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產電影 > 精舍台灣電影

精舍台灣電影

發布時間:2022-05-08 02:58:45

⑴ 誰知道花兒樂隊→(張偉)最詳細的情況

大張偉專欄:《壞到剛剛好》之花兒的生日感言
--------------------------------------------------------------------------------
http://fm974.tom.com2004年09月24日15時31分來源:《音樂周刊》張偉

TOM音樂專稿獨家版權 請勿轉載

大張偉專欄

《壞到剛剛好》之花兒的生日感言

9月15日!最可愛的公司、歌迷、媒體們為我們花兒樂隊開了「慶生會」!慶祝新專集《我是你的羅蜜歐》誕生到今天賣了25萬張、慶祝我們全球華語歌曲排行榜的隆重頒獎典禮上得了最佳樂隊獎、慶祝新專集開始全球發行,當然,還慶祝我個人玉面小烏龜補過的生日……

記得在剛發新專集時,由於音樂風格突變,讓一些人差點沒背過氣去。現在證明啦:「獅子總比狗熊大便多——事實(獅屎)勝於雄辯(熊便)!」我們在沒有背叛自己的原則下做的歌,讓更多更多的朋友們喜愛啦!

正所謂佛家所道:「門無邊即是法門。」門呀,有門有邊的,不過就那麼一點點兒。音樂做得「混種」,門就大到沒邊,進來的人群也便無數了!有這么多人喜歡,那些所謂的「負面評論」也就化成小屁一般,隨風飄散到外太空了!

歌迷與媒體是我們的「養父」,EMI公司是我們的「生父」,這就是我們的「養生之道」。王文博在台上代表我們下跪感謝大家,在如今消費已成青少年宗教的時代,能有我們「花兒」的一席之地,真的是要大謝特謝一下下啦!

美好的成績代表花兒樂隊音樂「族群認同」觀念的成功,無數彼此陌生的人因為我們而成為好朋友,這是多棒棒的事情呀!頭發有三根時可以綁起來,兩根時可以中分,一根時可以測風向,我們想讓大家知道,無論你在什麼情況下和「花兒」在一起都會特高興,不僅高興還能高潮呦!東南亞和南方我們已走了無數城市,接下來會有更多的地方要去。我們和別人不一樣的是,每次都有新的方式和笑話表演給大家。

納百川而為長江黃河。一定要飲水思源,再次感謝公司里各種哥哥姐姐們、花痴盟、媒體、歌迷,還有我們爸媽和命運!請大家前仆後繼地參加花兒的「精舍」!

「別讓你的激情睡著啦,花兒樂隊帶你壞到剛剛好!!」

大張偉寫在2001的草莓聲明——我要沖出來! 我最討厭麻煩和等待,於是在完成這張專輯後讓我徹底承受了這些痛苦

我最喜歡激情和歡樂,於是在完成這張專輯的過程中讓我完全感受到了這些興奮。

「草莓聲明」來自一本書名,我沒看過,可我相信我會喜歡它。正像這張專輯一樣,你沒聽過,可當看到這個名字的時候你也會自然喜歡上它的。

活這么大總想沖出重圍,瘋玩瘋鬧一輩子,可我發現(而且是個人就會發現)根本不可能。沒轍!所以我又開始幻想,自己就是一顆草莓,媽媽爸爸像園丁一樣,喂我好吃的,沒完沒了的喂,讓我迅速長成大個子。我覺得別人都沒我奪目(至少是有時覺得),可真正長大後,卻根本不清楚自己的未來該是什麼樣的。於是我開始掙扎(媽媽,書包太重!快要背不動啦!)。想把未來畫成一幅至少讓自己看得懂的圖畫,可我總是找不到該從哪裡開始。這就是我想說出來的,我不知道該怎麼辦。盡管我可以裝著什麼都不在乎,什麼都不想,可在每個睡不著的夜裡我又什麼都會想,什麼都在乎。所以我寫了這些歌,讓它們幫我思考。

《草莓聲明》是首好聽的歌,而且夠猛,它也是我們的心裡話(我想宣告獨立,我手裡握著筆,可是不敢簽定)。《時間》查點被我給廢了,當初覺得這種歌不夠勁兒,後來錄完了才聽出點感覺(郭陽的貝司真帥),而且這歌好象暗示著什麼,不敢細想,社會真復雜(對,真復雜!)。即使在一個特別狹窄的空間里,也有另你生厭的東西大搖大擺的出現,你不知道該怎麼辦,只想拿一顆炸彈來解決問題,可你想著想著,它們又成群結隊朝你走過來了,於是當內心所有的壓抑在一瞬間爆發的時候,隨著音樂連你自己都被炸開了。《Punk Boy》寫的是我們自己,歌詞是蕭瑋幫著想的,可是真的當我們出現在電視上亂蹦的時候,我們已經不知道當初拿著吉他沖上舞台是不是就為了那麼孤獨的在水銀燈上蹦。我們寧願沒有在那個寂寞的舞台上蹦,而是在一個嘈雜但是擠滿了同齡人的Party上跟大家一起唱點什麼,歌詞忘了都沒關系,王文博寫那首《Party Song》就是這個意思,就是想讓你們知道,我們想得其實特簡單,只要你願意張開耳朵聽,放開手腳蹦,你就能加入我們。

看著日歷一篇篇的翻過,自己本來沒意識到已經是成年人了,後來發現有些新問題出現了,手足無措的,心裡老覺得有個特別混亂的節奏(大概年王文博錄第一張專輯的鼓時,都沒打出那麼亂的節奏),經過歸納總結,才特不好意思地發現原來是那什麼了,所以寫了《糖》、《別針》這種一點都不「猛」的歌。

我老覺得一直不停的狂奔,不顧一切阻擋,是件非常酷的事,我做夢都想那樣。只不過有的夢象《火星果凍》那種因為游戲玩兒得太多而產生的幻覺,也有的特浪漫輕松,能躺在月亮上歌唱,可是夢總會被什麼驚醒,嚇一身冷汗或是特失落地坐在床上發呆,想把做過的夢給唱出來,唱得比夢里還熱鬧,唱得比夢里還短。

我有的時候特矛盾,老希望好多事情別人能幫我去忙活,自個兒多玩會兒,可是吧,什麼人都愛管我,管那些跟他們沒一點關系的事兒,所以就寫了《管不著》,我想告訴他們「管不著」。社會的確很復雜,但沒長輩說的那麼可怕,我們自己慢慢都會明白,不用整天在耳邊說沒,說多了反倒沒用,要是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能給點實際的幫助(一定是實際的幫助),比什麼都強。

《我是破壞王》是唱給周星馳的,他演的角色就是那種老想突然變得很威猛去拯救世界和美女,可是運氣比誰都壞。其實這種人在生活里特別多,我自己就是,玩游戲扮演天賦異能的大俠,可是剛把經驗值練得差不多了吧,鄰居家裡隨便用一超過標準的電器,我的電腦就在一陣亂閃之後自動重啟。剛才那點成就感立刻被現實粉碎了。

《八月最後一天》對我而言充滿了矛盾:既是我的生日,又是開學的前一天,從小到大的生日聚會沒一次能痛痛快快地,都是虎頭蛇尾地結束(你說我該恨誰呀)。現在18歲了,離開學校了,再不用擔心生日聚會的時候大家會在中途溜走,但是又特別懷念當年放學之後幾個同學一起去消磨時光的「鋼蹦兒聚集地」。我們每天放學都不回家,約好了去一個廢棄的二層破樓里,從廢墟里撿來仨破床墊兒、半拉茶幾、露著彈簧的沙發和一個沒線的電話。我們就在那兒聊天,無拘無束。找個能聚會可以隨便造的地兒多不容易呀,所以我特別喜歡那兒。後來它被一個大鐵球砸塌了又被推土機鏟平了,什麼都沒了,只有懷念的日記和這首歌。我知道當初的那些哥們兒都沒忘了那塊地兒,希望大家一直都是好朋友。

我們這一代的生活方式跟長輩們不一樣,所以他們總是看不慣,其實他們也年輕過,也跟他們的長輩不一樣,可是到面對我們的時候,他們就不願意理解。也無所謂,反正有一天我們自己就不知不覺地長大了,鬧不好也會對我們下一代指手劃腳。《青少年俱樂部》記錄的是我們這一代的生活,(我們有冰紅茶、漢堡包、假睫毛、滾軸、滑板、星際爭霸和Disco。它們整天圍著我們,我們喜歡!)或許有一天我們會覺得那些都特傻,可是我們畢竟就是這樣長大的。

說到《泡沫》這首歌,我變得嚴肅起來。真的很嚴肅,好像剛從一特美但是特凄涼的夢里哭醒。電影看多了就這樣,老把別人的悲劇都往自己身上按,到後來都覺得自己也挺凄慘的,有時候都快崩潰了,可是第二天就會發現,一切都不過如同一個輕飄飄的泡沫,喜怒哀樂都特別虛幻地在夢里結束了。

錄音是個微微有些艱苦的過程,我們仨都很用心,可這不夠,由於技術和別的一堆破事,阻礙了順利進行。哭,急都是瞎折騰,最後發現必須生磕,得耐得住寂寞。尤其在錄《泡沫》的時候,我和郭陽都成了早期老年痴呆,一遍又一遍。因為我們對慢歌經驗特別少,我也一直在心裡抱怨怎麼寫了這么一歌,這不是給自己下套兒嗎。可都錄完時,站在一起一聽,我們彼此都從心底露出微笑,這……這還真是首好歌!對呀,雖然有許多困難,可每當完成後聽到最後的聲音時,興奮就像馬桶一樣把那些艱苦一下都抽幹了。錄音時的飯特別好吃,不知道為什麼,一進棚里我就特餓,我得吃多點這樣能讓我的心情有好大好轉。專輯的聲音比過去猛了很多,那些快歌都是同期錄音,以前都不敢想,現在覺得同期錄音實在太爽了,在錄音棚里我們仨都被對方的聲音震得異常興奮。這是我們要的聲音,我知道你也需要這種聲音。(當然如果沒有我們出色的錄音師和製作人的辛苦工作,這些聲音都是無法傳達給你們。)

這是一張充滿了復雜情感和簡單願望的專輯,我們的生活也是由這些組成的。無論今後還要面對多少阻擋,我們都願意用音樂記錄下每一個值得回憶的心情。

對了,我們需要再一次深深感謝李軍,這張專輯的錄音過程剝奪了您太多的休息時間,可是您在錄音棚里能夠象我們一樣興奮,是對我們最好的鼓勵;感謝王總幫我們安排好所有的工作,讓我們更專心的錄音;感謝肖姐在音樂上對我們的支持和幫助;感謝劉菲忙裡忙外,還跟我們一起唱了《鋼蹦兒聚集地》;感謝非魚樂隊的劉洋、吳磊在這幾年的演出中幫我們客串節奏吉他,希望早一點聽到你們的專輯,我們可是非魚的歌迷呀;感謝小史(史振華)在2001年擔任我們的客座吉他手,希望你在「新峰」這個大家庭里迅速成長;感謝爸爸媽媽對我們的理解和支持,希望我們是你們的驕傲;感謝蕭瑋為我們的每一張專輯設計出那麼漂亮的封套,並在創作上給與我們無私的支持;最後要感謝我們的製作人、經理人付哥(紅楓),您為我們付出的心血,浸透著我們的每一首作品、每一次演出,除此還要承擔著音樂以外的巨大責任,我們會用音樂來證明您的一片苦心沒有白費。

當然,還有你們——這幾年一直支持我們的朋友們,我們的每一張專輯都是過去時光的技術,也是新的開始,希望我們的音樂能夠始終伴隨你們的左右,陪你們成長,給你們的生活帶去一點能量。我們不願意停留在過去的記憶里,每一次聲明之後都該有實際行動來證明自己的能力,因為我們正是這樣長大的!

