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產電影 > 台灣師一生電影

台灣師一生電影

發布時間:2024-01-15 11:13:07

⑴ 求個部台灣經典老電影的片名

宋佳的《落山風》
絕情介紹:
過慣少爺生活的文祥,在家人的壓力下被迫妥協,安排到山寺靜心念書。寺里的環境令他難以適應。文祥委屈的抱怨,只能用排滿的功課來消磨。另一方面,寺內的女尼們對他的餡媚,畏忌也教他感到厭煩,但有個女人卻教他好生親切。素碧這拉因不孕為由被婆家逐出家門的女子,對文祥照頗倍至,文祥飽受著被關心的幸福,使他淡化對環境不適帶來的不悅情緒。 落山風起,狂風蕭瑟,是個陽光耀目的日子,文祥無意間闖進了曬衣場,吸引他的是那師姐在風中招搖的貼身衣物。這情慾的勾引,似癌細胞般侵蝕著他平靜的心思,抖動著原始的情慾,文祥再也無法靜心念書,迷茫、恍惚、夢幻地勾繪著對師姐的愛慕之情。不能自拔的文祥,情慾如波瀾在心湖擴張泛濫。素碧夜浴的撩撥,成了文祥發泄情慾的圖像,這彼此交通的橋梁,接近了雨人的距離。 師父下山看病期間,兩人貪婪的飽食落網的獵物,文祥盡傾情衷,素碧滿足地領受純真小孩的溫柔。這對豪放綺麗的佛門信徒,這畸戀,一個是在玩火,一個卻在瘋狂地自焚。 師父回山了,素碧有意了結這段來往,她知道這孽情會毀了文祥這輩子。她痛恨無情的丈夫如垃圾般將她拋棄,在一次爭執中,為了呵護文祥,素碧的腹部遭丈夫的擊打而致流產。她怨嘆這世間恩怨,決意剃度信佛來贖罪,而文祥難抑受創的情感,落山風起,卷落他脆弱的身軀。[

台灣電影《魯冰花》中美術教師郭雲天的扮演者是誰

於寒是印尼華僑,78年6月30日的民生報,介紹他的背景:

電影界有一個叫於寒的新人,他的一生乃至於躍登銀河都是一段傳奇;他給自己五年的時間在電影發展,三十歲之後他要再度投入生意的戰場!

八歲離家出走,尋求生活自立,二十歲之前他已經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從一名化粧品推銷員做起,至一家擁有兩百名工人化粧廠的老闆,而後因資金周轉不靈倒閉;他曾經想過跳水自殺,然而卻從此展開環球自助旅行,人生觀也逐漸豁達起來。

去年十一月,於寒以十一天的時間騎腳踏車環島一周,他在來台期間偶然參加一次服裝秀,因一位模特兒臨時放鴿子而被抓上伸展台,事後照片被留在模特兒公司,而被「魯冰花」導演楊立國發掘為男主角,經歷頗為傳奇。

當然不要忘記,影劇版的人物介紹,尤其是發片宣傳時節,可信度都要打相當折扣。

於寒拍「魯冰花」的片酬是五萬元。高仕公司的下一部片「阿嬰」也由他主演,與王祖賢扮演夫妻。不過這部片後來賣座不佳,於寒也與周乃忠爆發片酬未付清的糾紛,雙方各說各話。

在同時,於寒也加入中視,參加過「她的成長」、「金色時光」、「青梅竹馬」、「誰騙了我」等劇集的演出。不過時間都集中在民國79至81年間,81年下半之後,幾乎就在影劇版消失。等到83年5月,拍好後卻「冷藏」三年的「青梅竹馬」終於上映時,卻發生影片已經模糊的問題。製作人王玫表示,與於寒早就失聯,現在要重拍也沒辦法。

又過了一年,84年9月26日的民生報:

來自印尼的華裔演員於寒,在演藝工作並不頻繁的情況下,在中山北路開了一家茶藝館,經人檢舉於寒沒有外籍工作證,遭中山分局逮捕,由於於寒久未演戲,無法提供演出證明,很可能在七天之內被遣返回印尼。

之後「聯合知識庫」就不再有他的消息。

⑶ 台灣問題一直扣人心弦,有什麼記錄台灣發展的電影嗎

2009年,一部名為《海角七號》的影片席捲了台灣電影界,其總票房達到了5.3億新台幣,它也被譽為台灣電影業的一劑春葯。影片通過一場為了迎接日本歌手中孝介而舉辦的沙灘演唱會展開,在當地人堅持下,暖場嘉賓由一支臨時組建的當地樂團擔任,故事也在主唱阿嘉和演唱會監督友子之間展開。影片的成功,在於它足夠真實,貼近生活,引起當時台灣人的共鳴。

2、《夜奔》



「夜奔」兩字,取自京劇《林沖夜奔》,這就像是影片中的少東與林沖雪夜分別,即使生離也是死別。這部影片圍繞著三個人曖昧展開,這裡面的夫妻,少東和英兒,他們愛著同樣的人,同樣的事。少東知道,他的內心永遠留有兩個位子,一個給英兒,一個給林沖,不過一個位子是妻子,另一個位子是愛人!

3、《最遙遠的距離》



幾年前,一句「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火遍大江南北,當時的人們,不管在什麼時候都會來上這么一句,似有淡淡的哀愁。這部影片,就是那關於那個最遙遠的距離。小湯在努力的尋找丟失的愛情,小雲在努力的找錄音的主人,阿才則在努力尋找昔日的情人。三個人,好像毫無瓜葛,但卻緊緊連在一起。他們在經歷一段叫做追尋的旅途。影片的最後,小雲在海邊的左邊,另一個身影慢慢走進畫面的右端,就這樣,小雲與小湯,在同一個海灘。他們是否相遇了?這是導演給我們的留白。這一段距離,也就構成了最遙遠的距離。

