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產電影 > 中國電影市場雜志

中國電影市場雜志

發布時間:2022-05-04 02:59:47

❶ 中國影視類雜志銷量排名

看電影》的發行量是60萬份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426433/

〈電影世界〉不如〈看電影〉,自稱是36萬6840冊
http://www.gotoread.com/mag/7972/

《環球銀幕》
自稱21萬http://www.gotoread.com/2002/magazine/advertise/inc.asp?

❷ 中國最權威的電影雜志是哪本

最權威應當是《大眾電影》
最好應該是《看電影》,其次是《電影世界》
伴隨著中國電影共同成長

應該說,新中國成立後,電影才真正做到了普及,並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成為國人心目中最繁盛的精神圖騰。

而作為電影最直接的衍生品———電影雜志,也成為熱衷觀影者最重要的精神食糧。

現在專業非專業的電影雜志,怕也有幾十家之多。但要說到歷史悠久,受眾群最為廣泛的,當算有50年歷史之久的《大眾電影》。

在它的高峰期,大概現在所有雜志發行量綁在一起,都對之望塵莫及。「文革」前《大眾電影》最大的貢獻是推出了「百花獎」,這是周恩來總理提議的,由群眾從這本雜志上取得選票,選出自己最喜愛的電影和演員。最初的百花獎只辦了兩屆,1962年的最佳影片是《紅色娘子軍》,1963年是《李雙雙》,隨後便中途夭折,直到1980年,「百花獎」才再度爭奇斗艷起來。《大眾電影》也進入它的黃金期,不僅是電影期刊界的龍頭老大,更成為剛脫掉一身藍、一身黑的人們心目中一塊響當當的時尚晴雨表。在這之後,各電影製片廠也辦起了各自的電影雜志,比較有影響的有《電影世界》(長影)、《上影畫報》、《北影畫報》、《電影故事》等。

進入90年代後,隨著中國電影格局的變化,《大眾電影》已不復當年的風光無限。幾經改版,仍無太大起色,但它仍堅持對國產電影密切關注。而由《大眾電影》種植的「百花獎」,因種種原由,已是明日黃花。世紀之交,雖然中國電影仍是門庭冷落,但世界上最龐大也最具觀影經驗的影迷群落已經逐漸成熟,新的電影期刊熱潮隨之發起。發祥地在冰城哈爾濱,首家是《電影世界》,改版後叫《電影show》。

緊跟其後的是《看電影》(其前身為峨影廠創辦的《電影作品》),此雜志現已成為國內銷量最大的電影雜志。這兩本雜志一面世,便註定是影迷色彩濃厚的風格,其編輯人員皆年輕並有著豐富的觀影經驗,但並非科班出身。兩本雜志在視野上都力求面對世界影壇,好萊塢是重中之重,這也是為了符合中國當下影迷的觀影趨向。

在它們之後,《新電影》於2002年在北京創刊,其前身即是《北影畫報》。隨著《看電影》遷往上海,中國電影期刊在現階段暫時呈三足鼎立之勢。除此之外,各類DVD相關刊物也紛紛出籠,成為電影期刊界的又一支生力軍,其能量不容小覷。

中國電影期刊現在已做到了與世界同步,並伴隨著新中國電影有了半個世紀的漫長征程。有人曾說就算中國電影「死」了,這些期刊還能存活下去,但願這不是事實。大家都有著唇亡齒寒的危機感,應會更健康一些,更理直氣壯一些。

後記:《大眾電影》是隨著新中國的成立而創辦起來的,它的宗旨即是介紹國產電影,所以某種程度上來說,中國電影和電影市場的起伏跌宕也深深影響著《大眾電影》的興衰起落。上世紀80年代正是全民熱衷於電影的火熱時代,《大眾電影》在黃金時期最高銷量達近千萬冊。對於如今的電影雜志,這幾乎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雖然背後有著濃重的時代原因,但其中令人最感無奈的,恐怕仍是中國電影長期疲軟所造成的。

