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求《又見棕櫚,又見棕櫚》主人公牟天磊形象.。字數最好多些。謝謝。
小說的主人公牟天磊,是從大陸去台灣的青年,大學畢業後,因為大家出國而出國,得了博士學位,即在美國做事教書。十年後,回台灣省親。他百感交集,想起在美國寂寞飄零的生活,想起去美國前在台灣的情景,甚至想起抗戰期間的祖國。大學時代他和眉立有著純潔而甜蜜的愛情,由於他赴美,眉立隨了他人,甜蜜的愛情成了痛苦的回憶。在美國孤寂無寄的生活中,他跟一位少婦佳利發生熱戀;但在他得到學位的那天,佳利毅然地離開了他。永生不忘的情,永遠也不會再接起來。他回到台灣,想在台灣和親人之間鬆散一下,做一番自己覺得有用的是事;但父母以及跟他在信里戀愛的意珊,都要他回美國去。意珊更把帶她到美國去作為跟他完婚的條件。他所尊敬的丘 尚峰教授邀請他在台大任教,並准備合辦文藝雜志,他自己很願意,但是真留在台灣,他就失去意珊,他在意珊和丘尚峰兩者提出的不同的要求中抉擇。
總的來說牟天磊的形象,代表了一代台灣留美知識分子,他們在中西兩種文化的夾縫中生存,被深深的文化孤獨包圍著,他們苦苦找尋民族文化之根,陷入了無根的寂寞與尋根的迷惘中。
『貳』 《又見棕櫚 又見棕櫚》的情節概括是什麼
內容概要
這部作品的主人公牟天磊是從大陸去台灣的青年,大學畢業後,正趕上「出國熱」,看到別人出國,他也離開台灣去了美國。臨行前,他對校門前的棕櫚樹許下了心願:「自己也要像它們的主幹一樣,挺直無畏,出人頭地」。到了美國,他邊工作邊學習,歷盡艱辛,因遠離故土、親人而引起的孤獨和寂寞使他無所適從。他雖然獲得了博士學位,但並沒有給他帶來任何歡樂。他雖然也有職業,卻在從事被人認為最沒有出息的教中文的工作。在美國十年了,甚至連婚姻都沒有指望。為擺脫寂寞之苦,也為能與經人介紹通信而尚未謀面的女朋友見上一面,他決定回一趟台灣。
小說從他在台北機場走下飛機,與家人團聚寫起。他見到了久別的親人——父母和妹妹,也見到了從未謀面的意珊。一回到家,百感交集。他想起了在美國寂寞飄零的生活,想起了去美國之前在台灣的情景,也想起了抗戰時期的祖國大陸。大學時代,他曾跟眉立有著純潔而甜蜜的愛情,由於他赴美留學,眉立跟了他人,甜蜜的愛情如今成了痛苦的回憶。在美國那孤寂無寄的生活中,他曾跟一位少婦佳莉產生了熱戀,然而就在他得到學位的那天,佳莉忽然離開了他。永生難忘的情,永遠也不會再接起來了。他學業成就,但寂寞卻總是個拖著的影子,摔不開剪不斷。
他回到了台灣,想在台灣和親人中間鬆散一下「整個身體和精神」,希望能找到一個歸宿,作一番自己覺得有用的事。但當他返回台灣後,卻發現自己原來仍是一個「客」。他雖然又見到棕櫚樹,當年許下的心願並沒有兌現,面對棕櫚,他默默地低下了頭。當他第一次跟自己通信結識的情侶意珊坐在一起的時候,強烈地感到了他們之間的距離:是年齡的,也有別的。他覺得自己「像一張久壓在案底的紙,還沒有畫過什麼字,就一片枯黃的顏色了」。他對妹妹天美說:「雖然我還沒有成家,但是我的心比成家十年的男人還要蒼老。」天美也驚異地發現:「這十年來他改變太多,很多地方成熟得像個中年人,因此完全失落了她熟知的那份魯莽,變得很謹慎、很退縮的樣子。」
