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產電影 > 香港沒有喜劇電影了

香港沒有喜劇電影了

發布時間:2023-10-16 16:36:43

① 現在已經沒有喜劇電影讓我笑了,請推薦幾部巨搞笑的電影

周星馳電影(含客串)1988-2004共50部(截止到2004年)

一星級作品(13)

《算死草》 《非洲和尚》 《豪門夜宴》 《風雨同路》
《流氓差婆》 《龍鳳茶樓》 《小偷阿星》 《最佳女婿》
《一本漫畫闖天涯》 《捕風漢子》 《龍在天涯》 《霹靂先鋒》
《江湖最後一個大佬》

二星級作品(9)

《玻璃樽》 《情聖》 《濟公》
《義膽群英》 《龍的傳人》 《師兄撞鬼》
《行運一條龍》 《千王之王2000》 《97家有喜事》

三星級作品(17)

《大內密探零零發》 《食神》 《百變星君》 《整蠱專家》
《賭俠2:上海灘賭聖》 《賭聖》 《咖喱辣椒》 《無敵幸運星》
《鹿鼎記II之神龍教》 《賭俠》 《家有喜事》 《逃學威龍II》
《逃學威龍3之龍過雞年》 《回魂夜》 《新精武門1991》 《武狀元蘇乞兒》
《九品芝麻官之白麵包青天》

四星級作品(8)

《喜劇之王》 《鹿鼎記》 《逃學威龍》 《破壞之王》
《漫畫威龍》 《審死官》 《唐伯虎點秋香》 《功夫》

五星級作品(3)

《西遊記第101回月光寶盒》《西遊記完結篇仙履奇緣》《國產凌凌漆》

1988
《霹靂先鋒》處女作品、憑借本色表演
《捕風漢子》《最佳女婿》慣性表演狀態

1989
《龍在天涯》配角的巔峰表現
《義膽群英》差強人意
《流氓差婆》與吳君如的表演擦出火花,第一次轉型

1990
《望夫成龍》《一本漫畫闖天涯》無厘頭表演雛形、喜劇天份初露
《龍鳳茶樓》《風雨同路》表現平平,但已被觀眾認可
《咖喱辣椒》完全蓋過張學友的表演
《小偷阿星》《師兄撞鬼》慣性表演狀態
《賭聖》榮獲當年度十大賣座影片頭把,開始與吳孟達拍檔
《無敵幸運星》《江湖最後一個大佬》因《賭聖》一片而大賺,但周星馳的表現一般
《賭俠》榮獲當年度十大賣座影片第二名,周星馳名聲大噪

1991
《整蠱專家》新題材喜劇影片、與王晶初步形成默契
《龍的傳人》《新精武門1991》無厘頭表演定型
《逃學威龍》暑期強檔、當年度十大賣座影片第一
《賭俠2上海灘賭聖》鞏俐、方季惟分飾港版、台版女主角,周星馳已成票房保證
《情聖》與毛舜筠演對手戲,但主角過多,「星」味平平
《豪門夜宴》客串

1992
《漫畫威龍》開始有人懷疑周星馳到底能堅持多久
《家有喜事》香港最成功的喜劇之一、當年度十大賣座影片第二名
《逃學威龍2》有滑鐵盧之稱
《審死官》當年度十大賣座影片第一名
《鹿鼎記》當年度十大賣座影片第三名
《鹿鼎記2神龍教》當年度十大賣座影片第五名
《武狀元蘇乞兒》當年度十大賣座影片第四名
這是「周星馳年」,徹底佔領香港市場

1993
《逃學威龍3:龍過雞年》當年度十大賣座影片第七名,有人說這將是周星馳的最後一年
《唐伯虎點秋香》當年度十大賣座影片第一名,周星馳反攻
《濟公》慘敗

1994
《破壞之王》慣性表演
《九品芝麻官之白麵包青天》入選當年度十大賣座影片
《國產凌凌漆》與袁詠儀擦出火花,無厘頭表演完全成熟,與羅家英合作備受認可

1995
《西遊記之101回月光寶盒》《西遊記完結篇之仙履奇緣》第二次轉型,效果尚可, 皆入
選當年十大賣座影片,無厘頭+浪漫主義+想像力,與莫文蔚擦出火花
《回魂夜》繼續嘗試轉型,基本看不到本人面目,觀眾接受一般。
《百變星君》是當年周星馳影片票房最好的一部,但裡面摻雜王晶的成分,屬《整蠱專家》
的延續,無厘頭+電腦特技

1996
《大內密探零零發》重復無厘頭形式
《食神》非常一般,但頗得好萊塢口碑,也是周星馳執導的第一部電影

1997
《97家有喜事》與《家有喜事》相比,周星馳在喜劇表現上優勢不明顯
《算死草》無厘頭表演進入死胡同,帶出葛民輝的喜劇才華

1998
《行運一條龍》痛苦的無厘頭,但在導演手法上有不少進步,退格成配角

1999
《喜劇之王》第三次轉型,深入喜劇表演形式,自編自導自演
《千王之王2000》
2001
《少林足球》成功的導演
2004
《功夫》刻意想回到以前的無厘頭風格,但堆砌的劇情、過時的橋段、誇張的特技、配角的出現、部分場景抄襲《黑客帝國》,帶給大家的更多的是失望(或許是我們期望太高)