❸ 西方勢力對中國文化滲透的新特點是什麼

冷戰結束以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把其戰略目標轉移到了中國,在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的同時,美國固守其「冷戰思維」,抓緊時間利用其各種手段來進行顛覆滲透中國的活動。其中,文化滲透作為一種又古老又新潮的手段,愈來愈成為西方國家的新寵兒。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全球化的不斷加快,世界已由分散世界進入到整體世界。互聯網的發展更是使信息流通更為快捷,也為文化的傳播提供了便利的條件。但科技是把雙刃劍,在信息技術給我們帶來便利的同時,我們也更應該意識到仍有不少西方勢力妄圖通過網路手段來干擾我國的社會穩定和傳統文化。2011年以來在北非、阿拉伯世界發生的顏色革命充分表明西方通過網路進行文化、政治滲透的能量是巨大的,對我國的社會穩定造成了重大挑戰。
我國已經進入改革的深水區,與此同時,一些尖銳的社會問題和社會矛盾也逐漸暴露出來。目前,我國的社會分層進一步顯著,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社會流動存在固化現象。社會規范和道德的缺失使得我國社會處於一種亞健康的狀態,理想信念的缺失,對西方宣傳的所謂「美好生活」的嚮往等等,這些因素的存在都成為西方進行文化滲透提供了土壤,而通過網路這種新的傳播形式,西方對我國進行文化滲透的手段和樣式也層出不窮,呈現出新的特點。
一、 目標人群青年化
中國的新生代人群大都是伴隨著改革開放、經濟全球化、信息時代發展而誕生的。第一,新生代人群對於新鮮事物的接觸能力強,興趣度高。加之大都是獨生子女,因此這一代人群很容易從父輩那裡獲得到更多的資源,由於對資源的佔有度和支配能力的增強,使得其對獲得新鮮事物的速度也就增強。第二,當代新生代人群大都沒有經歷過艱苦的歲月和大的社會變革,享樂主義和消費主義的盛行是新生代青年的一大特點之一。第三,追求個性和自我的個體心理因素的影響,叛逆、樂意嘗試和發現新事物也是青年階段的特點之一。對新鮮事物的高接受能力、資源獲得速度的加快,享樂和拜金思想的蔓延,追求自我個性等特性,恰恰符合西方所推崇的價值觀念,也給網路的傳播提供了土壤,因此自然而然的成為了西方重點攻堅的目標。
以往文化滲透的對象主要是我國的黨政人員、公眾人物以及其他有聲望的社會人士,但由於其接觸壁壘較高,作用較小,影響較弱,不易攻破等特點,使得西方勢力由針對社會上層人士轉為針對社會基層人士,而青年是基層群體中最易攻破的。
西方勢力通過文化對中國青年進行網路滲透的手段目前已經達到了史無前例的地步,網路使得電影、音樂的傳播更加便利。把西方價值觀和意識形態通過電影、電視劇的手段來進行文化滲透是西方國家的慣用手段之一。根據《2015年中國電影產業觀眾觀影行為分析報告》中所調研的數據指出,18歲-30歲之間的人群已經佔到了人群總和的70.46%,18歲-25歲之間的觀眾佔到了35.77%,是中國電影市場的絕對主力,這也側面反映出了我國的電影消費人群主要在青年。也意味著通過電影來對青年進行文化滲透是一條捷徑。在國產片與進口片傾向對比中,進口片的傾向對比佔到了58.54%。數據已經表明青年群體對進口電影的傾向是很大的,如果再使用互聯網手段,那麼其效果會大大加強。而目前來說出現的一個新的特點是,我國的一些國產電影、電視劇的內容也逐漸向西方價值觀看齊、並攏,某些國產電影在其內容上毫不保留的把西方崇尚的消費主義、拜金主義展現出來,並且還美名「自我奮斗」、「自我實現」所得到的,具有極大欺騙性。通過華麗的服飾和裝扮,出入高檔消費場所,駕駛豪華汽車,語言對白之間無不透露著對享受、戀物的崇拜等等符號性的手段來凸顯其價值理念,這些電影的目標人群恰恰是青年人。即便是這些電影所體現的價值觀念已經在社會上產生重大爭論時,國家媒體進行大范圍的批駁時,但是不少青年人群對此仍然樂此不疲,對其宣傳的理念仍津津有味,並且不斷吸引著更多人前來觀看,在網路上更是具有極大的號召力。這種具有「西方價值的自我內化」傾向的電影、電視劇比西方直接進行文化輸入顯得更為可怕和危險,因為這表明,中國的一些文化產品製造商和從業人員已經把西方的價值觀念作為其實現經濟利益的最快捷、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而網路則成為其利益最大化的最大推手。為了實現其經濟利益而逐漸喪失了立場。也更顯示了西方對我國進行文化滲透已經產生了其想要達到的效果。
此外,一些針對青年的網路文化產品,打著「勵志」、「青春」的幌子來吸引青年群體,但是在其內容上卻自覺不自覺地,通過暗示性的方法和物體呈現將西方的倫理和價值滲透到這些文化產品上,最明顯的就是在部分影視作品中加入西方宗教成分,例如舉辦西方宗教式婚禮,不同影視場合出現神職人員,飲食、言談舉止無不透露著對西方價值觀念的崇拜和嚮往,這種具有傾向性的文化影視作品對尚不具有明辨是非能力的青年群體來說無疑是正中西方勢力下懷。而網路流通速度的快捷使得這些文化影視產品以最快的速度展現在青年面前,對於管理者來說是一個重大的挑戰。
西方勢力還通過大量色情、庸俗的文化產品來對我國青年群體進行滲透,青年的模仿能力和叛逆,青春期的躁動和對自我的思考都成為西方勢力重點進攻的目標之一,西方勢力利用中國在性教育上的空白,通過在網路上散播色情、庸俗文化產品,使得青年喪失意志,頹靡和分化青年群體,進而削弱青年群體的整體凝聚力。 青年群體,特別是高校中的青年群體已經成為西方勢力爭奪的重點對象。西方勢力通過各種網路渠道,通過微信、微博等新的社交工具,不斷在互聯網上發布文章、利用新聞事件製造社會熱點吸引眼球,從而在新聞事件中植入西方的價值理念,對涉世未深、政治敏感度不高的高校青年來說誘惑力極大,在缺乏有效的明辨是非的機制引導下,青年群體很容易被西方勢力所利用,對我國的整體文化安全造成影響。
青年作為國家的未來,對未來我國各項事業建設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網路已經越來越成為青年群體生活中的必需品,如何把握和指導青年群體正確面對西方的網路宣傳和文化滲透,如何把一些政治目的險惡、良莠不齊的糟粕文化給消除掉也是各級部門需要認真研究的問題之一。傳統「堵」的方式已經不適應當前的形勢環境,如何利用巧妙的辦法引導青年群體明辨是非也是各級部門要研究和加以重視的。
二、宗教傳播網路社交化
宗教滲透是政治活動而非宗教活動,政治惡意性是其核心的特徵。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意識形領域推行和平演變戰略,利用宗教對抗和削弱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以此實現向社會主義國家的滲透是他們的慣用伎倆 。
西方勢力目前採用的「宗教+互聯網」來進行文化滲透是西方勢力屢試不爽的手段之一,互聯網傳播有低成本、難監控、匿名性、受眾廣的特點,為境外敵對勢力對我國進行宗教宣傳和滲透提供了絕佳的前提條件。他們設立宗教網站和網頁,進行視頻傳教,電子教義傳教,建立網路宗教活動平台及互動機制,包括網上教堂、網上彌撒、網上論壇、網上遠程進香等; 設立宗教網路學校,招收網路學生和信徒,建立宗教電子教務;設立宗教電子商務,進行宗教書刊和宗教用品銷售;還通過大量群發電子郵件進行傳教等。 然而傳統的互聯網手段已經顯得有些過時了,現在的「宗教+互聯網」已經達到了一種新的階段,特別是社交媒體的興起,使得這種手段的傳播方式更加便利,更加便捷和有效。特別是西方國家採用的臉書、推特等新興社交傳媒方式,在2011年前後北非、中東發生的「顏色革命」中已經被證明其強大的擴散和整合功能。2011年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在華盛頓喬治大學發表演講。希拉里表示不僅要用阿拉伯文和波斯文發送「推特」消息,而且還要用中文及俄文發布「推特」消息。事實已經證明,「推特」在進行文化滲透和顏色革命進程中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也極大地改變了地區局勢的轉變。
