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產電影 > 改革與中國電影

改革與中國電影

發布時間:2023-11-02 15:44:37

『壹』 中國電影市場在經歷了哪些變化

978年的改革開放,讓中國電影的歷史分兩段來寫。
這一年後,中國開始大轉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電影的發展有了無限可能性。
這種轉變帶來的效果是可觀的。
1979年,《保密局的槍聲》上映,共有六億人次觀影,獲得了1.8億票房,是改革開放後中國首部票房破億的國產電影
1980年的《405謀殺案》,1982年的《少林寺》,在那個票價不到一毛的年代,紛紛創造了票房過扒殲億的奇跡。
有了80年代的野蠻生長,在1993年,院線市場化改革,全面擁抱信大市場經濟。
之後的進口片《亡命天涯》《紅番區》《真實的謊言》,以2600萬、9500萬、1.02億的票房成績,接連打破內地影滑此豎史票房紀錄。
1997年,馮小剛的《甲方乙方》,以3600萬的票房確立了賀歲檔,國產電影開始重視檔期的概念。
次年,《泰坦尼克號》引發萬人空巷,3.6億的票房紀錄,直到2009年的《變形金剛2》才將其打破。
而國產電影再次拿下億元票房已是千禧年,2000年的《生死抉擇》,從暑期一直上映到國慶節期間,總票房1.2億元。
到了2002年是中國電影巨變的一年,只因一位天降猛男來了。
《英雄》讓上一年略顯蕭條的電影市場一下火熱起來,內地票房2.5億,佔全年的四分之一。
還固定了大片邏輯,即大導演、大投資、大場面、大明星,幕後班底都是大師級別的人物。
張藝謀、張偉平、江志強聯手讓內地電影進入大片時代。
帶動了中國電影走向商業化,改變了電影的宣發模式與盈利模式,讓電影公司開始注重營銷的重要性。
同時,也使得內地電影市場與韓國跟日本等國家和地區,成為全世界為數不多的沒有被好萊塢電影蠶食的電影市場
也許是看到了《英雄》中香港與內地的合作空前成功,2003年,香港和內地簽署了CAPE協議。
協議中提到,香港電影人與內地合拍片可獲得國產片的待遇,從此香港和內地進入了合拍片時代。
第二年,華誼兄弟跟周星馳合作《功夫》,1.6億的票房讓張藝謀的《十面埋伏》,馮小剛的《天下無賊》皆不是《功夫》的對手。
國產電影年冠的成績,讓更多香港導演開始北上。
彼時的香港電影市場已經日薄西山,陳可辛、徐克、王晶、吳宇森、葉偉民、劉偉強、林超賢等香港導演瞅准機會,來到內地。
不僅繁榮了內地電影市場,讓一眾香港電影人可以開工,還給內地帶來了香港電影已經成熟的工業化製作。
如吳京的《狼牙》《戰狼》《戰狼2》的幕後製作團隊都是香港電影人,以及博納的一系列主旋律電影。
合拍片的作用可不僅僅體現在工業化方面,在檔期選擇上也不遑多讓。
2008年,得益於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電影市場跟著飛升,《畫皮》在國慶檔當天,內地票房突破一億,憑借一己之力打開了國慶檔的大門。
第二年《風聲》上映,單單國慶檔累計票房就有1.5億,成功奠定這一檔期「黃金檔」的地位,使其成為僅次於春節檔的全年第二大檔期。
這一年,香港演員不再一家獨大,內地演員中的黃曉明、鄧超等人開始獨當一面。
但演員的更迭對內地電影的影響,根本無法與《阿凡達》所帶來的變化相比,13.4億的票房與3D技術令內地大驚失色。
這種改變直接讓國內院線更新換代,讓銀幕數大幅度增加,讓2D電影成為時代的眼淚,讓內地年度總票房第一次過百億。
票房的增長,市場的變大,讓院線與電影公司關於票房收益分配的矛盾越來越大。
這個時候又是張藝謀站了出來,他用《金陵十三釵》與院線談判,經過多年的調節,票房分賬終由之前的3:7變成了4:6。進步了是一定的,中國在發展,電影也在進步,無非是進步快慢的問題。個人覺得,國產電影進步很大的。從近些年觀看可以看出,國產電影票房也是捷報頻傳,明顯可以看出國外電影不是那麼香,沒有那麼驚艷了,這就說明國產電影在崛起。

『貳』 關於改革開放40年的電影

昨天晚上,第21屆上海國際電影節「2018電影頻道之夜」閃亮登場,看點多多。電影頻道在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重磅推出「40年40部」年度影片,並將在電影頻道黃金時段進行主題展播,包括《歸心似箭》、《紅高粱》、《紅海行動》等影片。精選的「40年40部」優秀國產影片將於9月到12月在電影頻道黃金時段播出。
這次大型主題展播,從3000多部國產影片中根據影片的社會影響力、電影史地位,綜合電影頻道旗下媒體的傳播價值,通過電視媒體CCTV-6、網路媒體1905電影網、平面媒體《中國銀幕》雜志,推出1979年的《歸心似箭》、1980年的《廬山戀》、1987年的《紅高粱》、1997年的《甲方乙方》、2009年的《建國大業》、2012年的《一代宗師》、2017年的《戰狼2》、2018年的《紅海行動》等40部「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年度影片」。1978年到2018年,40部具有代表性電影鏡頭的精彩混剪,引發在場嘉賓與觀眾的無限感慨。
《廬山戀》主演郭凱敏通過VCR表達了當年這部影片正是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才歷久彌新,直到現在每隔一段時間都還會在電影頻道反復播放,特別受歡迎。上海電影集團公司董事長任仲倫也特別回顧了1980年上海電影製片廠出品的《廬山戀》,他感慨,中國電影人的作品反映了改革開放40年的時代特徵,「是改革開放的見證者和講述者。」他表示,要將向上的青春氣息貫徹至今後的創作中。
博納影業集團一共有三部影片《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入選「40年40部」年度影片片單,董事長於冬分享了這三部電影的創作始末,他激動地表示薪火相傳,承上啟下,電影路上沒有前後,每位電影人都是為中國電影而努力。
中國電影基金會理事長張丕民,電影頻道節目中心主任曹寅,中國電影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張宏現場為40部影片代表頒發入選榮譽。
□延伸

