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王晶談香港電影為何沒落
香港電影為什麼從90年代末開始由盛轉衰,跌入了低谷呢?香港導演王晶經歷了整個過程,他也毫不避諱地指出了其中的原因,讓不明緣由的觀眾了解了真相。
香港電影太受歡迎,片商不斷抬價,台灣市場另闢蹊徑引進美國大片
在80-90年代,可謂是香港電影的鼎盛時期,那時候大陸並不是香港電影的最大市場,而是台灣。那時候的香港電影在台灣非常受歡迎,台灣的院線也一路擴建至五條,逼得香港電影行業要拍出足夠多的影片來供這五條院線。因此也拍出宴卜了很多奇跡,有些電影非但拍攝時間短,電影質量又有保障。
由於台灣市場對香港電影的需求很大,導致香港片商不斷抬高影片價格。直到王英祥用3000萬買了周星馳的電影《濟公》賠得血本無歸之後,台灣的片商才意識到問題的皮桐嚴重性,不能再讓香港電影的價格這么一路水漲船高了,後來所有的台灣片商統一晌握穗口徑,給香港電影設了上限1750萬。
但香港片商根本不予理睬,還聯合起來斷供影片,堅信台灣一旦沒有電影放映就會妥協。只可惜這次台灣片商另闢蹊徑,向上級請示引進美國大片,得到批准後,大量的美國片流入台灣市場,香港電影在台灣的地位就不再那麼舉足輕重了。
⑵ 當年《東成西就》火了之後,台灣電影人也拍出了一部「仿製品」
《東邪西毒》和《東成西就》的幕後趣聞,想必很多人都已經了如指掌。如今這兩部電影,都是「香港電影百大佳片」榜上的常客,尤其是《東成西就》,它不僅匯聚了多位當年香港娛樂圈的一線巨星,更將他們一個個都變成了搞笑天才,這樣的組合,註定無法復制。
其實《東成西就》火了之後,台灣的長宏電影公司也在同年如法炮製出了一部風格與之接近的喜劇電影——《神經刀與飛天貓》。導演朱延平號當年被稱為台灣的「王晶」,出過好片,也出過不少爛片。九十年代初武俠片大行其道之時,朱延平就接連拍了《新流星蝴蝶劍》和《劍奴》兩部武俠電影,雖然這兩部電影都談不上是什麼佳片,但卻為朱延平累積出了武俠電影的拍攝經驗。所以執導《神經刀與飛天貓》的任務,自然就落在了朱延平身上。
《東成西就》除了強大的明星效應外,最吸引眼球的另一方面是劉鎮偉將金庸先生的經典《射鵰英雄傳》進行了顛覆和嘲弄,讓原作中充滿正義感的英雄和大俠們使勁兒地插科使砌,以娛樂觀眾。而拍攝《神經刀與飛天貓》時,長宏也拉來了王晶擔任監制和編劇,更藉助他的人脈,請來了梁家輝、張學友、張曼玉、張敏和吳孟達等等加盟本片。甚至還有影友評論,這部電影如果加入了哥哥和王祖賢,會更加完美~
至於故事情節,金庸已經被劉鎮偉拍了,怎麼辦?所以,兩人就把目光投向了古龍作品。電影中不僅有大小飛刀、大小風騷,還有神秘離奇的員外、詭秘的淫魔等等。可以說古龍小說各種成功的元素,在這里都被重新包裝成了讓人捧腹大笑的喜劇橋段,論笑點,本片絕對不輸《東成西就》。
電影講述了林志穎飾演的小飛刀和梁家輝飾演的大飛刀,和張敏、葉蘊儀飾演的大小風騷,在搶奪抓捕九尾狐(張學友)和飛天貓(張曼玉)夫婦過程中引發的一系列故事。而電影結尾,六人共同對抗曹員外的情節設計,也和《東成西就》如出一轍。
有趣的是,本片也是王晶對父親電影的一次致敬。早在六十年代末,王晶父親王天林就執導了一部與《一招半式闖江湖》風格類似的惡搞片《神經刀》,將當時流行的武俠電影中的經典元素通通顛覆了一遍,譬如日本盲俠、獨臂刀、龍門客棧等響徹一時的經典符號,都「難以倖免」。直到今天,還有許多觀眾仍然記得這部被譽為是「港式無厘頭」喜劇始祖的作品,因此影片在香港公映前夕,王晶和朱延平也將片名《九尾狐與飛天貓》更換成了《神經刀與飛天貓》。
據說王晶被邀請為本片擔任製作人屬於緊急救火。因為要趕檔拍攝,於是王晶一拍腦袋,便將父親《神經刀》里的舊把戲重進行了重新復刻。片中依次出現了日本伊賀派浪人、斷掉手掌的「永遠不死」、引退的官府高手夫婦開的客棧,還有陳寶蓮的淫魔色相等等……
王晶的喜劇電影,總會當年賣座電影進行戲謔,這個「習慣」,其實直到今天仍然沒有改變。譬如《英雄本色》火了,《追女仔》里便將「楓林閣決戰「重拍;《本能》火了,《逃學威龍3之龍過雞年》便將其中的情節拿來開涮一通。武俠片火了,王晶又推出了《鹿鼎記》、《鐵雞斗蜈蚣》,以喜劇風格與它們拉開了距離。在《神經刀與飛天貓》里最絕的就是塑造了一位氣宇軒昂又有特殊嗜好的俠客,他就是-----西方求敗,最後更是祭出吸星大法,難免讓人大跌眼鏡。
