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產電影 > 香港電影協會

香港電影協會

發布時間:2022-05-07 16:24:26

Ⅰ 謝賢擊敗謝霆鋒再度獲得影帝,他是憑借哪部影片獲獎的

謝賢是憑借《殺出個黃昏》這部電影獲獎的。

因此,本次比賽一度被外界視為金像獎的前哨戰,可以說是頗具指向性和參考性。今年的金像獎頒獎典禮原定於今年4月中旬舉行,但最終延期至今年6月,所有網路投票渠道將於本月底正式關閉。更重要的是,金像獎還在早些時候公布了最後五位獲獎者的名單,85歲的謝賢仍在名單上。屆時,他將與吳鎮宇等人爭奪最佳男演員的頭銜。再說說謝賢,他二度被封影帝。許多網民都在調侃謝賢這次獲得了最佳男演員獎。也算是一個父親贏了兒子,頗有點返老還童的感覺!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刪除)

Ⅱ 為什麼香港電影攝影師姓名後面加上(hkse)標志呀

很多港片演職員名單上在剪接、攝影後面都會出現「HKSC」「HKSE」的字樣,其實HKSC就是「香港專業電影攝影師協會Hong Kong Societyof Cinematographers(HKSC)」的意思,而KSE就是「香港編劇協會Hong Kong Societyofsceenwriters(HKSE)」的意思。

Ⅲ 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歷史沿革

1979年,一份日後成為香港電影界權威雜志的《電影雙周刊》誕生,從事電影界報道、評論的創作。當時香港電影已經發展到一定的規模,在亞洲乃至全世界佔有一席之地,但是卻沒有自己的電影節,甚至沒有電影人自己的官方組織。《電影雙周刊》以其對電影事業的關注和責任感,組織了一群電影人進行年度優秀電影和優秀電影人的評選,並從1982年開始,與香港電台合作舉辦正式的頒獎典禮。此後每年一度,目的是通過評選與頒獎形式,對表現優異的電影工作者加以表揚,同時檢討過去一年電影的成績,希望藉此促進香港電影的繁榮,提高電影人的製作水平和觀眾的欣賞水平。這就是在華語影壇具有極高影響力和權威地位的香港電影金像獎。
1983年,金像獎頒獎典禮開始在電視台轉播,影響力不斷擴大,並於1993年十二月正式注冊成為「香港電影金像獎協會有限公司」,作為一個非牟利團體,靠每年的電視台、電台廣播版權費及海外發行收入來維持日常基本開支。從1989年的第8屆開始,出現了電影人協會、導演協會、編劇協會等等香港電影人自己的組織,香港電影金像獎也開始和政府有了合作,規模越來越大。雖然隨著電影業頹勢漸成,金像獎的凝聚力和權威性已經大不如前,但是仍然是整個亞洲電影界關注的盛事,它曾經有過的盛極風光更是印證著香港電影發展中不可磨滅的輝煌。 2015年4月1日,第34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組委會在香港文化中心舉行新聞發布會,展示了本屆紀念特刊候選人造型合影。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最佳新演員等候選人集體亮相,兩位影後候選人湯唯和趙薇分立金像獎杯左右,影帝候選人劉青雲與另一位影後候選人吳君如則處於前排最中央位置。

