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十大經典「生死」影片丨無聲無息化解死亡的恐懼和別離的哀傷
提及「死亡」的話題,似乎有些凝重,但其實真正去面對這個議題,我們才有可能進入到生命的另一個層次:發現真相。而電影總是能夠或多或少拂去一些沉重的東西,藝術會帶來超越性的元素和能量。所以,從不同的角度來討論生與死話題的這十部影片,每一部都有不同的觸感點,不同的討論角度,每一部影片都引人深思,令人感懷。
如果您對臨終關懷感興趣,如果您對生命和死亡有困惑,如果您很想活出此生的意義,那麼建議您找個擾毀時間,安安靜靜欣賞這些電影,也許能得到一些啟發。
一杯茶,一部影片,一段屬於自己的時間。
《姐姐的守護者》
英國
為了挽救一個生命,是否可以「製造」另一個生命?當現代科學技術越來越深地介入生命過程的時候,什麼是對,什麼是錯,誰有權力對他人的生命做出決定?這一切都變得模糊不清。這個故事,是展現,是探索,也是警示。
《深知我心》
美國
許多的俯拍鏡頭、許多的女主角的獨白,給這部電影帶來了一種冷靜的疏離感。人到中年的女知識分子,因為罹患癌症,被捲入現代醫學強大的、帶有男性特質的技術氣場,這似乎更加深了生命的脆弱與孤獨。還好,兩位女性陪伴者用溫暖的人性,挽救了生命的尊嚴和安寧。
《雨中的請求》
印度
人到底有沒有結束自己生命的權利?沒有品質的人生是否可以放棄?這部熱鬧的、帶給人視覺享受的寶萊塢電影,最終要表現的卻是如此冷峻的一個主題。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安樂死,這個殘酷的話題將會越來越多地被提起。
《呼喊與細語》
瑞典
死亡是一種邊緣處境,沒有人可以逃避它。這種處境的一個作用,或許就是暴露靈魂、檢驗人性吧。伯格曼用一間紅屋、四個白衣女人、一場死亡,不動聲色地展現人類的痛苦與孤獨,絕望與渴望,細膩的風格化的表達,戰勝了故事的沉悶與壓抑。
《生之欲》
日本
黑澤明的這部黑白老片,印證了存在主義心理治療家亞龍的觀點:對死亡的恐懼,常常與人生虛度的感覺緊密相關。你越不曾真正活過,對死亡的恐懼就越強烈。和半個世紀後的美國電影《遺願清單》不同,它所表現的對死亡恐懼的超越,更具有社會性。
《活著》簡李凳
中國
在這部名為「活著」的電影中,有許多的死亡,它們不是自然死亡,也不是天災或疫病導致的死亡,它們應該有一個特別的名字,叫作「社會性死亡」。有些時候,社會性死亡會有一個「意外死亡」的外表,但「意外」掩蓋不了這些死亡的荒誕與殘酷。
《永生之法》
西班牙
在死亡的灰暗背景上,兩個白血病男孩演出了他們多彩的生命故事。有些時候,孩子就是上帝派來的信使吧,通過他們透亮的眼和單純的心,讓人們重新理解生命,包括它的艱難和沉重,也包括它的甜美和豐盛。
《特別響, 非常近》
美國
911,九歲男孩奧斯卡的父親再也沒有回來。一把藏在花瓶中的鑰匙,讓他帶著幻想開始了不可理喻的尋找。或許,每個人在經歷了巨大的喪失之後,都需要用自己的方式來一次尋找。然後,重新發現生活,讓心有一個著落。
《入殮師》
日本
入殮,是一種行為一個過程,是喪葬儀式的一個組成部分,但在這部電影中,它成了行為藝術。入殮,為什麼可以如此精緻、如此細膩、如此莊重,如此美麗?
因為入殮師視其為生命的一部分而不是非生命的過程,攔旅它無聲無息地化解著死亡的恐懼和別離的哀傷。
《遺體:面對明天的十日》
日本
看這部電影需要一點兒勇氣:大海嘯過後,一具具遺體被運到體育館,其狀恐怖而慘烈。一個即將退休的老人請求加入志願者行列,幫忙安放遺體和協助家人認領。在混亂與悲慟中,寧靜和庄嚴慢慢升起,逝者由此獲得尊嚴,生者因之得到抱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