港片拍攝有過「七日鮮」的說法,而當年的台灣片商為學習香港電影的快產快銷模式,也曾扎堆式地投資投拍武俠片和黑幫片等等。其中優劣混雜,水準參差,不一而足。也許《神經刀與飛天貓》和《東成西就》綜合相比還是差了一截,但它被賦予的時代特色,同樣讓人過目難忘。
⑶ 王晶: 港片沒落始於周星馳《濟公》大賠錢, 流失台灣市場導致崩盤
曾經的香港影壇被譽為是東方好萊塢,但94之後港片在傳統票房市場就全線潰敗了,到了97基本上只有香港那點票房了。一個市場不足以養活一部電影,這也是為什麼當年很多電影從業人員失業的原因,如此惡性循環加劇了香港電影的沒落。90年代中期成龍,周潤發,李連傑等巨星遠赴好萊塢發展尋求出路,後來電影業實在撐不下去了連向華強都退出影壇槐慶茄了。
巔峰時期的港片是能跟好萊塢大片抗衡的,如八鉛察九十年代李連傑成龍的電影在全亞洲各國地區市場就能輾壓一大堆美國片,到90年代中期都還能與之對抗。王晶曾一針見血點出香港電影沒落潰敗的原因:「我個人很了解,基本就是台灣市場的崩潰,引致香港市場的沒落,因為台灣市場的瘋狂。
王晶繼續說到:以至從90年開始,香港的電影已經吃得太肥膩了,大家接受了那種能夠台灣給的成本已經夠拍完一部戲,其他的市場都是賺的」所以每個人都在亂開一通。
台灣當時最瘋狂的時候五條院線,所以香港也必須有五條院線來拍足夠的片來供應台灣的五條院線,然後可是這種泡沫終於有一天會爆破的,直到王英祥用三千萬賣周星馳的《濟公》然後大賠錢之後,台灣的那些片商就終於醒覺到這是不行的。
周星馳《濟公》當年台灣票房慘敗,台北僅收到1548萬新台幣,全台按2倍推算也就3000多萬。這個成績片商分賬到賬可沒多少錢,王英詳用3000萬新台幣買該片虧慘了。95之前港片在台灣的票房成績還不錯,但那幾位巨星的片子賣價很高,當影片票房一般的時候台灣片商就會虧錢,後來台灣片商集體向香港片商抵制要設定一個「天花板」。
王晶繼續解讀,然後大家就聯合跟香港的所有片商說:「我們要設一個天花板」就是最多是多少錢,好像當時是想定在1750萬,然後很多人過去了,因為他們算過,覺得台灣這些片商是紙老虎,他們的存貨只能支持三個月,如果大家聯手他們三個月後就沒有片放了。
但是算錯了,他們回來之後,那些台灣院商就聯合起來,向新聞局要求開放美國片,以前的美國片在台灣每一部只能進八個拷貝,後來台灣新聞局就同意了,你就可以進來一百個拷貝都行,一下子就把整個港片的市場就沖破沖崩了。
而且當時以為呢,所有院商都覺得電影頻道好賺,他們反正買了那麼多片,自己都做電視台了,都在電影頻道放自己的片就想賺兩遍。可是呢就越來越惡性競爭,差不多那邊片一下,那邊就上了,甚至於你上了一個禮拜,第二周已經在它的電影頻道上,慢慢就變成觀眾就不來看了。所以在兩三年之內很多個台灣院商就倒下了,然後再加上香港的盜版,三件事加起來,整體地把香港的電影打垮了。
王晶這個解讀一針見血,當時台灣是香港市場以外最大票房市場,對於很多港片來說就靠台灣市場收票房減輕票房壓力。當年能做到全亞洲市場通吃的只有2人,一個是成龍,另外一個就是李連傑。周星馳周潤發當年也很火,但這兩位主要還是靠港台市場收票房,日韓,東南亞市場不入流。
香港片商太貪得無厭遭到台灣院商的抵制,完全開放美國片後港片份額一下子就被吃掉了。90年代中期以後只有成龍票房還維持在巔峰,其他港片票房幾乎都片撲街了,失守台灣市場導致港片崩盤,這個觀點很到位一針見血。當年要是有台灣市場做後盾港片也不至於那麼快泡沫破滅,香港電影人低估了台灣片商,當然台灣片方商也是貪得無厭最後讓美國人漁翁得利。
王晶揭秘:港片沒落始於周星馳《差早濟公》大賠錢後,遭到台灣院商的聯合抵制,而香港片商不願意讓步,最後流失台灣市場導致香港電影崩盤。如今20多年過去了,港片復甦遙遙無期,錯失台灣市場,日韓東南亞等市場又被淘汰出局,現在就看能不能抓住內地市場機遇了,這是港片崛起最後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