據《宗教與世界》雜志提供的材料顯示: 具有濃厚宗教色彩的中文網站大約就有 1040 個,天主教的有 160 個,70%設在香港、台灣地區; 基督教的有 380個,一半以上設在港台,105 個設在北美、歐洲和東南亞。其中一些網站、網頁已經成為境外勢力利用宗教對我國進行滲透的重要渠道之一。
部分西方勢力也利用中國的微博、微信、QQ等社交工具,建立有關宗教的公眾號和微博賬號,或者採用一些其他的名稱,隱蔽的進行傳教、宣傳活動,通過社交媒體網羅社會群體,利用其所謂的「傳播福音」來吸引群眾,組織有關活動,從而在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到中國的各個社會群體,使各個「聽眾」和「信眾」自覺不自覺地踐行其宗教意識形態。
社交媒體的零距離互動,極大地縮小了傳播者和受眾者之間的距離,使雙方可以獲得更加貼心的接觸,這也為其擴大受眾人群打破了重要的接觸壁壘,從而更好地使受眾者從內心深處接受其宗教傳播理念,明代儒學大師王陽明說過:「破山中賊易,攻心中賊難。」的確,在新的互聯網背景下,社交媒體的廣泛使用已經為宗教傳播破除了「心牆」,部分社會成員對社會的不滿和個人的困擾也可以藉助這種方式進行有效的發泄,同時也可為西方勢力拉攏我國群眾奠定了技術和心理條件,也為我國的社會管理帶了更大的困難。原有的「宗教+互聯網」已經轉變成為更具吸引力的「宗教+社交媒體」模式。
面對波譎雲詭的全球局勢,正確利用社交媒體進行社會管理,也成為了政府和社會值得注意和思考的問題之一。在網路社交媒體中掌握主動權,防止西方勢力利用「宗教+社交媒體」進行文化滲透是擺在政府和社會的一大課題,值得研究和思考。
三、爭奪網路話語權隱秘化
在互聯網的匿名性、開放性、隨意性的特性下,我們很難分辨出哪些「網路聲音」是真正的為國家、為社會擔憂的愛國者,哪些是不懷好意、另有企圖的「特洛伊木馬」。網路時代中,對話語權的爭奪愈發激烈,語言愈發極端,而其背後的身份我們卻不得而知,這就造成了整個網路空間中,我們無法詳盡的得知這些發聲者的目的是什麼?這些因素的干擾,成為了新形勢下的西方對我國進行網路文化滲透的新特點之一。
話語控制是文化滲透的關鍵環節。話語佔領也就是權力佔領。福柯在論述知識、話語和權力的關系時,提出了「話語就是一種權力」的觀點,這種觀點反映了當代社會的文化現實。
網路的大眾化和普及已經成為了新形勢下的傳播環境的主流。網路正以其強大的力量逐步取代電視、報紙、電台在傳播信息的地位。輿論場是話語權爭奪的主要場所,也是進行文化滲透的絕佳機會之一。網路話語權的爭奪對大眾輿論起到了不可小覷的作用。傳統的網路話語權往往是依靠行動者主動發布文章,發布新聞等消息來吸引群體,從而爭奪輿論場。而現在的一大新特點在於,西方進行文化滲透往往採用新聞評論的方式來進行,他們不會主動發布文章或製造新聞,而是依靠現有的新聞熱點和社會事件進行評論和分析,在既有的新聞事實基礎上來主導輿論,形成「意見領袖」。換句話說,社會熱點和社會事件的產生對西方勢力來說是一個主動出擊的好機會,他們可以以旁觀者、評論者的角度對事件進行傾向性的評價,利用隱諱的文字和語言來評論社會熱點,從而在內容上發布損害中國社會利益的言論,並宣揚其西方社會的優越性。
由於互聯網的匿名性、開放性和隨意性等特點,使得西方勢力很容易地介入到社會熱點和事件當中去,依靠大數據的整合和社交媒體的傳播,他們很容易地對一個社會熱點和事件可以迅速的形成全面、直觀的分析和判斷,並找到其要害和紕漏,一旦加入其價值觀和意識形態,那麼對輿論就有著不可估量的引導性作用。如果一旦發現輿論風向發生了轉變或者對其不利,他們又會很容易地退出或消失。但對於缺少完整的信息來源、對社會熱點和事件缺乏理性分析的部分網民來說,這極易掉進西方勢力所設下的輿論陷阱。 此外,評論話語形式的多樣性也極大幹擾了輿論的正常導向。進行文化滲透可以有多重方式,可以對社會熱點進行「流氓式」地、「口無遮攔」地炮轟,也可以是含沙射影的諷刺和嘲弄,也可以是對比性的評論,加之「網路水軍」的機制,使得部分評論得以迅速擴散和放大,以至於對整體社會輿論的走向產生重要的影響。
輿論是一種特殊的文化形態,網路的傳播為輿論的發生和演變提供了絕佳的場所,每一個網民、每一位互聯網的使用者都會成為參與輿論的因素。針對於網路話語權的隱秘化特點,各級部門有必要建立起一套幫助網民和群眾明辨是非的互聯網解決方案,增強網民的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強網民的理性思維能力是社會和網路管理者要重點注意的。
四、語言西化和暴力化
我國的網路文化環境中的語言環境西化和暴力化的趨勢明顯,主要是通過網路游戲的發展衍生而來。西方電影、電視劇的傳播也進一步增強了這種態勢。主要表現為自日常的網路對話中大量使用拉丁字母,使用污穢語言文字,用影視作品對白相互交流等形式。而在日常生活中,大量的網路語言也已滲透到日常的交往中。
語言的西化和暴力化是上述三個特點所派生出來的。根據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2016年發布的《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已達到6.88億,互聯網普及率達50.3%。新增加的網民群體中,低齡(19歲以下)、學生群體佔比分別為46.1%和46.4%。網民以10-39歲年齡段為主,比例高達75.1%。其中20-29歲的網民佔比最高,達29.9%。從數據中可以看出,青年群體仍然是網路的主要使用者。而網路游戲的目標市場又主要以青年群體為主。因此青年在網路游戲或其他社交活動中都會使用網路語言。拉丁文字和其他西方語言文化在網路游戲中得以滋生和發展,對我國傳統語言文字的文化生態是具有挑戰性的。當青年群體沉溺於網路世界中時,其游戲中所使用的文化符號便潛移默化地植入到其行為和思想當中,並在離開虛擬世界後繼續發生作用,在日常生活中不斷用「游戲語言」來交流,久而久之其「游戲語言」中所體現的西方價值觀便會映刻到其行為上。語言是表達思想的工具,而青年群體大量使用拉丁文字和西式語言,正是西方勢力所要達到的效果。從語言上來進行文化滲透,是西方勢力的慣用手段。藉助網路游戲,更加快其傳播速度和影響廣度。目前諸多網路游戲中,暴力化的場面層出不窮,暴力化的語言更是伴隨著網路游戲的發展而進一步蔓延,因此語言的西化和暴力化,與網路游戲的普及有著密切的關系。
由於網路話語權的隱秘性,我國的網民很難分辨出敵我實力,因此如果西方勢力在輿論場或其他社交場合使用暴力化的語言,那麼對我國的很多網民來說,其煽動性就會增強,社會的對立性就會增強,極大惡化了我國的整體網路文化生態。
五、結語
總體來說,互聯網已經成為我國與西方國家意識形態和文化爭奪的熱點場所。全球化背景下的互聯網時代已經不能阻擋信息的傳播,我們不能閉門造車、固步自封,要敢於面對新形勢下的世界格局,主動出擊,在互聯網上占據主動權。牢牢把握住青年群體的思想動向是防範西方進行文化滲透的大前提。對於話語權的爭奪,我們更要敢於「亮劍」,敢於說話。文化是具有潛移默化性質的,我們也要充分利用互聯網,在網路陣地上,樹立起文化自信、文化自覺的大旗,不斷豐富我國的文化軟實力。我們需要依靠互聯網,進一步挖掘我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和精髓,我們也要依靠青年群體和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娛樂、文化形式來傳播和弘揚我國的傳統和現代文化,使「軟實力」真正「硬」起來。通過對上述特點進行分析,我國各級部門要建立起一個完整的互聯網文化戰略體系,為我國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一個良好的網路文化氛圍。
注釋:
匡長福.淺談西方對華文化滲透的新路徑.形勢與政策.2011(5).50.
莫岳雲、李娜.境外宗教滲透與高校意識形態安全的幾個問題.湖湘論壇.2014(2).106.
龔學增.關於抵禦境外勢力利用宗教對我滲透的幾個問題.當代中國民族宗教問題研究(第3集).2008.
金民卿.西方文化滲透的程式與路徑.馬克思主義研究.2008(8).105.