有一天,意珊問牟天磊到底吃過什麼苦。牟天磊說:「沒有具體的苦可講……那是一種無形的東西,一種感覺……我是一個島,島上都是沙,每顆沙都是寂寞。我沒有不快樂,也沒有快樂。在美國十年,既沒有成功,也沒有失敗。我不喜歡美國,可是我還要回去。並不是我在這里不能生活得很好,而是我和這里也脫了節,在這里我也沒有根。有人說海明威他們是失落的一代,我們呢?我們這一代呢,應該是沒有根的一代了吧?」這種寂寞與苦悶並非只有牟天磊一個人有,不管在美國的,還是在台灣的,他的同代人都有。在美國,牟天磊接觸到的幾乎都是寂寞的中國人;在台灣,牟天磊接觸到的仍然是一顆顆寂寞的心。
妹妹天美結婚了,有了孩子,表面上也還幸福,可是天美說她「在這里沒有根」。牟天磊怪怨意珊不了解他的寂寞時,意珊滿是委屈:「你說透不過氣來,我才覺得快悶得發炸了。」牟天磊的朋友張平天自稱生活得幸福,但「希望愈小,失望愈小」,一語道破了他的幸福不過是安於現狀的知足常樂。為牟天磊所尊敬的邱尚峰教授,抗衡旅美潮流,堅持在台灣,雖然潦倒,但尚樂觀,想跟牟天磊干一番事業。牟天磊萎縮的心似乎也能從他的雄心和信心中得到鼓勵。然而就是這位教授,在他撩開樂觀、嘻嘻哈哈的外衣之後,露出的卻是真正蒼老了的心:「我很寂寞,有時候悶得很苦,連武俠小說也救不了我」。在台灣,牟天磊所看到的上自大學生下到廚師,都想往美國跑。這里有個人的虛榮,發財的黃金夢,以及崇美情緒在起作用,但沒有根的寂寞和苦悶像無形的小錘在敲打著每一個人的心,恐怕也是一個原因。
牟天磊帶著空茫的心靈回到了台灣,想在台灣透透氣,過過安寧的日子。但是,父母親友都把他當客人待。他在台灣這兩個月曾去金門,還在那裡遙望他的故土——祖國大陸。他在台南,也曾見到他往日的女友張眉立,如今她已是三個孩子的母親了。當她談到自己的婚姻時說:「他年紀比我大一點點,對我很不錯,我也不能再要求別的了,但是那和你不同。你以前常常對我不好,我也不覺得不快樂。那種感情,一生有過一次,也就夠了,我不再苛求什麼。你也不要氣我,天磊。」牟天磊當然感慨萬千。雖然以身相許但狂熱地做著去美國的夢的情侶——意珊也不能了解他,也不能填補他空虛的心靈。在他「溶在自己國家的語言和歡笑中,坐在親人中間」的時候,他又覺得自己是站在「漩渦之外的陌生客」,產生了難以解釋的悲哀與落寞。他覺得,「他的一切想法,一切觀念和他們脫了節,他們的快樂在他看來是不值得稱為快樂。而他自己也不知道他要的是什麼樣的快樂。」他有時「真想狠一下心,放棄在這里十年所得的成果,而回到台灣長居,在那個學校教教書,種點花,種點菜,與世無爭地過一輩子……」是的,他所尊敬的邱尚峰教授邀請他在台大任教,並准備與他合辦刊物,他自己也很願意,但他的父母以及跟他用信戀愛了數年的意珊,都要他回美國去。他如留在台灣,便會失去意珊,他在意珊和邱尚峰兩者提出的不同要求中抉擇。直到眼看意珊將要落入第三者手中時,在妹妹天美的鼓勵下,他才決定把並不很愛卻還喜歡的意珊奪回來。
『叄』 一個問題
華人明星日本韓國誰最紅,我來告訴你~~~
劉德華
華仔在日韓的走紅程度就不用多說了,他是和日本影星合作次數最多的香港電影人,連續四年獲得過日本最受歡迎外國明星獎(<當代歌壇>有報道過).出過多盤日文單曲EP.