Ⅳ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的會員

羅卡:資深電影文化工作者。曾任十屆香港國際電影節專題策劃。
羅維明:多媒介創作人。前任香港國際電影節節目策劃、電視台編導、《電影雙周刊》總編輯、香港電影資料館研究主任。著有影評集《電影神話》、《電影文章》等。
李焯桃:影評人,現任香港國際電影節協會藝術總監。曾任《電影雙周刊》總編輯,香港國際電影節節目策劃及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長。歷任柏林影展、溫哥華、鹿特丹及釜山電影節,以至台北金馬獎及香港電影金像獎評審。著有《八十年代香港電影筆記》、《觀逆集》、《淋漓影像館》等影評結集共八冊。近年編有《香港電影七九─八九》、《香港電影王國─娛樂的藝術》及《小津安二郎百年紀念展》特刊等。
黎肖嫻:紐約大學電影研究系博士候選人。現任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助理教授。
黃愛玲:電影文化人。曾編《詩人導演 ─ 費穆》及出版文集《戲緣》。現為香港電影資料館研究主任。 林錦波:曾任《PC home》副出版人及總編輯、《電影雙周刊》、《越界》、《東周刊》編輯,、S-team Proction 出版總監及《星島日報》采訪主任。從事電影及科網評論工作。現任香港電影評論學會董事及理事。
黃淑嫻:曾任香港電影資料館編輯部主管,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博士,現為日本東京大學中文系訪問研究員。著有《女性書寫_電影與文學》。
列孚:香港資深影評人。曾任《南國電影》編輯;《中外影畫》半月刊創辦人兼總編輯;《影藝》半月刊總編輯。著有《指點十年》及《中國大陸電影綜評》。
舒明:在1965年開始發表影評,對歐洲電影和亞洲電影特別關注。著有《日本電影風貌》(台北,聯合文學,1995)、《平成年代的日本電影》(2007)。
張建德:影評人及作家,著有英國電影協會出版之《香港電影─額外的層面》一書,曾為多屆香港國際電影節英文編輯。
朗天:曾任職報館,現為評論及創作人,文化策劃。著作有《基督教之貧乏》、《人喜歡被騙》、《後虛無年代》、《後九七與香港電影》等。主編作品有2000年、2002年及2003年《香港電影回顧》。現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長。 蒲鋒:影評人,前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長。曾在《星島晚報》、《現代日報》、《星島日報》、《經濟日報》、《快報》、《明報》及《電影雙周刊》發表影評。現為《信報》撰寫影評專欄。曾主編《1997香港電影回顧》及《經典200─最佳華語電影二百部》及為《世紀回眸 ─ 中華電影經典展》中文編輯。
龐奴:原名李照興,曾任報章編輯、記者、香港國際電影節編輯。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傳播藝術系畢業。擅寫電影評論、城市現象及流行文化等各種文化觀察。主編作品包括《香港101》、《裙情洶涌》、《經典200--最佳華語電影二百部》及《上海101》。個人作品有《男人那東西》、《香港酷酷》及《香港後摩登》。
張偉雄: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現屆副會長,自稱電影作者,由評論至劇本,著有《低空飛行》。1997年開始獨立電影創作,導演作品包括《月未老》(1997)、《惑星軌跡》(2000)及《太陽無知》﹙2003﹚。
小敏:曾任香港國際電影節中、英文編輯。於《明報》、《信報》、《星島日報》、《聯合報》、《Cosmopolitan》等媒介撰寫和電影有關的文章,並於《黃巴士》發表短篇故事。編劇作品包括香港電台的《尋人記》(1995)、《納清風》(1996)、《我家貓兒 — 龍貓是不是貓?》(1996) 、《身壯力健》(1997)、《肥May 正傳》(1998)及《波記開鎖》(2000)。文字作品有《我的貓故事》(2003)。於2003年創辦書節及傳訊活動公司藍藍的天。 趙嘉薇:曾任百老匯電影中心助理總監、香港國際電影節出版統籌及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經理兼理事。現於香港電影數據館擔任編輯。
何思穎:往返於香港及德州侯斯頓的作家。曾任多屆香港國際電影節英文編輯。現任香港電影資料館節目策劃及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副會長。
林超榮:現任自由撰稿人、香港電台《頭條新聞》節目主持及電影編劇。曾任無線電視高級編劇,後來加入亞洲電視擔任編劇審閱,其後晉升為電視監制。小說著作包括《男人的做和女人的愛》、《笑里情懷總是痴》、《頭條新聞小小說》及《人細鬼大》。