⑵ 去精舍不是去拜拜,是去修是什麼電影

報告老師!怪怪怪怪物!


台灣省恐怖電影,導演編劇是九把刀
柯震東主演
《報告老師!怪怪怪怪物!》

⑶ 高手來!

肖復興,北京人,1947年生,1966年高中畢業於北京匯文中學;1968年到北大荒插隊;1982年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當過大中小學教師,曾任《小說選刊》副主編。現任《人民文學》雜志社副主編。已出版50餘種書,曾多次獲全國及北京、上海地區優秀文學獎。近著有《肖復興自選集》3卷,《肖復興散文》藝術卷、情感卷等。

肖復興是中國八十年代以來創作較為活躍,收獲頗為豐厚的作家之一。作者的作品朴實無華,向人們講述著一個個看上去頗為平常的故事。而正是在這一系列似乎誰都可能經歷的故事中,作者寫出了他對生活的獨到觀感,寫出了人的處境,人的精神渴求,寫出了社會在其演進發展過程中的細微變化。

肖復興的散文創作涉獵范圍很廣,有有關風土人情、自然境界及音樂藝術的記述作品。在作品中,作者文筆細膩,意味雋永,寫出了水之經典、山之精魂、音樂之永恆,引導讀者漫遊於自由廣闊的藝術天地。

肖復興,曾經當過十年的記者。

作者語:「人其實是很脆弱的,傷懷往事,尤其是蹉跎的青春往事,心裡的感受無可言說。我知道,無論過去是對是錯,是可以傷感,還是可以悔恨,都是不可追回的了。人可以回過頭往後看,但路卻總是要往前走。過去的路是一張弓,只能彈射得我們向前飛奔,這就是我們無法逃避又不可選擇的命運。」

--------------------------------------------------
鐵凝,女,中國作家協會主席,1957年9月生於北京。

祖籍河北趙縣。父為油畫及水彩畫家,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母親是聲樂教授,畢業於天津音樂學院。鐵凝為長女。

1975年高中畢業,因酷愛文學,放棄留城、參軍,自願赴河北博野縣農村插隊。同年《會飛的鐮刀》被收入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兒童文學集。該小說是鐵凝高中時的一篇作文,後被認為是其小說處女作。

1975年至1978年在農村務農4年,此間寫出《夜路》《喪事》《蕊子的隊伍》等短篇小說,發表於《上海文藝》《河北文藝》等文學期刊。

1979年調保定地區文聯《花山》編輯部任小說編輯。冬,參加全國兒童文學創作座談會,會議期間拜望茅盾、張天翼等前輩。

1980年參加河北省文學講習班。同年,短篇小說《灶火的故事》在孫犁主辦的《天津日報》「文藝增刊」發表,《小說月報》轉載,並引起爭鳴。第一本小說集《夜路》由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

1982年夏,參加《青年文學》編輯部在青島舉辦的筆會,會間寫出短篇小說《哦,香雪》(發表於當年第9期《青年文學》)。同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83年《哦,香雪》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同年第一部中篇小說《沒有紐扣的紅襯衫》在《十月》發表。

1984年短篇小說《六月的話題》發表於《山花》,並被改編為電視短劇。同年由保定地區文聯調河北省文聯從事專業創作,並於當年召開的河北省第四次文代會上當選為河北省文聯副主席。1985年,《沒有紐扣的紅襯衫》和《六月的話題》分別獲第三屆全國優秀中、短篇小說獎。根據《沒有紐扣的紅襯衫》改編的電影《紅衣少女》獲本年度中國電影「金雞獎」「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年初,在中國作家協會第4次會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國作家協會理事,成為該協會有史以來最年輕的一位理事。5月,應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美中藝術交流中心之邀,隨中國作家代表團訪問美國,其間在哥倫比亞大學、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及國際筆會中心美國會所與美國作家、學者座談、交流中美當代文學現狀。

1986年應邀赴挪威參加第二屆國際女作家書展,在該書展專為中國作家舉辦的「中國作家報告日」做「中國女作家與當代文學」的演講。同年中篇小說《麥秸垛》在《收獲》發表,河北省文聯召開鐵凝作品研討會。

1987年應霍英東先生之邀,隨中國作家代表團訪問香港、澳門。中篇小說《村路帶我回家》改編為同名電影由北京電影製片廠拍攝。

1988年第一部長篇小說《玫瑰門》在作家出版社大型刊物《文學四季》創刊號以頭條位置發表,次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台灣版小說集《沒有紐扣的紅襯衫》由台北新地出版社出版。英文版小說集《麥秸垛》由中國文學出版社出版。西班牙文《沒有紐扣的紅襯衫》單行本在西班牙馬德里教育出版社出版。

1989年2月,《文藝報》、作家出版社、河北省文聯在北京聯合召開《玫瑰門》研討會。同年,中篇小說《棉花垛》在《人民文學》發表。

1990年至1991年,寫出《孕婦和牛》《馬路動作》《砸骨頭》《埋人》等小說,將《哦,香雪》改編成同名電影,由中國兒童電影製片廠拍攝,獲第41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青春片最高獎。為首批國管專家,終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兩年間積極協助當地政府為開發野三坡旅遊風景區立項和申請資金。

1992年出版兩本散文集《草戒指》(百花文藝出版社)、《女人的白夜》(上海文藝出版社)。

1993年,發表中篇小說《對面》。獲得該年度中國作家協會頒發的「莊重文文學獎」。

1994年,長篇小說《無雨之城》由春風文藝出版社出版,連續4個月列為上海、深圳、北京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鐵凝認為此書並非為了暢銷而寫。被《女友》雜志評為「中國十佳作家」。

1995年春,應美國政府之邀,參加「國際訪問者計劃」訪問美國13個州,並接受俄克拉何馬州「名譽副州長」之證書。夏,應高雄文藝家協會之邀,隨內地作家代表團訪問台灣,在台北拜會林海音先生。9月,在北京參加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非政府論壇。日本東京近代文藝社出版鐵凝小說集《給我禮拜八》,譯者池澤實芳。電視劇《遭遇禮拜八》(上下集)播出。

1996年10月,河北省作家協會從河北省文聯中獨立分設,鐵凝當選為河北省作家協會主席。同年年底,在中國作家協會第5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鐵凝當選為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同年江蘇文藝出版社出版5卷本《鐵凝文集》。

1997年秋,應美國國務院邀請,隨中國國務院知識產權考察團訪問美國。短篇小說《安德烈的晚上》在《青年文學》發表,多家刊物轉載,獲《小說選刊》年度獎。之後據此改編的同名電影由青年電影製片廠拍攝。被河北師范大學中文系聘為客座教授。散文集《女人的白夜》獲中國首屆「魯迅文學獎」。

1998年2月,赴香港參加香港作家協會成立10周年慶祝活動。3月,應以色列希伯萊作家協會邀請,率中國作家代表團訪問以色列。5月,應韓國亞洲美術館邀請,陪同父親訪問韓國。在河北省第七屆文藝振興獎評選中,獲該獎項中的最高獎「關漢卿獎」,即「個人終生成就獎」。被《萌芽》雜志社聘為「新概念作文大賽評委」。主編10人卷《女作家影記》,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1999年初,中篇小說《永遠有多遠》在《十月》發表。5月,在北京參加挪威中國文學研討會,做題為「無法逃避的好運」的專題發言。9月,河北文學館及河北省作家協會新址落成。年底長篇小說《大浴女》脫稿。

2000年初,長篇小說《大浴女》由春風文藝出版社出版,同時該作品討論會在北京召開。9月,參加由中國社科院土辦的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作品討論會。

2001年春,由小說《安德烈的晚上》改編的同名電影由青年電影製片廠拍攝並在中央電視台電影頻道播出。

2001年4月,應日本日中文化交流協會邀請率中國作家代表團訪問日本。8月,擔任第二屆魯迅文學獎短篇小說評選委員會主任委員。中篇小說《永遠有多遠》獲第二屆「魯迅文學獎」。此篇同時亦獲首屆「老舍文學獎」,《十月》文學獎,《小說選刊》年度獎,《小說月報》百花獎,北京市文學創作獎等。年末,在中國作家協會第6次代表大會上,再次當選為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

2002年初,被上海大學文學院和河北大學人文學院聘為客座教授。7月,應加拿大世界華文寫作協會邀請,參加「華人文學——海外與中國第6屆研討會」。在「文學中的文明與暴力」的主題研討中,做題為「從夢想出發」的專題演講。

8月,在河北省作家協會第四次代表大會上,再次當選為河北省作家協會主席。藝術隨筆集《遙遠的完美》脫稿。日本東京近代文藝社出版鐵凝小說集《紅衣少女》,譯者池澤實芳。法文版《大浴女》即由法國比基耶出版社出版。由《永遠有多遠》改編的15集同名電視連續劇在國內40餘家電視台播出。

5種小說和散文集《誰能讓我害羞》《第十二夜》《回到歡樂》等分別由新世界出版社、江蘇文藝出版社、河南文藝出版社等出版。

2003年,《遙遠的完美》由廣西美術出版社出版。

應河北少年兒童出版社之邀,主編5卷本《魯迅文學獎獲獎作品選》。

應新加坡教育部邀請,赴新加坡「寫作營」授課。

日文版小說集《麥秸垛》由東京現代文藝社出版。

2006年11月12日在中國作家協會第七屆全委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當選中國作協主席。

--------------------------------------------------

舒婷,原名龔佩瑜,1952年出生於福建石碼鎮,朦朧詩派代表詩人之一。1969年下鄉插隊,1972年返城當工人。1979年開始發表詩歌作品。1980年至福 建省文聯工作,從事專業寫作。主要著作有詩集《雙桅船》、《會唱歌的鳶尾花》、《始祖鳥》,散文集《心煙》等。

舒婷是朦朧詩派的代表作家之一,與北島、顧城齊名。

其實,舒婷最為著名的一首詩應是《致橡樹》,誰說她的詩沒有反抗性?看:

致橡樹

——舒婷
我如果愛你——
絕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愛你——
絕不學痴情的鳥兒,
為綠蔭重復單調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來清涼的慰籍;
也不止像險峰,增加你的高度,襯托你的威儀。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這些都還不夠!
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緊握在地下,
葉,相觸在雲里。
每一陣風過,
我們都互相致意,
但沒有人
聽懂我們的言語。
你有你的銅枝鐵干,
像刀,像劍,
也像戟,
我有我的紅碩花朵,
像沉重的嘆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
我們共享霧靄流嵐、虹霓,
彷彿永遠分離,
卻又終身相依,
這才是偉大的愛情,
堅貞就在這里:
不僅愛你偉岸的身軀,
也愛你堅持的位置,腳下的土地。

看這一句:「做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簡單明了的說,我是作為一個人在愛你,我和你同樣是人,女人同樣是人!在這一點上,舒婷堪比張愛玲。

-------------------------------------------------
劉墉,號夢然,1949年生於台北,號夢然,雙魚座,AB型;祖籍北京,畫家,作家.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博士研究生、聖若望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國立台灣師范大學美術系學士,曾任美國丹維爾美術館駐館藝術家,紐約聖若望大學專任駐校藝術家、聖文森學院副教授,現任水雲齋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及專業作家、畫家。著有有聲書《從跌倒的地方爬起來飛揚》《在靈魂居住的地方》及華文地區最暢銷的勵志書《螢窗小語》、《超越自己》、《創造自己》、《肯定自己》,文學經典作品《花痴日記》、《母親的傷痕》、《殺手正傳》、《那條時光流轉的小巷》,處世系列《人生的真相》、《我不是教你詐》、《你不可不知的人性①②》、《把話說到心窩里》(合訂本)、《不要累死你的愛》以及《劉墉山水寫生畫法(中英文版)》、《白雲堂畫論畫法(中英文版)》等文學、藝術作品七十餘種。

劉墉自述:一個很認真生活,總希望超越自己的人.19歲進入師大美術系,23歲應國立歷史博物館邀請參加當代名家畫展.25歲參加全國美展,29歲由新聞局及歷史博物館聯合推薦赴美講學.31歲成為紐約聖若望大學的專任駐校藝術家.曾任美國丹維爾美術館駐館藝術家,紐約聖若望大學駐校藝術家,聖文森學院副教授.出版中英文著作六十餘,在世界各地舉行個展近三十次.