⑷ 鍾鎮濤演過的關於老師的台灣老電影叫什麼名字

JGFJGFJFGJFGJFGJFGJFGJFGJFGJ

⑸ 找部電影,應該是台灣片,有點溫情的那種,講生活的,有個片段,詳情請進來看

絕對是影名: 娃娃
主演: 黃湘芸 高捷 塗善妮 陳彥儒
上映年度: 1991

娃娃是來自山地的一個小女孩,天真的她活潑可愛。但不幸的是,在一次飛機失事中,她的父母雙雙殉難。娃娃舉目無親,遂由親友把她送到台北交給其父母生前摯友朱媽媽照顧。由於生活環境的差異及生活習慣的不同,娃娃和她的玩伴迷你豬芭樂初到台北就給朱家上下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變化且惹出一連串的驚險趣事。為了讓這個可憐的小女孩能夠重新找回家庭的溫暖,朱家夫婦對她疼愛有加,視如己出,對待芭樂亦是盡其能事地照料。而朱家獨子——調皮但非常善良的朱皮每天陪著娃娃上下學。但由於娃娃一竅不通,天真地帶著芭樂作伴,給學校增加了許多困擾及騷動。
娃娃在加拿大的外公外婆得知外孫女的消息後,特意趕到台灣看望。朱皮一家為娃娃的即將離開感到難過。尤其是朱媽媽。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她已經把娃娃當作自己的親生女兒一樣,而朱皮也不願意和這個剛剛認識的妹妹分開。幸運的是,娃娃的外公外婆一直住在加拿大的養老院,根本沒有能力撫養外孫女,娃娃最終如願以償地留在了朱家。
朱皮有幾位要好的同班同學,他們是搞怪、廖多、廖豪、藍天使、肉粽等,這些同學,一個比一個調皮,平時他們除了一起上課之外,剩下的時間總是在一起打鬧嬉戲,當他們得知朱皮突然又多了一位妹妹和芭樂迷你豬時,他們的生活立刻變得多彩多姿起來。為了不影響兩個孩子的學習,朱爸爸和朱媽媽只能輪流帶著芭樂迷你豬上班。一天,朱爸爸帶芭樂上班,不小心將它遺失了,娃娃得知芭樂走失的消息,心裡非常難過,決心離家尋找芭樂,朱皮為了幫助娃娃,更號召死黨陪娃娃外出尋找芭樂,一群小孩遂展開了一場令人既興奮,又擔心的尋豬之旅。
經過幾個孩子和一位大朋友亞高的努力,小豬芭樂終於被找到了,但剛剛脫離危險,卻又掉進了河裡,最終小豬難逃一死。幾個孩子十分傷心,但正是經歷了這件事,朱皮和娃娃成長了許多。
成長的尖銳痛感,是來自必須了解的某些事情。了解亞高說的話只是為了讓自己好受一些,了解爸爸、媽媽還有芭樂是「不會變的」,了解人生的離別自己永不能躲避。還好,娃娃的身邊有這樣一群小心翼翼守護著她的人;這樣長大著的娃娃,才更加可以懂得,我們不能永遠倖免災遭,但隨時能夠與溫暖相遇。
1989年期間小野、吳念真和柯一正籌建了「正集團工作室」,也就是後來的「五月公司」,開始謀劃全新的戲劇創作。但在進入九十年代以後,柯一正則從電影圈裡淡出,轉而投身於戲劇界,成立了以表演兒童劇以及推廣兒童戲劇創作的「紙風車藝術團」,以及後來在台灣戲劇界享有盛譽的「綠光劇團」。這些經歷都奠定了柯一正拍兒童片的基礎,《娃娃》就是以劇中小男孩朱皮的七篇日記為線索,講述了一段孩子世界中的故事,該劇主要由一群逗趣的小孩子出演,情節略顯平淡卻是非常溫馨朴實,清新明朗,童趣十足的台灣電影。一個抱著叫做「芭樂」的小豬的小女孩,在失去雙親後來到母親摯友的家裡,展開的生活歷程。都是非常日常平凡的小場景,比如朱爸爸爬窗被卡在窗外,老師在課堂上對付亂哄哄的小孩子以及奮不顧身的爬樹救娃娃,還有那個兇巴巴的挺著大肚子的女老師,神秘兮兮的亞高……而隱藏在這部電影背後的正是童心未泯,樂顛顛的和孩子們混在一塊的柯一正。

⑹ 台灣電影詳細資料大全

台灣電影乃指台灣地區人民在台灣設立公司製作、編、導、主演,以國語發音之電影片。因台灣社會自由且富有創作力,因此能給予電影工作者良好的伸展舞台。不過因為種種因素,2006年台灣電影票房於台灣市佔率僅1.62%,呈現衰退的現象。

基本介紹

電影評論,台灣電影,歷史發展,日據時期, *** 的影響,戰後時期,解嚴時期,嚴後至今,衰退崩盤,低谷期,復興熱潮,困境突破,導演,理論專著,

台灣電影

台灣電影的特色,在於強調導演風格、注重台灣歷史,並崇尚以電影做為宣傳工作。這種特色讓侯孝賢、楊德昌、蔡明亮、朱延平等導演,於國際影壇備受好評。但另一方面,因為此類型藝術電影娛樂性較差,於台灣並不叫座,反而依賴島外票房來維持。

歷史發展

日據時期

日據時代台灣自製日語電影《莎勇之鍾》,李香蘭主演第一部在台灣拍攝的電影是1907年2月日人高松豐治郎率領日本攝影師等一行人在全台灣北、中、南一百多處地點取鏡的《台灣實況紹介》。電影內容涵蓋城市建設、電力、農業、工業、礦業、鐵路、教育、風景、民俗、征討台灣少數民族等題材。第一部台灣人製作的劇情片《誰之過》於1925年由劉喜陽、李松峰等人組成的台灣映畫研究會製作。不過即使劇情片,仍有相當多的影片。具有政治宣傳的作用。 電影《莎勇之鍾》劇照 1908年,高松豐治郎於台灣定居,開始在台灣北、中、南七大都會建戲院放映電影,並與日本及歐美的電影公司簽約,建立制度化的電影發行放映制度。1924年後,台北的放映業者由日本請來一流的辯士(電影說明者),電影放映業愈加彭勃起來。1935年10月,日本「領台」40年舉行台灣博覽會,以及隔年台北與福岡間開辟航空通運,這兩件事推化造就了日治時期台灣電影放映業的鼎盛時期。

*** 的影響

台灣自日治時期後期至解嚴前,電影產業的發展一直受到官營製片廠所主導。當時台灣電影的製作基本上也是以官營製片廠(台灣電影公司、中央電影公司、中國電影製片廠)所拍攝的新聞片與政治宣傳片之製作為主。 1962年, *** 為促進本國電影事業的發展,由新聞局舉辦金馬獎,頒發電影獎項鼓勵優良國語影片及優秀電影工作者,也曾改由教育部文化局來主辦,直到1991年,新聞局宣布決定將金馬獎由官方全部轉交給民間團體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主辦。自1970年代以來,金馬獎一直是華語電影界最受矚目的電影盛會之一。官方的主導色彩在1980年代以後逐漸消退,但隨著西方好萊塢影片的開放及風行,台灣的電影產業逐漸萎縮低迷。 近年來,由 *** 出資及主導的「電影輔導金」成為一個鼓勵台灣電影產業及發掘台灣電影人才的重要方式;電影輔導金由行政院新聞局主管,其補助金額以「片」為單位,分為五百萬元及八百萬元兩組。投入金額最少達十五部影片的一億兩千萬元以上,其中,各項申請均有一定規范,例如五百萬組目的乃鼓勵第一次執導劇情長片新人導演。事實上,今台灣電影輔導金的設施,重點落實培育電影人才、促進影片製作能達一定品質和增加影片數量與素質,最後達到產業量能皆達的目標。 電影輔導金於2012年分為一般組、新人組及紀錄片組,一般組最高可獲二千萬元(上限)之輔導金;新人組及紀錄片組最高可獲一千萬元(上限)之輔導金;此外,電視電影可另外申請高畫質補助,金額上限為三百萬元。雖此電影輔導金帶來許多批評,但若以「創作來活絡台灣電影產業的角度」來看,仍多受肯定,事實上,許多人認為輔導金實為台灣文化的輔導架構。 過去《電影法》中規定,中華民國國民在中華民國國內設立公司製作、編、導、主演,以本國語言發音之電影片為國產電影;而中華民國國民在國外製作、主演,並以本國語言發音之電影片為本國電影。現在的標准則改由行政院新聞局依照拍攝與製作地點、導演與主要演員,以及資金來源在一部電影中所佔比例來認定。