鳳毛:原名張鳳麟,畢業於中文大學及研究院課程,後遠赴法國索邦大學完成博士預備課程。為香港大學比較 文學系 博士。現任教於香港理工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課程包括:中國藝術及設計、電影等。為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及香港影評人協會會員,影評散見於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的網頁,及大專院校出版的電影論文集。
賓尼:原名李耀榮,畢業於嶺南大學中文系,後負笈英國史坦福郡大學進修,為傳媒及文化研究碩士。曾出任TVB「娛樂 + 生活文化」副總編輯,現為雜志編輯、自由寫作人,文章散見於學會網頁及報章雜志,並參與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多部電影書籍的文章撰寫,個人著作有《The Y2K Hero – Bruce Lee》(2001)。
皮亞:獨立電影人,明報電影版策劃。香港中文大學碩士,曾赴紐約大學進修電影製作,導演作品有《人造色素》(2002)及《我是貓》(2004)。編劇作品有《17歲的夏天》(2005),《人在江湖》(2006),《阿飛》(2006)。 潘國靈:文學作家、文化評論人,大學兼任講師。文章發表於中港台媒體如廣州《城市畫報》、《深圳商報》、台北《誠品好讀》、《明報》、《經濟日報》、《號外》等報章雜志。主編《銀河映像,難以想像》、《王家衛的映畫世界》,個人作品有小說集《失落園》、《病忘書》、《傷城記》、城市論集《城市學》等。曾獲第七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小說組推薦獎、中文文學創作獎季軍及優異獎、青年文學獎小說高級組冠軍等獎項。曾擔任青年文學獎評判、香港電影金像獎專業評審、國際影評人聯盟獎(FIPRESCI)評審等。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理事、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會員。
登徒:原名單志民。影評散見於《越界》、《信報》、《電影雙周刊》、《經濟日報》、《明報周刊》。現為《經濟日報》副刊電影版編輯,並為香港電台主持影評節目。曾主編《1996香港電影回顧》,又代表香港電影評論學會負責「CIA 三面睇」放映研討節目。
湯禎兆:香港影評人及作家,專注於電影及日本研究。近著有日本電影研究《講演日本映畫》(2003)、香港文化論集《雜踏香港》(2004)及日本AV研究《AV現場》(2005)。香港電影研究《香港電影血與骨》(2006)。 馮若芷:多倫多大學畢業,主修電影研究。曾任多屆香港國際電影節助理編輯,以及商業電台《好聲好戲》電影節目主持人。現為專業翻譯及影評人。
徐寬:美國哈佛大學碩士。曾任職亞洲電視國際台,香港電訊互動電視及電訊盈科內容策劃。現任職寰亞電影製作部。
黃志輝: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畢業,獨立錄像藝術及視覺藝術創作人,錄像太奇創會成員。曾任《越界》雜志美術總監;設計及製作《低空飛行》、《從新浪潮至後現代》及《經典200─最佳華語電影二百部》等書。
黃國兆:資深影評人,曾任香港國際電影節策劃及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長。
王勛:現職編劇及影評人。生於香港,於九十年代開始撰寫影評。曾任職記者以及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電影科助教,現為自由撰稿人。
劉蘭:當過電影編劇,超過十年的周刊記者及編輯。影評主要見於《東周刊》,《東方新地》,及電影評論學會的年度文集。除了影評之外,還以不同筆名發表雜文,小說及兒童文學等。
葉月瑜:香港浸會大學電影電視系助理教授,著有《歌聲魅影─歌曲敘事與中文電影》。
劉曼久:曾任報章記者及電影網站主編,現從事影評、文字及影像創作。
