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怎樣看待好萊塢拍中國元素的電影
西方國家尤其是歐美白人,被他們的洗腦媒體忽悠了上百年,對中國的了解基本上都是負面的。再加上他們潛意識里的白人至上,總是很「自覺」的把自己放在一個「高於」其他種族的位置上。所以,在影視劇里按照他們自己的「理解」來醜化中國,是非常正常和標準的「好賴侮」做法。
打個比方:中國人到美國吃美國人認為「正宗」的「中餐」的感覺,就是中國人看好賴侮影視劇中中國元素的感覺。
跟美國人接觸交往之前,我一直以為美國人是非常有道德習慣於尊重法律和他人的人群。接觸之後,才明白他們損人利己甚至是損人不利己的本領是中國人根本就無法想像的。
B. 國外的電影或電視劇中,都是怎樣描繪中國人的
日本的電視劇是如何塑造中國的人物形象的呢?我在此談談個人的身心點觀察。
一、塑造出美麗勇敢的中國女性形象。據悉,在著名電影《戰爭與人》(導演為山本薩夫)中,角色的一半是中國人。包括中國資本家、抗日游擊隊員、共產黨地下黨員、從事暗中活動的中國女間諜……等,但大部分由日本演員飾演。大家都在說中文台詞,當然都沒有使用配音演員。在這部電影中,栗原小卷飾演了參加抗日運動的中國資本家的女兒。塑造出非常美麗而且勇敢的中國女性形象。
二、塑造出中國的熱血男兒。據悉,在電影版《跳躍大搜查線最終篇:新的希望》中,出現了中國刑警。這個角色的名字叫王明才,是從中國公安局來到東京灣岸署進行研修的刑警。其飾演者是因在《半澤直樹》中表現出色而走紅的滝藤賢一。這位王姓刑警不知為何生於昭和51年(1976年)11月2日,血型為O型,平時始終表情嚴肅,不表露感情。由於正在學習日語,只能用不完整的單詞溝通,不會使用敬語,因此在與同事們交流的時候,經常發生問題。但卻是不遜色於日本刑警的熱血男兒,例如對強奪手槍的犯人爆發出憤怒,在逮捕犯人時曾使用拿手的功夫,使得日本觀眾大為激動。在這部電影中,成為了很受歡迎的角色。
C. 外國電影中的中國人形象
木乃伊歸來看過吧
裡面的人物形像就很能說明問題
裡面那個禿頭就很有中國人的指向意味
那禿頭的「另一半」就更象中國人了
在木乃伊歸來中
這兩人不得不承認的是他們都很強
都很神秘
都有些自私
當然最後都死了
木乃伊歸來是美國人拍的
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說明現代美國人對中國人的看法
那就是
1是潛在的難以理解的敵人
2他們很狠 很有能力 不太有美國人的道德觀
3他們可能因為種種原因而被離一切不可做出危險的事情
這些大概也就是現在美國人對中國人的看法
也是美國政府希望他的國民所持的看法
那就是有所戒備
所以
美國電影中的中國形象並不是由現實中國人形象抽象出的
而是他們的模模糊糊的印象和電影的目的等等的混合物
而美國人的印象是他們的政府影響的
所以中國人的形象歸根結底是政府態度決定的
初聽似乎太政治化了
但是縱觀歷史你就會發現其正確性
民國後期
西方國家經歷兩次世界大戰的摧殘後
他們只得在別的地方尋找人性本善的證據
因為那對他們的統治很重要
所以那時的人們由於政府的宣傳對中國充滿了希望
因而在各種作品裡充斥了對中過的溢美之詞
中國共產黨掌政後就完全不一樣了
陳查理就是他們妖魔化中國人的代表
外國電影第二就是印度電影了
可惜我還沒看過
韓國電影對中國還不錯
所以中國人都是很好
日本電影好象不太提中國人
也許是因他們要脫亞入歐
也許是政治敏感性吧
D. 為什麼 外國的電影里中國人都那麼醜陋 中外合拍的為什麼也這樣 這些人是怎麼想的