創作的原則是:為自己說話,也為時代說話;處世的原則是:不負我心,不負我生.現主持水雲齋.有一顆很熱的心,一對很冷的眼,一雙很勤的手,兩條很忙的腿和一種很自由的心情.

據台灣最大連鎖書店"金石堂"統計,劉墉為十六年來台灣暢銷書作家之冠。他的作品在中國大陸銷售超過千萬冊。在繪畫方面,劉墉曾應邀在世界各地舉行個展近三十次,作品有台灣歷史博物館、美國諾克斯維爾市政府、德國亞東博物館、美國加州工藝博物館等地收藏。在新聞方面,劉墉製作並主持電視新聞節目"實事論壇"曾獲金鍾獎;並被台灣的綜合電視周刊讀者票選為"最受歡迎的電視記者"。在戲劇方面,劉墉曾主演《紅鼻子》、《武陵人》等多個舞台名劇,並獲得話劇欣賞演出委員會頒發的金鼎獎。在詩歌方面,劉墉在大學時期即獲中國新詩學會頒發的"優秀青年詩人獎"。在演講方面,劉墉曾在中國大陸、台灣、馬來西亞、新加坡、美國等地舉行近百場巡迴演講,並透過義賣有聲書,為慈善團體募得台幣千萬元。他持續不懈地從事公益活動,在台灣義賣畫卡、辦青少年免費諮尚中心,在大陸舉行幫助下崗工人子女徵文比賽、捐助兩百多個大中學生就學,並捐建希望小學而今已達33所。

劉墉年表:

1949生於台北。
1958喪父。
1962家中失火,夷為平地。母子二人於廢墟築一草房以棲身。
1964入台北成功高中,獲全省學生美展教育廳長獎。
1968入師大美術系。
1971獲中國新詩學會頒「優秀青年詩人獎」。
與師大同學畢薇薇結婚。
主演「紅鼻子」(又名快樂的人)舞台劇獲話劇欣賞演出委員會頒「金鼎獎」。
1972獲師大美術系師生展國畫第一名教育部長獎。
「聽蜀僧浚彈琴圖」由國立歷史博物館選送第八屆中日美術交換展。(此後均應邀)
主演「武陵人」舞台劇。
應聘為成功高中美術教師。
育子劉軒。
1973主持中視益智節目「分秒必爭」。
應聘為中視新聞部記者。
出版螢窗小語第一集。
代表出席第二屆世界詩人大會。
應國立歷史博物館邀請參加第二屆當代名家畫展。(此後數屆均應邀)
1974應邀參加第七屆全國美展。(此後數屆均應邀)
獲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獎助出版螢窗小語第二集。(此
後每年或隔年出版一本,至82年共七集)
應國立歷史博物館邀請參加中國名家美國巡迴。
1975應邀參加中國名家日本巡迴展。
舉行首次個展。(此後在國內個展三次。國外至89年共30餘次)
1976製作中視「時事論壇」節目。獲金鍾獎。
「螢窗小語」由國防部選印為國軍官兵優良讀物。獲國防部榮譽紀念獎。
與周澄、林千乘、李義弘、塗燦琳合組西窗雅集畫會。
1977出版詩畫散文集「螢窗隨筆」。
獲綜合電視周刊選為「最受歡迎電視記者」,旋即辭去中視記者工作。
1978赴美。
應聘為維州丹維爾美術館藝術家,並於全美各地展出。
應聘為中視駐美代表。
1979入紐約聖若望大學東亞研究所。
出版譯作「死後的世界」。
1980出版與西冷教授合著之「牡丹芍葯畫譜」。
應聘為聖若望大學專任駐校藝術教授。
1982離台4年後首次返國。
出版「春之煩」。
出版詩畫、散文、小說集「真正的寧靜」。
1983出版「花卉寫生畫法」。(中英文版)
1984出版「山水寫生畫法」。(中英文版)
幽默散文集「小生大蓋」由皇冠雜志社出版。
1985出版「翎毛花卉寫生畫法」。(中英方版)
入哥倫比亞大學博士班。
1986出版「點一盞心燈」散文集。
出版「唐詩句典」。
出版小說散文集「姜花」。
應聘為全美水墨畫協會年展主審。
1987出版「白雲堂畫論畫法」。(中英文版)
1988出版「林玉山畫論畫法」。(中英文版)
1989出版小說散文集「四情」。
出版散文集「超越自已」。
育女劉倚帆。
出版「劉墉畫集」。
1990再赴大陸黃山寫生。移居紐約長島。
應廣電基金邀請返台,為製作「中國文明的精神專輯」進行評估。
應有熊氏藝術中心邀請舉行「黃山歸來」個展。
1991向聖若望大學請假三年。
應財團法人廣播電視發展基金邀請返台,「中國文明的精神專輯」腳本編撰工作。
成立水雲齋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攜子劉軒赴中國大陸考察研究。
1992畫作入藏紐約保華文化中心。三赴大陸考察研究。
「中國文明的精神」編撰工作完成。
1993應邀參加中正紀念堂中正畫廊開幕「當代名家國畫油畫大展」。
攜子劉軒參加「永不遺忘的心情」活動,為台南瑞復益智中心募款。
當選中國美術協會理事。
簡體字版《螢窗小語》一二三集。《點一盞心燈》、《四情》。
《愛就註定了一生的漂泊》由北京友誼出版社出版。赴英法瑞德比寫生。
1994辭聖若望大學教職。
義賣與劉軒合作完成之《從跌倒的地方站起來飛揚》有
聲書,為台南德蘭啟智中心募款。
與劉軒展開「從無聲的愛到有聲的愛」募款活動。
獲台南市長施治明頒「台南市鑰」。
赴挪威寫生。
成立水雲齋青少年免費諮商中心
簡體字版《超越自己》、《創造自己》、《肯定自己》及
《螢窗小語)四、五、六、七集由廣西灕江出版社出版。
1995應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邀請,前往吉隆坡、新
山、雙溪大年為僑社義講。
應邀(兔審查)參加全國美展。
簡體字版《人生的真相》、《冷眼看人生》、《沖破人生的
冰河》由中國工人出版社出版。
應統一企業邀請舉行全省巡迴演講。
將《在生命中追尋的愛》版稅及演講收入72萬元及畫卡24萬張捐贈
伊甸社會福利基金,並舉行為殘障人義賣募款活動。
赴義大利寫生。
義賣有聲書《這個叛逆的年代》(馬來西亞董總出版。
收入作為董總推展僑教之用。)
應馬來西亞南洋商報邀請開辟專欄。
1996當選金石堂「年度風雲人物」。《迎向開闊的人生》獲選
為「年度最具影響力的書」。
義賣有聲書《在生命中追尋的愛》(伊甸社會福利基金
出版。收入作為伊甸照顧殘障人之用。)
授權漢語大詞典出版社出版簡體字版《我不是教你詐》、
《迎向開闊的人生》、《把握我們有限的今生》、《在生命中追尋的愛)。
應上海漢語大辭典出版社邀請,前往上海、杭州、北京等地學校義講。
應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總會邀請,前往巴生、檳城等地作募款義講。
應新加坡世界書展邀請,前往新加坡演講。
將《我不是教你詐②》版稅50萬元及繪畫原作等捐贈伊甸社會福利基金,
並舉行為殘障娃娃家庭社區服務專案募款活動。
擔任花旗銀行「電話送愛心」為殘障小朋友募款活動代言人。
獲內政部頒發「特別志願服務獎章」。
經金石堂統計為十年來台灣最暢銷作家。
1997應中國大陸全國性刊物《中學生月刊》邀請撰寫專欄。
稿費捐贈希望工程。
《殺手正傳》(摘錄)於中國時報連載。
應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邀請,前往沈陽、長春、北京演講及簽名。
並決定將漢大出版諸書之今後全部版稅捐贈希望工程。
為盲人製作《從跌倒的地方站起來飛揚》附點字有聲書,交愛盲文教
基金會贈與有人。
《我不是教你詐①②》由國防部印供官兵閱讀。
為馬來西亞華校董事會在全馬作五場巡迴募款演講。
義賣畫卡為美國「美華防癌協會」募款。
錄制《在靈魂居住的地方》附點字有聲書,交愛盲贈與盲人。

劉墉的著作
文藝理論:
《中國繪畫的符號》(《幼獅文藝》•1972)
《詩朗誦團體的建立與演出》(聯合報1981)
《花卉寫生法(中英文版)》(紐約水雲齋•1983)
《山水寫生法TheThousandMountains(中英文版)》(紐約水雲齋•1984)
《翎毛花卉寫生書(中英文版)》(紐約水雲齋•1985)
《唐詩句典(暨分析)》(紐約水雲齋•1986)
《白雲堂畫論書法InsideTheWhiteCloudstudio(中英文版)》(紐約水雲齋•1987)(太平洋文化基金會獎助)
《林玉山畫論書法TheRealSpiritofNature(中英文版)(紐約水雲齋•1988)(太平洋文化基金會獎助)
《中國繪畫的省思》(專欄系列)(中國時報•1990)
《藝林瑰寶(專欄系列)》(《財富人生雜志》•1990)
《內在的真實與感動》(聯合報•1991)
《中國文明的精神(三十集二十七萬字)》(廣電基金•1992)
《屬於這個大時代的麗水精舍》(太平洋文化基金專刊(1995)

畫冊及錄影:
《歐洲藝術巡禮》(中國電視公司播出•1977)
《芍葯畫譜》(水雲齋•1980)
《ThReaITranquility(英文版錄影帶)》(紐約聖若望大學•1981)
《春之頒(印刷冊頁)》(紐約水雲齋•1982)
《真正的寧靜(印刷冊頁)》(紐約水雲齋•1982)
《(英文版錄影帶)》(紐約海外電視25台播出•1987)
《劉墉畫集(中英文版)》(紐約台北水雲齋•1989)
《劉墉畫卡(全套三十四張))(水雲齋•1993•1994•1995•1996•1997)

有聲書:
《從跌倒的地方站起來飛揚(劉墉•劉軒演講專輯)》(台甫德蘭啟智中心•只供義賣•1994)
《這個叛逆的年代(劉墉演講專輯)》(馬來西亞華僑董事會聯合總會•只供義賣•1995)
《在生命中追尋的愛(劉墉演講專輯)》伊甸社會福利基金•只供義賣•1996)

