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融合中西方文化符號,通過《卧虎藏龍》,看李安對江湖武俠的解讀
《卧虎藏龍》是李安依照自己對武俠文化的獨特理解而進行的一次創新性改編,在主題表達和場面設置上有著特殊的思考,這是一次對傳統武俠文化的挑戰,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他的影片必定是充滿爭議的。
此外,與之前的幾部電影比較,不難推敲出李安電影所特有的風格,即藉助中方與西方人在價值觀、思維和性格等方面的差異表現,以電影藝術化形式去表達出來。李安導演的電影風格是鮮明且有特色的,在尋求國際 社會 、觀眾的認同上佔有優勢,但在國內卻反響平平。
然而不可否認地是,《卧虎藏龍》是一部優秀的影片,不僅得益於它所享有的多項國際大獎, 而且值得稱贊的是這部影片的立意,以及導演在拍攝時融入多層文化元素,有利於推動中國武俠電影邁上國際化舞台。
李安導演懂得利用自身優勢,去分析中西方文化沖突,在不同題材的電影拍攝中,將這一核心理念融入其中,他不但指導華語電影,甚至對於歐 美文 化影片有著一定的造詣。他的電影反映不同時期人性所面臨困境與選擇,在技術手法、美學風格和商業價值上獨樹一幟。
就《卧虎藏龍》這部影片而言,國外影評人給予高度贊賞與褒獎,站在世界文化多樣性與包容性的立場上,李安的電影風格是值得推崇的。武俠江湖中人情恩仇一直是華語電影的重要題材,在日漸現代化的城市中,人類對於 歷史 元素的重新架構應當重新定義, 雖然傳統武俠江湖文化中必然有著不可取代的優秀特質,但隨著中國電影文化、藝術的推廣和發展,業界人士既要紮根於中國優秀文化土壤中,也要有勇氣和信心去吸納世界文化中的精華部分。
文藝創作終將來源於現實並反映現實,電影文化是 社會 民眾生活的窗口,而生長於不同環境、時代中的導演,在創作風格和思路上必定有所不同。優秀的影片大多有相似的特點,中國電影藝術的未來發展之路,需要一批又一批像李安一樣的創新性導演。 他探尋國際文化中的戲劇性沖突,採用多重元素揭示人性背後的愛恨糾葛,文化雖各有千秋,但 情感 卻是相通的 。
鏡像語言和配樂要依託故事情節的鋪展而設計,角色形象與個性的展示也離不開劇本情節,主題表達則是電影劇本的核心依據 。
武俠江湖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打鬥、廝殺和角逐,不同導演對於這一題材的理解不同,因此在鏡像語言的選取上各有考量,如展現兄弟情義、家仇國恨的武俠江湖,所側重的鏡像語言一定要符合東方男性粗獷、豪氣的形象,要極力地突出打鬥場面的激烈和悲慘,這是戲劇表達的其中一種形式。
而李安導演所闡釋的則是一種儒雅、柔和與內斂的拍攝風格,江湖爭斗的主角是人物本身,不單要場面有趣、真實,還要凸現人物形象的立體性和人物情緒的驟變性,以豐富的鏡頭語言加緊觀眾視聽期待,為情節的推進提供自然流暢的演繹模式 。
《卧虎藏龍》中的鏡像語言是藉助遠近鏡頭、特寫鏡頭,以及鏡頭晃動來鋪墊的,在故事開始玉嬌龍深夜潛入貝勒爺府上偷取青冥劍一事,引發她與俞秀蓮之間的首次打鬥,只見她身穿黑衣、蒙面而來,飛檐走壁、七上八下,手持寶劍想要逃出府中,卻被緊隨身後的俞大俠給堵在牆里。
導演採用遠鏡頭記錄玉嬌龍與俞秀蓮的身形移動,一前一後可謂激烈,並以全景採集整個拍攝空間,光線明暗交叉,拳腳相向、四目相對,兩人動作一氣呵成,同時搭配鏗鏘有力的打鼓聲,營造出緊張、熱烈的打鬥氛圍,激發觀眾的慣性好奇心。
玉嬌龍出塞去看望遠在新疆的父親時,突然遇到以羅小虎為首的劫匪群體,玉的梳子被羅小虎給搶走,不甘示弱的玉嬌龍騎馬苦苦追了半個沙漠遠,想要教訓一下劫匪們。這一鏡頭記錄的是神奇獨特的塞外沙漠景觀,在黃沙中兩人騎馬打鬥,導演意在營造狂野與自由的氛圍,為兩人沖動的 情感 增加野性之美。
玉嬌龍與李慕白竹林交手,白衣與綠竹形成強烈對比,增強視覺沖突感,但力度卻十分柔和,反襯中國武功的動靜之美。此外,巍峨的雪山、微紅的喀斯特地貌和茂密、深綠的森林,以及遠處忽明忽暗的白霧交相輝映,增強鏡頭的視覺美。