游靜:香港大學英文及比較文學學士、紐約社會研究新校大學媒體系碩士、倫敦大學皇家可羅威學院媒體藝術系博士。曾於加州聖地亞哥校址、紐約視覺藝術學院、密西根大學、倫敦大學等任教,現為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助理教授,為「設計、文化與理論」課程統籌。同時身兼電影及錄像導演、多媒體裝置藝術家、散文作家及詩人,曾為紐約電視台編導及為香港電台電視部特約導演,執導劇情長片《好郁》於國際影展多次獲得肯定。著有文化評論集《另起爐灶》,散文集《裙拉褲甩》,詩集《不可能的家》及電影劇本《好郁》。研究范圍包括電影理論及創作、紀錄片、小眾傳媒、酷兒理論、錄像藝術及飲食文化等。2004年獲洛克菲勒博士後人文學科獎金赴美進行研究。 陳嘉銘:做過廉價兼職講師,教過電影、流行文化等學科。亦曾做過牛棚書院《E+E》雜志編務工作。作小說、棟篤笑、寫影評、搞文化多年。小說作品包括《野心》(1998)、《去一個沒有人的地方》(1998)、《積木小屋》(2001)及《無故遠游》(2004)。個人棟篤笑作品有《失業人士請注意Dating the Unemployed》(2002)、《盲俠談戀愛Loving Hong Kong, Being Blind》(2004)及《文化圈血淚史Ka Ming! Stand up! - Perhaps Culture》(2006)。文章多見於明報及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網頁。現為澳洲墨爾本大學博士生,研究香港電影工業及誇國合拍電影;亦曾以《Getting lost, culture shock》為題,參加「零五年墨爾本國際喜劇節」棟篤笑比賽,從中觀摩。
清心:影評人、自由寫作人,從事廣告及市務推廣之文字創作。 影評及散文作品見於《都市日報》及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出版刊物。
洛楓:原名陳少紅,香港出生;一九八七年取得香港大學文學院學士,並於香港大學修讀哲學碩士。一九九二年赴美國深造,先後取得美國南加州大學東方語言及文化學系文學碩士,及後於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得比較文學博士。曾任《新穗》詩刊、《九分壹》詩刊編委、曾任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兼任助理講師,現任中文大學中國語文及文學系高級導師。是香港著名詩人、電影評論員,作品以詩、小說及評論為主,作品散見於香港的《香港文學》、《素葉文學》、《詩雙月刊》、《星島日報》、《星島晚報》、《快報》、《越界》、《突破》;台灣的《藍星詩刊》、《創世紀詩刊》、《中華日報》、《當代》、《華人文學雜志》,以及美國加州洛杉磯《世界日報》等。著作有《世紀末城市:香港的流行文化》﹙文化評論﹚、《盛世邊緣》、《末代童話》(短篇小說)、《距離》(詩集)、《錯失》(詩集)。評論文章收入於《香港文學探賞》、《香港現當代文學探研》、《文學與表演藝術》。學術的研究范圍主要是香港的文化,包括詩、小說、電影、流行音樂等。
家明:原名馮家明,1995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大學時開始寫影評,作品散見於《電影雙周刊》、《信報》、《Amoeba》、《Homenet》、《Magpaper》、台灣的《光點電子報》及《開眼電影E周報》等,1993年至1997年在《年青人周報》撰寫電影專欄。2001年起在青少年中心、百老匯電影中心、藝穗會、大專學院及香港演藝學院等主持電影講座及短期電影課程,題材由電影歷史、電影欣賞、類型電影及新媒體分析等。現為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理事。
羅展鳳: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員。專研電影音樂。電影音樂及電影專欄見於《看電影》(上海)、《深圳商報》(深圳),另散見於《電影欣賞》(台灣)、《中華讀書報》(北京)及《香港經濟日報》。著作有《映畫X音樂》,香港三聯書店出版(另附簡體版由北京三聯書店出版)。現分別任教於香港演藝學院及香港藝術學院。
呂永佳: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哲學碩士研究生、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員、獨立文學創作雜志《月台》編委。曾獲中文文學創作獎、青年文學獎、大學文學獎、城市文學創作獎、浸會大學本科最佳成績獎。
陳志華:自由寫作人、出版團體「廿九幾」成員、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員。曾獲中文文學創作獎及青年文學獎。
蕭恆:早年畢業於商業電台DJ訓練班,其後獲香港大學文學士(比較文學及翻譯)及文學碩士(文學及文化研究)。曾任職港大,負責多個電影及文化活動的統籌與傳訊工作; 2002-04年間於影視及娛樂事務管理處出任電影組行政主任。現職網上影碟及唱片零售商高級編輯,編撰關於電影及音樂的文字,另偶有文章見於報章雜志。曾與人合著《沙巴翁的城市漫遊》一書及主編《電影花火》文集。
翁子光:影評人,喜文字創作。文章偶見於《AM730》,及雅虎部落格「光明磊落」,現任東亞衛視電影評論節目「光影三人行」主持;編寫及執導舞台劇,今年將推出劇作《三分顏色上大紅》;參與影視製作,剛完成獨立製作《愛欲之港》之故事本。