譯作:
《死後的世界(瑞蒙模第原著)》(水雲齋•1979)
《顫抖的大地(劉軒原著)》(水雲齋•1992)

詩、散文、小說:
《螢窗小語(第一集)》(水雲齋•1973)
《螢窗小語(第二集)》(水雲齋•1974)
《螢窗小語(第三集)》(水雲齋•1975)
《螢窗小語(第四集)》(水雲齋•1976)
《螢窗隨筆(詩畫散文集)》(水雲齋•1977)
《螢窗小語(第五集)》(水雲齋•1978)
《螢窗小語(第六集)》(水雲齋•1979)
《螢窗小語(第七集)》《真正的寧靜(詩畫散文小說集)》(水雲齋•1982)
《小生大蓋(幽默文集)》(皇冠•1984)
《點一盞心燈》《姜花》(水雲齋•1986)
《超越自己》《四情》(水雲齋•1989)
《創造自已》《紐約客談》(水雲齋•1990)
《肯定自己》〈愛就註定了一生的漂泊》(水雲齋•1991)
《人生的真相》《生死愛恨一念間》(水雲齋•1992)
《冷眼看人生》《屬於那個叛逆的年代(改寫•改寫•劉軒原著)》《離合悲歡總是緣》(水雲齋•1993)
《沖破人生的冰河》《作個飛翔的美夢》《把握我們有限的今生》(水雲齋•1994)
《我不是教你詐》《迎向開闊的人生》《在生命中追尋的愛》(水雲齋•1995)
《生生世世未了緣》《抓住心靈的震顫》《我不是教你詐②》(水雲齋•1996)
《尋找一個有苦難的天堂》《殺手正傳》《在靈魂居住的地方》(水雲齋•1997)

劉墉,畫家、作家。一個很認真生活,總希望超越自己的人。曾任美國丹維爾美術館駐館藝術家、紐約聖若望大學駐校藝術家、聖文森學院副教授。出版中英文著作六十餘種,在世界各地舉行個展近三十次。 創作的原則是「為自己說話,也為時代說話」;處世的原則是「不負我心,不負我生」。現主持水雲齋。有一顆很熱的心、一對很冷的眼、一雙很勤的手、兩條很忙的腿和一種很自由的心情。

⑷ 寫關於前童古鎮一個景區介紹

前童古鎮,是一座不凡的江南明清時期的民居原版,是一幅古韻濃重、活色生色的鄉村畫,一段美輪美奐的江南 絲竹調。始建於宋末,盛於時清,至今仍保存有1300多間各式古建民居。走進那裡「家家有雕梁,戶戶有活水」,八卦水系,流水嘩嘩,碧水幽幽,流遍家家戶戶,不似水鄉,勝似水鄉,是欣賞浙東民俗文化的好去處。不但是「浙江省旅遊城鎮」,也是「浙江省的歷史文化保護區」。

到前童,最好先去登鹿山頂。那兒可以俯瞰前童全貌。鹿山不高,因形似卧鹿而得名,當地則視為吉祥神山,世世代代嚴加守護。

與鹿山遙遙相對的塔山,雖然至今古塔無存,但兩峰相峙,澤被前童,另有含意。民風醇厚的前童人給她們起了兩個文縐縐的雅名:鹿阜斜輝和塔峰曉日。古鎮,也就在這兩座並不高大的山麓之間洋洋灑灑地鋪展開來。

前童古鎮

從鹿山頂隔溪南望,正前方便是石鏡山。那兒因山中有一巨石,光滑如切,每逢雨天,水漫石面,光亮如鏡,故名。山的腳下駐著一個小山村,村的東頭,依然保存著掛有「正學遺風」匾額的「石鏡精舍」,為明初的童伯禮所建,已有悠悠600餘年。為開啟文明,童伯禮拿出多年收藏的六經群書數千卷,聘請了當時為朝野推重的方孝孺前來講學,課教子弟。方孝孺曾二度在精舍講學,歷時四年之多,與童伯禮共同奠定了儒鄉基礎。前童,僅明清兩代榮贗秀才以上功名者202人,現代和當代又有教授、博士、留學生等400多人。

鹿山的北方,有座山巒層疊,神秘峻秀的梁皇山。那兒山色宜人,流水不絕,瀑潭棋布,古跡眾多,梁皇寺、梁皇簪等佛教勝跡,在上海、台灣等地影響頗大,香客絡繹。那兒不僅有「仙人塔」、「隱字石」、「方竹和紫竹同栽一山」、「小村36姓」四絕,還是《徐霞客游記》的第一宿營地。自古以來,都戴著浙東名山的桂冠,無論哪個版本的古地圖,有寧海必有梁皇。

走進前童的卵石小徑,路邊是幽碧的流水,身旁是青磚墨瓦,鏤棹雕欞,腳下是嵌圖道地(天井),如若在謠雨霏霏的春日,更顯出其曾經滄海的古樸與肅殺,也更能體味出古鎮的纖麗和清幽!此刻,你一定很想成為峨冠博帶的士人,抑或是裙衩飄揚的浣女,或者更想成為隱田園的隱士…

⑸ 台灣版布袋和尚,彌勒佛為什麼下凡

這個是布袋和尚,法號契此,為阿逸多(彌勒)菩薩化身。示現於五代梁朝。背著的袋子既象徵福德又象徵煩惱。把袋子拿起就是煩惱,放下就是福德。所以他在世時經常警示人說:「還沒放下嗎?沒放下只好背著走了」。但是他布施眾生時卻又總是拿不完袋裡的東西,總是有很多,老也拿不光。人深以為奇,但都不解其深意與禪機。只有蔣介石的祖上蔣宗霸慧眼識珠,見其出語睿智,行動不凡,遂拜之為師。侍奉追隨.據《蔣氏宗譜》記載:「布袋和尚教念摩訶般若波羅密多為日課,世因呼宗霸為摩訶居士。」溪口蔣氏後裔則稱他為「摩訶太公」。布袋和尚圓寂後,還做了一首《頌布袋和尚》詩,詩雲:「兜率宮中阿逸多(阿逸多是彌勒名,兜率宮是他天上的出生地——引者注),不離天界降婆婆;相逢為我安心訣,萬劫千生一剎那。」蔣宗霸曾跟隨布袋和尚雲游三年,晚年在鄞縣東鄉天童小盤山築庵靜修,死後就埋葬該地。 布袋和尚在圓寂前對蔣宗霸說:「我以布袋贈你,使你的子孫代代為衣冠世家。」然後誦偈曰:「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警世人,世人不相識。」遂坐化圓寂。世人才知是彌勒菩薩化現,後在廟里供奉的彌勒菩薩原形即是布袋和尚。布袋和尚圓寂以後,蔣宗霸對他十分懷念,蔣宗霸專門為他造了一個「精舍」,取名「奉師塔』,作為紀念和奉祀,供奉布袋和尚塑像,朝夕禮拜。這座「奉師塔」直到清代光緒年間依然存在。布袋和尚即是漢傳佛教寺院里大肚彌勒菩薩像的原形,是彌勒菩薩的化身.蔣介石蔣經國父子的遠祖蔣宗霸(摩訶居士)因為侍奉彌勒菩薩的功德.子孫世代相傳,連綿不絕.蔣介石為蔣宗霸28代孫,對這位遠祖十分崇敬,發跡後曾三臨其墓地,頂禮膜拜。1949年4月,蔣介石離開家鄉前,自知回鄉無期,特地偕張群、俞濟時、蔣經國同到小盤山祭掃。他在祖宗墓前站立默禱、行禮如儀以後,來到摩訶墓旁的彌陀寺,當時的住持果證出寺門迎接,入方丈殿就座奉茶。蔣介石命隨從送上兩千斤谷錢(因當時物價跳動,人們常以谷錢折算錢鈔)、十丈白布,拜託果證看管祖墳,按時供祭。
為了經常紀念這位摩訶太公,蔣介石還於1930年在離祖宅豐鎬房不遠的養松園,建造了一座摩訶殿,內供蔣宗霸塑像,早晚由蔣氏女眷燃燭供香。他的發妻毛福梅篤信佛教,生前常在此拜祖念經,死後葬於大殿前側,現在已成為溪口的一個旅遊景點。

⑹ 什麼是五項修行

關於對出家人的稱謂:我注意到所有報導證嚴法師的文章都以「他」字冠稱。佛門只有「弟子」、「師父」、「師兄師弟」的稱呼,而沒有「女弟子」、「師姑」、「師姐師妹」一說。從現象上看去所有的尼姑都歸於男性稱謂,似乎失去了「女權」,有「大男子主義」之嫌。天主教還保留了修女的性別地位,佛教怎麼就以一個「他」字概之呢?我的慧根有限,悟性浮淺,暗自揣摩從佛學的「四大皆空」(尤其是「色空」)觀念出發,「他」字也只是一種代稱,這一代稱對僧人和尼姑都是平等的,並無把女性歸屬於男性之意。即使對於和尚來說,「他」也不是像俗家一樣用來標明其性別的。既然是「四大皆空」,出家人不管原來的俗身是男是女,入了佛門便都是無性別的了。依我個人理解,這應該是出家人與俗家人的最大區別。

我和證嚴法師同席用齋

我因職業之便出席過各種宴會,走到哪裡都有朋友招待。然而,令我終生難忘的卻是幾頓素齋——和證嚴法師同席用的齋飯。自從有幸食過佛門雅餐之後,我的整個人生態度都改變了。

起初,我並沒有意識到證嚴法師允許我這個俗人同桌用齋是一種特殊禮遇,還以為因我是來自內地北方的遠客,主人宴請是很自然的事。後來我在訪問台灣其它地方時,人們聽說我曾和證嚴法師同桌進齋,一無例外地露出驚羨的神色。

台灣作家說:「你受到了很特殊的貴賓待遇,一般人沒有這樣的機會!」

佛教徒說:「你的福緣好深呀!向慈濟會捐贈幾百萬的老闆,都沒有你這種福氣呀!」

聽了這些話,一股受寵若驚的暖流在我心頭倏然湧起,可惜已經遲了,和證嚴法師告別的時候我只是禮節性的叨擾道謝,沒有來得及向他表達這深一層的感激。

陳若曦大姐陪我由台北飛到花蓮的當天晚上,我們出席了「慈濟醫院行政人員聯誼會」,會前在醫院禮堂吃的自助餐。散會以後趕往靜思精舍住宿時已是深夜了。第二天的早餐,是我和證嚴法師同桌共用的第一頓齋飯。

清晨,下了整夜的雨仍然未停,靜思精舍的屋宇、迴廊、花樹、草坪,讓天雨洗刷得一塵不染分外清亮。師父和殷師父喚我們去吃早餐,我們隨著他倆來到飯廳外面的迴廊上。許多披灰色海青的尼師和許多穿蘭色制服旗袍的志工委員陸續進入飯廳,或低聲問早或保持靜默,入席落座的人們也不急於動箸,大家都在等待著一個人。

我們站在餐廳門外聽候主人的安排,功夫不大,只見一行人簇擁著證嚴法師來了。他在微風細雨中款款而至,銀灰色的海青下擺長到能遮住腳踝,踏過一段雨路卻仍然未沾一星兒泥水,真有一種仙風道骨的飄逸。