在中國影視文化中,以武俠江湖為題材的影視劇層出不出,其中有一些優秀導演已自成一派,形成一套完整的武俠電影風格,如家喻戶曉的徐克導演。而且在傳統的小說中,金庸前輩的作品已經在無數書迷或影迷心中,奠定了不可取代的地位。
《 卧虎藏龍》的出現,刷新了對觀眾華語武俠江湖的認知,人間自有江湖,江湖中人人都是難以逃脫的俠客,爭斗廝殺不只是為了場面好看,更深一層的含義還包括對人物 情感 沖突的重構和角色個性的全面展示 。
影片的主人公分別是玉嬌龍、俞秀蓮和李慕白,這三人的性格塑造最為立體,為角色之間的交鋒提供了前提條件,同時這三人的人物活動串聯起整個故事的線索。
玉嬌龍是玉府的大小姐,吃穿用度自然是不用考慮,本應該是安分守己地過著富貴生活,可偏偏生性自由、傲嬌的她,非要闖入江湖爭斗中,她製造沖突、麻煩,半夜闖進貝勒爺府中去盜取青冥寶劍,導致師娘碧眼狐狸原身暴露,從而引發一系列的江湖爭端。
玉嬌龍對待感情熱烈,在封建 社會 的特定環境下,掙脫女性枷鎖去尋求暴力般的自由,她不嫁名門望族,卻願同劫匪浪子羅小虎交歡,暗示她不圖名利、不服管教,過於追尋自我,最後卻敗在森嚴、殘酷的江湖面前。
俞秀蓮是鏢局的大掌櫃,武功自是不在話下,和李慕白心有所屬,卻奈何世俗倫理的禁錮。俞秀蓮是李慕白好友兼恩人的未婚妻,俞理性、溫柔、知性,雖然身處江湖卻懂得人倫秩序,她善解人意、做事有條理,體現了儒家文化的處世態度。她的 情感 的隱忍且寬容,最後卻失去最重要的人。
而與之性格相似的李慕白,他的性格安靜、穩重,武功高強是其堅強外殼,可內心的慾望和追逐卻深深地捆綁了他。他識人有方,想要勸服玉嬌龍回歸正路,卻意外死在敵人手中。他們這層復雜的關系更是映襯出玉嬌龍的大膽、狂熱。
歷史 背景是武俠電影的世界架構。李安導演能夠在遵從 歷史 的前提下,加入多種中國文化元素,為敘事結構增大了恢宏氣勢。
《卧虎藏龍》是發生在清末的故事,當時封建統治到達頂峰,清朝疆域版圖穩擴,對新疆的統治逐步加緊,在大背景下,是一些 社會 現實理念的融入,如男尊女卑、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金錢地位至上等觀念深入人心,禮教文化的束縛禁錮女人追求慾望的自由,壓制著人性的解放。
為了鋪墊故事場景,導演運用了多處文化符號 : 如中國打鼓配樂、街市文化中的雜耍、二胡、清代森嚴、高築的城牆,以及中國獨特的疆域景象。
對於西方文化符號的切入,主要是藉助拍攝技巧和角色個性的塑造來具體展現的, 李安的這部影片有著較強的視聽覺鑒賞性,鏡頭設計運用西方晃動鏡頭語言,增強人物活動的質感。玉嬌龍的個性則融入了典型的西方思維,如愛好自由、追逐自由、不服禮教,以自我為中心的處世原則,這是對傳統中式觀念的巨大沖擊。
關於《卧虎藏龍》這部作品,當時的國內影評人對這部作品反響一般,然而,在當時的國際影壇卻受到熱烈的肯定。原因在於時代在推進和發展,經濟發展、國家地位的提升,給予中國傳統文化更多的可能性思考,站在新時代文化多樣性的交叉路口,李安導演能夠推陳出新,以獨特的架構去實現中西方元素融合的電影藝術,這又需要多大的勇氣和努力呢!
《卧虎藏龍》這種中西方元素融合的武俠電影,必然有其拍攝手法上的缺陷,和發展已久的武俠電影也存在著很大的差距。
但對李安導演本人來說,《卧虎藏龍》的拍攝完成了他對江湖武俠文化的解讀,從《卧虎藏龍》這部影片中,觀眾看到了關於江湖更多的可能性。他用這部影片證明江湖武俠不僅是劍法心訣、飛檐走壁,更為重要的是他看到了江湖背後一代武俠人士在現實 社會 和個人生活面前的無限悲哀。
Ⅱ 談談你對中國武俠片的認識
武俠小說是通俗小說的一種重要類型,題材的主人公大多數都是都是身懷絕技、劫富濟貧、見義勇為、大義凜然的俠客義士。
武俠片都是根據武俠小說改編的。
比較出名的武俠小說代表:金庸《射鵰英雄傳》、《天龍八部》、《鹿鼎記》、《神鵰俠侶》、《笑傲江湖》、《倚天屠龍記》、《碧血劍》、《書劍恩仇錄》、《雪山飛狐》等等
古龍《絕代雙驕》、《蕭十一郎》、《楚留香》、《陸小鳳》
Ⅲ 香港電視電影中的詩詞賞析
首先申明:這是轉帖,原出處不明,我是轉自大話電影論壇.
