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將蟬聯2021年全球票房市場冠軍,中國電影業發展現狀如何
如今中國內地影視市場的不斷蓬勃發展,在近些年來,我們也可以發現越來越多的優秀影視工作人員也將自己的工作熱情以及心意投入到電影創作上,也確實創作出了一系列優秀的主旋律影片,也讓國人領略得到我國電影製作水平巨大提升。同時也能夠通過電影的製作來譜寫時代的主旋律,更好的凝聚國人的民族向心力。
在這一年多以來,中國電影市場之所以會出現如此大幅度的份額增長,最主要的就是中國政府在應對新冠疫情,擁有很好的防控措施與成效,加上進口電影的減少,也對中國票房收入產生正面影響,作為全球電影產業龍頭的美國好萊塢,要想能夠重新占據電影市場份額巔峰,很大程度宜取決於美國接下來如何應對新一輪的新冠疫情。
B. 中國電影市場發展是進步的嗎
行業主要企業:貓眼娛樂(01896HK)、阿里影業(01060HK)、光線傳媒(300251)、新片場(834630)、華誼兄弟(300027)、愛奇藝(IQ.NASDAQ)、Bilibili(BILI.NASDAQ)
本文核心數據:中國電影行業相關企業數量、中國影院數量、中國銀幕數量
改革開放後我國電影進入市場化階段
1905年,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誕生。時至今日,中國電影已走過了110餘年的歷程。中國電影主要分為三個產業發展時期:第一輪產業發展時期(1922年-1945年)、第二輪產業發展時期(1945年-1976年)和第三輪產業發展時期(改革開放至今)。
相關企業數量不斷增大
通過前瞻企查貓網站,以「電影」為關鍵詞,篩選條件為「在業/存續」、「文化、體育和娛樂業」進行查詢,結果顯示截至2021年,全國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相關企業231456家,廣播、電視、電影和錄音製作業相關企業96469家。其中細分行業內,影視節目製作主體7238家,影視發行主體813家,影視放映主體485家。
疫情後電影數量大爆發
2016-2019年,受益於國內經濟的高速增長,居民收入水平和人均消費水平不斷提升,我國電影生產規模總體呈現波動增長。2020年由於疫情影響,國產影片數量大幅下降,僅為301部。2021年,受益於全國疫情的有效管控,行業復甦較快,截至12月底,國產影片數量突破新高,達到740部。
整體來看,我國電影行業在國內有效的疫情防控機制下恢復較好,2021年產量與影院數量均有一定幅度的上升。
以上數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電影產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C. 請問中國的電影市場到底有多大
行業主要企業:貓眼娛樂(01896HK)、阿里影業(01060HK)、光線傳媒(300251)、新片場(834630)、華誼兄弟(300027)、愛奇藝(IQ.NASDAQ)、Bilibili(BILI.NASDAQ)
本文核心數據:2021年中國電影票房、2021年中國票房結構
疫情後電影產量大幅度回彈
2016-2019年,受益於國內經濟的高速增長,居民收入水平和人均消費水平不斷提升,我國電影生產規模總體呈現波動增長。2020年由於疫情影響,國產影片數量大幅下降,僅為301部。2021年,受益於全國疫情的有效管控,行業復甦較快,截至12月底,國產影片數量突破新高,達到740部。
我國電影產業票房依賴嚴重
目前,我國電影產業依然嚴重依賴票房收入,非票房收入的佔比較低。不過,從國內影院非票房收入佔比來看,各大院線公司的非票房收入占營業收入的比重均在不斷提高。其中,萬達電影的非票房業務發展最好,最新的數據顯示,2020年全年,萬達電影實現非票房收入12.74億元,其中廣告收入5.98億元,占總營收的9.50%,商品消費收入6.76億元占總營收的10.74%,合計佔比20.24%;其中廣告收入毛利率為10.50%,商品銷售收入毛利率為39.72%。萬達電影致力於「多維度發展非票房業務」,不僅舉辦一些專屬活動,如跨界合作故宮食品、哈根達斯等品牌,還有大力拓展咖啡業務,覆蓋14個城市。