「星光行動」助陣脫貧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電影頻道向廣大電影人、藝術家設計師發起了「脫貧攻堅戰——星光行動」號召,成功組建起一支匯聚平台優勢、創造力、影響力的「星光行動」團隊。成龍、白百何、李冰冰、吳京、陳坤、陳思誠、周迅、姚晨、黃曉明、黃渤、景甜等眾多明星和10位藝術家設計師分別組成自己的團隊,宣布了自己投身這場戰役的決心。
在昨晚的電影頻道之夜上,佟麗婭和楊冪作為演員代表上台發言。佟麗婭第一時間想起了自己的家鄉新疆伊犁,她表示盡管自己的故鄉鍾靈毓秀,民風淳樸,但依然沒有摘掉貧困的帽子。「脫貧攻堅戰——星光行動」就像母親的聲音在呼喚她「是時候回家看看了!」她力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回饋自己的家鄉,並激情邀請全社會的有心之人一起發現、關注身邊的貧困地區。星光志願者楊冪也分享了自己的扶貧行動計劃。她表示在未來的時間里,將發動身邊的人結成星光行動團隊,背起行囊,踏上重點貧困地區的土地。同時,電影頻道正在籌備電影《蘭考蘭考》,以影像的力量助陣脫貧攻堅戰。
另外,在電影頻道之夜上,電影頻道重點推介自己的王牌欄目。包括:由電影頻道和周迅聯合發起的口碑欄目《今日影評·表演者言》第二季;由清華大學尹鴻教授作為評論人,邀請改革開放40周年相關的當事人與見證者一起講述光影四十年變遷的《今日影評·鴻論》;以推介暑期檔重點國產片為目的、打造浸入式舞美體驗為特色的季播欄目《國片大首映》第二季。暑期備受關注的影片《阿修羅》、《神奇馬戲團》主創也來到現場助陣,大家表示願意選擇《國片大首映》這個平台來向觀眾推薦新片。
電影頻道主辦的「成龍國際動作電影周」作為電影頻道的一個品牌活動,已具備不俗的社會影響力,「第四屆成龍國際動作電影周」今年7月在山西大同舉辦,香港著名電影人吳思遠擔任評委會主席。包括《紅海行動》、《唐人街探案2》、《深海浩劫》等多部中外影片都入圍。成龍主演的成名作《醉拳》成為開幕影片。(本報記者王金躍 )
「40年40部」
1. 《歸心似箭》1979
2. 《廬山戀》1980
3. 《喜盈門》1981
4. 《駱駝祥子》1982
5. 《武林志》1983
6. 《黃土地》1984
7. 《少年犯》1985
8. 《血戰台兒庄》1986
9. 《紅高粱》1987
10. 《霹靂貝貝》1988
11. 《開國大典》1989
12. 《焦裕祿》1990
13. 《大決戰——淮海戰役》1991
14. 《秋菊打官司》1992
15. 《東歸英雄傳》1993
16. 《大話西遊——月光寶盒》1994
17. 《紅櫻桃》1995
18. 《紅河谷》1996
19. 《甲方乙方》1997
20. 《一個都不能少》1998
21. 《橫空出世》1999
22. 《卧虎藏龍》2000
23. 《開往春天的地鐵》2001
24. 《英雄》2002
25. 《鄧小平》2003
26. 《天下無賊》2004
27. 《神話》2005
28. 《雲水謠》2006
29. 《集結號》2007
30. 《畫皮》2008
31. 《建國大業》2009
32. 《唐山大地震》2010
33. 《建黨偉業》2011
34. 《一代宗師》2012
35. 《中國合夥人》2013
36. 《智取威虎山》2014
37. 《大聖歸來》2015
38. 《湄公河行動》2016
39. 《戰狼2》2017
40. 《紅海行動》2018

『叄』 中國電影市場發展是進步的嗎

行業主要企業:貓眼娛樂(01896HK)、阿里影業(01060HK)、光線傳媒(300251)、新片場(834630)、華誼兄弟(300027)、愛奇藝(IQ.NASDAQ)、Bilibili(BILI.NASDAQ)

本文核心數據:中國電影行業相關企業數量、中國影院數量、中國銀幕數量

改革開放後我國電影進入市場化階段

1905年,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誕生。時至今日,中國電影已走過了110餘年的歷程。中國電影主要分為三個產業發展時期:第一輪產業發展時期(1922年-1945年)、第二輪產業發展時期(1945年-1976年)和第三輪產業發展時期(改革開放至今)。

相關企業數量不斷增大

通過前瞻企查貓網站,以「電影」為關鍵詞,篩選條件為「在業/存續」、「文化、體育和娛樂業」進行查詢,結果顯示截至2021年,全國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相關企業231456家,廣播、電視、電影和錄音製作業相關企業96469家。其中細分行業內,影視節目製作主體7238家,影視發行主體813家,影視放映主體485家。

疫情後電影數量大爆發

2016-2019年,受益於國內經濟的高速增長,居民收入水平和人均消費水平不斷提升,我國電影生產規模總體呈現波動增長。2020年由於疫情影響,國產影片數量大幅下降,僅為301部。2021年,受益於全國疫情的有效管控,行業復甦較快,截至12月底,國產影片數量突破新高,達到740部。

整體來看,我國電影行業在國內有效的疫情防控機制下恢復較好,2021年產量與影院數量均有一定幅度的上升。

以上數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電影產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肆』 中國電影的現狀及發展

行業主要企業:貓眼娛樂(01896HK)、阿里影業(01060HK)、光線傳媒(300251)、新片場(834630)、華誼兄弟(300027)、愛奇藝(IQ.NASDAQ)、Bilibili(BILI.NASDAQ)

本文核心數據:中國電影市場收入規模、中國電影放映場次情況、中國電影行業集中度

行業概況

1、定義

電影產業是對以電影的製作、發行和放映三個行業為主,同時包括電影的後產品的開發(如音像製品、電影頻道、相關圖書、玩具等)以及與電影相關的市場活動的總稱,屬第三產業中娛樂業的一部分。其主要功能是通過視聽技術傳遞藝術形象信息,為人們提供審美、娛樂、宣教服務。

電影產業的特徵包括以下幾點:

2、產業鏈剖析:包括五大階段

從電影行業整體來看,其產業鏈包括電影製作、出品、發行、放映環節。電影製作作為整個產業的最前端,決定了行業的影片供給數量、質量等情況,具有一定的議價權。影片製作完成後,通過出品及發行方使得影片得以面世,向下游院線企業進行宣發。電影產業的終端是院線市場,其基本職能是提供放映服務獲取票務收入,一般占據45%的票房分賬比例,同時還為合作商提供廣告服務、提供賣品等衍生品服務以獲得非票務收入。

