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正月十九迎婆婆一百字作文
「正月十九迎婆婆」是舟曲縣元宵活動的高潮,在全縣 漢族村寨廣泛流傳,是源於母系氏族社會的一種民俗宗教活 動,又稱「聖母節」,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濃郁的史前文 化氣息,是舟曲縣各族群眾最隆重也是最後一個年節活動。 舟曲縣每個漢族村寨都供奉「婆婆」,各村的「婆婆」 不盡相同,有的供奉「太乙元君九天聖母子孫娘娘」,有的 供奉「三霄聖母」,有的供奉「百子娘娘」,有的供奉「送子 觀音」,當地人統稱「婆婆」,據說都是掌管婚育大權的女神, 是「女媧娘娘」的化身,慈悲為懷,能幫助人們人丁興旺, 萬事遂心。 據傳,舟曲迎「婆婆」活動始於隋朝時期。當時經過三 國至南北朝300 多年的戰亂,北方地區人丁稀少,萬戶蕭瑟。 隋文帝楊堅統一北方之後,採取了一系列發展生產的措施, 並復興宗教教化安民。當地官民在舉行元宵廟會時祭請當地 苯教善神「婆婆」「出巡散福」,形成了每年正月十九「迎婆 婆」的定例。 舟曲縣「迎婆婆」活動在正月十五元宵節前開始准備。 大家把木雕的「婆婆轎」精心裝扮,掛上香包、綉品、工藝 品、彩燈,綴上彩花、明鏡,給「婆婆」雕像戴上鳳冠,穿 上蟒袍、霞披、綉花鞋。正月十五元宵節前後大家到「婆婆 廟」進香,觀賞香客敬獻的各種工藝品。沒有子孫的婦女則 求兒求女求孫,發心許願,並摘取「婆婆」的飾品,在願望實現後償還。不許願的婦女則細細欣賞各種手工藝品,學習 「女紅」技藝,並摘取自己中意的飾品拿回家學,來年加倍 償還。舟曲縣大部分漢族村寨每年正月十九在本村和鄰村舉 行「迎婆婆」活動,但舟曲縣城附近的十多個村的「婆婆」 都於正月十九到縣城「聚會」,一起「出巡散福」,規模十分 浩大,數萬人賞燈迎福,熱鬧非凡。 正月十九夜幕降臨,舟曲縣城內外 16 位「婆婆」從四 面八方匯聚城東駝鈴山集會,整個縣城盡收眼底,萬家燈火 燦若繁星,千家萬戶燃放煙花遙拜「聖母」。晚上 巡禮炮鳴響,16位「婆婆」按約定俗成的次序依次下山進城。 每位「婆婆」都有鼓樂開道,牌燈、彩旗前導,金瓜、斧鉞、 朝天鐙、乾坤圈巡護,道士、高僧誦經,華蓋、芭蕉扇隨行, 數百人前呼後擁。「婆婆」轎周身數十盞燈籠、彩燈流光溢 彩,「婆婆」好像海市蜃樓騰雲駕霧徐徐而來。16 位「婆婆」 和浩浩盪盪的護送隊伍在松棚燈廊下緩緩行進,兩邊人家設 香案具供品焚香化馬叩拜接迎,並燃放煙花爆竹,給抬輦護 衛者敬酒遞茶。信男善女爭先恐後從「婆婆」轎底下鑽過, 以「接福祛病」,消災免禍。新婚未育的青年爭相「請轎」(抬 轎),請「聖母」早賜貴子。數萬人觀燈接福,爭睹「婆婆」 芳容,隨「婆婆」遊走,萬頭攢動,人山燈海,前不見頭後 不見尾,極其壯觀。16 位「婆婆」列隊穿過主街道,分道各 自回宮,沿途轉村歇廟,群眾一路接送,通宵達旦才送回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