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主旋律電影所存在的問題如何解決
主旋律電影是中國特有的類型電影,以歌頌黨為主,這也就昭示著即使普通觀眾不買賬,國家也會買賬,會投入更多的錢讓導演去拍同類型的片子來強調中共的國家的偉大。從電視劇到電影,千篇一律的表達同樣的內容同樣的主題,不僅會讓觀眾產生審美疲勞,也會造成其類電影的泛濫,從而造成電影本身內容的缺失。
Ⅱ 徐崢《奪冠》好評如潮,主旋律電影,怎樣拍才能百看不厭
徐崢導演的奪冠好評如潮。像類似的主旋律電影,我們也看過很多,但是如何讓一部主旋律電影受到觀眾們的一致好評,是表演的一門技術,也是導演的功底。有一個好的劇情以及好的演員,才能將導演的才能完全發揮出來,無論是缺少其中的哪一環,這個作品都會有所遺憾,可能不如人意。
當然主旋律電影最重要的還是要有一定的情懷。每個人都是感性的動物,我們都有著復雜的情感。生活在中國大地上,我們對自己的祖國無比熱愛,回望祖國幾十年的歷史,我們有心酸有快樂,但是我們依然在前進。主旋律電影緊扣人們的心裡牽動人們的心,這才能讓觀眾們好評如潮。當然無論是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做到完美,總有一些人啊,會不理解,但是我們只要大部分人理解我們就足夠了。
Ⅲ 紅色經典再解讀,「主旋律」電影如何既叫好又賣座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主旋律,所謂廳首主旋律就是伸張正義的、愛國主義精神的、宏揚偉大祖國建設成果的、宣宣正能量的電視劇,如~亮劍、開國大典、等等都是好看又賣座的優秀作品。好的作品,優秀的作品,是大眾所樂於接受的,同時也是最能創造價值的。
Ⅳ 好評如潮,革命者這部影片是如何做到的呢
從八佰到金剛川,再到這部雖然導演不是管虎的革命者,可以明顯的看出導演對商業電影的套路摸得很熟練了,光影、色調、鏡頭敘事都很有自己的特色,作品製作完整度的背後也體現出電影工業系統的完善和成熟。
但這些電影一以貫之的,還是老問題,對中國革命的描述沒有落到實處,永遠是虛浮於表面的雞湯乃至雞血。
他們能用很高超的鏡頭語言拍出地痞流氓的無賴,拍出市井小民的冷漠,拍出軍閥兵痞的殘暴,甚至於偶爾超常發揮能拍出比古惑仔搶地盤更高級點的政客算計勾心鬥角,但他們拍不出共產黨的正確,解釋不清為什麼共產黨能贏。
一、「創新」了敘事,混亂了內容許多年以後,李大釗先生在獄中等待絞刑時,將會想起輪船抵達故國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電影採用的其實大略就是這樣一個《百年孤獨》式的開頭,從李大釗生命的最後時刻講起他的故
事。不得不說,雖是模仿,但模仿得還是很巧妙的。這樣做的好處,一是避免了對李大釗生平平鋪
直敘,而是通過他在獄中時,其他人與他直接或間接的互動,把他人生重要節點帶出來。二是通過
預設他的結局,讓人好奇他是如何走到這一步的。
但是誰能想到這些人生重要節點竟然是完全打亂了時間順序的?!先是1916年李大釗回國,然後跳
到1922年開灤煤礦工人大罷工,又回到1917年李大釗領導遊行抗議外國人殺人(張學良記憶引
出),再回到1916年李大釗從《晨鍾》離職後和乞丐一起洗澡(慶子記憶引出),接下來跳到李大
釗1922年拜訪孫中山、1924年參加國民黨「一大」(蔣介石記憶引出),然後是1926年李大釗領
導「三一八」抗議(趙紉蘭記憶引出),後面又回到李大釗1916年加入《新青年》、1920年送陳
獨秀出京……
我覺得李大釗對胡適的反駁也適用於這些「主旋律」電影。花里胡哨的技巧是挺有必要的,但是搞
清楚你到底在講什麼東西也很有必要。要知道,一段歷史、一個人的偉大,並不必然帶來電影的偉
大;觀眾可能會為這段歷史、這個人而觸動,並不必然為電影而觸動。
Ⅳ 當今電影應該如何創新
如今,隨著電影工業的完善和新時代觀眾審美能力的提高,人為橫亘在政治、商業、藝術之間的壁壘被打破,主旋律電影、商業電影、藝術電影之間的邊界正在消融和模糊,越來越多的影片呈現出類型雜糅、藝術和商業並重的融通趨勢:一方面,傳統的主旋律電影日益商業化和大眾化;另一方面,藝術和商業電影越來越主流化,呈現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開放姿態。而這類將主流價值類型化表達並受到市場歡迎的影片被稱為主流大片。
如今,中國主流大片逐漸找准了自身的美學尺度和歷史坐標定位,能夠以更成熟、更智慧的創新方式講述中國故事,同時在主流價值觀和商業競爭力上能保持一定的平衡,但走出國門依然任重道遠。目前,主流大片在主題和類型上主要側重於表現愛國主義的軍事動作片,還需要在愛情、歌舞、倫理、體育、傳記等多種類型上進行拓展,通過對正義、和平、自由、平等、使命、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精神的傳達來承載國家意志、傳遞中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