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1921》首曝預告,這部電影主要講了什麼
《1921》是由黃建新、鄭大聖聯合執導,黃軒、倪妮主演的電影,於2021年7月1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該片講述了首批共產黨人在風雨如磐中的日子中擔起救亡圖存重任,讓中國革命前途煥然一新的故事。
1921年的上海,租界林立,局勢劍拔弩張。來自五湖四海平均年齡僅28歲的熱血青年們,突破國際各股復雜勢力的監控和追蹤,在上海共聚,創立中國共產黨。從此中國歷史進入了新篇章。
1921年是中國共產黨誕生的年份。在中國歷史上這是開天闢地的大事件,1921年也是中國共產黨全部歷史的開端,在中國革命史上具有劃時代的作用。7月23日,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中國共產黨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舉行,參加此次會議的有毛澤東、包惠僧、董必武、李漢俊、陳公博、周佛海、何叔衡、李達、王盡美、鄧恩銘、劉仁靜、張國燾。他們代表全國五十多名黨員。此後,中國出現了完全新式、以共產主義為目的、以馬列主義為行動指南、統一的工人階級政黨。
⑵ 新中國第一部電影《橋》的主要內容
採納吧,別猶豫了!!!
《橋》是中國第一部以工人階級為主人公反映中國人民解放戰爭的故事片。東北電影製片廠1949年攝制。編劇:於敏;導演:王濱;攝影:包傑;美工:劉學虎;主要演員:王家乙、江浩、陳強、呂班。
【劇情簡介】
故事發生在1947年東北解放戰爭時期。為了配合人民解放軍全面進攻,某鐵路工廠接受了修復松花江鐵橋的任務。在缺乏鋼鐵、煉鋼爐損壞等嚴重困難下,廠長發動共產黨員、積極分子,組織廣大工人日以繼夜地修復了煉鋼爐,制出橋座和鉚釘,在松花江解凍前修復了大橋,支援了解放戰爭。影片通過老梁和老侯頭兩個工人形像的塑造,表現了工人階級擁護共產黨、戰勝困難支援解放戰爭的熱忱,歌頌了他們嶄新的勞動態度和巨大的創造力。這部影片在畫面的構圖,故事的發展,人物的表現等方面,都已經具備了一種健康有力、樸素、明朗的風格,成為中國電影事業上的一座新橋梁。
⑶ 新中國第一部長故事片是哪部電影
新中國的第一部故事片是東北電影製片廠拍攝的《橋》。
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共產黨派文化幹部到東北接管偽滿洲里電影製片廠(日本侵華後在東北建立的電影製片廠)。1946年10月,東北電影製片廠在滿洲電影製片廠的原址上成立,並更名為長春電影製片廠。1949年,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東營拍攝了第一部新中國故事片。
《橋》是東北電影製片廠出品的第一部故事片,也是新中國電影的奠基之作。它在中國電影史上佔有不尋常的地位,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這部電影的第一個意義在於第一次在銀幕上正面描述了中國工人階級為了創造一個新中國和創造一個嶄新的新中國英雄形象而進行的勞動和斗爭。梁日升和老侯頭這兩個人物在創作上無私無畏,具有新時期工人階級的特徵。
這部電影追求平淡中見真,平淡中顯善的藝術風格。人物的刻畫和生活的表達通常是以簡單的方式完成的。這種簡單而記錄的創作方法開創了新中國電影簡單、自然、貼近生活的新創作風格。它對新中國初期的電影創作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⑷ 《橋》我國第一部工業題材影片是什麼
我國第一部工業題材影片是《橋》。
《橋》是東北電影製片廠拍攝的劇情片,由王濱執導,王家乙、呂班、江浩、陳強等出演,於1949年上映。