❹ 國內市場上有哪些電影類的刊物

雜志的話主要是《看電影》和《環球銀幕》兩本

《看電影》是以學刊轉型的雜志的成功代表。其前身是電影理論雜志《電影作品》,原刊物極具藝術性和風格,但是也由於太小眾,幾年前開始「變臉」,利用封面設計巧妙淡化「作品」二字,凸顯「看電影」,內容上迎合、滿足DVD碟友的需求,以國外最新的碟片資訊、超級碟蟲的影評、鮮艷清晰的海報和劇照,幫助碟友淘碟、讀碟、品碟。與廣大影迷形成了十分良好的交流。
該雜志由四川峨影廠為出版方,在哈爾濱出刊,雜志社現在搬到了上海,在北京、上海、香港、洛杉磯、柏林、巴黎、首爾都設有工作站,該雜志經常能采訪到電影界重量級的人物和重要的電影事件。
《看電影》為旬刊,全銅版紙彩色印刷,品牌廣告連篇累牘,在報攤上暢銷,被譽為「中國影迷第一刊」。每月發行的三本刊物中,兩本普通版,每月5日和15日發行,12.8元/本;一本看電影午夜場,每月30日發行,16元/本,集中推出電影的各類專題。
總體來說,《看電影》是份很大眾也很出色的電影雜志。

<<環球銀幕>>是中國第一本以介紹國外電影、影星、娛樂資訊為主的雜志,引導和見證中外影視文化交融的全過程,20年的文化積淀,歷久彌新,鑄就今日品牌輝煌。
全國唯一一本以全球影視文化為視野的雜志,視角獨特。

