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請問中國最早的電影歌曲是哪一首
中國最早的電影歌曲,是在1929年,由影後阮玲玉主唱的《尋兄詞》,也是上海聯華影業公司攝制的電影《野花閑草》的插曲,它拉開了中國電影音樂的序幕。我沒有看過《野草閑花》這部電影,因為這部電影由於年代久遠,保存下來的只是殘留的片段.
「蝴蝶兒飛去
心亦不在
凄清長夜誰來
拭淚滿腮
是貪點兒依賴
貪一點兒愛
舊緣該了難了
換滿心哀
怎受的住
這頭猜
那邊怪
人言匯成愁海
辛酸難捱
天給的苦
給的災
都不怪
千不該
萬不該
芳華怕孤單
林花兒謝了
連心也埋
他日春燕歸來
身何在———」---
② 中國電影音樂 的現狀,發展情況,歷程概述
電影音樂伴隨著中國電影的百年歲月也在歷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跡,印證著她最初的稚嫩,曾經的探索和如今的成熟。
中國電影音樂的萌芽與初創
(1905-1045)
《定軍山》是中國拍攝的第一部電影。根據默片的需要,電影只拍了京劇《定軍山》中的「請纓」、「舞刀」、「交鋒」等武打片段。
但是默片時期的影片在放映時還是有「配樂」的。台上是黑白的活動影像,台下或一架鋼琴、一把小提琴,或三五人組成的小樂隊,用來活躍現場氣氛。人們漸漸開始注意到音樂和影片內容的結合,當音樂的情緒和電影的內容發生關系時,音樂幫助人們理解劇情。但是由於音樂不具有約定性的語義,所以音樂與影片內容的聯系並不一一對應。
在默片時期,我國電影市場以好萊塢影片為主,配樂沿用了「劇院音樂」的做法,中國沒有形成自己的電影音樂。
1930年上海電通公司聯合唱片公司從國外購置了有聲電影全套機器,正式製成了中國第一部有聲片《歌女紅牡丹》。此後,有聲片漸漸興起。
「20年代末開始,中國城市歌舞音樂與中國電影音樂,特別是電影歌曲的發展合為一體,成為中國娛樂性通俗音樂的主體。」在隨後的三四十年代,它們在城市市民文化生活中產生了不小的影響。特別是30年代,當抗日成為時代主旋律時,革命斗爭迫切需要與之相配合的歌曲。
《畢業歌》、《漁光曲》、《大路歌》、《新女性》、《四季歌》、《天涯歌女》、《十字街頭》、《鐵蹄下的歌女》、《義勇軍進行曲》等進步歌曲都是專門為電影創作的。以聶耳為代表的左翼歌曲創作者們將歌曲這種宣傳手段應用到電影當中,一方面為歌曲在電影中的使用做了成功的嘗試,另一方面大大鼓舞了抗日軍民的鬥志,電影歌曲也因此成為早期中國電影音樂的主流。
這些歌曲在影片中多以插曲形式出現,由劇中人物唱出,真實、自然,符合現實主義的創作風格。《馬路天使》中的《四季歌》和《天涯歌女》是賀綠汀根據當時的兩首蘇州民謠《哭七七》和《知心客》改編而成。《天涯歌女》第一次出現於小陳和小紅暗生情愫時;第二次卻是在兩人發生誤會後,在酒館里小陳賭氣拿出錢來叫小紅唱歌,小紅含淚再次唱出《天涯歌女》,速度放慢了一倍,畫面不時疊出那天清晨兩人的甜蜜情景,「患難之交恩愛深」的歌詞此時聽來別有一番酸楚滋味。這樣強烈鮮明的藝術對比在中國電影音樂史上至今無出其右者。再如《萬里尋兄詞》、《鐵蹄下的歌女》等也都是以插曲的形式出現在影片中。
在眾多的電影歌曲當中也出現了主題歌的雛形,有些電影歌曲恰好點了影片的主題,起到了主題歌的作用。如《桃李劫》中的《畢業歌》,它由聶耳作曲、田漢作詞,在電影的開頭和結尾兩次出現,整首歌曲持續50多秒,交待了時代背景和人物身份性格,成為全片的點睛之筆。