「阿彌陀佛!」證嚴法師來到我們跟前口念佛號雙手合十含笑問候,雖然昨天晚上剛見過面,今晨仍舊禮貌有加,一點也不擺宗教領袖的架子。證嚴法師一舒廣袖請我們隨他入座,同桌的還有慈師父等隨侍法師多年的資深尼師。飯廳里有十幾張圓桌,先來的尼師和志工委員們一見法師進來,一齊起立合掌念佛號,法師還禮並請大家落座。大家在動箸之前全都斂目合掌默默祈禱,我也學著他們的樣子雙手合十垂首閉目,但不知此時應該祈禱什麼。我想起外國電影里的天主教徒基督教徒用餐都要在胸前畫十字並誦頌一聲:「阿門!」那種儀式是在感謝上帝賜予他們食物。由此,我便猜忖佛教徒的飯前祈禱也會是對佛陀感恩的意思。於是我也在心中默念著:感謝命運給我訪問台灣來到花蓮的機會。�

當我闔上眼瞼感受到自己的手心貼手心的溫熱時,一個早已逝去的遙遠的形象忽然飛近了,那是我的外祖母端著飯碗舉過頭頂在感謝上蒼……我在六歲以前隨外祖父母在山東臨清居住,家裡每當改善膳食的時後,外祖母都不讓我動筷,她老人家必先把飯碗高舉頭頂「拜四方」,口中念念有詞,恭請東南西北四方佛先用餐,表達她的一份虔誠。其實,那時家裡最好的膳食不過是面條或餃子,但只要吃上了白面,姥姥就千恩萬謝上供蒼天……回想起童年的情景,再看眼前滿桌飯菜,雖是素齋也覺得分外誘人,舉箸品嘗清香可口,頓時食慾大振。

這頓飯雖是早餐,卻像正餐一般豐富,可能因為這里一天只吃兩餐的緣故。每一桌的飯菜相同,素齋的花色品種不少,青菜、豆製品、蘑菇、竹筍,很多都是師父們自己在菜畦里種的,現吃現摘分外水靈新鮮。我注意到所有的尼師的面龐都顯得光潔細嫩,皮膚上沒有粉刺癤腫之類。他們的目光都是一派柔和平靜,猶如小鹿羔羊,看來這是久食山野蔬果的好處。

以後的幾天里,在慈濟醫院,在台北慈濟分會,我又有幸兩次和證嚴法師共進午餐。和證嚴法師同席用齋使我嘗到了從未品味過的全新的人生滋味。不知為何,每當我坐在法師身邊吃著那些清淡素菜的時候,心中都湧出了一種久違了的心態——感到快樂、滿足,覺得自己很幸運,對生活充滿感激。我在成年以後步入社會置身名利場煩惱纏身,很久沒有體驗過這種孩童般的滿足與快樂了。八十年代我在中國文壇可以說名氣不小,但即使是到北京去領全國優秀小說獎,也因看到別的作家比自己更紅而覺得壓抑。名利並沒有給我多少歡樂,反而招人嫉妒引來一連串的是非。坐在證嚴法師身旁,我感到自己真是幸運,命運女神在推我攀上事業的顛峰領略了俗世繁華之後,又趁我還不太老的時候就給了我頓悟人生反思人生復歸平和尋求超脫的挈機。從這個意義上說,我真想歡呼一聲:感謝生活!感謝命運適時地賜予我那麼多好機會!感謝證嚴法師賜予我的人生啟示!

龍口含珠鳳頭飲水

宗教生活講究儀規,世界上各種宗教都有自己的儀式和規矩。古代交通不發達,更沒有電子通訊設備,相隔幾大洋的各大洲產生的各自的宗教,為什麼都在這一點上不謀而合呢?我想,這是因為把某種外在行為規范化習慣化可以影響人的精神信仰;或者說讓人的內心追求通過儀規形式表現出來。當這種儀規成為信眾自覺自願的統一行為時,宗教就能夠成為有巨大力量的社會團體。

我觀看過不少宗教儀式,有的讓人覺得神秘,有的讓人覺得繁冗,甚至有的讓人覺得恐怖愚昧。台灣花蓮佛教慈濟會也很講究儀規,但這些儀規都給人一種典雅自然的感覺,甚至能夠給人以美的享受。從表面看上去,靜思精舍顯露不出森嚴的戒規,處處洋溢著一種圓融祥和的氣氛,尼師們的舉止溫文有禮,說話輕柔親切,見了人永遠送上誠懇的微笑。尤其是隨侍在證嚴法師身邊的尼師們,一個個全都是知書達理,舉止大方,善解人意,勤快敏捷,在世俗社會極難見到這樣一群不施脂粉聰穎靈秀的女子。尤其令人驚嘆的是,他們那種氣質上的高貴優雅決不是森嚴的戒規能夠塑造出來的,戒規再嚴厲也只能塑造出苦修者,而造就不出秀外慧中的智者。

那麼,他們這種教養是從何而來的呢?

經過幾天的觀察,我發現這一切都來自證嚴法師的榜樣作用。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證嚴法師在弟子們和隨眾心目中的威望,不僅表現在大家篤信他的宗教主張,也表現在大家都願意學習他的做人品格,他的言談舉止,他的氣質風度乃至一切生活細節。一位宗教領袖不單以信仰、教規統領信徒,更能以個人魅力征服信徒,使得來自不同家庭有著不同經歷受過不同程度教育的弟子都自覺自願地仿效他,亦步亦趨,如影隨形,這真是一個我從未見過的奇跡。

在靜思精舍居住的幾天里,我總有一種自慚形穢的感覺,而過去出入社交場合時自我感覺挺好的,現在卻嘀咕自己身上哪兒都不對勁兒。和師父們相比,自己說話聲音太高,坐姿彎腰駝背,走路腳步聲太重,總之處處顯得自己太鬆懈,散漫,甚至很粗俗。其實,我是很注意教養的人,在家裡時總是教訓子女:吃飯不許巴嗒嘴,喝湯不許出聲音,走路不許讓鞋底擦地面發出拖拖沓沓的聲音……。不知為何,來到靜思精舍竟發現自己坐沒坐相,站沒站相。

有一次在吃飯的時候,我把自己的這種感覺低聲告訴陳若曦,陳大姐笑道:「咱們無法和他們比,他們可不是一年兩年的修行功夫了。你注意他坐的姿勢了沒有?咱們往哪裡一坐就歪歪斜斜靠在那裡一堆乎,他們只坐椅子的前五分之二,這樣坐,腰背脖子都要挺直了,顯得很端莊。你發現他們端碗用筷的姿勢沒有?都是跟證嚴法師學的,叫做『龍口含珠,鳳頭飲水』。」

我忙問:「什麼叫『龍口含珠,鳳頭飲水』?」陳大姐端碗拿筷作著示範:「雙肩擺正挺直,左手端碗時拇指輕輕按住碗邊,四指展平拖著碗底,拇指和食指之間形成一個『龍口』,圓圓的白瓷碗像一個大珍珠,盛在碗里的米飯粒粒皆辛苦,粒粒貴如珍珠呢!這便是「龍口含珠」了,出家人托缽化緣都是這個姿勢。『鳳頭』指的是筷子頭,用筷子夾菜的動作應該像鳳頭飲水一般妙曼優雅。要輕巧含蓄,一點就起,多點幾次沒有關系,不能叉開筷子一次夾很多菜,更不能在菜碟里挑來撿去反復翻攪。端碗猶如龍口含珠,用筷猶如鳳頭點水,你想這該有多麼優雅!」

我偷眼瞧了瞧證嚴法師的用餐姿態,果然是龍口含珠,鳳頭飲水,優雅無比,真真看他吃飯也是一種享受。我仿效他的樣子做了,一下子就覺得自己很「淑女」了。

證嚴法師並不把衣食住行看作是生活細節,而是看作「人生美的文化」。他要求弟子們「你們要學習如何將道理落實到生活,以及如何將人生美態雕造在自己身上。」「人生最美的是親切、誠懇、和藹的笑容;說話輕柔,舉止穩當,文質彬彬,這是動態之美,也是人生美的文化。」

「龍口含珠,鳳頭飲水」是證嚴法師設計的「食儀」。做到這項要求,日常進餐也變成了修身養性,自有龍鳳來朝的尊貴庄嚴相。

進餐本是為了充肌,世俗多少饕餮之徒不僅暴殄天物,也露出粗鄙吃相。然而一位有精神追求的人竟然能夠從中開發出美感來,這又是我未曾料想的了。證嚴法師注重食儀,比世俗的「教養」更多了一層修行的意義。幾十年來他都堅持做到「食前三口白飯」:「能時時發好願就能修得大福,吃飯也是一樣。食前要先吃三口白飯,第一口應發願——願斷一切惡;第二口——願修一切善;第三口——誓渡一切眾生。」

將道理落實到生活,將人生美態雕塑在自己身上,將修行求佛滲透在日常習慣中,多麼睿智精深而又淺顯易行的佛學法門啊!

由此,我回想起初讀《靜思語》時,書中記錄了證嚴法師這樣一段話:什麼是「德」呢?「德是下功夫,是有志於道;德在心裡而行諸於外的就稱為「德相」,譬如走路,行儀……都可表現出一個人的「德相」來。德也因此是自我的教育,是內心的梳理,表現在外的行為的規矩。」

證嚴法師還經常用形象而詩意的語言,教導弟子們該如何「德在心裡而行諸於外」。關於出家人的「行、住、坐、卧」,他比喻為「行如風,住如松,坐如鍾,卧如弓」,並一一作了解釋:「行,是走路。要步履平穩,舉止端莊。所謂『行步如風』,就是走路要風吹雲動般的輕飄而穩重。住,是站姿。站時要挺胸直腰,不要東依西靠,也就是「住如松」的形態。坐的規矩是要「正坐如鍾」,坐的像巨鍾般的穩重。卧,是睡眠的姿勢。卧要如弓,也就是『吉祥卧』。」

當初我讀到這些段落時,以為是一般性的說教未及多加思考,待到親臨花蓮凈土看見證嚴法師本人的威儀,及這么多尼師的舉止修養,才由內心發出陣陣贊美和驚嘆!如果不是親眼所見,真難以相信證嚴法師及其弟子們竟然能夠把宗教的約束與詩意的優美絕妙地集於一體!

成語「林下風氣」,古時形容女子體態飄逸,冰清玉潔,氣質高雅的用語。「林下風氣」多指女子中的世外高士,現代商品社會中俗艷女子比比皆是,「林下風氣」近乎絕跡了。所以,這個成語也幾乎派不上用場了。那天在花蓮靜思精舍,晨雨清風之中,證嚴法師一席灰袍穩步而來,穿過了菩提樹林,寬袍廣袖隨風飄動,海青下擺長到能遮住腳踝,踏過一段雨路竟未沾一星兒泥水,雨中菩提在他身後閃著晶瑩的銀光……我望著,望著,搜盡枯腸尋找一句貼切的話來表達內心的贊嘆,忽地想起了這句久違了的成語。

林下風氣,多麼富於動感的優雅比喻啊!在古典名著及武俠小說中如此形容的女子只能供人想像,而在現實生活中,誰能真正具備它所蓄含的仙風道骨山野韻致呢?在我的心目中,只有證嚴法師一人了。

佛陀的眼睛為什麼往下垂?