周星馳,上海人,(實為浙江寧波人,2004年在東京《功夫》首映宣傳中透露)於1962年6月22日出生於香港。中學畢業後考人無線電視第十一期夜間訓練班,
1983年結業成為無線藝員,同年被派任兒童節目「430穿梭機」當主持,做了四年。

1987年他被派演戲劇,參演的第一個劇集是《生命之旅》,繼後他又主演了《他來自江湖》等
劇,其中最得好評的是《蓋世豪俠》,在該劇中出現了他那獨特的表演風格。

1988年他得到導演李修賢的賞識,出任《霹靂先鋒》男主角之一。獲台灣第乃屆金馬獎和香港
金像獎最佳男配角獎,他那非邏輯性和帶有神經質的演技,開創了「無厘頭」文化,成為香港普羅文化的
重要一環。而他擔綱演出的電影更是屢破票房紀錄,1992年因主演《審死官》而獲亞太影展最男主角獎,
1996年因主演《西遊記大結局之仙履奇緣》獲香港電影學會第一屆「金紫荊獎」最佳男主角獎。2001年自
導自演的《少林足球》更為星爺奪得最佳導演稱號。

周星馳 電影經典角色大全
搞笑是無厘頭最具殺傷力的武器,但沒有下面這些可圈可點的人物,就不會有一個周星馳。

1990 《賭聖》阿星
周星馳表演小人物也就是從這時起有了自己成形的一套,他能茫然的瞪大了眼,把「星式」的懵懵懂懂、天真無知明明白白地寫在臉上。

憑著天生的特異功能,阿星被發現有一手獨步賭壇的絕技從此他無可避免的被人利用,他一舉
成名,一步登天也被推到了你死我活的浪尖……一般片子演到這時候就該出英雄了,不過周星馳可演不
來「英雄」,只有「反英雄」,結果阿星就是周星馳的這一個。

1991《逃學威龍》周星星
當過學生的人看周星星真是過癮又「解恨」。身為警察囂張慣了的他返回學校做卧底,他做了一切
學生們想做不能做,甚至連想都沒有想到過的事情。比方說,他以一個警員的身手敏捷對抗天下老師
慣於用作武器的教鞭、粉筆頭、黑板擦,消課堂暴力於無形;比方說,他狂追美女老師,最後還手到擒
來、大功告成——顛覆師生關系還有比這更取巧、更無賴、更徹底的嗎?

1992《審死官》宋士傑
把一個從始至終都以個人利益為主,以替人伸張正義為次的「古代律師」演得如此自然、逗趣而不
惹人反感舍周星馳其誰?

片里的宋士傑膽小懦弱、心細刁鑽,利字當頭又抵不了誘惑,偏偏有了一個武功高強、魯直強悍的老婆,他就只好怕老婆怕得一塌糊塗。當他闖入公堂為老婆討回公道,也開始和正義沾了邊。他在公堂中上竄下跳、奔來跑去,口裡猶能振振有詞地說個不停,一氣呵成的表演自然酣暢,誇張而不過火。——難怪在周星馳不多的獎項里,這部片子就為他拿了個「亞太影展最佳男主角」獎。

1992《鹿鼎記》韋小寶
周星馳版的韋小寶可謂「形神兼備」。
「周版」韋小寶不僅在妓院長大,而且還在那兒勤學苦練匪夷所思的罵人技巧,一種鮮活的市井氣幾乎無需更多的誇張強化。他不僅會在師父陳近南面前大耍滑頭,還敢當面大大咧咧地把陳近南的話拆個明白——「要反清是搶回我們的錢和女人,要不要復明根本就是脫了褲子放屁關人鳥事呀!」如此這般直言無諱一語中的在片中俯拾皆是,很透出點對世事世情、利害關系一點就透的洞察力與通俗管用的機敏。總之,自打周星馳演了韋小寶那個市井小混混 ,再提韋小寶的時候好多人准會條件反射式地想到他。

1992《武狀元蘇乞兒》蘇乞兒
蘇察哈爾燦一出場是一個養尊處優的大少爺,任情任性,喜歡上了怡紅院的如霜姑娘,為了她去考狀元郎,理直氣壯的勁頭讓吳孟達飾演的老爹連聲附和:「敢愛人所不敢愛,品位與眾不同,老爹我
佩服!」把什麼倫理呀道德呀統統丟了個一干二凈。後來他考上了狀元又被人陷害,卻因緣巧合地當了叫
花子的頭兒,披頭散發不說,還添上浪跡於世全不囿於常理的癲狂。蘇乞兒的性情是跟著劇情走,有因
由有發展的,難怪周星馳會挺委屈的解釋說這不是一部搞笑片而是劇情片。

1993《唐伯虎點秋香》唐伯虎
周星馳演才子唐伯虎既不英俊也不風雅,與其說瀟灑毋寧說放肆,與其說多情毋寧說好色,整個就是一「反才子」,而唐伯虎點秋香,既不是郎情妾意也不是情意纏綿,只是他在矮子里挑出高個矮子式的看中了秋香,又可謂「反才子佳人」。反掉了才子,反掉了才子佳人,片子里再找不到文人才士的酸迂和優越感。