其實真正有色人種在外國並不一定像你想像的那樣 沒有種族歧視 很多外國人對中國的認知程度從那些電影就能看出 在他們眼裡 中國人仍然還是不文明 邋遢的化身 所以在電影里出現那些畫面也不足為奇
但中國本身對於這個問題的處理也不太恰當 比如前幾年的碟中諜3就因為有中國人在大街上支個桅桿晾衣服而被禁止在中國大陸播放
通過奧運會你可以看出 外國人對中國的印象明顯變好 相信在以後的電影中會有改觀
E. 如何評價今年好萊塢電影中出現的中國元素
我覺得不僅僅是好萊塢,許多的大型電影產業都想向自己的電影中加入一些符合主題的中國元素。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們知道,近幾年中國電影產業迅速發展,好萊塢的許多著名導演都聲稱中國電影必定是世界電影中的一匹黑馬。
2016年還重新翻拍了一次,我在看的時候就在想,這故事情節跟梁羽生老爺子的《七劍下天山》何其相似!當然維基網路里介紹說該影片部分情節源自黑澤明的《七武士》。
F. 為什麼外國電影中的中國人會是那樣
最近看了個外國電影「魔法師的學徒」剛上映沒多久的新片,看到唐人街那段時,感覺突然就火大了,非常生氣,憑什麼中國人的形象就點是老頭帶著狗皮帽子?那都中國什麼年代的時候了,就這么形容中國啊?我特別喜歡看美劇,我發現隨著中國的快速發展,美劇中很喜歡出現中國,出現就出現了,關鍵每次提到中國的時候還有中國人的時候,就特別讓我惱火,記得看「絕望主婦」憑什麼中國的小保姆就是弱者啊,先被人欺負,後來當加布里爾家保姆就勾引男主人了? 不是每個人都有錢出國,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去領略異國風情,當你了解一個國家的時候,很多就是從電視上了解,而最簡單了解的方法就是通過各種電影、電視劇,這些東西往往都是現實最本質的縮寫,美國的大片讓我感受美國有著領先於別的國家的高科技。當時我看了唐山大地震,又看了下美國的10.5級大地震。你看到的那種差別真的比不了,中國拍東西喜歡注重細節,我要把一件小事拍的特別大,而美國不一樣,他不喜歡一部戲就永遠主角就倆一男一女,他喜歡很多主角通過他們去體現我拍的片子,讓觀眾自己去體會。看阿凡達,就是很簡單體現人與自然的關系,那真說到這,中國的人與自然在世界應該排著前面,但中國導演就拍不出來。回到正題,我認為我們中國現在在美國電影上被醜化,有大部分原因是出於我們自己本國身上,我們拍的國際大片,那些當初鞏俐、章子怡演的戲——「秋菊打官司」、「我的父親母親」,你拍中國那麼久遠的年代,給外國人看,外國人本來就不知道你中國什麼樣,那他們看完理所當然也會認為中國就是這個樣子的啊。看成龍的「功夫夢」,那個外國小男孩就就不想來中國,他說中國一切都很老,老房子、老公園、老人。其實我們在他們心裡就是那麼個定位,有這種定位,你形象能上去嗎? 現在中國很多影視都不好而且沒有內涵,把電視台按個遍,你能看上的電視有幾個?中國你是不是應該管管自己的影視業了呢?每部電視劇、電影耗資巨大,中國貧窮的地方那麼多,那麼有些沒有水準的電影啊、電視劇啊是不是可以停止了呢,就連跟香港電影相比都有很大差距,香港的電視劇電影就很好,我也特別喜歡港劇,既然在本土內就有好的榜樣,那些大導演啊,電視台啊,放下身段學學吧。
G. 如何去對待西方鏡頭中的「中國」(驚天魔盜團2)影評
