 中國有哪些反映社會現實的電影
《我不是葯神》主要通過小人物程勇賣葯的故事反映了窮人吃不起葯的社會現實。
這部影片無論是劇情還是演員的演技都是非常的棒。而且它所反應的還是人們最關注的醫療問題,所以這部電影上映後也受到了不少人的關注。在這部影片中讓我感觸最大的是有一幕一個老婆婆說到「我想活下去」這一幕也可以說是影片的點睛之筆,讓整部電影更有淚點,也更加真實更重要的是反映了電影的主題。
沒有看過的朋友可以看一下,這部劇絕對是直擊人心。
❸ 國產電影有哪些巔峰之作
1、《暴裂無聲》
劇情嚴絲合縫,觀看的心裡總是跟著戰戰兢兢廳殲,同時對於男主僅有拳頭可以去表達、去發泄又有些心疼與同情。全片沒有特別激烈的鏡頭,但將意義深刻的留在觀眾心裡。劇情跌宕起伏,耐人尋味。看到最後毛骨悚然,正義可能會遲到,但是終將會到來。
2、《烈日灼心》
幾位影帝演技很nb,懸念也留的很足,總讓人抱著很大的好奇心看下去。表演一流,敘事節奏時刻讓人綳著。一部超給力的懸疑片,人性不斷的反轉下,最後的結局也一點都不拖沓,反而讓我們相信相當好人的人一定比想當壞人的多。段奕宏和鄧超演技無敵,一部製作精良故事圓滿的犯罪電影。
3、《驢得水》
喜劇的核心是悲劇。每個人物性格塑造非常鮮明,由一個謊言逐漸堆積成大謊言,有的為了謊言變成了另一個人,有的失去生命。幾個人物,但靠入木三分的刻畫,真是展現出了人生百態。作為喜劇在歡樂之於,對於現實的諷刺真是比比皆是,太鉛州精彩了。
4、《心迷宮》
又看了一遍還是覺得不錯,多線敘事和倒敘穿插幾近完美,不僅燒腦,還折射出社會無解的荒謬,以及每個人心中都潛藏著的獸性。人性刻畫很到位,演技在線,每個人都站在善惡扮激沖的邊緣。幾條主線的人物各懷鬼胎,都有私心,卻又沒有一個是純粹的壞透了,太真實了。
5、 《可可西里》
可可西里一個美麗與丑惡,高尚與卑鄙共生共存的地方,這種對比是整個社會的常態,但在這里卻格外的突出和明顯。非常有意義的一部片子,偽紀錄片給人一種特別真實的感覺,影片中的死亡,讓我感覺到了人在大自然中是多麼渺小,此時無聲勝有聲,讓我感覺到壓抑,最後向巡山隊員致敬。
6、《我不是葯神》
很現實的題材,全員演技在線,劇情感人,沒有一個鏡頭是多餘的,非常難得的有質感有劇情有演技的片,值得深思的影片,也讓人感動淚目。影片很深刻,反映了社會上的真實存在的問題,演的太好了,這才是真正的好電影,最難過的就是真實事件改編,每個普通人都不容易。
強推國產電影6大巔峰之作,全看過的絕非一般人,建議多看幾遍。
❹ 求 關於上山下鄉的電影或者是反映60到80年代的人民生活的國產電影
《反擊》(北影76年 《決裂》的姊妹片,於洋主演。最具代表性的「文革」電影)
註:1977年後上映的部分影片,也有拍攝於1976年的,有的稍做修改,冠以1977年出品的不在上表之列。
「文革」後期,「四人幫」把《春苗》、《決裂》、《第二個春天》、《戰船台》、《難忘的戰斗》五部影片樹為樣板電影,把預計在1977年元旦上映的《反擊》作為重磅炮彈,「新時代的獻禮片」。
附上目錄----1975年10月1日----
《春苗》(上影75年)
《第二個春天》(上影75年)
《戰船台》(上影75年)
《長城新曲》(長影75年)
《紅雨》(北影75年)
《小螺號》(珠影75年 黑白)
----1976年1月1日----
《決裂》(北影75年)
《金光大道·上集》(長影75年)
《黃河少年》(長影75年)
《碧海紅波》(西影75年)
----1976年1月31日----
《沸騰的群山》(北影75年)
《難忘的戰斗》(上影75年)
《沙漠的春天》(長影75年)
《阿勇》(西影75年 黑白)
----1976年3月8日----
《節振國》(長影65年 京劇)
《年青的一代》(上影75年重拍)
《雷雨之前》(八一75年)
----1976年5月1日----
《牛角石》(北影76年)
《阿夏河的秘密》(長影76年)
《長空雄鷹》(長影76年 黑白)
《金鎖》(上影76年)