韓國的很多影星都是看他電影長大,如金喜善張娜拉等人都明確表示最欣賞的明星是劉德華.邁克爾傑克遜當年的韓國演唱會,亞洲唯一指定的邀請嘉賓就是劉德華.當年電視還放了,華仔第2個出場,唱了首笨小孩.我的記憶力還真不賴.
90年代他是最有外貿價值的電影明星之一,這也是為什麼他拍了如此多的電影的緣故.因為老闆知道,無論是什麼電影,只要劉德華出現,就能賣錢!而台灣,日本,韓國是港片三大外牟版權輸出國.劉德華的電影在日韓那是相當受歡迎.
成龍
成龍已經成為了華人世界最偉大的演員了,至少我是這么認為.有人要說李小龍,李的貢獻更多是在發揚中國武術上而不是電影上.而作為一個電影明星,我想不出還有誰比成龍更成功.
世界范圍內都是如此,在日韓就更不用多說了.
李連傑
成龍之後,第2個成功打入好萊塢的華人演員,但和成龍比還是要差很多.
李在香港拍的電影大多數票房都不高,徘徊在1000萬~2000萬之間.但他的片酬卻很高,原因和劉德華一樣,外牟版權高.而且李主演的電影大部分都很有水準,再加上動作片是世界語言,因此李的電影在日韓也相當受歡迎.
周潤發
我在日本漫畫上看見過周潤發(可不是某些人的同人畫,而是漫畫),這就足夠說明問題了.
梁朝偉和周星馳
港台明星被外國人所熟知,基本上全是因為電影.你能想像一個彈丸之地在黃金時期竟然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2大的電影出產地嗎?
而說到香港電影,則必須要說說這兩人,藝術片和商業片的兩個代表人物.同樣的,在日韓都擁有相當高的知名度.
王菲
前面說了,華人明星在日韓靠的幾乎都是電影,但也有例外,那就是王菲了.<EYES ON ME>,最終幻想8,還用多說別的嗎?
元彪
可能很多小孩都已經不知道他是誰了,那個臉上有塊痔,個子不高卻很能打的成龍師弟.很奇怪嗎,為什麼不是元奎,不是元德,不是洪金寶,而是他?我也不知道,但他就是在日本韓國非常紅~~還拍了部日本電影,根據漫畫<孔雀王>改編的<阿修羅>(好象有兩部,記不太清楚了).
葉蘊儀
在日韓名氣大於在香港本土的,可能也只有她了,雖然很多人已經記不起她是誰了.在很多港片中都有她的身影,如劉德華的<91神鵰俠侶>,但大多是配角.甜甜的模樣,可愛的笑容,標準的日系美少女,難怪在日本的觀眾投票中,葉是得票最高的女明星.可以說,90年代初,在日本最受歡迎的香港女明星就是葉蘊儀.前面說的<阿修羅>,女主角就是他.
不但電影在日本受歡迎,還出過多張日文專輯,氣死不少職業歌手.
王祖賢
當年除了葉之外,在日本最受歡迎的電影女明星.可見人都有發現美的眼睛,無論是中國人也好日本人也好,都是這樣.小賢的美還用多說嗎?說她是最美的女演員都不為過.但不上天涯,不知道SB何其多,因為連小賢的長相竟然也有人質疑,具體是誰就不點名了.
章子儀
最後說一說我們大陸的這位女演員.雖然我一點也不喜歡她,但也必須要客觀的承認章是目前國際上最紅的中國女演員,金球,奧斯卡什麼的全走一遭,嘎納之類的就更別提了.美國片,日本片,韓國片全演一回.廣告巨幅畫直接打到日本的商業街去.趙薇和她一比,簡直成了土鱉.
恩,暫時就這些人了,其他阿貓阿狗級別的明星就不提了.至少,能紅到日韓去,去輸出我們的文化,確實是中國人的驕傲.值得我們尊敬.