如果喬治•梅里愛活到今天,他一定會想起1898年他在自己搭建的攝影棚里拍攝影片《魔術》的那個日子,當時的他也許篤定自己拍攝的「魔術影片」一定能夠賣出好價錢,但是他一定想不到在一百多年後的今天,《驚天魔盜團2》這部與魔術再次邂逅的電影,裹挾著好萊塢濃重的工業風味,混雜了空洞的中國元素,處處彰顯著資本的躁動,儼然成為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幻覺游戲。
第二部的劇情並非是新開端,而是在第一部的結尾繼續講述故事,所以這一點對於未看過前作的觀眾可能會對其中一些關鍵性的人和物一頭霧水。《驚天2》以「綠巨人」馬克•魯法洛飾演的「迪倫」小時候親眼看見父親表演失敗、痛失父親開頭,接著便是「四騎士」回歸遭遇黑手後,被「哈利•波特」丹尼爾飾演的沃爾特所利用,再翻轉將沃爾特扳倒的故事。其實整個故事線是很簡單的,《驚天2》是一部很典型的商業電影,故事線簡單、視覺酷炫。以魔術為賣點的《驚天2》仍舊延續了前作的一個關鍵——「趣」。「趣」在兩個方面 :魔術的有趣性和氛圍的幽默感。魔術的有趣性自然不用多說,這當中的魔術場面最具有震撼的一場便是「卷西」上演的「控雨法術」,擺脫重力束縛、上演驚奇魔法,這個場面也是全片魔術場面中唯一一個能給人留下印象的。魔術場面較少,但影片用營造幽默氛圍來吸引觀眾的注意力。,《驚天2》的幽默感是真的能讓人笑出聲來的。在開頭回歸的時候,「卷西」一路變裝,誇張敏捷的動作會讓你覺得很有趣。而「四騎士」盜取晶元那段,從進門女騎士一頭霧水的上陣,到四個人圍繞這一張小小的晶元上演一出偷龍轉鳳戲碼,會讓你一直憋著笑意,直到四人盜取成功,你才會忍不住笑出聲來。演員陣容方面除了卷西、「綠巨人」馬克•魯法洛、摩根•弗里曼和邁克爾•凱恩等一眾回歸外,新加入的「哈利」丹尼爾和周董自然是新看點。雖然丹尼爾一度宣稱自己很喜歡演這個反派,並且續起滿臉絡腮胡,希望擺脫「哈利」的影子,但是丹尼爾飾演的反派「沃爾特」實在太過蠢萌了,完完全全缺少反派那種陰暗邪惡的氣質。特別是影片中他惡作劇四騎士睡覺合影的時候,那種蠢萌的氣質瞬間將這個反派「洗白」了。而周董的加盟自然是能夠得到華人圈的粉絲們買票入場,但周董的表演並沒有太多出彩的地方,或者說能夠入戲。這或許是跟周董那種天生有些痞痞的氣質有關,讓他這個角色多多少少與劇中其他人有些脫節。《驚天2》除了整個故事還在喋喋不休地扯「迪倫」為父報仇的復雜感情線外,有些讓人無語的便是中國大媽成了高手這個事情。也不得不表揚編劇對於時事的敏銳嗅覺,中國大媽開始在全球出名後,他很敏銳地抓住了這個梗,並在影片中埋下了個梗。片中的中國大媽到了後面,不僅認識摩根•弗里曼,會著一口流利英文,更是成了天眼一員,這樣的設定著實很國際化,同時也側面拍了拍中國大媽的馬屁。
至今,《驚天魔盜團》已經出了兩部。就綜合來看,似乎第一部明顯比第二部好優質的多。2013年的《驚天魔盜團》橫空出世,一片嘩然。除了好萊塢電影的帥哥陪美女之外,魔術的酷炫與犯罪的危險結合,改變以往的開門見山。魔術因為犯罪的特質,帶有一絲絲越軌的異樣;犯罪也因為魔術的氣質,而瞬間花哨好看。內容充實,手法炫目,使得其大獲成功。但不可否認,影片本質仍然是傳統的警匪對立模式,不過是採用了魔術的手法來增加炫目的效果。如同多年前的那部《暗戰》一樣,雙方鬥智斗勇,不過劉德華最終以槍作結,完成自己對仇人的復仇;騎士團則魔術到底,李代桃僵完成「復仇」。《驚天魔盜團》,一部披著魔術外衣的《暗戰》。
