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周潤發主演的電影孔子,大家說說該片怎麼樣
個人覺得這部電影很不錯,真實展現了孔子後期的人生經歷,周潤發將孔子演得很到位,尤其是他不顧自己的形象仰身倒在泥水中對著馬大聲笑的場景深深的打動了我,他將當時孔子的無奈與內心的酸楚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了!這部影片中的孔子是一個有理想,並始終不渝的去實現心中的抱負的一個人!雖然他的謀略沒有得到施展還被驅逐出魯國,但他並沒有因此而放棄自己心中的信念,由他與老聃的談話中我們不難得知!這部影片都難這些一一展現出來啦!而且在前半部分,幾場戰役也拍得很宏偉,尤其是墮三都戰役場面更是壯觀!而在影片後半部分描述孔子與弟子周遊列國的過程中,很多場面感人至深,雖然有人質疑分食肉湯這場戲,但我個人覺得這正是導演和編劇的精妙之筆,這樣不僅將孔子在外的落魄表現出來了同時也展示了孔子愛弟子的偉大形象,他並沒有光想到自己而是要與弟子同食看到這里我不禁為他的行動而感動落淚!而在描述孔子周遊列國中重點寫了在衛國的經歷,我們在這當中看到了周潤發與周迅那不相上下的傳說中的「子見南子」這一部分,史料中對這一部分記載相當少,而在導演她發揮的豐富想像中,我們看到了一段精彩的「子見南子」,南子的風情與他想挽留孔子的神情都不經意流露出來!周迅不愧為一位優秀的演員,你看她與衛靈公那段,不僅體現出了南子極欲執政的霸心還表現了她豐姿綽約的形態!同時在孔子周遊列國時,有一個鏡頭又讓我為之動容,便是他們到達鄭國有人在旁邊以砍樹驅逐他們,但孔子仍堅持在一旁給他的弟子講學,我被他的堅韌與執著所打動!其後顏回與子路的死又一次讓我落淚,雖有很多所謂的「磚家」說顏回的死是根本沒有歷史根據的,但我認為導演和編劇們這樣寫也有他們的道理,顏回身為孔子最愛的弟子,為了夫子的那些書,他毅然決然的決定犧牲自己,我們可以看到他明明有生還的機會,但他為了將夫子的這種精神傳承下去,他不顧一切的一次又一次的救起書簡,我對他的這種大無畏精神感到無限欽佩!而子路作為另一位孔子的喜愛的弟子他的死也是讓我們不禁感嘆,他是多麼遵守著夫子的教誨,死也要衣冠整齊!最後在孔子回到魯國後,導演將鏡頭停在孔子下車時的那隻鞋上,我想是為了與前面描寫的鞋子做對比,更是為了說明孔子在周遊列國的酸苦與艱辛!孔子最後一聲的吟嘆也將他的生命定格在了73歲。電影終究是電影,它還是一種藝術創作,不可能將每個細節都做的那麼完美,請不要那些什麼所謂的「磚家」說三道四,說這里那裡與什麼史實不符,我們看的僅是部電影!個人認為《孔子》這部電影不愧是部大片,值得一看!!!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貳』 《孔子》這部電影怎樣
觀眾的反應截然分為兩派,以專家學者為首的一派力挺之,而普通的觀影者則力拍之,他們感到這部影片平平無奇,之前看到發哥又是下跪又是掉淚,以為會很好,結果看完之後發現自己被發哥忽悠了。這個結果讓我既有些意外,又覺得是在情理之中。
說是意外,是因為《孔子》這個電影就類似於丹、易中天的講座,都是想把傳統文化的知識以一種輕松的形式傳遞給大家。但於丹和易中天收到的是普通觀眾的熱烈追捧和學術界的陣陣鄙視。具有同樣性質的《孔子》卻得到了相反的待遇。說是情理之中,則是因為我也算是半個專業人士,我看這部電影的時候,在幾個地方流下了眼淚,我可以說,我確實是被這部影片感動了。
一處是孔子厄於陳蔡,影片設計了一個師徒眾人分一碗馬肉湯的情節,這一情節屬於電影的常用橋段,感人度並不高。但當我看到師徒眾人在寒風中高歌起舞時,我突然想到了那句「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又想到了孔子對顏回的那句評價「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聯想及此,我才恍然,原來這馬肉湯和師徒狂舞的情節正是從這句話中來的。