據我所知《看電影》沒有網址,環球銀幕也貌似沒有網址

電話和社址的話雜志裡面應該有,可惜我電影雜志好久沒買了~~

❺ 中國電影現狀和未來

藉助於開放改革的歷史潮流,中國電影從90年代中期以來生產力有所提高,市場穩步擴展,國產影片的產品競爭力逐漸增強,電影業似乎正面臨一個步出困境、再度振興的契機。同時,國產電影的數量和質量與電影市場要求仍然不相適應,電影市場現狀與電影市場潛力之間還存在明顯差距,進口影片與國產影片、市場「大片」與普通國產影片的市場份額、票房份額的嚴重失衡,大城市市場與中小城市和農村電影市場的巨大消費對比,特別是發行業、放映業與製片業利益沖突的激化,則說明中國電影業的發展正處在一個重要而關鍵的發展和調整時期,甚至可以說是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一歷史機遇 1979年,中國電影曾經創造293.1億的觀眾人次紀錄,這一數字意味著當時10億中國人人均年觀影次數近30次。但80年代後,中國電影的觀眾人次卻連年減少,盡管這期間仍然有一些國產影片的觀眾人次過億,但從總體上來說,除了產量還基本維持以外,電影的觀眾人次、放映場次、票房收入和發行收入以及銀幕數量都呈明顯的下降趨勢。 這一下降趨勢直到1995年才開始出現明顯緩解。1993年至1994年的電影體制改革初見成效後,紀念世界電影誕生100周年和中國電影誕生90周年的國際性話題重新將觀眾從對電視的關注中引向了電影,引進國外10部大片刺激了多年疲軟的電影市場,以及都市消費社會創造了越來越高的文化消費慾望等,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使這一年成為了中國電影業期待已久的一個歷史性轉機,但電影事業從總體上來看,還是處在生長和發展時期。 1.發展中的電影生產 90年代以來,中國的電影平均年產量基本處於世界各國、各地區電影產量的前5名之列。從90年到97年,中國電影總產量為1,079部,平均年產量約為135部。其中92年產量最多,從96年開始明顯減少,97年產量最低,比平均年產量低約35%,是90年代以來中國電影的一個低產年。 電影減產是一個全球性的現象,世界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電影產量從總體上來說都呈逐年下降趨勢。但是,中國電影產量如此明顯地減少恰恰出現在電影票房收入大幅度上升的時期,同時中國的電影市場對影片量的需求還遠遠沒有得到滿足,因此97年的電影大幅度減產仍然是一種不正常的現象。 美國近年電影平均年產量約在350—400部左右、印度為450部左右、香港為150部左右、法國為100部左右、巴西為60部左右、英國為40部左右、台灣為20—30部左右、墨西哥為10部左右。從絕對數量來看,中國大陸電影90年代平均年產量135部,可以說是電影生產的大國之一,電影年產量約為世界投入商業發行的電影產量的1/30。 從投資規模來看,近年來中國電影的投資規模也有逐年擴大的趨勢,每年都有幾部投資超過1,000萬元的大製作影片,如《鴉片戰爭》已經創造了單片投資近億元的紀錄。 在世界范圍內,為了與電視競爭,為了提高電影的藝術和技術質量,也為了增加電影的市場佔有率,電影的投資成本越來越高。1996年美國電影的平均成本為每部3,980萬美元,1997年為5,340萬美元,增長34%。1997年影片平均發行宣傳費用為2,220萬美元,每部電影實際成本高達7,560萬美元。(注1)近年中國電影生產的平均投資規模盡管不到美國電影的1%,但也有較大幅度的增長。1980年平均投資40萬,1992年為150萬,1997年則在300萬以上,年增長幅度為10%以上。預計1998年電影的投資規模還會有所擴大,平均成本約在350萬元人民幣左右(注2)。這一投資規模已經接近了1997年香港普通影片300萬—500萬的投資規模。電影投資的增加,為提高電影的創作、製作水平和藝術、技術質量提供了經濟前提。 2.復甦中的電影市場 盡管80年代世界電影都面臨不同程度的市場危機,但從9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各地區電影的票房收入卻有增有減,香港從95年的13.39億港幣的票房收入,到96年減少到12.22億,97年則減少為11.90億,遞減8.7%、2.5%,而美國電影國內外票房收入卻在逐年上升,國內收入從96年的50億美元到97年超過了60億,創造了歷史新紀錄。 從1995年開始,中國電影觀眾人次也開始緩慢回升,電影的票房收入則增長迅猛。1995年,全國票房增長幅度平均達到15%,上海則達到40%,北京更是達到80%,而且還保持了三年的持續增長(1995年9267萬;1996年1.1億;1997年1.2億)。 隨著電影市場的升溫,電影消費者的數量和消費水平也在提高。1995年,上海和北京都從1979年以後首次出現了觀眾人次上升的趨勢。據1997年6月《中國電影雜志社》、北京市電影公司等機構所進行的「北京電影市場消費調查」所統計,在觀看電影的觀眾中有46.42%的觀眾平均每月都看一次電影以上,這說明電影的消費市場正在擴展。(注3) 此外,中國電影也開始面向國際市場。據不完全統計,1997年中國電影公司共向國外電影市場輸出國產影片126部次,銷售總額達3,816.5萬元,比1996年增長了300%(注4)。這表明,中國電影在尋求海外市場方面取得了明顯進展。 3.變革中的電影體制 90年代中國電影體制的改革一直是在巨大的市場壓力下曲折地展開的。電影體制改革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製片業的改革。首先,增擴了電影製作機構。電影製作機構原來只有16家國營電影製片廠,後來南京、天津、山西、江西、黑龍江等都成立了電影製片廠。再後來,萬科、大洋等民營企業也開始電影製作。1995年一半以上的國產影片是由民營企業投資生產的。這一改革,使電影的生產規模擴大,也為電影生產引進了競爭機制。其次,電影的出品權逐漸擴大。原來只有16家國營電影製片廠擁有電影出品權,1995年廣電部電影局批准了其他國營電影製片廠的出品權,同時因為放鬆了生產指標的控制,許多民營企業也可以通過間接的方式獲得電影出品權。廣電部電影局1997年12月24日還發布了《關於試行「故事電影單片攝制許可證」的通知》,規定在中國大陸的國有省級以上和具備相應條件的地市級電影單位、電視台、電視劇製作單位,均可以國家倡導的、思想性藝術性較佳的電影文學劇本向廣電部電影局申請故事電影單片攝制許可證。這些措施,進一步放開了對製片行業的壟斷,使製片業向市場化方向跨進了有限的一步。 中國電影體制改革的第二條戰線是發行體制的改革。1993年1月,廣播電影電視部下發《關於當前電影行業機制改革的若干意見》以及《實施細則》,1994年下發《關於進一步深化行業機制改革的通知》,一直由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公司統購統銷、壟斷經營的電影發行體制解體,各電影製片廠直接面對各個基層發行放映企業。電影的發行渠道更加靈活多樣。這一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製作、發行、放映業的積極性,製片人制、地區版權制、分帳發行制、招標放映、院線放映等各種製作、發行和放映方式都陸續出現,這對擴展電影的消費市場起到了積極作用。 內容提要90年代中期,中國電影出現了一次歷史轉機:電影市場復甦,國產電影呈現出重新振興的跡象。但事實上現實困境仍然束縛著中國電影的發展:國產影片面臨著「信譽危機」,電影市場份額比例失調,製片、發行和放映的矛盾進一步激化;電影市場片源不足,市場潛力沒有充分發掘。中國電影亟待進一步深化體制改革,轉化管理機制,提高影片質量,以創造民族電影工業的燦爛前景。 關鍵詞電影體制市場份額信譽危機後電影市場 作者簡介尹鴻,1961年生,北京師范大學藝術系教授。