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產電影 > 中國電影城南舊事

中國電影城南舊事

發布時間:2023-09-02 09:58:47

㈠ 1983年上映的電影,改編自林海什麼獎

1983年上映的電影《城南舊事》,改編自林海音的《城南舊事》,獲得金鷹獎。

《城南舊事》改編自林海音1960年出版的同名短篇小說,由吳貽弓執導,沈潔、鄭振瑤、張閩、張豐毅等主演,1983年於中國內地上映。影片透過小女孩英子的目光,講述了英子在北京生活時發生的三個故事。影片獲得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金鷹獎,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最佳音樂等多項獎項。

《城南舊事》影片評價

影片在結構上猶具獨創性,編導排除了由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所組成的情節線索,以「淡淡的哀愁,濃濃的相思」為基調,採用串珠式的結構方式,串連起英子與瘋女秀貞、英子與小偷、英子與乳母宋媽3段並無因果關系的故事。

這樣的結構使影片具有多棱鏡的功能,從不同的角度映照出20世紀20年代的具體歷史風貌,形成了一種以心理情緒為內容主體、以畫面與聲音造型為表現形式的散文體影片。

㈡ 《城南舊事》滿含人間煙火味,卻無半分名利心

《城南舊事》改編自林海音1960年出版的同名改蠢短篇小說,由吳貽弓執導,沈潔、鄭振瑤、張閩、張豐毅等主演,1983年於中國內地上映。影片透過小女孩英子的目光,講述了英子在北京生活時發生的三個故事。該片獲得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金鷹獎,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最佳音樂等多項獎項。

影片通過小含臘姑娘林英子的視角講述了三個故事:瘋子秀貞思女心切,卻不料在找到妞兒後慘死於鐵軌之下:哥哥為了弟弟的前途鋌而走險做了小偷,結果非但沒能幫上弟弟,自己最終也免不了被捕的厄運;宋媽為了兒女的生計來到林家做奶媽,卻由於丈夫的無能落得個女散子亡的悲慘結局。最後,小英子的父親因為肺病去世,一家人在墓地前和宋媽分別,天各一方。

在這部片子里,導演緊緊抓住「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的心緒,通過英子的心裡對白、眼神和情緒,把秀貞、小偷和宋媽的故事串聯在一起,講述了一段舊北京城南的往事和生活片段,展示了20世紀20年代老北京的 社會 風貌,帶領觀眾重溫了那個年代普通百姓的生活。

導演吳貽弓(1938年12月1日-2019年9月14日),祖籍杭州,出生在重慶,常年在上海生活。中國內地著名導演、編劇,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2003年,吳貽弓擔任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2019年在上海瑞金醫院去世,享年80歲。導演過《巴山夜雨》、《城南舊事》等電影,曾擔任《搖啊搖,搖到外婆橋》的製作人,動畫電影《寶蓮燈》的藝術指導。

吳貽弓的父親是畫家豐子愷的同學,兩人皆為李叔同先生的弟子。吳貽弓深受家庭文化熏陶,拍出的電影注重意象,唯美而優雅,有古典之美和民族底蘊,具有散文般行雲流水的風格。作品既吸收了傳統文化的精髓又借鑒外來藝術,影片彌漫著濃郁的東方美感。談殲滑在中國,大概只有侯孝賢的《童年往事》能和吳貽弓的《城南舊事》相媲美。

影片的場景都是當年上海電影製片廠的美工們在廢棄的江灣機場實景搭出來的,耗資57萬元。為了找到林海音筆下的「老北京」,吳貽弓手裡攥著一張北京地圖,帶著一班人馬轉遍北京的大街小巷,然而一圈走下來,卻沒有找到一處中意的地方。他們不得不回到上海「另起爐灶」。沒多久,上海郊區便出現了一個被人稱為「老北京」的風景點。為了更加真實,吳貽弓他們又耐心等了兩個多月,直到屋檐上長上隨風搖曳的野草,院子經風吹雨打後有了舊的模樣時,一個地地道道的「老北京」便生靈活現地呈現出來,以致很多觀眾看了電影後還以為這部影片是在北京拍攝的。

故事發生在上世紀20年代的北洋政府時期,地點為北京城南,大致位置是崇文、宣武甚至豐台。高聳的城樓,緩緩的駝隊,復沓的街口,幽靜的小巷,彌漫著纖美的憂傷和詩意。北京素有「內九外七」十六門之說,但影片中的崇文門(哈德門)、朝陽門(齊化門)都已經不復存在,現在我們能看見的只有正陽門城樓、箭樓、德勝門箭樓,復建的永定門了,許多城牆也因為城建和道路修建而不見蹤跡了。難怪林海音1988年回國時大喊一聲: 「我的城牆呢! 」不由得讓人心碎落淚。影片中的駱駝、毛驢等,筆者在2000年左右還曾在三環見過,那時的北京更多的是「黃蟲」大發面的和人力板車,現在都無影無蹤了。小英子全家在城南住,雖然是個小知識份子家庭,衣食無憂,但也算中下階層,接觸的也是三教九流都有。北京老話 歷史 上有「東富西貴,北窮南賤」,地理上有「上風上水上海淀,下風下水下豐台」的說法。但這都已經成為過去了,現在的北京寸土寸金,城裡五萬塊一平米的房價已經稀缺,居京城大不易啊!影片中的綠樹紅葉的美景大多是秋天,北京四季分明,但最美的是秋天。老舍先生的《北平的秋》更是把北京的秋天比喻成人間的天堂。雖然寫得有點過,但秋天的北京,秋高氣爽,天高雲淡,眾多古跡煜煜生輝,香山的紅葉瑰奇絢麗,釣魚台國賓館牆外的銀杏樹落英繽紛,真的引人入勝。