----1976年5月23日----
《開山的人》(西影76年)
----1976年7月1日----
《歡騰的小涼河》(上影76年 雙銀幕)
《楓樹灣》(珠影76年)
----1976年8月1日----
《南海風雲》(八一76年)
《雁鳴湖畔》(長影76年)
----1976年10月1日----
《山花》(北影76年)
《芒果之歌》(長影76年)
《新風歌》(上影76年)
《鎖龍湖·上集》(長影76年)
《南海長城》(八一76年)
《青春似火》(北影76年)
《山村新人》(長影76年)
《江水滔滔》(上影76年)
《寄託》(峨影76年)
《山裡紅梅》(珠影76年)
----1977年1月1日----
《征途》(上影76年)
《海上明珠》(北影76年)
----1977年2月18日----
《金光大道·中集》(長影76年)
《主課》(廣西76年)
《連心壩》(上影76年)
----1977年4月----
《春潮急》(峨影76年)
----1978年6月----
《南疆春早》(北影76年)
❺ 有哪些高人知道老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
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
基本資料
電影名:《一江春水向東流》
年 份:1947年
片 長:210分鍾
類 型:劇情
地 區:中國
語 言:漢語普通話
色 彩:黑白
混 音:單聲道
制 作:中國昆侖影業公司
導 演:蔡楚生 鄭君里
編 劇:蔡楚生 鄭君里 攝 影:朱今明 鄭崇蘭 沈西林
主要演員
白 楊飾素 芬
陶 金飾張忠良
上官雲珠飾何文艷
舒綉文飾王麗珍
吳 茵飾婆 婆
周伯勛飾龐浩公
高 正飾張忠民
劇情介紹
現代陳世美和秦香蓮的故事。導演以一家人的生活變遷,表現了十年的社會圖景。
上海某紗廠的女工素芬和夜校教師張忠良相識並相愛。張忠良為宣傳抗日,給義勇軍募捐,引起紗廠溫經理的不滿。沒多久,素芬和忠良結婚了,一年後有了一個兒子。
《一江春水向東流》
抗戰全面爆發以後,忠良因參加救護隊離開了上海,與親人告別。素芬帶著孩子、婆婆回到鄉下。但農村已被日寇侵佔。
忠良的弟弟忠民和教師婉華參加了抗日游擊隊。父親因向日寇要求減少徵收糧食,被弔死。素芬又和兒子、婆婆回到上海,到了難民事務所。
忠良在參加抗戰過程中歷盡磨難,好容易逃出到了重慶,但無依無靠,為生活所迫,他去找在抗戰前認識的溫經理的小姨王麗珍。已成交際花的王麗珍在乾爸龐浩公的公司里給忠良找了份工作。漸漸地,忠良經不起墮落生活的誘惑,終於和王麗珍結了婚。
這時,素芬和婆婆則過著艱難的生活。忠良當上了龐浩公的私人秘書,終日來往穿梭於上層社會的人群中,將素芬等早已拋置腦後。而抗戰勝利後,素芬還盼望著得到丈夫的消息。忠良回到上海後又和王麗珍的表姐何文艷發生了關系。素芬為養家糊口,到何文艷家做了女傭。
一次在何文艷舉行的晚宴上,素芬認出了丈夫忠良,當她說出真相時語驚四座。後素芬收到忠民的來信,忠民已與婉華結婚,並祝兄嫂全家幸福。這時,素芬才將實情告訴婆婆。張母找到兒子,當面痛斥忠良,但懦弱的忠良仍不悔改,素芬萬般無奈,投河自盡了。
幕後故事
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拍攝於1947年,雲集了當年紅極一時的明星,如白楊、陶金、舒綉文、上官雲珠等。影片在1947年10月在上海公映後反應極為熱烈,出現「成千萬人引頸翹望,成千萬人踩進戲院大門」的壯觀景象。影片連映3個多月,創下解放前國產片的最高上座紀錄。觀眾的人數達70多萬人,佔全市人口的14.39%,即上海市無論老幼貧富,平均每7個人中就有一個人看過此片。這樣的成績就是當年的好萊塢大片《出水芙蓉》也無法與之比肩的。劇作家田漢曾評論道:「在中國電影界今天這樣貧弱簡陋的物質條件下,而有這樣的成就,算是電影工作者最高的成就了。」好萊塢華裔攝影師黃宗沾更贊道:「這是我所看到的國產片中最好的一部。」 