『肆』 牟鳳斌演過哪些電影
貌似沒有演電影的介紹,有三部電視劇:《新西遊記》里的沙僧、《還珠格格》里的蒙丹,《紅警》主演:孫紅濤 | 劉添月 | 牟鳳彬| 韓志
『伍』 記得以前有部電影裡面有個人物姓牟 有誰知道是什麼電影
致命誘惑
又名:無
看點: 走馬觀花 한제인
類型:懸疑
語言:未知
地區:大陸
時長:62分鍾
導演: 錢路劼 Lujie Qian
演員: 張曉旭 曾俊雄 葉思浵
『陸』 有哪些推薦的台灣電影
謝邀!感謝關注奧斯卡,與你一起揭曉心中的謎底。
5、《卧虎藏龍》
豆瓣8.0分,將近20萬人標記。李安導演帶領中國電影走出國門,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比起表面的刀光劍影,人心的情感和慾望才是李安要表現的江湖。再大的力量也無法化解的內心掙扎,李安卻表達得風度翩翩、意境圓融。最好的武俠片之一。
台詞:江湖裡卧虎藏龍,人心裡何嘗不是?刀劍里藏凶,人情里何嘗不是?
『柒』 tvb什麼時候拍《紅樓夢》啊
tvb拍過《紅樓夢》:
1975年香港無線版電視《紅樓夢》:林黛玉-汪明荃 賈寶玉—伍衛國。值得一提的是,這部片子里有個跑龍套的後來成了巨星,他就是扮演蔣玉涵的周潤發。
其他香港拍的《紅樓夢》版本有:
1952年,李麗華,嚴俊,陳娟娟版《新紅樓夢》。導演:岳楓,香港長城影片公司
1977年香港佳視版電視《紅樓夢》:林黛玉-毛舜筠 賈寶玉-伍衛國 薛寶釵-米雪。
1977年香港電影《金玉良緣紅樓夢》:林黛玉—張艾嘉 賈寶玉—林青霞 薛寶釵—米雪。香港邵氏電影公司
1977年香港電影《紅樓春上春》:林黛玉-黃杏秀 賈寶玉-張國榮。這是張國榮的第一部電影,也是一部三級片。香港思遠電影公司
1978年,余莎莉、思維《紅樓夢》。導演:牟敦沛,香港邵氏電影公司(性質同上)
1978年香港電影《新紅樓夢》:林黛玉-周芝明 賈寶玉-凌波。
『捌』 又見棕櫚,又見棕櫚的內容簡介
《又見棕櫚,又見棕櫚》是梨華第六本單行本,第三部長篇小說。於梨華長篇小說代表作·當代留學生文學經典開端。
《又見棕櫚.又見棕櫚》1965年出版。1967年台灣嘉新文藝獎
不同時代的留學生有各有不同的身影,作為5、60年代最早赴美留學的那一代作家,於梨華的小說首開了留學生文學的先河。 白先勇在《流浪的中國人——台灣小說的放逐主題》中,稱旅美作家於梨華為「沒有根的一代」的代言人
書中主人翁-天磊說:「Gertrdde Stein對海明威說你們是失落的一代,我們呢?我們這一代呢,應該是沒有根的一代了吧?」
這種寂寞與苦悶並非只有牟天磊一個人有,不管在美國的,還是在台灣的,他的同代人都有。--美國不是故鄉,台灣不想回,大陸又回不去……
1950年以後的台灣,到美國留學深造成為青年一代最高的理想,特別是1962年修訂<國外留學規程>出國門戶大開,留學熱潮達到顛峰。1979年開放出國觀光,廢除出國需有就學、探親、商務等事由等限制,以前要申請護照可真是困難重重。 (以前國人出國目的均以留學、商務考察或依親、探親為主,以觀光為出國目的是不被允許的)。
所以書中的意珊,結婚是她出國唯一之路。
2000年2月,於梨華在《文訊》雜志發表《35年後的牟天磊》藉由牟天磊暢談許多教職生涯的心境。文中還是沒有交代牟天磊的現況,「沒有替牟天磊決定命運是尊重,只是把他的故事告訴你,沒有權利替他決定命運。」 對於書中角色(不帶她出國就不結婚的意珊),她說:「我也會同情意珊,因為她在小島上待得太久想出去看看天地。」
『玖』 請問你是不是讀過《又見棕櫚,又見棕櫚》,你可不可以給我分析一下牟天磊的形象啊
牟天磊形象,代表了一代台灣留美知識分子,他們在中西兩種文化的夾縫中生存,被深深的文化孤獨包圍著,他們苦苦找尋民族文化之根,陷入了無根的寂寞與尋根的迷惘中。
『拾』 一部英雄駕駛飛機的電影
中文片名
風暴突擊者
原片名
Stormbreaker
更多中文片名
旋風任務 .....香港譯名
旋風少年特工
風暴剋星 .....台灣譯名
更多外文片名
Alex Rider: Operation Stormbreaker .....(USA) (new title)
影片類型
動作 / 家庭 / 冒險
片長
93分鍾
國家/地區
美國 德國 英國
對白語言
英語
色彩
彩色
混音
杜比數碼環繞聲 DTS
評級
PG for sequences of action violence and some peril
級別