影片中的小英子純潔可愛,尤其是眼睛,實在是太美了太美了,駝鈴回盪的記憶里,一幕幕場景定格在送別中。那雙會說話的眼睛悲憫地看著這個世界,看遍了小人物的無奈和悲苦,讓我們隨著那雙最澄澈的眼睛看看那時的北京南城,那時的人物百態,那時的悲歡離合……

英子(沈潔 飾)與「瘋」女人秀貞(張閩 飾)

六歲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條小胡同里。經常痴立在胡同口尋找女兒的"瘋"女人秀貞,是英子結交的第一個朋友。秀貞曾與一個大學生暗中相愛,後大學生被警察抓走。秀貞生下的女兒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牆根下,生死不明。英子得知小夥伴妞兒(袁佳奕 飾)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發現她脖頸後的胎記,急忙帶她去找秀貞。兩人相認後,秀貞立刻帶妞兒去天津找尋爸爸,結果母女倆慘死在火車輪下。

開篇,電影就用了一個長鏡頭刻畫了老北京的風貌,夕陽、遠山、長城、樹林紅葉,盧溝曉月,駝隊伴著鈴聲緩緩走過。背景音樂李叔同的《送別》慢慢響起,女聲的旁白深沉而略帶哀傷。不思量,自難忘,半個多世紀過去了,我是多麼想念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而今或許已物是人非了,可是隨著歲月的盪滌,在我,一個遠方遊子的心頭,卻日漸清晰起來。我所經歷的大事也不算少了,可都被時間磨蝕了。然而這些童年的瑣事,無論是酸的、甜的、苦的、辣的,卻永久,永久地刻印在我的心頭。每個人的童年不都是這樣的愚騃而神聖嗎?

從第一眼開始,我們就隨著駝隊進入了老北京城。隨後見到的古井,打水人,逗孩子們發笑的留聲機,黃包車,胡同,小販的吆喝聲,站在惠安會館的秀貞,濃濃的老北京氣息撲面而來。英子就像「落入凡間的小天使」,一雙純凈的眼睛盯著一頭駱駝吃草,她的嘴唇學駱駝那樣咀嚼起來,真是可愛!然後,小英子又跑去問爸爸,駱駝為什麼掛個鈴鐺?爸爸說,怕狼唄,英子說:「不,駱駝走遠道悶得慌,掛個鈴鐺又好聽,又熱鬧。」真是童言無忌。

街頭牆角的唱片匣子里,針頭在唱片機上「哧啦哧啦」地響著,圍著一群大大小的顧客,洋人和聽眾的哈哈大笑聲傳出來。對於別人不敢接近的「瘋」女人秀貞,小英子一臉的好奇。兩人因為保姆宋媽的阻攔沒能搭上話。後來小英子和宋媽去買菜時,看到街上正押送犯人問斬,死到臨頭了還不忘讓群眾給叫個好。小英子回來和妞兒結成了好朋友,妞兒是一個賣唱的撿來的棄兒,經常被養父母毒打。在門口念叨著「小桂子」的秀貞把小英子叫到房裡,瘋瘋癲癲地說起了女兒小桂子的事。後來,因為爸爸在惠安會館和一幫進步學生商議國事,小英子又見到秀貞,秀貞又說起了小桂子爸爸思康被抓的事。思康是一個北大進步學生,在秀貞家租房住,和秀貞好了不久就被警察抓走了,只留下一些衣物和書籍。那時的北大還在今天的沙灘大街(五四大街)的東部,也就是紅樓那個小小的院子,沒有今天「一塔湖圖」的燕園壯美,卻孕育了一大批文化精英,群星璀璨。

小英子和妞兒一起養小雞、盪鞦韆,其樂融融,沒有妞兒的日子裡,小英子就傻傻地百無聊賴。秀貞教小英子染指甲,兩個忘年交處成了好朋友。後來英子聽妞兒說自己不是父母親生的,便去問媽媽(洪融 飾),媽媽哈哈大笑地說:「當然是親生的……是從咯吱窩里生的。」一個滂沱大雨的晚上,妞兒又被父母虐待,跟小英子說要去齊化門找自己的親生父母。小英子看了妞兒脖子上的胎記,便帶領她來到秀貞家裡,兩人相認後,秀貞立馬拉著妞兒去天津找爸爸,卻無奈於命運弄人,兩人慘遭無情的車輪碾壓。畫面上一列火車噴著濃濃的白煙呼嘯而來,白煙吞沒了整個大遠景的畫面。此時火車呼嘯聲、英子的喊叫聲、雨聲、雷電聲交匯在一起,將悲劇的一幕演繹得撼人心魄。影片採用賣報小販的畫外音交代了母女兩人死亡的結局。

英子與小偷(張豐毅 飾)

後來英子一家遷居西城新簾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園中認識了一個年輕人。他為了供弟弟上學,不得不去偷東西。英子分不清他是好人還是壞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撿到一個小銅佛,被警察局暗探發現,帶巡警來抓走了這個年輕人,這件事使英子非常難過。

那一場秀貞與小桂子團聚的大雨之後,小英子病了,醒來,面對的是父母搬離舊居的決定。回家路上,有一段小英子和父母的對話:「我們英子在想將來的事呢!」「什麼是將來的事?」「將來的事啊,比如新的家呀,新的朋友呀,新的學校呀!」 「過去的呢?」「過去的事都過去了,慢慢都會忘記的。」這時,英子的腦海中又想起和妞兒在一起的美好時光。 回來後,英子開始上小學了,就是和平門外的琉璃廠附近的廠甸小學。在家門口遇見了宋媽的丈夫馮大明(徐才根 飾)正跟宋媽要錢。