總體來說,2021年我國電影產業在疫情後恢復較好,但在收入結構來看,對於票房收入的依賴程度依舊較高。
以上數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電影產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D. 首度成為全球第一大票倉,2020年中國電影市場發生了什麼
在整個2020年,全世界都受到了新冠病毒疫情的沖擊,電影院更成為最受影響的行業之一。而中國電影市場首度成為全球第一大票倉,這意味著中國市場將在整個電影行業之間變得舉足輕重,更多的優秀外國電影將搶佔中國市場。中國電影市場在近幾年發展的十分良好,因為各方面原因吸引眾多電影的投入和播放。
另外,隨著中國人民審美觀的先進,中國電影市場也變得更加優質。觀眾與電影市場的關系也猶如水與船一樣,觀眾的挑剔會提示市場,挑選出更多優質的產品,也會催發出更多優秀產品的出現。因此,中國內地電影市場變得越來越優秀,這也就推動了整個世界電影市場的優質作品產生。有一些為了圈錢而播出的電影會遭到觀眾的棄選,一經播出、幾個差評就可以讓一個電影在市場上消失,而好的口碑則為優秀電影的傳播和票房如虎添翼。
消費者與市場就像是一個杠桿作用一樣,中國電影市場的增大無疑會讓更多的觀眾受益,讓中國觀眾欣賞到更加高質的電影作品。而同樣地,這些電影作品在觀眾審視的目光中也會盡顯出其本質,逐漸淘汰殘次的作品,挑選出優秀的作品。
E. 2021中國電影年票房472.58億,我國的電影市場有哪些特點
我國的電影年票房可謂是年年攀高,2021年中國電影年票房以472.58億的成績,宣告著電影行業已經從寒冬中蘇醒,從這驚人的票房數字,我們不難發現中國的電影市場存在著以下幾個明顯的特點:主旋律影片受到追捧、商業爆米花片仍舊是主流、影片上映時間集中。
從2021年春節檔起至年底,《你好,李煥英》、《長津湖》、《我和我的父輩》等一系列優秀的國產主旋律作品就受到了大家的喜愛,主旋律電影因其符合普適性原則,其中蘊含的情感能夠引起大多數中國人的共鳴,並且影片拍攝的手法都比較細致入微,大多數是從細節入手去刻畫人物之間的情感從而成功牽動起觀眾的情緒,讓人沉浸於影片當中,因此票房成績都很好看。
中國的電影市場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大家認為中國的電影市場還存在哪些特點呢?
F. 中國電影市場現狀,以及中國電影市場的發展前景
考試作業?影評作業?
很簡單,中國電影現狀是 編劇有水平,導演有能力,但是某局不給力,加上技術因素,導致國產電影在商業領域競爭力較低,但是,就再這種情況下,我國各種犀利的編劇NB的導演,還能用最貼近生活的角度拍攝的真實感情感動中國觀眾,或者用誇張,浮誇的手法表現對現狀的不滿。
中國電影市場是 供不應求,尤其是近幾年好萊塢大舉進軍,導致中國觀眾對好萊塢大片的需求不斷升溫,但是由於電影技術和某局的原因,導致國產電影與好萊塢大片基本不在一個起跑線上。
中國電影市場 將來會向更高的多元化,商業化發展,現在印度,泰國,電影在世界市場上也慢慢開始嶄露頭角,我國不可能不重視,向商業化發展是因為經濟需求,再說,美國好萊塢幾百年的電影歷史,不也沒擺脫商業化為主的命運么。
G. 中國電影市場已成為資本的樂土,還有人願意沉下心來拍優秀的電影嗎
就我個人而言,中國電影市場已經成為資本的樂土,那麼還有人願意沉下心來拍優秀的電影嗎?我的答案是:很少了,因為人是建立在社會大環境基礎之上的,社會大環境是怎樣的,就會導致人的行為是怎樣的,如今很多電影都是商業電影,說直接一點,就是圈一波錢的電影,直接把錢圈到手,管這部電影質量好或差,直接錢進入腰包,才是最終的目的,當然,也存在著有靜下心來拍優秀電影的人,這些人是屬於“知世故而不世故者”,就是知道中國電影已經變成了資本的樂土,但依然追隨自己創作優秀電影的慾望,追隨自己的電影夢,這是值得稱贊的。