第二處是子路結纓而死,影片在背景旁白那裡出了個小紕漏,不太符合《史記》的記載。電影里說的是,子路是為了保護衛出公出奔才死的,其實在子路趕到之前衛出公早就已經流亡到魯國了,子路是去討說法的。但我並沒有在意這一點小紕漏,因為電影中的這一幕勾起了我對子路之死的愴痛之情。孔子曾經說過:「有殺身以成仁,無求生以害仁。」君子死義,這一句評語足以告慰子路的亡魂,使我們看到儒家士人的剛烈一面。
第三處是顏回英年早逝,古籍中沒有說清楚顏回的死因,只是說他英年早逝。於是,電影就利用了這樣的史實空白,為顏回找到了一個死因,就是為搶救聖人竹書而凍死於冰河之中。在電影中,顏回死後,孔子一直緊緊地抱住他的屍體,我以為,此時應當出現那句著名的「天喪予!天喪予!」了,但並沒有,孔子始終一語不發,呆坐在那裡,茫然如求,若有所思。這一場景使我想起了《詩經·黍離》中的那句「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毛詩說《黍離》是閔宗周之衰,三家詩卻說是悼亡詩。)孔子愛顏回甚至比愛他的兒子還要多一些,因為兒子只能傳承血脈,顏回卻可以傳他的大道。而在影片中,顏回愛孔子的大道多過愛自己的生命,現代人可能不能理解,一個人為什麼要為幾捆竹簡死去活來。文獻專業出身的人卻能夠深切地感受到文化的傳承是多麼不易,有時就是靠那幾捆竹簡來存亡繼絕。顏回一死,孔子便覺得是天將喪我。但孔子還說過一句名言:「朝聞道,夕死可矣。」這句話其實就和他傳道於天下的精神多少有點違背。真的是「朝聞道夕死可矣」嗎?其實,在孔子看來,應該是「生無所息」,君子傳道,死而不已。
第四處是子見南子,這是本片中最大的噱頭,也是最受人爭議之處。但我覺得這沒什麼可非議的,反正古代典籍中,孔子的八卦早已有之。漢代的大儒就用孔子追求楚女的故事來解釋什麼叫「漢有游女,不可求思」。這里最讓我動容的,不是什麼八卦,而是南子對孔子的理解。「世人能夠理解夫子的痛苦,卻不能理解夫子在痛苦中領悟到的境界。」這句話深深地感動了我。我想這可能也是編劇和導演留下的一個巨大的諷刺,居然讓一個淫亂的女人成為聖人的知己。無論在當時還是在後來漫長的歷史中,人們對孔子的誤解從沒有中斷。電影的最後,孔子吩咐弟子將整理好的《春秋》呈送魯公,便面向著夕陽,溘然長逝。在他死前,他留下了這樣一句話:「世人理解我,是因為這部書;誤解我,也是因為這部書。」孔子號稱「述而不作」,對《詩》、《書》、《禮》、《樂》四部經典只是傳習、授受,對《周易》也只是晚年的喜好,有沒有傳人還有懸疑,而《春秋》本不是周代貴族之所習,只是魯國一國的史書,孔子卻對它情有獨鍾,在這部書用力最多,也暗含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所以後人才能夠演說出無數的「微言大義」,孟子也說《春秋》一書使「亂臣賊子懼」。孔子的理想就是建立一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會,使人們各安其位,在其位,謀其政。而這些思想都用「春秋筆法」加以體現。世人理解他,因為一部《春秋》;世人誤解他,也因為一部《春秋》。這使我想到了《論語》開篇的一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小時候學到這句時,不能理解,孔子為何要將學習、交友與涵養功夫放到一起來說,好像是前言不搭後語。但後來才明白,「學而時習之」便是君子傳道,死而不已;「有朋自遠方來」便是世人對他的理解;「人不知而不慍」便是後人對他的誤解。
看過這部電影,這四處最能令我感動。君子固窮、君子死義、君子傳道以及君子不慍,這便是一部《論語》,這便是一個孔子。可能,真正令我感動的,不是電影,而是電影所能喚起的文化共鳴。