小英子在家中和父母念起了學的課文《我們看海去》:「我們看海去!我們看海去!藍色的大海上,揚著白色的帆。金紅的太陽,從海上升起來,照到海面照到船頭。我們看海去!我們看海去!」小英子喜歡這篇課文,覺得比上學期好多了,上學期是「人手足刀尺。山水田。狗牛羊。一身二手。大山小石。天地日月。父母男女。紅黃藍白黑。小貓三隻四隻。白布五匹六匹。幾桌椅。碗桶盆。鳥蟲魚。我你他。池中魚,游來游去。水孟墨合筆架書包。早起月落日出,哥哥弟弟上學去,書一本,圖多字少……」選自《國文》第一冊課本。文中「紅黃藍白黑」是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國旗。父親鼓勵她長大了能當小說家。

門口的三個男孩在踢球,球掉進對面的荒草中,他們怕鬧鬼不敢去撿,英子大膽地去撿卻發現了一座自鳴鍾。英子在家問爸爸:「爸爸,小偷幹嘛要偷人家的東西?」「他要吃飯,可是又沒錢。」「他為什麼沒有錢?」「呃,這個,你還小,跟你說了你也不懂。」「爸爸,小偷是什麼樣子的?」「一個鼻子,倆眼睛,和咱們一樣唄,好了好了, 你別跟我纏了。」英子那麼多為什麼,把爸爸都給問煩了。

英子又來荒原找球,卻碰見小偷藏在樹下,小偷給了她球,英子說他來這拉屎了,搞得小偷哈哈大笑。宋媽在家又嘮叨起最近鬧賊的事,張家被偷家裡真是「天棚石榴金魚缸」,也就是老北京說的「天棚魚缸石榴樹,先生肥狗胖丫頭」,雖含貶義,但卻是舊時京城小康人家生活的生動寫照。後來,英子又碰見小偷,小偷問她:「我是好人還是壞人」英子無邪地說:「我,你, 我不懂。人太多了,我分不清,你分得清海跟天嗎?你見過海嗎?我們有一課書,叫《我們看海去》,可我沒見過海,我分不清海跟天,我也分不清好人跟壞人。」這個小偷從頭到尾並沒有露出什麼匪氣,對誤闖進他的秘密的小英子,也保持著溫情脈脈的對待。情與法之間,重情重義的小偷,為供養弟弟讀書,被迫偷盜。

學校里的小英子正唱著黎錦暉的《麻雀與小孩》,表現了一個頑童出於好奇心,將一隻活潑可愛的麻雀誘騙進了籠子。小麻雀的媽媽的母愛感動了小孩,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放掉了麻雀的故事。「小麻雀呀!小麻雀呀!你的母親哪裡去了?我的母親打食去了,還不回頭,餓得真難受。你是我的小朋友,我是你的好朋友,我家有許多小青豆,我家有許多小蟲兒,你要吃這些東西跟我一起走。我的小麻雀,我的小朋友,走吧走吧走吧走吧走!」鏡頭一轉,大街上又出現了出紅差(去刑場槍斃)的畫面,都是學生,其中一名學生還默默地看著英子。小孩子的世界天真無邪,成人的世界充滿殘忍和殺戮。

英子在荒原找到一個金佛像,送給了一個搖撥浪鼓的便衣警察,卻成了小偷被抓的依據。接著,英子學校典禮,北洋政府的五色旗下,大家又唱起了李叔同的《送別》,英子看到小偷來到學校,拿著弟弟的證書一臉高興的樣子。在集市上,英子也看到他們哥倆高興地玩耍、吃飯。可好景不長,不久,小偷就被警察和巡捕抓了。他從小英子面前走過,這一對忘年交的表情都痛苦不已。英子和小偷每次分離的時候,小偷都會沖她眨眨眼,這次也不例外,守護了這個孩子純潔的心。在小英子含著淚花的眼裡,又一個朋友離她而去了。在她心靈里,又抹上了一道 情感 的傷痕。配樂響起,枯藤老樹昏鴉,悲劇的結局在聲畫中被勾勒,透著一份凄涼。

英子與保姆宋媽(鄭振瑤 飾)

英子九歲那年,她的奶媽宋媽的丈夫馮大明來到林家。英子得知宋媽的兒子死了,女兒也被丈夫賣給別人,心裡十分傷心,不明白宋媽為什麼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來伺候別人。

英子下學後,看到宋媽正和來京的侄子柱子聊天,柱子暗示宋媽早點回家看看。英子父親咳嗽得越來越厲害了,宋媽讓英子給家寫封信,說的馮村在順義區牛欄山鎮,這個地方沒有叫馮村得,只有門頭溝區永定鎮有叫馮村的。宋媽嘮嘮叨叨地交代了許多話,可惜英子沒寫一個字,只是看著宋媽。宋媽教英子弟弟兒歌「一個雞蛋殼殼,裡面住個哥哥,哥哥出來買菜,裡面住個奶奶,奶奶出來燒香,裡面住個姑娘,姑娘出來點燈,燒了鼻子眼晴!」「槐樹槐,槐樹槐,槐樹底下搭戲台,人家的姑娘都來了,就差我家的姑娘還不來。說著說著就來了,騎著驢,打著傘,光著屁股挽著髻。」這時,宋媽的丈夫馮大明趕著毛驢來了。當宋媽得知兩個孩子一個死了一個賣給陌生人的事實後,英子出現,宋媽默默痛哭,丈夫干抽著旱煙,視聽語言干凈利落,沒有用一句對白,就把宋媽的傷心欲絕,丈夫的無奈難堪,英子的善解人意都表達出來。當宋媽一個人獃獃地坐在廚房裡,面對著火爐,整場戲沒有一句台詞。導演用六個無聲的鏡頭,宋媽沒有一滴眼淚的臉龐,留給觀眾思考的餘地,讓人忍不住心酸落淚。