中國歷史悠久,文化繽紛,自春秋以降,《詩經》一領風騷,光照萬世,繼而唐詩,宋詞,元曲,一馬平川,開創三個時代。自此,我們就多了許許多多,琅琅上口的詩詞歌賦。比如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可謂千古傳唱;還有蘇東坡的《念奴嬌 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只這一句,千古豪氣,躍然而出。
眾所周知,香港電影種類繁多,精品迭出,其中最具中國特色的就是古裝武俠片。刀光劍影,兒女情長,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江湖,什麼是江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既然古裝片的背景放在古代,自然也少不了詩詞的映襯,現在,我就來談談在香港電影的出現的詩詞。
一:首先說到的是《倩女幽魂》,話說寧采臣第二夜重回蘭若寺,欲用三個燈籠驅趕森林裡的野狼,為了壯膽,他大聲念起一首詩:「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好詩,端的是李太白的《將進酒》,氣貫如虹,一濤千里。一曲未完,旁邊的小倩嫣然一笑。還有一首,正是在一家野店,寧采臣與小倩正欲逃離魔掌,夜深了,他展開她的畫卷,在旁邊寫就一曲詩:十里平湖霜滿天,寸寸青絲愁華年。對月形單望相護,只羨鴛鴦不羨仙。詩是好詩,情是深情。此詩原無出處,大意是參考《白衣卿相詩集 別思》一詩,但改後更符合這部電影的意境,此詩作者應該是本片編劇:阮繼志或監制:徐克。
二:接著說道的是《賭俠II之上海灘賭聖》。大家可能會覺得奇怪,為什麼是現代片呢?這里會有詩詞嗎?答案是:有的。是這樣的,但凡幫會,都有自己的組織,還有自己的暗號,也叫切口,用來辨別自己人與別人的。比如《智取威虎山》中的「天王蓋地虎,寶塔鎮河妖」,就是一個眾所周知的例子。在這部電影里,情況也是一樣,話說一日,上海灘的街頭一派混戰,數十人亂砍,情形危急,這時,我們英俊瀟灑的星哥和極其委瑣的達叔出現在現場,冷不防一人要與星哥對暗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下句?星哥不假思索回道:低頭思故鄉。他並驕傲地想到:太簡單了,我小學國文可是考了六十幾分的啊!哈哈!從理論上說,從學術地角度出發,星哥是對地,可惜,這是黑社會,不說理論和學術。那人公布答案:應該是——橋斷水倒流!靠,我與星哥一起脫口而出這個字,居然是這樣!從這個角度也可以說明一個道理,那就是上海黑社會的文化程度比東北土匪的文化程度要高不少,連暗號都那麼有文化底蘊。這可是李白傳誦千年的《靜夜思》啊,眾位!