『叄』 孔子電影給我們的啟示
看完電影《孔子》,潸然有淚,內心確實受到了極大的震撼。影片感動我們的,不僅是孔子師徒對自己理想和信念矢志不移的堅持,和他們相濡以沫的師生情誼,更在於這些弟子們驚天地泣鬼神的感恩之心以及他們師徒堅貞不渝的赤子情懷。
讓我們一起回味以下這些感人至深的情節——
孔子曾經向弟子們說過:「苟利國家,生死以之。」他中年出仕,就是為了踐行這一諾言。然而魯定公臨陣退縮,隳三都無疾而終,孔子的一番政治努力盡付東流。被「玉玦」放逐後,孔子告別愛妻子女,告別父母之邦,匹馬單車,在滂沱大雨中,向不可知的遠方獨行。路途上,弟子顏回跪地等待,希望像影子一樣追隨先生,無論天涯海角。子路、子貢等弟子也隨後趕到。師生對拜,茫茫曠野中,只有無邊的風雲在有形的天地之間激盪嗚咽。
孔子奔走列國,游說諸侯,推行自己「禮樂仁義」的政治主張,可時逢亂世,干戈頻仍,那些野心勃勃的君主哪能聽得進夫子的仁愛之說呢?於是他處處碰壁,一路顛沛流離,「惶惶若喪家之犬」。兵荒馬亂,孔子和他的弟子們被困在陳蔡之間,絕糧達七日之久。餓著肚子,聽著夫子演奏的弦樂為餐,眾弟子面色灰暗但眼神異常堅定。為讓子路進食,孔子輕抿肉湯:「你看,我喝了,你也喝一口吧。」隨後,他讓顏回將肉湯分給眾學生,自己始終未飲一口,最後暈倒在琴上。
孔子師徒行經冰河,車馬重壓之下,冰河碎裂。為救回先生珍愛的書卷,顏回一次又一次地扎入冰冷的河水中,搶救這記載著老師的思想與學說、象徵著聖人的信念與道義的竹卷……蒼老的孔子眉毛、胡須上都附著冰渣,涕淚橫流。
強齊入侵,魯國危在旦夕。孔子的弟子冉求「萬里赴戎機」,率領魯軍沖鋒陷陣,立下了赫赫戰功。冉求不要三座城池的封賞,只是懇求當政的季孫氏將飄泊在外的孔子請回魯國。白發蒼蒼的孔子回到故土那一刻,拄著拐杖熱淚盈眶地走向城門,深深跪拜:「魯國,我的父母之邦,我們終於回來了!」
為追隨孔子,眾弟子告別了親人,遠離了家國,風餐露宿,艱辛備嘗;為踐行老師的學說和道義,冉求拒絕了封賞,顏回沉入了河底。是什麼力量讓這些弟子十四年不離不棄,生死與共呢?是感恩。在眾弟子的心目中,孔子既是傳授他們知識的老師,也是關愛他們身體的慈父,更是撫慰他們心靈的導師。為回報先生的大恩大德,顏回他們怎能不生死相隨呢?感恩之心凝聚了孔子團隊,成就了「孔門弟子三千,賢人七十有二」的千古佳話,也成就了眾弟子生命歷程中最璀璨的華章——顏回、子路、冉求等弟子站在孔子身後,站成了一個影響中國歷史數千年、塑造中華民族道德人格的儒家學派。
『肆』 孔子這個電影怎麼樣
可以作為娛樂性的片子看看,但不能當真。
比如衛國南子一幕,其實是《論語》中的一個不爭權貴的情節,可是卻搞成眉來眼去的事情;比如顏回的死搞的很激烈,其實他只是窮餓而死。
最後一幕,孔子衣著華麗,五光十色;雖然是想升華他,但是搞得很珠光寶氣。其實孔子晚年很窮單,靠學生救濟照顧。
『伍』 如何評價電影《孔子》
確實,電影中有許多不合事實之處。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1.漆思弓這個人物貌似沒有; 2.孔子在夾谷會盟中,過程不如電影里簡單,先是破四方之樂,再是揭穿小丑把戲的陰謀,最後與齊國爭辯,奪回齊國侵犯魯國的土地,並沒有電影中雙方對壘之戲。魯國國君也帶了大司馬,准備了軍事力量。 3.顏回不是掉進水中為救書而死,而是在回到魯國後死於營養不良。 4.子路死於孔子逝世前一年,那時孔子已經回到魯國。 5.孔子並不是回到魯國就退居家中修書,還是參加過政事,只是與季氏思想不符,被冷落後才修書。 6.孔子死於病榻之上。 …… 其實影片中多處不合事實, 是因為這是電影的一種表達手法, 更改一定的劇情, 更利於作者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