戰後時期

台灣閩南語電影《舊情綿綿》,洪一峰主演。1955年,麥寮拱樂社歌仔戲團團主陳澄三與何基明導演合作,拍攝該團的拿手戲《薛平貴與王寶釧》,成為二戰後第一部閩南語電影,一直到1981年最後一部閩南語電影《陳三五娘》為止,歷經了二十多年的閩南語電影時代。根據統計,閩南語電影的總產量將近兩千部,產量最多時一年高達120部作品問世。《薛平貴與王寶釧》在當時台灣社會引起大轟動,皆創下當時票房紀錄,引來一窩風的閩南語歌仔戲跟拍風。 電影《早安台北》海報 20世紀60年代,台海情勢逐漸穩定,台灣「中央電影公司」提出健康寫實的製作路線,兼顧歐美寫實主義電影下,聘請李行拍攝《蚵女》與《養鴨人家》兩片。兩片均頗叫好叫座。 20世紀60年代末期,知名導演李翰祥來台發展,並香港電影技術帶進台灣。此階段所拍電影類型除了初期的黃梅調,尚有歷史宮廷片《如西施》及文藝片,其中以瓊瑤原著為藍圖者佔了8部。 20世紀60年代,香港卲氏公司開始製作新派的武俠片,其中的兩位主要導演胡金銓與張徹後來都來台灣發展。胡金銓於1967年為聯邦公司編導武俠片《龍門客棧》締造了絕佳的票房紀錄,從此武俠、功夫、武打類型的電影成為台灣電影的主流之一,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沒落。胡金銓的電影發揮中國京劇的特色,結合彈簧床與吊鋼絲的特技,運用蒙太奇電影手法,使得武打動作快速俐落,動靜收放形成視覺韻律。 1971年,香港嘉禾公司推出李小龍主演的功夫片《唐山大兄》及次年的《精武門》均在台掀起一股功夫熱潮,而台灣武俠主流自此就轉化為功夫片、武打片繼續在台灣流行。接著張徹在卲氏公司幕後支持下,於1974年率奇子弟兵姜大衛、狄龍等來台成立的長弓公司,也讓功夫武打片,成為當時台灣電影的要角。20世紀70年代中期之後,開始了一段台灣電影的政宣片時期,如《英烈千秋》、《大摩天嶺》、《戰地英豪》、《女兵日記》、《八百壯士》、《梅花》、《筧橋英烈傳》、《望春風》、《香火》、《黃埔軍魂》、《成功嶺上》、《源》、《皇天後土》、《假如我是真的》、《辛亥雙十》、《血戰大二膽》等。 除此,叫特殊的片種則有如《汪洋中的一條船》的自我勉勵寫實片及如《一個女工的故事》的文藝片。之後,李行、宋存壽、屠忠訓等導演拍了一些如《小城故事》、《早安台北》、《候鳥之愛》、《歡顏》等清新的小品。之後,導演林清介則在《一個問題學生》賣座後,連續拍攝相同類型,以學生生活為主題的學生電影,這些類型電影包括《學生之愛》、《同班同學》、《男女合班》、《台北甜心》、《畢業班》等。而這波電影尚有《拒絕聯考的小子》、《年輕人的心聲》、《不妥協的一代》。此階段學生電影成為台灣新浪潮電影出現以前的重要台灣電影類型。這些低成本獨立製作方式,也讓新導演有了拍片的機會。事實上,台灣知名導演侯孝賢也在此階段接拍了《就是溜溜的她》、《風兒踢踏踩》等兩部片子。台灣電影「現代主義」化,可說是始於三支短片合而為一的黃春明原著改編電影-《兒子的大玩偶》(片中另有《蘋果的滋味》、《小琪的那頂帽子》)。除了部分禁演引發的《台灣電影宣言風波》外,中影公司大膽啟用新人拍攝鄉土文學作品,也是確立台灣電影新浪潮的主因。事實上,於《兒子的大玩偶》之前,中影已先啟用楊德昌、柯一正、張毅、陶德辰拍攝了《光陰的故事》,《在那河畔青草青》與《小畢的故事》。這些電影也促成了台灣電影的新風貌,更因票房賣座,讓台灣新電影成為主流。 台灣導演:陳國富 《兒子的大玩偶》製作完成後,突破當時台灣政治與電影保守勢力的抵制,於輿論、口碑與市場的支持下,為往後台灣電影的創作自由創造一片天空。其後,包括侯孝賢、楊德昌、張毅、萬仁、柯一正、陳坤厚、曾壯祥、李佑寧、王童等也確定了以導演為主﹔形式新穎、風格獨特、意識前進的台灣新電影。 一般來說,此波新浪潮電影中較重要的作品計有《風櫃來的人》、《海灘的一天》、《看海的日子》、《老莫的第二個春天》、《玉卿嫂》、《油麻菜籽》、《童年往事》、《我這樣過了一生》、《青梅竹馬》、《殺夫》、《恐怖分子》、《戀戀風塵》、《桂花巷》。 該新電影絕大多數是由台灣 *** 所屬的中影所投資拍攝,主要的推動者為中影主事者明驥與中高階層的小野和吳念真。此三人,可說是促成台灣新電影的主要功臣,也對當時低迷的台灣電影產生重大影響。 在此影響下,台灣業內原本拍攝商業電影的導演見狀,也將此潮流引進商業電影境地,此種以鄉土小說為類型的商業電影,計有《金大班的最後一夜》、《在室男》、《嫁妝一牛車》、《孤戀花》、《孽子》等。不過因為產量畢竟有限,1980年代台灣電影仍以如許不了主角的喜劇,與其他如著賭博片、犯罪片的商業電影。 另一方面,因為香港電影的成功,讓台灣輿論上也開始出現對台灣新電影的批判聲音。以藝術電影為主軸的台灣新電影的支持者與反對者逐漸壁壘分明,此因素,讓集體的台灣新潮流電影方朝終於1980年代末期結束。不但如此,在票房也大為失利。不過,相對的,此藝術電影,卻同時間大受國際影展與各國藝術電影市場上的歡迎。80年代起,台灣當局新設立了電影發展基金會、電影圖書館,其功能乃為保存電影資產及推廣電影欣賞。同一時間,促成設定了金穗獎。以鼓勵動畫、紀錄片、實驗電影和劇情短片製作為講目的的獎項,也讓台灣電影藉由劇情片、紀錄片、動畫、與實驗電影提拔出相當多的製作人才。 第30屆金穗獎主視覺圖