當時電影音樂的配樂方式多為用現成的音樂作為電影配樂,電影總體上缺乏音樂方面的整體規劃。但是在影片《風雲兒女》片尾出現的《義勇軍進行曲》直接表達了影片的核心主題,已開始具有了主題歌的藝術表現功能。
主題音樂的表現手段在當時已經初露端倪。影片《小城之春》中三次使用了共同的音樂素材,而且還因人物、情節的不同,以變奏的形式出現,這是一種音樂貫穿手法的最初嘗試。
這個時期基本上沒有專門為電影創作的音樂(除歌曲之外)。在影片創作過程中,「配樂」這個工作指的是利用已有的音樂素材重新編輯,使之與畫面相配合,加強劇中人物的動作表情。這時的音樂使用與畫面保持高度一致,不賦予畫外含義,沒有將音樂作為一個獨立的電影表現元素參與創作。
影片《十字街頭》中老趙失業後,一人在房間里黯自神傷,時而憂心忡忡,時而寬慰自己,音樂也隨之抑鬱或輕松。音樂在這里成為老趙的「內心獨白」。每一段音樂情緒的選擇與人物的心境完全同步,增加了畫面效果,但顯得過於簡單和幼稚。而在影片《馬路天使》中小紅、小陳、老王去「大世界」,被在街頭拉客的小雲截住,這段影片中沒有音響對白,音樂持續了四分半鍾,音樂的寫作細化到了鏡頭。音樂在這里起到了音響的作用,共出現了三記鑼聲,一次鼓響。鑼聲在聽覺上增加了緊張的氣氛,視覺上加強了人物的動作性。鼓聲則帶了一絲喜劇效果。總的說來,這段配樂具有造型性,音樂和表演融為一體,和畫面完全同步。
建國十七年:電影音樂的成熟階段
(1949-1966)
建國之初,政府對電影事業的方針政策相當寬松。1951年前後對《武訓傳》簡單、粗暴的批評嚴重挫傷了電影工作者的創作積極性。直到1953年第一次電影劇本創作會議和電影藝術工作會議,以及第二次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的召開,批評了左傾思想,以「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反對「公式化」、「概念化」,特別是1956年毛澤東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之後,大批電影將焦點對准「人」,出現了《不夜城》、《鐵道游擊隊》、《蘆笙戀歌》、《柳堡的故事》、《李時珍》、《宋景詩》、《神秘的旅伴》、《新局長到來之前》等多種題材、多種角度的優秀影片,它們描繪人性、歌頌愛情,出現了很多深受人民喜愛的電影歌曲。但在1957年反右斗爭開始之後,一些抒情性較強的電影歌曲成為眾矢之的,《小燕子》、《九九艷陽天》就受到了不少的非議。這一時期電影音樂理論研究和作品批評剛剛開始,一些經驗豐富的電影音樂作曲家、理論家,如何士德、王雲階、徐徐等人針對當時電影音樂創作的弊端撰寫文章,並開始對部分影片進行音樂角度的評論,觀點鮮明、以理服人。批毒草、拔白旗、大躍進等運動給電影創作帶來了空前的挫折,直到1959年,為慶祝建國10周年,建黨40周年,周恩來、鄧小平親自抓一批重點影片的創作。周總理特別提出:獻禮片缺少載歌載舞,使人看了高興的少數民族影片。這直接催生了《五朵金花》、《劉三姐》等少數民族音樂片。隨後頒布的《文藝八條》、《電影三十二條》是這一時期指導文藝工作和電影工作調整、恢復的綱領性文件。