在電影產業鏈中,發行上承製片方,下連院線播映方,是將影片全國推廣的渠道,整個電影產業鏈的參與者眾多。

電影製作方主要包括國內外文學與劇本等原始作品方,如國外的漫威、迪士尼,國內的華策影視、騰訊文學等;內容出品方包括海外的華納兄弟、環球影業,國內的萬達影視、華誼兄弟等專業影視公司;宣傳發行方包括華納兄弟、環球影業等傳統影視公司發行方,以及淘票票、愛奇藝與貓眼電影等網路發行方;電影產業鏈終端的院線平台代表公司有海外的AMC與國內的萬達影院、大地影院、橫店影視等。

行業發展歷程:處於「互聯網+時代」

從1950年發展至今,我國電影行業共經歷了四個階段,分別為「國有資本時代」、「民營資本時代」、「商業大片時代」和目前所處的「互聯網+時代」。

行業政策背景:多項政策加持

以政策扶持為主導電影產業的迅猛發展與國家層面以及政策層面出台的各項扶持政策有著緊密的聯系。2010年的《關於促進電影產業繁榮發展的指導意見》由國務院辦公廳出台發布,我國對促進電影產業繁榮發展提出了重要的指導方針、具體政策措施保障;

關於支持電影發展若干經濟政策的通知》在2014年由財政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等聯合發布,明確了八項具體政策,使得市場活力得到進一步激發,公益服務質量和水平得到提升;

《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徵收使用管理辦法》於2015年由國家財政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布並規定,向申請工商登記的經營性電影放映單位徵收5%的電影專項資金,用於電影產業發展的金融、稅收和人才引進扶持政策。

《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產業促進法》於2017年3月1日發布實施,具有里程碑意義。對於正處於發展迅速但缺乏法律依據及保障的電影市場來說,無疑給中國電影產業發展帶來了法制化的信心,也為中國電影"走出去"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可以說,國家法律和政策,特別是政策幾乎決定著電影產業發展的方向和發展程度。

行業發展現狀:

1、中國電影市場收入規模:疫情後強勢反彈

從電影票房收入來看,2016-2019年,中國電影票房收入持續增長,並成功突破600億大關。2019年,我國票房收入達641億元,較2018年增長5.4%,增速整體呈現下滑態勢。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響,我國電影票房收入僅為203億元,不到2019年票房收入的三成。截至2021年12月中旬,我國電影票房收入457億元,較2020年恢復較快。

2、中國觀影人次情況:2020年下降近7成

從觀影人次的變動情況看,2020年全年觀影人次5.49億人次,相比2019年減少了68.23%,降幅與票房降幅基本持平。對比2019年全國約14億的人口總量,人均觀影次數為0.39次,相比2019年的1.24次下滑明顯,若以8.48億的城鎮人口計算,人均觀影次數為0.65次,相比2019年減少了1.43次。

3、中國電影放映場次情況:疫情影響放映場次大幅度下降

2020年全國影院共放映電影5658.4萬場,同比減少55.58%,降幅明顯低於觀影人次和票房降幅。對比票房、觀影人次和放映場次的變化情況,隨著國內影院數量的逐年增多,放映場次的增加速度始終能夠大幅高於票房和觀影人次的增長速度。

行業競爭格局

1、行業集中度:頭部效應明顯

整體來看,中國電影市場頭部效應明顯,行業集中度較高。隨著檔期競爭加劇、口碑宣傳作用凸顯,國內電影票房集中度加劇。2020年受疫情影響,電影前五名票房達到全年總票房的50%以上。除2020年特殊情況外,2018至2021年電影票房前三名和前五名佔比穩步提升,這意味著影視行業的龍頭公司能夠分到更多紅利。

2、企業競爭:萬達影院市場份額最高

從各院線票房情況來看,我國電影產業市場集中度仍待提高,以票房TOP5院線的票房合計僅為2020年電影總票房的47%。其中,萬達院線以15%的票房比重位居榜首,其次為大地院線,其票房比重為10%,上海聯合院線(8%)、中影數字院線(7%)和中影南方新干線緊隨其後(7%)。

行業發展前景及趨勢預測

1、政策方面:《「十四五」中國電影發展規劃》

2021年11月9日,國家電影局發布了《「十四五」中國電影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這也是針對內地目前電影市場所做出的最重要的指導性方針政策,其中既有一些具體的數字指標要求,也有一些針對性較強的規劃部署。整個規劃書近萬字,基本涵蓋了內地電影近幾年發展出現的問題和症結,並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也包括了之前一些方針政策的進一步執行。

以上數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電影產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伍』 中國電影發展史4個階段是什麼

四個階段如下

1、初步建設(1949-1951),2、穩步發展(1953-1957),3、躍進發展(1958-1960)、4、多樣發展(1961-1966)。

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的任慶泰為了向著名京劇老生譚鑫培祝壽,拍攝了一段由他主演的京劇《定軍山》。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的17年間,涌現出《白毛女》、《祝福》、《林家鋪子》等一大批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優秀作品,塑造了一大批具有濃郁民族風格的銀幕形象,形成了新中國電影發展的第一次高潮。

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國內國際局勢復雜;電影業以國有為主體;諸多條件使得電影的生產必定與政治密切相關。

東北電影製片廠(1946)、北平電影製片廠(1949)和上海電影製片廠(1949)組成的三大國營製片廠是這一時期的創作主力。

九十年代初,《開國大典》、《大決戰》等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片和《焦裕祿》、《鳳凰琴》等現實題材影片,形成了第二次高潮。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國電影先後實施了影視合流改革、電影精品工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電影股份制、集團化改革等主要措施。

1987年到1992年,可稱為轉型期。這個時期,在整個外部社會市場經濟環境的壓力下,中國電影產業的市場經濟基礎雖未形成,但已逐步出現了向市場經濟轉型的明確意向與行為。這表現在娛樂片的討論引發了娛樂片生產的高潮,要求改革電影體制的呼聲也日趨強烈。而市場經濟在電影業的真正出現,應該從1993年算起。

『陸』 跪求有關改革開放的電影,【免費高清】在線觀看百度網盤資源

《影響:改革開放40年的中國電影》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旦裂碧費源蠢在線觀看:
鏈接:https://pan..com/s/1ROidSUlbsL08jisToEnrhg?pwd=grh5 提取碼:grh5
《影響:改革開放40年的中國電影》
主演: 張藝謀、謝飛、黃建新、王曉棠、李雪健、唐國強
類型: 紀錄片
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
語言: 漢語普通話
上映日期: 2018-11-19(中國大陸)
集數: 41
片長: 20分鍾
大型專題片《影響》分為「面孔」「銘記」「電影」「生活」四大主題,40年銀幕采擷,百餘位電影人傾情講述,從電影的視角看模舉40年社會變遷。