該片講述了東北某鐵路工廠的工人們克服一系列困難完成搶修松花江鐵橋的任務,為解放戰爭的勝利做出貢獻的故事。
《橋》的影片評價
《橋》是東北電影製片廠攝制的第一部長故事片。也是新中國電影的奠基之作。它在中國電影史上佔有不尋常的位置,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該片的首創意義在於第一次在銀幕上正面描寫了中國工人階級為締造新中國而進行的勞動和斗爭,塑造了新中國主人公的嶄新形象。
劇中人物梁日升和老侯頭大公無私、勇於創造,具有新時代工人階級的特點。該片藝術上追求在平易中見真實、於樸素中顯親切的創作風格。刻畫人物、表現生活多用白描式的手法。
⑸ 新中國第一部長故事片是哪部電影
新中國第一部長故事片是《橋》,東北電影製片廠1949年在極為艱苦的條件下,拍出了新中國第一部故事片《橋》。編劇於敏,導演王濱。
這部影片以飽滿的熱情,塑造了梁日升、老侯頭這樣的新中國工人形象,和以廠長為代表的領導幹部形象。第一次以工人階級為主角出現在銀幕上,這在新中國電影史上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5)什麼電影是中國工人階級擴展閱讀:
內容梗概
1947年冬,東北某鐵路工廠為支持前線,接受了製造搶修松花江鐵橋橋座和鉚釘的任務。當時工廠條件很差,總工程師對完成任務缺乏信心,少數工人也存在著僱傭思想。
工人梁日升在修復煉鋼爐時試驗成功用耐火磚代替白雲石的辦法。之後,經充分發動群眾,克服了一系列困難,終於完成了生產任務。工人們又響應了上級的號召,參加了修橋工作,使大橋及時修復通車。
劇本反映了成為國家主人的工人階級在管理工廠中的聰明才智和積極性,說明了充分發動和依靠人民群眾是解放戰爭勝利的根本保證。
⑹ 關於工人階級的懷舊電影有哪些
《我們的八十年代》,《火紅的年代》.《北郊36年》
⑺ 火紅年代的影片評論
彩色故事影片《火紅的年代》是一部描寫工人階級斗爭生活的優秀作品。它以充沛的革命激情,塑造了趙四海這個鋼鐵工人的英雄形象,熱情地歌頌了毛主席的無產階級革命路線和「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偉大方針,具有強烈的時代氣息和深刻的現實意義。
「反潮流是馬列主義的一個原則。」文藝創作如何在尖銳復雜的矛盾沖突中,在兩個階級和兩條路線的斗爭中,表現無產階級英雄人物的反潮流精神,這是一個具有重大意義的創作課題。在黨的十大精神的教育鼓舞下,《火紅的年代》通過趙四海這一英雄形象的塑造,比較鮮明地表現了他敢於反潮流的革命精神,這是影片一個鮮明的特色和成就。
影片描寫的是一九六二年鋼鐵戰線上一場事關路線的斗爭。六十年代初國際國內階級斗爭的廣闊背景,給趙四海那種可貴的反潮流精神提供了典型環境。影片一開始就描寫趙四海認真地聽《人民日報》元旦社論的廣播,簡練地勾勒了當時總的斗爭形勢。由於社會帝國主義背叛馬列主義,撕毀合同,撤走專家,妄圖把我們整垮,帝修反鼓噪反華大合唱,蔣介石叫囂竄犯大陸,暗藏的階級敵人蠢蠢欲動,這使得當時國際國內的階級斗爭十分尖銳復雜。但是「螞蟻緣槐誇大國,蚍蜉撼樹談何易。」在毛主席、黨中央的領導下,我國人民頂住了這股反華、反共的逆流。《火紅的年代》的矛盾沖突,就是在這樣的形勢下發生和激化的。為了打擊帝修反,鞏固國防,鞏固無產階級專政,趙四海面對社會帝國主義的訛詐,做出了響亮的回答:「我們要闖出一條路來,為中國工人階級爭氣。」這要闖要爭,強烈地體現了中國工人階級反帝反修的堅強意志和大無畏的反潮流精神。