追求幸福是人類的共性,但人們對於「福」的認識和態度,卻有著高下之分天淵之別。

現代商品社會以鼓動人們的消費需求來推動經濟的發展,商家挖空心思用各種手段招徠顧客,誘發人們的購物慾望,藉以刺激市場的繁榮。如果人們的消費觀念基於正當的物質要求與精神要求,這本來無可厚非;然而過分地刺激消費,就會縱容奢糜之風,造成巨大的浪費。

此種奢靡享樂如果是不惜耗損地球資源,破壞生態環境,那就是禍及人類貽害子孫的更大的罪過了。愚人只知道祈福和享福,智者才懂得惜福和造福。惜福,自古以來始終是佛教的一個重要思想。

我在靜思精舍上了三堂生動的「惜福課」,那是我與證嚴法師三次同桌用齋的寶貴收益。最近,中央電視台播映的連續電視劇《雍正王朝》中有這樣一個細節:四皇子(即後來的雍正皇帝)在用餐時不僅吃素,還在吃光飯菜之後用白開水涮凈碗碟里的汁,全部喝下不浪費一滴油水。青年觀眾會以為這樣描寫一位皇帝未免有些誇張,殊不知虔誠的佛教徒都是這樣做的。劇中多次說他篤信佛教,再沒有比這一筆更有說服力的了。

看到此處,我一下子又回憶起來了當初和證嚴法師共進齋飯時的同一細節:餐桌上放著一把潔凈的茶壺,卻沒有備茶杯,用餐時大家也沒有動那壺。我正在猜測茶壺的用途,只見第一個吃完的慈師父拿過壺來倒出一些白開水,用水把碟涮凈倒入碗中,再把碗里的水晃了晃將油水涮凈後一飲而盡。

證嚴法師和他所有的弟子都是這樣做的。

這種珍惜食物,杜絕浪費的動作像一個定格鏡頭,永遠銘刻在我心中。從那以後,我自己和家人極少浪費盤中餐,到飯館有應酬也把剩下的飯菜帶回家去。事情雖小,但問題不止於飯菜,而是我們如何看待自己已經享受到的幸福。

我們離開花蓮後,輾轉台中到東海大學作文學講演。回到台北以後,聽說證嚴法師來到台北對隨眾作開示,我為有緣份再見到他心裡非常高興。我們一行趕到了佛教慈濟會台北分會,有幸又一次聆聽了證嚴法師的講演。證嚴法師娓娓動聽的話語,至今猶在耳畔。

「佛陀的眼睛總是往下垂的,大家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他柔聲問到,然後作出解答:

「佛陀垂目,是慈眼視眾生,體察世間悲苦。另一層意思是:佛陀的眼睛總是往下垂,不會往上看,物質環境往下比,修養人格往上比,上下有分寸,才是人生啊!」聽了這一席話,我才懂得了佛門弟子見了人垂首斂目的原因了,原來他們這也是隨時隨地的修行啊!由此,我又記起了證嚴法師多次強調「佛陀要我們懂得惜福」的教誨。在《靜思語》中,他以深入淺出的語言闡述「享福,惜福,造福」的關系,勸告世人不可放縱貪欲,過分追求物質享受:

「自造福田,自得福緣。」

「吃苦了苦,苦盡甘來;享福了福,福盡悲來。」

「世間物質原只是一種潮流,太平年代金銀玉石是寶,而戰亂時期米糧布衣是寶。世間所謂『有價』的東西,完全是在於人心裡的潮流及虛榮心的作祟。」

「道心即是理性。慾念如果擴張下去,就會埋沒理性;而理性如果能發揚起來,就可以制止欲心。」

「去貪就簡,可使心靈得到無比的寧靜與解脫。」

我想,不應該把這些充滿人生智慧的箴言警句看作是佈道勸善。無節制的放縱物慾並未給現代人帶來幸福,反而帶來了孤獨、空虛、煩惱、冷漠等「現代人綜合症」。無論是從保護地球環境的需要,還是改善人的精神生活,返樸歸真,去貪就簡,古老的佛學思想都是醫治人們心理疾患的一劑良葯。

佛門「紅包」

曾幾何時,「紅包」一詞走紅中華大地,以至於印製紅包小紙袋的作坊生意興隆。饋贈「紅包」源於人們為慶典佳節「隨喜添喜同喜皆大歡喜」的風俗。出席親朋婚禮或壽誕宴會以表祝賀,過年時老闆給員工的獎賞酬勞,長輩給孩子的壓歲錢,都是用來表達人們的喜悅之情的,小小紅包起到了增進友情溫暖親情的作用。可是,近年來「紅包」卻變了色走了味兒,淪為貪污受賄的代名詞。下級向上級送紅包,病人家屬被迫向醫生送紅包,打官司得向法官送紅包,想讓孩子進重點學校得向校長送紅包等等,人們對「紅包之風」又恨又怕,為了生存又不得不隨波逐流,反過來又哄抬了「紅包」的含金量。平民百姓已經談紅包色變,不堪紅包重負了。

在我到花蓮采訪之前,從未想到佛門也送紅包。從未聽過佛門紅包的故事……

每年春節前,慈濟功德會都要舉辦一次聯歡團圓齋宴。在這個聯歡會上,同時舉行對新任委員、榮譽董事等的受證典禮。證嚴法師患有先天性心臟病,仍然堅持親自主持這個長達幾小時的典禮。新春典禮的時間為什麼這么長呢?因為每年前來出席團圓齋宴的會友都數以千計,大禮堂里擠滿了人,一一排隊上台,證嚴法師為每個人胸前佩帶一個心蓮飾物,並贈送給每個人兩個紅包。單是這個儀式就得站立兩三個鍾頭,何況證嚴法師見到每一位上台的人都要給予祝福和親切勉勵。以他病弱的身體長時間站立實在吃力,但他仍然堅持「讓大家都能靠近我,接受我的感謝與祝福!」

證嚴法師為每一個人佩帶心蓮胸飾時,都要語重心長地說:「贈心蓮是希望大家學習蓮花出污泥而不染的精神啊!」

他贈予大家的紅包裡面又裝的是什麼呢?

兩個紅包,一個叫做「福慧包」,一個叫做「吉祥如意包」。

福慧包里裝了六個硬幣,每個硬幣面值5元台幣,共值30元(摺合人民幣約10元)。如果以每年向一千人贈送紅包計,共需3萬元台幣。這筆錢並不是慈濟基金會的經費,而是證嚴法師出版著作所得的版稅收入。福慧包里為什麼裝入六枚硬幣呢?證嚴法師向每一個人叮囑:「六個硬幣代表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波羅密」。

「波羅密」是梵文音譯,意譯為「度」、「到彼岸」、「度彼岸」,是一個佛教名詞。佛經《大智度論》卷十二說:「以生死為此岸,涅盤為彼岸」。涅盤也是梵文的音譯,是佛教全部修習所要達到的最高理想,一般指息滅「生死」輪回而後獲得的一種精神境界。大乘佛教把涅盤當作成佛之標志,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項修持內容作為到達涅盤彼岸的方法和途徑。

六度波羅密中,布施排行第一。布施指的是施與他人財物、體力、智慧等,通過為他人造福成智而積累功德的一種修行辦法。大乘佛教所列布施對象,不僅對人類大慈大悲救苦濟貧,還遍及所有的動物,尊重一切生命。從這一點看,證嚴法師率領弟子們和隨眾致力開展慈善事業,不分國家不分民族不分政治制度在全球范圍內賑災濟貧,是完全符合佛教教義的。

「福慧包」蘊含的其它五項修行辦法,都是佛門弟子日常的功課。因本文不是研究佛教的專論,此處就不一一介紹了。

另一個紅包「吉祥如意包」,裡面裝的是蓮子、花生、紅豆、薏仁、杏仁。

「吉祥如意包」內為什麼裝入這五種果仁兒呢?證嚴法師解釋道:「五種果仁代表五穀,也叫五福、五寶。杏仁代表幸福;花生是落地生根,種下善因,結實累累;紅豆表示一心一志;薏仁是仁心仁德;蓮子嘛,代表著慈濟人心連心……」。

多麼富於詩意和象徵意味的語言啊!這些禮物來自大自然,充滿了山川田野的靈性,體現了天人合一的和諧精神,令人為之贊嘆,為之神往。

我寫到這一章的時候,恰逢1999春節將臨。向讀者朋友轉達證嚴法師歲末送紅包的祝福與期望,心中又多了一層驚喜和領悟。祈盼人們的生活中少一些腐敗變質散發銅臭的「紅包」,多一些五穀豐登、五福生根、五寶長長久久,多一些仁心仁德,一心一志深化改革開放發展經濟,多一些海峽兩岸同胞心連心、人際關繫心連心吧!

福慧包,吉祥如意包,多麼純凈聖潔寓意深刻暖人肺腑的佛門紅包啊!

跟隨證嚴法師拜祭遺體冷藏室

我在花蓮凈土所見所聞,幾乎每一件事都是出乎意外超乎想像。然而,最令人不可思議的事情,莫過於佛教徒對遺體捐贈的接受程度了。在慈濟醫學院一間講堂里,證嚴法師為聽眾做了一堂關於遺體捐贈的專題演講,弟子們和信眾把這稱為「上人開示」。古老佛學與現代醫學解剖學,宗教信仰與遺體捐贈之間魔法般的結合,如果不是親臨其境,說下大天來我也不會相信世上竟有這等奇人奇事。我坐在最後一排聽講,盡力做著記錄,在這里說明「盡力」二字,是因為法師在用閩南話演講。法師心很細,盡管在聽眾中只有我和上海女作家竹林聽不懂閩南方言,法師為了能叫我倆聽懂,講到關鍵之處總要用國語(普通話)重復幾句,我這才能斷斷續續地做些記錄。幸好身邊有一位熱心的靜原師姐(師兄、師姐是慈濟人之間的尊稱)不時地把法師的閩南話翻譯成國語給我聽,使我能基本上理解上人開示的要領。我的精神高度集中豎著耳朵聆聽,伸長脖子緊張得脊背都酸疼了,還是生怕漏掉法師的每一句話。這座現代化醫科大學講堂與正宗的佛教活動所組成的渾然一體的氛圍,尤其是法師所講解的佛教理論涉及生與死的闡釋,對於我這個自幼在大陸只接受過一種教育的人來說,實在是太陌生太新鮮太神秘了!

眾所周知,佛教徒是很重視喪葬後事的。出家人之死稱為圓寂,僧尼圓寂大多火化,也有保存肉身在密封的塔中的,塔林是古寺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從來沒聽說過佛教徒自願表示待自己去世以後把遺體捐贈給醫學院供人解剖的。然而,證嚴法師卻在宣講捐贈遺體的意義!她的信徒卻都心甘情願地做到了!有人遞給我一份資料,看了令人目瞪口呆:由於遺體昂貴匱乏,台北醫學院的解剖課只能做到每26個學生用一具遺體;美國最先進的醫學院也只能做到每6個學生用一具遺體;然而,位於小城花蓮市郊的慈濟醫學院,卻能夠做到每4個學生用一具遺體。這都是因為有了證嚴法師的號召,都是因為有了佛教徒的最後奉獻!證嚴法師演講時使用了一個我從來未知曉的名詞——他管「遺體」叫做「大體」。初次聽到「大體」這一尊稱,我心頭猛然一震,是啊!我們常常把那些人格高尚對社會貢獻卓著的人歌頌為「大寫的人」,那麼,對那些不僅在生前從善如流死後也願做最後奉獻的高尚之人的遺體,當然應該尊稱為大體了!