Ⅳ 很多電影人名字後面括弧中還標注了HKSC或者HKSE是什麼意思啊

HKSC,是「Hong Kong Society of Cinematographers」的縮寫,指的是香港專業電影攝影師學會。

HKSE,是「Hong Kong Society of film Editors」的縮寫,指的是香港電影剪輯協會。

一、HKSC

香港專業電影攝影師學會為業界首個正式注冊之非牟利獨立專業組織,由1987年成立以來,曾與香港藝術中心合辦電影攝影作品展覽和研討會;並舉辦高級電影攝影課程,邀請海外知名攝影指導來港作技術交流及示範講座,以求達到全面推廣及提高本地攝影藝術和欣賞水平。

學會每年與攝影器材公司、菲林公司合辦展覽會和新產品介紹講座,為攝影技術人員提供有關先進器材的數據及示範應用的機會。 此外,本會亦參與電影金像獎的評選,全體會員以純技術角度選出該年傑出作品。

二、HKSE

香港電影剪輯協會 Hong Kong Society of film Editors於1995年成立,宗旨是團結全港電影剪輯工作人員,並促進電影業的發展。

代表成員有林安兒、鄺志良、李棟全、麥子善等。

(5)香港電影協會擴展閱讀:

一、香港專業電影攝影師學會(HKSC)介紹

香港專業電影攝影師學會(英文簡稱為HKSC,在不少的香港電影的攝影指導的後面常跟著該縮寫字母)為業界第一個正式注冊的非牟利性獨立專業組織,成立於1987年。20多年來一直致力於提升電影攝影師的專業新知及製作水平,在業內具有很高的影響力,三大獎項均由專業電影攝影師一人一票選舉得出。

會員名單:黃岳泰、陳仲秋、鍾志文、敖志君、劉滿棠、鄒連友、黃仲標、鮑德熹、劉偉強、潘恆生、陳廣鴻、林國華、馬楚成、黃永恆 、柯星沛、杜可風、邱禮濤、蔡崇輝、劉鴻泉、李嘉高、陳耀明、溫文傑、黃文雲、陳遠佳、嚴偉綸、黃志偉、鄭兆強、黃家輝、楊學良。

黃寶民、黎錫、談智偉、關柏烜、繆健輝、麥海文、張文寶、伍文拯、林輝泰、孔憲成、王金城、張東亮、黃世傑、林華全、關志勤、陳俊傑、潘耀明、鄺庭和、馮發志、葉伯英、姜國民、鍾有添、馮遠文、黎耀輝、曾俊忠、王炳雄、林志堅、黃可范、關源昌、葉偉英、潘德業、高照林、林炳華。

二、HKSE的其他釋義

釋義一:香港銀匯

香港銀匯(九龍旺角道33號)是壹家以提供企業管理咨詢和在線支付服務及ASIC/FMA金融資質證書注冊與服務為主體的經紀公司。

釋義二:港交所

全稱:香港證券交易所 Hong Kong Stock Exchange

Ⅵ 古天樂不為人知的身份,成龍,洪金寶也得尊敬,向華強不敢亂來,是什麼呢

起香港的娛樂圈,像古天樂這樣的人已經很少了,年輕時的他皮膚很白的,因為輟學而很早進入社會,因年輕沖動還進過監獄,出獄後的他深刻反省了自己,93年進入娛樂圈,95年開始嶄露頭角,之後更是開始了長達數十年的演員生涯,真的可以說是這個行業的佼佼者了,而他再做演員的同時也不忘記幫助有苦難的人,截止至今網上都曝光了他這些年來掙得錢都做了慈善,蓋了100多所學校,出場的他沒有一點明星架子,待人和藹。

古天樂不為人知的身份

許多人都知道古天樂是一名慈善家、一名演員,是一家影視公司老闆,其實古天樂還有一個不為人知的身份,那就是——香港電影協會會長,這個職位可是不容小覷的,想低調都難。這個協會,是一個非營利性的公益組織,主要是為了保護香港電影從業者的合法利益才創辦的。擔任這個協會會長的人,基本上都是娛樂圈裡地位頗高、德高望重的,圈內的人都得對他尊敬有加,就算是成龍、洪金寶等等巨星大腕也不能例外。連向華強這樣的大佬,也絲毫不敢胡來。

除此之外,古天樂還致力於復興香港電影。九十年代之後,很多香港電影人來內地發展,導致港產電影人才流失嚴重,古天樂成立了演藝公司,專門培養香港本土的藝人。這是一個吃力不討好的活,因為香港電影江河日下已經成為難以逆轉的現實,他本可以在內地賺得盆滿缽滿的,卻依舊在堅持!