此時出現了很多在音樂的使用上可圈可點的影片,比如《早春二月》、《舞台姐妹》、《枯木逢春》、《阿詩瑪》、《紅色娘子軍》、《冰山上的來客》等。而此時的電影音樂理論爭鳴也更加熱烈,周揚、李煥之、趙氵風、王雲階、徐徐、葛炎、黃准、蕭遠、吳應炬、李樹寶等紛紛撰文,一方面總結經驗,另一方面對電影音樂藝術創作做理論上的探討。在顛簸的歷史演進中,電影事業幾經挫折,但還是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電影音樂也走向了它的成熟階段。
經過四五十年代的探索,電影界形成了一支專業的電影音樂創作隊伍。1949年4月,中央電影局在北平成立,電影局藝委會下設音樂處負責領導全國的電影音樂工作,各個電影製片廠都擁有自己的樂團和電影音樂創作組,這些機制有效地保證了電影音樂的質量。
1953年以後,中央電影局音樂處一方面選派大批幹部出國學習;另一方面組織了為期一年半的作曲幹部訓練班,由有豐富電影音樂創作經驗的電影音樂作曲家何士德、王雲階、雷振邦、全汝玢等教授專業課,李煥之、馬可、楊蔭瀏、姚錦新教授音樂理論和音樂史。培訓班還觀摩了國內外的影片,研究電影音樂創作經驗,這個培訓班對滿足各電影製片廠影片生產的迫切需要,有著直接的影響。這個訓練班的學員在新中國的電影音樂創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這些都促使中國的電影音樂創作更加成熟起來。
上海電影製片廠的王雲階建國後曾為《護士日記》、《林則徐》、《阿Q正傳》等影片作曲。長春電影製片廠的雷振邦曾為《五朵金花》、《劉三姐》、《冰山上的來客》等40多部電影作曲,其中《花兒為什麼這樣紅》、《蝴蝶泉邊》等影片插曲都廣為流傳。他的作品以民間音樂素材為基礎,具有濃郁的民族風味和地方特色。著名作曲家劉熾曾為《上甘嶺》、《英雄兒女》、《祖國的花朵》作曲。上海電影製片廠的葛炎為《中華女兒》、《南征北戰》、《渡江偵察記》、《老兵新傳》、《聶耳》、《枯木逢春》、《阿詩瑪》等電影作曲。此外,電影《白毛女》的音樂創作者瞿維、張魯、馬可,《平原游擊隊》的作曲車明、《李時珍》的作曲寄明、《柳堡的故事》的作曲高如星、《紅色娘子軍》的作曲黃准、《青春之歌》的作曲瞿希賢、《鐵道游擊隊》的作曲呂其明、《草原上的人們》的作曲向異、《祝福》的作曲劉如曾都是當時很有實力的電影音樂作曲家。
當時創作的很多電影歌曲一直傳唱至今。正是在他們的努力下,一些電影音樂概念被廓清,很多創作方法被很好地總結出來,促進了電影音樂的成熟。由於有了成熟的創作隊伍,電影音樂漸漸擺脫了「拼貼」的傳統,大部分電影配樂都是原創音樂。這就使人們對音樂與影片的結合有了更多的探討,認識到音樂在影片中不能僅處在伴奏的地位,作為電影中一個重要的表情元素,應與畫面有更加緊密、更多層面的結合。在音畫的配合上,藝術性更強了,電影音樂的藝術表現形式更多了。
《平原游擊隊》中用日本的調式音階寫了日本兵主題,用在鬼子進村等場景里,大家耳熟能詳。《董存瑞》中為董存瑞設計了一個詼諧、歡快的音樂主題,並且和其它場景音樂有了很好的融合。在《祝福》、《林家鋪子》等影片中,使用了民族管弦樂隊,一方面勾勒出江南水鄉的意蘊,另一方面貫穿始終的主題音樂更使影片處在統一的情緒氣氛之中。《冰山上的來客》、《柳堡的故事》、《紅色娘子軍》、《我們村裡的年輕人》、《聶耳》等則將主題歌的音調加以變奏,成為片中的主題音樂。