三:既然說到了星哥,就再來一個,《唐伯虎點秋香》。唐伯虎,於明憲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時出世,故名唐寅,又因屬虎,故又名唐伯虎。唐寅聰明絕頂,詩畫雙傑,位居江南四大才子之首,為當時男女老少所崇拜的偶像。這是電影里說的;唐寅字伯虎,更字子畏,號桃花庵主,江南第一風流才子等,這是歷史上記的。唐寅性格狂放不羈,在繪畫中則獨樹一幟,自成一路。這前半句倒是與星哥不謀而合,看看星哥在橋上,擺開陣勢,搖擺前進,狂放不羈四個字,倒沒有說錯,哈!還是說說他的詩,話說橋上江南四才子詩性大發,各出一句,「山下一群鵝,噓聲趕落河。落河捉鵝一肚餓,吃完回家玩老婆。」厲害厲害,佩服佩服,贊後我就回頭吐了一地。當然,這是搞笑而已,接著來真的,在夜裡,秋香的屋中,唐伯虎面對她的責難,吐出一句:落花有意隨流水,流水無心戀落花。真是情景交融,傷心而去。此詩出處不得而知,但在梁祝戲劇的《訪友(明傳奇)》一段曾經出現過此句。接著秋香想起唐伯虎的風采,吟出一首:桃花塢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此詩倒真是唐伯虎的真跡,出自他的《桃花庵歌》,詩中一股悠然之氣,飄然而出,想來他自號桃花庵主,倒不是虛名。秋香過後,伯虎出馬,自吟一首:別人笑我太瘋顛,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見武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好詩,好詩,讓秋香醉倒,此詩凌厲,狂放,不愧於唐不羈的個性,它也是出自《桃花庵歌》,是末尾的四句。
四:回到古裝武俠,說道《方世玉》。此片風格清新,武打華麗,李連傑與蕭芳芳在元奎的手中,再創事業的高峰。當然,還有詩,美麗的詩。一曲詩出,無人能擋:「美人卷珠簾,深坐蹙娥眉。但見淚痕濕,不知心恨誰?」方老爺用之來哄苗翠花,方大玉用之來哄雷夫人,方世玉用之來哄雷婷婷,百發百中,到底是何方神聖所寫,原來就是李太白的《怨情》一首,果然了得,不愧為千年泡MM第一絕句。還有一首,也是大大有名,一日世玉在書房,搖頭晃腦地假裝讀書,讀的正是「春眠不覺曉,出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這首熟的很,是小學必修課——孟浩然的《春曉》,琅琅上口,不絕於耳。
五:接著,上是一部的續集《方世玉II之誰與爭鋒》。開頭,世玉縱馬狂奔,一曲《世上只有媽媽好》的翻唱版之前,是另一首詩的翻寫版,「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綠,世玉歸不歸?」想念之意,母子情深,溢與演表。此詩的原出處是王維的《送別》,末了一句,本是「王孫歸不歸?」改為這里的「世玉歸不歸」,更為符合意境。其實也可以改成別的,比如「無痕歸不歸」,等等,反正你想誰就寫誰上去,我這里則是一直想著無痕這小子還欠我一飯局,所以想他,沒有別的意思,呵呵!還有,苗翠華在家中與除非對詩時,除出上句「天上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苗對下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還是李白的千古絕句《靜夜思》,雖然差了一個字,還是說明此詩的流傳之廣,無詩能擋。後來,陳家洛要方世玉去花子那要那個錦盒,方寫就一封情書,上曰: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之不得,輾轉反側。署名:情場浪子方世玉。果然是一流經典的情書,此詩淵源流長,出自孔子的《詩經.國風.關雎》,真是讓我不服也不行!靠,下次我也用這首寫情書!