影片從主題思想的需要出發,緊緊圍繞要不要用國產合金試煉製造艦艇的高級合金鋼的事件來展開情節。趙四海和白廠長之間的矛盾斗爭,是一條貫串的主線。趙四海急黨所急,遵照毛主席的教導,堅持用國產合金進行試煉;而被洋奴哲學、懦夫思想所俘虜的白廠長卻竭力反對,影片一下子就把英雄人物推進了矛盾斗爭的漩渦。影片在展開這場矛盾斗爭的過程中,有層次地組織了四個回合:即黨委會上關於是用國產合金還是用進口合金的一場辯論;在事故發生後,趙四海頂住了白廠長撤他職務的壓力;退任務還是不退任務的交鋒;最後,白廠長命令停爐,把矛盾沖突推到了高潮。影片正是通過以上四個回合,在矛盾沖突的逐步激化中,突出地表現了趙四海的反潮流精神。影片對這樣一個工業建設題材的處理,沒有就事論事地停留在煉鋼生產的技術問題上面,而是把它提到了兩條路線、兩種思想斗爭的高度。從斗爭的第一個回合,就提出了事關路線的問題:是把力量的基點放在自力更生上面,還是放在依賴進口上面;是無產階級政治統帥生產,還是「鋼就是政治」。趙四海在黨委會上的辯論中,他明確地指出:用什麼合金不是一個技術和方法問題,而是一個原則問題,是要不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問題。這就可以看出,趙四海的反潮流精神,來源於他的路線斗爭覺悟,所以才能在錯綜復雜的斗爭環境中,不管風吹浪打,堅定地執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線,同錯誤路線和各種錯誤的思想傾向進行不調和的斗爭。影片比較深刻地接觸到了工業建設中到底依靠什麼人,走什麼道路的大是大非問題。這是站在今天的思想高度,以黨的基本路線為指導來分析當時的矛盾斗爭和提煉主題的結果;同時,它又沒有以今天的斗爭形式來替代一九六二年這一特定歷史時期的斗爭形式。這就既符合當時的歷史面貌,又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和現實教育意義。
影片《火紅的年代》比較好地注意到在針鋒相對的斗爭中來塑造主要英雄人物的形象。白廠長在錯誤道路上越滑越遠,這給趙四海帶來的阻力和困難也就越來越大。比如,在階級敵人進行破壞,造成事故之後,白廠長不問青紅皂白,立即停了趙四海爐長的職,要他檢查。這時,副爐長陳友根又發生了動搖。趙四海面對這些嚴重困難,並沒有消極退縮,而是逆流而上,堅決頂住,他無比激動地對廠長說:「事故我要負責,你可以撤我的職,但是,鋼一定要煉下去,自力更生的道路,我們走定了!」撤職的錯誤決定更加激起了他的主動進攻精神。他首先保護了現場,接著深入群眾調查研究,終於發現了敵情線索,並立即向黨委書記作了匯報。同時,他還懷著深厚的階級感情對戰友陳友根進行了耐心細致的思想工作,統一了認識,增強了工人階級內部的團結。在「識破陰謀」這一情節中,趙四海又同暗藏的階級敵人應家
培展開了面對面的交鋒。當應家培別有用心地要他「避避風頭」時,他針鋒相對地說:「我就是喜歡大風大浪!」一句話,鮮明地點出了無產階級英雄人物敢於反潮流的革命精神。
「暮色蒼茫看勁松,亂雲飛渡仍從容。」趙四海在尖銳復雜的斗爭中表現出來的階級斗爭、路線斗爭的高度覺悟,正是這一英雄人物性格的主要側面。「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在路線問題上沒有調和的餘地。」在要不要退任務的這場戲里,趙、白之間的思想沖突達到了十分尖銳的程度。白廠長指責趙四海說:「我怎麼也沒想到你會變得這么自負」,趙四海回答說:「我也沒想到你會變得這樣……」,「你已經不象我們工人的廠長了」。在事關路線、事關大局的問題上,趙四海從一個共產黨員的黨性出發,根據黨的思想原則和組織原則,對白廠長的錯誤言行,堅持進行斗爭,同時,他對一個本質上還是好的,但犯了錯誤的領導同志又表現了滿腔的熱忱和深厚的無產階級感情。
《火紅的年代》努力運用革命現實主義與革命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創作方法處理矛盾,塑造人物,既把這場斗爭寫得如此尖銳、激烈,又充滿了革命的激情,熱烈地歌頌了我國無產階級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的英雄氣概和崇高理想。這是把革命樣板戲的經驗運用於故事影片創作的新收獲。從這部影片來看,它的編劇、導演、演員,在創作的時候,有比較飽滿的革命激情,這使得整個影片顯得濃彩重墨,熱情洋溢,給觀眾以很大的感染。趙四海有句話:「對黨的事業就是要像鋼水那樣熱,不能冷!」作為一個文藝工作者在塑造無產階級英雄形象時,也必須有這種熱情才能塑造好工農兵的英雄典型。