魔術看上去很炫,四騎士看上去很厲害,任務看上去很驚險,一切都是「看上去」,都是在為那些特效打造的魔術秀而服務,只要製造出一片熱鬧酷炫的娛樂氣氛,其實這個電影就算完成了。觀眾看完沒記住什麼東西,但是體驗好像還不錯。影片的基調是很輕松的,幾乎沒有情感負擔。故事劇情的存在感很稀薄,演員在演出中表演的成分也不是很大,角色都不需要太多浸入。觀眾看這個電影,對於角色的移情,都是來自演員本身自帶的群眾基礎,阿福來啦,上帝來啦,扎克伯格來啦,哈利波特來啦,周傑倫小公舉來啦……大致可以算本色出演。鏡頭一路跟著演員們行動,輾轉各地,當四騎士幾次帶著耳麥,蘋果發布會一般與路人互動魔術,已經讓電影和真人秀的界限變得模糊。這幾乎就像是一檔叫《四騎士魔術嘉年華》的大型真人秀節目,然這並不是中國觀眾熟悉的綜藝節目錄像帶拷貝,這是真銀白銀的電影規格製作,帶有劇情性質和世界觀的台本(雖然較弱),酷炫的視聽效果所包裝的一場華麗麗的魔術秀場。《驚天魔盜團》系列藉助了電影工業的產能,又弱化了傳統的電影敘事,無意中引入了電視真人秀的演出模式,
《驚天魔盜團2》與第一部相同,在影片中處處彰顯著資本躁動,整個影片系列都圍繞資本、金錢展開情節。騎士團與「蝙蝠俠老管家」扮演的多金冤大頭之間的恩怨皆因「四騎士」劫富濟貧式地盜取資產而起,由此為第二部好兒子為父報仇做下了鋪墊。在電影系列當中充斥著大量資本符號的展示,成堆放置的鈔票、漫天飛舞的「鈔票雨」屢見不鮮。《驚天魔盜團2》對空間場景的選擇更彰顯著影片追逐資本的狂熱,其中選擇澳門作為影片主場景耐人尋味,在西方的文化語境當中,被稱為「東方拉斯維加斯」的澳門並不僅僅是中國的特別行政區,而是作為在中國國境之內展現金錢、物慾的「合法性存在」,這種「合法性」也通過《澳門風雲》系列、《北京遇上西雅圖2》等國產影片中對於賭場、賭局的展現而確立。影片中手機發布會成為另一個與資本直接相關的場景,在觀影過程中,當「四騎士」駕臨手機發布會現場時,觀眾自然而然地會與蘋果、小米等一干手機製造商的發布會產生聯想,這是資本運作中消費文化對於大眾生活觀念造成的潛移默化的影響。《驚天魔盜團2》中所「盜」之物——晶元也成為與資本密切相關的道具,電影中得到晶元就可以黑掉世界上所有的電腦(當然這種設定略顯低幼),也就意味著可以控制金融獲得豐厚的資本利益,這也是影片中反派活動的核心動因。這些都反映了當下好萊塢商業電影情節設置的固定模式,在與政治為敵吃力不討好的情況下,多數電影中大反派的陰謀詭計都被設定為竊取資本或獲得金錢利益,《驚天魔盜團2》自然也未能跳脫出這種設定。其原因一方面來自於巨量資本的影像化展現更能夠迎合當下消費文化鼎盛的時代觀眾的觀影心理,沒有什麼比漫天飛舞的鈔票更能刺激觀眾的腎上腺素分泌;另一個原因還因為電影與生俱來的工業屬性決定了商業類型片對資本的敏感性,這點在好萊塢類型片上有著更鮮明的體現。從商業角度來看,好萊塢的商業類型片可以被看作「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幻覺游戲」,電影通過製造幻覺來賺取票房,獲得資本。作為類型電影《驚天魔盜團2》既不是新瓶也不是新酒,拍魔術的詭秘比不過諾蘭的《致命魔術》,拍「盜」的巧妙比不過史蒂文•索德伯格的「羅漢三部曲」,高科技道具的展示更不及阿湯哥主演的《碟中諜》系列。但是有時候一部影片的成功往往只需要在一個方向上找准位置,《驚天魔盜團2》從某種程度上選擇了以電影、魔術、舞台秀相融合的方式,至少從視覺上試圖刷新觀眾的觀影體驗。從第一部上映以來,綿軟無力的劇情一直成為各種評論抨擊的目標,《驚天魔盜團2》的劇情雖然沒有給觀眾造成驚嚇,但也不足以給觀眾帶來驚喜,影片最後的反轉刻意而缺乏新意。但是《驚天魔盜團2》還不算是那類看過即忘的電影,從電影視覺效果的層面來說,至少影片中的兩場「魔術秀」是成功的,你可能會忘掉劇情,忘掉主人公的面容,但是通過電影剪輯、舞台燈光和魔術表演創造的視聽沖擊會在觀影後有相當長時間的延展和記憶。