任勞任怨的宋媽隱忍地活著,出來為別人帶孩子,哼唱著各種有趣的童謠,照顧著小英子姐弟,自己的孩子卻慘遭死亡和送人。辛苦一生的支柱,在頃刻間倒塌,變為一片廢墟,讓觀眾暗自嘆惋。宋媽的故事貫穿全片,讓人不禁想起現代作家柔石寫的短篇小說《為奴隸的母親》里的春寶娘,她勤勞、朴實、善良,被丈夫典與秀才為妻,為了丈夫和兒子的生存,忍辱負重,去作地主傳宗接代的工具,典期滿後又歸家重過困苦的生活。

英子爸爸(嚴翔 飾)去世

英子爸爸病情越來越重,不久就去世了。父親死後,家道中落,也請不起幫佣了,只好和宋媽分別了。

英子到醫院看爸爸,爸爸重病在床,看著女兒的成績單,欣慰地笑了,繼而問女兒:「這個學期遲到沒?」英子說:「自從那次下雨,我賴床不去學校,您打了我,我就再沒遲到過了。打得可疼啦。」爸爸愕然,心裡也開始愧疚了吧。可是英子卻朝著父親璀然一笑。即便是挨父親的打,也是甜蜜的呀。這一幕看得讓人鼻子發酸。父女兩人大特寫對望,一張臉笑意盈盈,一張臉充滿愧疚。

後來,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媽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驢接走。英子隨家人乘上遠行的馬車,帶著種種疑惑告別了童年。結尾在墓地的分離,貫穿全片的《送別》應景地響起,兩個家庭從此天各一方。五分鍾左右的戲,沒有大動作,沒有語言,卻能使觀眾感受到一種強烈的情緒力量。那滿眼的紅葉隨著劇情的結束而定格,色彩、節奏、音樂交織在一起,構成了情緒的高潮,令人回味無窮、聲淚俱下。

《城南舊事》是通過小姑娘英子的眼睛,描寫了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北京的許多人和事。反映了當時北京的整個 歷史 面貌,有極強的 社會 意義。影片中的人物都是普通而平凡的人,在他們悲劇的人生道路中恰恰折射出了人性的真善美,同時反映出了當時勞動大眾人民的真實生活際遇。而這些人物最後一個個都遠離了她,追求愛情的秀貞,有情有義的小偷,吃苦耐勞的宋媽,包括她愛的爸爸,這都是不可改變的現實。當小英子發現大人們的良好願望與現實之間存在著巨大反差時,她天真善良的幼小心靈就愈發顯得孱弱。表現了告別童年的悲傷和懷念的 情感 。讓人的心頭也縈繞著淡淡的悲哀。電影以一種自然的手段表現出極強的平民意識,是一部純美的散文式的電影,以舒緩的節奏,象徵、對比、重復等藝術手法創造出一種寧靜淡泊的意境,勾勒出淡淡中國水墨畫般的畫面。在悲劇氛圍中彌散著凄美的憂傷與詩意。滿含人間煙火味,卻無半分名利心。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離別多……

《城南舊事》的「意象」,豐富多姿,具有很強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巍峨的山脈,蜿蜒的長城,秋風瀟瀟,斷橋上,駝鈴陣陣,衰敗的城樓,暗示著影片的蒼涼,雄渾的格調。僻巷的駝鈴、挑擔剃頭的情景,沿街的賣唱,井台的打水,小學生放學的畫面,絲絲入扣,一路下來使人陷入無言的哀傷。駱駝、歸鴉、小油雞、鞦韆、夜雨、火車、毛驢、水車、遊街、小販、紅牆,煤油燈和電燈、五色旗、集市、報紙、成績單、紅葉等等,一切拿捏得恰到好處,讓我們在聆聽故事的同時,默默地感受著老北京的氣息。小英子的「眼睛」,傳達了小女孩的天真純潔,善良真誠,敏銳機智……宋媽的「皺紋」中讀出了勞動人民的朴實寬厚,體現了那個年代下層人物的辛酸悲慘、苦難不幸。景、物、人等各種意象結合在一起,喚起每個人的歲月記憶,並從中領悟、品味人生的真諦。

敘事結構上,保留發揚原作的散文化手法。三個故事,各不相關,以別離為主題貫穿其中,採用串珠式的結構方式,串連起英子與瘋女秀貞、英子與小偷、英子與保姆宋媽三段並無因果關系的故事。從不同的角度映照出20世紀20年代的具體 歷史 風貌,形成了一種以心理情緒為內容主體、以畫面與聲音造型為表現形式的散文體影片。為了達到影片完整統一的藝術效果,以小英子的「眼睛」為視角。一切發生的事情,都是通過小英子的「眼睛」捕捉與發現的。從兒童的視角建構起故鄉生活的片段,以兒童的眼睛和心靈去觀察、體味人生百態。在具體拍攝中多用小英子的低視角拍攝,鏡頭幾乎全是小英子的主觀鏡頭,只要合乎小英子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便可以展現在銀幕上。