六:江湖,終於要說到江湖了,《笑傲江湖》,徐克的武俠世界,是我最沉迷的一個世界。「問天下英雄,誰不想笑傲江湖?」開篇頭一句,就有一股獵獵的氣息迎面而來,這不是古詩,卻更有詩意。在林家染布房,令狐沖一展手中劍,一路華山劍法飄然而出,「會當凌高峰,獨覽群山小。狂風掃落葉,花落知多少。挺劍數蒼穹,枯樹盤根老。來到山窮處,回身再一招。舉手及問天,」連劍招也帶有森森古意,這幾句,第一句出自杜甫《望岳》詩,詠東岳(泰山)一篇,原句是「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第二句採用的是孟浩然的《春曉》「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其他估計是徐克的自創。幾句詩連起來,表現了華山劍法的飄逸,輕靈之意,甚為貼切。「滄海笑,滔滔兩岸潮,浮沉隨浪,只記今朝。蒼天笑,紛紛世上潮,誰負誰勝出,天知曉。江山笑,煙雨遙。濤浪掏盡,紅塵俗世幾多嬌!清風笑,竟惹寂寥,豪情還剩了一襟晚照。蒼生笑,不再寂寥,豪情仍在,痴痴笑笑。」這個雖是歌詞,但更是詩詞,作者:黃沾,與江湖的氣氛互相呼應。
七:還是江湖,卻多了一個爭奪天下的《東方不敗》。東方不敗在江邊一展神功,風雨欲來,她一展手中寶典,「葵花在手,江山我有!」豪氣漫天,她勢在江湖一展雄心。一心退出江湖的令狐沖和小師妹流落荒野,岳靈珊映著晃晃悠悠的篝火,拔劍刺進跨下白馬的土墳,「提劍跨騎揮鬼雨,白骨如山鳥驚飛,塵世如潮人如水,只嘆江湖幾人回。」幾人回,他們只能嘆氣。令狐沖夜闖密室,帶著不知名的女子穿行山林,在寒風凜冽的山頂,仰頸喝下一口江湖的酒,伴著幽幽的簫聲,吟出一首,「天下風雲出我輩,一入江湖歲月摧。皇圖霸業談笑中,不勝人生一場醉。」也許沒有人能退出這個心中的江湖。以上三首詩詞,沒有出處,卻帶有一種江湖韻味,想來是出自徐克之手。後來,東方不敗神功大成,准備一統天下,在她的密室,她懷抱妃子思思,口出一句「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雄心一起,無可抵擋,可惜一腔抱負,最後還是逃不出一個「情字」。此詩也是眾所周知,來自毛澤東的《沁園春 雪》。
八:多少雄心壯志,還是隨風而去,東方不敗還能《風雲再起》嗎?!多年以後,在海邊,在顧長風的面前,她撕開面具,滿頭青絲隨心飄散,「天地有情盡白發,人間無意了滄桑」。有情也好,無意也罷,光陰歲月,誰也無法逃避。重出江湖,其實只是一個借口,揮之不去的寂寞,才是真正的夢魘。在苗人的祭禮上,他們唱道:「天地無盡,星辰有光,日出東方,唯我不敗」。但是,問天下英雄,誰又能真正的不敗!?這兩句詩詞,也無出處,料想,也是處於徐克之手。
九:大漠風沙,《新龍門客棧》,有刀有劍,有情有仇,又未嘗不是一個江湖!金鑲玉,一介女子,卻在江湖經歷風雨,她有情有義,她敢說敢做。這名字可能來源於一句古語:有眼不識金鑲玉。一個有內涵的名字,一個復雜的女人,其真正的出處卻不得而知。當金鑲玉在屋頂大唱「蠟燭小曲」的時候,周淮安出現了,他聽到她的名字,評價是「金璧生輝玉玲瓏」,看著自己的前途,他又口佔一絕「龍門山有雨,月圓虎下山。」江湖的人,也只有江湖的命運。這兩句也是沒有出處,估計還是徐克自己寫的。厲害,不愧我佩服徐克這么久,他對江湖的理解真是深得我心,連其詩詞也帶有江湖的醉意。
不過,在我看來,這部新派古裝武俠電影中的經典之作,有一首曲配上的話,真是天衣無縫,絕代雙驕。這就是元曲四大家之一,馬致遠的《天凈沙 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Ⅳ 武俠電影(武俠片)之定義
一般而言,武俠電影專指那刀光劍影的綠林傳奇,在文學素材上可以直接上溯到『莊子』的「說劍篇」、『史記』的「游俠」、「刺客」兩傳,以至唐代傳奇、宋代話本和清代公案的故事,當然還包括近代和當世的武俠小說。期間大多是幻想性濃厚的武俠世界,或借古諷今地虛擬的現實傳奇。事實上是這樣的素材內容為武俠電影提供了一個一個充滿想像力的空間,俠客的武功技藝可以被高度神話化:從飛檐走壁到騰雲駕霧,從十八般武器到掌風鬥法,各種奇幻的招式都可轉化為確切的影像。
中國武俠電影的第一次浪潮是在20世紀20年代。第一部武俠片是天一影片公司1925年出品的《女俠李飛飛》。直接掀起高潮的是1928年5月明星公司推出的《火燒紅蓮寺》,此片將武俠與神怪相結合,賦予「俠」超人的能力,被稱之為武俠神怪片。在《火》片一炮打響之下,其他影片公司追風而動,一下子就冒出《火燒平陽城》《火燒七星樓》《火燒青龍寺》等一批「火燒片」。據統計近40家影片公司參與拍攝,歷時4年之久,出品數量多達227部。《火燒紅蓮寺》的攝影師董克毅不僅創造出「接頂法」,把畫在玻璃上的紅蓮寺頂與沒有寺頂的室內布景巧妙地拍在一起,構成完整的紅蓮寺建築,而且還解決了騰雲駕霧、飛檐走壁、人物變大變小的特技攝影法。