證嚴法師作完演講之後,款款走下講台,一揮廣袖,邀請我們隨他去參觀遺體冷藏室。他領著我們來到一間大廳,率先走了進去。我在門口朝裡面一望,立刻頭皮發乍脊背發涼——大廳里冷氣颼颼,一字排開好幾列不銹鋼冷凍櫃,每個櫃子里都躺著一具大體。我屏神斂氣跟著證嚴法師在兩排冰櫃中間走過,人們都不說話,腳步輕輕生怕驚醒裡面的亡靈的永恆之夢。遠遠近近的長棺形冰櫃,明明暗暗中閃著寒光,一塵不染,清冷寂靜,肅穆聖潔。我怯怯地伸手摸了摸櫃面,冰涼的感覺由手指瞬間傳到胳臂,猶如飄來小雨澆灑。緊接著頸項一陣發麻,奇怪的是這種又涼又麻的顫栗穿過脊樑鑽入肺腑時,卻忽地變得滾燙灼熱了。我心中一遍又一遍默念著證嚴法師使用的尊稱:大體……大體……高尚的大體啊……令人尊敬欽佩感動感激的大體們啊……大寫的大體們啊……時至今日,當我提筆描繪當初的情狀時,仍然生出那種難以名狀的手臂發涼脊背發麻而心窩灼熱的奇特感覺。

我鄭重地把草稿上這一小節的標題《跟隨證嚴法師參觀遺體冷藏室》的「參觀」二字改作「拜祭」。海峽那一邊從未謀面的善士們之英靈和你們奉獻出來的大體啊,請接受我遙遠而虔誠的拜祭。

人生沒有所有權,只有使用權

我不知道世界上其他的宗教領袖有沒有足夠的威望,發動信徒們在「遺體捐贈志願表」上簽下自己的名字,證嚴法師為發展醫學事業完成了這樁大善大德之事,創造了一項奇跡。尤其是在中國人中間迅速推廣這一活動,若不是親眼所見,我真是難以置信。中國人一向注重「身後大事「不僅漢族人心選擇墓地和棺木,各民族皆如此。西南地區一些少數民族為了保存先輩遺體,甚至在高山懸崖上懸棺而葬。近半個世紀以來,中國人口爆炸,政府苦於人口過多和可耕地太少,無法承受「死人與活人爭土地」之重負,不得不採取強制手段推行火葬(中國憲法規定土地歸國有)。即使如此,老百姓仍然想方設法把親人的骨灰埋葬,豎立一塊哪怕是小小的墓碑,也要完成「入土為安」的古老信念。多年來,官方一直致力於簡化喪葬風俗的宣傳,提倡「厚養薄葬」。各種傳媒不斷地表彰子女在老人活著的時候贍養盡孝,抨擊「薄養厚葬」之陋俗。但是,上述種種努力仍然難以從根本上改變中國人的厚葬之風。

形成這些習俗的根源在於中華民族有一種固有的觀念:視自己的軀體為神聖。古代人們信奉「發膚乃父母所賜不可擅動」,現代人懼怕開刀手術,哪怕做一個小手術也擔心會「傷元氣」;古代帝王貴族在去世之前就安排好如何使自己死後遺體不腐爛的措施,平民百姓也都以「死後保住全屍」為最後的願望。基於這些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若要在中國大陸動員人們獻血或捐贈骨髓,至今仍然很困難,更甭提讓人們自願留下遺囑死後捐贈遺體或器官了。那麼,證嚴法師究竟用什麼方法引導慈濟人發此大願呢?原先我以為,一位佛教法師只能從輪回轉世、因果報應的角度誘使信徒為了修來世幸福而表示願意捐出遺體。聽了證嚴法師的演講,我才知道他雖為宗教領袖,卻從不裝神弄鬼以妄言巫術蒙騙迷信的教徒。他闡釋的道理當然出自佛教信仰,但字字句句卻都是立足於現世立足於社會立足於為民眾造福。

證嚴法師站在醫學院課堂講台上,通

⑺ 清末詩人丘逢甲的《春愁》寫於那一年

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①。四百萬人②同一哭,去年今日③割台灣。 這是近代愛國詩人丘逢甲用血和淚寫成的一首絕句,只28個字。這位詩人的一生,以台灣回歸為志,渴望祖國「山河終一統」。這首詩:①潸(shān)然———流淚的樣子。②四百萬人———當時台灣人口數,原詩註:「四百萬人,台灣人口合閩、粵籍,約四百萬人也。」③去年今日———1895年4月17日(光緒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在日本馬關,李鴻章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外相陸奧宗光簽訂《馬關條約》,割讓台灣與日本。 第二年(1896年)詩人在大陸祖居故鄉,愁懷難遣,痛定思痛,憤恨祖國遭受侵略宰割和清廷腐敗賣國投降:台灣割讓,萬民不服;山河破碎,風雨飄搖。眼看又是春滿大地,無限仇恨湧上心頭:這個血日又來臨了,天崩地裂,血海深仇———往事驚心,歷歷在目,正在一年前這個時候,演出這幕喪權辱國的歷史悲劇,怎麼不叫廣大的台灣同胞同聲一哭呢!詩人血淚交加寫出這篇《春愁》,這種深沉濃烈的鄉思愁情,這種血濃於水的骨肉親情,震撼了中華兒女的心靈!其中一個「割」字,是畫龍點睛之處,寫出了刻骨銘心之痛,此恨綿綿,但台灣是永遠不會與祖國分離的!所以,這無邊的春愁,是來源於對我們祖國的熱愛。 丘逢甲(1864———1912年),字仙根,別號倉海。同治三年(甲子)十一月二十八日(1864年12月26日)生於台灣苗栗縣銅羅灣。他隨父讀書,文思敏捷,六歲能詩,七歲能文,十四歲府試,考全台第一名。二十六歲中進士,被欽點為工部主事。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失敗,次年訂立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割讓了台灣省。他怒不可遏,刺血上書力爭,隨後乃組織和參加了台灣軍民反對割讓的抗日戰斗,自率義軍在新竹血戰了二十多個晝夜,以兵盡援絕而敗北,回到祖國大陸祖居———廣東蕉嶺縣文福鄉淡定村。他時時以復台為念,吟詩,興辦教育,並投入民主革命。1912年2月25日病逝於家鄉,享年四十九歲。他一生為保衛祖國領土、培養人才,及為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都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和貢獻,而以詩歌的成就為最大。他生平寫的詩,世傳有萬首之多,創造了許多氣勢豪邁、意境宏大、情緒激昂和瑰瑋奇麗的不朽詩篇。其中有兩千多首為內渡後寫的,其後人集名曰《嶺雲海日樓詩抄》。他是我國19世紀末期的一位才華橫溢、熱愛祖國的詩人、志士和教育家,台灣省近代最著名的詩人。「九曲愁腸縈故國,一腔熱血注台灣。」(楊奎章《紀念丘逢甲》)「延平去後丘倉海,昆侖一脈到台灣。」(楊應彬《丘逢甲》) 丘逢甲懷念台灣鄉親,誓死要為台灣光復、祖國統一而奮斗,表現了他愛國主義的赤誠之心。他自號為「台灣遺民」,把自己的房捨命名曰「念台精舍」,把長子丘琮改名曰「念台」,又教育家人:「吾家兄弟子孫當永念仇恥,勿忘恢復!」臨終前遺囑:「葬須南向,曰:『吾不忘台灣也!』」表達了他的愛國心聲。詩中浸透了血淚,風格凄涼蒼郁,語言痛快淋漓,感情深沉悲壯,其中有不少名詩: 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回天。 扁舟去作鴟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 ———《離台詩》六首之一。 丘逢甲的詩思想性強、藝術性高,梁啟超稱他為晚清的「詩界革命之巨子」。