解嚴時期

台灣在20世紀80年代中葉起,隨著社會經濟泡沫及言論自由的達成,讓導演為主導的台灣電影,將電影觸角伸向過去禁忌題材,並回顧與探討台灣近現代社會、歷史與個人記憶。這階段代表作有《刀瘟》、《香蕉天堂》、《童黨萬歲》、《牿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等。其中最震撼台灣的莫過於侯孝賢的《悲情城市》。這部片以一九份世家各成員經歷台灣光復、二二八事件、及台灣光復初期的歷程,具體而微地反映台灣人的歷史經驗,不但票房叫座,也在威尼斯影展榮獲金獅獎,使侯孝賢成為國際矚目的知名導演。之後幾年,台灣電影於世界各地大小影展獲得不少得獎紀錄,這使得主管電影業務的「新聞局」自1990年開始,透過電影輔導金來支持藝術電影的製作。 在票房方面獲得數億台幣的空前成功、同時也獲得不少獎項,叫好又叫座的結果讓台灣觀眾開始重新關注台灣自製電影。隨著《海角七號》熱賣,片商與觀眾均對台灣電影重拾信心,多部電影亦搭上順風車取得不錯的票房,如《囧男孩》、《九降風》、《花吃了那女孩》等等。《海角七號》同時也成為戰後以來最賣座的華語片及台灣影史最賣座影片的第二名。 進入21世紀,台灣電影人在選角、攝制等方面更多的走出島外,改編自台灣女演員劉若英的作品《我想跟你走》的其中一篇短篇小說《 Happy Birthday 》,劉若英本人並擔任主角。

嚴後至今

衰退崩盤

台灣電影的衰退,最早可追溯至1992年,當時所有電影市場的配額,是在GATT中討論,市場一直處在不利的位置,1996年起,每年產出量一直維持在15至20部,票房市佔率盤旋在全台總票房1~2%間,這悲慘的景況到2003年達到谷底,這年僅推出15部台灣影片,總票房約NT1,500萬元,不到總票房的1%,這樣的票房相當於《鐵達尼號》的40%,台灣影片當年愁雲慘霧,台灣電影可謂是 *** 放棄的產業。

低谷期

2000年後,台灣的電影偶有佳作,如2000年的《卧虎藏龍》、2002年的《雙瞳》、2005年的《刺青》等;但整體上,台灣的電影市場仍由好萊塢電影主宰,持續處於弱勢。 不過在另一方面,台灣電影也有新的發展。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曾發下豪願要投入電影業。有人認為,該做法是效法Sony進軍好萊塢模式,在擁有極強大硬體整合力量之後積極轉進電影業,並謀取好萊塢600億美元電影產業的代工數位商機。其中初試啼聲的作品(同時也是唯一的一部)即為電影《白銀帝國》。由於有郭台銘所屬鴻海集團5000萬美元的的大量投資,《白銀帝國》成為大陸與台灣兩地少見的高製作成本的商業電影。在開拍之時。而後郭台銘的精緯電影公司雖解散,但其長子郭守正的山水國際娛樂股份有限公司仍繼續經營。

復興熱潮

2007年起的全球金融危機,在台灣居於優勢地位的美商影視企業受到影響,使得台灣電影有了喘息的機遇。2008年,魏德聖執導的電影《海角七號》以大規模國際化商業路線(包括延攬日本歌星中孝介演出)並在內容上揉合本土特色,在票房方面成為戰後以來最賣座的華語片、及台灣影史最賣座影片的第三名(不計算通膨),同時也獲得不少獎項,叫好又叫座的結果讓台灣觀眾開始重新關注台灣自製電影[19]。 隨著《海角七號》熱賣,片商與觀眾均對台灣電影重拾信心,加上好萊塢片廠籌措資金不易市場低迷因素減少大卡司的投入,多部電影亦趕上這波替補美國電影遺留下來的台灣市場爭奪,因而取得較以往為佳的票房成績,如《囧男孩》、《九降風》、《花吃了那女孩》等等;而2010年的《艋舺》,2011年的《雞排英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賽德克·巴萊》更被視為台灣電影票房的指標,2012年《陣頭》、《愛》、《犀利 *** 最終回:幸福男·不難》、《痞子英雄首部曲:全面開戰》 ,2013年《大尾鱸鰻》 都是台灣破億影片;口碑與票房都頗受肯定。和以往國片低迷期時藝術電影掛帥的狀況不同,以一般大眾為市場目標的商業電影重新成為台灣電影的主流,以戲院上映為主的商業紀錄片也開始取得一定的發展(如《翻滾吧!男孩》等);而好票房衍伸出商機,讓片商有資本繼續製作吸引觀眾的電影,也讓台灣電影市場逐漸邁向資金提供、影片內容、觀眾票房三者均贏的正向循環。台灣電影歷經廿年不景氣後,蓄積的能量終在2008年爆發開來,形成一股「國片熱潮」。 2008年台灣電影總產量(指製作及完成者)為36部,總票房約6億1,085萬元,市佔率12.09%,較2007年之7.38%成長約0.6倍;2009年國產電影片總產量為48部,較2008年之36部成長約33%,總票房約1億2,499萬元,市佔率2.3%,衰退八成以上;2010年國產電影片總產量為50部,總票房約4億5,117萬元,市佔率7.31%,較2009年成長約2倍,以產量而言台灣電影已逐漸復甦之趨勢。

困境突破

自1985年年起,台灣產量與發行量較多的如學甫、龍族、麗城、中影、上上、倍倫、新船、金壂、學者、龍祥…等各公司均因各種因素萎縮產量,其製片量一路下滑。不但如此,維系電影產業的上述幾家公司,產業重心也移往如有線電視的影視產業。在產業無法支持下,惟剩台灣當局於文化維持的壓力下,勉為其難出資維持。1998年,台灣電影生產不到20部,2001年1-10月間,僅達11部,至2006年,台灣電影於台灣市佔率則僅1.62%。 就票房方面,以台北市首輪票房為例子,台灣電影的票房收入僅有163萬元,佔全部台北電影票房收入不到1%,比起美國好萊塢所佔台北票房的95%以上相差甚遠。因為台灣電影產量極低,票房慘澹,實已不足以支撐電影工業。因此有媒體業者認為「再多的影展獎項都無法遮掩台灣電影全面崩盤的事實。」不過在另一方面,台灣電影也有新的發展。例如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即發下豪願要投入電影業,並以電子業代工為概念,於2008年退休後拍100部以上的電影或電視劇。也有人認為,該做法是效法Sony進軍好萊塢相同,在擁有極強大硬體整合力量之後,積極轉進電影業,並謀取好萊塢600億美金電影產業的代工數位商機。其中,初試啼聲即為以台灣知名影評人焦雄屏主導的《白銀帝國》。 電影《白銀帝國》海報 《白銀帝國》為台商郭台銘首度大幅投資的電影作品,於2007年上映。改編至《白銀谷》,描寫山西晉商的該部電影也是台灣知名影評人焦雄屏的首部導製作品,根據焦雄屏說法,她拍攝該影片的其中一個目的,是扭轉近代中國對商人的偏頗感想。 《白銀帝國》亦是少見的由海峽兩岸合拍得高製作成本的商業電影,光是郭台銘所屬鴻海集團就對該片投資5000萬美金。另外,該電影的主要演員為香港電影演員郭富城及內地電影演員張鐵林。而正因白銀帝國的順利開拍,有人認為郭台銘的加入,不但能於資本上挹注台灣電影,更能為台灣電影帶來新想法與新視野。