Singapore:PG Portugal:M/12 Australia:M UK:PG USA:PG Finland:K-11 Norway:11 Hong Kong:IIA Philippines:PG-13 Malaysia:U Netherlands:MG6 Ireland:PG Brazil:10 South Africa:PG Taiwan:PG-12
製作成本
£25,000,000 (estimated)
$40,000,000 (estimated)
拍攝日期
2005年7月3日
出品
英國愛爾曼影業公司
美國韋恩斯坦影業公司
譯製版主創
翻譯:李紅
導演:胡連華
錄音:徐弘岩
剪輯:趙淑清
製片:趙新宇
配音演員:
孟令軍 胡連華 郭今非 牟迦倫 紀艷芳
中國電影集團公司進口發行
長春電影製片廠譯製片分廠譯制
[編輯本段]演職員表
導演
傑弗瑞·薩克斯 Geoffrey Sax
編劇
Anthony Horowitz .....novel, story & screenplay
演員
亞歷克斯·帕蒂弗 Alex Pettyfer .....Alex Rider
伊萬·麥克格雷格 Ewan McGregor .....Ian Rider
米基·洛克 Mickey Rourke .....Darrius Sayle
比爾·奈伊 Bill Nighy .....Alan Blunt
米西·派勒 Missi Pyle .....Nadia Vole
索菲·奧康尼多 Sophie Okonedo .....Mrs. Jones
艾麗西亞·希爾維斯通 Alicia Silverstone .....Jack Starbright
戴米恩·路易斯 Damian Lewis .....Yassen Gregorovich
羅彼·考特拉尼 Robbie Coltrane .....Prime Minister
斯蒂芬·弗雷 Stephen Fry .....Mr. Smithers
理查德·詹姆斯 Richard James .....Vicar
安迪·瑟金斯 Andy Serkis .....Mr. Grin
製作人
Steve Christian .....procer
Hilary Dugdale .....executive procer
Nigel Green .....executive procer
Andreas Grosch .....procer
Anthony Horowitz .....executive procer
傑西卡·帕克 Jessica Parker .....associate procer
原創音樂
Alan Parker
攝影
Chris Seager
剪輯
Andrew MacRitchie
選角導演
Sarah Bird
藝術指導
Ricky Eyres
美術設計
John Fenner
Alan Gilmore
布景師
Lee Gordon
服裝設計
John Bloomfield
視覺特效
Richard Briscoe .....double negative
Tom Debenham
Rudi Holzapfel
Dominic Parker .....associate visual effects supervisor
Sue Rowe .....Cinesite
Val Wardlaw .....Baseblack
動作指導
甄子丹 Donnie Yen .....additional martial arts sequences
副導演/助理導演
Vicki Allen .....second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Sean Guest .....first assistant director: second unit
Shakir Hafoudh .....third assistant director
[編輯本段]製作發行
攝制格式
35 mm
製作處理方法
Super 35
洗印格式
35 mm .....(anamorphic)
幅面
35毫米膠片變形寬銀幕
製作公司
Samuelson Proctions
Isle of Man Film Ltd. [英國]
The Weinstein Company LLC [美國]
Isle of Man Film Commission [英國]
VIP 4 Medienfonds [德國]
Rising Star Entertainment
The Moving Picture Company (MPC) [英國]
Samuelson Proctions
Isle of Man Film Ltd.