1994《國產凌凌漆》凌凌漆
在這部影片中,周星馳把神表現為一個悲劇性的浪漫英雄。這個角色可以做一切事情,包括彈鋼琴。在他到達香港時,他很快識破了陰謀,這和《逃學威龍》中那個需要時間適應環境的周星星大不相同。他引導整個電影的情節。命運與卑鄙惡人都不能傷害到他。這樣,這個角色還是一個神,但是他賦予了這個角色一個悲劇弱點以取悅觀眾:他墮入了與一個女人的愛情的深淵。

1995《大話西遊》至尊寶
至尊寶的今世本來很明白,強盜頭子一個,可是他偏偏愛上一個白晶晶。為救白晶晶他離開紫霞,結果又發現紫霞是最愛。至尊寶遇到了一個男人都會遇到的問題,可是因為時空轉換的原因,他可以
為兩份愛都不負擔責任,所以他被尊成了「情聖」。

1996《食神》史蒂夫周
食神從出場就風光無限,不再是小人物的一步登天、欣喜若狂,而是大人物的得意忘形、站得高跌得重。他把得意者的囂張誇大得分外鮮明,而他被親信們聯合背叛、暗算的境遇也就顯出分外的炎涼。難得的是滲透其間的某種淡泊,在周星馳表現起來就是:神思恍惚的表情和誇張但冷靜的舉手投足間那
點自在的悲涼。

1999《喜劇之王》尹天仇
尹天仇就是成名前歷經辛酸的周星馳。他在劇組里跑龍套,跑得分外賣力認真,但他的專業精神卻在這些情境里被突現成了一種累贅和一個諷刺,他的屈辱和挫敗也再一次次不動聲色的被重復,而他
只同樣重復著一句話:其實我是一個演員。很少在周星馳的片子里看到這么多嚴肅、認真甚而蕭索的表
情。尹天仇的魅力也許就是周星馳今天的魅力——一種愈漸成熟了的悲欣交集。

② 香港電影沒落了嗎原因是什麼

香港電影興起於70年代,在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達到鼎盛,在當時世界電影中有著重要的影響力,世界電影只要看兩極,一個是代表西方的好萊塢,另一個就是代表東方的香港。

但是到了90年代後期,香港電影就開始衰落了,從之前年產量幾百部影片,到後來的不足50部,一下子從天堂回到石器時代,縱觀個中原因復雜。有人說是回歸後才導致港產片衰落的,個人認為港片衰落與香港回歸中國沒有半毛錢關系,回歸後香港文化與教育各方面都沒受到大陸多少影響,看看如今的「港」就知道了。

在當時,97年的亞太金融風暴重創香港,電影行業受此影響也極大,但這也不能是衰落的主因。可以用事例看到,韓國電影娛樂業與印度電影的崛起正在之個時期前後,難道韓國與印度沒受當時金融風暴影響嗎?其實韓國當時所受的創傷比香港更重,這個時期韓國電影娛樂能崛起正是由於有政府的大力推動與支持,香港電影衰落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香港當局的政策太寬鬆了,用今天的話來講就是沒有重視電影行業的轉型與引導,最終沒有跟上時代變化而衰落。

在當時香港電影已經到了題材枯竭綜合期,以前那些金庸古龍等名人名著,黃賭黑等等都被拍了個遍,自然題材與新意就會越來越越少,再加之金融風暴的重創,投資人拍電影沒人看,然後沒人看電影投資就會變少,惡性循環,這個時候政策都沒有去引導創新,還是一味在「炒冷飯",那自然就是由市場與資金去決定香港電影的興衰了,不過可惜的是香港電影輝煌從此不再了。

當一個人在生病初時沒有得到重視與治療,待它到了癌症晚期你再去救就意義不大了,香港電影就是這這樣一個真實寫照。

若問香港電影何時雄風再起?那就要它投胎重頭來過了,在當時成龍周潤發等明星的當打之年都沒有續寫輝煌成功,如今若再論,何其之難?人才斷檔就是最大的短板,連香港TVB這家「明星大學」如今都揭不鍋了,港片復興,路漫漫長。

③ 為什麼現在香港幾乎沒什麼電影了,也不出明星了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以前香港電影是很賺錢的,現在賺不了錢了。

香港自《無間道》後再沒有優質的作品,原因是其主要市場為台灣,日韓,東南亞市場及大陸地區。香港幾百萬人的市場是養不起電影工業的。隨著美國大片的入侵,原來的市場基本被佔領。再加上大陸經濟的騰飛,香港電影人才紛紛北上,導致香港電影的沒落。另外,大陸電影水平的提高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

現香港沒有邵式,嘉禾等製作中心,等於沒有電影製片廠,有點跟大陸一樣,過去多少個老製片廠己不復存在演員老的老死的死,還好留下不少經典傑作,香港也一樣,那些拍片秀女們盡都老,有的這些年就去世了,剩下部分人到大陸來拍片,如今影業不景氣,讓一些個人拍片給頂了,拍好片難得,盡拍一些垃圾沒人看的片,熬費物資白當洖工夫,拍片不行導演差勁,演員不行,找些小品,相聲演員,小品不說拍片,從中掙錢,丈著有名望拍些沒人看片。

因為沒落了。

別把什麼政審,制度拿來說。1980~1995年香港電影輝煌的時候就沒這些嗎?