這個時期,主題音樂的概念逐漸建立和成熟,電影中出現了不少出色的音樂整體設計。比如《南征北戰》中為敵我雙方設計的主題音樂,伴隨著在強攻摩天嶺的情節中發揮得淋漓盡致:畫面交錯表現敵我雙方從山脊的兩邊爭分奪秒搶占高地,音樂也隨著畫面的切換而轉變到各自的主題,在幾秒到幾十秒不等的頻繁轉換中,音樂保持著很好的連接,並通過配器、速度、力度等因素把情緒一層一層推向高潮。特別是當敵軍潰敗、倉皇逃遁的時候,雜亂、霸道的敵軍主題音樂被演化得只剩下基本的節奏和殘留的微弱情緒,體現出他們軍心渙散,潰不成軍,這樣的音樂處理十分形象。在我軍將士最後攻入敵軍指揮部的時候,畫面上反映出敵軍畏懼投降的場面,而音樂卻是極其昂揚、激越的我軍主題,音樂在這里與畫面共同承擔了敘事的功能。音畫對位的這種表現方式當時並不多見,它有效地拓展了畫面的表現空間,使音樂與畫面配合的層面更加豐富。
除了主題的設計,在音樂的使用上也有很多獨具匠心的段落。《鐵道游擊隊》中琵琶用得很好。劫票車一場中,游擊隊員的隨手彈撥原是畫內樂,醞釀著山雨欲來的氣氛,隨著劇情的緊張發展,各種畫外配器逐漸加入,匯成了氣勢磅礴的畫外交響樂。諸如此類的運用,顯示了當時對於電影音樂規律的進一步了解。
技術的提高也直接影響了電影音樂的發展。1958年出現了第一部立體聲電影《老兵新傳》,用四個聲軌記錄聲音,但在這部影片中,主要體現在人物對話的聲音處理上。錄音技術的不斷提高,多聲軌錄制技術的運用給聲音元素的處理帶來了更多的可能,從技術上來講有了足夠的聲軌來分別錄制音樂和音響,使得聲音更有層次。《林家鋪子》里有一段阿秀與同學去趕廟會的情景,由孩子的空竹聲起,這是聲音的第一個層次;阿秀和同學愉快地走向廟會,漸漸絲竹的主觀配樂插入,伴隨著她們走進人群中看雜耍,這是聲音的第二個層次;這時,廟會上客觀的鑼鼓聲又漸漸取代了主觀配樂,這是第三個層次;而此時又一個音響———遠處的汽笛聲把人們帶到了江邊剛剛靠岸的上海難民的輪船上,這是聲音的第四個層次。在這些音樂和音響的襯托下,人物的語言也十分清晰,聲音的強弱對比明顯,各種聲音元素的連接自然順暢,層次感強。
17年電影中涌現出大量優秀的電影歌曲,這一時期的電影歌曲無論是在藝術上還是在數量上都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在當時缺少其他娛樂方式的條件下,電影不但負載著鼓舞士氣、宣傳教育的重任,還在很大程度上擔負著豐富老百姓娛樂生活的功能。大部分的電影歌曲都能夠隨著電影的放映而傳遍大江南北,比如《小燕子》、《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我的祖國》、《幸福不會從天降》、《蝴蝶泉邊》、《花兒為什麼這樣紅》等。
這一時期電影歌曲形式多樣,體現了歌曲創作的繁榮。如影片《冰山上的來客》中的歌曲《花兒為什麼這樣紅》以獨唱的形式出現,《蘆笙戀歌》中扎妥和娜娃的相戀用《阿哥阿妹情意長》的對唱形式表現,《五朵金花》里阿鵬和金花的相遇也是對唱,《劉三姐》里更有多次的對歌場面。《英雄兒女》中《英雄贊歌》和《上甘嶺》中《我的祖國》則以一領眾和的形式為人們熟知,《洪湖赤衛隊》中的表演唱也十分生動。