Moving Picture Company [英國]
發行公司
Capitol Films
Entertainment Film Distributors Ltd. [英國] ..... (2006) (UK) (theatrical)
Independent Films [荷蘭] ..... (2006) (Netherlands) (theatrical)
Cinestar ..... (2006) (Philippines) (theatrical)
Central Partnership [俄羅斯] ..... (2006) (Russia) (theatrical)
Mesa Film S.p.a. [義大利] ..... (2006) (Italy) (theatrical)
The Weinstein Company LLC [美國] ..... (2006) (USA) (theatrical)
米高梅 Metro-Goldwyn-Mayer (MGM) [美國] ..... (2006) (USA) (theatrical)
Metropolitan Filmexport [法國] ..... (2006) (France) (theatrical)
Odeon S.A. [希臘] ..... (2006) (Greece) (all media)
騰達國際娛樂股份有限公司 Pandasia Entertainment [台灣] ..... (2006) (Taiwan) (theatrical)
特技製作公司
Baseblack [英國]
Cinesite (Europe) Ltd. [英國]
其它公司
Pinewood Shepperton Studios (Pinewood) [英國] ..... movie studio
Casting Collective [英國] ..... extras casting
One8Six Ltd. [英國] ..... camera equipment provided by
Wood Hall Catering [英國] ..... catering
Audiolink Ltd. ..... walkie talkies/mobiles
Creative Giant ..... licensing style guide
DDA Public Relations [美國] ..... unit publicity
Flying Pictures ..... aerial filming services provided by
Media Safety Ltd. [英國] ..... health & safety
Midnight Transfer [英國] ..... post-proction facilities
Milan Records ..... soundtrack
上映日期
英國
UK
2006年7月21日
俄羅斯
Russia
2006年8月17日
香港
Hong Kong
2006年8月31日
義大利
Italy
2006年9月8日
澳大利亞
Australia
2006年9月21日
美國
USA
2006年10月6日
荷蘭
Netherlands
2006年10月12日
瑞典
Sweden
2006年10月13日
台灣
Taiwan
2006年10月13日
葡萄牙
Portugal
2006年10月19日
法國
France
2006年10月25日
德國
Germany
2007年 ..... (DVD premiere)
墨西哥
Mexico
2007年1月5日
巴西
Brazil
2007年1月19日
中國
China
2007年4月13日
西班牙
Spain
2007年6月29日
[編輯本段]劇情介紹
14歲的阿歷克斯(阿歷克斯·派迪弗)本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中學生,自小父母雙亡的他被唯一親人、當銀行保安的叔叔伊恩(伊萬·麥克格雷戈)帶大,和叔叔的感情十分深厚。一次車禍,伊恩突然去世,英國特工組織--軍情六處長官艾倫·布萊特(比爾·奈伊)親自上門拜訪,阿歷克斯這才知道叔叔原來是軍情六處最優秀的間諜,更是被世上最危險刺客之一殺死。
多國語言、潛水、射擊、武術、格鬥,極限運動...,原來叔叔教給阿歷克斯的,全是幫助他成為未來特工的技巧!在軍情六處的布萊特長官和瓊斯太太的軟硬兼施之下,阿歷克斯被招募進特別行動小組,成為超級少年特工。而他的第一個任務對象便是和叔叔的死脫不了干係的億萬富翁達瑞斯·塞勒(米基·洛克)。
居心叵測的塞勒向全英國所有學校都捐贈了高端3D的「風暴突擊者」超級電腦,但這慷慨背後卻很可能暗藏危機。喬裝打扮為電腦游戲迷,阿歷克斯潛入了塞勒戒備森嚴的老巢,果然發現其後另有玄機,而塞勒的目的是滅掉數百萬兒童!能不能在一切無法挽回之前拯救所有人?生死惡戰即將展開!