藝術手法上,充分調動電影語言的各種元素,顯示了自己獨特的導演風格。各種詩詞民謠的一唱三嘆,令人回味無窮。大量運用反復手法,增強了盪氣回腸的感染力。井台打水和操場放學場景都反復出現了四次,造成了生活的流逝感,「送別」的音樂旋律反復出現,造成了由聽覺而引起的連貫感和統一感,三個故事有著一樣的開頭,都從宋媽送別她的丈夫說起,較多的長鏡頭和較多的大停頓,製造一種節奏上的重復。留白的運用讓人遐想和思考。比如妞兒和英子兩人相顧無言,宋媽的無聲啜泣等。片中最為突出的鏡頭便是英子清澈的眼睛特寫,各種境遇下的眼神,比語言更為有力,營造出「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這是一部非常別致的電影,用最稚嫩的眼神,去凝視最蒼老的命題。融合了留白、復沓、象徵、反襯等手法,以其清新雋永的「散文式電影」風格,贏得了廣大觀眾的喜愛。整體來看,手法細膩而練達, 情感 飽含詩意,重視意象表述,以長鏡頭為主,抒情重於敘事,風格恬淡,讓人心曠神怡。

離別的主題,關於離別,有柳永的「楊柳岸,曉風殘月。」有李清照的「生怕離懷別苦,多少事、欲說還休。」有白居易的「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有徐志摩的「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等等,影片中的每個人物在生活的歷程中偶然相遇了,熟識了,但最後都一一離去了。親情的可貴,離別的折磨,深深牽動了觀眾的心。導演多次運用了「離別」這個主題,向我們展示了世事的無常和離別的無奈,引起觀眾心靈上的共鳴。整部影片以英子的視覺觸摸往事,把三個並不相連的故事串聯起來,最終以「離別」為 情感 歸宿。為我們展示了一幅色彩明麗的北京風俗畫,浸潤著淡淡的哀愁和悲憫,同時也傾注了作者對童年往事的濃濃相思。在淡淡的鄉愁的 情感 底色上,通過對人物命運悲劇的呈現,寧靜而悠遠地感染著觀眾。影片散發著濃郁的詩的韻味,清新而淡雅。

影片的音樂,尤其是主題曲,這首由李叔同先生作詞,奧特威作曲的《送別》,有古樸單純、清淡典雅的韻律和強烈的時代感,體現了影片所要表達的對祖國、對家鄉、對童年深切的懷念以及幾個主角離英子而去的悲傷 情感 ,催人淚下。音樂是有穿透力的,一段插曲把「淡淡的哀愁和沉沉的相思」點染開去,這種溢於言外的感情,自然樸素地傳達給觀眾。使人感同身受,初聽不知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城南舊事》中,英子的那雙明亮純真的眼睛足以使語言遜色,宋媽的朴實含蓄,把人們帶入到了那個痛苦的年代。 一段動盪而美好、溫暖又殘酷的童年往事,讓人感受到這個 社會 上小人物的悲慘命運,透露出優美的散文意境和淡淡的憂傷。片中展現的包括胡同、四合院、艱難而純朴百姓在內的老北京景象,今天再看,讓人有恍如隔世的感覺。 電影的每一幀畫面都將本自經典的文字變作了光影的藝術,堪稱二十世紀電影中經典中的經典。

八十年代的電影,藝術家們經過十年文革的沉澱,才華一旦爆發出來,就一發不可收拾。《廬山戀》、《牧馬人》、《少林寺》、《芙蓉鎮》、《駱駝祥子》、《高山下的花環》、《紅高粱》等等,讓人枚不勝舉。那時候的物價,老百姓花錢都是以分為單位,但卻創造了億元票房的記錄。以前的老電影,每一個眼神,每一個鏡頭都在講述故事,你都可以細細品味。而現在,經過四十多年的 社會 變遷,全面市場化、商業化的洗禮,今天的時代風氣,跟八十年代相比,已經大不相同。 如今充斥於院線里的電影,強調劇情張力,不斷製造沖突和懸念,看重對於觀眾的感官刺激,採用各種各樣鮮艷的色彩和誇張的特效。現代人生活在這個快節奏的 社會 里,已經流失掉了內心深處對人的本質的思索和反省,物化和異化使人心沉淪,一切 娛樂 為王。像《城南舊事》那悠然而從容的敘事節奏和淡雅明亮的寫意視覺風格,令人難以忘懷。像素和 科技 在不斷進步,演員和導演整體實力和拍攝水平卻在大幅度下降。唉!不說了,說多了都是淚啊!悲哀啊,實在是悲哀,電影最大的悲哀就是,錢有了,藝術沒了!

㈢ 1938年上映的電影什麼改編自林海音的同名小說

1938年上映的電影《城南舊事》是一部改編自女作家林海音同名小說的中國劇情片,由著名吳貽弓導演。

影片根據台灣女作家林海音1960年出版的同名中篇小說改編而成。《城南舊事》首先由北影廠的導演伊明改編成電影文學劇本。原小說分五段寫五個人,改編的時候,刪去了「蘭姨娘」的全部和「驢打滾兒」的後半部。

「惠安館傳奇」保持基本完整成為影片的上篇;而「我們看海去」和「驢打滾兒」的前半部及「爸爸的花兒落了」則糅在一起成為一個仍有兩段的下篇。

林海音的同名小說創作背景:

《城南舊事》是林海音以其7歲到13歲的生活為背景創作的。在台灣被日本帝國主義侵佔期間,林海音一家不甘在日寇鐵蹄下生活,舉家遷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長大。看見冬陽下的駱駝隊走過來,聽見緩慢悅耳的鈴聲,童年重臨於作者心頭。

夏天過去,秋天過去,冬天又來了,駱駝隊又來了,但是童年一去不還。作者因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時的那些景色和人物,於是把它們寫了下來,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這是林海音寫這本小說的初衷。