『柒』 中國電影的發展趨勢是怎樣的

網路電影行業主要相關上市公司:東方飛雲(839672)、光線傳媒(300251)、萬達電影(002739)、新片場(834630)、愛奇藝(IQ.NASDAQ)等。

本文核心數據:有效播放、網路電影上新數量、新片平台分布

2021年網路電影有效播放與2020年基本持平

根據中國電影家協會數據,2019-2021年,中國線上影片有效播放不斷下降,與之相反的是,網路電影的有效播放並未減少,2021年累計達到112億,與2020年基本持平,且網路電影有效播放占線上影片的比例提升至25%。

騰訊2021年網路電影上新數量最多

從2021年網路電影新片的播放平台看,騰訊超過愛奇藝成為新片數量最多的平台,且2021年新片數量超越2020年。而2021年愛奇藝和優酷的新片數量較2020年均有所下降,下降比例分別為47%和64%。

拼播網路電影新片數量增長

拼播作為一種較新的網路電鏈岩磨影播放模式,已經逐漸被視頻平台接受。2021年多平台拼播電影新片數量增加至39部,較2020年增加18部。

綜上所述,中國線上影片有效播放下降,網路電影有效播放保持穩定。2021年中國網路電影新片數量下降,但有效播放提升,騰訊視頻新棚斗增網路電影數量最多。拼播模式逐漸被接受,拼播新片數量增加。

以上數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電影產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捌』 關於反應祖國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的書和電影

一、電影方面:

1、十八個手印

《十八個手印》是由高峰執導,邢原平編劇,李心敏、王志剛、張兆北等人主演的一部劇情片。於2008年12月18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影片講述了鳳陽縣委書記陳開元為改變農村貧窮落後面貌,支持小崗村「包產到戶」的故事。

2、永遠是春天

劇情取材於王樂義從一個癌症病人成為蔬菜種植領域領軍人物的豐富而傳奇的人生經歷,對王樂義這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全國重大典型生活經歷的諸多精彩瞬間進行藝術再創造。

通過塑造以王樂義為原形的王永樂以及梁書記、母親等極具個性的藝術形象,試圖用獨特的電影語言、生動的故事、真實的細節、真誠的態度對生命進行禮贊,表現一種值得普通人崇敬與效仿的理想人生境界。

3、農民工

陳軍執導,宋運成主演的劇情片。這是我國第一部反映農民工生活的故事片。影片講述了農民工創業者陳大成的故事。

二、書籍方面:

1、《跨世紀的輝煌-改革開放30年中國國防和軍隊建設》

《跨世紀的輝煌:改革開放30年中國國防和軍隊建設》分為15個專題,從不同側面和角度反映了改革開放30年中國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所取得的輝煌成就,弘揚了人民軍隊「聽黨指揮、服務人民、英勇善戰」的優良傳統,展現了人民解放軍威武之師、文明之師、和平之師的良好形象。

2、《親歷巨變:一位美國女性眼中的當代中國》

《親歷巨變:一位美國女性眼中的當代中國》從持續變化的中國、今夕英雄、國界之外、中國教育變化的縮影等四個部分。

以一位美國學者的獨特視角,通過各組新舊照片生動鮮明的對比說明,從宏觀到微觀向讀者傳遞了中國經濟結構、社會結構以及家庭結構所發生的深刻變化,把中國改革開放以來30年間經歷的歷史性變化以一種紀錄片的方式呈現給讀者,以作者的親身體驗和經歷客觀、真實地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所發生的巨大變化。

3、《交鋒當代中國三次思想解放實錄》

《交鋒當代中國三次思想解放實錄》是2011年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馬立誠、凌志軍。本書主要記敘了當代中國三次思想解放。

三、成就方面:

1、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巨大成就,國家整體進入「小康社會」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共產黨始終以改革開放為強大動力,在新中國成立以後取得成就的基礎上,推動黨和國家各項建設事業取得舉世矚目的新的偉大成就。

2、創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了科學的指導思想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接受並同意鄧小平關於「我們要完整地准確地理解和掌握毛澤東思想的科學原理,並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加以發展」的意見, 把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發展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作為中共中央在理論戰線上的崇高任務。

這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開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征程。此後,經中國共產黨人的持續努力,實現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二次歷史性的飛躍,創立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3、創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了科學的指導思想。