⑻ 張大千晚年在台灣畫了哪些作品,他為什麼不畫虎

1957年 戊戌 59歲
張大千 幽居招隱患目疾,回八德園靜養,服葯療疾之餘,仍揮筆題詩作畫,細筆改粗筆,力圖變法。為張群影印出版《石濤十二通景屏》作序。巴黎展出《秋海棠》,榮獲紐約「國際藝術協會」金獎,選為「當代世界第一大畫家」。在聖保羅市舉辦畫展,威震巴西。
1959年 己亥 61歲
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首次舉辦「張大千先生國畫展」,主要展品為臨摹敦煌壁畫。作《故宮名畫讀書記》。赴法旅歐。法國國家博物館成立永久性「中國畫展覽」,以作品12幅參加開幕展。
1960年 庚子 62歲
在八德園作《六十二歲自畫像》寄贈港友高嶺梅。4月,游台灣橫貫公路。7月,應台灣故宮博物院李霖燦之求,繪敦煌歷代佛手。9月應邀赴巴黎、布魯塞爾、雅典舉行巡迴畫展。在巴黎為郭有守狂塗冊頁12幅。返八德園作《蜀楚勝跡》12幅,均為老年潑墨變法之濫觴。
1961年 辛丑 63歲
日內瓦畫展。赴日參加「郎靜山攝影展」。新作巨幅《荷花》在巴黎賽那奇博物館特展,紐約現代博物館購藏。聖保羅近作展。繼續創作《瀑布》,《羅浮飛雲頂曉日》等潑墨山水。
1962年 壬寅 64歲
赴巴黎,下榻郭有守家,作通景屏《青城山全圖》。赴東京,下榻偕樂園,作丈二匹巨幅《瑞士風景》。此二幅均為巨幅潑墨山水。夏,台北歷史博物館再次舉辦張大千畫展,展出《四天下》泥金、潑墨巨幅山水新作。游日本橫濱。香港大會堂落成,香港博物館主辦「張大千畫展」,為大會堂揭幕首展。《張大千畫譜》(高嶺梅編)在香港出版。12月,在八德園以潑彩法試作《觀泉圖》。
1963年 癸卯 65歲
「張大千畫展」在新加坡、吉隆坡、怡保、檳城展出。六屏巨幅通景《荷花》在紐約畫展中被美國《讀者文摘》以14萬美金高價收購。
1964年 甲辰 66歲
曼谷、科隆畫展。回台北訪張學良,謁陽明山溥心畲、趙守鈺墓。以潑墨潑彩法作《幽谷圖》,自謂「這樣畫可因勢利導,取其自然,得其天趣」。
1965年 乙巳 67歲
倫敦畫展。作大潑墨山水《山園驟雨》、《秋山圖》。自謂「這主要是從唐代王洽、宋代米、梁楷的潑墨法發展出來。只是吸收了西洋畫的一點兒明暗處理手法而已」。
1966年 丙午 68歲
聖保羅畫展。香港畫展。赴香港訪友。據門人林建同說,此次香港之行,甚有啟發,其後「作風大變,潑墨潑彩,大行其道」。
1967年 丁未 69歲
美國史丹福大學博物館,卡米爾萊克美術館先後舉辦張氏近作展。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主辦近作展。為張群八十初度精心繪制四屏通景《蜀中四天下》圖,又為張目寒六十八壽辰繪制山水人物圖。是年潑彩作品甚多,有《朝暾》、《雨過嵐新》、《山雨欲來》。香港東方學會出版《張大千畫集》。
1968年 戊辰 70歲
紐約福蘭克加祿美術館、芝加哥毛里美術館、波士頓亞爾伯——蘭敦美術館分別舉辦張大千畫展。在史丹福大學講演中國畫藝術。返台,接受台北《時報》記者謝家孝采訪月余,謝以口述體撰寫《張大千世界》,4月,由該報出版發行。四五月間為賀張群八十壽辰,積十日之功精心繪制《長江萬里圖》,7月,台北歷史博物館舉行「長江萬里圖特展」。11月,以敦煌壁畫摹本62幅捐贈台灣故宮博物館。
1969年 己酉 71歲
赴舊金山治眼疾 ,與旅美老友侯北人、張孟休等度春節。返八德園作《杏花春雨圖》贈侯北人;《潑彩青綠雪景》贈張孟休。黃君壁訪八德園。由巴西遷美國卡米爾城「可以居」。洛杉磯考威美術館展。紐約文化中心展。紐約聖約翰大學展,紐約福蘭克加祿美術館再展。波士頓亞爾伯——蘭敦美術館現展。
1970年 庚戌 72歲
目疾加重。結識台灣京劇團演員李金棠、吳兆南、郭小庄、李東原,分別贈書畫。自訂《張大千鬻畫值例》。卡米爾萊克美術館再展。
1971年 辛亥 73歲
春節前,遷環蓽庵。旅美友人均以梅花慶賀喬遷之喜,有百本梅花之稱,故是歲作「詠梅詩」。香港大會堂近作展。
1972年 壬子 74歲
右眼失明,左眼白內障手術成功。美國洛杉磯安克魯畫廊展,被授予洛杉磯「榮譽市民」。美國舊金山砥昂博物館「張大千四十年回顧展」,展出1928-1970年間的代表作品54幅,撰《回顧展自序》。
1973年 癸丑 75歲
與旅美老友王天循共度元旦、春節。洛杉磯恩克倫美術館近作展。台北歷史博物館收藏捐贈歷年創作108幅,頒贈紀念狀,並舉辦「張大千先生創作國畫回顧展」(即40年回顧展)。台北歷史博物館出版《張大千畫集》。
1974年 甲寅 76歲
香港大會堂畫展,台北歷史博物館與「日本民族協會」共同主持東京中央美術館「張大千畫展」。應美國舊金山版畫製作中心之約,創作了兩套石版畫,被提名為「馳名世界的張大千」和「張大千形象」。作根雕假山、八面觀音寄贈大陸篆刻家陳巨來。
1975年 乙卯 77歲
應葉公超之約,為其輯《葉遐庵先生書畫集》作序。以80幅精品參加台北歷史博物館舉辦「中西名家畫展」。應約撰寫《畢加索晚期創作展序》。該館舉辦「張大千早期作品展」,又以60幅作品參加在漢城舉辦的當代畫展。
1976年 丙辰 78歲
舉家移居台北。台北歷史博物館舉辦「張大千先生歸國畫展」,台灣教育部頒贈「藝壇宗師」匾額。台灣電影界人士吳樹勛以退休金自費拍攝《張大千繪畫藝術》記錄影片。台北歷史博物館出版《張大千選集》。
1977年 丁巳 79歲
歷時5年所編的《清湘老人書畫編年》在港出版。將老友陳巨來歷年為之所刻的印章,匯編成《安持精舍印譜》在日本出版,並為作序。台中舉辦近作展。在外雙溪籌建「摩耶精舍」。《大風堂名跡》(四冊)在台再版。
1978年 戊午 80歲
張大千 金勾蓮花高雄畫展。台南畫展。漢城畫展。「摩耶精舍」落成,喜遷新居。出席亞太地區博物館會議,講演《論敦煌壁畫藝術》。作《明末四僧畫展序》,《大風堂名跡再版序言》。
1979年 己未 81歲
以40幅佳作參加香港中國文化協會舉辦的中國現代畫壇三傑作品展覽(三傑為張大千、溥心畲、黃君壁)。請友人、律師見證,預立遺囑。
1980年 庚申 82歲
春節期間,台北歷史博物館舉辦「張大千書畫展」。3月,新加坡國立博物館舉辦《中國現代畫壇三傑作品展覽》。應旅日華人李海天、黃天才之約,擬作巨幅《廬山圖》(高1.8米,長10米)。台北出版《張大千書畫集》一二集出版。
四川出版《張大千畫輯》一二三輯。
1981年 辛酉 83歲
2月,台灣博物館舉辦「張大千近作展」。3月,應邀提供作品參加法國巴黎東方博物館舉辦的「中國國畫新趨勢展」。7月7月,在摩耶精舍開筆繪制《廬山圖》。
1982年 壬戌 84歲
元月,台北舉行「傅抱石、徐悲鴻、張大千水墨彩色畫展」。香港集古齋舉辦「張大千畫展」。2月,「張善子先生百年誕辰紀念畫展」在台展出。4月,《張大千書畫集》第三集出版。全力繪制《廬山圖》,勞累過度,兩次住進台北榮民總醫院。
1983年 癸亥 85歲
元月,台灣國立博物館舉辦「張大千書畫展」。同時舉辦尚未最後完成的《廬山圖》特展。趙無極赴台探視。3月8日,《張大千書畫集》第四集出版,為大陸友人門生題贈畫集12冊。心臟病復發,醫治無效,於4月2日病逝。 每一個畫家都有專精的地方,沒必要捨本逐末,就像齊白石畫蝦一樣,沒什麼值得深究的地方。

⑼ 求影片《陽光燦爛的日子》影評額~(賞析評論)

很早就想寫一篇關於這部電影的評論,因為這是我個人最喜歡的一部國產電影,也是個人認為目前為止國內最好的青春片或愛情片。

把這部片子定位為青春片或者愛情片並非臆斷,姜文和王朔其實並不是在這個片子中講述文革,而是在講述文革期間的他們自己的青春和愛情,《陽光燦爛的日子》這個片名本身就說明了問題――沒有誰會認為那個特定的年代真是一段陽光燦爛的時光,但是電影開頭就需要我們仰視的偉大領袖雕像也好像在用他的巨手指點我們:「……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好像早晨八九點鍾的太陽……」,因為對於這群孩子來說,沒有父母管教,沒有老師的約束,有的只是啤酒、老莫、香煙、武鬥和內參片的文革只是一段讓他們盡情闖禍的日子,這種無止境的自由在孩子們看來是最陽光燦爛的生活。與此相呼應的是,在電影的結尾,電影膠片的顏色由彩色變成了黑白的,也許姜文認為文革的那段日子應該是馬曉軍人生中最多姿多彩的時光,跟那段最肆意的生活相比,現在的他縱然開著卡迪拉克也已經失去了當年那燦爛的色彩。

既然是青春片,愛情當然是少不了的,撬鎖那段場景其實是暗示了馬曉軍在愛情剛剛開始萌芽時的好奇心理,所以他撬開的第一把鎖當然就應該是鎖著避孕套的抽屜,因為好奇的而引發的探索也從此一發不可收拾,直到遇見米蘭,確切的說應該是遇到了米蘭的照片。在那個經典的把玩望遠鏡的場景中,馬曉軍有了生命中對異性的第一個燦爛的發現,所以當時看到的米蘭照片居然是彩色的,然而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們應該記得那個時候是沒有彩色照片的,一直到80年代初彩色照片都還是剛剛出現的奢侈品,所以隨著對米蘭神秘感的逐漸消失,她的照片也在馬曉軍眼中失去了初見時的光彩,變成了原有的黑白色。在瘋狂迷戀米蘭的時候,馬曉軍也從同伴那裡聽說了米蘭的「事跡」,但是對米蘭的好感使他根本沒有去理會那些傳聞,然而米蘭與劉億苦關系的曖昧,游泳池裡面一幹人等為米蘭的爭風吃醋,使得他對米蘭所有美好印象的一次次被打破,最後將米蘭踢入游泳池的那一腳明白無誤的表示了此刻馬曉軍對她的不屑與厭惡。

與之對應的另一個情節是:米蘭第一次出場的時候,在馬曉軍的眼中她的步履如此輕盈,神秘不可測,高不可攀,可是在電影快結束時米蘭爬上游泳池展示身材的那個場景中,觀眾會留意到在馬曉軍視角中,米蘭爬上游泳池的動作是如此的笨拙,在彷彿是馬曉軍審視她的眼光的攝影角度里,觀眾也會和他一樣感覺她是如此肥胖,這跟第一次見到米蘭時她戴著墨鏡距人千里之外的記憶差距是如此之大,已往馬曉軍能夠近距離接近米蘭無非是她讓他給自己倒水洗頭或者用自行車載著她去農場,而在對曾經愛戀過的異性的所有神秘感消失殆盡後,馬曉軍終於擺脫壓抑了很久的感情沖進了米蘭家裡,扯斷了那根想早就渴望扯斷的束縛在米蘭腳踝上的鑰匙鏈,之後那個在國內影院公映版中刪去的米蘭半裸的鏡頭表現了馬小軍渴望發泄的青春沖動,也見證了他與那段懷著朦朧的愛情感覺在屋頂上穿行的青少年馬曉軍的決裂。

就像文革中的陽光在那個特定的時代如此燦爛以至於不真實一樣,片中唯一的雨中的場景在全片暖洋洋的色調中也顯得如此不真實,也許正因為不真實,所以馬曉軍不真實的幻想都在這個場景中成為了現實,在這場雨中場景里,馬曉軍出人意料地一改往日的小心翼翼,放聲大米蘭的名字,當米蘭問他「你怎麼了?」的時候,他在片中毫不猶豫地唯一一次當她的面的說出了那句一直縈繞在他心裡的話——「我喜歡你!」,而米蘭也如他所願,和他緊緊擁抱在一起,這是整個影片唯一一次令人欣慰的擁抱,然而卻那麼不真實,因為這場雨是一場在陽光最燦爛日子裡顯得如此不真實的雨………雨過天晴後米蘭依舊在和劉億苦打情罵俏的現實,證明了他的幻想真的只是一廂情願,生日宴會上那個和劉億苦對戰的場景也不過是馬小軍腦海中未遂的壯志!其實從來沒有過那麼溫情的雨,從來沒有過那麼燦爛的陽光,也從來沒有過那麼壯懷激烈的青春!

顧長衛的攝影技巧在在影片的結尾得到了最大的發揮――馬曉軍被踢下游泳池,他在水中的無助同時也象徵了他的被孤立,,這段非常意識流的鏡頭很好的表現出了那種窒息感,但是鏡頭中表露出來的些許沉淪與疏離好像又在表達他的一種玩味感,也許是在呼應影片結局志得意滿的馬曉軍開著名車細數兒時夥伴的落魄時的那種成就感吧!

最後提一句,馬曉軍憂傷地在屋頂上漫步時,以及在夕陽的橙色陽光中騎車帶著心愛的米蘭穿行在林間小道上時,所放的背景音樂是馬斯卡尼的歌劇《鄉村騎士》里的間奏曲,這首來自國外歌劇的古典音樂與中國文革時期的愛情配合的如此協調,以至於最早引用這首間奏曲的那部《憤怒的公牛》反而被我認為是不適合配用這首曲子的了。

閱讀全文

與精舍台灣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什麼王國有半獸人的電影 瀏覽:130
怎麼看電影版權信息 瀏覽:500
看電影認識 瀏覽:821
宋仲基新電影 瀏覽:708
在高德地圖上買電影票怎麼查看 瀏覽:999
開機看電影沒聲音 瀏覽:461
關於紋身的香港愛情電影 瀏覽:511
電影演員劉思思圖片 瀏覽:524
第十五屆中國長春電影節評委 瀏覽:608
電影躲避劇情 瀏覽:614
孩子王電影劇情 瀏覽:815
過年新上映電影2021 瀏覽:883
恐怖片免費恐怖片大全電影 瀏覽:776
你好李煥英電影演員列表 瀏覽:466
中國戰國時期的電影 瀏覽:18
太極張三豐電影演員表 瀏覽:312
幸運黑貓和老人的外國電影 瀏覽:379
王家衛電影風格台詞 瀏覽:959
新電影李煥英 瀏覽:688
看電影後被問什麼感覺 瀏覽: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