第一,香港電影死於抄襲與惡意競爭。

第二,香港電影死於全球化。

第三,香港電影死於人才凋零。

輝煌時期,香港負擔著特殊地位,形成鏈接內地與西方的窗口,所以自1970年代開始,香港電影開始展露頭角,比如李小龍為代表的功夫片。

80年代初,洪金寶開創的靈幻功夫片:

林正英的僵屍道長:

乃至陳曉東的倩女幽魂:

吳宇森的英雄本色:

同時,香港黑 社會 大量滲透電影圈,綁架演員,壓縮控製片酬,洗錢等行為極其泛濫,嚴重威脅到演員和製片人利益,1992年1月15日,香港電影演員導演等等300多人公開遊行,抗議黑 社會 暴行。

陳欣健李修賢是組織者:

以前,香港電影有大量黑 社會 資金,現在黑 社會 資金來源斷絕,台灣所謂十大片商進入,玩起了片花制度。

什麼叫片花?

台灣片商是想賺錢,只看電影中大牌明星多不多,以前香港明星片酬適當,一個大明星配幾個普通二線三線,片酬加起來不過三四百萬,導演還能構築劇情。

此後,明星片酬暴漲,無論一線二線,導演只能用更多錢找更多明星,現在片酬都超過兩千萬,負面影響就是,電影實際拍攝投資急劇減少,劇本粗糙重復,等於只賣大明星的臉。

香港電影的國際開拓者鄒文懷:

同時,電影火爆,更多的電影院出現。

1980年代,香港電影院大約50家。到了最多時達到6家院線150家,本來就狹窄的香港電影市場,出現惡性競爭。

潘迪生:

以前,院線少,上映質量能保證,粗製濫造的電影只能賣錄像帶,走東南亞與台灣市場收回成本。現在電影院多了,大量原本排不上的粗劣電影在惡性競爭下也能公開上映,觀眾大呼上當,後果就是電影口碑下跌。電影收益減少,只能繼續縮減投資,增加軟廣告,質量越發降低。

此時,具備代表性的兩大好萊塢電影進入香港,所以這就有後來說的,香港電影敗於1993(侏羅紀),亡於1997(泰坦尼克號)的說法。

台灣片商退出,東南亞經濟危機重創亞洲市場,誰都在謹慎投資電影。而香港本地兩個電視台根本無法養活原來9萬電影從業人員,只能分流,少部分留守,部分去台灣和大陸,一部分轉行。

香港電影自1992年的巔峰極速衰亡。

沒有好萊塢的大筆投資與數字化,也沒有本地市場支持甚至從業人員都失去了。

因為香港的電影大部分都是打砸搶和黑 社會 ,內陸受香港電影的影響多少年來出現了多少黑 社會 。影視媒體的影響,左右了 社會 的發展方向。香港的喜劇片還是非常好看的,至今內陸電影無法超越。

改開前,香港是大陸的窗口。這么多年過去了,一個小小的香港,不可能不被大陸湮沒。

原因很簡單,像一些向、劉、成、周、洪等等明星大佬完全控制了香港 娛樂 圈,這些人自己演不動了,還不想失去影響力,所以根本不想捧新人,所以幾十年下去了,香港 娛樂 圈還是這些老面孔,那能外出什麼好作品

香港文化衰落了。
中國以前因為文革的原因,老百姓的文化生活很單調,對香港武俠片強烈需要,帶來視覺和心理上的刺激。現在呢,老百姓對文化需求出現多元化,武俠片打砸片份量輕了。歐美日韓片佔有相當大市場。從文化上看,香港已經不是窗口,只剩下金融和轉口貿易。
以前香港成衣也很歷害的,現在也不行了。
最可悲的是香港創新力嚴重不足,而且出現內斗和內耗。從經濟上看,幾大家族壟斷地產和商業,大部分平民面對高房價無可奈何。階層已經固化,利益格局已經成熟,港人優越感曰漸衰微。
沒有產業支持,巨星就沒有土壤。

電影結尾處字幕:「隨著這座城市暗光沉睡之時,我們有否已淡忘了光輝的過去?不知今夕何夕……」

香港作為亞洲的金融中心,近些年經濟飛速發展帶來的後遺症正在這座城市愈演愈烈,城市壓力過大導致 社會 問題增加。

在彭浩翔的電影中展示了當代香港的一則恐怖寓言:如果你要生存在這個瘋狂的樓市,你就必須變得更加瘋狂。

人都是被 社會 現實逼瘋的,主角鄭麗嫦的連環兇殺是有形的殺戮,而樓市的飆升和業主的哄抬則是種無形的殺戮。

怪咖彭浩翔用B級片的套路來發泄了廣大房奴們的憤怒,但思想上卻折射出樓價暴漲大潮中個體的彷徨與無能為力。

《維多利亞一號》:一個瘋狂的城市,要想生存,就須變得比它更瘋狂

這座城市正在老去,

這個地方的規則和秩序正在被丟棄,

這個時代的 歷史 正在消亡,如同記憶中的香港電影一樣……

編輯於 2016-10-11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贊同 275

評論

SydneyCarton

先說結論:

作為一個特殊文化意義上的「香港電影」這個概念,已經死掉了,基本是對 歷史 的追溯與概括,基本談不上再有較大的更新。這個概念截止期沒有明確界線。在我看來,9-7隻能算ICU,而且更多顯現出來的是「果」而非「因」,《無間道》系列倒是可以看成「香港電影」這一概念的最終輓歌。關於這一點,我在(如何評價《無間道》三部曲?) 下有具體闡述。

這個概念死掉,不是說它不再做電影了,或者說在電影界地位不重要了。這么多年的積淀擺著,而且背後還有依舊龐大的 娛樂 業,香港仍然是一處電影重鎮。而香港的電影人依舊會在華語電影中佔有一席之地,像杜琪峰為首的銀河、許鞍華、林超賢等導演依然保持著旺盛的創作力,並且也不時推出佳作。但這些都無法挽救香港電影這個概念的死亡。為什麼?聽我慢慢道來。

舊時中國的電影首都應該是上海,但得益於大陸變局,正如納粹肆虐使歐洲藝術家逃往北美,不少電影人也前往香港。來的除了人才,更有資本,這些使得香港部分繼承了舊上海電影工業的衣缽。而香港雖然是在港英政府治下,但在相當長的階段里,相對的自由度都比海峽兩岸的政權更為寬松。這些都促使香港電影產業興起。

後來我們就看到了邵氏的做大。別看邵氏家大業大,旗下也是明星無數,其實邵氏拍片比較省錢,跟現在這種燒錢拍片根本不能比。首先那些明星演員、導演都是邵氏員工,靠工資過活的,管你人前多麼風光,邵跑跑不多給你一個子兒你一點辦法沒有。你牛逼你可以走啊,但出了邵氏也不好混,又有乖乖回來的,比如整天吐槽老闆摳門的李翰祥。而且邵氏是行業垂直壟斷型企業,片場影院一把抓,有片場,拍片場地布景等花費可以省不少,有影院,全產業聯動,都是我的。再加上彼時觀眾對視覺工藝要求還不是特別高,所以邵氏那些成本很低現在看起來「粗製濫造」的片子,一樣有市場。就算票房相對低一點有啥關系,成本這么低,回本壓力小多了。而且香港片彼時在東南亞市場還頗為吃香,有本埠做基底,外埠再賣一賣,日子還是比較好過的。

那麼為什麼香港片會在東南亞一帶有市場?流行文化比較接近是一個方面。這還是要回到前面說的香港的相對自由度,再加上高度的商業性,使得香港人拍片時既沒有海峽兩岸的鄭智負擔,又會主動而有的放矢地針對市民階層的口味開掘 娛樂 。以邵氏片為例,你們以後後來王晶、周星馳的無厘頭沒下限,呵呵,看看邵氏武俠片,才知道什麼叫腦洞大開、節操洗地。這種以模糊而游動的道德標准為底線,在界限內肆無忌憚的「勇敢」,是其他各方萬萬不及的。這種口味取向也為後面埋下了伏筆。

或許很多港片影迷提港片會以邵氏為正宗,但我是在八九十年代港片中長大的,所以八九十年代的港片在我眼裡可能地位會更高。為什麼?這里要提到的就是香港電影新浪潮了。邵氏雖然雄霸多年,但畢竟還是高度功利的商業指向,大片場經營更是把指標卡得死死的,所以,雖不能說邵氏對香港電影的拍攝語言革新沒貢獻,但是相較它的江湖地位,相對而言,貢獻有限。而香港電影新浪潮則可以看成是一批少壯派影人帶來的香港電影語言的狂飆突進。譚家明、許鞍華、徐克等電影作者以突破性的姿態在電影形式和內容上大舉開拓。這次狂飆突進不僅是藝術上的,更是將一些當時看來前衛的手法與內容推而廣之,使得香港電影更加肆無忌憚。前面說到邵氏片雖然玩得狠,但邵氏的三觀其實仍是保守和傳統的,電影拍攝方法還是相對守舊的,而經過新浪潮的沖擊,香港電影拍攝上玩得更high,內容上也越來越挑戰傳統底線。(順便說一句,徐克的《蝶變》我覺得一般,但《第一類型危險》是真的好,手法到精神上的刺激,high爆了)我是先看的八九十年代港片,再看的老邵氏,最後補了一些新浪潮的課,新浪潮在中間帶來的美學變化很明顯,這也帶動了觀眾觀賞口味的變化。而隨著新浪潮而來的不止是電影形式與內容之變,更是市場競爭的加劇。邵氏作為一個老片場,多少在這場狂飆突進里有些守成了。本來鄒文懷、何冠昌分出來的嘉禾就幾乎可以分庭抗禮,80年代後一干其他公司興起,邵氏卻仍堅持著片場產品。作品質量和新穎程度和這些新貴比,明顯有所不及。