導演

今台灣電影是以一群默默努力的電影工作者所支撐,也成為台灣電影的驕傲。這些工作者,除了侯孝賢與楊德昌已在國際影壇建立作者導演的地位外,台灣出身的李安、馬來西亞來台的僑生蔡明亮也已成為世界矚目的台灣導演。李安的《推手》讓所謂後新浪潮電影踏出成功的一步。其後的《喜宴》也獲得台灣本地與國際的票房上成功。事實上,前往美國好萊塢發展的李安,今與侯孝賢仍成為台灣電影代名詞之一。 台灣導演:李安 除了李安、侯孝賢外,蔡明亮則一反新導演普遍探索懷舊或歷史記憶的題材,並將觸角深入都會男女生活中,其中,早其作品《青少年哪吒》觀察都會青少年虛無而沒出路的生命、得獎作品《愛情萬歲》探觸寂寞的都市男女互舔傷口、另外,幾年後的作品如《河流》及《洞》更是 *** 描寫黑暗都市的情景。相對的,蔡明亮電影雖給人一種現代寓言的感覺,但也因為十分灰澀難懂而曲高和寡。除此,其他在20世紀90年代出現的新新導演,如陳國富、徐小明、王小棣、易智言、陳玉勛、林正盛、張作驥,以及獨立製作的黃明川、賴聲川等,也都有水平以上的作品出現。台灣電影的歷史進程,自台灣日治時期後期至台灣解嚴前,便一直為官營製片廠所主導的情形下發展。事實上,該階段台灣電影的製作基本上也是以官營製片廠所拍攝的新聞片與政治宣傳片之製作為主。直至今,台灣當局出資及主導的台灣電影輔導金仍是一個發掘台灣電影人才的重要方式。 台灣電影 今台灣有一批年輕紀錄片導演。來自台灣社會各階層的他們,其影片題材也五花八門。題材從探索嚴肅社會或政治議題到有的以自己或家人、朋友為拍攝對象皆有。其紀錄片主軸,也從探索社會到探索個人的生活與問題。因為配合得當,整體成績已漸受國際矚目,並有不少的國際重要紀錄片影展獲獎紀錄。另外也有如無米樂的叫好叫座影片。 台灣導演:侯孝賢

理論專著

陳飛寶編,1988,台灣電影史話。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台灣電影導演協會,2000,台灣電影導演藝術。台北:亞太圖書出版社。 陳儒修,1993,台灣新電影的歷史文化經驗,羅頗誠譯。台北:萬象圖書。 Chen, Ru-shou Robert. 1993. Dispersion, Ambivalence and Hybridity: A Cultural-historical Investigation of Film Experience in Taiwan in the 1980s. Ph.D. diss.,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川瀨健一,2002,台灣電影饗宴:百年導覽,李常傳譯。台北:南天書局。 電影資料館口述電影小組,1994,台語片時代(一)。台北:台灣電影資料館。 電影資料館「本國電影史」研究小組編,1996,歷史的腳蹤:台影五十年。台北:台灣電影資料館。 電影資料館口述電影史研究計畫,1994,電影歲月縱橫談,「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委託。台北:台灣電影資料館。 黃仁,1994,悲情台語片。台北:萬象書局。 黃仁,1994,電影與政治宣傳:政策電影研究。台北:萬象書局。 黃仁、王唯編著,2004,台灣電影百年史話。台北:中華影評人協會。 黃秀如,1991,台語片的興衰起落。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焦雄屏編著,1990,台灣新電影。台北:時報文化。 焦雄屏,1991,台港電影中的作者與類型。台北:遠流。 焦雄屏,1993,改變歷史的五年:國聯電影研究。台北:萬象圖書。 焦雄屏編著,2002,台灣電影90新新浪潮。台北:麥田出版。 李天鐸,1997,台灣電影、社會與歷史。台北:亞太書局出版社。 李泳泉,1998,台灣電影閱覽。台北:玉山社。 林贊庭編著,2003,台灣電影攝影技術發展概述 1945-1970。台北:文建會。 劉現成, 1994。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盧非易,1998,台灣電影:政治、經濟、美學,1949-1994。台北:遠流。 呂訴上,1961,台灣電影戲劇史。台北:銀華出版部。 歐淑敏,2004,日治時期台灣電影的政教功能。台灣師范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Rodriguez, Hector. 1995. The Cinema in Taiwan: National Identity and Political Legitimacy. Ph.D. diss., New York University. 三澤真美惠,1999,殖民地下的「新天堂樂園」:日據時期台灣電影政策之研究(1895-1942)。台北:前衛。 Wu, I-fen. 2002. Taiwanese New Wave Cinema: Historical Representation and Cultural Landscape. Ph.D. diss., University of Essex. 葉龍彥,1995,光復初期台灣電影史。台北:台灣電影資料館。 葉龍彥,1997,台北西門町電影史 1896-1997。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台灣電影資料館。 葉龍彥,1998,日治時期台灣電影史。台北:玉山社。 葉龍彥,2003,八十年代台灣電影史。新竹:新竹市立影像博物館。 Yeh, Yueh-yu. 1996. A National Score: Popular Music and Taiwanese Cinema. Ph.D. diss.,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張昌彥、李道明主編,2000,紀錄台灣:台灣紀錄片研究書目與文獻選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台灣電影資料館。 「中華民國」電影年國際推廣組策劃,1993,台灣電影精選,區桂芝執行編輯。台北:萬象圖書公司。

⑺ 你心目中最好看的台灣動作片是哪部為什麼

1.《國土無雙》

由阮經天、趙又廷、鳳小悅三大門面擔當演繹的一段黑道兄弟情。黑幫老大的死在艋舺黑幫內掀起一陣腥風血雨,曾經的太子幫五兄弟也面臨著友情與利益的抉擇。暴力場景與煽情配樂的結合,重現一段另類、唯美的燃情歲月,值得觀看。

⑻ 為什麼電影《一一》能成為很多人心中的「華語最佳影片」

《一一》於2000年在法國首映,是由台灣導演楊德昌執導的一部經典作品。雖然距現在已有十八年之久,但是在很多觀眾心中它依然是無法超越的絕佳之作。

所以伙哥覺得《一一》這部作品之所以能夠被很多人看作為華語最佳影片,是因為他們都從這部電影中看到了自己,一如我們看不到自己的後腦勺一樣,需要別人拍給我們看,我們才能真正去了解它到底是什麼模樣。