20世紀60至70年代,港台武俠電影興起,時隔近40年後,迎來了中國武俠電影第二次高潮。胡金銓以《大醉俠》《龍門客棧》創造了「詩化境界」的「文人武俠」;張徹以《獨臂刀》成就了體現陽剛美學的暴力武俠;李小龍則以《精武門》中的拳腳真功夫,開創了武俠電影的新紀元。
第三次高潮是在80年代初的中國內地。在拍攝娛樂片的熱浪中,以1983年《神秘的大佛》開始,《武當》、《少林寺弟子》,等一批武打片相繼問世,贏得了市場的歡迎。
進入90年代,以徐克為代表的新武俠電影掀起了第四次高潮。在「新編性」的《新龍門客棧》等一批影片中,加入了「戲說」元素和大量特技,使武俠電影更多地呈現出娛樂性。
Ⅳ 武俠電影的影視賞析怎麼寫
影視賞析也就是影評吧! 武俠電影,我們都很熟悉,幾乎陪伴著我們長大,小學,初中,高中,甚至現在,依然活躍在我們心中,經久不衰,這不僅說明了武俠事業的和技術的突飛猛進發展,更說明了:武俠電影在我們心中扎了根,《笑傲江湖》,《天龍八部》,《獨孤九劍》,《少林寺》,《黃飛鴻》等等,它伴隨著我們走過了人生的前20年,每個男兒,聽起「武俠兩個字」就會渾身來勁,武俠兩字,道出了電影的真諦。
「武」這個字,一向是很神聖的, 而且很神秘!也一向是各位俠客,武者所追求的。然而江湖上如果沒有情,就不能成為江湖!!是情,把他們關聯在了一起,是義讓它有了生機。與此同時,大家都追求好的,完美而神聖的一方面,因此,江湖上用「俠」來代表這種表徵。因此就有了江湖!也就有了俠客,俠者。在江湖上行走的俠客,經過情,義,就形成了--武俠
大家都知道李連傑是現代的武俠明星,起不知道他是因為拍攝這部《少林寺》而出名的
,那時候還是剛出道的李連傑就展現了絕好的影星氣質。
以《少林寺》中覺遠和尚一炮而紅的李連傑,曾經是一代人心中的偶像。多少懵懂少年在看了不下二十遍的《少林寺》後,不但玩會了醉拳、醉劍,更重要的是擺會了覺遠和尚的起手勢,狂熱一點的就直接捲起鋪蓋卷,上了河南嵩山少林寺!俺也是其中比狂熱少一級的那一類。俺們鎮上有兩位帶頭大哥就真的上了少林寺,沒當成和尚,但在山下的少林武校學了2年功夫,回來就做了老大。
隨後的《南北少林》、《少林小子》之類的層出不窮,至今還記得《南北少林》中李連傑踩著竹排站在大江中間,隨著雄壯的音樂把敵船撞了個大窟窿,當時俺們在下面是又跺腳又吹口哨,興奮得不行。那種出手如風似電,說話正氣凜然的氣勢一時之間是傳遍大江南北黃河內外。但很快沒有他的消息了,有關他的傳聞可以寫一本書,其中最離譜也令人最印象深刻的是說他走穴表演武術,在一個深井裡面往天上拋斧頭,被掉下來的斧頭給砸死了!,算了,不說他了。
電影《少林寺》橫空出世,人們都被這部電影給震撼住了。電影里的少林寺和尚們,救唐王,除奸臣,扶正義,濟窮人,個個身懷絕技,尤其李連傑的出色表演,不但造就了一代功夫武星,而且栩栩如生地塑造了少林寺和尚的形象…… 由此,80年代的《少林寺》曾在中國乃至世界影壇掀起一股新風格武術電影熱潮,並使李連傑一舉成為國際級影星。日出嵩山坳,晨鍾驚飛鳥……冬去春來十六載,黃花正年少,腰身壯膽氣豪,常練武勤操勞,耕田放牧打豺狼,風雨一肩挑……」 李連傑,這位大陸的武術全能冠軍有著扎實的功底,華麗的身手和雖不豐富但卻靈氣十足的演技。他精光四射的眼睛似乎是專為英雄人物而生的——他從小就這樣。李連傑火了起來,被稱為亞洲英雄。 李連傑讓人喜愛更是因為他的電影始終有著一種清朗的正氣,他是各路武俠導演實現他們想法的最好代言人。在中國武術的表演方面,李連傑已經達到不可超越的巔峰。 因此,可以說,《少林寺》應該是一個里程碑。俠義電影似乎就是從此走向成熟的。 看這部片子,感覺每一個鏡頭似乎都是夢境,失去親人而創出的醉棍,牧羊女的金鈴,李連傑勉強說出的那句「能持」,李世民為少林僧人免的酒肉之戒。在孩子眼裡,那簡直就是一個童話世界。 「天下武功出少林」。如今,七十二絕技、金鍾罩鐵布衫、大力金剛腿、二指禪、少林棍、達摩劍、少林擒拿手等早已隨著小說、影視而在華人世界中耳熟能詳。
影片中很多影片都是令人感觸頗深的。這部電影出來給當時帶來了的很大的震驚,但是也是影視界的一個寶典,過後很多國家,如日本都想學習中國少林功夫。
下面讓我們來看看這個影片的經典之處:
影片首先介紹少林寺,對少林寺的大致地理位置,和風俗習慣做了簡單的介紹。
這些看似多餘,其實,這些正是影片的精心安排之處。讓少林寺現在人們心中扎了根,然後為後面的寫到隋末的中動亂局勢,和,經常的戰亂不斷,人民痛不聊生的苦坎生活,更能對比之下,突出在王仁則的管轄之下,的民生的凋敝。