而在這場激烈競爭中,大量中小公司涌現出來,融資、拍片方式更加靈活,內容上更無拘束。香港電影在亞太市場真正達到高峰。到這時,「香港電影」這個動態概念才慢慢定型,我把它歸納一下,大致有幾個特徵:

第一,肯定不用講,香港片商投資,或以香港製作班底為主。

第二,以香港市民文化口味為主,融合有英國的歐美式中產階級文化、廣東地方文化、香港本地民間文化,並對4-9前上海市民文化也有一定程度的繼承,呈現出來的是雜糅狀態。

第三,以商業利益的追逐為終極目標,為達到此目標,底線可以無限放低。

這里的「放低」是中性含義,一方面是趣味上可以無限低俗,像有一階段邵氏片無論必要與否每片必有裸鏡,如果這還不算難以接受,我們也可以拿好萊塢做個對比,同樣是狂熱追逐商業利益,在美國的清教傳統之下,《人肉叉燒包》、《烏鼠機密檔案》中直接表現對兒童的虐殺是無論如何都不會在主流影片中出現的。但香港電影對此的容忍度比較高。

而在另一方面,這個「放低」可以理解為,為了贏得最大 娛樂 效果,香港電影可以怪招頻出,無名山村裡的吃人魔王可以cosplay林肯,流氓地痞的生身父親也可以是Chairman Miao……這些固然會引起爭議,但也使得香港電影呈現出無與倫比的創作活力。後來常說的「無厘頭」就是這種風格的部分總結。

第四,盡皆狂歡,如果不是喜劇,至少也會有喜劇因素。這一階段香港電影哪怕是很悲情的故事,像89年版的《人海孤鴻》,94年的《暴雨驕陽》都是不乏 社會 反思和道德勸誡的苦情片,即便如此,片中仍不乏「查乳癌查舌癌」、「奶罩倒穿」等笑料。所有場次,只要編導想要,只需一秒鍾,統統變喜劇。這一點對我影響蠻大的。

第五,這是波德維爾提到過的,原話不記得了,大意是:即便香港電影呈現出高度量產的狀態,這些影片平均來看,並非完全的爛作,細看每一部要麼在技法上要麼在內容上都會有些想法,但總體製作會因為趕時間而顯得粗糙。所以港片往往呈現的是有佳句少妙章的狀態。

這話既可以理解為急功近利,也可以從積極的意義上理解:香港電影的主要班底,少有學院科班出身的,大部分是僅受過速成培訓,甚至速成培訓都未經歷直接在片場拜師學藝摸爬滾打練出來的。這樣出身的班底,雖然很少能提出什麼理論,但手活兒極熟練,個別混得不錯的,腦子都很靈活,能想出一些匪夷所思的招數。所以雖然速度快,但東西都還挺有個樣子,甚至裡面不乏亮點。

這五點大致就是我對「香港電影」在藝術呈現上的定義,它的成因可以從前面我提到的大的脈絡看出。

那麼,香港電影是怎麼衰落的?為什麼會衰落?

有人粗製濫造太多,有人說黑幫控制,有人說97回歸,有人說大經濟環境不佳……都有道理。

歸結一下,時代變了。

其實我們回過頭看看它成功的過程可以看出來,香港電影能成功是一個諸多原因促成的產物。

幸運地站在海峽兩岸之外,既沒有太大鄭智壓力和負擔,又吸收了人才和資金。

本土文化、鄭智氛圍都很寬松,而且對商業有著強烈的追逐意識。

但一切到了90年代中後期,事兒都變了。

1、影片的普遍製片成本提升,單靠本埠市場支撐不住,而大陸市場尚未成形,更談不上開放。

2、粗製濫造太多導致影片淤積,資金回籠成問題,本土經濟不景氣,台灣片商也在撤資,缺乏金主。

3、周邊重要電影市場,比如韓國,自身的電影產業發展迅猛,而且還設了國產片保護。

4、自身電影人才瞅准機會早早抽身,但造星斷檔,青黃不接,周潤發、成龍、李連傑(這個算出口轉內銷吧)紛紛投身好萊塢,,帶來的空缺很能被填補。

5、上面這些原因造成的拍片量下降又直接導致原有片場師徒傳承製實際破產——師父自己都吃不飽呢,所以帶來的是人才的全方位斷檔。別的不說,香港原來世界最強的電影崗位——武術指導,你有見到多少新面孔嗎?