『玖』 電影藝術引發了哪些藝術觀念的改革和變化

電影是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亦是具有龐大受眾數量的大眾文化形態、大眾傳媒和重要的文化產業,在文化價值觀的傳播、認知、認同,乃至文化自信力的提升上,起著重要作用,有著巨大的影響力。
新世紀以來,中國電影業在世紀末的低潮和改革的陣痛中艱難但又是大步地前行。回望中國電影的發展,電影觀念的蛻變革新堪稱劇烈。一部電影的發展史,幾乎就是一部觀念革新的歷史。
人是有觀念的動物,能思想的蘆葦。觀念就是人類支配行為的主觀意識,它對人的一切思想和行動的原則、方向和行為軌跡,起著根本的指示和規范作用。觀念的內核是思維方式。思維方式和由它決定的行為方式,決定了人最為基本的活動方向和樣式,因此,觀念正確與否直接影響到行為的結果。
電影觀念的變革,如影隨形相伴於新世紀電影的始終。與這些觀念變化相應,電影的美學形態、敘事形態、美學觀念等也在發生著重要的變化。比如說,我們的電影觀念曾經是宣傳、工具、事業,是主流意識形態國家機器;或者是像第四、第五代導演那樣把電影當作藝術表達或文化反思的載體;20世紀80年代有過觸動禁忌的電影「娛樂性」的爭論;繼而邵牧君提出「電影工業論」,則曲高和寡,批評聲不絕。但到今天,經過新世紀以來以大片為肇端的電影的全面市場化、商業化運作,不論是電影局的領導,第一線的影人、編劇、導演,還是理論研究者,甚至是普通觀眾,在電影觀念上都認可或是默認了電影的商業、工業的特性。時代的發展已經讓電影的工業或文化產業觀念、電影營銷理念深入人心。
如果說電影的生產主要涉及電影的對象世界、生產者(策劃創意、融資投資、編劇、導演、演員等的集體性創造)、生成品(影視語言、形式結構、生成特性、藝術形態、類型特徵、後期製作、技術的介入)、觀眾與市場(宣傳發行營銷、影院經營等)等環節的話,觀念變革幾乎在每一個環節上都在發生。
本文主要從工業觀念、藝術觀念、文化價值觀念等幾個重要方面(涉及電影的策劃、製片、創作或生產、宣發營銷等幾個環節進行)梳理總結。
一、 電影工業觀念:製片中心制與營銷觀念
電影工業觀念中至為重要的觀念之一是製片觀念與營銷觀念,分別位列電影生產的上游和下游。
1、 製片人中心制與創意製片管理觀念
近些年來,中國電影在製片機制方面凸顯了一個重要的觀念——「製片人中心制」,並使得製片管理機制在電影生產中的重要性凸顯出來。
「製片人中心制」觀念是電影工業觀念的核心之一。製片人(Procer)是電影生產體系中的關鍵角色,他的主要工作是製片管理(Procing)。而我們所要重點強調的「製片機制」則是製片人的製片管理模式。就好萊塢視野中,理想意義上而言,「製片管理不僅包括電影製作過程的管理,其更豐富的內容在於電影劇本的開發、電影融資以及製片人通過行使其「樞紐」的職責實現對電影創意的管控和與其他主要工種之間的權力制衡。」[1]
長期計劃經濟體制所形成的電影製片傳統,製片觀念是狹隘的。中國當下製片管理機制普遍存在的問題有兩個:
一是不以製片人為中心,而以導演為中心(也有以大腕演員為中心的或以現成的劇本)為中心。二是製片人的工作職責狹窄,或者說是對製片的環節或製片人的工作不重視,沒有賦予相應的要求,投資人也沒有在製片這一環節上給出製片人足夠的權力、時間和財力物力。在很多電影中,「製片人」的工作職責甚至還未脫離「製片主任」(通俗點說就是一個財務主管、拍攝及後期製作的管家)的范圍。而對照美國的電影生產,一位美國著名製片人在談及中美製片的不同時曾發人深省地說過,「好萊塢電影工業與中國電影工業的差別在於,中國只重視製作(Proction)這個階段,但製作前的發展(Development)這個階段在中國通常時間很短,差不多隻有兩年,但好萊塢平均將近10年,斯皮爾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單》從拿到劇本到最後開拍一共整整10年[2]。
如果按照轉換觀念後的製片機制來看,製片人或者說製片管理的工作可以說貫穿於整個影片從策劃創意、編劇導演、生產製作、宣發營銷、後產品開發的所有環節。製片人本身就不僅僅懂投資,也懂藝術,也了解文化動態,他管理資金的合理分配,參與各個部門的工作,安排宣發營銷,提早設計後產品開發等。因為至少從最表面的角度來看,製片人對資金的控制安排和分配就決定了影片各個環節的具體運作——其投入的人力物力、資金、時機與時間的長度,深度與廣度等。例如迄今高居華語電影票房榜首的《畫皮2》就實踐並完善了一種好萊塢化的,極為有效的電影製片管理機制。 他們對品牌戰略的重視,對前期「藝術設計」[3]的重視和不遺餘力,對營銷戰略、後產品開發的重視以及長期性、制度化的運作,都是具有借鑒啟示意義的。
《畫皮》系列電影的成功,正是從製片人品牌策劃創意,到編導藝術設計、文本創意、導演表演創作創意,到畫面造型製作技術創意,外圍宣發創意,營銷運作機制創意、後產品開發創意等等因素的共同組合,才促成了《畫皮》之神話的誕生。
2、營銷與全媒體營銷觀念
新世紀以來的電影大片引發了中國電影的觀念革命,確立了電影的工業或產業觀念——其中一個重要的觀念革命是營銷意識的強化。
電影大片確立的大投入,大製作,大發行,大市場的商業模式是好萊塢電影獲取全球市場的商業運作模式,也是其成功之道。電影大片廣泛吸引資金,注重國際市場,開拓海外明星,以國際化的視點、東方化的奇觀、「高概念電影」的商業化配方等進行經營,表徵了中國電影業的商業化、市場化轉向。在宣發營銷發行上,大片按照「活動經濟」和「事件營銷」的策略,投入大量的資金和人力物力,組織首映禮等各項活動,吸引注意力,強化關注度,拉長事件持續的時間,表現出以產業鏈經營為基礎、產業集群為特徵。除票房外,一些影片還試圖向縱向產業鏈(包括電影版權、廣告、贊助、票房、衍生品開發等)和橫向產業鏈(包括圖書、劇本、電影、電視、音樂、游戲、演出經紀、拍攝基地等系列行業)進發。
由此,中國電影逐漸確立了電影營銷的觀念,張偉平曾說,「《英雄》出現之前,我們的藝術家們,包括電影投資人,他們第一沒有看到中國電影市場的巨大潛力,第二沒有看到一部國產片上映會在中國老百姓心目中引起這么大的反響,第三沒有意識到,電影是需要經營、營銷的。」[4]因此,《英雄》成功的宣傳營銷策劃,成為中國電影的一個標志性事件,宣告了一個電影創意營銷時代的來臨。張偉平創造的一系媒體宣傳手段到現在也被各個大片所沿用和復制。