然後通過一個轉折,寫到本影片主演李連傑父子在百般折磨下,最後終於爆發了,覺遠父親被殺,他在同伴相助下逃離了苦海。
幾經波折,來到了少林寺,雖然下的有點懸疑,畢竟一個身受重傷,且手無分文的人,並不是那麼容易的跑到少林寺的。我們撇開這些不談,到少林寺後,通過寫當時,大批貧困人民無家可歸的情形,以及人民無東西可吃的貧困現象,在這種情況下,這個覺遠來到少林寺。百般曲折下終於在,各位師兄和師傅的勸導和幫助下。留在了少林寺。在少林寺,通過在師兄弟們和師傅,以及師傅的女兒幫助下,很快的融入的少林寺這個大環境。
通過吃狗肉和師兄弟們山外聚會一事,說明了,大家來的少林寺,雖然是為了才出家。但是。他們的各種變現都說明,他們很多是由於王仁則的迫壓下,才不得不遁入空門。
通過他們的一塊聊天,生活,覺遠了解到了,大家同時天涯淪落人,然後再師兄弟們,的幫助下,覺遠開始學武。
在少林寺期間,相互交替的播放,王仁則領導下的人民生活,火動亂。同時播放,覺遠在少林寺的生活。這些相互映照。更能突出影片主題,讓人們的心,越來越偏向主角。
影片中,還有一個細節,向我們展示了一個道理,要學會一樣東西,是需要堅實的基礎功的,而且,不能急於求成,沒有好的根基是學不好的。影片中描述,覺遠剛開始在少林寺和師兄們一起來練功的時候,感覺師兄弟們在練功,自己卻整天在練習一些基礎的。感到師傅不教他功夫。但是急於報復仇的他,受不了這種生活, 就私自逃離了少林寺。
在逃離少林寺期間,故事出現了兩個巧合:
第一個:是覺遠在以前受恩於白姑娘的照顧,才得傷勢復原,但是,一個在少林,一個在寺外,因此,並沒有感情基礎。本影片雖然主要不是這點。但是要通過這點,反應主人公的吸引力,另外,感情是每個電影必須的。導演安排了,白姑娘被王仁則捉去的這個巧合,不僅讓大家。心情不禁一緊。擔心白姑娘的安慰。通知增加了影片的曲折性。同時,通過,覺遠的報仇,把白姑娘救出來。同時說明。他自己的本領不夠。不能報了仇。而要等到回去在加修煉。雖然這點有點異想天開了,覺遠在厲害,也不可能一個人闖進,重兵把守的王仁則的府邸。
第二個:是覺遠在這次行動中遇見了,最重要的一個人---李世民。他在這個影片中啟動了很大作用,一是為了歷史的必然和耦合性。而是因為,就算覺遠武功再高,就算少林寺再強,也不可能同王仁則的大軍相抗爭。因此,影片通過這種安排來替覺遠報仇。同時也給本影片一個完好的結束。
這次事件之後,覺遠又回到少林寺。在師傅和各位師兄弟的原諒下,覺遠感到了自己武功的差勁,並且明白了基本功的重要。因此, 他開始,努力練功。雖然只是簡單的幾個鏡頭,卻突出了,覺遠的用功程度,和進步之快。
然後就到了最關進的情節,通過,護送唐王李世民渡過黃河,安全離開,他們終於得罪了王仁則。在覺遠和師傅,和師兄弟們幫助李世民渡過黃河之後。已經知道了得罪了王仁則這個凶神惡煞。就把他逐出了少林寺。覺遠也知道,這是他們不想讓他在少林寺等死。這一段時間在一塊的生活,讓他們都惺惺相惜。互相協助。不忍心看著他去送死。雖然,覺遠自己也知道這是大家為了他好。但是他自己認為:這個時候應該放棄自己的生命危險。不然他可能要連累整個少林寺。這從側面反應了他的不以自己的利益而犧牲大家的利益的江湖道義性格。雖然他在少林寺時間不長,但是,畢竟是有感情的。從最後覺遠又自己跑回去,又被趕出來,這段來看,本來是沒有必要的,因為到最後他趕過去就可以了。但是導員這樣安排,卻更能反應覺遠和他的師兄弟們之間的感情之深。
該來的終於來了,在漏網之魚的報告下,王仁則大怒。率大軍進攻少林寺。准備一手毀了佛家聖地。從剛開始對聖地的描述。對比說明了王仁則的殘忍。另外。從佛家慈悲為懷的方面講。方丈為了保存少林寺,和覺遠。而寧願自己被大火火火的燒死。這點精神是感人的,沒看一次,我感動一次。最後王仁則終於沒有放過少林寺。盡管武僧們在奮戰。但是,效果不是那麼好。
但是電影又不能這么結局,因此,我們轉折性的人物李世民帶領軍隊渡過了黃河。這已是一個最好的,結局。雖然不可能這么巧合。但是這里不是重點。最好,在李世民大軍和少林武僧們的配合下。開始結尾的打鬥,當然,武僧裡面很多都視王仁則為大仇人,最終卻安排覺遠和王仁則對打。一是為了突出覺遠這個主人公。而是雖然影片裡面說很多都是被王仁則迫害而流落少林。但是,那並沒有顯示,真正顯示的是覺遠的父親被王仁則殺害。因此,有覺遠收尾。至此,影片已經到了尾聲。
影片中有很多的地方得到大家的認可,雖然有瑕坯,但是還是遮擋不住他的偉大影響
這部影片一直是大家頗為流傳的影片。百看不厭!!