魔術、舞台效果、電影剪輯,通過三種方式,《驚天魔盜團2》被打造成大銀幕上的幻覺游戲。魔術本身就是利用觀眾心理和視覺盲點製造幻覺的表演,而電影作為「造夢」的機器,兩者的結合自然成為影片最大的亮點。在影片中,魔術表演所創造的懸念部分地彌補了敘事疲軟,但是真正將觀感推向高峰的是影片恰當地選擇了「舞台秀」這種具有極強視覺效果的形式,這與現代舞台表演以及電視媒體發展有密切聯系。影片中燈光效果的作用最明顯,尤其是傑西•艾森伯格操縱雨水的段落,導演在接受采訪時透露,影片中所有的魔術在現實中都是可以實現的,燈光作為一種「障眼法」是很重要的一種手段。在電影中,「魔術秀」段落的傳達加入了類似直播的效果,很容易給觀眾帶來臨場感,多種媒體方式的介入豐富了影片的視覺效果。如果說魔術為影片貢獻了懸念,舞台秀為影片段落貢獻了視覺沖擊,那麼電影這種媒介則在這部電影中通過montage將舞台段落整合成一個整體。遺憾的是《驚天魔盜團2》中電影手法(剪輯、場面調度)並沒有因魔術、舞台秀題材的不同而創造耳目一新的形式,仍然固守好萊塢經典的語言體系,作為一部以魔術為表現對象、以視覺刺激為表現策略的影片,《驚天魔盜團》系列仍然有很大的發揮空間,觀眾也更希望在後續的影片中能夠看與魔術神秘特點相契合的鏡頭語言。電影中,澳門這個城市的選擇極具後殖民主義的曖昧,後殖民主義主要研究殖民時期之「後」宗主國與殖民地之間的文化關系,澳門作為曾經葡萄牙的殖民地,在文化版圖中充斥著中西文化交混的因子,這為好萊塢影片中塑造「想像性的中國」提供了背景。事實上在《驚天魔盜團2》中,澳門僅僅充當了背景板的作用,顯示出一種在中國,卻又去中國化的傾向。除去地標性建築和漢字招牌能夠標示地域外,影片中的澳門空洞而陌生,這與大多數好萊塢影片中的中國形象一樣,對於中國觀眾來說既陌生又怪異,觀影時的這種感覺就猶如觀看拿腔作勢模仿外國人語調的譯製片無異。即使影片需要展現中國文化,也很少會選擇表現當下的中國,就如《驚天魔盜團2》中選擇「翁式魔術」一樣,往往著眼於中國古代文化的精心營造,這種營造經常出現偏頗,這種被扭曲和肢解的「想像性的中國」成為驗證西方自身的「他者」,通過這種方式給中國觀眾灌輸西方式的想像,由此完成文化語言殖民的過程。雖然文化上的改變需要漫長的過程,但是通過「中國形象」的植入,贏取中國票房的利益卻是既得的。好萊塢電影中將越來越多的出現「中國元素」,在觀影的過程中如何去對待西方鏡頭中的「中國」是當下每個觀眾需要思考的問題,一旦認識不清,很容易陷入好萊塢成熟電影工業下的幻覺游戲。
相比第一部的出其不意,第二部只能是一部及格但並沒有很好看的商業電影。
H. 如何看待外國影視劇中出現越來越多的中國元素
蘋果全球開發者大會上,「中國元素」備受關注——iPhone可以攔截騷擾電話了,蘋果高管們說出了「滴滴」、「點評」這些中文詞彙,中文「書」和「好」以及杭州漁民出海捕魚的場景出現在演示屏上……更早以前,蘋果iPad「你的詩篇」系列廣告就首次完全地融合中國元素,將中國的電子音樂搬上蘋果的舞台。種種跡象表明,在蘋果的棋盤中,中國市場的戰略地位越來越高。
蘋果公司對「中國元素」青眼有加,只是「中國元素」在世界范圍廣刷存在感的一個縮影。在極具文化標桿意義的好萊塢電影中,「中國元素」近年來也是一路走高——從動畫片《花木蘭》的中國故事,到《2012》中方舟的「中國製造」,從《地心引力》里中的乒乓球拍和天宮空間站,到《火星救援》里中國宇航機構的高風亮節,再到《功夫熊貓》系列的中國場景,以及《鋼鐵俠3》推出「中國特供版」,乃至《環太平洋》、《變形金剛4》、《魔獸》這樣的大片上映時,中國票房甚至逆襲了北美票房。越來越多的好萊塢電影到中國取景,越來越多的華人明星在好萊塢大片中「刷臉」,越來越多的中國電影公司參與國際製作……