㈣ 電影《城南舊事》意境分析

一、電影意境綜述

      意境一詞多在中國古典詩、詞、畫等傳統藝術中被提及,是指一種情景交融的境界,是主觀情感與客觀景物相熔鑄的產物。意境不僅以自然景物的意象描述為主,也融入藝術家的思想感情和美學情趣,且更側重於主體的情感表達。藝術意境在情景交融中緩漏讓人們領悟出無窮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乃至於某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深層意蘊。

     電影作為一門綜合藝術,也繼承了中國傳統藝術的這種情感表述方式,電影中空鏡頭的運用營造的是一種若有若無的朦朧之美,電影長鏡頭的紀實化拍設構建的是一種不施不設的自然美,通過影視鏡頭和畫面凝聚的作品主題是一種有限到無限的超越之美。影視藝術融導演之情於聲畫之中,以綜合藝術語言塑造藝術形象、建造藝術意境,來闡釋某種無法言述的藝術意蘊。

二、以《城南舊事》為例分析電影的意境

     作為第四代導演的領軍人物,吳貽弓深刻踐行了他們這一代導演提出的「丟掉戲劇的拐杖」這一主張,打破以矛盾沖突為主的戲劇式電影模式,進行電影語言和風格的探索,以詩化的電影藝術語言進行歷史敘述,表達人生哲理。《城南舊事》作為吳貽弓導演的代表作,全片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和真實的歷史感,是傳統美學和現代擾知爛電影語言的完美結合,具備了第四代導演電影作品的「詩電影」特徵,整部影片在意境的營造上獨具匠心。本文以吳貽弓導演的《城南舊事》為例,分析該影片的意境營造以其對於電影情感表達的重要作用。

1、文學式的分段敘事

     影片根據台灣女作家林海音同名中篇小說改編而成,以時間順序串聯起小主人公林英子的童年故事,藉以英子純真的視角展示老北京城二十年代的整體面貌,也寄託了主人公淡淡的哀思和鄉愁,傳達一種人生處處是別離的意蘊。

     散文式的敘事強調形散而神不散,作為散文式電影範本的《城南舊事》在敘事上採取串珠式的手法,講述主人公英子從6歲到13歲之間的童年故事,影片中的三段故事分別是文學小說中的《惠安館》、《驢打滾》和《爸爸的花兒落了》,第一段故事中,英子與「瘋子」秀貞相識,和妞兒成為夥伴,並幫助他們相認,最終妞兒與秀貞死於火車軌下,英子也隨父母搬了家,告別了小學之前的童年和夥伴。第二段故事發生在小學時期,英子認識了為供弟弟上學的小偷,和他成為朋友,最終目送他被警察帶走,英子也小學畢業。最後一段故事,導演將原著小說中《驢打滾》和《爸爸的花兒落了》兩部分融合到一起,選擇以父親逝去、宋媽離開為結尾,英子目睹宋媽失去自己的孩子的悲痛,以及父親生病去世,經歷與親人的不舍告別,而開始真正長大。

     幾段故事看似是獨立發展,但每一個故事的開始和結束都伴隨著英子的童年別離和成長,共同表達「離別」這一主題意蘊。告別夥伴、告別不經世事的小學,告別親人,告別愚而神聖的童年。整部影片對於離別和死亡的悲痛並沒有刻意渲染,而是用緩慢的鏡頭和敘事節奏凝聚悲傷,既有生死無常的生命感慨,也有離愁別緒的無奈。

     此外,獨立的故事設置也從不同方面折射當時社會生活背景,進行平靜地歷史敘述,於個人小離愁之中展現國家大背景。這種處理有些虛淡甚至刻意隱藏,但卻又在虛實之間讓人忘卻不得,愁雲慘淡的社會現實從頭至尾榮繞於觀者心頭,這也是已經營造的最常用手法,虛實猛銀結合,以虛顯實,構建一種特別意境。比如,從影片開始就以英子的視角呈現父親在家裡招待學生,秀貞的丈夫被抓,北大學生在街上遊行,母親言語間的謹慎等,這些時代現狀的處理不露痕跡,卻有著一種內在張力。

2、無言勝有言的視聽語言

     意境源於人的感覺,視覺和聽覺在影片中傳達出重要的信息。比如,影片開頭用空鏡頭呈現秋風中枯黃的野草、烏鴉,以及隨著主人公的闡述,長城逐漸化出,鏡頭拉遠,駱駝隊走在城牆上,昏黃淡暗的北京城南在近景遠景的交替中伴隨送別歌出現,直接從視覺和聽覺上將觀眾帶入懷舊的、綿長的意境之中。

(1)長鏡頭營造「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境

     影片中導演運用大量長鏡頭來表現胡同里的場景以及人物的心理變化,通過鏡頭的平緩搖移而非切換來營造一種不加修飾的、彷彿置身其中的意境。長鏡頭理論與蒙太奇理論相比,更強調敘事的連續性和真實性,達到了電影意境要求的自然真切,巧奪天工。

     片中大量長鏡頭停留在秀貞回憶往事、宋媽失去孩子、英子告別小偷,這種大停頓疊加人物回憶,動靜結合,虛實相映,營造「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境,產生一種內在張力,引人深思。在述說完身世之後,鏡頭停頓到妞兒與英子坐在屋裡的場景,大遠景逐漸拉遠,長鏡頭渲染妞兒的悲慘身世,也營造某種悲憫氛圍,使觀眾自然而然陷入思考,進而產生「移情」效果。而在目送小偷被抓走之後,英子坐在教室里上音樂課的場景中,鏡頭在英子臉上停頓,天真的眼睛盈滿淚水,沒有太多表情,也遲遲不願開口唱歌,長鏡頭及特寫鏡頭的使用,將小英子對於「什麼是好人與壞人」的困惑,對於小偷朋友被抓走的愧疚、不情願與不舍呈現的淋漓盡致。