唐科,1972年生,北京師范大學藝術系博士生。 藉助於開放改革的歷史潮流,中國電影從90年代中期以來生產力有所提高,市場穩步擴展,國產影片的產品競爭力逐漸增強,電影業似乎正面臨一個步出困境、再度振興的契機。同時,國產電影的數量和質量與電影市場要求仍然不相適應,電影市場現狀與電影市場潛力之間還存在明顯差距,進口影片與國產影片、市場「大片」與普通國產影片的市場份額、票房份額的嚴重失衡,大城市市場與中小城市和農村電影市場的巨大消費對比,特別是發行業、放映業與製片業利益沖突的激化,則說明中國電影業的發展正處在一個重要而關鍵的發展和調整時期,甚至可以說是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一歷史機遇 1979年,中國電影曾經創造293.1億的觀眾人次紀錄,這一數字意味著當時10億中國人人均年觀影次數近30次。但80年代後,中國電影的觀眾人次卻連年減少,盡管這期間仍然有一些國產影片的觀眾人次過億,但從總體上來說,除了產量還基本維持以外,電影的觀眾人次、放映場次、票房收入和發行收入以及銀幕數量都呈明顯的下降趨勢。 這一下降趨勢直到1995年才開始出現明顯緩解。1993年至1994年的電影體制改革初見成效後,紀念世界電影誕生100周年和中國電影誕生90周年的國際性話題重新將觀眾從對電視的關注中引向了電影,引進國外10部大片刺激了多年疲軟的電影市場,以及都市消費社會創造了越來越高的文化消費慾望等,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使這一年成為了中國電影業期待已久的一個歷史性轉機,但電影事業從總體上來看,還是處在生長和發展時期。 1.發展中的電影生產 90年代以來,中國的電影平均年產量基本處於世界各國、各地區電影產量的前5名之列。從90年到97年,中國電影總產量為1,079部,平均年產量約為135部。其中92年產量最多,從96年開始明顯減少,97年產量最低,比平均年產量低約35%,是90年代以來中國電影的一個低產年。 電影減產是一個全球性的現象,世界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電影產量從總體上來說都呈逐年下降趨勢。但是,中國電影產量如此明顯地減少恰恰出現在電影票房收入大幅度上升的時期,同時中國的電影市場對影片量的需求還遠遠沒有得到滿足,因此97年的電影大幅度減產仍然是一種不正常的現象。 美國近年電影平均年產量約在350—400部左右、印度為450部左右、香港為150部左右、法國為100部左右、巴西為60部左右、英國為40部左右、台灣為20—30部左右、墨西哥為10部左右。從絕對數量來看,中國大陸電影90年代平均年產量135部,可以說是電影生產的大國之一,電影年產量約為世界投入商業發行的電影產量的1/30。 從投資規模來看,近年來中國電影的投資規模也有逐年擴大的趨勢,每年都有幾部投資超過1,000萬元的大製作影片,如《鴉片戰爭》已經創造了單片投資近億元的紀錄。 在世界范圍內,為了與電視競爭,為了提高電影的藝術和技術質量,也為了增加電影的市場佔有率,電影的投資成本越來越高。1996年美國電影的平均成本為每部3,980萬美元,1997年為5,340萬美元,增長34%。1997年影片平均發行宣傳費用為2,220萬美元,每部電影實際成本高達7,560萬美元。(注1)近年中國電影生產的平均投資規模盡管不到美國電影的1%,但也有較大幅度的增長。1980年平均投資40萬,1992年為150萬,1997年則在300萬以上,年增長幅度為10%以上。預計1998年電影的投資規模還會有所擴大,平均成本約在350萬元人民幣左右(注2)。這一投資規模已經接近了1997年香港普通影片300萬—500萬的投資規模。電影投資的增加,為提高電影的創作、製作水平和藝術、技術質量提供了經濟前提。 2.復甦中的電影市場 盡管80年代世界電影都面臨不同程度的市場危機,但從9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各地區電影的票房收入卻有增有減,香港從95年的13.39億港幣的票房收入,到96年減少到12.22億,97年則減少為11.90億,遞減8.7%、2.5%,而美國電影國內外票房收入卻在逐年上升,國內收入從96年的50億美元到97年超過了60億,創造了歷史新紀錄。 從1995年開始,中國電影觀眾人次也開始緩慢回升,電影的票房收入則增長迅猛。1995年,全國票房增長幅度平均達到15%,上海則達到40%,北京更是達到80%,而且還保持了三年的持續增長(1995年9267萬;1996年1.1億;1997年1.2億)。 隨著電影市場的升溫,電影消費者的數量和消費水平也在提高。1995年,上海和北京都從1979年以後首次出現了觀眾人次上升的趨勢。據1997年6月《中國電影雜志社》、北京市電影公司等機構所進行的「北京電影市場消費調查」所統計,在觀看電影的觀眾中有46.42%的觀眾平均每月都看一次電影以上,這說明電影的消費市場正在擴展。(注3) 此外,中國電影也開始面向國際市場。據不完全統計,1997年中國電影公司共向國外電影市場輸出國產影片126部次,銷售總額達3,816.5萬元,比1996年增長了300%(注4)。這表明,中國電影在尋求海外市場方面取得了明顯進展。 3.變革中的電影體制 90年代中國電影體制的改革一直是在巨大的市場壓力下曲折地展開的。電影體制改革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製片業的改革。首先,增擴了電影製作機構。電影製作機構原來只有16家國營電影製片廠,後來南京、天津、山西、江西、黑龍江等都成立了電影製片廠。再後來,萬科、大洋等民營企業也開始電影製作。1995年一半以上的國產影片是由民營企業投資生產的。這一改革,使電影的生產規模擴大,也為電影生產引進了競爭機制。其次,電影的出品權逐漸擴大。原來只有16家國營電影製片廠擁有電影出品權,1995年廣電部電影局批准了其他國營電影製片廠的出品權,同時因為放鬆了生產指標的控制,許多民營企業也可以通過間接的方式獲得電影出品權。廣電部電影局1997年12月24日還發布了《關於試行「故事電影單片攝制許可證」的通知》,規定在中國大陸的國有省級以上和具備相應條件的地市級電影單位、電視台、電視劇製作單位,均可以國家倡導的、思想性藝術性較佳的電影文學劇本向廣電部電影局申請故事電影單片攝制許可證。這些措施,進一步放開了對製片行業的壟斷,使製片業向市場化方向跨進了有限的一步。 中國電影體制改革的第二條戰線是發行體制的改革。1993年1月,廣播電影電視部下發《關於當前電影行業機制改革的若干意見》以及《實施細則》,1994年下發《關於進一步深化行業機制改革的通知》,一直由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公司統購統銷、壟斷經營的電影發行體制解體,各電影製片廠直接面對各個基層發行放映企業。電影的發行渠道更加靈活多樣。這一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製作、發行、放映業的積極性,製片人制、地區版權制、分帳發行制、招標放映、院線放映等各種製作、發行和放映方式都陸續出現,這對擴展電影的消費市場起到了積極作用。 4.生長中的國產電影市場競爭力 美國電影一直瘋狂地佔領和吞食著世界電影市場。除了香港、印度等少數例外,在許多國家和地區,美國電影都超過了本土電影的市場佔有率。 在這種情況下,一方面,既包括法國這樣的發達國家也包括更多的發展中國家一直都在採取各種措施支持和保護本土電影和民族電影的發展。如巴西政府就明確規定了每一年全國的電影放映單位放映國產影片的時間;中國也由原廣電部作出了國產電影必須保證佔有2/3的放映場次的明確規定。但另一方面,文化保護政策並不能真正保護國產電影的發展,提高國產電影本身的市場競爭力才是民族電影發展的根本出路。 