⑼ 80年代的經典影視作品有那些

80年代電影精華
1《五福星》系列
2《最佳排擋》系列
3《開心鬼》系列
4《富貴》系列
5《英雄本色》系列
6《人嚇人》系列
7《風雲》系列
8《雙龍》系列
光影留痕,歷數經典--我看80年代香港系列電影精華
1 夢幻對決,爭霸香江——新藝城《最佳拍擋》和嘉禾《五福星》
說起80年代的系列電影,就要從新藝城說起,做為一家初出茅廬的電影公司,經過異常艱苦的創業階段,80年代初雖然在香江影壇取的了一定的立足之地,但想要撼動嘉禾和邵氏的統治地位,還是天方夜潭。這一點新藝城七怪(麥嘉,石天,黃百鳴,徐克施南生夫婦,曾志偉和泰迪羅賓)當然十分清楚:他們急需一部驚世之作的問世來改變這種情況。81年徐克的《鬼馬智多星》叫好又叫座,首次擊敗了嘉禾和邵氏兩大強敵,無疑給了他們一些叫板的底氣。然而,嘉禾早年幸得李小龍,從此一飛沖天,後又有成龍加盟,以此長盛不衰。新藝城旗下雖人才眾多,但苦於沒有像李小龍,成龍那樣可以靠個人魅力拯救一部電影巨星,於是他們只有全力拍一部巨片,以巨片對撼巨星的戰略,讓新藝城將所有的寶全壓在這一部電影之上,可以說不可以說不成功便成仁,是為豪賭。這部影片就是《最佳拍擋》。當時新藝城為了這部影片可以說是傾進全力,不僅投資巨大,不惜請來好萊烏的特技組完成高難特技,而且配以高新特技追求視覺效果(這里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當時電影中有一個飛車從二樓穿破玻璃飛下一樓的特技,由於太過危險外國特技組沒有把握不敢做,麥嘉等人也准備放棄,然而曾志偉提出可以讓他在台灣的好友小黑試試,後來找來小黑,麥嘉等人勸他說如果沒把握就不要做,小黑拍胸說從不做沒把握的事,當時就飛,果然成功,單車從二樓飛下還可以開行,令好萊烏的特技組都大加稱贊,這位小黑就是柯受良是也)。而且人力也是傾其所有,當時幾乎新藝旗下的所有導演和電影工作人員均全部參與到影片的製作,兼且以200萬的天價酬勞請來樂壇天皇巨星許冠傑的參演,更是轟動一時。如果你認為這沒有什麼的話,那麼我告訴你當時新藝城拍一部電影才花100萬,許一個人的片酬便可以製作兩部電影,這在當時很難想像,而且許冠傑的大哥正是香港喜劇天王許冠文,許氏三兄弟的喜劇片一直是嘉禾的頂樑柱之一,新藝城此招無疑是從敵營挖角,手段非凡啊。事實證明新藝城成功了,《最佳拍擋》在82年春節上映,轟動全港,觀眾之多要靠出動警察維持次序,票房接連攀升,屢破記錄,最後以兩千七百萬收關,破了香港開埠以來最高票房紀錄,據新藝城的開國功臣之一黃百鳴現在回憶:以當年的貨幣匯率和觀眾的入場次來算,至今也只有《功夫》的票房能與之媲美。《最佳拍擋》巨大成功讓新藝城看到稱雄良機,於是再接再厲,接下來在83,84年連續拍了《最佳拍檔大顥神通》和《最佳拍檔女皇密令》更是令票房更上台階,連續三年占據香港票房冠軍寶座,此系列後來又拍了《最佳拍檔千里救差婆》和《新最佳拍檔》也是戰績顯赫。可以說60年代是邵氏一統天下的時期,70年代則有嘉禾統治影壇,而80年代新藝城正是靠《最佳拍檔》系列起家,從此異軍突起成為唯一可以打敗嘉禾的影業公司從而笑傲整個影壇。《最佳拍檔》系列是香港電影史上的一個奇跡,而最令我感動的是這是由一個眾多影壇精英聯手造就的一個神話,裡面任何一個人才拉出去都是可以獨擋一面叱剎一方的好手,然而他們同心和力,各盡其責,完成了一個夢幻的製作,一個經典的誕生。這樣的組合現在已不可能有了。