但張偉平開創的粗放式的、大規模、豪華型的營銷方式很快受到了新媒體營銷的巨大沖擊。近年來,微博、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成為媒體關鍵詞,隨著數字技術和移動通信終端的發展,電影營銷依賴的媒體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媒介特徵和傳播方式的改變對電影營銷的內容和渠道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為我們處身於一個全媒介時代,單一的媒介營銷已經遠遠不夠。於是,在傳統宣發模式的基礎上,我們迎來了一個電影營銷的新媒體、多媒體整合營銷宣傳的時代。例如《讓子彈飛》就充分有效地利用了微博、手機、戶外移動電視等新媒體營銷。小成本電影《失戀33天》的巨大票房成功,新媒體尤其是微博營銷功不可沒。
製片與營銷的觀念變革促使電影回歸工業本性,深化了市場化經濟,其意義顯而易見。
二、藝術觀念:從藝術電影的創作到類型電影的生產
新時期以來藝術電影的流脈,明顯區別於主旋律電影和商業化電影:「從幾代導演共同努力的藝術的「蘇醒」,到以第四代導演為主體的藝術創新潮流,到以第五代導演為主體的新時期電影藝術的高潮和高潮過後的萎縮與分化以及「後五代」導演對藝術與商業的融合,到第六代導演的邊緣堅持,以及新世紀以後,第六代導演和不斷冒出的新生代導演關注現實,融合藝術與商業、與主流的努力,而呈現出多姿多彩、充滿活力的文化景觀。」[5]
無疑,電影有其工業生產特性和商業性,這種特性一定程度上與藝術電影的追求是相矛盾的。「電影製作的商業和文化現實大大抵消了希望成為一個個性化創作者的願望,抵消了希望擁有自己的主題風格和個人化的世界觀的願望世界范圍內的電影產品的經濟現實和絕大多數電影觀眾的口味抵消了這種願望。」[6]
例如,部分「第六代導演」集中呈現了「小眾化」、非主流、「獨立製片」等特點的藝術電影觀念。導演們走的一般是藝術電影之路,大多對好萊塢比較反感,美學趣味骨子裡是貴族化的、歐洲現代主義和藝術電影式的。
總體而言,第四、五、六代導演所踐行的藝術電影觀念與市場的矛盾是顯而易見的。也因此,他們長期處於與市場、受眾尖銳的矛盾與艱難的磨合之中,都面臨著痛苦的轉型。
但自新世紀以來,這種狀況有了一定的變化。新老導演們更加重視影片進入市場:戲劇化強度的追求,類型片元素的借用以及明星的加入等。姜文的轉變構成重要的標志。從極度自我化、藝術化的《太陽照常升起》到創造中國電影票房奇跡的《讓子彈飛》,表徵了姜文的大眾化趨向。雖然《讓子彈飛》在意識形態上還保留了他個人化的對歷史、對現實的思考。但《讓子彈飛》在商業性、藝術性、主流性的三維中巧妙地保持了某種平衡,姜文的「藝術電影商業化」之路是基本成功的。
約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電影的類型化道路逐漸成為了電影人的共識。類型電影觀念開始確立。類型電影有相應的類型規則,要求反映最深層的民族集體無意識,核心性、普適性的主流價值觀。在一定程度上,認可、呼籲中國電影的類型化道路,也就是認可其商業性,認可其對最大可能限度的觀眾與票房的追求,
而且,類型化趨勢不僅成為業界的共識,甚至也成為批評界的顯學。電影的類型研究,切近了電影作為大眾文化、文化工業等品性,涉及到中國電影從創意、敘事、形態到生產、宣發、分銷的電影全過程、全方位的眾多問題,因而是一個相當有效的視角。
雖然中國電影的類型性並不充分完備(與好萊塢相比)但毋庸諱言的是,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劇,市場經濟的進一步深化,電影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入,中國電影的生產環境與好萊塢會越來越接近,更為接近好萊塢意義上的類型電影也會不斷出現。
在類型觀念和工業體制下編劇、導演的創作觀念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在傳統的電影創作觀念中,編劇是「一劇之本」的案頭視覺化的文學寫作。導演則是以導演為中心的作者化電影的創作。但在一個市場化和創意經濟的時代,電影生產的經濟因素和技術性要求越來越高,製作因素、團隊協作性越來越強,相應地導演的個性因素、「作者電影」風格被壓抑,這使得編劇導演的主體地位明顯降低。說到底,導演個體的功能必須要結合到整個電影生產的有機環節中才能圓滿發揮。這正如趙寧宇揭示的導演的一種「產業化生存」[7]現狀,在他看來,作為導演,要具有相當綜合全面的素質,甚至也要懂市場、投資、商業和技術。
《畫皮2》導演烏爾善對工業體制上內導演功能與作用的變化認識得很清醒,他誠心服從於體制,服從於工業化的生產並與之達成恰當的張力。正如自覺認識到的那樣,「我們看美國的大型商業電影,如《指環王》、《哈利波特》、《阿凡達》,他們都有一個標准化的工作程序。中國電影行業反倒比較特殊,許多導演不願意按照工作流程去坐,除了他自己,其他人都不知道工作的方向。---我不相信個人能力,我相信的是團隊和組織團隊的方式是否科學,是否能把個人能量凝聚為集體智慧。」[8]
《畫皮2》的藝術總監與營銷總監楊真鑒對「藝術設計」的闡釋其實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編劇導演工作、功能的某些微妙變化。他認為,「今天的商業電影的藝術設計是一個龐大復雜的系統工程,那種把前期藝術設計寄託在一個好編劇身上的觀念已經非常過時了。電影前期的藝術設計包含了題材設計、藝術規劃、編劇規劃、編劇實施、美術概念設計、美術視覺設計(含造型、服裝、化妝、場景道具)、鏡頭成像設計(含燈光效果設計)、動作系統設計、 CG技術規劃、表演體系設計等。」就是說,這種藝術設計不是僅限於劇本的平面的設計,而是立體的,影像化的設計。他還具體分析其中的「藝術規劃」部分要做的工作:「一、文化概念體系的設計」、「二、角色設計」、「三、思想概念體系的設計」、「四、美學呈現體系的設計」、「五、互動設計」。這里有些工作自然不必也不可能是由製片人獨力來做的。但楊真鑒對這些工作的總結表明了他們(廣義的製片人)對編劇、導演工作全面介入的深刻程度。楊真鑒這里所強調的「藝術設計」工作其實就是好萊塢所極為重視的「劇本開發(Script Development)」的工作,即「前期製作開始之前的那部分工作,80%跟做劇本相關,20%跟選角、視覺概念設計等有關----好萊塢針對劇本開發自身有一個龐大的產業鏈,裡面有編劇、經紀人、管理人、大片廠創意行政、劇本醫生等多種角色在互相博弈。」[9]