近年來,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都越來越重視本土電影的市場競爭力,一些本土電影在本土市場上已經可以與美國電影抗衡,使國產電影擴大了市場佔有率。如香港曾經連續多年本土電影的票房收入、觀眾人次等都超過了外來電影;日本1997年票房紀錄前10位的影片中也有3部本土電影,其中《幽靈公主》還以100億日元的票房高居榜首(注5)。波蘭1997年國產影片《兇手》的票房收入達到了1340萬茲羅提(約合380萬美元),超過了美國影片《空中大摜籃》860萬茲羅提(合240萬美元)的票房紀錄(注6)。而近年來在中國大陸,面對進口外國「大片」的挑戰,電影製作和發行者充分利用了各種機遇,使國產影片的生產和發行也取得了突破,從1995年到1997年,進口影片包括分帳進口影片的排片、市場份額逐漸受到了平抑,各地都有國產影片突破進口大片的票房紀錄的現象。 電影生產的發展、電影市場的復甦,電影體制改革的深入和國產電影市場競爭力的提高,可以說都意味著中國電影業的發展正面臨一個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的轉折時期。 二現實困境 中國電影面對機會,同時也面對困境、面對挑戰、面對危機。與處在轉型期的整個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不平衡息息相關,由於電影體制改革仍然還沒有到位,計劃經濟模式在向市場經濟模式的轉化過程中出現了大量的行業後遺症,從電影業的各級管理層到電影製作、發行、放映層都還存在著這樣那樣的觀念和操作方式的誤區,整個電影從業人員的文化素質和專業素質也還有待提高,整個社會的電影消費水平受經濟和文化條件的制約也還處在初級階段,這一切都是中國電影業發展必須面對的嚴峻現實。 1.影片數量短缺 按照經營經驗,電影院需要250—350部電影供應才能正常運轉,而按照廣播電影電視部電影管理條例規定,國產影片必須佔2/3放映時間,這就意味著除了80—120部進口影片以外,至少需要160—230部國產影片提供給市場。而這些影片中應該有1/2的影片(80—115部)是市場效果較好,1/3(50—80部)的影片是高效益的,正如電影發行人員所意識到的那樣,「片源供給是否充足,國產片中是否有可以支撐市場的『拳頭』作品,是目前國產片市場經營能否保證良性循環的首要前提。也唯有有良好的片源保障,2/3時間放映國產影片才可能落到實處,顯示出實際的效果。」(注7) 近年來,每年中國電影市場的新片投放量(國產片和進口片)大約維持在150至200部之間。如北京95年投放市場新片共197部,其中大片9部,普通進口影片44部,國產新片144部,此外還有復映片72部。而1997年,全年投放市場的影片有大幅度下降,國產電影為120部左右,其中不少都是往年的積壓影片。進口電影30部左右,共150部。市場差額越來越大。一方面限制進口影片的市場佔有率,另一方面國產影片的產量又明顯不足,特別是已有的大多數國產影片根本無法佔有市場份額,這對97年的電影市場帶來了明顯的消極影響。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進口片不是擠占而是填補了中國電影市場的真空。電影產量的不足,將導致電影市場的萎縮、觀眾流失,使其他音像媒介搶占電影的生存空間,同時也會使國產電影的市場份額越來越多地被外來影片所代替。 導致電影生產量短缺的最主要的原因一是電影市場機制不健全,製片方的利益回報率太低、投資風險太高,影響了電影的生產規模。二是電影管理制度還不夠合理,規劃、審查的尺度與電影本身的特點不完全吻合,特別是制度性和操作性不夠帶來了某種生產的不可預見性,使電影創作和投資者的積極性受到了一定的影響。三是過多的非市場因素使電影生產和電影市場的正常秩序受到干擾,也對電影生產產生了某些誤導作用。 2.製片、發行、放映業的矛盾激化 和整個中國的改革形勢相仿,中國電影的體制改革也已經進入到了攻關階段,進入到了要影響到原有的利益分配和權力格局的關鍵時期,因而,近年來,電影製片、發行、放映業之間的矛盾也越來越突出。正如廣電部電影局一位主管人士所認為,「有人說中國電影企業是整個中國企業界改革最早的行列,但是,改革的進程緩慢,遠遠不能滿足中國電影發展的需要。」(注8)中國電影發展面臨「電影體制不順、機制待立、中介梗阻、節目短缺、資金困難、捐稅過重、不平等競爭」等問題(注9)。 而這種矛盾的集中體現之一,就是電影市場的無序和雜亂。中國的電影行業雖然一直以影片發行為紐帶貫穿全行業,但由於各級發行公司是按照行政區域設置的,各級發行、放映單位分別屬於各級政府管轄,形成了不同的隸屬關系和利益機制。企業和區域的自我保護阻礙了電影市場機制的建立。市、縣電影行業的條塊分割、各自為政的現狀已經嚴重製約了電影事業的發展和電影經濟的增長。改革現行經營格局和經濟體制迫在眉睫。93年以來廣電部一直推動「放開發行」、打破區域壟斷,但收效並不明顯。原因在於只打破了單一企業的壟斷,並沒有打破區域經營的壟斷。市場依然條塊分割、塊塊壟斷、沒有競爭、分配不公。電影市場的無序不僅造成了發行和放映業的沖突,而且更是嚴重地影響到製片業的利益。在整個影片業中製片一方得到的利潤過少。70%影片的製作方虧損。據有關人士估計,國產影片投資總回報率還不到50%(注10)。 目前,美國製片與放映的票房分成比例為48∶52左右,其中發行費用佔去製片費用的10—12%,製片方得到的票房收入為35%。目前中國電影公司的大片引進即參照這一比例。而國產片通常的分帳比例是製片、發行、放映分別占票房的35%、17%、48%。但製片方卻要負擔相當部分的拷貝費和宣傳費,而發行方的發行成本和風險系數與其利益所得相比卻並不相稱。此外,加上各種市場統計數字的弄虛作假,更使得製片方的利益受到損害。 製片、發行、放映業矛盾的加劇,一方面傷害了電影生產的積極性,使電影的產量和質量都受到影響,另一方面也傷害了電影的市場效果,電影片源嚴重缺乏,國產片的發行放映都面臨重重阻力。其結果必然是惡性循環,生產、發行、放映三個環節不是形成一種發展的合力,而是相互制約、相互抵消。因此,加速整個電影業的市場經濟轉軌、重組利益集團、打破市場壟斷、規范電影市場、加強電影經濟的法規建設和執行力度是解決電影業內部困境的出路。 3.市場潛力沒有充分發掘 如果將中國的電影產量和電影票房收入與中國的人口相比的話,中國可以說完全是一個電影小國。盡管中國的電影產量約為世界電影產量的1/30,但中國人口卻佔世界人口的1/4。盡管95年以後,中國電影的市場狀況有所回升,但全國票房收入估計還不到40億,觀眾人次沒有明顯的增加。而1997年,除北京等極少數地區的票房保持上升或與96年持平以外,大部分地區的票房都下降了20%左右,而且,進口分帳美國影片的票房也在同時下降,這無疑是對中國電影市場敲響的警鍾。(注11) 中國電影市場的票房收入無論是與中國的人口數量相比,還是與美國等國家的電影票房收入相比,都還有很大的距離。1997年,《鴉片戰爭》全國票房收入為8,000萬,是國產影片中票房收入最高的影片之一,而美國97年票房收入排在第20名的影片其國內收入已經為2,400萬美元,接近2億人民幣,是《鴉片戰爭》的2倍以上。美國《泰坦尼克號》全美票房收入超過4億美元,合35億人民幣,更是《鴉片戰爭》的44倍。1997年,美國共發行395部影片,觀眾人次達14億,國內票房的總收入超過了60億美元(注12),是中國全國電影票房的數十倍。這樣大的差距,說明中國電影市場還有著巨大的潛力,電影消費還有廣闊的市場。 中國電影市場的發展也很不平衡。以分帳進口影片的市場份額佔有率為例,僅僅上海就佔全國分帳影片市場份額的16%,北京和浙江各佔14%,三個城市竟然佔有份額的44%。全國幾十個省、上千個大中城市和廣大的小城市、農村才佔有全國市場的56%(注13)。這說明,在大城市電影的消費市場還處在培育階段,而在廣大的中小城市,電影文化的普及還遠遠不足,大眾的電影消費需求沒有被充分調動,而農村電影市場目前基本處在未開放的蕭條狀態。