其實,雖然大環境是如此,也有很多依據大環境來發展的導演,但毋庸置疑的是,每個時代,每個環境都會有沉得住氣,耐得下心,穩得住身的人和導演,所以,我覺得中國電影市場雖然已成為資本的樂土,但還是有人願意沉下心來拍優秀的電影。
H. 中國電影市場在經歷了哪些變化
978年的改革開放,讓中國電影的歷史分兩段來寫。
這一年後,中國開始大轉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電影的發展有了無限可能性。
這種轉變帶來的效果是可觀的。
1979年,《保密局的槍聲》上映,共有六億人次觀影,獲得了1.8億票房,是改革開放後中國首部票房破億的國產電影。
1980年的《405謀殺案》,1982年的《少林寺》,在那個票價不到一毛的年代,紛紛創造了票房過扒殲億的奇跡。
有了80年代的野蠻生長,在1993年,院線市場化改革,全面擁抱信大市場經濟。
之後的進口片《亡命天涯》《紅番區》《真實的謊言》,以2600萬、9500萬、1.02億的票房成績,接連打破內地影滑此豎史票房紀錄。
1997年,馮小剛的《甲方乙方》,以3600萬的票房確立了賀歲檔,國產電影開始重視檔期的概念。
次年,《泰坦尼克號》引發萬人空巷,3.6億的票房紀錄,直到2009年的《變形金剛2》才將其打破。
而國產電影再次拿下億元票房已是千禧年,2000年的《生死抉擇》,從暑期一直上映到國慶節期間,總票房1.2億元。
到了2002年是中國電影巨變的一年,只因一位天降猛男來了。
《英雄》讓上一年略顯蕭條的電影市場一下火熱起來,內地票房2.5億,佔全年的四分之一。
還固定了大片邏輯,即大導演、大投資、大場面、大明星,幕後班底都是大師級別的人物。
張藝謀、張偉平、江志強聯手讓內地電影進入大片時代。
帶動了中國電影走向商業化,改變了電影的宣發模式與盈利模式,讓電影公司開始注重營銷的重要性。
同時,也使得內地電影市場與韓國跟日本等國家和地區,成為全世界為數不多的沒有被好萊塢電影蠶食的電影市場
也許是看到了《英雄》中香港與內地的合作空前成功,2003年,香港和內地簽署了CAPE協議。
協議中提到,香港電影人與內地合拍片可獲得國產片的待遇,從此香港和內地進入了合拍片時代。
第二年,華誼兄弟跟周星馳合作《功夫》,1.6億的票房讓張藝謀的《十面埋伏》,馮小剛的《天下無賊》皆不是《功夫》的對手。
國產電影年冠的成績,讓更多香港導演開始北上。
彼時的香港電影市場已經日薄西山,陳可辛、徐克、王晶、吳宇森、葉偉民、劉偉強、林超賢等香港導演瞅准機會,來到內地。
不僅繁榮了內地電影市場,讓一眾香港電影人可以開工,還給內地帶來了香港電影已經成熟的工業化製作。
如吳京的《狼牙》《戰狼》《戰狼2》的幕後製作團隊都是香港電影人,以及博納的一系列主旋律電影。
合拍片的作用可不僅僅體現在工業化方面,在檔期選擇上也不遑多讓。
2008年,得益於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電影市場跟著飛升,《畫皮》在國慶檔當天,內地票房突破一億,憑借一己之力打開了國慶檔的大門。
第二年《風聲》上映,單單國慶檔累計票房就有1.5億,成功奠定這一檔期「黃金檔」的地位,使其成為僅次於春節檔的全年第二大檔期。
這一年,香港演員不再一家獨大,內地演員中的黃曉明、鄧超等人開始獨當一面。
但演員的更迭對內地電影的影響,根本無法與《阿凡達》所帶來的變化相比,13.4億的票房與3D技術令內地大驚失色。
這種改變直接讓國內院線更新換代,讓銀幕數大幅度增加,讓2D電影成為時代的眼淚,讓內地年度總票房第一次過百億。
票房的增長,市場的變大,讓院線與電影公司關於票房收益分配的矛盾越來越大。
這個時候又是張藝謀站了出來,他用《金陵十三釵》與院線談判,經過多年的調節,票房分賬終由之前的3:7變成了4:6。進步了是一定的,中國在發展,電影也在進步,無非是進步快慢的問題。個人覺得,國產電影進步很大的。從近些年觀看可以看出,國產電影票房也是捷報頻傳,明顯可以看出國外電影不是那麼香,沒有那麼驚艷了,這就說明國產電影在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