[編輯本段]相關評論
You're Never Too Young To Die
20或30年後,當丹尼爾·克雷格從007系列裡退休時,製片人們可以考慮讓主演亞歷克斯·帕蒂弗(Alex Pettyfer)成為下一任詹姆斯·邦德。
——《紐約院線》
這部喧囂的歷險片有足夠的能力征服年輕的觀眾,但某些故事裡的細節推敲得還不夠嚴謹。
——BBC
在配角的選擇上,充分體現出了製片人聰明的地方,尤其是扮演達瑞斯·塞伊爾情婦的米希·派爾(Missi Pyle),那股子潑勁和騷味著實會讓觀眾有一種不一樣的體驗。
——《走進倫敦》
影片惟一的問題就是太過現實主義了。
——《好萊塢報道》
[編輯本段]幕後製作
【關於原著】
2003年,一系列裝幀特別、暗設機關的圖書贏得了英國最負盛名的「紅房子」圖書獎(在英國,「紅房子」圖書獎是備受青少年讀者矚目的圖書大獎之一,至今已有23年的歷史,小讀者親自參評是其最大特色,習慣稱為「奧斯卡」圖書大獎。在歷年「紅房子」圖書獎獲獎名單中,就有風靡世界的「哈利·波特」的作者——J·K·羅琳)。
暢銷作家安東尼·赫洛維茨筆下的少年超級間諜阿里克斯·萊德,一夜間成為了流行人物,他接受空軍特種兵的非人訓練,潛入阿爾卑斯山與世隔絕的峰頂;阻止邪惡的核計劃,破解人權衛士光環背後的隱秘……。真正驚險神秘的間諜世界第一次為少年打開,懸念迭起驚心動魄不斷的刺激挑戰,簡直就是「少年007」的間諜冒險生涯,在全球賣出了上千萬本,僅在美國就銷售了近500萬冊!其中光「風暴突擊者」一本的銷量就有150萬冊,曾連續十幾周占據著《紐約時報》的兒童讀物的暢銷榜榜首,安東尼·霍洛維茨也憑借這個系列小說成為各大文學類獎項的常客,剛剛發行的「天使方舟」更是奪得了今年英國的年度大獎。
安東尼·霍洛維茨在差不多8歲的時候,就決定了自己將來一定會成為一名作家,22歲時就發表了真正意義的第一部作品……然而直到2000年,「亞歷克斯·里德」系列中的開篇「風暴突擊者」出版,霍洛維茨的名字才開始在文學界佔有一席之位。對於霍洛維茨來說,間諜故事幾乎占據了他童年的大部分時光,007系列電影更是對他產生了意義重大的深遠影響,這種影響持續到霍洛維茨成年後,就轉變成了一種創作原動力,促使霍洛維茨完成了「亞歷克斯·里德」系列小說。故事中的主角是真正的「英雄出少年」,14歲就成為了一名間諜--估計這可能是文學史上最反傳統的情節設置了。也許有人要問了,間諜活動是一種國家政府的行為,一個14歲的男孩,懂得什麼叫「愛國精神」嗎?確實,亞歷克斯是在一種不情願的狀態下被MI6吸收進組織的,屁大的男孩,在一個成人化的世界裡,會發生什麼樣有趣的事呢?相信這正是原著小說引人遐想的靈魂所在。
【從暢銷小說到電影】
創作「亞歷克斯·里德」這個虛構的人物時,安東尼·霍洛維茨借鑒了朋友家兒子的性格特徵:14歲,同時說兩種語言,還是跆拳道黑帶高手……另外,霍洛維茨還從很多英國電影中一些古靈精怪的兒童形象中尋找素材,所以他總是將「亞歷克斯·里德」稱為化合物,將多種成分揉成了一個整體,所以,即使成了間諜,亞歷克斯也不會顯得少年老成,而是具備了一切14歲少年應該有的特質。兒童讀物里的主人公大多數都擁有著特殊的身份,然後經歷一系列驚險,並最終化險為夷,亞歷克斯·里德也不例外,他也擁有一個秘密身份,可是他卻努力地過著普通男孩的生活,所以他在沒有任務的時候,就會選擇和學校的鐵哥們一起闖禍,或乾脆在球場上揮灑多餘的精力,因為他本身是極度厭惡那個自己被迫涉足的成人世界的--相信任何一個同齡的孩子都有著和他相似的感覺,所以,讀者們不會像崇拜「哈利·波特」那般對「亞歷克斯·里德」極度狂熱,而是覺得他就生活在自己身邊。霍洛維茨將故事圈定在一個非常真實的情感范圍內,他成功地抓住了年輕讀者的心理。