建國17年期間一種新的插曲形式被廣泛應用,以前的插曲都是由劇中人演唱的,這一時期有了以畫外樂的方式出現的插曲,這些歌曲不再是有聲源的,而是由創作者配入片中的,但是旋律和歌詞仍然結合電影的內容,從而起到了概括影片涵義,揭示人物內心世界,拓展畫面空間的作用,將影片不能直接表達的意義,用歌曲加以表現,有的和畫面的蒙太奇聯系起來,起到連接畫面的作用。
影片《舞台姐妹》開篇就用「台上悲歡人常見,誰知台外尚有台」的越劇配唱拉開序幕,暗喻故事所指。在影片發展的各個關鍵點、轉折點都會藉助配唱對故事情節加以總結概括,並且對情節發展起到預示的作用。當春花在法庭上揭露了唐老闆等人的卑鄙行徑時,法庭上一片騷動,這時歌曲唱道「雀亂群,鴉噪庭,黑手難遮日月明……」。而在電影《冰山上的來客》中,當牧民卡勒為了護送古蘭丹姆去找解放軍,在路上被特務打死,這時出現女聲合唱的高亢旋律:「光榮啊,祖國的好兒女。光榮啊,薩米爾的雄鷹……」這些都體現出對電影配樂形式和功能的進一步探索,顯現出越來越濃烈的主觀意識,在文革電影中這種方式就被使用得更加極端了。
當時對電影有一個評價標准「故事好、演員好、攝影好、音樂好」,但是也有由於太注重音樂的使用而適得其反的例子。在進行綜合聲音合成的時候,一些作曲者要求突出音樂的完整性和重要性,要在有音樂的段落減少和壓低對話和音響,甚至為了「爭取音樂的完整性」和導演發生爭執,沒有擺正音樂在電影中的位置,這是對電影音樂規律認識不夠而造成的。
在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以後,文藝界就提出「革命化、民族化、大眾化」的要求,文藝界的創作一直在民族化的道路上進行探索,理論界也在對這一問題進行深入的探討。《電影藝術》、《電影文學》、《人民音樂》等雜志都曾刊登理論文章對電影音樂的民族風格、民族樂器的使用問題進行討論。
這一時期不斷探討修正中的文藝政策直接影響了藝術的發展。在建國17年期間「不求藝術有功,但求政治無過」的氛圍中,創作者的注意力事實上轉向了對農村和少數民族題材影片藝術上的深度挖掘,電影音樂民族化的藝術探索也呈現出極高的成就。
在樂器的選擇上,首先配器漸漸放棄了建國初期的以管弦樂為主的做法,在各種題材背景的作品中挖掘民族化的因素。如在《董存瑞》、《上甘嶺》中交響樂的手法與民族音樂語言融合得很好。一方面管弦樂確立影片音樂主題,烘托環境氣氛,另一方面使用了揚琴、笛子等特色樂器,用於表現人物內心細膩的情感。而到了後來的《我們村裡的年輕人》、《林則徐》、《小兵張嘎》中就以民族配樂為主,樂器也增加了板胡、箏、響板、嗩吶、阮等大批的民族樂器,形成了民族管弦樂隊,用民樂刻畫各種情緒氣氛。
在音樂素材的選擇上,大量結合了民歌、地方曲藝。《枯木逢春》中的評彈,《舞台姐妹》中的越劇,《林則徐》中的廣東民間音樂和地方戲,《阿詩瑪》、《五朵金花》、《天山上的來客》等反映少數民族生活影片中的民族曲調更不必贅述。這些民族音樂語匯有時作為主觀配樂,易於被當時的觀眾接受。而更多的時候是來自影片中的電台節目、集市上的賣唱、主人公自己的演唱等客觀音樂,顯得更為真實親切。《紅旗譜》朱老忠回鄉在車站巧遇同鄉一場戲,當朱老忠走在嘈雜的車站上時,配樂是一段介紹朱老忠一家被惡霸欺負,家破人亡、背井離鄉的整個過程,隨著鏡頭的運動,畫面上出現了集市上的說唱藝人,音樂由主觀轉為客觀,既交待了劇情,又交待了環境。
17年電影音樂的民族化探索非常成功,也為新時期出現的大量民族特色的電影配樂打下了基礎。