香港電影人不能混吃等死啊,大家都想辦法救市啊,這才有了《無間道》的應運而生。但大家看這個系列可以看出來,片子是非常不錯,但原來意義上的「香港電影」在這個系列中基本盪然無存了。而且它這一個系列成功了,但並沒有因此拯救香港電影,只是帶來的是隨後一小段時間的跟風——題材、拍攝形式上統統跟風。中間雖然也不乏一些能看的作品,但沒有一部能達到《無間道》的成功,而在這個過程中,香港電影自身的特質基本喪失了。

香港電影人怎麼辦呢?他們的目光瞄向了北方,中國大陸,這個正逐漸開放並興起的新市場。90年代合拍片還只是部分試水,到了這時候香港電影人已經是成批湧入大陸了。有一個段子,一個朋友去見文雋,剛好一個香港編劇找文。編劇問他:文生,導演協會已經開了普通話培訓班,什麼時候編劇協會也開一個?文雋有點尷尬,把那編劇敷衍幾句打發走了。跟90年代香港人來大陸排片不同,時代不一樣了,大陸人不再是那個又土又窮的表姐,土或許還是土,但窮——至少對於金主們來說,是一點都不窮了。

大量香港電影人在大陸獲得了工作機會。我在這里要強調一下,這不是說大陸是香港電影人的救世主,其實就是個工作機會。大陸畢竟熟諳商業電影拍攝法的人才還不夠多,這時候很需要擁有大量經驗的香港人參與。而即使讓香港人來操盤,也不是沒有代價的,你要在大陸拍片,並且要在大陸公映,你就得面對嚴苛的大陸%^&(大家都懂的)。更何況香港人的口味跟大陸觀眾又有相當的區別,本來就不是最佳創作狀態,又在高度限制下開工,這樣狀態下出來的作品,你覺得還能叫「香港電影」么?

更何況大陸電影人也在慢慢自己成長,漸漸的,投資方發現,與其讓香港人來拍,不如試試大陸自己的導演,他們可能更了解大陸人的口味。從影片藝術水平上來講,不好說是耶非耶,但從商業成績來看,香港人的「優勢」也在逐漸消弭。哪怕是一些比較成功已經成名的大導演,像陳可辛,從《如果·愛》開始,一直拍到《中國合夥人》才算第一次真正在商業和口碑上贏得了大陸的認可。陳可辛這種文化接受力很強且血統多元一早就倡導「亞洲電影」概念的作者尚且如此,你覺得其他人會更好多少么?

雖然大陸電影產業問題非常之多,但有資本的力量,並且也確實有一些有見識有能力的企業與製作人在推動,「香港電影」這個概念逐漸消亡了,而標志著大陸、香港、台灣乃至東南亞華人作者更大程度上融合的「華語電影」概念在這幾年逐漸形成。香港仍然是一塊電影重鎮,仍然有杜琪峰、許鞍華等作者,並且也不時會有個別新人涌現,但這些成就已經是大「華語電影」的成就了。無論從地域人才的參與,還是電影內容的接近,呈現出來的分別是電影作者的分別,而非大地域文化概念上的分別了。

消亡說起來令人傷感,但只要還有大批熱愛電影的人仍然在保持創作,仍不時推出好作品,你管它到底是「香港電影」還是「華語電影」呢?

本文純粹「印象派」,本人也非香港電影研究者,只是個港片影迷,想到哪兒寫到哪兒,掛一漏萬,權當拋磚引玉。見笑,見笑~

喜歡香港老一帶的藝人,他們敬業自律,不像內地的一些人有點名自以為是,牛哄哄,還有的唱一兩首歌就覺得自己是大師

④ 香港電影為什麼衰落了

老導演不思轉型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香港電影進入顛峰時期。這個時期的香港電影無論從影片的數量、類型還是質量上都達到較高水準。這時的香港電影界更是能人輩出、實力當道!!!香港電影此時到達顛峰,享有「東方好萊塢」之美譽。
然而,進入二十一世紀香港電影一落千丈,不僅影片數量年年遞減,佳片更是屈指可數。究竟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急劇滑落?原因在哪裡,有人說是經濟問題,也有人說是後繼無人的問題,還有人說是好萊塢的沖擊的問題等。

當然,內地這幾年發展快也是值得肯定的。我們這些土老冒憋足了氣,奮力頂內地票房。呵呵,不過從最近幾部叫座不叫好的電影看我們,大家看的是熱鬧而不是按需所求的看電影。

⑤ 香港電影為什麼沒落了,是什麼原因

原因

首先是大環境改變了,時代變化了。

當年的中國沒有什麼好電影,美國大片也過不來,自然香港電影就高大上。如今現在每年網路劇這么多,中國大片也不少,美國大片都可以通過網路看到,香港電影自然也就沒那麼吸引眼球了。

其次市場變了,香港並沒有強大的本土市場可以依託。

當時的香港電影除了本土市場還有東南亞市場,因為當年韓國電影沒有起來,日本市場也比較開放,東南亞市場也可以進入,尤其是台灣,所以香港電影可以形成良性循環。

但是隨著台灣片商對港片越來越不滿,王晶曾說過台灣片商曾花3000萬買了周星馳的濟公台灣版權,但卻虧的底朝天,台灣片商聯合起來要求政府放開好萊塢市場,韓國文化崛起,泰國電影崛起,這樣所有國家都開始保護國內市場,所以香港電影頹勢就來了。

電影特點

工業化

香港的製片模式、專業分工、組織結構雖比中國大陸、中國台灣地區完善,但較之好萊塢仍顯得隨意機動,工業化程度遠不夠嚴密有序。首先,按照好萊塢的工業規則,電影一旦開機便需按部就班,不能隨意更改劇本、變動進度。