未完,請參考http://lw23.com/paper_37085161/

❻ 請給推薦幾本國內具有權威性的,銷量不錯的關於電影方面的電影雜志,跪求!!!

最權威應當是《大眾電影》 最好應該是《看電影》,其次是《電影世界》 伴隨著中國電影共同成長 應該說,新中國成立後,電影才真正做到了普及,並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成為國人心目中最繁盛的精神圖騰。 而作為電影最直接的衍生品———電影雜志,也成為熱衷觀影者最重要的精神食糧。 現在專業非專業的電影雜志,怕也有幾十家之多。但要說到歷史悠久,受眾群最為廣泛的,當算有50年歷史之久的《大眾電影》。 在它的高峰期,大概現在所有雜志發行量綁在一起,都對之望塵莫及。「文革」前《大眾電影》最大的貢獻是推出了「百花獎」,這是周恩來總理提議的,由群眾從這本雜志上取得選票,選出自己最喜愛的電影和演員。最初的百花獎只辦了兩屆,1962年的最佳影片是《紅色娘子軍》,1963年是《李雙雙》,隨後便中途夭折,直到1980年,「百花獎」才再度爭奇斗艷起來。《大眾電影》也進入它的黃金期,不僅是電影期刊界的龍頭老大,更成為剛脫掉一身藍、一身黑的人們心目中一塊響當當的時尚晴雨表。在這之後,各電影製片廠也辦起了各自的電影雜志,比較有影響的有《電影世界》(長影)、《上影畫報》、《北影畫報》、《電影故事》等。 進入90年代後,隨著中國電影格局的變化,《大眾電影》已不復當年的風光無限。幾經改版,仍無太大起色,但它仍堅持對國產電影密切關注。而由《大眾電影》種植的「百花獎」,因種種原由,已是明日黃花。世紀之交,雖然中國電影仍是門庭冷落,但世界上最龐大也最具觀影經驗的影迷群落已經逐漸成熟,新的電影期刊熱潮隨之發起。發祥地在冰城哈爾濱,首家是《電影世界》,改版後叫《電影show》。 緊跟其後的是《看電影》(其前身為峨影廠創辦的《電影作品》),此雜志現已成為國內銷量最大的電影雜志。這兩本雜志一面世,便註定是影迷色彩濃厚的風格,其編輯人員皆年輕並有著豐富的觀影經驗,但並非科班出身。兩本雜志在視野上都力求面對世界影壇,好萊塢是重中之重,這也是為了符合中國當下影迷的觀影趨向。 在它們之後,《新電影》於2002年在北京創刊,其前身即是《北影畫報》。隨著《看電影》遷往上海,中國電影期刊在現階段暫時呈三足鼎立之勢。除此之外,各類DVD相關刊物也紛紛出籠,成為電影期刊界的又一支生力軍,其能量不容小覷。 中國電影期刊現在已做到了與世界同步,並伴隨著新中國電影有了半個世紀的漫長征程。有人曾說就算中國電影「死」了,這些期刊還能存活下去,但願這不是事實。大家都有著唇亡齒寒的危機感,應會更健康一些,更理直氣壯一些。 後記:《大眾電影》是隨著新中國的成立而創辦起來的,它的宗旨即是介紹國產電影,所以某種程度上來說,中國電影和電影市場的起伏跌宕也深深影響著《大眾電影》的興衰起落。上世紀80年代正是全民熱衷於電影的火熱時代,《大眾電影》在黃金時期最高銷量達近千萬冊。對於如今的電影雜志,這幾乎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雖然背後有著濃重的時代原因,但其中令人最感無奈的,恐怕仍是中國電影長期疲軟所造成的。 這樣回答滿意嗎?

麻煩採納,謝謝!

❼ 關於影視類的學術期刊有哪些可以投稿的不一定是核心期刊…

1、當代電影:
《當代電影》雜志是電影藝術專業刊物。注重電影理論的研究和探索,尤其是對中國電影精品和國外電影經典作品的分析,並注重對當代電影作品的研究。
當代電影雜志欄目設置:
本刊主要欄目:90年代世界電影、影片個案分析、電視研究。
2、電影藝術:
《電影藝術》雜志紿終走在中國電影藝術發展的最前沿,內容涉及影視編導、文學、攝影、美術、表演以及紀錄片、動畫片、國內外電影美學、文化研究等領域,是進入影視界必讀的專業雜志。曾用刊名:中國電影。
電影藝術雜志欄目設置:
本刊主要欄目:電影批評、學術爭鳴、史典探問、電影人物、電影語錄、長短集、視與聽、紀錄影像。
3、世界電影:
《世界電影》遵循「洋為中用」的方針,向廣大讀者翻譯介紹外國電影理論,提供國外電影創作的成功經驗,為我國電影工作者提供借鑒。曾用刊名:電影藝術譯叢。
世界電影雜志欄目設置:
本刊主要版塊欄目:專題文論、電影劇本、創作問題討論、經驗談、各國電影概況、新片介紹。
4、北京電影學院學報:
《北京電影學院學報》為我國唯一的電影專業高等學院的學報,也是唯一的集電影高等教育與電影理論研究為一體的電影專業理論刊物,其辦刊宗旨,注意反映學院教師的教學及學術研究成果,注意追蹤反映國內外影視最新創作動態及研究動態,把學報辦成國內在知名度和學術水準方面最有影響、對業內人士最具參考價值的電影創作研究與理論刊物之一。力爭產生重要的國際影響,始終保持濃厚的時代氣息。
北京電影學院學報期刊榮譽:
《北京電影學院學報》獲獎情況:2002-2003年度北京高校社科學報優秀欄目獎、2003-2004年度北京高校人文社科學報優秀學報。
5、電影文學
6、電影新作
7、中國電影市場

❽ 請問誰知道2000年--2008年國產電影的每一部電影的票房收入

告訴你一個好地方,有你想要的
http://tieba..com/f?kw=%B5%E7%D3%B0%C6%B1%B7%BF

麻煩兄弟如果真的對你有幫助的話,記得把分給我

❾ 該對趙婷翻舊賬嗎你怎麼看待趙婷拿了金球獎,卻遭到質疑跟批評

一、是否要翻舊賬

只想對獲得金球獎的女導演趙婷說,哪怕年少輕狂,說過過情於中國的話,也要承擔現在的輿論批評。

現年39歲趙婷女士,已經在美國生活十幾年,除了膚色上能看出一些東方特徵,思維方式與日常言行,已是地地道道的美國范兒。以至當她的《無依之地》獲獎,中國報道鋪天蓋地,有人說不過是一個學在美國,活在美國,就業在美國的人,用美國敘事文化和美國團隊拍了一個美國故事。一切跟中國無關,怎麼就這么嗨了?

這次形象營銷也不再說她是宋丹丹繼女了,而是美國第78屆金球獎最佳導演,中國獲此獎第一人,該獎78年歷史上女性第二人。趙婷一時被熱炒成了華人之光,李安第二。

三、警示

趙婷引起的爭議,再次警醒名人:

一,低調做人,謹言慎行,不要動不動來個驚人言論展示個性,很酷很颯一時爽,網路時代,都有記憶,翻出來了,都是要買單的。越是出名,付出的代價也越大。趙婷電影現在的處境就很尷尬。

二,中國圈錢,美國生活,有些人是兩邊好處都得了,更要懂得感恩,而不是在中國賺了大錢還狂踩,像潘石屹兒子那樣,實在不應該。

拋開其他,趙婷作為一個導演,《無依之地》到底怎麼樣,你看過嗎?

❿ 我想訂閱一本電影類的雜志

推薦《環球銀幕》
算是我主要的電影輔助教材,我訂閱了很久,還都留著
圖片精美,文字編輯也都很博學,風趣

閱讀全文

與中國電影市場雜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電影導演姓謝的有哪些 瀏覽:39
電影經典口哨音樂歌曲 瀏覽:738
金三角電影美女完整版 瀏覽:172
如何發高清電影到抖音 瀏覽:889
頭戴豬頭面鉅是什麼電影 瀏覽:185
渣男獲取美女信任電影 瀏覽:890
迅雷國語電影下載 瀏覽:380
如何下載第九影院的電影 瀏覽:116
中國的電影票多少錢 瀏覽:25
美國女孩打籃球的一部電影 瀏覽:471
新豪門夜宴電影 瀏覽:323
有關青春期的台灣電影 瀏覽:959
紫日電影背景音樂叫什麼名字 瀏覽:345
香港真實案件改編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942
看電影怎麼拿停車票 瀏覽:367
周星馳的電影永遠經典語錄 瀏覽:577
都挺好電視劇免費播放新電影天堂 瀏覽:7
微電影正青春 瀏覽:652
有關動物的英文電影搞笑 瀏覽:151
超級青春電影 瀏覽: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