(2)色彩呈現「發纖濃於簡古,寄全味於淡泊」的意境

     影片的色彩基調是懷舊風格的,沒有強烈的色彩對比,城牆與胡同是暗淡的,人們著裝是素淡的,這種色彩搭配真實呈現出北平二三十年代的灰暗慘淡的社會現狀,為影片背後沒有明說的社會背景營造一種心理氛圍。而童年林英子,在落雪胡同的灰牆淡瓦間穿小紅襖出現,與悲涼社會現實之間劃了一條淺淺的線,以便英子用孩子的童真視角審視殘酷的大人世界,又使得影片哀而不傷。

(3)道具營造情景交融的意境

     此外,導演通過道具(意象)運用建構意境場景。意境一詞,更多時候是一種表意空間的詞,是一種通過周圍景物營造出的場景。歸巢的烏鴉,駱駝頸上的鈴鐺,古老的城牆,淡灰的胡同,吱呀的老水井和搖晃的水車,京味的叫賣,聒噪的知了,胡同里懶樣洋交談的人,藍天紅葉,這些意象的結合,構建了一幅真實的二三十年代老北京風貌。同時,以紀事化手法來完成意境的構建,沒有刻意的渲染和剪輯,平實瑣碎的生活鏡頭,打水、買菜、吃飯、逛廟會、上課、玩耍,生活似乎周而復始,時間卻不經意間流逝,現實化的表達給予觀者強烈的真實感,也形成了影片的意境表達。

(4)音樂營造情感升華的意境

     音樂在調動情緒和延伸想像空間上具有獨特作用,電影的主題思想、情感基調大多通過背景音樂表達。本片的主題音樂是《驪歌》,長亭送別的歌詞與離情別意的曲調和影片主題相呼應,並在主人公英子每次告別過去時響起,起到劃分故事段落和推進情感高潮的作用。妞兒與秀貞離開時,英子搬家的路上響起了送別歌,英子若有所思,而在小偷被抓走後的課上,英子沒有再跟老師一起唱送別歌,一直到父親去世、宋媽離開,英子對於離別這件事的感受不斷清晰,影片沒有直白說明英子在種種離別中的痛苦,而是通過音樂緩緩呈現這種情感變化,以音樂營造別離哀傷之境。

     此外,影片中背景音響的運用也在意境營造上起到一定作用。比如,雷雨夜裡英子得知妞的身世,把她帶到秀貞家認親,妞與秀貞相認後死於火車軌下,該段雷聲、雨聲,火車軌聲,汽笛聲,叫喊聲摻雜在一起,既表達英子對夥伴的不舍,又將兒童的天真善良與成長中的糾結困惑緩慢呈現在觀者面前。

(5)主觀視角構建平實的人生五味之意境

     影片運用主觀敘述結構,從小主人公英子的視角出發進行故事講述,以英子的主觀感受來呈現二十年代老北京的人和事。在兒童視角下,即便沉重也是善良美好下的一種淡淡的哀愁,影片沒有醜化任何一個人物形象,甚至是黑暗的社會現實也在英子的主觀視角下被沖淡。

     此外,導演以英子的視角提出很多看似很簡單的問題,但最終卻沒有給出具體的答案,比如,為什麼駱駝掛鈴鐺,為什麼要槍斃人,我是不是你親生的,什麼是好人和壞人,宋媽的孩子為什麼不自己帶,這一點的處理像中國傳統繪畫中的留白,用大段空白營造某種綿長卻意蘊無窮的意境,似乎能回答,又好像給不出准確答案,留給觀者無限的遐想和思考。

3、重復蒙太奇建構的內在張力

     一部電影作品大到影片的整體風格,小到每個鏡頭細節的表達都可以建構意境,《城南舊事》不僅整體上表達淡淡的人生何處無相遇,轉眼天涯是路人的愁緒這一主題,在畫面、音樂、剪輯、敘事等藝術語言的運用上,也是彼此相映,共同為這一主題構建整體意境。本部影片中,導演在重復蒙太奇的使用上有著獨到之處。比如,井台打水的鏡頭,在影片中重復出現了四次,而每次的出現都幾乎內容相同,似乎是平淡無奇的日子,但也記錄著時間的流走。最後在妞兒和秀貞出事的那天,英子知道了妞兒的身世,水井依舊是那個水井,但是時間已經是夏天,聒噪的知了聲和乾涸的井槽營造一種異樣的氛圍,預示著妞兒和秀貞的悲劇。而林英子的眼睛在影片中也是多次重復,英子童真的眼睛貫穿著故事的始終,鏡頭從不同角度將英子眼裡的懵懂、開心、好奇、疑惑、悲傷表現出來,呈現英子的善良真誠,機智勇敢,敏感多思的性格,也藉由這雙眼睛表達著全片的故事背景和情感。

     除了以上兩個意象的重復剪輯,影片中宋媽眼角的皺紋、學校放學的場景也都使用了這種藝術重復。在內部節奏上,影片中多次大停頓(比如,在呈現妞兒的身世、秀珍在封建禮教下的愛情、宋媽作為傳統女性的宿命等)和多次送別歌響起,這些細節上的處理,都與影片整體想要表達的復雜情感相交織。