由於嘉禾同期的電影《龍少爺》當年亦敗給了《最佳拍檔》,嘉禾對新藝城挖走許冠傑反過來對付成龍這種偷你家的石頭砸你家的窗的做法始料不及,造就了對手的成功,但嘉禾豈是一擊就倒眼看對手坐大的主,多年積累下來的底蘊可以讓他們很快的作出應對,嘉禾主將洪金寶很快做出反擊:一手策劃了《五福星》系列,相比於《最佳拍檔》的大卡司,大場面,大製作,《五福星》系列更符合傳統港片製作方向,明星雲集的陣容,輕松詼諧的情節,且不缺乏驚心動魄的打鬥場面。也取的了巨大的成功,成為唯一能與《最佳拍檔》系列爭奪票房冠軍的系列電影。在《五福星》系列中由吳耀漢,馮卒帆,洪金寶,秦祥林(苗橋偉),曾志偉(岑鍵勛)組成的「福星組」實在妙絕,這幾個人簡直就是80年代個性明星的大集合,僅看他們在戲中大飈演技已是一種享受,更何況他們的角色是如此的市民化,一樣的貪圖小便宜,一樣的對美女兩眼放光,更無奈的是還要為警察去和危險的黑社會較勁。可以說整部電影就是他們的互相作弄,或一起整別人這種橋段堆積起來,搞笑之餘讓觀眾覺得異常親切,吳耀漢的沉迷特異功能,馮卒帆的故做正經,秦祥林的自以為是,曾志偉的傻里傻氣,五個人在一起產生了逗樂的化學效應。加自每部都有經典的借橋於老港片《七擒七縱七色狼》的五人調戲美女的橋段更是達到了樂而不淫的境界,真是經典中的經典。個人認為《五福星》是堆徹港片橋段的經典之做,影片大大忽略情節的作用,而是注重將各種搞笑情節連串起來,是一部靠妙趣橫生的細節取勝的電影,甚至連每部影片的主幹情節就是同一個橋段:五人乃累教不改的慣犯,專好靠小聰明和妙手法犯罪賺錢,被抓進監獄後結成團伙,而警察為了對付罪大惡極的黑社會不得不靠五福星的犯罪天才去以毒制毒。。。在這里我可以毫不掩飾自己的個人喜好:《五福星》系列電影是我最喜歡的電影系列,簡直可以用頂禮膜拜這個詞來形容它。時至今日《五福星》系列仍是各地電影太的保留節目,受歡迎程度可見一般。
《最佳拍擋》和《五福星》鬥法多年,最後兩公司為避免形成惡性競爭,破天荒的合作了一部集兩部電影精華的《最佳福星》做為這一段傳奇的結束,是香港影壇一段佳話。其實這熱鬧的表象中間還夾雜著一些另外一些現實問題,諸如新藝城主將麥嘉的跳槽嘉禾,曾志偉為嘉禾製作福星系列等等,不在本文涉及范圍,故不做詳細說明。
2 巧合撞車,再戰江湖——新藝城《開心鬼》系列和嘉禾《鬼打鬼》系列
也許是巧合,新藝城和嘉禾在經歷了《最佳拍擋》和《五福星》的「聖戰」後竟不約而同的把目光投向了鬼怪題材的影片類型:黃百鳴的《開心鬼》和洪金寶的《鬼打鬼》,雖然同是以鬼怪元素成片,兩部電影的風格卻是天差地別,黃百鳴借「鬼」夾著一股清新詼諧的青春之風成就了《開心鬼》,而洪金寶則將自己拿手的功夫融合入民間鬼怪傳說,開創了靈幻功夫片模式。而一樣的是兩部影片雖是鬼怪片卻都走的幽默搞笑路線,符合傳統的港片喜劇模式。而且兩部系列片都取得了同樣巨大的成功。
繼《最佳拍擋》後,一時間新藝城的製作理念似乎走上了大卡司,大陣容,大搞特技的西化路線,此時黃百鳴著手打造《開心鬼》,某種意義上回到了新藝城最初的小成本喜劇路線。說起《開心鬼》的由來,應是黃在一次台灣某中學觀看由學生原創的舞台劇《朱秀才》時覺得這幕戲劇相當的不錯,便買下了原創劇本加以改編,成了《開心鬼》的劇本,據說當時那幕舞台劇的導演還是後來的大導演馬偉豪呢,後來黃想拍攝《開心鬼》的時候便想到了馬,可惜由於工作檔期而錯過,黃於是找到了新晉導演高志森合力打造《開心鬼》,高志森正是靠這部電影大紅,讓自己尤善拍攝輕松喜劇的特點揚名全港,成為新藝城旗下一員猛將。回到影片上來繼續說,由於《開心鬼》屬於新藝城小成本的製作,整部影片才相當於許冠傑的一部片酬,在當時並未料到會取的巨大成功,黃百鳴只是帶領著羅明珠,李麗珍,李珊珊一班新人進入觀眾的視野。然而神奇的是《開心鬼》上映後反響空前,票房狂收一千七百多萬而被迫落畫,落畫時全線仍然收卅多萬(現時卅多萬票房開畫可以映兩星期呢!)。落畫那天,新藝城下面麗聲戲院的七點半、九點半場仍然全院滿座,在星馬和台灣更是火的不得了。可以說《開心鬼》是一部以小博大,四兩勝千斤的奇跡般的電影。後來《開心鬼》又接連拍了《開心鬼放暑假》,《開心樂園》,《開心鬼撞鬼》,《開心鬼救開心鬼》,《開心鬼上錯身》。足可見它在當時受歡迎程度。同時《開心鬼》系列捧紅了一代又一代的開心少女組,《開心鬼放暑假》的少女組袁潔瑩,羅美薇,陳嘉玲在星馬訪問時,群眾瘋狂到失控的地步,當地警察出動槍械才穩定局面,黃百鳴自己回憶說:《開心鬼》在星馬受歡迎的程度連自己都被震住了!到了《開心鬼上錯身》的時候更加戲劇性的情節也出現了:菲律賓總統歌拉桑的女兒姬絲汀竟也自薦進入開心鬼少女組,最終成功,關於這位小公主在港拍戲的細節實難一愈倒盡,只好以後另做祥解。還遠不只這些《開心鬼撞鬼》在星馬與好萊烏巨星史泰龍同期上映的《第一滴血》來了一次票房硬戰,最後竟平分球色,在當時極少放映華語片的星馬創造了一個奇跡。另外其實《開心鬼》系列並不只有開心少女組,《開心鬼救開心鬼》中,打造的開心少男組就是至今無數歌迷永遠的搖滾BEYOND樂隊。!!!!
回看嘉禾的《鬼打鬼》以及後來的《人嚇人》,《人嚇鬼》系列,與黃百鳴相同的是,洪金寶這次也只是找來了老友午馬,林正英,加上當時初出道的鍾楚紅,比起《五福星》的群英匯粹,這次洪金寶實是獨挑大樑,但新奇的劇情,光怪陸離的民間傳說,千奇百怪的茅山術,風趣詼諧的冷幽默,令觀眾耳目一新,大獲成功自在情理之中,更加可貴的是,洪金寶在《人嚇鬼》中的表演相當出彩,由於在《五福星》中飈戲的部分基本上被另四人壟斷,洪在中間除打鬥並沒有很大的表現機會,在《人嚇鬼》中給了他很大的表演空間,裝扮成紙人的形象讓人無法在記憶中抹去,他憑此片獲金像獎的提名實名歸(他憑《提防小手》和《七小福》兩獲最佳男主角),同時林正英,午馬的表現也不惶多讓,三個老戲骨在一起的表現讓人影響深刻。此系列更大的貢獻是開創了靈幻功夫片新型模式,後來林正英將其發揚光大,開發出功夫僵屍片成為赫赫有名的「捉鬼大師」。就連劉針偉後來的「猛鬼」系列《猛鬼差館》《猛鬼學院》《猛鬼大廈》也無疑是受到了洪金寶的影響,奠定了港產鬼片恐怖搞笑兩不誤的半斤八兩模式。現在影壇大哥洪金寶已退出江湖,午馬尚還頻繁出現在電視劇集中,而「捉鬼大師」則在99年令人時令人遺憾的患病辭世,靈幻功夫片一晃竟是20多年前的事了,而作為後續的表現前幾年無線的《僵屍探長》收視火暴,無數年輕電視觀眾為之著迷,而他們很少知道早在20年前的那些經典也,長聲唏噓。(待續)
3 風起雲涌,英雄熱血——林嶺東「風雲」系列和吳宇森「英雄」系列
80年代後期和90年代初,是香港動作片發展的顛峰時期,無論是古裝武俠動作片還是現代槍戰動作片都達到了一個片種所能達到的顛峰,而這種強勢的局面應始於吳宇森的《英雄本色》和林嶺東的《龍虎風雲》。吳宇森和林嶺東儼然是80年代黑幫動作片的雙壁傳說。