有了《哈利·波特》系列和《納尼亞傳奇》的成功,這種關乎兒童的歷險類小說,一下子就成了好萊塢大佬爭相挖掘的「金礦」,所以在英國民間備受推崇的小小間諜--「亞歷克斯·里德」系列被搬上大銀幕,也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而已。作為「亞歷克斯·里德」的創作者,安東尼·霍洛維茨一直希望故事被改編成電影之後,能夠維持住小說的「英國味」,曾經有一家好萊塢的製片公司聯系過霍洛維茨,討論了小說版權的問題,他們開出了非常高的改編價碼,至少是現在的四倍以上,可是這幫不開眼的傢伙卻開出了幾個不合理的要求:首先,主角亞歷克斯·里德必須從14歲變成18歲;其次,他要有個火辣性感的女朋友……霍洛維茨想都沒想就一口回絕了這家發行公司,價錢給得再高,他也不能如此糟蹋自己心血的結晶。
然而維恩斯坦公司對待這件事卻給出了截然相反的態度,他們不但表示會原汁原味地「復制」小說,還特別聘請了安東尼·霍洛維茨創作電影版的劇本,就連亞歷克斯·里德的扮演者亞歷克斯·帕蒂弗,也是由霍洛維茨親自參與挑選的……不過,帕蒂弗確實是霍洛維茨所能挑出的最合適人選,刨去外形的優勢,他還是一名跆拳道高手,動起來韻律感極強,影片中的所有動作場景都難不倒他。而且,帕蒂弗的身體素質非常好,雖然沒有接受過特訓,也能適應超強度的打鬥場面--即使如此,霍洛維茨的選擇還是非常慎重的,他總共讓帕蒂弗試鏡了五次,才最終下定了決心。
飛車、美女一個不落,連配角都是大名鼎鼎的伊萬·邁克格雷戈,這部結合了青春片和間諜片元素的電影還是007老家--英國出品。僅僅舞刀弄槍顯然不能滿足流行需要,於是,動作巨星甄子丹也將幕後大秀精彩動作設計,除了緊張刺激的特技,還要求小主角們武術訓練,力求在銀幕上耍的有模有樣。
[編輯本段]精彩花絮
亞歷克斯·帕蒂弗(Alex Pettyfer)在500名試鏡的人中脫穎而出,成為這個在英國最有名的少年間諜「亞歷克斯·里德」。
由於影片需要小主角拍攝許多極限運動,所以在試鏡的時候,體能也是考核標准之一。
原著「亞歷克斯·里德」系列小說已經被翻譯成了28種語言。
除了「風暴突擊者」,其餘五本已經出版的「亞歷克斯·里德」系列小說也在改編電影的合同中。
由於影片拍攝的時候,主角亞歷克斯·帕蒂弗只有15歲,還未到法定的駕車年齡,所以小說中提到的汽車追逐場面,在影片中被改成了騎馬狂奔。
[編輯本段]精彩對白
Alex Rider: What is this place? Hogwarts?
亞歷克斯·里德:這是什麼地方?霍格沃茨魔法學校?
Alex Rider: This doesn't change anything. You're still my enemy.
Yassen Gregorovich: I have many enemies.
亞歷克斯·里德:這不會改變任何事情,你還是我的敵人。
亞森·格雷格羅維奇:我有很多敵人。
Alan Blunt: We want you to work for us.
Alex Rider: Are you joking?
Alan Blunt: It's not in my habit to make jokes.
Alex Rider: Well, your making one now! I don't want to be a spy. Incase, you haven't noticed i'm still at school.
布朗特先生:希望你能為我們工作。
亞歷克斯·里德:你簡直在開玩笑。
布朗特先生:我的生活習慣中不包括開玩笑。
亞歷克斯·里德:好吧,那麼你現在就是在開玩笑。我不想成為一名間諜,順便說一句,你似乎沒注意到我還在念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