三、總結

     「不思量,自難忘,半個多世紀過去了,我是多麼想念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

     導演在影片開頭就將離愁別緒、思鄉之情以散文式的旁白呈現出來,為整部影片的懷舊意境做了鋪墊,與結尾處紅葉漫山,驪歌響起相呼應。電影台詞的散文化處理和背景音樂的古典化編曲共同起到意境升華的作用。全片以平緩的鏡頭語言營造了一種詩意的散文詩式的懷舊氣氛,呈現既愚笨而又神聖的童年,抒發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思鄉情,情感沉而不烈,濃而不膩,綿綿而不絕,哀淡而不悲傷。在影片的鏡頭和敘事上,自然真切,巧奪天工;在場景建構上,呈現出的是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景非單純的景,情非單純的情;而在情感表達上,處理的含不盡之意於言外,言有盡而意無窮。作為意境電影的經典作品,這也是《城南舊事》一直深入人心之處。

     中國電影在意境的構造上繼承了中國傳統美學的思想,因此更具東方古典韻味。作為綜合藝術,電影通過豐富的意象選擇、綜合的藝術語言,建構象外之象與味外之旨,讓觀眾從鏡頭中感受到畫外之意,境外之情。而中國導演對於電影意境之美的追求和實踐從最初的《漁光曲》到第四代導演的《城南舊事》,再到今天的《卧虎藏龍》也一直沒有停止。

㈤ 1983年上映的電影講述了英子在北京什麼樣的事

1983年上映的電影《城南舊事》講述了英子在北京生活時發生的三個故事。

《城南舊事》,改編自林海音1960年出版的同名短篇小說,由吳貽弓執導,沈潔、鄭振瑤、張閩、張豐毅等主演,1983年於中國內地上映。

影片獲得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金鷹獎,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最佳音樂等多項獎項。

角色介紹

英子

演員:沈潔

20世紀20年代,英子隨著父母從台灣到北京城,住在城南惠安會館附近的一個小院里。英子在胡同玩耍時遇到了「瘋女人」秀貞,英子幫助她找到了她的女兒。後來英子又遇到了一個小偷,並且和他成為了朋友。英子九歲那年,奶媽宋媽的丈夫馮大明來到林家。後來英子的父親患肺病離開了人世,英子也隨家人一起離開北京回到台灣。

㈥ 1983年上映的電影,改編自林海什麼獎

1983年上映的電影《城南舊事》,改編自林海音的同名小說。

多少年來,《城南舊事》感動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除了再版無數次的小說版外,1985年,本書在中國大陸搬上銀幕,電影「城南舊事」獲得「中國電影金雞獎」、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獎金鷹獎章」、第十四屆「貝爾格勒國際兒童電影節最佳影片思想獎」等多項大獎。

劇情簡介

故事講述了女主人公在北京城南居住期間的幾段童年回憶。

小女孩林英子(沈潔飾)住在五十年前的北京南城,在他們家院子附近住著一個瘋女人秀珍(張閩飾),秀珍的丈夫因參與學生運動被殺,孩子也不知所蹤,因此落下了瘋病,時常把英子當做自己的孩子「小桂子」看待,英子也喜歡秀珍,答應幫她找回小桂子。

英子有個苦命的小夥伴妞兒,學戲時常遭乾爹打罵,英子偶然發現妞兒有小桂子的胎記,幫助她們母女相認。英子上小學後,一家人搬到了廠甸。

在家門口荒廢的院落里,英子發現了一個小偷(張豐毅飾)藏贓的草堆,小偷為了供弟弟讀書只得干不光彩的勾當,英子卻不把他看作是壞人。不久,女傭蘇媽返鄉,父親去世,英子的童年,彷佛一下結束了。

㈦ 1983年上映的電影是哪一部

1983年上映的電影是《城南舊事》。改編自林海音1960年出版的同名短篇小說,由吳貽弓執導,沈潔、鄭振瑤、張閩、張豐毅等主演,1983年於中國內地上映。


電影《城南舊事》是以小女孩英子純潔天真的眼光展示了上世紀初老北京的社會風貌以及主人公英子的一段有歡笑有眼淚的童年往事,筆觸溫柔,感人至深。影片在敘事、視聽語言、人物表現等方面處處都展現著影視美學的魅力,非常經典。

電影《城南舊事》背景:


電影《城南舊事》改編自台灣女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城南舊事》,該作品通過英子童稚的雙眼對童年往事的回憶,講述了一段關於英子童年時的故事,反映了作者對童年的懷念和對北京城南的思念,該作品於1983年被改編,由吳貽弓執導。

閱讀全文

與中國電影城南舊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大狗狗倫理電影網 瀏覽:803
一部拐賣兒童的電影鬼片 瀏覽:786
新上映搶銀行的電影 瀏覽:448
如何用海信電視看免費電影 瀏覽:188
李秀明老電影 瀏覽:596
怎麼把電影傳到蘋果手機 瀏覽:534
香港電影女兒的朋友愛上他爸爸 瀏覽:358
印度電影誤殺瞞天記2劇情 瀏覽:112
老電影新局長到之前 瀏覽:896
電影惡棍天使簡介 瀏覽:288
星際科幻電影飛船 瀏覽:181
太極陰陽拳老電影 瀏覽:909
講解一個關於金錢的兒童電影 瀏覽:377
泰國av倫理電影迅雷下載迅雷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542
電影赤裸特工未刪減版中文觀看 瀏覽:331
1993青春牡丹花燈籠電影 瀏覽:11
青春正當時電影漢服 瀏覽:685
女孩荒郊野外乘計程車電影 瀏覽:772
女主被殺的美國電影 瀏覽:497
逃學威龍2國語電影 瀏覽: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