Ⅶ 洪金寶向華強見了也要尊敬,古天樂還有什麼不為人知的身份

除了太陽,誰都不能黑古天樂」,

這句話雖然是古天樂的粉絲因為喜歡古天樂而說出的,但無數網友並沒有反駁,反而十分認可這句話,這是因為古天樂做演員獲得的片酬幾乎都拿出來做慈善項目了,已經在內地建立了上百所希望小學。

其實以古天樂的知名度和演技要也來內地發展的話,可以說他現在的演藝事業一定是更上一個巔峰了已經,但有責任感的古天樂還是在香港堅持著想重現香港影視的輝煌,在此期間還抽出資金建立慈善小學,也是娛樂圈難得的一股清流了!

Ⅷ 香港主要有哪些頒獎典禮要全部的

電影:
香港電影協會: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典禮
香港影評人協會:電影金紫荊獎頒獎典禮

歌曲:(四大頒獎禮)
TVB無線電視台:勁歌金曲頒獎典禮
商業電台叱吒903:叱吒樂壇流行榜頒獎典禮
新城電台:新城勁爆流行歌曲頒獎典禮
香港電台:香港十大中文金曲頒獎典禮

Ⅸ 古天樂出道27年演技仍不受肯定,演爛片只為賺錢嗎

娛樂圈實力派明星自然會吸引人們的眼球,尤其是劉德華、張家輝等老影星。以劉德華為例,他依然活躍在大銀幕之上。杜琪峰發財以後,一直非常重視劉德華。人們一直叫劉德華和他的下屬劉青雲雙流。從杜琪峰發現兩位影帝可以看出,他有著非常獨特的視野。也有一些優秀的候選人在他手中光芒四射,比如林雪,甚至平平無奇古天樂。他們過去合作過12部電影,未來還會繼續合作。

幸運的是,粉絲們可以理解他現在在做什麼,甚至把看古天樂的電影當成一種榮譽。我希望他將來能拍更多的好電影。

中國電影導演協會的領導名單

當前(2021年6月)領導:會長:李少紅,副會長:馮小剛、尹力、賈樟柯、張揚、王紅衛。

1、李少紅

李少紅,1955年7月17日出生於江蘇省蘇州市,華語影視導演,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

主要作品有橘子紅了、紅粉、大明宮詞、紅樓夢、戀愛中的寶貝、四十不惑、血色清晨、銀蛇謀殺案等。

主要作品有愛情麻辣燙、落葉歸根、皮繩上的魂、飛越老人院、向日葵、岡仁波齊、洗澡、無人駕駛等。

以上內容參考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官網-協會成員

閱讀全文

與香港電影協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霸道的寵愛電影哪裡能看 瀏覽:325
台灣清新愛情電影 瀏覽:240
vip看電影手機軟體 瀏覽:374
高分勵志感人美劇電影 瀏覽:436
巴黎故事電影 瀏覽:49
女大學生宿舍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597
香港電影金像獎29 瀏覽:78
英文短劇勵志電影 瀏覽:313
科幻電影到哪裡能下載 瀏覽:18
兒童安全教育系列微電影 瀏覽:930
艋舺電影中文 瀏覽:351
在線觀看國語電影唐人街探案 瀏覽:591
婚前微電影短視頻怎麼名稱 瀏覽:256
看電影雙語字幕的軟體 瀏覽:843
中國四十年代電影 瀏覽:428
學生和神玩游戲的電影 瀏覽:579
老電影球迷影評 瀏覽:611
韓國電影青春女孩演員表 瀏覽:358
什麼是槍版電影 瀏覽:453
歌舞青春3電影免費觀看 瀏覽: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