另外,唐裝旗袍、盤扣褂子、紅色綢緞、金線刺綉等「中國元素」成為國際時裝界的一抹亮色,水墨書畫、祥龍玉鳳成為珠寶展上的尊貴符號……隨著中國國力的與日俱增、經濟表現的可圈可點、國際形象的日益提升,整個世界對中國市場越來越重視,對中國文化越來越親近,「中國元素」的全面開花幾乎就是一種水到渠成的結果。
但是,從「中國元素」受熱捧的欣喜中冷靜下來,在自豪於中國市場足以呼風喚雨的同時,我們似乎也擺脫不了一種尷尬——「中國元素」的走紅,更多情況下是符號化、碎片化的零星借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經濟趨附和市場迎合,而我們期待的,則是整體性、普遍化的精神融入,是一種文化歸附和價值同化。
比如,蘋果公司青睞「中國元素」,是因為中國已經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市場;好萊塢電影青睞「中國元素」,是因為中國電影票房的驚人增長。2007年至 2014年,中國電影票房的年均復合增長率高達 40%,到2017年中國的電影票房將首次超過美國,2020年可能達到美國市場的兩倍;國際奢侈品行業青睞「中國元素」,是因為富起來的中國人有著驚人的奢侈品消費能力。人家千方百計討好的,說白了只是這個急速擴張的市場。
在好萊塢電影中,對美國的個人英雄主義和家庭觀念的表現,是無孔不入式的,是潛移默化的,但是那些點綴其間的中國外景地、文化符號、客串明星,以及植入的中國產品廣告,是否足以呈現出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核心價值?換句話說,很多中國文化符號,只是被當作搶占市場的工具,而原本,這些文化符號理應成為體現和宣揚中國文化精神的載體。
當然,從把文化符號當作市場工具,到真正的沉浸於文化氛圍,需要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其實,莫言獲得諾獎提升了中國文學在世界文壇的地位、全球漢語熱如火如荼、漢服經常在世界頂級T台走秀、中國美術世界畫展頻頻亮相……包括好萊塢電影的「中國元素」越來越多,這些文化現象一再表明,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中國文化的崛起不會是一場幻覺,只是需要一點時間。
I. 中國人在外國影視劇里應該是什麼形象
授權好萊塢的影視的話,那真的是在世界范圍內都是非常的具有地位的一個地方,但是實際上因為好萊塢他本來就是美國的產業,所以說他的時候也是一些外國人在裡面露臉。真正能在裡面露臉,中國人真的是非常少的,而且能夠在裡面露臉的中國人都是非常數得上名號的,大家說起來能夠在好萊塢里混得比較好的外國人,應該就是成龍,還有李小龍呢。
李小龍的出現真的是改掉了很多被污名化,中國人的形象,他給我們帶來非常多的電影,真的都是非常的有意思的。這里的形象其實是和我們中國意識的發展,還有政治經濟的變化都是有著很大的關系啊。正是因為我們中國人變得越來越厲害,所以說才讓我們看出來,在電影裡面形象也得到了一個非常大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