太多了,全文請看下面鏈接
③ 中國常用恐怖電影背景音樂
截止2020年1月,常用的恐怖電影背景音樂如下:
1、《僵屍先生》背景音樂、主題曲——《鬼新娘》是一首由聶安達譜曲,鄭國江填詞,傑兒合唱團演唱的歌曲。
該歌曲收錄在專輯《一個聚會 香港電影金像獎紀念專輯》中,由華納音樂公司發行於1994-01-01,該張專輯包含了15首歌曲。
2、《我和僵屍有個約會2》背景音樂——《僵屍魔法(配樂)》是一首由群星譜曲,群星編曲,群星演奏的純音樂歌曲,該歌曲收錄在專輯《我和僵屍有個約會2》中,由環星唱片公司發行於2002-03-01。該張專輯包含了12首歌曲。
3、《我和僵屍有個約會2》背景音樂——《復活》是一首由群星譜曲,群星編曲,群星演奏的純音樂歌曲,該歌曲收錄在專輯《我和僵屍有個約會2》中,由環星唱片公司發行於2002-03-01。該張專輯包含了12首歌曲。
4、《僵屍家族2》背景音樂——《揭符》是一首由聶安達譜曲,聶安達編曲,聶安達演奏的純音樂歌曲,該歌曲收錄在專輯《僵屍家族2 電影原聲》中,發行於1986-08-14。
5、《僵屍家族2》背景音樂——《遲鈍劑》是一首由聶安達譜曲,聶安達編曲,聶安達演奏的純音樂歌曲,該歌曲收錄在專輯《僵屍家族2 電影原聲》中,發行於1986-08-14。
④ 中國有哪些知名的音樂電影
中國知名的音樂電影有:
東方紅、長征組歌、白毛女、紅珊瑚、洪湖赤衛隊、和你在一起、海上生明月、搖滾青年、路邊吉他隊、如果愛等等
⑤ 電影配樂的作品集(中國)
1.喜多郎 張婉婷 1997《宋家皇朝》 《宋家三姐妹》
2.久石讓 劉鎮偉2005 《情顛大聖》
許鞍華2006 《姨媽的後現代生活》
姜文 2007 《太陽照常升起》
姜文 2010《讓子彈飛》
3.梅林茂 張藝謀 2004《十面埋伏》
張藝謀 2006《滿城盡帶黃金甲》
於仁泰 2006《霍元甲》
王家衛 2000《花樣年華》
王家衛 2004《2046》
王家衛 2007《藍莓之夜》
4.S.E.N.S 侯孝賢 1989《悲情城市》
金琛 2007《鳳凰》
5.川井憲次 徐克2005《七劍》
張之亮2006《墨攻》
葉偉信2006《龍虎門》
《葉問》
6.服部隆之 趙明WITH翁思再2007 舞劇《楊貴妃》
7.岩代太郎 吳宇森2008《赤壁》
8.半野喜弘 侯孝賢的1998《海上花》
侯孝賢 2001《千禧曼波》
賈樟柯2000《站台》
賈樟柯2008《24城》
9.小室哲哉 李少紅2004《戀愛中的寶貝》
10.藤原育郎 陳嘉上2008《畫皮》
11.板本龍一 貝納爾多·貝托魯奇 1987《〈末代皇帝〉》
12.橫山箐兒 《英雄的黎明》 三國志
13.宗次郎 《故鄉的原風景》 鹿鼎記
14.大島滿 高群書、陳國富 2009《風聲》
⑥ 中國第一首電影歌曲
《乳娘曲》
上世紀的1926年12月22日,由包天笑、卜萬蒼編劇、導演,由楊耐梅、龔稼農主演的故事影片《良心的復活》在上海中央大戲院舉行了首映式。影片獲得好評自不必說,單單優美動聽的《
乳娘曲》,就令人們反復贊嘆。然而,當時人們可能還沒有意識到此曲的真正意義還在於「它」即是中國第一首電影歌曲。