如何以黨的基本路線為綱,正確地、深刻地反映階級斗爭和路線斗爭是當前文藝創作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火紅的年代》雖然在這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也還存在著一些明顯的問題。路線斗爭是階級斗爭在黨內的反映。在實際生活中,人民內部矛盾和敵我矛盾也往往錯綜復雜地交織在一起。因此,寫好階級斗爭和路線斗爭的關系,寫好兩類不同性質矛盾的關系,即它們之間的互相聯系,互相制約,這對於深刻反映社會主義歷史階段革命斗爭的特點和規律,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火紅的年代》對階級斗爭這條線就沒有寫好。如階級敵人應家培來路不清,他從前到底是個什麼人物,為什麼在這個時候跳出來進行破壞,他搞破壞放進爐里的又是什麼東西,都交代得不很明白;在具體的情節結構中階級斗爭與路線斗爭這兩條線索還缺乏有機的聯系。影片總的來說,是敢於寫路線斗爭的,但有些地方,比如在高潮部分矛盾的激化也寫得不夠,廠長的轉變還處理得比較草率、突然。此外,影片有些地方藝術處理也還比較粗糙,如試驗失敗後,趙四海一個人到涼台上去的那段戲就處理得不夠精心,不夠妥當。如果讓大家看著四海,以期望、關懷的目光注視著他,然後一起走上涼台,這樣對塑造趙四海的英雄形象就會更好些。影片的化裝上總工程師的頭套也太假。這都是我們在創作中應該認真注意並加以改進的。
看了《火紅的年代》,很受鼓舞,極為振奮。工農兵英雄形象佔領銀幕,這是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豐碩成果。祝願電影戰線上的同志們,在已經取得的成績的基礎上,再接再厲,繼續奮戰,拍攝出更多更好的故事影片,為工農兵、為社會主義、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
⑻ 《1921》電影觀後感
認真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後,一定有不少感悟吧,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觀後感了。快來參考觀後感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1921》電影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1921》帶領觀眾走入那個年代,感受那個年代的年輕人的力量。影片全景式地重現了一百年前波瀾壯闊、開天闢地的歷史時刻,來自五湖四海平均年齡僅28歲的青年們,懷著滿腔熱血,聚集上海召開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大會,見證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影片向開辟新中國的革命先輩們致敬,我們能看到百年前,先輩們在復雜的時局下摸索著中國的出路,他們歷經磨難和生死存亡,不管在多難的境遇下,他們都在朝著希望前進。這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由小到大,帶領千千萬萬中國人民突破重重難關,取得一個又一個的勝利。正是因為他們才有了新生活,正是因為無數的開拓者們才有了新中國!