三、文化價值觀:從精英文化到大眾文化觀念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占據主導地位的是電影的藝術觀念。與此相應,電影導演主體意識則不乏精英知識分子精神。
如第五代導演就是典型的理想主義者和精英知識階層。他們所代表的新時期文化精神與五四精神是具有歷史承傳性的。如陳凱歌一直自認為是「文化工作者」而非單純意義上的電影導演,他說,「與其說我是一個電影導演,我寧願說自己是一個文化工作者。我所做的工作,是以自己非常小的力量,去敘說(用弘揚、宣揚這類詞對我來講都太大了)一些自己認為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我現在談對中國文化現狀的憂慮,是徒喚奈何,不一定引起大面積的呼應。但用電影表達自己對文化的思考,卻是我的一種自覺選擇。」[10]他還宣稱,「當民族振興的時代開始來到的時候,我們希望一切從頭開始,希望從受傷的地方生長出足以振奮整個民族精神的思想來。」不難發現陳凱歌所稟有的那種「鐵肩當道義」式的歷史使命感、時代精神和啟蒙理想。
在第五代導演的代表性作品如《黃土地》、《孩子王》、《盜馬賊》等影片中,都寓言式地傳達了當時整個社會文化界反思民族痼弊,批判國民性、追求「現代性」、向蔚藍色文明大踏步邁進的高遠理想。
然而他們很快就面臨著一個大眾文化轉型的事實。時代的大眾文化轉型導致了高雅藝術與精英藝術界限的消失。因為在這樣的時代,大眾彷彿具有了選擇權和評判權,精英文化為了生存,不得不掩蓋自己的先鋒性,磨平自己的稜角,填平雅與俗、高與低、先鋒與大眾的界限與鴻溝。高雅藝術與精英藝術也愈益喪失了標准。
所謂大眾文化,是指在現代都市化工業社會中產生的,主要以現代都市市民大眾為消費對象的,通過當代影視網路新媒體、報刊書籍等大眾傳播媒介傳播的,不追求深度的,易復制的、按市場規律生產的文化產品。大眾文化是一種都市工業社會或大眾消費社會的特殊產物,其明顯的特徵是主要是為大眾消費而製作。大眾化與精英化、小眾化等相對,應該說大眾文化與大眾的切身利益有關,它是大眾創造出來又為大眾所消費的。實際上,大眾文化是一種利用大眾媒介來進行傳播的現代工業文化。
電影本身是一種以大眾文化為主導定位的新型大眾藝術樣式,但這種電影的大眾文化觀念也不是向來如此的,它也經歷了觀念的復雜而艱難的沉浮變遷。到今天,經過大片的市場運作,影視領域的「娛樂化」大潮等,則是認可了電影的商業、工業的特性及與工業觀念相應的大眾文化觀念。
毫無疑問,大眾文化本身的確是存在問題的(如某種「娛樂至死」的過度娛樂化),是需要主流文化、知識分子精英文化加以監督、調節、引導的,但在一個全球化的、全媒體的、文化劇烈變遷的年代,大眾文化的崛起並且呼喚政府主管部門和學院知識分子更加重視和尊重,以期共榮雙贏和健康發展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隨著大眾文化觀念的確立,中國電影經歷了一個由原來的藝術電影、主旋律電影而向大眾文化轉化的「大眾化」的過程。而原來的具有大眾文化性的商業電影則融合主旋律電影、藝術電影的某些特徵,也有了明顯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概括為大眾文化的「主流化」。從大眾文化的角度看,我們不妨把這三種電影流向統稱為「中國特色的大眾文化化」。在當代語境中,大眾文化消弭了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差異,高雅與通俗不再格格不入,精英文化走下神壇,通俗文化步上台階,向主流靠攏,共同在經濟、政治、科技、商業與文化的全面滲透中互相交融。
正視大眾文化的崛起是中國文化發展的一個必然階段,是中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必然結果。到今天,融合了西方大眾文化理論和中國當下文化發展的現實,已經逐漸發展成具有中國本土的獨特性的大眾文化,包括本土文化資源的獨特性、主流意識形態的制約以及社會主義國家性質的獨特性。
如前所述,中國電影「大眾文化觀念」的實質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大眾文化觀念」,是多元文化共生與融合的結果,其中既有主導文化與商業文化、以及市民文化、青年文化等亞文化的沖突與調和,還有傳統文化、香港文化和外來文化的影響與流變。這些文化資源的拼貼、融合乃至錯位,共同營造了多元化的中國當下電影的文化格局。
四、中國電影:觀念變革背景下的文化創新
觀念指導行動,觀念改造現實。在一個百舸爭流、物競天擇的全球化商品經濟時代和觀念變革時代,中國電影別無選擇而與好萊塢共舞,承擔文化傳承傳播與產業經濟的雙重任務,積極實施產業推進和文化創新。
中國電影的文化創新大致在如下幾個方面展開。
1、傳統文化的現代化
中國電影大片昭示了一種新的可能與方向。而「古裝」又使得此類大片更具文化符號性,因為「古裝」本身就因其與現實、當下的疏遠而別具詩性和文化符號性,別有一種超現實美學意味。
從某種角度看,中國電影大片以獨特的影像化方式對中華文化實施一種影像化的轉換。這種轉化可以從傳統詩學的影像符號化表述與寫意性、表現性的影像再現兩個方面來看。
電影大片的發展形成了自己「視覺本位」的美學。在這個視覺文化轉型、視覺為王的大眾文化時代是一種必然選擇。而立足於電影這一大眾文化,傳統文化、中華藝術精神自然也可以成為今日大眾文化的有機源泉。古裝大片堪稱時代最重要的美學表徵。一定程度上,這種視覺轉向趨勢與傳統美學對意象的強調不謀而合。當然,對視覺奇觀的強調會使得「意象」中意、情感這些要素大幅減少,然而以發展的眼光看,也許可以說,古裝大片中的畫面造型、場景、影調等等正是體現於電影的意象(盡管「意」差強人意)。而有些電影所表現的那種開闊的高遠、全景鏡頭、畫面所體現出來的超現實意味,也是傳統美學中寫意精神的流轉,一種傳統的現代影像轉化。
大體而言,以《英雄》為代表的電影大片均極為重視對「場景」的凸顯,以及對於影調、畫面和視覺風格的著意強調。而這些場景均具有一種泛中華文化的味道,是一種多少有點「意味」的「形式」或「符號」。
與場景相應,在古裝大片中,服裝道美這些構成場景要素作為視覺元素的凸現也很明顯。在影視劇中,服裝、道具、美術一般來說只起輔助性的作用,但在古裝華語大片中,其意義卻非同尋常。可以說具備了獨立的審美觀賞的價值。