故事影片《良心的復活》是著名作家包天笑根據俄國作家托爾斯泰的小說《復活》改編的,保持了原著的故事結構,但情節和人物、地點等完全中國化了。當年的男主角龔稼農在其《龔稼農從影回憶錄》講述了這首歌曲產生的大致經過:「《良心的復活》……如《少奶奶的扇子》一樣,更中國化一些。默片時期的插曲,觀眾自然是聽不到劇中人的曼妙歌聲,只能借字幕的介紹了解劇中人張動的嘴唱些什麼。《乳娘曲》的作詞是誰,已記不清,作曲則是民國初年紅遍江南的平劇青衣馮子和。此時這位馮先生已雙目失明,生活極為潦倒。所謂作曲,是由卜萬蒼把歌詞逐句、逐段念給他聽,由他根據詞意輕輕哼出,由我和湯傑用簡譜記下來。至於卜萬蒼為何不請教當時的作曲家,而去請這位馮先生,就不得而知了。不過這支曲子倒是相當悅耳動聽的。為了練這支《乳娘曲》耐梅很下了一點功夫的。卜萬蒼更邀湯傑、朱飛、王吉廳、蕭英和我臨時組了一隻小型國樂隊伴奏,每天晚上去馮子和家練習。另一方面,他們還特製了一堂與片中唱《乳娘曲》完全相同的布景,搭在中央戲院的銀幕後面。正式登台時,耐梅的化妝完全與片中一樣,等到電影放映到耐梅坐在客廳里唱歌時,銀幕升起,舞台燈光漸亮,我們的小型國樂隊便在布景後面演奏起來,耐梅也就做著片中相同的表情,輕展歌喉。唱完了,銀幕下降,繼續放映。時間雖僅僅三分鍾,卻賣座空前,首創明星隨片登台演唱的先例。」
此歌詞作者包天笑(1876—1973年),江蘇吳縣人,小說家、翻譯家、編劇。辛亥革命前到上海,主編報刊,撰寫、編譯小說。1925年應明星影片公司編導鄭正秋之邀,開始為明星公司編寫電影劇本,並擔任明星公司編輯主任。著名的作品有《空谷蘭》、《梅花落》等。
此歌作曲者馮子和(1888—1941年),本名旭初,字春航,江蘇吳縣人,京劇演員。自幼從父學習青衣、花旦,12歲正式登台演出,一舉成名,後來和王瑤卿並稱為「北王南馮」。因深感藝人無文化之苦,發奮讀書,研習英語、西洋歌曲和鋼琴等。他主張戲曲應以改良社會和進行通俗教育為己任,在藝術上富於創新精神。他演出了許多時裝京劇,受到熱烈歡迎,但是他對於社會上帶有侮辱性的「捧角」行為,潔身自好,不為所動。「五四」運動時,上海人民聲援北京學生,馮子和首先罷演,並創辦了伶界救國十人團,表示「責任所在,萬死不辭」。中年後脫離舞台授徒,桃李頗豐。晚年從事編劇,作品有《姊妹花》、《溫如玉》等。
前些年,為了進一步了解《乳娘曲》創作的前後情況,我曾專程去南京訪問了時逢88歲高齡的馮老先生(馮子和先生的子嗣)。他不僅為我吟唱了《乳娘曲》,還回憶並提供了馮子和先生當年創作這首歌曲時的有關情況。他說:「那個時候楊耐梅到我們家是有人介紹來的,他們把詞拿來找我父親,我父親也沒有搞過這個東西,說編編看吧。編了以後一聽,他們說很好嘛,那麼就唱吧,就這么唱起來的。楊耐梅一個人先來學,我父親口傳心授,旁邊可能有人錄譜,然後再帶了樂隊來。不是個小樂隊喲!樂隊人蠻多的,我記得我們上海的住家天井裡頭都坐滿了,一直到大門口外頭都有好幾個人站著。這首歌用的是蘇北民歌的曲調,楊耐梅是廣東人,但是這首歌是用蘇州話唱的,為了上海人能聽得懂」。
「那天她演出我也去看了,正好演到搖籃搖小孩的時候,那個幕拉開了,她唱,唱完了大幕閉上,再看電影,這在電影史上恐怕是第一回吧。那次是很轟動的,沒有這樣唱的,這是首創,也可以說是別出心裁的。我是1917年生人,那時候我也就不到十歲吧,很小,但是他們唱的時候我在旁邊聽著,熏陶熏陶也就會了。其中最好聽的就是『金錢呀,拆散了人家母子不相逢;階級呀,你把我的嬌兒送了終』這兩句,我們師兄弟經常唱。我父親寫這首曲子的時候,已經不唱戲了,他是激流勇退,我們行話叫做剁網子。」法國確認自己的第一首電影音樂作品是聖·桑1900年為影片《刺殺居易茲伯爵》所寫的音樂,而那時已經距離世界第一部有聲電影放映將近30年,其理由是:這是專門為一部電影所寫的音樂,而不管這部電影是有聲電影還無聲電影。所以,我們不應當把無聲電影時期為電影所寫的歌曲和樂曲,劃分在電影音樂之外