Ⅵ 如何評價張藝謀電影《英雄》
影片評價
正面觀點
影片主要角色均著純色且色彩亮麗的服裝,配純色裝飾,極富個性,充滿了寓意。不同的顏色似乎也暗示了四位主角的不同命運,也成為本片在藝術上的一大成就 。
《英雄》是導演張藝謀面對電影全球化和商業化的背景,實現自身藝術轉型的
一個重要標志。明星雲集,場面宏大,畫面精美,武打設計揮灑寫意,將中國傳統意境於動作片的暴力美學造型相結合,創造了中國大陸電影新一輪的票房神話和電影產業化模式。美國《華爾街日報》認為:「《英雄》真正拉開了中國大片時代的帷幕」。同時,《英雄》在商業與藝術之間的宏大敘事策略,也在知識分子、普羅大眾、官方意識形態和電影專業人事件引發了激烈的爭論 。其風格、色彩、意境的東方風格,美輪美奐的視聽奇觀,華語大明星的組合,杜可風、程小東、和田惠美、譚盾等跨國跨地區製作團隊的建構,為後來中國的商業大片提供了可以復制的模式[ 。
《英雄》帶來的電影產業化運作的模式也是頗有啟示的。從前期的策劃籌備、類型片明星制,到拍攝製作,最後宣傳發行,《英雄》呈現給人們的,是一整套迥異於國產電影以往操作路數,卻又完全符合商業規律的市場化電影運作範式。《英雄》上映2個月,國內票房就達到2.5億元人民幣,毫無疑問,《英雄》獲得了國產電影空前的商業成功。從某種程度上說,《英雄》是中國電影產業化道路的一塊里程碑,它在藝術和商業結合的中國武俠類型片的發展上,有著豐富的啟示意義。
《英雄》在西方受到廣泛好評,但由於語言和文化的差異(在外國上映的《英雄》為漢語發音,外文字幕,而電影本身的故事情節對於西方人來說比較復雜,但對於受中華文化影響的東亞圈來說又過於簡單),許多西方觀眾只為電影的圖像美感嘆為觀止,卻難以理解電影要表達的內容和精神實質 。美國影評家羅傑·埃伯特認為,《英雄》在結構上模仿了黑澤明的《羅生門》,但張藝謀第一次使武俠電影具有了詩意。美國《紐約時報》以兩個版的篇幅報道了《英雄》在美國上映的盛況,評論稱:「《英雄》這部中國電影,經典得就像中國的《紅樓夢》,也是我們美國奧斯卡的無冕之王。」製片人張偉平評論到:「《英雄》這部電影在北美延遲了2年才上映,卻依然受到北美的歡迎,登頂首周票房冠軍,真為我們國產片長志氣。 」
2005年美國《時代》雜志評選「2004年全球十大最佳電影」,張藝謀執導的《英雄》及《十面埋伏》並列第1名,這也是華語電影首次被《時代》雜志評選為第一名,雜志對張藝謀兩部武俠巨制贊譽有佳,認為影片無論色彩的運用、動作設計及攝影畫面都是上乘的創新。
總之,《英雄》是內地大片的開山之作,也為內地賀歲影片增加了一個新的類型:武俠大片,這在中國電影產業發展的歷史上應當被濃濃地寫上一筆 。
反面觀點
影片劇情太過於單薄,不足以支撐起90分鍾的長片電影,電影本身的故事情節對於西方人來說比較復雜,但對於東方人來說,卻又過於簡單[23] 。情節缺少那種貼近生活的真實。感覺到人物性格的前後發展變化比較突兀,斧鑿痕跡比較深,失去了真實性。給人的感覺是演的不是人,而是神。主角給人不夠豐滿的感覺。一個至關重要的人物,由於在影片中相對的黯然失色,沒有達到「把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的那種催人淚下的悲劇色彩。影片的場景雖然壯闊、美麗,但是藝術的真實卻不允許誇張過度,秦國的文武百官、士兵總是像蝗蟲似的出現在畫面上,十足是一群無能之輩,其實正面人物往往需要反面人物的陪襯,而且要恰到好處進行對比,否則總是給人做戲的感覺。那樣的場景雖然比較大一些,但是對塑造人物,烘托情節的發展卻未見得是合理的 。
摘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