當歷史畫卷緩緩地鋪開在我們眼前時,我們被那些畫面所震撼。我們驚嘆於他們為探索出一條真真正正能夠拯救中國的道路的執著,也因他們面對危險時刻而屏住呼吸。影片更多的讓我們看到這13位革命先輩們少有人知的青年時期的模樣。不像我們在歷史書上所看到的他們,他們是朝氣蓬勃的,他們是一個個有著鮮明性格充滿著熱情的青年人。當我看見他們的眼中閃爍著對未來、對新中國的展望的光芒時,我的心也被這樣的熱情所點燃。他們用熱血和青春,激盪著舊中國,開拓著新世界。
影片中,嘉興紅船上的會議與逐漸唱起的國際歌,是動人心弦的,是令人為之振奮的。在影片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李達對負責印刷的人強調「百姓」與「人民」雖然意思相近,但境界完全不同。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和初心使命是為人民服務,從未改變過。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在今時今日已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夢想。國家從艱難歲月中一路走來,歷經炮火與鮮血的洗禮,21世紀的我們不能忘記這段艱難歷程,永遠銘記歷史。
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現在這新中國。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中國共產黨代表著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著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著中國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我們國家在黨的領導下一點一點強大起來,一步一步邁向世界舞台。作為新時代的青年人,我們要牢記歷史和初心,不忘使命,不負期待,共創美好未來。
星星之火,足以燎原。新時代的'我們,從革命先輩們的手中接過火把,將這份精神傳承下去,延續下去!
電影《1921》將生動展示中國共產黨人敢闖敢拼的動人故事。該電影由導演黃建新擔任監制兼導演、鄭大聖聯合導演,並將於2021年7月1日全國上映。為了讓更多觀眾了解建黨初期這段歷史,黃建新導演用電影鏡頭,展現了平均年齡僅28歲的中共「一大」代表們,將青春理想化作尋求救國救民真理信念的執著,以及他們在上海開天闢地、在風雨如磐中擔起民族救亡圖存重任的擔當。
該片導演黃建新,曾成功打造《建國大業》《建黨偉業》《建軍大業》,開創了中國電影的主旋律商業片時代。他在此前的《1921》發布會上曾透露,「會給大家帶來全新的故事、更電影化的敘事方式、以及充沛的生活情感」。他還表示,電影將集結一眾青年實力派演員,重塑一群有血有肉的革命先驅,再現一個敢拼敢闖的黃金時代,傳遞「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的堅定信念。
該片在參考大量史料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創作,堅持創新求真、嚴謹細致的態度,歷經四年時間深耕劇本,數易其稿。期間上海市委宣傳部還組織召集黨史專家、上海史專家、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資深研究員等專業人士,與主創團隊一同召開多次劇本論證專題會議,聽取意見,結合黨史研究成果,反復打磨人物性格,挖掘歷史細節,力求讓這段觀眾耳熟能詳的史實在銀幕上綻放新意。
電影將首次以國際化視角來呈現這段熱血歷史,從歐洲開始進入故事,同時貫穿了一條完整的日本線,讓格局更開闊宏大。在此前的發布會現場,製片人任寧透露,「劇組特意去全世界的檔案館尋找新鮮的角度和史料,耗時三年多才完成了最終的創作」。對此,導演鄭大聖也表示,這是與現在的全球化語境有所呼應,用新的角度看待那段歷史,相信能吸引更多年輕觀眾當下的共鳴。