⑦ 中國的電影配樂大師
譚盾,作曲家,1958年出生,湖南人。1986年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研究生院,同年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博士。他是中央音樂學院「四大才子」之一,在校時創作的第一弦樂四重奏《風·雅·頌》運用民間曲調,中國宮廷音樂,廟堂贊歌等原始素材,給人清新、別致的感覺,獲得了1983年德里斯頓·韋伯爾作曲比賽二等獎。被新聞界、藝術界稱為「新潮音樂」、「先鋒派音樂」、「崛起的一代」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到美國後,數家知名樂團聘他為樂團作曲,並出任BBC交響樂團(蘇格蘭)駐團作曲兼副指揮,1988年在美國舉辦了個人作品音樂會,這是中國音樂家在美國首次舉辦的音樂會。
1995年,吳子牛導演反映中國人民抗日的影片《南京大屠殺》,邀請譚盾為影片作曲。1997年,譚盾為中國政府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紀念活動所作的《天·地·人》再一次震動了中國樂壇,樂曲展示了中國歷史悠久和領土的完整,表達了世界華人對統一的企盼。2000年,譚盾為李安電影《卧虎藏龍》配樂,拿下第七十三屆奧斯卡最佳電影音樂、第二十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原創電影音樂、第二十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原創電影歌曲(月光愛人)、第五十四屆英國學院獎最佳音樂、第二十六屆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最佳音樂、第五十八屆金球獎最佳電影音樂、第三十七屆台灣電影金馬獎 最佳原創電影音樂等無數獎項,也因此獲得了世界性聲譽。此後,大導演和大製作紛至沓來,譚盾的音樂才華也得以一次次地展現。2003年張藝謀的《英雄》雖然褒貶不一,但仍憑譚盾的音樂無可爭議地奪得第二十二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最佳原創電影音樂獎項。2006年,馮小剛的古裝大戲再次邀請譚盾「坐鎮」,經管影片本身難以討好觀眾,但音樂卻是一個亮點。事實再次證明了這個世界級電影配樂大師的功力。
⑧ 中國電影音樂的發展歷史
1930年,從聯華公司的<野草閑花>首次啟用阮玲玉和金焰在電影院演唱插曲,從此開始有配樂演唱.到1930年後半年明星公司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電影音樂逐漸開始發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