然而香港的電影導演比如徐克、杜琪峰等,他們的拍攝方法卻大不相同:在保證按時交片的前提下,現場即興發揮、隨拍隨改、有時停工,有時趕拍。這種做法恰恰是香港電影黃金時代最正常的作風習慣。同時,香港盡管也有不少以導演強勢創作著稱的影片,但是現代許多大製作的香港電影都是由集體創作完成的。

趕時間

領銜主演的明星通常身兼幾個片約,檔期有限,所以劇組人員就不眠不休的奮戰趕拍。

飛紙仔

導演開拍前只有故事大綱,開機後只能等編劇把當天要拍的劇本傳過來,當年程小東拍攝《倩女幽魂》、劉偉強拍《古惑仔》都要等徐克和文雋的「飛紙仔」。

⑥ 為什麼有人說九七之後香港電影就衰落了

香港的電影還是一如既往的優秀,只是大家的審美觀點發生了變化,讓人覺得香港電影不好了而已,這個是假象。在97年以後,大陸電影跟香港電影學了很多,不僅僅有很多優秀的電影出來,還有一些大製作的電影上映了,馮小剛的、張藝謀的都是很好的。

當然,不僅僅是這些導演,還有陳凱歌等人。大陸電影的百花齊放,讓很多人更多的關注大陸的電影,而不是香港的電影,所以才有人覺得香港的電影已經不行了。

香港喜劇片

功夫片是香港最大的特色,也是香港影壇最高的成就。喜劇片則是香港影壇歷來的一個強項,喜劇片為世界通用,沒有幾個國家和地區不會拍喜劇片,這是電影觀眾最喜聞樂見的一個類型片種。

在香港,明星資源異常豐富,絕大多數影星都參與過喜劇片的製作。香港電影發展近百年,能稱得上喜劇天王的僅有兩個人,一個是平民喜劇天王許冠文,另一個是無厘頭喜劇天王周星馳。香港喜劇電影30年來的喜劇最高成就,都體現在這兩個人身上了。除了兩位天王之外,其他各路明星都會在喜劇片中一展身手。

汗牛充棟的經典喜劇作品,就是他們付出汗水的最好結晶。喜劇片有像《半斤八兩》、《天才與白痴》、《八星報喜》、《家有喜事》這樣的普通喜劇,也有《醉拳》、《賭聖》、《武狀元蘇乞兒》、《功夫》這一類的多類型喜劇片,後者融合了功夫片、賭片等各類元素,使喜劇的表現形式更為豐富。

不僅有功夫喜劇,也有喜劇鬼片、愛情喜劇等多種類型。香港影人這樣天才的創造力,為港片在八、九十年代的興盛提供了強有力的後備資源。香港喜劇片進入21世紀,也和香港電影一樣,進入了衰落時期,人才的大量匱乏,導致喜劇片變得不再搞笑。除了周星馳的一支獨秀,香港近幾年都沒有堪稱經典的喜劇問世。

⑦ 現在香港幾乎沒什麼電影了,也不出明星了,原因是什麼

香港電影興起於70年代,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達到頂峰。在當時,他們在世界電影中有著重要的影響。只要世界電影看兩極,一個代表西方的好萊塢,另一個代表東方的香港。然而,90年代末,香港電影開始走下坡路。從之前年產幾百部到後來不到50部,突然從天堂回到石器時代,原因很復雜。有人說香港電影的沒落是中國回歸造成的。我個人認為,香港電影的沒落和香港回歸中國沒有關系。

香港電影本身的局限性。國產電視劇和電影的潮流幾乎都是由港片引領的。比如香港電影,曾經以製作周期短、產量高、成本低為核心競爭力。現在看來,有點以次充好。比如當年《無間道》一炮而紅,於是大家開始拍卧底和偵探的故事。對於觀眾來說,有點太局限了。畢竟都是講香港一畝三分地的故事,沒有太大的題材空間。看港劇歷史題材劇,服道等。都是捉襟見肘,除了演員的演技和劇情,其他都不可取。總而言之,港片最大的局限在於成本投入低,輸出質量低。

閱讀全文

與香港沒有喜劇電影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百年電影歌曲三 瀏覽:164
小獵看電影 瀏覽:141
在抖音哪裡可以看電影囧媽 瀏覽:660
電影推薦國產神話電影有哪些 瀏覽:658
西瓜視頻哪些電影可以免費看 瀏覽:36
恐怖電影90 瀏覽:985
比較好看的電影有床戲 瀏覽:445
八月未央電影版在哪裡看 瀏覽:926
電影皺紋劇情簡介 瀏覽:3
知名電影女演員都有誰 瀏覽:622
有哪些美國電影帶有文化輸出 瀏覽:130
什麼電影票房 瀏覽:866
日本恐怖電影惡之教典 瀏覽:47
什麼有很多美女的電影 瀏覽:154
iPhone如何看優酷會員電影 瀏覽:350
電影愛中演警察的演員 瀏覽:386
附近哪裡有電影院有開的嗎 瀏覽:36
彼得潘動畫電影中文版愛奇藝 瀏覽:626
現在看電影要買3d眼鏡 瀏覽:985
2017理論電影在中文字幕一頁 瀏覽: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