除此之外,影片也在拍攝取景上下了大功夫,主創團隊勘景足跡遍布上海、全國乃至海外,特別是在上海實地測繪了30餘處相關歷史舊址,並在上海車墩影視基地一比一實景搭建當時的中共一大會址建築群,力爭在大銀幕上再現上世紀20年代上海作為中國共產黨誕生地的城市文化風貌。
在即將迎來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時刻,有幸和幾位評論家一起觀看了電影《1921》。看完電影,大家交口稱贊,認為影片濃墨重彩集中描繪1921年的上海,在那個相對有限的時間和空間之中,把故事講得如此精彩感人,全面展現五四運動的發生、《共產黨宣言》的翻譯出版、「南陳北李」相約「開天闢地」、上海英美煙廠工人罷工、共產國際幫助中共建黨、國際和國內反動勢力對革命活動的圍剿、中共一大召開及從上海石庫門轉戰嘉興南湖紅船等重要場景,非常不容易。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還是更習慣於把視角聚焦於教育。我覺得,這既是一個黨史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也是一個青春的故事、成長的故事、教育的故事。
影片講述的是黨史,更是講述了一群年輕人的青春史。影片的主人公是一群年輕人,在他們的身上,洋溢著朝氣蓬勃的青春氣息。13位一大代表平均年齡28歲,最小的劉仁靜只有19歲,年長的何叔衡也只有45歲。在1921年,他們也是青春年少。所以,他們有著與今天的「90後」「00後」一樣年輕的面龐,一樣的對美好生活與愛情的嚮往,一樣保存著童趣童真,所以我們也能夠看見影片里劉仁靜等幾位年輕人在上海大世界快樂遊玩的鏡頭。
影片講述的是這群年輕人的青春史,更是講述了這群年輕人的奮斗史。在這群人身上,我們特別地感受到20世紀初這群年輕人的使命擔當,感受到他們對馬克思主義的激情、拯救中國的豪情和對底層勞苦大眾的同情。影片中,陳獨秀執拗地向孫中山要教育經費,講述「教育救國」的道理,甚至為了索要教育經費而放棄去上海參加「一大」;毛澤東說,他堅信最終一定能夠「建立一個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都讓我對那個時代的年輕人心生敬意。他們以生命創造了歷史,告訴人們,一個適逢其時的夢想,一股渴望改變的激情,是如何造就了一個偉大的政黨,如何創造了一個偉大的奇跡。
在影片中,最打動我的,是奔跑的鏡頭。這兩個奔跑的畫面,給我留下了特別深刻的印象。
首先是毛澤東的奔跑。那是在法國國慶日,一方面旅法的中國留學生與法國人民一起在凱旋門下慶祝歡呼,一方面是在上海租界的法國人一起合唱《馬賽曲》。但是毛澤東等中國人卻被無情地拒之門外。法國人肆無忌憚在中國土地上歡樂,中國人只能在他們的門外,看著天空燃起的煙花……青年毛澤東從憤懣失望中升騰起一種不屈、一種自強,開始了迅疾的奔跑。奔跑當中穿插的,是他對家鄉生活的回憶,是被父親追打的奔跑,以及母親在身後的呵護。這個奔跑的橋段具有很強的寓意,它意味著青年毛澤東把向父權挑戰的勇氣轉為向舊世界挑戰的力量,從小我轉向大我,從青澀轉向成熟。奔跑中的毛澤東內心堅定、目光澄澈,熱血沸騰、信心滿滿。從他青春奔跑的剪影里,我們看到了日後他奔向井岡山、延安、西柏坡、天安門的遠大前程。真正的青春,正是永不停息的奔跑,是超越時空的奔跑。
其次是王會悟的奔跑。作為一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影片,《1921》破例將以往不太引人注目的李達、王會悟這對年輕夫妻作為主線人物之一。王會悟是一位美麗、智慧、勇敢的新女性,因為共同的革命理想,和李達走到了一起,在陳獨秀的家中結為伉儷。婚後的他們攜手共進,全身心地投入革命事業,為籌備「一大」忙裡忙外、殫精竭慮。在會場遭到特務監視的情況下,王會悟建議把會議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為一大順利完成各項議程發揮了重要作用。影片中一個鏡頭,是王會悟准備向博文女校的校長借校舍給來參加一大的代表住,又擔心校長看出破綻,李達就讓她奔跑,訓練她克服緊張的心理。最後,她在《國際歌》的旋律中奔跑,順利完成了任務。一位23歲的女子,在充滿青春活力的奔跑中,她的步伐如此堅毅、沉著,因為,這是向著光明的奔跑,向著未來的奔跑。