說到林嶺東的《風雲系列》就不能不先說說林嶺東,林的導演生涯始於新藝城,當時新藝城打造的影片《陰陽錯》本由鬼馬導演梁普智執導,但由於麥嘉不滿他將原劇本大刀闊斧的改動,中途撤換讓剛從美國回來的林嶺東半路接手(話說當年梁普智也是因麥嘉炒掉了《夜驚魂》的原導演,中途讓他接拍,從而一炮而紅,不想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東,同樣的遭遇同樣的人,只是結果恰恰相反而已,這就是命運吧)。從整部影片看,雖然取得不錯的成績,但這部半路出家的影片無論從哪個角度都不是林所嚮往的擅長片種,不過好在他的導演才能受到了新藝城上下的認可,接連讓他拍了5部喜劇片,其中還幸運的參與到《最佳拍檔》的製作,這對他日後在動作片中控制大場面的技巧有很大的幫助。在拍了多部自己不喜好類型的影片後,新藝城終於放開手讓他全力施展手腳,林嶺東這才方顯天縱之才,將自己構思已久的《龍虎風雲》般上大屏幕,一鳴驚人。並靠這部影片拿走了金像獎最佳導演的獎杯。與其他黑幫動作電影不同的是,林嶺東更喜歡以一種寫實的風格,用黑暗的筆調描述出人在陰暗環境中的人性化色彩。這幾乎成了他的個人標志,所以當昆汀的影片《落水狗》在嘎納影展上風光無限的時候,熟悉港片的人紛紛指責影片最後橙先生在白先生懷里承認自己就是他們搶劫團伙中的警察卧底,白先生痛苦的將子彈送進他身體的清節明顯照搬《龍虎風雲》的時候,昆汀專程去港拜見了林嶺東導演,成為佳話。後來林嶺東本色不改接連以「風雲」為題拍了《監獄風雲》,《學校風雲》和《聖戰風雲》成為大名鼎鼎的「風雲」導演。尤其是《監獄風雲》達到了藝術和商業上的雙重豐收,周潤發牢牢鞏固自己在香港影壇上的王者地位,梁家輝的事業也是如日中天,兩位影帝在戲中的表演十分精彩,困難環境下的友情和不斷的自我救贖在導演潛心打造的陰暗氣氛下顯得震撼人心,是現實主義題材不可多得的經典之作。林嶺東,以他強烈的個人主義色彩和風雲系列成為香港電影史上一面獨特的旗幟。
《英雄本色》一部勿需多說的電影,一部香港電影里程碑式的電影,華語電影百年百部佳片排名第二,港片排名第一,獲87年香港電影金像獎的9項提名,並最終捧走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影片兩項大獎,獲86年台灣電影金馬獎8項提名,奪走包括最佳男主角最佳導演最佳攝影和錄音四項大獎。為那些甚至還沒有看過這部電影的人們感到絲許遺憾,他們錯過了一生中最能感受到英雄熱血的機會,在這個如今偶像橫飛的時代,很少有機會再能感受到那麼純粹那麼經典的感動了。《英雄本色》有著太多的傳奇,只是他它開創英雄片和暴力美學的貢獻,就足以使它有著所有影片難以企及的高度,何況影片極力渲染的朋友兄弟之間的情誼和一種失去一切憤然奪回的精神足足感動一代人。沒有例外:每集《英雄本色》都是悲劇性的結尾,也許也只有一去不返的悲劇才是這英雄熱血所最完美的爛漫。做為一代宗師張徹的弟子,《英雄本色》是吳宇森多年抑鬱之後的厚積薄發,充斥著導演強烈個人色彩,卻更能引起人們的共鳴。它的續集有著不遜前作的表現,到了第三部,由於徐克和吳宇森的反目已是拖到了90年代,徐和吳更是分開執導《英雄本色3》和《喋血街頭》他們都可以看成是英雄傳奇的結束之作,雖已物是人非,唯一不變的是那永遠不變英雄熱血清結。由於第三集時間的關系,我一直猶豫要不要把這個系列放在80年代來述說,但最終我還是選擇了這個正確的做法,不僅僅這個傳奇的開始和高潮是在80年代,更加說服我的是也只有林嶺東和他的「風雲」系列才能應證這個鮮血的情誼的時代。
林嶺東和吳宇森,「風雲系列」和「英雄系列」一個寫實一個浪漫,卻同樣選擇了暴力和熱血來描繪他們的主題。80年代的影壇因他們的出現而多了一分力量和感動。《多年情》這是英雄本色哥哥唱的主題歌,多年前它感染多少嚮往激情和奮斗的少年,多年之後我們已不再年少輕狂,卻依然可記得那一片感動和震撼。
4 富貴逼人 雙龍戲珠——德寶市民喜劇「富貴」系列和「雙龍」系列
85年邵氏電影在新藝城和嘉禾的兇猛攻勢下風光不再,宣布停產,轉身專攻「無線」的電視事業,旗下院線則轉讓給了剛剛成立的底寶公司,得此良機德寶公司當然要大展拳腳力圖在風起雲涌的香港影壇取得一番立足之地,他們不惜重金攬羅新藝城和嘉禾旗下人才,並如願以嘗,著名導演高志森從新藝稱轉投德寶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後來洪金寶,吳耀漢,岑建勛紛紛為德寶拍片,兼且由於網羅的大都是喜劇人才,公司制訂了以市民喜劇為重點的製作方向,在後來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短時間內迅速串起成為可以與嘉禾和新藝城相抗的影業公司。
高志森由於不滿低待遇而轉投德寶對新藝城尤其是對黃百鳴是一個沉重的打擊,作為自己一手發掘出來的導演,黃用「痛失猛將」來表現對高離去的遺憾,高志森以喜劇聞名,到了德寶後,更是有了巨大的發揮空間,一手製作了著名的《富貴逼人》,《富貴再逼人》,《富貴再三逼人》系列,影片圍繞當時市民一朝發財的的話題展開情節,利用對市民中******所引發的一系列事情作為笑料的鋪陳,由於影片的生活化和市民化,加切廣受歡迎的喜劇風格,成為大賣佳片。沈殿霞,董驃,陳奕詩,李麗珍,盧冠廷和關佩琳的一家子組合廣受歡迎,尤其是沈殿霞和董驃將小市民心理刻畫的入木三分,令人佩服。《富貴》系列作為高志森的顛峰之作,在香港喜劇片發展史上有著重要的一筆。由於高是在新藝城拍攝《開心鬼》續集的時候中途離開,也許是為了紀念那段日子又或是向黃百鳴致敬後來他還拍了一部《富貴開心鬼》作為終結,其意耐人尋味。
相比《富貴逼人》系列,雙龍系列對很多不是很熟悉港片的朋友也許會稍顯陌生,這系列包括《神勇雙響炮》,《雙龍出海》,《智勇三寶》和《雙龍吐珠》四部電影。由吳耀漢和岑建勛主演,分別飾演片中兩個鬼馬警察吳阿秋和貝多芬(岑建勛那頭酷發也確實像)。作為德寶公司創業之初的重頭作品,本系列影片依然以喜劇路線討好觀眾喜歡,由張同祖執導,片中主要描述兩個警界孖寶執行任務,對付惡勢力的烏龍過程,全片夾雜眾多小品化的喜劇橋段,是一部樂趣橫生的作品。是香港喜劇片中的一個典型系列,也是我個人十分喜歡的一系列電影。看著吳耀漢和岑建勛的搞笑表演就是一種享受了。
行文至此,已近尾聲,由於篇幅和某些電影年代的跨度(如:倩女幽魂系列),又或某些電影是以續集出現只有兩部而不成系列(如省港旗兵和鬼馬智多星)我沒有在上文中進行闡述。但油然可見80年代的香港電影既有各大公司的短兵相接,又有眾多奇才的各出其謀,經典佳作層出不窮,實在是香港影壇的黃金歲月,僅以上述經典介紹給各位讀者,更用來懷戀那段經典時代。

閱讀全文

與台灣師一生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愛與怪獸電影國語下載 瀏覽:296
吳健演過哪些電影 瀏覽:200
怎麼搜電影人物 瀏覽:453
劉德華和沈騰唱屯兒是哪個電影 瀏覽:729
治癒勵志電影解說 瀏覽:199
抖音電影剪輯怎麼做不侵權 瀏覽:785
哪個電影台詞有我數123開始 瀏覽:820
愛情禁區電影文字故事情節 瀏覽:133
電影in是什麼意思 瀏覽:251
怎麼在快手發電影 瀏覽:374
中學生看英文電影寫觀後感 瀏覽:624
最動聽的電影歌曲 瀏覽:893
怪獸出珍珠什麼電影 瀏覽:245
從哪裡能找到近期電影 瀏覽:335
哈弗女孩電影 瀏覽:176
盜版電影鏈接去哪裡舉報 瀏覽:956
sky電影怎麼橫屏播放 瀏覽:328
兔子的恐怖電影 瀏覽:689
小兵是什麼電影 瀏覽:462
邵東看電影的地方在哪裡 瀏覽:209