影片《一江春水向東流》分為《八年離亂》和《天亮前後》上下兩集,將抗日戰爭前後十多年的歷史濃縮在一個普通的平民家庭里,通過這個家庭破碎的生活和情感的悲歡離合細膩地刻畫出當時的社會景況。該片融合了經典大片所具備的一切成功元素:宏大的歷史背景,曲折的人物命運,深刻的人性洞悉,嚴密的敘事結構,強大的演員陣容……,影片中四大主角張忠良、素芬、王麗珍、何文艷齊聚舞會的一出戲更是被當作教學的典範,在各影視學院的課堂上一講再講。 《一江春水向東流》曾遭到國民黨刁難,禁止上映。可當鄭君里給國民黨電影檢查官送去一束鮮花之後,這部影片終於獲准上映了。原來,鄭君里在花束中放了幾塊金錶。
影片評價
影片把抗戰前後將近十年間的復雜社會生活,濃縮到一個家庭的遭遇之中,形成了一個曲折動人的故事。影片以如火如荼的感情,揭示了民族危難關頭,整個社會處於紛繁動亂之中,強烈地表達了人民的正義吶喊。
影片將中國古典小說、詩歌、戲曲、繪畫等藝術的表現技巧,融匯於電影藝術的表現形式之中,創造了為廣大觀眾所喜聞樂見的藝術風格。
對抗戰前後中國社會現實的反思,是戰後中國電影的重要內容。如果說《八千里路雲和月》偏重於對戰爭的反思,那麼蔡楚生、鄭君里導演的《一江春水向東流》則通過一個家庭的悲歡,以更為廣闊的人生畫面,將中國人民在抗戰中的苦鬥和受難,在抗戰後繼續忍受的欺壓與凌辱訴之於銀幕。讓人們去清醒地認識,這究竟是為什麼?
影片中三條情節線交織發展,對比描寫,構成了抗戰前後中國現實生活的真實畫卷。這部影片最後讓素芬自盡前給兒子留下了「不要學爸爸要學叔叔」的遺言。這一簡短的話語,大大地深化了主題,是作者對現實生活的思考的結果。
導演簡介
蔡楚生(1906—1965)走過的是一條現實主義、電影民族化的藝術創造道路。他編導的影片大都深刻地揭示了近代中國的社會矛盾,控訴舊中國的社會、統治階級的腐敗,傾吐人民大眾的心聲,呼喚黎明解放的到來。他導演的影片藝術特色鮮明,故事曲折動人,有頭有尾,人物性格刻劃細膩入微,內涵豐富,從多側面表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的倫理道德。蔡楚生的代表作是《漁光曲》和《一江春水向東流》(與鄭君里合導)。這兩部影片都分別創造了三、四十年代國產影片最高上座紀錄。特別是《一江春水向東流》非常典型的體現了他善於動用電影藝術的綜合手段,從觀眾的審美要求和欣賞心理出發,採取對比手法,謳歌真、善、美,鞭韃假、惡、丑的獨特藝術風格。這部史詩式的影片有著遼闊的社會背景,事件紛繁,人物眾多,關系復雜,時間跨度大。但影片脈絡清楚,層次分明,首尾呼應默契,時空轉換不露痕跡。這是蔡楚生嫻熟地運用我國傳統藝術表現技巧所獲得的良好藝術效果。特別是他吸收章回小說及戲曲展開情節的手法,並運用電影蒙太奇手段用交叉和對比相結合的形式,在同一時間下轉換空間,使之情節步步展開,直至高潮結局。蔡楚生編導的影片深為中國廣大觀眾所喜愛,在中國電影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鄭君里(1911—1969)是一位演員出身的導演。三十年代他曾在《大路》、《迷途的羔羊》等20多部影片中扮演重要角色,後從事導演工作。四十年代其代表作除了與蔡楚生合導的《一江春水向東流》,最為出色的便是《烏鴉與麻雀》。這部影片中,鄭君里以其雅俗共賞的藝術審美和悲喜結合的藝術特徵,表現出其嫻熟的導演技巧。該片的故事發生在一幢弄堂房子里,內景特別多,空間異常狹窄,導演在場面調度、鏡頭運用上尤其顯得靈活而有表現力。鄭君里在五十年代又導演了《枯木逢春》與《林則徐》、《聶耳》。他的《枯木逢春》有著中華民族水墨畫般的意蘊,而《林則徐》、《聶耳》這兩部人物傳記片,既真實地表現了過去年代中的歷史人物,又不完全囿於歷史的局限,達到了當時傳記片人物創作藝術質量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