通過重塑中國共產黨成立初期革命先驅的光輝形象,這部電影重現了中國共產黨成立的「紅色起點」,重溫了黨的歷一個特別的「重要瞬間」,著力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為黨史教育提供了生動鮮活的可視化學習教材,也為講好、講活黨史故事提供了生動範本。影片反映出來的20世紀初年輕人的理想追求與使命擔當,為今天的年輕人加深對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認識,提供了範本和榜樣。
影片起用了許多青年演員,無論是五四運動的青年學生,罷工斗爭的青年工人,還是一大的代表,他們都是年輕人。我相信,演出的過程也是今天的年輕人向100年前的年輕人集體致敬的過程,而觀影的人們,也將會向100年前的年輕人致敬。
新的時代需要英雄,需要榜樣。黨史知識,並不是冰冷的過去,而是以信仰和熱血鑄就的言行。革命者,並不是老去的身影,無論100年前還是100年後,那些以國家民族為己任而奔跑的行動者們,他們永遠活在人們心中,永遠年輕。
記得影片中,當陳獨秀被軍閥逮捕關進大牢,他隔著獄欄堅定不移地對李大釗說:「軍閥要我死,我要中國生。」這樣的場景讓我內心久久不能平靜,不禁感嘆:革命的曙光和修遠路途中這些志士們前行的力量都源自於他們大無畏的精神,這樣的精神和情懷令人崇敬。
還記得當影片中革命者李達哽咽著,嘴角顫抖,聲音里帶著一絲憤怒:「偌大的一個國家,我們連自己的火種都沒有。」他凝重的神情,扎心的話語,讓我深感:「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的偉大意義,我潸然淚下。
還記得當毛澤東這位熱血青年在上海的街頭奔走,為革命前赴後繼時,我看到了他們心中對世態不公的憤怒、吶喊,這不正是革命先輩們追求理想,歷經波折卻砥礪前行的見證嗎?
總是記得李大釗在生命停止的前一刻,那凝重、深遠一望,那目光中展望的不正是新中國的未來嗎?
影片播映結束了,我的內心久久難以平靜。前輩們的鮮血換來了我們今天的幸福和平生活,但我們不能在安逸中喪失鬥志,在懈怠中荒廢青春。走出影院,我心中反復默念這些話語。作為青少年的我們,應當有一顆自信、自強、自省的心,應當感恩父母,給予我們生命;感恩老師,教授我們知識;感恩偉大的國家,給予我們健康成長的社會。
我珍視今天的生活,也在努力做好自己該做的:每日合理規劃時間,閱讀書籍並完成讀書筆記;聆聽《凱叔講故事》,以增長課外知識;每日堅持練琴並鍛煉身體;每日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務······我想這便是自己作為一個小學生愛國情懷的踐行吧!此刻,我端坐於桌前,打開《中國歷史》,那綿延於字里行間的中華文明、那歷歷在目的中華屈辱、那錚錚鐵骨的中華抗爭······一一在我眼前呈現,在我的心頭翻騰。
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我將以此來勉勵自己,篤定於自己腳下的路。
⑼ 影片《1921》發布海報,影片講述的是什麼主題
最近備受矚目的電影1921發布了主題海報,而這次的主題海報主要就是講述咱們工人有力量,在1921年的時候發生了一件非常勵志的事情,由於當時資本家的剝削和壓迫,所以導致1921年上海英美煙廠工人大罷工,這次真實的歷史事件也被我們給改編成了現代電影,供人們去了解這段歷史,這是我們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一次罷工,第一次工人們勇於和資產階級作斗爭,為工人階級的解放奮力抗爭。
從建黨偉業到現在的1921,我們國家一直都在支持各種各樣獻禮片的誕生,這些獻禮片邀請到了很多青年演員,通過真實事件改編的故事,讓更多的演員能夠把當時的情景再現到熒幕中,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讓我們新時代的孩子都了解到當時的時代背景,以及當時人們堅定的內心,通過這些電影,我們也可以看到100年前的上海到底是什麼樣的?當時的資本家和工產階級又是怎樣的關系,所以我認為這類型的影片對人們的教育意義是非常大的,這是我們寶貴的紅色影視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