當然,從大眾文化、消費文化的角度看,這種在中國古典美學形態中並不佔有優勢地位的繁復奇麗、錯彩鏤金的美,成為了一種大眾文化背景下兼具艷俗和奢華的雙重性的新美學。這種新美學表明,在此類視覺化轉向的電影中,色彩與畫面造型的視覺快感追求被發揮到了極致。
在大片中,由於強化觀賞價值,全力追求影像的視覺造型效果、電影運動的景觀和畫面的超現實境界,電影敘事發生了重要的變異。文學性要素、戲劇性要素、思想內涵等明顯弱化了。
當然,奇觀的展示,詩情畫意、總體意境的呈現,也低度性地參與敘事表意的過程(如《英雄》中色彩與色調成為一種重要的敘事手段),成為一種「有意味的形式」。在古裝大片中,傳統的時間性敘事美學變成了空間性造型美學,敘事的時間性線性邏輯常常被空間性的「景觀」(包括作為武俠類型電影重要元素的打鬥場面)所割斷,意義和深度也被表象的形式感所取代。
2、傳統邊緣文化的現代化
在世紀初年崛起的大片漸趨衰落之後,中國的魔幻類電影頗有回升之勢,基於中國古典民間傳奇的《白蛇傳奇》、《畫壁》、《倩女幽魂》都是魔幻愛情題材。這些電影通過奇觀化的建築場景、風格化的服飾道具等物件營造出一種有別於好萊塢科幻大片的東方式魔幻類型電影,把人性、愛情、人與自然事物的原始情感維系從魔幻中詢喚出來,完成大眾對鬼魅的審美想像。《畫皮Ⅱ》把這一類型提升到了一個高度,從而奠定了中國式的魔幻電影大片的類型品質。同時又是有一定哲學思考的魔幻電影類型,關注或涉及了某些超驗性的深層問題。這一電影類型,在當下青少年觀眾當中應該是非常有市場的,票房成就也證明了這一點。
《畫皮1、2》的一個重要的文化意義就在於把中國傳統文化當中一向居於邊緣,非主流地位的狐妖鬼魅的文化,用一種電影的方式把它大眾文化化。在這種大眾文化化的過程當中,又結合很多西方魔幻電影的類型要素。影片中很多場景的設計、畫面的構圖、色彩的渲染,並不是純中國化,有很多西域的魔幻色彩,還有來自西方的東西。因此影片有頗具文化融合特徵。實際上,除了「狐妖」這一角色的原型來自中國民間的志怪妖仙文化外,電影與原著《聊齋志異》的聯系並不是特別緊密。這部映射諸多當代話題(也是一種「接地氣」)的魔幻電影中雜糅了蒙藏、日本等多元文化符號,並以精美奇絕的視覺效果呈現。它既有營造好萊塢式大片視聽奇觀的野心,又有著類乎獨立電影的先鋒性設計理念。
2、 青年邊緣文化的主流化
當下,80後90後年輕一代開始逐漸顯示出文化的重要性,更不用說對於中國電影來說,暑期檔、寒假檔的重要性愈益凸顯,只有吸引青少年的眼球,占據青少年票房市場才能在市場上居於不敗之地。青年文化性特徵是較為徹底的生活化、世俗性的,熱衷游戲,「咸與娛樂」,政治意識不強,商業市場意識倒是不弱,平民意識和公民意識強,社會經驗、直接經驗不足但想像力豐富,崇尚感性,不刻意追求深度、意義。
從電影導演代際的角度看,原來小資、小眾的部分第六代導演及更年輕的電影導演終於「長大成人」了,開始正視社會、票房、受眾口碑了,他們的電影也在艱難地向「主流化」靠攏。這是中國主流電影的生力軍,青年文化因素、第六代導演的藝術電影傳統等的融入主流電影文化,預示著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主流電影的未來發展。
例如《失戀33天》通過「接地氣」的青年「意識形態詢喚」,巧妙的市場把握和營銷策略大獲成功,其中並無牽強附會的主流意識形態依賴,也無目的性明顯的主流文化引導,以其大眾化甚至是「電視化」的審美特徵和青年文化的代言方式,獲得了市場主流和廣大青少年受眾的認可,這是一個原居邊緣的青年文化(甚至是一種以「小妞電影」為載體的「小妞文化」)成功進入大眾文化視域並創造大眾票房奇跡的神話,也是一個耐人尋味的以支流、偏鋒制勝的案例。毫無疑問,對於作為大眾文化的電影來說,青年文化的潛力是驚人的。
4、西方文化的本土化及融合
好萊塢電影所攜帶的西方文化,在全球市場的全面勝利,成為本土電影學習的榜樣。中國電影在經歷了「內向型」之後開始了全面的「外向化」轉型,開始將眼光瞄準了主流的西方和海外市場,開始將展現醜陋的「偽民俗」策略轉化為普世價值(如和平、天下、仁愛)的弘揚,從對西方「想像中國」的迎合變而為「中國想像」的呈現,將「中國夢」的想像和中華文化的價值觀念向全世界傳播,將小眾化的藝術電影加工成為高度工業化和商業性,同時又是具有中國特色和中國想像的中國主流大片。
以《英雄》為發端的中國大片的成功無疑受到好萊塢「高概念」電影生產方式的影響,大投入,大製作,大發行,大市場的商業模式正是好萊塢電影不斷獲取全球市場的商業運作模式。《集結號》開始時的巷戰,近戰手勢語,鋼盔和美式軍備,讓人恍如在看二戰題材的美國大片;《赤壁》被有些人戲稱為中國版的《特洛伊》,「加速了中國商業大片『好萊塢』化進程」;《無極》被人譏稱為到處皆有外來影響痕跡的「大雜儈」、「四不像」……
中小成本影片方面,本土化的痕跡也極為明顯。新世紀以來「以小人物為中心,犯罪行為為線索,社會現象為背景、復現敘事結構、荒誕性為特徵的『黑色喜劇』正在成為一種流行形態,並在觀眾群中形成對一種電影類型的期待觀看。」[11]此外,類型雜糅的特點,符合了古典好萊塢之後,世界電影發展的趨勢——類型邊界的不斷模糊,反類型電影、「超級類型電影」不斷出現。
當然,目前主流電影的生存,已經不是西方與東方簡單對峙的階段,而進入互融、互包、互惠、

閱讀全文

與改革與中國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監獄石頭剪刀布外國電影 瀏覽:809
如何成為電影作曲家 瀏覽:668
國產老豆腐的電影 瀏覽:635
電影奇襲白虎團全部演員表 瀏覽:674
中國少年兒童電影 瀏覽:950
老子倫理電影在線看 瀏覽:604
臨時演員電影海報 瀏覽:794
測謊儀電影在線有字幕 瀏覽:990
經典喜劇電影大全香港 瀏覽:534
電影人潮擁擠簡介 瀏覽:72
陳小春萬梓良電影全集國語 瀏覽:962
異星災變高清版電影在線 瀏覽:338
在中國上映美國電影的排名 瀏覽:546
電影聶耳幾位真實人物 瀏覽:972
韓國電影method簡介 瀏覽:792
十面埋伏電影人物介紹 瀏覽:544
乘客高清電影 瀏覽:341
鐵面人電影經典台詞英文 瀏覽:269
新七龍珠電影在線播放 瀏覽:976
電影蔣大和蔣二的故事 瀏覽: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